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國三次產業的分類是什麼
第一產業
第一產業又稱」第一次產業」.指農業, 包括種植業、林業、牧業、副業和漁業, 但不包括村及村以下工業.
」三次產業」的劃分最初源於西方經濟理論.西方經濟學家根據勞動對象進行加工的順序將國民經濟部門劃分為三次產業.第一產業一般指產品直接取於自然界或以未經加工的自然資源為勞動對象的生產部門.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國際標准劃分產業分類》中, 第一產業包括農業、林業、畜牧業、漁業、採掘業.根據1985 年5月我國國家統計局提出的關於第三產業劃分標準的規定, 我國第一產業的統計范圍是農業.
第二產業
第二產業指工業和建築業.工業包括採掘工業、製造工業以及自來水、電力、蒸汽、熱水、煤氣等業;建築業包括建築安裝企業和自營建設單位, 以及為建築安裝工程服務的地質勘探和考察設計等.按照西方經濟理論, 第二產業一般指對經過初次加工的自然資源進行加工或者再加工的生產部門.根據我國國家統計局關於三次產業劃分標準的規定, 第二產業統計范圍是工業和建築業.
第三產業
第三產業又稱」第三次產業」.一般指提供各種勞務的服務行業.根據我國國家統計局提出的關於第三產業劃分的標准規定: 第三產業是除第一、第二產業外的其他產業.具體可分為: ①流通部門, 包括交通運輸業、郵電通訊業、商業、飲食業、物資供銷和倉儲業;②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的部門, 包括金融保險業、地質普查業、房地產業、公用事業、居民服務業、旅遊業、咨詢信息服務業和各類技術服務業;③為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質服務的部門, 包括教育、文化、廣播電視事業, 科學研究、衛生、體育和社會福利事業等;④為社會共同需要服務的部門, 包括國家機關、黨的機關、社會團體以及軍隊警察等.第三產業的興旺發達, 是現代化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徵, 在今後一個時期內, 我國還必須注重發展第三產業.
2. 什麼叫"一產""二產""三產"
1、一產:第一產業
是指各類職業農民和各類水生、土生等農業原始產品,以利用生物的自然生長和自我繁殖的特性,人為控制其生長和繁殖過程,生產出人類所需要的不必經過深度加工就可消費的產品或工業原料的一類行業。
2、二產:第二產業
括各類專業工人和各類工業或產品。指以對第一產業和本產業提供的產品(原料)進行加工的產業部門
3、三產:第三產業
即各類服務或商品。第三產業即服務業,是指除第一產業、第二產業以外的其他行業。
(2)三次產業分類法由哪些經濟學家提出擴展閱讀
三次產業分類法是紐西蘭經濟學家費歇爾首先創立的一種產業分類方法。他在1935年所著《安全與進步的沖突》中提出對產業的劃分方法。
英國經濟學家、統計學家克拉克在費歇爾的基礎上,採用三次產業分類法對三次產業結構的變化與經濟發展的關系進行了大量的實證分析,總結出三次產業結構的變化規律及其對經濟發展的作用。
按「三次產業分類法」劃分,把國民經濟中以利用自然力為主,生產不必經過深度加工就可消費的產品或工業原料的部門稱為第一產業。
3. 誰提出了三次產業劃分
三次產業:根據社會生產活動歷史發展的順序對產業結構的劃分,產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門稱為第一產業,初級產品進行再加工的部門稱為第二產業,為生產和消費提供各種服務的部門稱為第三產業。它是世界上通用的產業結構分類,但各國的劃分不盡一致。我國的三次產業劃分是:
第一產業:農業(包括種植業、林業、牧業、副業和漁業)
第二產業:工業(包括採掘工業、製造業、自來水、電力、蒸汽、熱水、煤氣)和建築業。
第三產業:除第一、第二產業以外的其他各業。由於第三產業包括的行業多、范圍廣,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第三產業可分為兩部分;一是流通部門,二是服務部門。
希望採納
4. 克拉克的三次產業結構分類法的基本內容怎樣如何理解其中次的含義
三次產業分類法概述
三次產業分類法是紐西蘭經濟學家費歇爾首先創立,1935年著《安全與進步的沖突》中提出對產業的劃分方法.
