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廣東省惠州市最繁華的地區是哪裡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1-28
⑵ 廣東惠陽區和惠城區哪個地方發達
惠城區是廣東省惠州市的市區,惠陽區是惠州的轄區。
經濟上是惠城區發達,惠州市既是全國百強市,市區惠城區又是全國百強區72名,惠陽區啥都不是。但是,由於惠陽區接深圳,房價比惠城區高不少。
⑶ 廣東省惠州市哪個鎮或區經濟最好
惠城區,陳江鎮,惠東縣吉隆鎮,惠陽區淡水鎮
⑷ 惠州哪個縣的經濟最好
第一,惠陽,第二,惠東,第三,博羅,第四,龍門
⑸ 惠州的石灣和惠陽哪裡發展好
惠陽。
「2020年惠州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221.79億元,同比增長1.5%。從GDP總量看,進入前三位的分別是惠城區、大亞灣區和惠陽區,GDP分別是861.93億元、703.1億元和632.67億元。2020年,惠城區(屬地,含市直)地區生產總值(初步核算數)861.93億元,增長0.5%。其中,第一產業農作物增加值25.89億元,下降5.3%;第二產業工業增加值235.91億元,增長2.1%;第三產業增加值600.13億元,與去年同期持平。三次產業零售業結構調整為3.0:27.4:69.6經濟實力最強。1993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成立惠州大亞灣(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面積為9.98平方公里,2006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擴大到23.6平方公里。包括經濟技術開發區在內的大亞灣規劃區於1991年6月由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設立,轄陸地面積289平方公里,海域面積1300平方公里。大亞灣開發區2021年的經濟總量、稅收總額、國內稅收、一般預算收入分別突破800億元、500億元、300億元和70億元。此外,工業投資增長70.2%,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0.2%。限上批發業、零售業企業銷售額分別增長59.8%和266.3%。最具發展潛力。2019年惠陽區地區生產總值(GDP)突破600億元大關,達622.89億元,比上年增長6.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8.88億元,下降3.6%;第二產業增加值379.50億元,增長7.2%;第三產業增加值224.51億元,增長6.9%。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2.9:61.3:35.8(經普修訂)調整為3.0:60.9:36.1。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GDP突破10萬元大關,達101514元,增長5.2%。
博羅石灣鎮緊鄰著東莞石龍鎮,中間就隔著一條東江。石龍鎮是東莞的商旅和經濟強鎮,交通發達,東莞火車站就位於石龍鎮上。在東莞高房價刺激下,大量購房需求向石灣外溢和擠出。東莞客來石灣買房,雖然有自住需求,但更多是帶著買房不吃虧,等房子增值的投資心理。石灣的大片土地還是空置的狀態,工業很少,僅是沿江和石龍隔江相望的地帶,建了不少的樓盤,現在這些樓盤的入住率也挺高的,周邊的基礎配套也比較齊全了。石灣似乎就是作為承接東莞上班的人居住需求而存在著。從長期來看,產業是決定一個地區人口流入的最關鍵因素。有了產業,才會有人流的不斷湧入。雖然當下靠著價格差和近距離的地理優勢,石灣吸引了一部分東莞客來買房,但是東莞客的購房需求總是有限度的。而且,從2014年開始,東莞的支柱產業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來東莞打工的人也少了很多。現在東莞的製造業處在艱難的轉型升級階段,也不知道要多久才能元氣。
