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成渝經濟圈'展望,成渝的長處和短板,如何形成發展合力動力
成都是我國西部最大的城市,而重慶是我國的第四個直轄市,兩座城市的GDP都位居全國前十,目前成都和重慶所合圍的經濟圈,目前的經濟實體,僅次於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和京津冀城市群,排在我國第四位,所以,未來發展前景,不言而喻!
綜上所述:就目前來看,中國經濟第四極還不清晰,主要在長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之間游離,所以,成渝城市群的發展策略和產業定位尤為重要,提前布局,定位好未來10年、20年的發展方向,抓住西部大開發重大機遇,做好產業升級的工作是重中之重,但需要引起注意一點是,目前成都和重慶在全國的「搶人大戰」過程中,並不是十分突出,深圳、杭州、廣州、武漢、長沙、鄭州等城市表現似乎也很強勁,未來不管是產業還是機遇,都需要人來實現,所以,成都和重慶,要把對人才的引進,上升到一個新高度!
㈡ 成渝經濟圈規劃
法律分析: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新的發展動能,以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國家級城市群為目標,全面融入「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建設,打造新的經濟增長極;以強化創新驅動、保護生態環境和夯實產業基礎為重點,增強人口經濟集聚能力。
法律依據:《國務院關於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的批復》 第二條 《規劃》實施要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以及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新的發展動能,以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國家級城市群為目標,全面融入「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建設,打造新的經濟增長極;以強化核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和培育發展中小城市為著力點,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優化城鎮體系,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以強化創新驅動、保護生態環境和夯實產業基礎為重點,增強人口經濟集聚能力;以建設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為抓手,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輻射帶動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以一體化體制機制建設和雙向開放平台建設為切入點,推動形成城市間資源優勢互補、功能分工合理、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生態環境共建共享的格局,充分發揮對長江經濟帶的戰略支撐作用,拓展發展新空間。
㈢ 成渝兩地如何協調發展、規劃及管理
成渝本是一家,巴蜀兄弟情深。在注重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區域協調發展的二十一世紀,成渝兩地理應聯起手來共同應對挑戰,克服傳統體制與社會文化的消極影響,合力攻關,促成川渝經濟一體化,提升成渝經濟帶的活力。成渝兩地的經濟互補性很強,可望形成繼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之後的又一個經濟帶,與長江下游的上海經濟圈首尾相照,縱橫四川盆地和三峽庫區,立足中國西部,輻射整個東南亞,與輻射東亞的上海經濟圈,輻射南洋的廣州、深圳、香港經濟圈形成三足鼎立之勢,與京津唐經濟區(輻射東北亞)南北呼應,使中國經濟形成三個坡度和階梯:沿海經濟發達地區,中部經濟崛起地區,西部經濟開發地區,進而使中國轉變成為國強民富、安居樂業的經濟大國。由此目標看,展望在成渝經濟合作上的中央與地方政府間的不同規劃與期待,指出成渝兩地在促進合作方面應當優先考量的對策,也是極有價值的思考。