英國經濟學家、統計學家克拉克在費歇爾的基礎上,採用三次產業分類法對三次產業結構的變化與經濟發展的關系進行了大量的實證分析,總結出三次產業結構的變化規律及其對經濟發展的作用.
在世界經濟發展史上,人類經濟活動的發展有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即初級階段,人類的主要活動是農業和畜牧業;
第二階段開始於英國工業革命,以機器大工業的迅速發展為標志,紡織、鋼鐵及機器等製造業迅速崛起和發展;
第三階段開始於20世紀初,大量的資本和勞動力流入非物質生產部門.
費歇爾將處於第一階段的產業稱為第一產業,處於第二階段的產業稱為第二產業,處於第三階段的產業稱為第三產業.即把產業門類劃分為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這一產業分類方法提出後,得到廣泛的認同,並一直沿用至今.可以講,所有的傳統產業經濟理論都是建立在三次產業劃分基礎上的.因此,其理論貢獻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就像任何理論的提出都有其現實的背景,從而具有某種歷史規定性一樣,三次產業劃分的提出也不例外.這種劃分法,是以工業時代的產業經濟發展為現實背景的.當時,經濟發達的美國、英國、法國、德國還處在以工業化為主導的階段,其劃分的依據是物質生產中加工對象的差異性.也就是,第一產業的屬性是取自於自然界;第二產業是加工取自於自然的生產物;其餘的全部經濟活動統歸第三產業.
[編輯]
三次產業分類法的缺陷
1、有些產業的歸類尚存在爭議.
2、第三次產業內容過於繁雜.
[編輯]
三次產業分類法的局限性
進入80年代,信息技術及以其為核心的現代高技術群迅速壯大,人類產業活動的規模和方式有了巨大變化,三次產業分類理論的局限性日益突出,具體表現包括:
• ①需求結構升級使產業范圍擴大,產業正涵蓋起愈加豐富的社會生活領域,包容進越來越多的形式、日益多樣的分工和專業化程度日益提高的人類經濟活動.產業活動愈來愈成為非單純的生產、生活資料和服務的供給部門,其聯接社會生活各部分以及各部分與其外部環境包括自然環境的作用不斷加強.
• ②產業經濟分析和產業政策的制訂與實施要求拓展產業分類理論.伴隨著生產力的飛躍和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社會分工的規模和深度提高,生產的社會化和經濟的一體化發展,導致生產和消費過程社會化,第三次產業長足發展,並且其中不同的部門和行業有不同的表現,不僅其他產業內部不斷有新的部門分離出來進入第三次產業,第三次產業內部也出現了分化和重組.隨著社會信息化過程的展開,第三次產業中的部分部門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依託,而傳統意義上的第三次產業內部活動從數量到性質都發生重大變化,產業分類急需變革.
• ③圍繞信息產業化浪潮展開的「第四次產業」討論和以尋求可持續發展途徑為目的而展開的「環境產業」、「資源產業」、「生態可持續工業」、「高技術產業」的討論,把一批新興產業的歸屬、地位、本質揭示問題提到產業經濟研究的熱點中來.
• ④產業細分是制訂可持續發展的產業政策和戰略規劃的需要.現有的產業分類理論,不能明確界定信息產業、環境產業等新興產業的內涵、產業的范圍和地位等,則制訂有針對性的政策扶持新興產業發展就缺乏理論依據和指導.三次產業分類理論的上述局限,導致了整個產業結構理論體系的局限,削弱了其解釋現象和指導實踐的能力,有必要加以拓展.
