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運用經濟生活的知識回答消費為什麼能拉動經濟增長
費需求作為社會總需求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國民經濟的發展有著巨大的拉動作用,表現在:
首先,消費需求能直接拉動經濟發展。這是指消費需求通過它自身的擴大,為生產提供更大的實現空間,從而導致生產的擴大。所以,消費需求的增長直接就是經濟的發展,消費需求增長多,GDP也增長多。
其次,消費需求對經濟發展的間接拉動。這是指消費需求作為初始變數拉動其他變數,又通過其他變數拉動經濟發展。其表現形式就是消費需求拉動投資需求,投資需求又拉動經濟發展。這就是消費需求的引致效應。
第三,消費需求能創造生產能力,從而拉動經濟發展。生產能力是由物質資本和勞動力兩要素構成的。勞動力的再生產是通過消費需求的滿足來實現的,特別是現代社會,人力資本成為經濟發展的源泉,教育消費需求的穩定增長已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⑵ (分點回答)為什麼消費能拉動經濟增長
①消費對生產具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費是生產的目的和動力,消費調節、帶動生產,為生產提供保障,消費的發展促進生產的發展.一個新的消費熱點的出現,往往能帶動一個產業的出現和成長.②消費為生產創造出新的勞動力,並提高勞動力的質量,提高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提高勞動生產率,保證再生產的順利進行
⑶ 促進消費為什麼能夠拉動經濟
這個從專業角度上來說有流通的才叫經濟
你去消費了是不是需要購買商品,商品被你購買走了是不是需要在加大生產,加大生產是不是要招聘更多的工人,就業率提升了是不是人民的口袋就鼓起來了?
其實就是一個雞生蛋,蛋孵雞的過程。
不知道能否理解,望採納。
⑷ 結合材料,運用經濟生活知識回答消費為什麼能拉動
首先,消費需求能直接拉動經濟發展。這是指消費需求通過它自身的擴大,為生產提供更大的實現空間,從而導致生產的擴大。所以,消費需求的增長直接就是經濟的發展,消費需求增長多,GDP也增長多。
其次,消費需求對經濟發展的間接拉動。這是指消費需求作為初始變數拉動其他變數,又通過其他變數拉動經濟發展。其表現形式就是消費需求拉動投資需求,投資需求又拉動經濟發展。這就是消費需求的引致效應。
第三,消費需求能創造生產能力,從而拉動經濟發展。生產能力是由物質資本和勞動力兩要素構成的。勞動力的再生產是通過消費需求的滿足來實現的,特別是現代社會,人力資本成為經濟發展的源泉,教育消費需求的穩定增長已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⑸ 為什麼消費對於經濟來說很重要
消費需求是拉動經濟發展至為重要的力量。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沒有消費就沒有經濟發展。消費需求之所以是重要的,還在於如果投資不能最終轉化為消費,就會造成產能過剩、債務增加、經濟蕭條。消費是市場行為,是社會經濟循環的最終環節。投資雖然具有推動經濟發展和增加GDP的作用,但依然是中間環節。也就是說,由投資所帶來的產品和GDP的增加有可能轉化為最終消費,也有可能最終不被消費環節所接受。如果投資形成的產品最終不被社會所接受,就會造成重復建設、產能過剩、資源浪費、債務增加、經濟蕭條。因此,在啟動內需時,投資項目的選擇一定要從消費出發,服務於消費、落腳於消費。在制度安排上,應有利於消費拉動而不僅是投資推動。
⑹ 為什麼要把消費作為經濟的第一帶動力量
從上個世紀末開始,中國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減弱甚至為負帶動,消費重新成為最為關鍵的帶動力量。經濟學家們認為,中國已經進入到了新的自主性經濟增長周期,其動力源於居民消費結構的進一步升級,而消費結構升級則依賴於中國中等收入階層的產生和崛起
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目前初步建成小康社會,中國經濟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消費升級也隨之呈現三個階段的不同特徵。
第一個階段:1949—1978年