一、中央政府:成渝合作是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中,四川和重慶同處於西隴海蘭新線經濟帶和南貴昆特色經濟區的結合部,又是長江經濟帶的腹心地區,推進川渝經濟合作聯動,不僅將有力促進兩地的共同發展,也必將在全國的區域戰略布局和整個西部大開發中發揮重要作用。
川渝兩地同處西部,地域相鄰、經濟相融、人緣相親、文化相通、互補性很強。重慶在發展機械製造業、商貿流通方面的經驗以及經營和管理城市的經驗較為豐富。四川作為資源和人口大省,在旅遊開發、電子信息、飲料食品、航空航天等領域有一定的比較優勢。四川、重慶兩地許多經濟指標雖然在西部地區有一定的優勢,但與全國平均水平特別是東部發達地區相比,差距還很大,甚至有進一步拉大的趨勢。如何加快長江上游經濟帶的發展,如何徹底解決三峽庫區移民及移民安置後的產業空虛,如何創造性啟動社會主義新農村經濟建設,也是中央對兩地共同的期待。
被稱為「世界級難題」的三峽工程百萬移民,是重慶的「立市之本」。搞好百萬移民是黨中央交給重慶市的一大政治任務,重慶移民佔三峽工程移民的85%。能否妥善安置移民,不僅關系三峽工程建設的成敗,關繫到重慶自身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而且關繫到黨中央提出的跨世紀經濟發展戰略目標的順利實現,甚至影響到我國的國際聲譽和重慶市的形象。國家在三峽庫區實行開發性移民政策,逐步把移民區建設成繁榮的新興經濟帶,以便使移民過上小康甚至更富裕的生活,從而徹底改變沿江地區長期落後的面貌。移民工作在重慶市的重要性,無論怎麼說都不過分。到2009年三峽工程建成時,重慶庫區規劃遷建安置人口總數達107萬人。九年來的發展實踐證明,中央設立重慶直轄市,是促進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科學把握,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的關鍵之舉,是應對國內外經濟新挑戰、謀劃中華民族長遠發展的英明決策。
「芙蓉之城」成都,是四川省省會,西南地區重要的特大中心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是國務院確定的西南地區科技、商貿、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樞紐,也是國家計劃單列城市(副省級城市),在重慶直轄前兩地是同一行政級別,擁有一樣的經濟管理許可權。
國家「十一五」規劃提出了構建區域發展的框架,即在中國國土范圍內,根據不同地區的資源環境承載條件,劃定「優化開發區」、「重點開發區」、「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等,明確不同區域的功能定位,並制定相應的政策和評價指標。專家指出,目前,中國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四大板塊協調發展的整體戰略逐步確立。為了解決東部與其他區域間的發展不平衡,國家將通過財政轉移支付等制度,帶動中西部與東部共同發展,而非過去計劃經濟中所實行的「拆東牆補西牆」。成渝經濟圈屬於中國西部開發大板塊之中。規劃明確指出,堅持實施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健全區域協調互動機制,形成合理的區域發展格局。西部地區要加快改革開放步伐,通過國家支持、自身努力和區域合作,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堅持以線串點,以點帶面,依託中心城市和交通干線,實行重點開發。
長三角和京津冀區域發展列入區域規劃試點,升格為國家戰略,而珠三角、東北老工業基地和成渝經濟圈落選了。權威專家分析認為,長三角(以浦東為龍頭)和京津冀城市群(以天津濱海新區為龍頭)都涉及三個省市,行政壁壘已經極大制約了區域經濟進一步發展。另外,作為世界第6城市群,長三角經濟一體化已經初步成型,區域合作「條件最好」;而京津冀區域協調迫在眉睫,區域規劃已經引起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視。
「十一五」規劃綱要還就健全區域協調互動機制發提出了明確的指導:健全市場機制,打破行政區劃的局限,促進生產要素在區域間自由流動,引導產業轉移。健全合作機制,鼓勵和支持各地區開展多種形式的區域經濟協作和技術、人才合作,形成以東帶西、東中西共同發展的格局。健全互助機制,發達地區要採取對口支援、社會捐助等方式幫扶欠發達地區。健全扶持機制,按照公共服務均等化原則,加大國家對欠發達地區的支持力度。國家繼續在經濟政策、資金投入和產業發展等方面,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支持。
