1. 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是什麼
要在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的基礎上,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不斷提高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報告首次提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並指出這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
當前,我國經濟已經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就是要在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的基礎上,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不斷提高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
(1)我國的經濟戰略有哪些擴展閱讀: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抓住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提出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及與之適應的經濟政策框架,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提高
2. 我國有哪些發展戰略
一、可持續發展戰略
二、科教興國戰略
三、依法治國戰略
四、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五、西部大開發戰略
六、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
七、推進城鎮化戰略
八、人才強國戰略
九、中國和平崛起戰略
中國經濟的發展戰略
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根據本國國情與國際環境的變化所確定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的長遠目標,以及為實現這一目標而採取的主要步驟、重大政策和措施。
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根據本國國情與國際環境的變化所確定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的長遠目標,以及為實現這一目標而採取的主要步驟、重大政策和措施。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從一開始就注意了從戰略全局和發展遠景來考慮經濟問題。在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結束後,馬上就進入了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開始了全面的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見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但是,當時由於研究經濟發展戰略的理論和方法還缺乏全面性、系統性,特別是在後來由於指導思想上的「左」傾錯誤,由於缺乏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在經濟發展戰略目標的選擇以及在實現目標的方法和道路上,都曾經有過重大的失誤。
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黨和國家工作重點的戰略轉移,同時也是中國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戰略的轉變。這個轉變,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的內容:
指導思想的轉變中國共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作出了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這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從根本上沖破了長期「左」傾錯誤的束縛,端正了經濟工作的指導思想。在研究和制訂經濟發展戰略中,指導思想上實現了兩個根本的轉變。
3. 未來中國經濟將面臨的戰略轉變包括什麼
「十四五」是一個承上啟下的時期。我國即將完成第一個百年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未來的30年將是向著第二個百年目標沖刺的30年。如何完成這個沖刺目標,需要從現在就開始謀劃,因此,「十四五」將在很大程度上確定未來30年發展的主調。那麼,「十四五」期間我國經濟將發生哪些重大轉變?
第一個重大轉變是在國內、國外雙循環的框架下,加強關鍵領域的自主技術創新,打造穩定的產業鏈,確保在極端情況下國內經濟能夠正常運轉。與過去30年相比,這是一個顯著轉變。擁抱全球市場,並利用國外技術推動我國的技術進步,是我國經濟增長的關鍵之一。然而,自2018年美國開始對我發動貿易戰以來,國際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特別是今年以來,美國對我國高科技企業的打壓不斷加碼,對我國的技術封鎖進一步加強,我國在關鍵領域的技術創新被迫中斷的風險大大增加。美國對華政策轉向從奧巴馬的第二任期就開始了,特朗普政府則是以一種極端的方式放大了這個轉向。未來不管是哪個政黨執政,美國對華政策也不會回到過去的樣子,中美之間的技術競爭不可避免。在這個背景下,發展自主技術是我國的不二選擇。