這一階段,中國從農業大國過渡到初步工業化國家。1978全國工農業總產值5869億元。中國依靠前蘇聯援建的156個項目,建立起了工業體系的基礎框架,奠定了汽車、造船、飛機、航天及核工業發展基礎。1953年-1978年,我國社會總產值和國民收入分別增長了6.26倍和3.53倍,工業總產值占社會總產值的比重則由34%上升到62%。
如果用國際上通用的指標來分析,1978年我國人均GDP雖然只有205美元,但製造業比重卻高達31%,這比人均GDP300美元的低收入國家高13個百分點,甚至比人均GDP1200美元的中等發達國家還高近9個百分點。這表明,中國人民是在極低的收入水平上以極高的代價達到較高的工業化水準的。這個代價就是全國的老百姓都「勒緊褲腰帶過日子」。
此階段,是非常典型的高積累低消費階段,國家基本包攬了城市居民所有的生活消費,全體中國人都過著整齊劃一的「票證」生活(或者叫准配給制生活)。當時人們省吃儉用追求的家庭財富夢想是:自行車、手錶和縫紉機,也就是俗稱的「老三件」。「老三件」的消費量級基本上是「100元」左右。這一階段屬於「供給決定型」,即百姓的消費需求受限於整個社會能夠供給的產品種類、數量的剛性制約,在消費與供給的博弈中,消費完全處於弱勢地位。
第二個階段:1979—2000年
以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為標志,中國開始了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這20年中國從初步工業化國家過渡到新型工業化國家,國內生產總值從6175億元上升到89404億元。消費需求的急劇擴張是這一時期的重要特點。經濟學家普遍認為,這一時期所發生的變化是我國居民消費史上的第一次消費革命。從消費的內容和性質,特別是居民選擇偏好的變化來判斷,1984年是一個重要的歷史拐點:在此之前可以稱為消費數量的擴張階段;此後則是消費質量的提升階段。
在數量擴張階段,居民消費的基本特點是解決溫飽問題,對改革前長期未能得到滿足的消費需求進行量的補償。因此,人們幾乎對所有品類的必需品都有著強烈的需求,集中表現為在原有消費結構下進行平面型的數量擴張。
居民的消費擴張有力地促進了1979年-1984年國民經濟的轉軌和結構性調整。其中比較突出的事實,一是恩格爾系數由0.56上升到0.59;二是居民消費占國民收入的比重由65%上升到70%;三是受需求拉動的強烈影響,農業和輕工業產值份額分別由22%和26%上升到25%和27%。此外,居民儲蓄率由3%上升到12%,居民儲蓄份額,即居民儲蓄占社會總儲蓄的比重由9.6%上升到21.4%。這表明:
第一,整個國民經濟長期積蓄的潛能,特別是必需品生產方面所積蓄的潛能,也得到了空前的釋放,並由此帶來了發展模式的全面轉軌;第二,中國開始從重視國家積累走向「藏富於民」,居民的消費需求得到公正的待遇,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開始彰顯。
可以說這個時期是居民的消費需求與國民經濟增長之間「擬合度」最好的時期,是我國經濟發展史上一個足以令人自豪的黃金時代。
1984年以後,我國居民開始進入以追求消費質量、檔次為中心內容的質量充實階段。這一階段以恩格爾系數持續走低為特徵,2000年,恩格爾系數降至39.2%。正是在這個階段,居民的消費選擇真正具有了獨立的意義:它不僅擺脫了傳統體制強加的行政性約束,也擺脫了數量擴張階段由於收入水平低而形成的生理性約束。
隨著收入水平的上升和選擇空間的不斷擴大,消費者對國民經濟的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消費成為產業結構升級、國民經濟結構變革的基本力量,並對中國經濟增長起決定性的帶動作用,如80年代消費對GDP的貢獻平均高達68%,90年代後,投資和外需增加很快,消費需求的作用下降,但消費需求依然舉足輕重,平均達到55%。
這一階段是中國居民向小康生活躍進的一個重要階梯,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新三大件」成為這個時代的財富寵兒,消費量級已經上升到了「1000元」是第一階段財富寵兒的10倍,這也意味著消費對經濟的拉動效應增加了10倍。
第三個階段:2001—2020年
從上個世紀末開始,中國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減弱甚至為負帶動,消費重新成為最為關鍵的帶動力量。經濟學家們認為,中國已經進入到了新的自主性的經濟增長周期,其動力源於居民消費結構的進一步升級,而消費結構升級則依賴於中國中等收入階層的產生和崛起。