惠陽經濟開發區當然有前景,惠陽經濟開發區位於惠州市惠陽區,是一個高新技術開發區,隨著廣東經濟的發展產業升級的因素,位於廣州和深圳相連的惠州,迎來了最好的發展機遇,而惠陽經濟開發區作為帶動地區發展的產業園,可以很好的吸引深圳那邊的企業外溢。
⑹ 惠陽區的經濟
建國前,惠陽是一個較落後的農業縣。惠陽縣地處東江沿岸和西枝江下游,而水利設施又很差,全縣沒有一個水庫,只有幾條防禦能力很低的堤圍,水旱災害頻繁,很多地方十種九不收,是有名的歷史性災區。
惠陽縣的農作物以水稻、花生、甘蔗、黃豆、番薯為主,還有木薯、黃麻、蠶桑和著名的橫瀝土橋梅菜。
水稻是惠陽縣的主要農作物。惠陽縣的水稻產量較低,在廣東省屬中低產類型地區。1949年水稻播種面積749075畝,總產54861噸,畝產只有73公斤。
惠陽縣歷史上較有名的傳統工業有紡織、陶瓷、冶鑄、藤竹製品、采鹽業、造船業等。
惠陽縣的紡織業興於唐,盛於宋。到明末清初,其產量與質量除廣州、潮州外,已居其它府之上。
隋唐時期,惠陽縣已有陶瓷製品生產,到了宋代,陶瓷生產已初具規模。清朝光緒二年(1876),在新圩約場開辦了一家官營窯。
工業生產快速增長。堅持實施「外向帶動」戰略,採取「築『巢』引商、以商引商」、「走出去、請進來」及舉辦各類招商活動等辦法,大力開展招商引資工作,推動了外向型工業蓬勃發展,達到了「讓外商發財,促惠陽發展」的目的,使全區工業保持快速增長的發展勢頭,園區經濟初具規模,一批如聯想、中建電訊、東亞電子等技術含量高的骨幹企業得到了充分發展。2009年完成生產總值152.98億元,比上年增長13.5%。財政總收入16.77億元,增長20.2%,其中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1.72億元,增長23.4%。農民人均純收入8323元,增長14.8%,其他經濟指標也穩定增長,三次產業結構為5.4:49.7:44.9。
生產總值(GDP)248.98億元,增長13.7%,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2.8個百分點,但高於全市平均水平1.1個百分點。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00.96億元,增長23.3%,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7.6個百分點,但比前三季度提高1.8個百分點。
固定資產投資167.16億元,增長18.3%,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1.1個百分點。其中,工業投資78.07億元,增長22.7%;房地產開發投資61.92億元,增長16.5%。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2.27億元,增長14.8%,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3.6個百分點。
商品房銷售面積113.23萬平方米,增長0.2%,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10.3個百分點。
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3.30億美元,增長17.9%,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4.9個百分點,完成進度107.1%,超全年目標任務7.1個百分點。
外貿出口總額28.94億美元,增長16.5%,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3.7個百分點,但完成進度106.9%,超全年目標任務6.9個百分點,且連續6個月逐步加快回升。
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1.75億元,增長20.2%,增幅比前三季度和上年同期分別回落6.9和10個百分點。
