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把脈中國實體經濟」 實體經濟難在哪
「把脈中國實體經濟」,實體經濟難在哪,專家們從不同角度給出了不同原因。
一是總體經濟結構存在重大性失衡。具體表現為實體經濟結構性供需失衡、金融和實體經濟失衡以及房地產和實體經濟失衡。
二是實體經濟存在產能嚴重過剩的問題。過去盲目追求GDP、投資驅動型的經濟體制,使中國許多領域的產能都處於嚴重過剩狀態。去產能攻堅戰持續對生產造成負面沖擊。
三是製造業市場萎縮,而我國工業產品仍處於產業鏈低端,缺乏國際競爭力。
四是企業融資難。資金緊張,無法實行生產擴大、設備升級及技術改造等。貸款利率也偏高,融資成本大。
五是勞動力成本增長過快。從2012年開始,我國作為「世界工廠」的勞動力成本優勢就在逐年遞減,尤其是勞動力工資水平,逐步與發達國家水平持平。
六是企業實際稅(費)負問題。在營改增深入推進階段,企業稅負不降反增等問題都會存在。未來工業結構調整會對整體產業發展情況造成影響,企業利潤會在低位遊走,稅費負擔剝奪企業利潤的行為會嚴重打擊企業生產積極性。我國工業生產仍處於產業鏈中下游,大部分製造企業仍遵循「薄利多銷」的生產銷售模式,產品附加值不高,直接導致了工業企業利潤水平遭遇瓶頸,同時這樣的產品在我國勞動力成本和稅費成本走高的背景下,也逐漸喪失了價格優勢,缺乏可持續發展動能。
七是本土企業外遷。
八是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利潤率存在差異。「實體經濟不實,虛擬經濟太虛」,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之間發展的嚴重失衡現象。央行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11月份人民幣貸款增加7946億元,其中住戶部門貸款增加6796億元。「實體經濟脫實向虛的根本原因,是實體經濟投資回報率偏低,致使企業資金流入房地產、金融等領域,對實體投資意願不強。資產價格增速一旦比實體利潤更高,經濟就容易有脫實向虛的傾向。在利潤率差異的驅使下,企業都不願意辛苦地做實業,都更願意去做資本市場、衍生金融產品和房地產等;另一方面,虛擬經濟存在真實利率高、資產價格高、杠桿率高等問題。現在中國的資產價格,如股票、房地產、藝術品甚至郵票等等,其價格都存在著嚴重的泡沫。
PS:其實,深層次的原因不僅於此。電子商務對實體店的沖擊,完全在於二者稅費不公平,商業環境不同(實體店敢賣假貨嗎)。而在研究或產品技術研發領域,受政策影響也比較大。
❷ 實體經濟為什麼能拉動經濟
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房地產,更離不開實體經濟,但十幾年來,每每遇提振經濟的契機,實體經濟總是干不贏房地產。大量的「救濟金」流入房地產。雖然房地產的產業鏈非常長,發展房地產刺激經濟的效果非常好,但房地產總歸只是房地產,它不能代表經濟的全部。
但在兩次經濟轉型的機會中,實體經濟總是敗給了房地產。
為什麼房地產總能勝實體經濟一籌呢?
1、房地產能快速實現城鎮化。
中國尚在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房地產快速發展有利於城鎮化的快速推進。但缺點也十分明顯,房地產快速發展佔用大量土地,大量城郊結合部和農村集體土地被蓋成了房子,糧食安全受到威脅。
2、房地產比實體經濟來錢快。
通過發展房地產,政府手裡的土地能快速變現。但土地的快速開發,使得土地成本逐漸增加,製造業已經無法和房地產爭地,再者,大量資金進入房地產,實體經濟獲得融資的成本也在不斷推高。高企的土地成本、融資成本使得中國產品成本高於國外成本,唯一的優勢只剩下勞動力成本,實際上這點紅利也在逐漸消亡。
3、房地產利潤秒殺實體經濟
這點毋庸諱言,從土地市場、到新房市場、到存量房市場,各方都賺得盆滿缽滿。而實體經濟呢,這幾年的官方數據已經證明一切了。
4、炒房比創業方便多了
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創業的前提是在房地產市場上賺取第一桶金。就在此刻,零首付仍然沒有絕跡,「國家的錢不借太可惜了」。現在實體經濟狀況這么差,不賺房地產的錢不就是傻子嗎?即使去創業,也得先在房地產上狠賺一筆。
5、實體企業也開始炒樓
前幾年,有多少耳熟能詳的企業在干實業的同時也在投資房地產呢?五糧液、蘇寧、格力、長虹電器、七匹狼……
6、房地產能讓老百姓自覺把錢逃出來
相比實體經濟,房地產讓老百姓掏錢太容易了,不但是現有資金,未來幾十年的錢也得扔給房地產。這樣一來,老百姓更沒錢購買普通商品了,實體經濟流通性越來越差。
