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國家統計局發布2021年中國經濟數據,我國的GDP有何變化
一、經濟持續穩定恢復,發展基礎更加鞏固
上半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為53216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12.7%,兩年平均增長5.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為28402億元,同比增長7.8%,兩年平均增長4.3%;第二產業增加值為207154億元,同比增長14.8%,兩年平均增長6.1%;第三產業增加值為296611億元,同比增長11.8%,兩年平均增長4.9%。
二、生產形勢不斷向好,發展動力持續激發
二季度,夏糧夏油再獲豐收,生豬生產快速恢復,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5%,拉動經濟增長0.5個百分點,兩年平均增長5.5%。工業生產持續較快增長,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8%,拉動經濟增長2.8個百分點,兩年平均增長6.4%,其中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2%,佔GDP的比重為28.3%,比一季度提高0.8個百分點,佔比回升態勢已延續三個季度。
上半年,工業,批發和零售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住宿和餐飲業,房地產業以及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發展較快,增加值同比增速分別為15.9%、17.0%、21.0%、29.1%、13.6%和20.3%,合計拉動經濟增長9.7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76.6%。
三、消費拉動作用明顯,投資凈出口協同發力
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壓艙石」作用顯著。上半年,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61.7%,拉動經濟增長7.8個百分點。
投資需求拉動經濟持續穩定恢復。上半年,資本形成總額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19.2%,拉動經濟增長2.4個百分點。上半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同比增長12.6%,兩年平均增長4.4%。
凈出口需求延續增長勢頭。穩外貿成效繼續顯現,進出口增勢良好。上半年,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19.1%,拉動經濟增長2.4個百分點,兩年平均拉動經濟增長1.1個百分點。
四、新動能助推經濟恢復,新業態釋放市場活力
新動能發展勢頭良好,新興產業表現活躍。上半年,規模以上高技術製造業和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22.6%和22.8%,分別高於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6.7和6.9個百分點。服務業重點領域企業營業收入保持快速增長,1月份至5月份,規模以上高技術服務業和科技服務業營業收入同比分別增長27.6%和28.3%。
夏糧生產再獲豐收 生豬產能持續釋放
國家統計局農村司司長 李鎖強
上半年,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農業發展的重大決策部署,毫不鬆懈抓緊抓實糧食生產,夏糧再獲豐收,為實現全年糧食豐收奠定堅實基礎;畜牧業生產穩定增長,生豬生產快速恢復;主要農產品市場供給充足,農產品價格總體平穩。農業經濟形勢總體保持穩中向好態勢,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一、夏糧生產再獲豐收,增產59億斤
2021年全國夏糧總產量2916億斤,比2020年增加59.3億斤,增長2.1%;其中小麥產量2687億斤,增加52億斤,增長2.0%。