但是,發展自主技術不等於關閉國門,不與國外合作,也不等於把國外廠家排除在我國的供應鏈之外。充分利用全球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仍然是我國技術創新的最佳路徑。為應對極端情況,打造一個反映底線思維的B計劃是必要的,但是,底線思維不能用來指導日常的A計劃,否則我們將為此付出極高代價,上世紀60年代實施的三線建設就是一個例子。
第二個重大轉變是全面推進高質量的城市化。我國的城市化水平落後於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目前,我國有62%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作為一個比較,當日本和韓國分別達到我國目前的收入水平時,它們的城市化率都超過72%。在未來的15年裡,我國的城市化率將達到75%-80%,而且將向以中心城市為核心的少數城市化區域集中。人口集中是所有完成現代化的國家的共性,我國也不例外。到2035年,60 %-70%的人口將集中到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武漢-長沙經濟帶、川渝經濟帶、西安-咸陽經濟區、鄭州十字帶、山東半島等城市化區域。我國人口的地理分布將發生深刻變化。
在推進城市化的同時,我國將提高城市化的質量。如果按照戶籍人口統計,我國當前的城市化率不到45%。戶籍制度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涉及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戶籍改革的目標不是取消戶籍,幾乎所有國家都有人口管理政策。戶籍制度改革的目標應該是減少捆綁在戶籍上的福利待遇,這涉及「十四五」期間的第三個重大轉變,即公共服務均等化問題。
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第一個目標是建立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障體系。一個統一的社保體系是2035年全面實現現代化的標志之一。除了提高全體民眾的福利之外,統一的社保體系也是打破僵化的戶籍制度約束的最有力手段,有利於人才的跨地區流動。然而,我國仍然存在巨大的地區差異和城鄉差異,它們是建立全國統一社保體系的最大障礙。解決辦法是建立一個統一但差異化的社保體系。具體而言,可以採納「菜單式」的多方案政策,讓個人和單位從「菜單」里選擇一個方案,多繳費、多受益。
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第二個目標是實現城鄉一體化。我國農村地區的公共服務水平還非常落後,城市裡習以為常的公共服務如自來水、抽水馬桶以及與之相應的給排水設施,很多農村地區還非常匱乏。要提高農村地區的公共服務水平,人口集中是不二之選,目前正在推進的撤村並鎮工作還將繼續推進。
最後,第四個重大轉變是以節能減排為核心的綠色發展。國際社會已經形成共識,氣候變化是21世紀最大的全球性議題。在過去20年裡,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增量中的80%來自我國。中方已經在最近的聯大會議上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一個庄嚴的承諾,預示著未來十年我國政府將大大加強對環境污染和碳排放的管理。未來環境管理的重點之一是以價格手段降低碳排放,過去十多年建立的碳交易機制有望正規化並得到切實加強。另外,綠色金融將成為推動綠色發展的一個主導力量。
綜上,我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將在「十四五」期間發生重大變化。關鍵領域的自主技術建設將提速,高能耗或高排放的產業將讓位給低能耗或低排放的產業,而政府目標將從單一的增長目標轉向社會和經濟的協調發展上。(作者姚洋是長江學者、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
4. 我國經濟發展戰略有哪些
中國經濟發展戰略》是2008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本書對研究和解決重大問題、推動實際工作、探索客觀規律,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對各級領導幹部開闊視野、增強素質,提高領導水平和行政能力,有一定的參考和借鑒作用。
5. 我國正在推行的3條主要數字經濟戰略是什麼
各國高度重視數字經濟,積極推進國家發展戰略和政策。
當前,數字經濟已成為推動經濟和社會持續轉型的重要力量,引起全球各國政府的高度重視。各國政府正逐步推進「國家數字化戰略」(NDSs),歸納起來,具體措施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在數字應用上率先推動政府服務的數字變革,通過內化ICT工具和提供在線服務等,發揮先行引導作用。一方面,政府通過提供的培訓和津貼等政策,推進電子政務,完成行政請求的在線處理。另一方面,發達國家政府不斷通過文化資源數字化共享和圖書館在線閱覽等措施,拓展數字資源深度應用。
第二,在改善數字創新的政策環境方面,OECD成員國主要對創新網路實施政策支持和提供更便捷的融資渠道。然而,針對波詭雲譎的數字經濟市場,各國政府在推進ICT或知識資本投資的創新政策方面,尚缺乏應有的重視。
第三,大部分OECD國家都已專門制定國家數字安全戰略,加強保護個人隱私和網路安全。政府通過教育提升勞動者的數字素養,推進普及數字經濟的專業化教育,使大眾安全地使用信息技術;同時,政府也通過提高用戶的數字安全風險意識和加強國際合作等措施,多管齊下,切實強化數字化安全。
6. 我國經濟社會主義發展戰略有哪些
1.可持續發展戰略 2.中部崛起 3.西部大開發 4.三步走 5.科教興國 6.人才強國 媽媽眯..我地學左噶就系呢6個扎.!