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副所長肖金成指出「國家今後考慮的區域規劃重點是跨省之間的經濟合作。歷史上成渝地區本就是一個經濟共同體,產業聯系比較緊密,可重慶被列為直轄市後,行政壁壘反而阻礙了成渝之間的經濟合作。」長期的行政割裂已經讓成渝這兩個無論是地理位置還是文化上都很接近的城市越走越遠,而這正是中央通過「十一五」規劃希望改變的局面,地方政府與民間的主動走近和諧發展,是中央政府極為關注和大力支持的。
二、地方政府:競爭大於合作,行政壁壘制約一體化
1、與國際都市接軌,成都市重點提升服務業和信息化水平
根據《成都市服務業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到2010年,成都市服務業增加值將達到2000億元以上,服務業從業人員的比重佔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達到40%;會展、金融、信息、物流、中介等現代服務業占服務業增加值的比重超過50%;基本形成統一開放、公平競爭、規范有序的服務業發展市場體系,初步建立與國際接軌的服務業運行環境。成都市政府已經提出了「5年時間建設西部第一城,即綜合實力第一城,人居環境第一城,創業環境第一城」的具體奮斗目標,營銷城市的口號「成都——來了就不想回去的城市」,等於是向重慶提出了挑戰書。《成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十一五」規劃》提出,「十一五」期間,將按照實施城鄉一體化信息服務體系建設與發展戰略的要求,大力實施「一四六」工程,通過加快制度創新、加快人才體系建設等措施,夯實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普及信息應用服務,到2010年,建設成為全國一流的信息強市。
2、與三峽建設同步,重慶市致力於工業化和城鎮化,打造長江上游經濟中心
重慶市仍然處在「爬坡上坎、負重前進」的發展階段,「十一五」時期是重慶進一步「打基礎、建平台、增後勁」的關鍵時期,是突破發展的「瓶頸」制約和體制障礙的重要關口時期。力爭實現我市「三步走」戰略的第二步目標:一是中央交辦的「四件大事」取得新的重大成果;二是基本建成長江上游經濟中心的總體框架;三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取得重要階段性進展。構築新型工業基地,進一步打造「中國汽車名城」,建設「摩托車之都」等。依託園區構建產業集群,加快發展北部新區、高新技術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長壽化工園區、西永微電子工業園和區縣特色工業園區,實現「再造兩個重慶工業」的目標。走集約型城鎮化道路,促進都市發達經濟圈、渝西經濟走廊、三峽庫區生態經濟區等三大經濟區協調發展;全面完成三峽工程移民遷建任務,確保庫區長治久安,適應高峽平湖新三峽的變化,拓展休閑度假等旅遊新品。作為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一部分,重慶市委、市政府對主城區、渝西地區、三峽庫區和渝東南民族地區這四大片區的發展進行了科學定位:主城區——建設成為長江上游經濟中心的「核心輻射區」、現代化大都市的「形象展示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先行示範區」,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渝西地區——建設成為「新型工業密集帶」、「大中小城鎮連綿群」和「現代農業展示區」;三峽庫區——建設成為「高效生態農業走廊」、「新型資源加工業基地」和「國際黃金旅遊帶」;渝東南民族地區——建設成為「渝東南特色經濟走廊」和「武陵山區經濟高地」。
3、消除地區封鎖,打破市場壁壘,建立統一市場
重慶社科院區域研究所曾對重慶轄區內40個區縣的450家企業和150家非企業單位進行了調查,調查顯示,目前各地區的地方保護程度分別與20年前、10年前相比仍是不容樂觀。數據表明,認為地方保護與20年前相比減輕了很多的佔45.35%,略有減輕的佔24.42%,而嚴重得多和較為嚴重的佔16.28%。與10年前相比,嚴重得多和較為嚴重的佔9.3%,認為變化很小和略有減輕的佔54.65%。地方保護的形式主要有直接控制外地產品銷售數量、價格限制和地方補貼、工商質檢等方面的歧視、其他非正式的無形限制(法規、會計、實行采購、工程招投標以及司法部門的袒護行為等)四個方面。調查表明以上四個方面的比重分別為21.75%,19.68%,27.83%,30.74%。值得關注的是,由其他非正式方面的無形限制和工商質檢等方面的歧視這兩個方面的比重達到了58.57%。