夏糧播種面積恢復性增長,扭轉了連續五年下滑勢頭。2021年全國夏糧播種面積3.97億畝,比上年增加398.2萬畝,增長1.0%;其中小麥播種面積3.44億畝,增加300.4萬畝,增長0.9%。
夏糧單產穩步提高,連續三年保持增長。2021年全國夏糧單產367.7公斤/畝,比上年增加3.8公斤/畝,增長1.1%;其中小麥單產390.9公斤/畝,增加4.2公斤/畝,增長1.1%。
二、畜牧業保持穩定增長,生豬生產快速恢復
上半年,全國豬牛羊禽肉產量4291萬噸,比上年同期增加802萬噸,增長23.0%。豬肉產量快速增長,牛羊禽肉產量穩定增長,禽蛋產量有所下降,牛奶產量保持較快增長。
生豬產能持續釋放,存出欄同比大幅增長。二季度末,生豬存欄43911萬頭,同比增加9915萬頭,增長29.2%,比一季度末增長5.6%;其中能繁母豬存欄4564萬頭,同比增加934萬頭,增長25.7%,比一季度末增長5.7%。上半年,生豬出欄33742萬頭,比上年同期增加8639萬頭,增長34.4%;豬肉產量2715萬噸,增加717萬噸,增長35.9%。
三、農產品生產者價格總體平穩,部分品種價格漲幅較大
二季度,全國農產品生產者價格比上年同期上漲0.1%,受生豬價格下降影響,漲幅比一季度回落7.7個百分點。
分類別看,二季度,全國農產品生產者價格呈「三升一降」的特點。其中,農業產品價格上漲11.3%,漲幅比一季度回落6.6個百分點;林業產品價格上漲4.7%,漲幅比一季度擴大3.2個百分點;漁業產品價格上漲17.3%,漲幅比一季度擴大12.9個百分點;飼養動物及其產品價格下降15.6%,降幅比一季度擴大14.5個百分點。
工業升級態勢明顯 企業利潤較快增長
國家統計局工業司副司長 江 源
2021年上半年,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持續鞏固,工業經濟繼續穩定恢復,產能利用率處於近年較高水平,出口保持快速增長,企業效益改善。
一、工業生產穩定增長,產能利用率水平較高
工業生產增長較快,增速高於疫情前水平。1月份至6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5.9%,增速較一季度回落8.6個百分點;兩年平均增速為7.0%(以2019年相應同期數為基數,採用幾何平均的方法計算),較一季度加快0.2個百分點,增速略高於疫情前水平。產能利用率處於近年來較高水平。1月份至6月份,工業產能利用率為77.9%,較去年同期提高6.8個百分點,較2019年同期提高1.7個百分點,為近年來較高水平。
二、工業升級態勢明顯,新動能成長壯大
裝備和高技術製造業引領作用凸顯。1月份至6月份,裝備製造業、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22.8%、22.6%,明顯高於其他行業板塊;兩年平均分別增長11.0%、13.2%,增速較一季度回升。電子和新興產品快速增長。受新建投產、價格上漲、國產化替代效應拉動,1月份至6月份,集成電路、光電子器件、電子元件產量同比分別增長48.1%、41.7%、39.9%,部分電子器件產品生產增速達到近五年最高水平。另外,工業機器人、太陽能電池、電子計算機整機分別增長69.8%、52.6%、40.6%,兩年平均增速均在20%以上。
三、原材料生產基本恢復,消費品生產繼續改善
原材料行業平穩增長。1月份至6月份,原材料行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2.8%,兩年平均增長6.0%,接近疫情前水平。消費品行業持續恢復。1月份至6月份,消費品行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3.5%,兩年平均增長4.8%。
四、工業出口快速增長,重點商品出口強勁
工業出口交貨值快速增長。1月份至6月份,我國工業出口交貨值實現同比增長22.9%,兩年平均增速為8.1%。十大主要出口行業均實現15%以上的較快增長,其中汽車、專用設備、電氣機械、電子行業出口分別增長46.4%、33.7%、29.9%、17.6%,兩年平均增速均在10%以上。抗疫相關物資出口大幅增長。醫葯製造業出口延續去年下半年以來的增長勢頭,1月份至6月份出口交貨值同比增長53.5%;防疫用品所需原料海外需求旺盛,拉動化纖製造業出口交貨值增長51.8%。
五、工業企業盈利增加,經營狀況繼續改善
工業企業利潤較快增長。1月份至5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83.4%。營業收入利潤率有所提升,1月份至5月份為7.11%,同比提高2.05個百分點。企業虧損面持續縮小,虧損企業虧損額同比減少29.6%。