[編輯]
中國三次產業的劃分
1、第一次產業:農業,林業,蓄牧業,漁業
2、第二次產業 :工業,建築業
* 工業:採掘業,製造業,自來水、電力、蒸氣、煤氣的製造和供給業
3、第三次產業:流通部門、服務部門
* 流通業
* 為生產和生產服務的行業
* 為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質服務的各行業部門
* 為社會公共需要服務的行業部門
5. 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各是什麼工商業呢
三次產業劃分范圍如下:
第一產業是指農、林、牧、漁業。
第二產業是指采礦業,製造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建築業。
第三產業是指除第一、二產業以外的其他行業。
第三產業包括: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體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金融業,房地產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教育,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國際組織。
因為工商業不屬於第一產業,也不屬於第二產業,所以工商業屬於第三產業。
三大產業的關系——相互依賴,相互制約:
① 第一產業為第二三產業奠定基礎;
② 第二產業是三大產業的核心,對第一產業有帶動作用;
③ 第一二產業為第三產業創造條件,第三產業發展促進第一二產業的進步。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的國家統計局關於建立第三產業統計報告上對中國三次產業劃分的意見,中國第三產業包括流通和服務兩大部門,具體分為四個層次:
一是流通部門:交通運輸業、郵電通訊業、商業飲食業、物資供銷和倉儲業;
二是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的部門:金融業、保險業、地質普查業、房地產管理業、公用事業、居民服務業、旅遊業、信息咨詢服務業和各類技術服務業;
三是為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質服務的部門:教育、文化、廣播、電視、科學研究、衛生、體育和社會福利事業;
四是國家機關、政黨機關、社會團體、警察、軍隊等,但在國內不計入第三產業產值和國民生產總值。由此可見,這種第三產業基本是一種服務性產業。
(5)三次產業分類法由哪些經濟學家提出擴展閱讀:
為了規范三次產業、服務業的口徑、范圍,推動我國服務業發展,將A門類「農、林、牧、漁業」中的「05農、林、牧、漁服務業」,B門類「采礦業」中的「11開采輔助活動」,C門類「製造業」中的「43 金屬製品、機械和設備修理業」等三個大類一並調入第三產業。
調整後,第一產業為4個大類;第二產業為2個門類和36個大類;第三產業為15個門類和3個大類。
三次產業分類法是紐西蘭經濟學家費歇爾首先創立的一種產業分類方法。他在1935年所著《安全與進步的沖突》中提出對產業的劃分方法。
英國經濟學家、統計學家克拉克在費歇爾的基礎上,採用三次產業分類法對三次產業結構的變化與經濟發展的關系進行了大量的實證分析,總結出三次產業結構的變化規律及其對經濟發展的作用。
按「三次產業分類法」劃分,把國民經濟中以利用自然力為主,生產不必經過深度加工就可消費的產品或工業原料的部門稱為第一產業。
6. 國民經濟部門的三次產業分類
把全部經濟活動劃分為第一次產業、第二次產業和第三次產業。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兩名詞最早流行於20世紀20年代的紐西蘭和澳大利亞。當時把農業、畜牧業、漁業、林業和礦業稱為「第一產業」,把製造業稱為「第二產業」。1935年紐西蘭奧塔哥大學教授阿倫·格·費爾希提出了第三產業的概念。1940年英國經濟學家和統計學家科林·克拉克在其著作《經濟進步的條件》中運用三次產業分類法,研究經濟發展與產業結構變化之間的規律,把全部經濟活動劃分為第一次產業、第二次產業和第三次產業。由於研究產業結構的角度和目的多種多樣,各國對三次產業的劃分不完全一致,歸納起來有三種分類辦法:(1)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分類辦法。第一產業包括農業、畜牧業、漁業、林業、礦業;第二產業包括製造業、運輸業;第三產業包括商業、金融和保險、不動產、個人服務業。(2)日本1947年《經濟白皮書》的分類辦法。第一產業包括林業、漁業、水產養殖業;第二產業是製造業、包括礦業、製造業、建築業、電力、煤氣、自來水、運輸業和通訊;第三產業指服務業,包括質量、金融、不動產、個人服務、商業、家務、職業服務、政府和國防。在我國第一產業指農業、林業、牧業、漁業等;第二產業指工業(含礦業、製造業、自來水、電力、建築業等);第三產業則指商業、服務業、郵電通訊業、金融保險業及科研、文教、衛生等行業。另外,現已出現第四產業的說法。