7.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主要內容和特點
創新,是提升國家核心競爭力的主要抓手,有利於新常態下增長動力的轉換,也有助於應對技術脫鉤風險;開放,是提升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支撐,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抓住和用好我國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內在要求,也是後發趕超走向繁榮的必由之路;分配,是完善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內容,既可釋放消費潛力,形成強大國內市場,又可努力避免收入差距過大帶來的民粹主義思潮和社會不穩;法治,是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訴求,是「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制度保障,是國家治理成現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亦是把我國制度優勢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的題中之義。
一、「踢掉梯子」後的創新發展
德國經濟學家李斯特(1841)曾提出著名的「梯子理論」,即把貿易保護形象地比作登高用的「梯子」,以此來分析先發國家主要是英國貿易政策的轉變。他指出:「這本來是一個極尋常的巧妙手法,一個人當他已攀上了高峰以後,就會把他逐漸攀高時所使用的那個梯子一腳踢開,免得別人跟著他上來。」如果將「梯子理論」用於理解當前中美之間的經貿沖突與技術脫鉤背後的動因,也非常貼切——已經攀上高峰的美國要「踢掉梯子」。
「十四五」時期的創新發展或許面臨的就是美國(將要)「踢掉梯子」後的挑戰,中國需要更多依靠自己的力量。盡管這些年我國創新發展取得顯著進步,但需要清醒地認識到,創新發展還是我國高質量發展的短板,面臨著諸多問題:(1)中國基礎科學研究短板依然突出。企業對基礎研究重視不夠,重大原創性成果缺乏,底層基礎技術、基礎工藝能力不足。(2)核心技術被卡脖子。工業母機、高端晶元、基礎軟硬體、開發平台、基本演算法、基礎元器件、基礎材料等瓶頸仍然突出,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這在本輪中美貿易戰中體現得最為明顯。(3)中國技術研發聚焦產業發展瓶頸和需求不夠,以全球視野謀劃科技開放合作還不夠,科技成果轉化能力不強。(4)中國科技管理體制還不能完全適應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需要,科技體制改革許多重大決策落實還沒有形成合力,科技創新政策與經濟、產業政策的統籌銜接還不夠,全社會鼓勵創新、包容創新的機制和環境有待優化。
基於國內外形勢的變化,「十四五」期間中國全面推進創新發展的政策重點應包括以下五方面相互關聯的內容。
8. 我國經濟發展三步走的戰略是什麼我國現在已進入什麼階段
101教育PPT的課件經濟學里有回答這個問題:我國經濟發展三步走的戰略是:第一步,到1990年底,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生活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到20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我國現在已經基本完成了前兩步戰略目標,正在努力實現第三步目標。
9. 我國經濟發展戰略的重點是什麼
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是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戰略重點有三個:
一是農業,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和科學。戰略步驟是分「三步走」,從1981年到1990年,國民生產總值翻一番,解決溫飽問題;第二步,從1991年到本世紀末,國民生產總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個世紀,人平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
10. 我國區域發展的三大戰略是什麼
中央決定,要重點實施「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這三大戰略的共同特點,是跨越行政區劃、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希望大家統一思想、貫徹落實,爭取明年有個良好開局。
實施「一帶一路」戰略,東中西部地區都有很好的發展機遇,特別是西部一些地區,過去是邊緣地區,而一旦同周邊國家實現了互聯互通,就會成為輻射中心,發展機遇很大。
今後,區域政策的一個要點是統一國內大市場,這既是區域政策要解決的問題,也是財稅體制改革的重要任務。要通過改革創新打破地區封鎖和利益藩籬,全面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10)我國的經濟戰略有哪些擴展閱讀:
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建立統籌協調、規劃引領、市場運作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領導小組要更好發揮統領作用。
發展規劃要著眼戰略全局、切合實際,發揮引領約束功能。保護生態環境、建立統一市場、加快轉方式調結構,這是已經明確的方向和重點,要用「快思維」、做加法。
而科學利用水資源、優化產業布局、統籌港口岸線資源和安排一些重大投資項目,如果一時看不透,或者認識不統一,則要用「慢思維」,有時就要做減法。
對一些二選一甚至多選一的「兩難」、「多難」問題,要科學論證,比較選優。對那些不能做的事情,要列出負面清單。市場、開放是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要動力。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沿江省市要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創造良好市場環境。沿江省市和國家相關部門要在思想認識上形成一條心,在實際行動中形成一盤棋,共同努力把長江經濟帶建成生態更優美、交通更順暢、經濟更協調、市場更統一、機制更科學的黃金經濟帶。
規劃建設雄安新區,要在黨中央領導下,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
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准、中國特色、高點定位,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堅持保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延續歷史文脈,建設綠色生態宜居新城區、創新驅動發展引領區、協調發展示範區、開放發展先行區,努力打造創新發展示範區。
規劃建設雄安新區要突出七個方面的重點任務:
一是建設綠色智慧新城,建成國際一流、綠色、現代、智慧城市。
二是打造優美生態環境,構建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態城市。
三是發展高端高新產業,積極吸納和集聚創新要素資源,培育新動能。
四是提供優質公共服務,建設優質公共設施,創建城市管理新樣板。
五是構建快捷高效交通網,打造綠色交通體系。
六是推進體制機制改革,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激發市場活力。
七是擴大全方位對外開放,打造擴大開放新高地和對外合作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