2004年3月,重慶市工商局與成都市工商局簽署了一份互拆地區封鎖和地方保護壁壘協議。兩地工商管理部門跨區域實行全方位合作,這在西南地區尚屬首次。協議將加強兩地名優企業的保護協作,建立緊密聯系的兩地打假維權網,並積極鼓勵兩地市場實行強強聯合,支持兩地市場聯合對外拓展。協議中稱,將建立兩地商標行政保護協作機制,對兩地著名商標實施與本地著名商標同等力度的重點保護。兩地還將以企業登記、管理信息資源為基礎,全面建立信息共享機制,共同開發企業信用信息交換平台,促進兩地「經濟戶口」的融通。實行企業黑名單警示通報制度,對有不良警示記錄的企業進行兩地聯動公示,對列入市場禁入名單的禁止在兩地開展經營活動。
成渝兩地旅遊局正式簽訂了「構建長江上游(成渝)旅遊圈合作協議書」。雙方就構築統一的旅遊信息服務體系、建立無障礙旅遊區等方面達成共識。
盡管在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方面已經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不必要的行政審批仍然大量存在,政出多門,不規范更不透明而又相互扯皮的怪現象隨處可見;衙門作風仍然相當程度地存在,行政效率低,基層辦事難,蓋不完的章,忙不停的檢查驗收;一些行政性壟斷、行業性壟斷仍然沒有完全打破,地方保護引起的沖突行為時有發生,市場壁壘頑固地存在;政企分開仍然沒有完全實現,條塊分割極大地限制了生產力的發展和資源的合理配置。煙草、酒類、化肥、電力和農產品等五類產品「榮登」地方保護最為嚴重的產品之列,由於地方保護限制產品准入導致六大行業受到了較大的影響:煙草加工業、農業、飲料製造業、房地產、電力煤氣水、服裝業。這些現象在成渝兩地更普遍地存在著,需要引起兩地政府的高度關注。如果不打破行政割據與地方保護製造的封閉圈,成渝經濟圈就永遠只是一個夢想。
三、策略性建議
1、循國際慣例,建立自由流動的人間天堂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克萊茵教授在重慶·西部開發國際研討會上善意地提醒:要實現跳躍式發展,首先必須遵循國際慣例,用相對較少的時間,更快地提升自己。
成渝兩地的管理部門應致力於有效地消除經濟聯系障礙,完善一體化的市場經濟秩序,優化發展環境,特別注意任何限制市場要素自由流動的制度建設,遵循國際上經濟一體化的諸多制度創新,自覺去協調合作競爭中的各方利益關系,依照法律充分尊重市場主體的平等地位。調查顯示有33.58%的企業認為勞動力市場干預影響到了企業到外地設廠和設立銷售機構。這方面的干預著重反應在當地政府要求企業招工本地戶口優先;在企業聘用外地戶口從業人員時,當地政府需要額外的資格證明;由於政府相應職能不完善導致企業難以為外地職員提供養老、醫療和失業保險;為外地職員辦理暫住證收取較高費用;聘用外地人才的行政手續較本地復雜;外地職員在當地入學費用高;外地職員到當地落戶,解決戶口較難等。
2006年初,重慶市政府終於確認以「人人重慶」圖案為形象標志,並申請了商標注冊。該標志體現以人為元素,展現重慶以人為本,人人都是重慶形象的對外傳播理念。重慶直轄前的四川省,曾經是中國人口第一的大省。成渝聯手消障,如能有效克服各類非人性化阻礙機制,讓經濟自由流動起來,未來有望把成渝經濟區建成中國第一大人間天堂:人人成渝,人人巴蜀(安逸)!
2、應因地制宜,最大力度地鼓勵發展特色經濟和休閑服務產業
與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灣等東部沿海經濟區相比,成渝經濟區三大優勢突出:一是能源,二是旅遊資源,三是休閑服務業。因此,成渝經濟區的發展首先要將能源開發、生態旅遊、休閑產業作為重點來開發。
以現有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為依託,充分利用國家給予的西部大開發、三峽庫區建設政策優惠,協調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等。具體來說,首先是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用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發展新型工業。二是走礦電聯產綜合開發的道路,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減少污染,提高效率。三是開發綠色農產品資源,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培育綠色食品加工產業鏈和林漿紙產業鏈等特色產業鏈。四是利用三峽成庫的新機遇,發掘利用高峽平湖的旅遊資源,大力發展國際旅遊業。五是要加強交通運輸建設,充分發揮長江「黃金水道」的重要作用,大力發展現代物流。六是充分發揮成渝兩地美食、美女、美景優勢,發揚傳統休閑生活節奏對國內外亞健康人群的極大吸引力,推動川渝飲食連鎖企業的全球化布局拓展,建設具有巴蜀文化特色的餐飲美食休閑旅遊基地。
成渝經濟合作的成功,有助於西南經貿大動脈的打通,會大大加快整個南中國經濟的血液循環,促進大西南經濟圈的形成,帶動整個西部地區經濟的發展,因此,成渝合作,其實已經成為中國經濟戰略的有機組成部分,不容忽視,更不容再錯過!