能源供需穩定恢復 清潔能源佔比提高
2. 如何看待2021 年一季度中國經濟同比增長 18.3%
據媒體報道,國家統計局顯示2021年一季度我國經濟同比增長18.3%。此消息在社交平台上發酵後,引起了網民們的廣泛關注與討論。
部分網民認為我國此次之所以經濟增長如此之快,是得益於後疫情時代中所被抑制的消費力的迸發;有部分網民認為,這是因為我國當前所選擇的正確的道路所提供的助力。而筆者認為,之所以在一季度我國經濟增長如此之快,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格局在近十年來,我國的經濟發展出現了輕視第一產業,而重視第三產業的這樣一種畸形情況。而現今我國已經開始將經濟發展的重心重新轉移至第一產業,對製造業進行重視,而製造業的提升也有助於提高我國的硬實力,因此也促進了我國的經濟發展。
3. 如何看待統計局公布國內上半年GDP同比增長12.7%
統計局公布了國內上半年gdp同比增長12.7%,而我們從這個數據中我們就可以看到我們國家的經濟發展還是非常不錯的,並且這個趨勢也是非常好的。而我認為我們國家的發展的前景也同樣是非常好的,而在統計局公布的這個數據之後,我們也可以看到我們國家經濟恢復也同樣是非常好的並且也是非常迅速的。
而統計局也公布了我們國家gdp的增長,這個對於恢復我們國家人們的信心也同樣有著非常大的幫助,並且也可以看到我們國家的市場在不斷地擴大,以及人們的消費水平也同樣是在不斷的提高的,所以我認為這個對於我們國家的經濟發展來說是非常不錯的。
4. 你如何看待2021年中國GDP同比增長8.1%這件事
近兩年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人們的生活壓力是變得越來越大了!可是沒想到2021年中國GDP同比增長8.1%,不得不說,這簡直就是太給力了吧!
盡管現在國際環境非常的復雜和嚴峻,全球疫情也是在仍然持續,中國擴大有效投資,具有頑強動力!基礎建設、上層建築,人民生活有信仰,國家有擔當,人民有力量!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全球的發展都是不太好的,但是中國的GDP能夠蓬勃發展,2021年GDP同比增長8.1%,這也從側面表現了相關人員和相關部門在做實事,在踏踏實實的為人民服務!
5. 統計局公布,國內上半年GDP同比增長12.7%,GDP增長對什麼有利
GDP增長對什麼有利?具體如下:
一,對經濟發展有利國內上半年GDP同比增長12.7%,這樣的GDP增長速度是令人欣慰的,可能還有不少小夥伴不知道GDP意味著什麼,GDP意味著一個地區或是一個國家的經濟達標指數。GDP值越大越高,則越好,反之亦然。所以GDP的增長對什麼有利呢?首先直截了當的是對經濟的發展有利。GDP增長速度越快,意味著經濟實力的發展越迅速。自然,一個地區或是一個國家的GDP增長上去了,也意味著經濟實力上去了。
綜上所述,不知道大家對此有什麼不同的看法?歡迎補充討論,歡迎關注提問!
6. 2021年中國GDP同比增長8.1%,這一數據說明了什麼
受疫情影響,人們的生活確實充滿了壓力和挑戰,但沒想到的是,2021年GDP同比增長8.1%,國民經濟有所好轉,這也象徵著人們的生活會越來越豐富多彩,人們會越來越幸福!近兩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人們的生活壓力越來越大!但是,沒想到2021年中國GDP同比增長8.1%。我不得不說這簡直太棒了!2022年1月17日,相關統計局發布調查數據:2021年我國GDP為1143670億元,同比增長8.1%。
這恰恰說明了在2021年,相關人員的努力和人民群眾的努力都是值得的!人有信仰,國家有實力,始終相信人可以越來越富,人可以越來越好地生活,人的生活可以越來越豐富多彩!第二、第三產業的增速已經達到了8.2%,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這兩個產業可以解決很多就業問題,這兩個產業也解決了很多內需問題,從老百姓的消費就可以看出來。普通人的就業問題實際上是這個社會非常關注的問題。就業問題解決了,意味著普通人會有更多的存款,從而帶動這個社會的消費,保持更快的經濟增長速度。
7. 如何看待我國連續幾年的GDP增長
當前,中國經濟增速正運行在7%~7.5%的增長區間,這種增長盡管遠比2000~2008年平均10.2%的增長降低一個台階,但也正在經歷一個「提質增效,擠出水分」的新階段。
