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希特勒是如何恢復德國一戰後陷入低迷的經濟的
希特勒他上台後迅速重建了德國的秩序,為重整國家經濟,希特勒認為,只要國際貨幣制度還是以黃金為本位的,則一個能夠壟斷黃金的國家就能使缺乏黃金的國家屈服,它所用的手段就是吸干其外匯來源,迫使它們必須靠借貸來維持生產。為此,希特勒針鋒相對的提出他的理論,「一個國家並不靠貨幣的表面價值來維持生活,而是要靠真正的生產,而生產才能使貨幣獲得價值。生產才是貨幣的真正准備,銀行保險箱中存滿了黃金並無意義。」所以他決定(以下4條是重點):1.拒絕接受國外借款,以生產為德國貨幣的基礎,而不以黃金為本位。2.用直接易貨的方式來進行進出口貿易。3.停止所謂「外匯自由」,即准許在貨幣方面實行賭博並按照政治情況,把私有的財產由國移到彼國。4.當有了可以工作的人力和物資時,就製造貨幣,而不向外國借債。由於當時(現在也是)國際金融主要獲利的方式就是向經濟困難的國家放債營利,希特勒的新經濟政策對之便如當心一劍。更嚴重的是,如果希特勒獲得了成功,所有缺乏黃金的國家便會紛紛效尤,實行以貨易貨的方法,這樣,不僅無人借債,黃金也失去了效力,利用它控制世界金融貿易便化為泡影。德國實行新經濟政策以來,同時也啟動了鐵公雞建設(高速公路網和鐵路網,還有一些汽車生產線)經濟轉而繁榮,國力大為增強,失業人口從1933年的600萬人減少到1936年的100萬人。相對應的,1937年西方英美等國發生了新一輪經濟危機。尤其是美國,1937年10月19日,證券市場崩潰,到11月,全國失業人口已達1100萬人,另有部分失業人口550萬人。而同期德國的經濟卻欣欣向榮,科學技術蓬勃發展,高速公路,這些改變了戰後人類社會的發明,都是出現在那個時期。此時的德國內部已經政局穩定,納粹黨人穩固了自己的政權後,開始將重心放到外交方面,並採取了多個冒險的行動。
『貳』 戰後歐洲是如何實現經濟復甦
二戰之後的歐洲經濟復興之路
1,著名的美國馬歇爾援助計劃,因為擔心歐洲全盤社會主義化,美國對歐洲各國尤其是土耳其,希臘進行了大規模資金援助,提供了財力上的保障。
2,戰後歐洲各國普遍放棄了或者壓縮了軍隊建設,特別是聯邦德國完全去軍事化,把所有資金都投入到經濟發展上來。
3,長時間的戰爭使民生經濟遭受重大損失,所以人民有迫切發展民生經濟的願望和巨大的市場,為工農業復興奠定了巨大的群眾基礎。
4,各國政府擔心人民窮困會導致社會主義的入侵,所以全力提高國民經濟水平,把共產主義排除出去,為發展經濟提供了政府支持。
5,歐洲各國在戰前都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地區,即使戰爭的損失,但是良好的教育和工業基礎,龐大的暫時還沒有崩潰的殖民地系統提供的原料,都為振興經濟提高必要的條件。
『叄』 導致20世紀50年代歐洲資本主義各國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的原因是。。。
D 1.3.4
1 第二世界大戰後,美國給予的大量經濟援助——歐洲是美國戰略重點,扶持歐洲是美蘇爭霸的重要手段。
2 美蘇爭霸的政治影響——美蘇不爭霸,美國會拿錢為自己建立一道防火牆?援助歐洲本身就是與蘇聯爭奪歐洲影響的重要手段。因為美蘇爭霸,所以美國援助——援助的目的就是爭霸,爭霸就必須拿錢援助,有錢援助就經濟恢復增長。【但是這道題的卑鄙在於增加了後面的字:政治影響,很明顯,經濟發展是經濟影響而不是政治影響,如果第二個答案是美蘇爭霸,那麼這個選項是正確選項】
3 採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
4 歐共體的正式建立
歐洲統一思潮存在已久,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進入高潮。1951年,歐洲一體化先驅讓·莫內和法國外長舒曼首先提出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即舒曼計劃),旨在約束德國。1951年 4月18日,法、意、聯邦德國、荷、比、盧6國簽訂了為期50年的《關於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的條約》。1955年6月1日,參加歐洲煤鋼共同體的6國外長在義大利墨西拿舉行會議,建議將煤鋼共同體的原則推廣到其他經濟領域,並建立共同市場。1957年3月25日,6國外長在羅馬簽訂了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與歐洲原子能共同體的兩個條約,即《羅馬條約》,於1958年1月1日生效。
『肆』 二戰後德國是如何恢復經濟的
二戰一結束,美國對西歐就開戰了"馬歇爾計劃",給德國輸入了大量資金以扶持其經濟尤其是工業的發展。
戰前德國就是一個發達工業國家,從技術到管理都不會因為房子被毀了而消失。
德國的初級、中級和高等教育在歐洲一直處於領先水平,大量的人口都是高素質的勞動力。
德國就因為這樣有了資金基礎、有高素質的勞動力、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管理水平、有當時很多項人類最先進的工業技術為基礎,所以恢復經濟很快。.