稅收總額37.15億元,增長11.1%,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16.2個百分點。其中,國稅收入16.05億元,增長15.9%;地稅收入21.10億元,增長7.7%。
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143.26億元,比年初增加18.21億元,增長14.6%,增幅比上年同期和前三季度分別提高1.2和0.8個百分點。 惠陽縣農業資源豐富,自然條件優越,是綜合性農業開發地區。1994年全縣土地面積2178.2平方公里,其中平原(海拔高度30米以下)885.4平方公里,占土地總面積40.6%;低丘(海拔31—200米)231.4平方公里,占土地總面積10.7%;中高丘(海拔201—500米)1037.2平方公里,占土地總面積47.6%;山地(海拔500米以上)24.2平方公里,占土地總面積1.1%。全縣實有耕地面積48.36萬畝,其中水田34.65萬畝畝,旱地13.70萬畝,人均耕地面積0.96畝。農業戶73082戶,農業人口378475人。
農村經濟穩定發展。積極實施「科技興農」戰略,深入開展糧食創高產活動,大力推廣良種良法,確保了糧食穩產、高產;採用股份制、集約化等方式,建辦起優質谷、荔枝、蔬菜、西瓜、速生豐產林等「三高」農業生產基地113個,面積8.1萬畝;組建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55個,其中農業龍頭企業4家,促進了農、林、牧、副、漁各業向產業化的方向發展,農業商品率達75%。2002年農業總產值10.1億元,其中「三高」農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60%以上。 惠陽縣民國以前的1400多年裡稱歸歸善縣。歸善縣歷史上比較有名的傳統工業有:紡織、陶瓷、冶鑄、藤竹製品、鹽業、造船業等。
歸善縣紡織業興於唐、盛於明。到明末清初,紡織業已非常發達,其產量與質量除廣州、潮州外,已居其它府之上。當時西湖一帶種桑養蠶繅絲紡織極盛一時。光緒二十七年(1901),邑人陳新善、葉聯等在惠州創辦實業紡織公司。隨後,各類民營紡織公司和家庭紡織業逐漸發展起來。民國26年(1937),惠州的小型家庭手工織布發展到30戶,較大的有裕民、華強兩戶。他們採用機動織布機或手工腳踏木織機,織的一般是土布。抗日戰爭爆發後,惠陽縣紡織業一度陷入困境。
隋唐時期,歸善縣已有陶瓷製品生產。到了宋代,陶瓷生產已初具規模,但由於設備簡陋,生產手段落後,一般是採用土窯之法生產一些碗、盤、匙等生活用品,且大部分是在本地自產自銷,形成不了一定的生產規模。歷史上,陶瓷生產相對集中在新圩、鎮隆一帶,因為該地貯藏有豐富的陶土資源。至清朝光緒二年(1876),歸善縣在新圩約場開辦了一家官營窯。該場以後不斷發展。
建國初期,惠陽縣工業門類較少,大部分為手工作坊式的工廠,生產規模不大,勞動效率不高。全縣工業行業主要有:采礦業、糧食加工業、船舶製造修理業、日用陶瓷製品業、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製品業、縫紉業、皮革及其製品業、日用玻璃製品業、建材工業的磚、瓦、石灰製造業、紡織業、小五金製品及修理業、雕刻工藝製品業、印刷業、煙草加工業、日用金屬製品及鐵器小農具製造業等13個傳統工業行業。 明萬曆三年(1575),歸善縣縣署設址惠州白鶴峰下(今東坡亭一帶),商業區從東坡亭一帶逐步發展到水東街一帶。到清代,惠州工商業有了較大發展,除鹽業外,有蘇杭布匹、日用百貨、穀米行等大小商店七八百家。
民國時期,民族資產階級逐步興起,交通運輸業有所發展,商品流通量擴大,特別是30年代金融物價相對穩定,惠陽的商業也有較大的發展。
抗日戰爭時期的惠州先後4次遭到日軍的侵佔,商民慘遭屠殺,商店90%以上被燒,財物被洗劫一空。單惠州府、縣2城被日軍槍殺和活埋的同胞就有7000多人。日軍撤走後,商人又三五人為一夥合資在廢圩上搭起簡易店埔進行商業活動。當時廣州、汕頭均已淪陷,惠州成為贛粵北地區與香港通商通道與轉運地,生意特別興旺。由於有利可圖,惠州的商業又逐步繁榮起來。
抗戰後期到解放戰爭年代,由於國民政府腐敗、財政空虛,市場物價波動大,大商家屯積、操縱市場,小商號則有朝不保夕之慮。