http://r3311.blog.163.com/blog/static/70396432006102411518720/
㈣ 什麼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七大重點任務
一般都是以農牧業為主的還有工商行業的為準的
㈤ 成渝經濟圈發展規劃
法律分析:到2025年,基本建成「軌道上的雙城經濟圈」,軌道交通總規模達到10000公里以上,其中鐵路網規模達到9000公里以上。同時,重慶、成都「雙核」之間以及「雙核」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區域中心城市、主要節點城市1小時通達,重慶、成都都市圈內享受1小時公交化通勤客運服務。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 第四十條 在城市規劃區內,未取得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或者違反 建設工程 規劃許可證的規定進行建設,嚴重影響城市規劃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建設、限期拆除或者沒收違法建築物、構築物或者其他設施;影響城市規劃,尚可採取改正措施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並處罰款。
㈥ 成渝經濟圈的發展方向
在經濟全球化和國際區域經濟一體化加快發展的大背景下,中國國內的區域經濟合作也進入了快車道。「川渝經濟區」、「成渝經濟區」……不管在國家的「十一五」規劃中名稱如何、具體措辭怎樣,重慶和成都這兩座城市的名字越來越被人們放在一起談論。重慶市的一名官員說:「兩座城市的發展確實是關系中國廣闊西部未來的嚴肅話題,無論成功與失敗都將是標志性的。」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2003年完成的一項關於西部開發重點區域規劃前期研究確定了西部開發的四個一級經濟帶(區),其中之一就是長江上游成渝經濟帶。報告中說:「在未來5~10年內,要積極構建以成渝兩大都市為中心、各級中心城市相互聯系和合作的中國西部最大的雙核城市群,形成西部大開發的最大戰略支撐點。」
重慶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室教授雷亨順提出,以重慶為中心,向西北方向延伸,有成都、德陽、綿陽等城市,「成德綿」是四川省重點打造的產業經濟高地。而成都和重慶距離300多公里,交通便利,兩地之間又有7個具有一定規模的中等城市,在區域經濟戰略匹配上呈現出互補和聯動態勢。
2004年2月,由重慶市黨政主要領導率領的近百人的高規格代表團赴成都,與四川省黨政代表團會談,簽署了《關於加強川渝經濟社會領域合作共謀長江上游經濟區發展的框架協議》和交通、旅遊、農業、公安、文化、廣播電視等6個方面的具體協議(統稱為「1+6」川渝合作協議),並對「成渝經濟區規劃」給予高度關注,對課題組的工作給予有力的支持。
這樣,成渝經濟區的發展和規劃,已從學術界的研究、國家發改委的倡導,深入到兩省市黨委和政府的實際行動。重慶市社會科學院專家田代貴說:「重慶和成都各自的輻射力和影響力都不容忽視。重慶可側重於發揮西部地區製造業中心和物流中心的地位和作用,成都應側重於發揮金融中心和技術創新基地的作用。」
在成都與重慶中間,地理上還隔著資陽和內江兩個地級市。「如果四川省不積極協調好這些地區的工作統一性,所謂成渝合作最終只能停留在會議上和文件上。」當地有官員表示擔心。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陳耀將類似情況總結稱為「雙龍頭城市」。這些「雙頭龍」城市,從級別上分別屬於中央直轄市、省會城市或副省級城市,其發展項目和投資均在國家計劃單列,相互不存在隸屬關系。由於體制的制約,省級政府對副省級城市不能通過投資施加影響,因而即使在一個省內也無力協調;兩市雖然地理相近,但在發展上各自為政,要素流動受限,甚至互設壁壘,以致在基礎設施和產業項目上重復建設、閑置浪費嚴重。 國家發改委宏觀研究院的研究報告《協調空間開發秩序和調整空間結構研究》建議:「加快整合成渝地區,使成都、重慶兩大增長極轉化整合成一條巨大的增長軸,並使此增長軸具有兩個單增長極所不具有的功能。加快改革開放的力度,使成渝迅速成為中國西部高速城市化地區、經濟活躍地區和帶動周邊經濟健康發展的地區。」
英國BBC駐重慶工作的一名西方觀察家認為,成渝共同所處的特殊地理環境註定其城際之間相互依賴的程度相當高,一方壓倒另一方未必是一件好事,而攜手實現共同繁榮則是一個雙贏的結局。不久前的一個事實證實了這一看法: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有限公司2005年1月26日宣布,該行已獲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批准,將重慶和成都代表處同時升格為分行。
㈦ 四川發改委:2020年加快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
1月18日,四川省發展和改革工作會議於成都召開,會議研究部署了2020年發展改革重點工作,包括提出加快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
據悉,會議要求,四川省發展改革系統要准確把握、一體推進、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化認識、找准工作著力點,以新發展理念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要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重大戰略實施為引領,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全力沖刺省委確定的年度預期目標任務,確保做好2020年發展改革工作。