高增長之後需要「換擋」
最新公布的中國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中同比增長7.3%,增幅創下22個季度以來的新低,固定資產投資受房地產投資大幅下滑拖累繼續放緩,發電量也出現內年首次同比下跌,但這些數據的下滑並不代表中國經濟「衰退」,「硬著陸」,甚至是「崩潰」。
的確,從2010年第一季度開始,中國經濟增速連續下滑18個季度,為改革開放以來時間最長的下滑周期。但全球范圍看,高增長之後的「增速換擋」是一種必然趨勢。根據世界銀行增長與發展委員會統計,二戰後連續25年以上保持7%以上高增長的經濟體只有不到10個國家,這些國家都是小國,而其餘經濟體在經歷過20年的發展後均開始減速,並且有些國家甚至出現了大幅減速。世界主要經濟體,包括美國、日本、韓國等其他國家走過的道路也都說明,一國經濟在經歷一段高速增長之後,需要有一個調整期。增長速度會回落一些,但這種回落不是直線式的,而是波動式的。
過去中國增長模式的鮮明特點是「高速增長」和「結構失衡」,增長動力主要來自於「高投資」和「強出口」。從動力轉換的角度看,舊增長動力的退出是波動性的,新增長動力的發力也不是平穩的,因此,未來三五年的經濟增長速度都會出現波動,這並不奇怪。在這種新常態之下,中國一方面需要接受經濟數據的波動,一方面需要盡快完成結構的優化升級。那種經濟下行壓力一增大,就寄望政府出台刺激政策「燙平」周期的論點和做法是一種短視,對中國經濟的長遠發展並無裨益。
世界需要以新視角看待中國經濟增速變化
世界需要以新的視角和思維來看待中國經濟增速的變化,中國經濟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這個階段有兩大發展目標:一是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進入中高收入發展階段;二是轉換經濟增長的動力機制,形成內生性增長機制。2013年我國人均GDP達到6700多美元,已經進入中等收入偏上或者說中高收入發展階段。根據國際經驗,這個階段的戰略性任務就是防止經濟發展中出現增長動力「真空」、收入差距擴大、產業升級困難、技術創新緩慢、社會矛盾激化等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現象。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重心在於如何尋找新的增長動力和替代動力,而不是短期依賴於政策刺激。
事實上,增長速度再快一點,非不能也,而不為也。為什麼不為?中國增長必須是實實在在和沒有水分的增長,是有效益、有質量、可持續的增長。這意味著必須刺破過去GDP導向下盲目吹起的泡沫,擠出經濟增長的水分。中國寧可發展速度慢一些,也不再依賴過去的外延式增長。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濟「去杠桿」,「擠水分」的過程從未停止過。
首先是擠投資水分。去產能的過程中,新政府通過收縮非標融資、信貸窗口指導等方式斷了產能過剩領域的水源,實際上相當於擠出投資中的水分,使稀缺的資源更多的投向有利於轉型升級和服務民生的領域。其次是擠消費水分。2013年以來,反腐浪潮大大壓制了政府消費和奢侈品消費。再有就是擠出口水分。從2013年5月的外管局20號文開始,主管當局嚴打隱藏在經常賬戶下的套利資本流入,虛假貿易的水分被大幅擠出,中國經濟增長也回歸理性和常態。
1、從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歷程看,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夠永遠保持高速增長。現階段,我國人口結構變化和勞動力成本上升,傳統競爭優勢削弱;越來越多的產業達到或接近世界技術前沿,後發追趕空間縮小;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發展模式,造成資源、環境、生態約束日趨增強。與十年前相比,經濟增長一個百分點的數量明顯不同,實現難度加大。我國經濟增速下降在所難免,也符合世界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