建國前,惠陽縣有惠州、平山、淡水、多祝、平海、稔山、橫瀝7個大圩鎮。其中又以淡水、橫瀝的規模較大。 第三產業繁榮活躍。全區有各類市場52個,總面積20.4萬平方米,形成了農村集貿市場、綜合市場和專業批發市場相結合市場網路。其中投資1.8億元、佔地1.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4.5萬平方米的中山商貿廣場是目前粵東南商貿設施之最;平潭蔬菜批發市場蔬菜日成交量1.25萬噸。
有酒店、賓館45家,其中三星級賓館5家。各種市場要素不斷完善和活躍,尤其是個體私營企業在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獲得了迅速發展,全區目前有民營企業1226家,注冊資金14億元,其中注冊資金超千萬元的27家,進入惠州市「私營企業100強」的13家;個體工商戶9168家,注冊資金9102萬元,從業人員2.1萬人,上繳稅收8926萬元,佔全區稅收的27.1%。2002年,全區消費品零售總額23.1億元,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14元。 2002年,全區合同利用外資2.16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8億美元,使全區現有外資企業達697家,其中「三資」企業205家,「三來一補」492家;工業總產值141.17億元,其中外向型企業產值佔全區工業總產值的80%以上。園區經濟初具規模,已建成工業園區12個,規劃面積23.2平方公里,已開發面積8.8平方公里,落戶企業87家,累計投資2.1億美元,2002年完成工業產值84.8億元,佔全區工業總產值的59%。一批如聯想集團、中建電訊、東亞電子、中獅電子等技術含量高的骨幹企業得到充分的發展,2002年聯想、中建科技園分別實現工業產值42.4億元和10.3億元,比增36.2%和24.7%;新圩東亞集團總投資9000萬美元,佔地3萬平方米,主要生產電子音箱,音箱產量佔全球的23%,居世界第一位,2002年實現產值工業22億元,發揮了促進惠陽區工業尤其是高新科技產業發展的帶動作用。
⑺ 現在惠州哪裡發展比較好
提到惠州這個地方可能很多網友不是很熟悉,這個地方屬於廣東。而且大家都知道在廣東境內有兩個特別強的城市,分別是廣州和深圳,所以對於別的地級市而言名氣就不是很大了。然而,這里雖說名氣不大,但是在廣東境內也是有一定地位的。2019年GDP達到了4177.41億,排在省內第5的位置。與2018年相比,這里增長了4.2%,在整個廣東境內來說,算是一個漲幅比較大的地方。
那麼,說到這里最「富」的兩個區,大家認為會是哪兩個呢?首先,來看一下這里境內各區縣2019年的基本情況。
惠城區2019年GDP為1456.53億元,排在市內第一名的位置。2018年這里GDP為1424.74億元,上一年與之相比增長31.79億元,名義增長速度為2.23%,如此數據在省內排中等位置。
惠陽區2019年GDP為1456.53億元,排在第二的位置。2018年這里的GDP為1260.86億元,增長86.5億。增速達到了6.86%,是整個市區GDP增長速度最快的一個區域。如此看來,就2019年GDP直觀反映這兩個區是全市最富有的地方。而且這兩個地方的GDP加起來總和,占據了整個市區的2/3。接下來,小編再帶大家來看看剩下的區縣。
2019年GDP排名第三的是惠東縣,2019年GDP為626.30億,與2018年相比沒有什麼漲幅,甚至幾乎與之持平,所以這里上一年的發展沒有什麼瓜可以吃。
排名第四的是博羅縣,2019年GDP為579.86億元,與2018年相比相對減少了70.32億元,成為一個不增反降的地方,可見2019年這里的發展並不是很好。
最後再來看一下第五名——「龍門縣」,2019年GDP僅為166.41億元,本就不是很景氣的經濟,與2018年相比同樣也是不增反降,好在下降的量沒有博羅縣下降的大。
那麼,這個成績的背後是什麼在支撐呢?首先,小編認為是這里的資源,不管是旅遊還是礦產等這里的資源還都不錯。特別是這里水力資源方面,是「香港、深圳」等地重要的水源供給地。依靠這些資源,這里才有了今天的發展。而且這些資源所帶來的利潤是源源不斷的,所以同樣也依靠這些資源,這里未來的發展潛力是巨大的。
那麼,對於「廣東惠州最「富」的兩個區,GDP總量佔全市的2/3,未來潛力巨大」,你有什麼樣的看法?