『伍』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歐洲經濟恢復
不是
雖然一戰後美國已經是世界經濟霸主,但一戰後的歐洲仍然是世界中心,也就是說歐洲沒有接受美國的扶持.美國在一戰後對外推行金元外交,首推亞洲,其次拉美,最後才是歐洲.不過,二戰後,歐洲接受了美國的馬歇爾計劃,經濟才得以恢復.
『陸』 二戰後西歐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在西歐國家中哪個國家發展最快
原因——第三次科學技術革命的推動;西歐具有雄厚的工業和技術基礎;西歐具有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和高水平的管理經驗;戰後西歐各國重視發展教育科技;戰後美國對西歐進行扶持,其中馬歇爾計劃在西歐經濟恢復的關鍵階段給予援助,促進了西歐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西歐各國制訂了比較正確的經濟政策。
發展最快的是:聯邦德國1949-1972年聯邦德國的平均經濟增長率約為6.2%。其次是義大利約為5.6%。
『柒』 希特勒採取了怎樣的經濟政策是德國經濟復甦
大體是跟羅斯福新政有點相似,好多國有化了,軍工大大的進步了,全民鬥志高漲……再加上掠奪一點佔領區的。
『捌』 二戰後,西歐經濟恢復和發展的原因是什麼
主觀原因:盡管戰後初期,西歐各國困難重重,但是,西歐各國都經過了產業革命,打下了堅實的經濟基礎,成為資本主義發達的地區。經濟技術基礎雄厚,多數國家都有高水平的科學技術人才和文化素質良好的勞動力,有管理經濟的經驗,還有在歷史上建立起來的廣泛的對外經濟聯系,這些條件是西歐經濟得以迅速恢復的主觀原因。另外西歐國家在經濟建設中加強宏觀管理也是重要因素。
客觀原因:戰後,美國出於全球戰略考慮,對西歐採取扶植政策,推行「馬歇爾計劃」,自1948年至1951年,美國用於馬歇爾計劃的實際撥款達120億美元。對西歐經濟的恢復起了重要作用,在相當程度上幫助西歐渡過難關。
『玖』 1920----1930發生什麼有關資本主義的事
【大事記(節選)
1920年國際聯盟成立。
1920-1921年 波蘇戰爭。
1921年華盛頓會議結束,簽訂四國公約、五國公約及九國公約
1921年日本交還山東予中國。
1923年法國、比利時入侵德國的魯爾,史稱魯爾危機。
1923年義大利入侵希臘的科孚島。
1924年多玆計劃推行。
1927年電子衍射被發現。
【咆哮的二十年代(詞條)
咆哮的二十年代(Roaring Twenties)是指北美地區(含美加)的1920年代期間。十年間,它所涵蓋的激動人心的事件數不勝數,因之有人稱這是「歷史上最為多彩的年代」:美國士兵自歐戰前線上歸國拉開了這一時代的序幕,隨後是爵士樂為代表的新藝術的誕生,嶄新而自信的現代女性面孔的出現;盡管1929年的災變宣告了它的終結,但此一時期內無數具有深遠影響的發明創造,前所未有的工業化浪潮,民眾旺盛的消費需求與消費慾望,以及生活方式翻天覆地的徹變至今也令人難以忘懷。此外,十年內一系列的美國國內和國際事件也深刻地改變了20世紀上半葉的歷史進程。但是,不容否認的是,南方許多州的美國黑人仍然生活在貧窮之中,黑手黨的成員受到諸如《一個國家的誕生》這類影片的影響也在急劇擴大,美國國內的種族隔閡和種族矛盾在這一時期進一步擴大和加劇,對有色人種施加集團性迫害的社會基礎在不知不覺間被鞏固和強化。