所謂第四產業,即對傳統產業通常分為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基礎上產生出來的某些新興產業的概括稱謂。它是資本主義國家中對產業結構的一種劃分。主要包括:設計和生產電子、計算機軟體的部門,應用微電腦、光導纖維、激光、遺傳工程等新技術部門,以及高度電子化和自動化的產業部門等。
7. 什麼是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具體內容是什麼
第一產業(primary instry):又稱第一次產業。按「三次產業分類法」劃分的國民經濟中的一個產業部門。指以利用自然力為主,生產不必經過深度加工就可消費的產品或工業原料的部門。其范圍各國不盡相同。一般包括農業、林業、漁業、畜牧業和採集業。有的國家還包括采礦業。中國國家統計局對三次產業的劃分規定,第一產業指農業(包括林業、牧業、漁業等)。首先把國民經濟劃分為三次產業的是紐西蘭經濟學家費希爾(A.B.Fischer)和英國經濟學家克拉克(C.G.Clark)。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經濟學界普遍採用了這種劃分方法。
第二產業指需要經過加工從自然界獲得的原料,以生產新產品的產業。如工業(製造業)、建築業等。
三個產業理論是1935年由紐西蘭教授阿·費希爾首次提出的經濟術語。目前已被世界各國廣泛接受的產業分類方法。三個產業的產值和就業人口的比例,可以清楚地顯示一個國家的發展水平。
第三產業,又稱第三次產業,是英國經濟學家、紐西蘭奧塔哥大學教授費希爾1935年在《安全與進步的沖突》一書中首先提出來的。它是指除農業、工業、建築業以外的其他各業。根據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的國家統計局關於建立第三產業統計報告上對我國三次產業劃分的意見,我國第三產業包括流通和服務兩大部門,具體分為四個層次:一是流通部門:交通運輸業、郵電通訊業、商業飲食業、物資供銷和倉儲業;二是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的部門:金融業、保險業、地質普查業、房地產管理業、公用事業、居民服務業、旅遊業、信息咨詢服務業和各類技術服務業;三是為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質服務的部門:教育、文化、廣播、電視、科學研究、衛生、體育和社會福利事業;四是國家機關、政黨機關、社會團體、警察、軍隊等,但在國內不計入第三產業產值和國民生產總值。由此可見,這種第三產業基本是一種服務性產業。
在我國,第一產業是農業,第二產業是工業和建築業,除第一和第二產業以外的其它各業都是第三產業。
第三產業一詞最早出現於英國經濟學家阿·費希爾教授所著的《安全與進步的沖突》一書。他按照產業發展的三個時序,把社會經濟結構分為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
70年代末,中國的第三產業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僅為20%。
中國按三次產業劃分社會經濟結構,是從1985年正式提出的。根據國家計委、國家科委、國家統計局和國家標准局聯合頒發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和代碼》,對三次產業作了如下劃分:
第一產業:農業(包括林業、牧業、漁業等)。
第二產業:工業(包括採掘業、製造業、自來水、電力、蒸汽、熱水、煤氣的生產和供應業)和建築業。
第三產業:除上述第一、第二產業以外的其他各業。
由於第三產業包括的行業多、范圍廣,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第三產業可分為兩大部分:一是流通部門,二是服務部門,具體又可分為四個層次。
第一層次:流通部門,包括交通運輸業、郵電通訊業,批發和零售(包括食品、飲料、煙草和家庭用品批發業,能源、材料和機械電子設備批發業,其他批發業和零售業),餐飲業,商業經紀與代理業和倉儲業。
第二層次: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的部門,包括金融、保險業,地質普查業,房地產、公用事業,居民服務業,旅遊業,咨詢信息服務業和各類技術服務業等。
第三層次:為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質服務的部門,包括教育、文化、廣播電視業,科學研究事業,衛生、體育和社會福利事業等。
第四層次:為社會公共需要服務的部門,包括國家機關,政黨機關,社會團體,以及軍隊和警察等。
建國以來,中國的第三產業一直在曲折中發展,以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總產值中的比重看,1952年為28.6%,1978年降至23%
8. 三大產業是什麼
第一產業是農業,第二產業是工業和建築業,第三產業是第一、第二產業以外的所有行業的總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