⑻ 惠州哪裡最繁華
惠州市最繁華的地區是惠城區。惠城區的河南岸的世貿人人樂數碼商業街、義烏小商品城及江北華貿中心這一帶最為繁華。
(8)惠陽區哪裡經濟好擴展閱讀:
惠州背景介紹:
惠州,背靠羅浮山,南臨大亞灣,境內東江蜿蜒100多公里,屬珠江三角洲、粵港澳大灣區東岸。惠州毗鄰深圳、香港,北連河源市,東接汕尾市,西鄰東莞市和廣州市,是珠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惠州轄惠城區、惠陽區、惠東縣、博羅縣、龍門縣2區3縣,並設有兩個國家級開發區: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仲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惠州是客家人的重要聚居地和集散地之一,旅居海外華人華僑、港澳台同胞居客家四州之首,被稱為客家僑都。
惠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在隋唐已是「粵東重鎮」,一直是東江流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和商品集散地,素有「嶺南名郡」、「粵東門戶」、「半城山色半城湖」之譽。
惠州是中國近代抗爭史的前沿陣地,曾建立華南抗日戰爭的主力部隊—東江縱隊。從唐到清末1000多年間,共有430多位中國名人客寓或履臨惠州,留下了96處遺址和2100多件文物。惠州本土孕育了葉挺、廖仲愷、鄧演達、葉亞來等傑出人士。
惠州市兩大經濟支柱分別是電子、石化。截止到2017年,惠州市GDP為3830億元,在廣東省排名第五。2017年中國地級市全面小康指數排名第33。
⑼ 惠陽和大亞灣兩個地方有什麼不同哪個區域更適合買房
大亞灣比較適合買房居住,新城區嘛,肯定比惠陽好點。惠陽是個舊城區,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性較好,但舊城區城市道路狹窄,交通擁堵。新建地區則比較好。惠州大亞灣歸屬於新擴展地區。澳頭和霞涌的老街區也是小巷子很多,不適宜現代的交通需求。西區歸屬於新開放的,城市道路整體規劃的比較合理。但現在看合理,並不等於多年後以後還合理。
想投資買房的人不必聽別人怎麼講,黃昏時分後自己駕車或租車走一走,看一下各個住宅小區樓上的燈光馬上會明白了!還可以白天去走走,看一下那些早已交付定居的樓群門窗或陽台就可以判斷多少別人沒有裝修或定居的。這里有兩個住宅小區例外,1個海惠花園,另一個是比亞迪二村。這兩個住宅小區是企業開發設計優惠給職工的住宅區,住房率當然是高。
⑽ 你認為惠陽當前的營商環境如何與周邊的深圳(龍崗、坪山等)、大亞灣相比,
摘要 惠陽:惠陽區是惠州市下轄區。地處珠三角經濟圈東部,毗鄰香港,西靠深圳、東莞,南臨大亞灣,北接惠州市中心,是惠州市唯一與深圳、東莞相鄰的縣區,是「深莞惠1小時經濟圈」的樞紐中心。現轄淡水、秋長、三和3個街道和沙田、新圩、鎮隆、永湖、良井、平潭6個鎮,面積915.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9.6萬。 大亞灣:惠州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是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於1993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成立。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西接深圳,陸路距香港60公里,海陸距香港40海里,擁有良好的投資營商環境和城市依託,是珠三角東岸地區唯一的石油化工基地。現轄陸地面積293平方公里,海域面積13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1.2萬人。 貳|經濟 惠陽:2017年,惠陽區GDP485.92億元,同比增長10.5%;人均GDP達8.05萬元,增長9.3%;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8.33億元,增長11.4%;稅收總額98.28億元,增長42.9%;規上工業總產值1071.34億元,增長17.7%;規上工業增加值267億元,增長16.6%。 大亞灣:2017年,大亞灣GDP505.1億元,同比增長6%;人均GDP達到23萬元,居惠州各區縣之首;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53.1億元,增長17.4%;稅收總額329.3億元,增長21.4%。規上工業總產值1584.3億元,增長19.9%;實現規上工業增加值465.7億元,增長6.4%。 叄|固定資產投資 惠陽:2017年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51.69億元,同比增長21.8%。工業投資98.60億元,增長12.6%,其中,工業技術改造55.00億元,增長49.4%。基礎設施投資19.12億元,增長26.2%。房地產開發投資128.06億元,增長34.3%。 大亞灣:2017年全區固定資產投資在剔除中海油二期項目後完成307.3億元,增長36.9%。其中:工業投資61.3億元,增長77.5%;工業技改投資41.8億元,增長127.9%;基礎設施投資38.7億元,增長39.1%。房地產開發投資202.7億元,增長29.5%。 肆|產業結構 惠陽:電子信息產業、新能源新材料產業、精細化工產業、汽車產業、現代服務業 大亞灣:石油化工產業、電子信息產業、汽車和高端裝備製造產業、新能源新材料產業、新興信息產業、節能環保產業、港口物流、濱海旅遊產業 截止到2017年12月,惠州擁有世界500強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