【概況
咆哮的二十年代始於北美,又受一戰結束影響傳至歐洲。歐洲自1919年一戰結束以來飽受經濟衰退困擾,因此一直致力於戰後重建並恢復因戰爭而造成的勞動力消減。與二戰後不同,美國沒有試圖支援歐洲的戰後復興,反而是進一步傾向於孤立主義政策。在加拿大,美國取代英國成為主要經濟夥伴導致了該國歷史上一次極為重要的經濟轉型。總體上,自20年代中期開始,北美經濟規模開始凌駕於歐洲之上,而幾乎與此同時,咆哮的二十年代也開始在英法德等幾個主要歐洲國家顯現。20年代後半的歐洲經濟高速發展,被稱作「黃金20年代」,在法國和加拿大亦稱做「瘋狂年月」(années folles)。
咆哮的二十年代的精髓可以被描述為現代主義與反傳統精神的某種不協調結合。此間,現代科學似乎能夠化一切為可能,經濟與技術的發展潛力似乎無限巨大,所有人都感到一個全新的截然不同的時代即將到來。諸如火車,小汽車,電話以及無線電等面向受眾的通信手段使得現代主義思潮在民眾間擴散,實用主義原則使得一切不必要的冗餘裝飾統統被去除,無論是建築領域還是在日常生活中。同時,爵士樂和舞蹈等歡快的娛樂方式蓬勃發展,因此這一時期也被稱作「爵士樂時代」。
【二十年代的經濟
傳統上認為咆哮的二十年代是一個由於許多新式消費品湧入市場而造就經濟繁榮的時期。起初,北美經濟花了不少時間用於戰時經濟向和平時期經濟的轉型。不久後,爆發性增長開始了。咆哮的十年中,美國憑借工業的批量生產化和社會上盛行的消費主義文化而成長為世界第一經濟強國,而歐洲的經濟起飛則直到1924年後才初露端倪。
盡管美國社會、經濟與科技發展正在取得巨大進步,非裔美國人、新移民人群、農民以及部分無產階級的處境與往昔並無不同。事實上,生活在家庭收入2000美元這一貧困線下的人口仍有數百萬之巨。
此外,經濟的爆炸性增長也為30年代的橫行世界的大蕭條埋下了伏筆。
【復員對經濟的影響
一戰結束後,大批美加士兵揣著口袋裡的現金返回北美,而市場里的新商品則促使這些錢最終被消費掉。盡管美國戰後也面臨過短暫的經濟衰退,但是隨著美加士兵復員而使得工廠勞動力得到補充,以及大量工廠的軍轉民改建的完成,兩國的經濟迅速得到復甦。
【共和黨的經濟政策
當時執政的共和黨制定的一系列經濟政策被認為對經濟增長產生了重要影響。政府推行完全不加行政干涉的自由放任經濟政策(laissez faire economics),為大爆發創造了條件。1922年通過的Fordney-McCumber關稅法藉由防止國外資本進入,而有效地保障了國內工商業的繁榮。財政部長Andrew Mellon(任期:1921-1932)將附加稅由50%削減至20%,幫助了那些商業財團鞏固自己在其領域的壟斷地位。
【新產品與新科技
在20年代,批量生產的空前發展使得科技產品愈趨廉價。實際上,許多在這一年代成為平常之物的產品早在戰前即已有之,但尚不能在民間推廣。汽車,電影,無線電收音機,以及日用化學工業全面勃發,其中應當特別指出的是汽車工業。戰前,汽車還是一種極端奢侈品;而到了20年代,廉價的批量造汽車已經遍及北美大地。到1927年,亨利·福特已經賣了1500萬輛T型車。在加拿大,1918年的汽車總數只有區區30萬輛;而十年之後,這一數字已經飆升到190萬。汽車對經濟與社會發展產生了廣泛影響。汽車工業快速成長為首屈一指的大產業,如加油站、汽車旅館和石油業等周邊產業也被拉動起來。