具體而言,會議提出要聚焦聚力謀大事,加快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全力爭取國家指導支持,務實推進川渝合作,謀劃推動重點任務落地落實;聚焦聚力穩增長,突出抓好經濟形勢預研預判、推動投資穩定增長、著力解決制約高質量發展突出問題、精準對接國家政策取向,全力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聚焦聚力促協調,大力促進干支聯動發展、推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統籌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加快構建「一干多支、五區協同」區域發展新格局;聚焦聚力強創新,加快建設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深入開展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推進創新型經濟發展、構建多層次創新平台,加快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
另據了解,於今日1月19日,國家發改委就宏觀經濟運行情況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孟瑋稱,2020年將扎實推進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設,將大力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促進各地區城市群發展,指導地方開展都市圈規劃編制工作,著力提高重點都市圈交通基礎設施聯通水平,規范發展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
㈧ 成渝經濟圈對金融工程專業人才的需求
摘要 您好,金融業作為人才和智力密集型產業,其核心競爭力主要在於人才,而金融中心的建設需要凝聚人才、服務人才、滋養人才。
㈨ 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
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會議要求,成渝地區應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和一體化發展理念,健全合作機制,打造區域協作的高水平樣板。
會議強調,要全面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突出重慶、成都兩個中心城市的協同帶動,注重體現區域優勢和特色,使成渝地區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打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
會議要求,成渝地區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和一體化發展理念,健全合作機制,打造區域協作的高水平樣板。唱好「雙城記」,聯手打造內陸改革開放高地,共同建設高標准市場體系,營造一流營商環境,以共建「一帶一路」為引領,建設好西部陸海新通道,積極參與國內國際經濟雙循環。堅持不懈抓好生態環境保護,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處理好中心和區域的關系,著力提升重慶主城和成都的發展能級和綜合競爭力,推動城市發展由外延擴張向內涵提升轉變,以點帶面、均衡發展,同周邊市縣形成一體化發展的都市圈。
㈩ 成渝地區經濟圈政策解讀
法律分析:對川渝市場監管一體化合作提出了明確具體的措施。一是推進基礎設施一體化。從構建信息系統互聯互通、構建應急系統聯動協同、構建專家庫資源共建共管、構建項目實施互助發展等4個方面,對省局基礎設施建設提出明確要求,充分體現出市場監管四川特色。二是推動重點區域協作共進。從助推做強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深化毗鄰地區合作、支持縣域集成改革試點等3個方面明確了省局對推進毗鄰區域、成德眉資等重點區域發展的工作思路,並提出具體工作要求。三是聚焦重點領域率先突破。進一步釐清思路,從打造一流營商環境、築牢安全監管底線、推動高質量發展和品牌建設、維護市場秩序穩定、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運用、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等6個方面,提升一體化合作能力水平,切實推動川渝市場監管一體化合作向更高層次、更深維度、更廣領域拓展。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 第四條 制定和實施城鄉規劃,應當遵循城鄉統籌、合理布局、節約土地、集約發展和先規劃後建設的原則,改善生態環境,促進資源、能源節約和綜合利用,保護耕地等自然資源和歷史文化遺產,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傳統風貌,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並符合區域人口發展、國防建設、防災減災和公共衛生、公共安全的需要。在規劃區內進行建設活動,應當遵守土地管理、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等法律、法規的規定。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在城市總體規劃、鎮總體規劃中合理確定城市、鎮的發展規模、步驟和建設標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