❸ 為什麼08年年底國家投入市場的4萬億都流入股市和樓市了
這種說法應該說不對,國家的投入大部分是搞基礎設施建設去了,例如:公路,鐵路,高鐵建設,要是有也是一小部分進入了樓市或股市
❹ 2022年熱錢會流到哪裡
前幾年熱錢的流動伴隨著高速發展,多數閑散資金流動在以房地產為代表的行業。這種投資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了實體經濟的發展,也促進了行業的更新迭代,但更多的是投機。雖然投機不是賭博,但在某些情況下卻賺取了不應有的收益。在這里,我並不反對股市的正常投資,也贊同有閑散資金的投資客做中長期的價值投資。其實,公司賺錢了,投資人能賺取應有的利潤完全是正常的,但某些個別基金蠱惑大眾募集資金做短線投機是不應該的。
上市企業本身並不能給投資者帶來任何直接的好處,現金分紅和送股都要除權。其盈利直接來源於股票市場,而非來自於公司,因此我們必須認識到,所謂個別基金或股票的高收益背後其實是在收割同胞血汗錢,隱晦一些就是在吃同胞帶血的饅頭。
股票的本質屬性就是一個「資金」代碼;並不產生直接價值,既不能吃,也不能喝。股票投資的本質就是一個帶動效應,靠間接盤活企業的資本盤來幫助企業發展。
看清這個本質,還要知道熱錢流向依附哪些因素。
首先就是股票價格因素,這是我們交易前要關注的首要參考,因為我們帳面上的數字決定了選擇的范圍;其次是價值風險和收益因素,也就是所謂的空間概念和時間概念,股票包含的風險和收益只是一個可能性,關鍵看你如何預判;第三就是外在因素,諸如政策、市場供需、壟斷等造成的交易優劣勢。
股市是資本生態鏈中的一環,在全球貨幣超發的時代,熱錢的流向必然是最賺錢、最快收益的市場。結合國內經濟形式,安受以上因素較小具有穩定收益的必然是國家規劃內的基礎建設、醫療養老、個性消費和民生保障,具有較高風險且高收益的必然是生命科學、高端製造、虛擬技術與應用。
❺ 中國實體經濟究竟怎麼了
中央。2014年底,中國M2與GDP的比例創歷史新高接近2.0,遠遠超過了美國的0.68,也超過全球平均水平1.26。中國式市場經濟低效、浪廢, 中央無法治善效率就只好加大印錢去保持增長, 可是天下沒有這樣好的事情:你製造通脹,你不受懲罰。至少,事情不會永遠這樣美好。當印鈔的速度受限於匯價而追不上債務增長,經濟就會由盛入衰而進入了「新常態」,而人民幣在需求下降時就會反影長期超發後的真實價值,可見在外資退走引至通縮後必然是惡性滯脹!
❻ 中國股市的錢能流入到實體經濟嗎
當然是可以的,舉個很簡單的例子,你原本100萬的股票現在漲到150萬了,這個時候你是可以把股票賣出的,150萬就可以變現了,也就是可以流入到實體經濟中去!
❼ 中國實體經濟到底怎麼了
導致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冰火兩重天」的主要原因,一是寬松貨幣政策刺激流動性過剩,必然流入資產市場進行炒作。人民幣匯率單邊升值,國際投機熱錢利用匯率升值無風險套利,加劇國內流動性過剩,推動資產價格上漲。
❽ 看報道說中國貨幣超發,但沒有流入實體經濟,那錢到哪去了
應該在央行的發行庫里吧,供應量是經過貨幣乘數作用後的量,太多的話央行就會進行公開市場操作以減少貨幣供應量,這樣銀行的錢被套牢在准備金里,這也只是暫時的問題。房地產屬於投資支出,是建築行業,應該算實體經濟。
❾ 現在股市大跌蒸發的經濟去哪裡了。
經濟不會蒸發,不過是經濟周期和經濟系統內部的變動而已。股市暴跌,更多人就會選擇持有儲蓄或黃金這一類的,政府就會把錢投資在實體經濟以振興,企業就會更少的選擇發行股票融資反而利用債券這一類的。或者是某一國股市被境外勢力做空那就到了境外的基金或其他金融機構手中啊,總之繞不過空間、時間的變化。多頭賠了那麼空頭自然就賺了,算是某種零和博弈吧。
❿ 我們的錢到底流向什麼地方了呢
你好
這個問題很好玩 沒有蒸發
我們打個比法你就明白了 假使一個股票企業發行的時候1塊錢
企業賣給投資者1塊錢,企業賺走了1塊
你覺得不錯 一直加價購買 最後10塊接手,人家拿走了10塊,賺了9塊
後來沒人要 你不得不5塊賣出去 ,你拿走了5塊,虧了5塊
5塊買的那個人,花出去5塊,手上是個價格5塊的紙
我們來看看這裡面的錢的變化,收到錢的有2個,企業1塊錢,投資者10塊錢,掏錢的有2個,你10塊,接手的5塊!
結果你會發現,你賠的5塊,和那持有股票的人掏出的5塊,分別進了投資者和企業!
股市沒有創造價值,不管價格變化如何,賺錢還是賠錢,最後剩下的那張紙(股票)和當初發行的時候那1塊錢,
綜述一下,除了國家收稅,券商的交易傭金,其餘消失的錢沒有消失,流向了上市公司和賺錢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