在咆哮年代,無線電收音機成為有史以來第一種廣播式的大眾傳媒手段。人們已經能夠買得起收音機,節目也日趨娛樂化。由於受眾廣泛,收音機逐漸成為產品推廣的重要媒介。在這一「廣播黃金時代」,廣播節目的內容有如今天電視機一樣廣泛。且由於沒有今天廣泛導入的自主審核制度,當時的編輯可以隨心所欲地想法設法吸引聽眾,此亦為日後電影和其他大眾文化中出現暴力與犯罪內容之肇始。直到1927年聯邦廣播委員會建立後,這種絕對自由才得到收斂,管制下的新廣播時代遂告到來。
在電影放映前插播的小廣告進一步擴大了業已壯大的大眾市場。20世紀早期只有無聲短片(默片)的電影業逐漸得到改變,為20世紀3、40年代的「電影黃金時代」作好了鋪墊。由於價格遠低於其他娛樂消費,看電影也被藍領階級所認可。
【基礎設施的擴建
科技的日新月異促進了對新基礎設施的熱烈需求,而政府主導的建設項目佔了絕大部分。汽車業的大發展導致公路的擴建與翻修,主幹公路和收費高速公路的總里程不斷刷新紀錄。具有高消費能力的新階級的出現加大了包括汽車在內的消費品需求。
戰爭中發展滯後的電力設施在20年代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電網規模不斷擴大。大部分工業開始使用電力替代一次能源。新電廠的建設有如雨後春筍,全美發電量增長了三倍。
與此同時,電話線終於橫貫北美大陸,室內下水管道開始鋪入尋常人家,現代污水處理系統也得到初步確立。
由於這些基礎設施的建設費用多由政府承擔,懷揣著「未來將會受益」這一美好設想的各地方政府都在投入大量金錢後深陷債務困局。而這也成為大蕭條期間的一個主要難題。另一方面,與地方政府的慷慨投資相反,無論美國還是加拿大的中央政府都在花這十年時間去償付戰爭債務以及逐步撤銷戰爭期間引入的某些稅款。
【投機
充足的私人存款開始流入投機資金,特別是紐約證券交易所。大量的投機與炒作造成了經濟泡沫,為29年的大崩潰營造了條件。此外,1925年到翌年間還曾發生過另一場被稱為「佛州地產潮」的、與29年不甚相同的投資泡沫破滅事件。
【人口的激增與城市化
20年代另一個重要的變化趨勢就是城市化。伴隨著高速成長的工業,不斷擴建的路、鐵運輸系統以及摩天大樓的出現,美加兩國有史以來第一次城市居民數超過了農村。金融與保險行業翻了兩倍,服務業占總生產的比重大幅攀升。在城市中誕生了今天為數龐大的白領階層的最早一代,大批女性開始走進辦公室去從事文秘等工作。到20年代晚期,加拿大的工人中女性比例達20%。由於毗鄰廣袤的農作物產地,美國中西部及五大湖地區附近的城市,包括芝加哥和多倫多,此期間內的發展最為迅速。1914年開通的巴拿馬運河也使得美國西海岸地區開始受益。
『拾』 西歐經濟恢復和發展的原因
國外:由於蘇美兩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盟國,它們都有著一個共同目標,即打敗法西斯德、日、意軸心國集團。但結束戰爭後,由於制度不同,美國轉向對付蘇聯,對歐洲資本主義各國給予了大量的援助,稱「馬歇爾計劃」或「援助歐洲計劃」。美國的援助是西歐各國得以迅速的醫治戰爭的創傷,為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支持。
國內:西歐國家的經濟技術基礎比較好,並充分的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提高勞動生產率,發展新興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