2、從發展趨勢看,我國經濟發展存在諸多有利條件。譬如,經濟體制改革將釋放新的增長動力與活力,城鎮化潛力依然巨大,居民消費升級方興未艾,競爭優勢並未根本動搖,全球化孕育新機遇等。去年以來,面對經濟增長下行壓力,我國政府保持了足夠的定力,積極創新宏觀調控方式,把工作重點放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提高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益、化解各種矛盾和問題上,這也必將為我國經濟長期穩定發展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3、與經濟增長密切相關的是就業狀況。隨著經濟規模和產業結構的變化,單位GDP增長的就業拉動能力明顯擴大。2008年以前,GDP增長一個百分點,拉動就業增加不足100萬人,而目前上升到140-160萬人。因此,在經濟增速有所放緩的情況下,仍能保持就業基本穩定。
4、雖然經濟增速有所放緩,但由於經濟規模不斷擴大,我國經濟增量佔全球的份額保持基本穩定,仍然是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來源。2010年以來,我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保持在20%左右,也就是全球五分之一左右的經濟增長來自於中國,對促進世界經濟復甦發揮了重要作用。
8. 中國GDP增速「令人瞠目」,GDP過快增長有無消極影響,咋說
可以說,中國在自己的第一季度所取得的成就已經碾壓了世界上其他任何的國家。要知道,GDP18.3%的增長速度是再之前高速增長的時期都很難達到的,而在新冠疫情剛剛被解決了情況下,經濟正處於復甦階段,我們的GDP增長就能夠達到這樣的規模,很明顯得益於此前經濟一直被壓抑的效果。很多人在看到這樣結果的時候非常的興奮,但是在這里還是要跟大家解釋一下,GDP的過快增長肯定是有一定消極影響的。
第三,如何看待其消極影響?
這一次的GDP上漲符合客觀規律的,我們的統計局在此前就已經做出了這樣合理的預測,所以可以看出我們對此次的GDP上漲還是有一定的預期,同時也做好了應對的准備。但是很多的民眾對於GDP的上漲卻非常的樂觀,認為經濟行情非常的好,在這里還是希望大家能夠慎重的看待我們的經濟上漲情況。
9. 如何正確看待經濟增長速度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呈現增長快、運行穩、質量高的良好發展格局,出現了GDP、工業、投資增速回落,貨幣信貸增長趨穩的「三落一穩」新態勢,宏觀調控取得明顯成效。但也必須看到,當前這種高位運行的經濟能不能持續、要不要持續的問題已突出地擺在經濟分析者及決策者面前。雖然防止經濟「由偏快轉向過熱」已成為宏觀調控的政策目標,但如何看待當前的經濟增長仍有著大相徑庭的不同意見。本文試就此談點初步看法。
從歷史角度看,當前的經濟增長速度明顯偏快
從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的歷史看,無論是從哪種階段因素分析,結論都是,當前的經濟增長速度明顯偏快。
首先,從改革開放以來28年的較長周期來看,雖然隨著改革的深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促進經濟增長的體制性因素和市場性因素得到較好釋放,我國經濟保持較快增長,但平均的年增長率還沒有超過10%,1979年-2005年GDP年均增長9.6%。
其次,從上世紀90年代初以來15年的長周期來看,經過治理整頓後的調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目標的確立,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體制性因素和市場性特別是國際市場性因素的推動更加強勁,經濟增長進入了快車道,但平均的經濟增長率也沒有超過10%。1990-2005年GDP年均增長9.7%。
再次,從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以來七八年的中周期來看,為應對亞洲金融危機的沖擊,我國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發行長期建設國債,擴大國內需求,經濟發展進入了新的以政府投資拉動為主要特徵的階段,國民經濟成功避免了衰退,速度雖然有所下降,但仍保持了較快增長,1998-2005年GDP年均增長8.9%,不僅沒有超過10%,而且在9%以下。