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2000年我國GDP已經突破1萬億美元,人均GDP超過800美元,整體上已從「八五」時期的世界低收入國家行列躍入世界中下收入國家行列,與義大利基本處於同一水平。中國社科院和國家統計局都曾經做過全國社會階層抽樣調查,調查結果基本上認定,中國的「中間階層」人群數量大量增加,已經占總體人口的15%—18%左右。
隨著中等收入階層的崛起,中國消費率(消費佔GDP的比率)將不斷上升,從2002年的58%上升到2010年的65%,並於2020年達到71%,接近發達國家水平。
迅速增長的中等收入階層的消費傾向是購買高端、新型商品,從而推動消費結構和產業結構的升級。去年我國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正是消費升級的起跑線。目前在人均GDP逾3000美元、中等收入階層「扎堆兒」的滬、京、粵、浙等沿海發達地區,消費升級表現尤為明顯,這些地區已經率先進入小康階段。
2000年上海因人均GDP超過4000美元而引人矚目。按照國際通用的標准計算,上海已經躋身中等發達城市。2002年4月份,上海一家報紙公布了對該市家庭收入進行的一次社會調查分析:1%的居民「很富有」,年收入超過12萬元;5%的居民比較富裕,年收入為5萬~12萬元;71%的居民屬於「小康」,年收入接近5萬元。上海市提出今後五年人均GDP要達到7500美元,中等收入家庭的消費能力將達到10萬元。北京在2002年3月的調查結果是,城鎮居民家庭資產總值戶均達到47.5萬元(其中金融資產達到13.2萬元)。
中等收入階層消費支出中,2002年與1992年相比,食品、衣著等生存型的消費傾向下降了22個百分點,而醫療保健、交通通信、娛樂文化教育、居住等享受型和發展型的消費傾向卻顯著上升,提高了17個百分點。不動產、金融和保險類投資成為時尚,城市投資者漸次浮出水面。依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這群人已經開始追求經濟安全、享樂和發展,一個穩健的投資理財計劃對他們會很有吸引力。中等收入階層的儲蓄性支出正向投資性支出轉變,股票、教育、保險等成為他們的消費熱點,而且他們普遍對品牌的忠誠度較高,消費理念非常成熟。最近,零點調查公司對中等收入群體的理財情況進行調查,結果表明在理財工具價值的認同方面,風險較低的保障類工具如子女教育基金、保險、國債等增長幅度最大
⑺ 消費為什麼能拉動經濟增長,促進生產發展長
因為需求是生產的動力,而消費是需求的外部表現,需求怎是消費的內在原因。需求是通過消費來表現出來的。所以說,消費能夠拉動經濟增長,促進經濟發展。
⑻ 消費對經濟具有拉動作用的原因
生產決定消費,消費促進生產~進而勞動力地出現,這樣來回往復促進生產力地發展,造就了中國經濟從貧窮落後到先進發達的不爭事實的神話,是生產消費經濟鏈的反復運轉在起作用~希望能
⑼ 運用《經濟生活》知識,回答為什麼消費能拉動經濟
①生產決定消費,消費對生產有反作用。 ②消費是生產的目的和動力。 ③消費對生產的調整和升級起導向作用。 ④消費為生產創造出新的勞動力,能提高勞動力的質量,提高勞動者的積極性。所以,消費 能拉動經濟增長,促進生產發展。
⑽ 為什麼能消費拉動經濟
第一個問題,糧食肯定是需要節約的,因為糧食他有一個特性,就是產出具有不可控制性,所以一般都會存量一些糧食。現在的糧食少,原因很多,如土地少了,我認為最重要的原因是糧食的價格偏低以及種糧成本提高,導致利潤下降。自然供應短缺了。在古代由於食物短缺,糧食基本上可以等同於黃金的價值。通貨膨脹的時候,糧食先漲,具有保值功能。現在的糧食和紙幣(紙幣不具有保值功能,如民國的錢,到現在肯定不能流通了)掛鉤,還不是很直接的掛鉤。糧價不是很輕易的讓上漲的,國家控制著。回想20年小麥的價格基本上漲了一倍。其他東西我就不多說了。而糧食的產量可不是無限提升的。到一定程度就不會增加了。以前農民一家靠種地就能養一家,現在農民靠種地非要餓死不行,還要外出打工。改革開放其實不是富裕了農民,而是讓農民更忙了,以前種地,現在既種地還要打工。
第二個問題:不好解釋。我認為分工可以這樣理解,分原始社會剛開始分工的時候,分工是為了提高效率,因為原始社會本身物質匱乏,如果一個人每天收獲的食物,沒有那麼富裕去養一個不從事勞動生產的人,當生產力提高到一定階段分工是根據消費者需求來分工的,不見的就是效率很高的。如瑞士手錶,手工打造,實現的功能和機加工的是一樣的,手工生產效率肯定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