最後,從進入本世紀以來5年的短周期看,隨著我國加入WTO,對外開放進入新階段,外貿出口和國際產業轉移對我國經濟發展帶來了強大的推動力,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盡管近兩年出現了偏快趨勢,但平均增長率仍在10%以內,2001-2005年GDP年均增長9.5%。
而今年一季度GDP增長10.3%,二季度增長11.3%,上半年增長10.9%,三季度10.4%,一至三季度增長10.7%,經濟增長持續超過10%,明顯偏快。
當前經濟增速已經達到甚至超出潛在增長率的上限
這里,有兩個問題需要澄清:
一是經濟增長的規劃或預期目標與實際經濟條件允許的目標是有差別的。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國家在「十一五」規劃和年度經濟計劃中提出的經濟增長目標一般要低於計劃者的預期指標。「十一五」規劃目標是五年間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5%,2006年經濟計劃目標是8%左右。從各方面條件看,這樣的目標顯然是偏低的,主要是為了引導地方經濟計劃者合理確定當地的經濟發展目標。一般來說,地方的計劃目標是以國家的計劃目標為標准,且大都高於國家提出的目標速度。如中央提出7%-8%,那麼地方速度目標普遍高於7%-8%,地方匯總的速度就要高於7%-8%,可能要達到9%-10%。基於正確引導考慮,中央計劃者就不得不適當壓低國家的目標速度,7%-8%的經濟目標在很大程度上是帶有政策引導的意圖,並不是計劃者所認為的經濟允許目標,更不是分析經濟冷熱與否的標准。所以,考慮到這個因素,我們就不能簡單地用規劃或計劃所確定的7%-8%的經濟增長目標,作為判斷目前全國經濟增長是否過熱的標准,不能把7%-8%的速度視為經濟增長的正常均線,不能說超出7%-8%的速度就是偏離了「十一五」規劃和年度目標確定的正常軌道,甚至說經濟過熱。
二是從目前經濟發展的條件來看,我國潛在經濟增長率有可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比我們原來普遍的估計要高1-2個百分點,即已經達到9%-10%這樣的水平。從供給條件來看,能源供應、交通運輸等瓶頸制約已較前些年大為緩解;從市場條件來看,國內市場、國際市場都比以前有更多的調節餘地和空間;從生產要素來看,勞動者素質也大為提高,資金供應更加充裕,技術進步也在加快。更為本質的是,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等進程加速所帶來的經濟發展的宏觀環境、體制條件和微觀基礎的根本性變化,為我國經濟增長潛力的提升提供了充分的可能,因而存在著實現比較快的經濟增長的客觀基礎和主觀條件。當然,究竟我國目前的潛在經濟增長率具體是多少,或者說比過去高多少,也許需要進行計量經濟學的分析研究。但根據以上的因素分析,潛在經濟增長率比過去認為的7%-8%要高,應該是沒有太大的問題。
就目前的經濟增長速度來看,即使按照調高的潛在增長率標准來衡量,也應該說是接近甚至是超出了潛在增長率的上限。將目前的經濟增長狀況定性為偏快,應該說是合適的。
從合理性角度看,當前的經濟增速不是可持續的
當前我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就不是可持續的,也不能再這樣繼續下去了。這里涉及到經濟增長的短期風險和長期可持續性問題。筆者認為,經濟增長是否合理,不僅要考慮到短期的風險問題,更重要的是要考慮長期可持續性以及社會可接受性。
從短期風險來看,目前我國的經濟增長速度似乎還沒有帶來太大的風險,總體上是健康的。宏觀經濟理論中,經濟增長過快可能帶來的最大風險就是嚴重的通貨膨脹。就目前情況看,我國物價水平相對較低,通貨膨脹的壓力不太明顯。除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上漲較快外,其他價格指數都比較低,均在可接受的范圍之內。1-10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比去年同期上漲1.3%,商品零售價格上漲0.8%,工業品出廠價格上漲2.9%。所以,從宏觀經濟角度看,目前我國經濟運行中除出現了「三過」(投資增長過快、貨幣信貸過多、外貿順差過大)問題外,快速的經濟增長並沒有帶來太大的通貨膨脹壓力,從而好像並不存在太嚴重的宏觀經濟問題和風險。
從長期可持續性來看,目前我國經濟增長的代價過大,既有資源的過度消耗,也有環境的過多破壞,還有污染的過快加重,更有發展成果分配的過分失衡。這些都是不可持續的,也是整個社會難以接受的。
首先是資源消耗過多。目前,我國單位GDP能耗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冶金、有色、電力、化工等8個高耗能行業的單位產品能耗比世界先進水平平均高40%以上。我國2005年GDP相當於日本的49%,而能耗則是日本的3倍。我國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不足60%,比國外先進水平低15~25個百分點;每萬元GDP取水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我國用水總量與美國相當,但GDP僅為美國的八分之一。我國GDP約佔世界的5%,但重要資源消耗比重較大,石油消耗佔世界消耗總量的7%多、原煤佔30%以上、鋼鐵和氧化鋁均占近30%、水泥佔40%以上。
其次,生態環境惡化。一些地區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追求經濟增長,亂征亂佔耕地、濫采濫挖礦山,植被遭到嚴重破壞,常誘發滑坡、泥石流等災害。目前全國水土流失和荒漠面積達到國土面積的30%左右;90%以上的天然草場退化。
再次,污染狀況嚴重。全國年廢水排放總量近500億噸,廢水中化學需氧量排放量1000多萬噸。大量未經處理或不達標的廢水直接排入江河湖泊。全國流經城市的河段90%受到嚴重污染,75%的湖泊出現富營養化,近3億農村人口飲用不合格的水。二氧化硫排放量超過2000萬噸,居世界第一位。1/5的城市空氣污染嚴重。全國酸雨面積已佔國土面積的1/3。農村面源污染問題日益突出,直接威脅到農產品質量安全。部分地區的環境污染已嚴重損害人民群眾健康。
最後,收入差距擴大。據國家統計局測算,目前我國的基尼系數已由1988年的0.341上升到0.45左右。城鄉收入差距繼續拉大,城鎮最高10%收入戶與最低10%收入戶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差8倍多,富者易富、貧者難富的現象開始顯現。據世界銀行測算,我國每年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經濟損失約佔GDP總量的10%左右。這樣一種外部負效應過大的經濟增長顯然是不可持續的,也是不合理的。
綜合以上三個方面分析來看,當前我國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既是偏快的,也是不合理的。從下一步的宏觀調控來說,繼續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適當降低過高的經濟增長率,防止經濟從偏快轉向過熱是非常重要的。與此同時,也許更為重要的是,改變和完善經濟增長的機制,努力降低經濟增長的外部負效應,使經濟增長保持在一個合理的水平上。也就是說,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努力實現經濟又快又好地發展。今後一個時期,經濟發展既要快更要好,要在「好」字上下更大的功夫。
10. 今天統計局初步核實2010年GDP增長速度為10.4%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感想 多說點 謝謝了
先回答第一個問題:
真實的告訴你,沒有任何意義!你可以從這幾方面看,經濟上漲帶來的問題:
第一、人均收入增幅慢。中國人均的GDP還是3000美元左右,而日本達到了35000美元以上!竟然還是中國人均的10倍多。
第二、物價上漲。從10年開始,你看物價幾乎成一天一個價。「算你狠」,「逗你玩」「將你軍」等等,最近又興起了什麼「花你錢」花生的漲價,還有汽油、柴油的漲價,漲價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第三、房價上漲催生經濟。中國的房價那可是中國人最熱議的事情,看房多買房少少,都等降價,但是等來的是一天天上漲。中國的房地產泡沫很厲害了,是中國經濟的三大支柱之一,帶來經濟的快速增長,但是有給中國經濟帶來了嚴重的隱患,並且給中國廣大老百姓帶來了嚴重的住房問題。
第四、窮人和富人的收入差距繼續拉大。雖然登上了第二的「寶座」但是,財富大部分還是流入了富人的腰包中,廣大農民根本收益很小。我有個哥們是干鐵路的:他告訴我他月工資比去年提高了600多,達到了4000。但是呢,老闆(工頭,就僅僅是一個工頭!)今年比去年多拿了將近15萬,天啊!可想而知,那個經理,老闆得多拿多少錢啊!可見,經濟的增長對老百姓僅僅有點點的好處,而對富人那可是「巨油」啊!
第五、農村和城市的醫療差距。哎,這個大家最深有體會。農民朋友都知道,到醫院那都是坑人的地方,不敢去!國家對葯品的整治,整治多年,經濟發展了多年,怎麼還是「一人住院,全家盪產」!難道經濟白發展了?葯品白整治了?還是國家沒錢?不可能吧!想想富人都知道怎麼回事了!看看城市中的醫療吧!舉個例子,就拿我家來說:我家農村的(農村醫療合作社)我家業入了,但是看看啊一年一戶人家就報銷40元!請問給你40元,你能保證你家一年夠了醫葯費嗎?
去縣城大醫院,哼,什麼都別想就你自己掏錢,死也不能說給你免一份錢!看看城市當中:我聽我的一個網友說:他們家住北京(什麼區我忘了),他爺爺住院花了一萬 而只掏了3000仟,剩下的都是一個什麼社(和農村的農村醫療合作社差不多)。多大差距啊!經濟的發展只帶來了城市的醫療的進步,卻看不到農村醫療的希望!
說說環境方面:
第七:環境污染加劇!告訴你一個事實,中國的經濟的發展依賴能源消耗性!而由此帶來的嚴重後果是環境污染加劇!中國2010年消耗的煤至少16億噸,排放的溫室氣體佔全球排放的23%左右!!什麼概念??直接導致的是:酸雨,疾病!還有由於挖煤導致的地面塌陷時有發生,煤礦死人更是常見!犧牲環境換來的經濟寧願不要!
第八、造成水資源更短缺!水可以說對任何國家的經濟來說是最重重要的因素!!但是在中國,誰的浪費極其嚴重。企業水資源利用率底下,並且我看隨著經濟的發展這一情況,還得有很長時間。
其他方面.......還有很多!!
最根本的方面,自己想吧,你懂的!
對了,我想唯一的一個好處就是:滿足了國人小小的虛榮心!
對於你的第二個問題,呵呵,由於我不是經濟學家,不能給你權威的回答(其實,沒有權威,如果有,那些所謂的專家為什麼不能預測2008年的金融危機啊),只能給你我自己的看法!
首先明白中國經濟的三大支柱是:出口,房地產,消費(具體說是城市人消費,農村不敢消費啊,也消費不起啊!都是有富人撐起的消費)。
如何保持發展?
我想受到政府的政策影響,和國外局勢
首先:出口,隨著世界經濟的復甦,出口我想會增加的!國外情況!
再次:重點是國內。最近中央出台政策隨後幾年要抑制經濟的過快增長,防止通貨膨脹!應該說這是今後幾年的國內經濟的大方向,抑制通貨膨脹不是幾年功夫就能搞定的,是長期性的任務!
可能經濟會放慢的,不過會對中國經濟有益的!首先應該開刀的就是房地產!(但願吧,我買房的時候就不用愁了,呵呵~~)。至於消費嗎,我想政府還會引導性對農村進行消費,畢竟農村人佔大部分,城市人消費成習慣了,不用管!
可以看到,中國經濟後幾年可能放緩,穩定經濟「基礎」!
總之,不管經濟是第二還是第一,增長快也好,增長慢也好,只要能讓廣大的老百姓和窮人能夠切實感受到國家經濟的發展所帶來的實惠,得到老百姓的好的口碑,那才叫經濟真的發展了!如果只是一個經濟第二或是第一的虛名,而老百姓卻一點也沒有感受到實惠,和變化!這種經濟不要也罷!!!
這不是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