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經濟基礎歷史怎麼講

經濟基礎歷史怎麼講

發布時間:2022-07-03 02:16:51

⑴ 經濟與歷史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經濟與歷史的主要內容是是指經濟領域的發展歷史和經濟狀態的變遷史。從廣義上講,經濟與歷史是指人類以往從事經濟活動過程的總稱,是獨立於人的意識之外的客觀事件,從狹義上說,經濟與歷史是指經濟史學家通過文字以及符號等對上述經濟活動活動發展規律的描述解釋。它是對於過去的經濟和經濟現象的研究。

基本特徵:
1,經濟與歷史描述再現人類社會的經濟歷史。

2,經濟與歷史在以上基礎上分析解釋經濟活動的規律。
3,經濟與歷史研究方法的特徵:以經驗歸納法與歷史分析法研究人類活動和歷史經濟發展。經濟史學綜合採用歷史的、統計的方法並應用經濟學理論分析歷史現象和組織制度。 研究課題包括商業史、財政金融史和社會歷史的交叉方面,例如人口史和勞動史。數量的(計量的)經濟史也指歷史計量學。

⑵ 談談城市產生的經濟基礎和歷史條件

經濟法是調整特定經濟關系的法律,其產生與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本文從經濟法產生的不同觀點分析入手,對古今中外經濟法產生與發展的歷史軌跡進行闡述,對經濟法產生與發展的經濟、政治、思想等歷史條件進行必要的分析,再而指出經濟法發展的新趨勢。 關鍵詞:經濟法 產生與發展 歷史條件 新趨勢 任何部門法的產生和發展,都需要一定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法律等主客觀方面的條件。這些條件,特別是反映一定經濟關系的經濟基礎,對部門法的形成和發展產生著重要的作用。經濟法作為一個法律部門也不例外。因此,學習和研究經濟法,必須從學習和研究經濟關系入手,從經濟法所產生的政治、經濟、法律等基礎去導源經濟法的產生,去釐定經濟法領域的諸多基本理論與實踐問題,從而科學地揭示出經濟法發展的規律,促進經濟法的不斷完善和經濟法學的不斷發展。 一、關於經濟法產生的不同觀點 經濟法是在什麼時候產生的?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國內外法學界主要有兩種不同的觀點: (一)經濟法是隨著階級、國家的產生而產生,此曰「同時論」 持此觀點的人認為:經濟法是國家運用法律的強制手段來管理社會經濟的一種方式,它是階級社會中最古老的法律中的一個組成部分。當人類進入階級社會時,隨著國家與法律的產生,經濟法也隨之產生了。在奴隸社會與封建社會,它包含在「諸法合體」的法律之中。[1]在自由資本主義時期,經濟法與其他法同時並存,只是到壟斷資本主義階段,經濟法的作用越來越大,其地位更加突出出來,才形成更加豐富、全面的經濟法部門。 有些學者還認為,不論在奴隸制國家、封建制國家、資本主義國家,還是社會主義國家,都有各自的經濟法,作為一個**的法的部門的經濟法產生於古代社會。[2] 事實上,這些認識都或多或少有其合理的地方,至少它可以提醒人們:古代社會的法律中也有關於國家管理經濟的法律現象,但決不會產生我們所說的作為**法律部門的經濟法。正如一些學者所說的:在法律形成的早期階段,並不存在部門法的劃分,而是「諸法合體,刑民不分」的狀態,更不可能有今天所稱的經濟法。古巴比倫奴隸制國家頒布的《漢謨拉比法典》以及我國夏、商、周、秦時代的法律中有關土地、水利、貿易、稅收等方面的規定,並不構成**的經濟法法律部門。[3] (二)經濟法是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時期,在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以後的產物,此曰「階段論」 持此觀點的人認為:經濟法不等於經濟立法、經濟法規、經濟法律。經濟的法律調整即經濟立法。經濟法規由來已久,它是史前社會結束以來任何社會和國家所不可或缺的一種控制及運行機制。而經濟法是20世紀新興的法律部門,它是經濟和社會的社會化達到相當高度以後,國家政權普遍直接參與生產流通等諸環節的產物。盡管經濟的法律調整是與國家相伴而生,但有了經濟的法律調整,不一定就有經濟法。經濟法產生和存續的一個重要前提條件是在一個國家和社會中對法律有了部門劃分,並且將其中的某個部門稱為「經濟法」。 [4]由此看來,經濟法產生的一般基礎和條件是:市場經濟發展到社會化大生產階段,國家被動或自覺地承擔起對經濟加以組織協調的職能,國家對經濟的調整建立在法治的基礎之上,並形成了相應的經濟法學說。經濟法是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當這些基礎和條件尚未出現時,經濟法是不可能產生的。[5]所謂一定歷史階段,就是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進入壟斷階段的時代。[6]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走向壟斷和社會化發展階段,生產手段和經濟實力不斷集中,產生了壟斷集團,限制並惡化了競爭環境,資本主義國家不得不通過法律手段對此進行干預,由此形成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法律現象,產生了新的部門法——經濟法。從實證的角度來看,無論是形式上的經濟法(稱為「經濟法」法律現象),或實質上的經濟法(體現國家權力對經濟活動干預協調的法律現象),都比較集中地出現在19世紀末之後,也就是說經濟法作為部門法劃分應肇始於19世紀。因此,認為經濟法是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的觀點具有歷史合理性。我們可以這么說:作為國家管理經濟的法律現象,可以上溯到奴隸制社會和封建制社會的「諸法合體」法律狀態時期,而作為**法律部門的經濟法,則是人類社會進入到資本主義社會,特別是進入到壟斷資本主義社會時期的事情。[7] 有些學者還認為:法律部門的形成,需要具備的一個條件是形成相應的理論或學說,並在相應程度上被學界和社會所接受。在分析經濟法生產的主觀條件時,他們闡述了「經濟法」一詞的提出和使用;在分析經濟法產生的客觀條件時,他們強調了經濟集中和壟斷是經濟法產生的內在原因。[8] 二、對經濟法產生的兩種不同觀點的評價 在進行評析之前,我們有必要指出經濟法律、經濟的法律規范、經濟法是具有不同內涵的概念;我們有必要明確:經濟法律規范的產生、經濟法律的制定、經濟法部門的形成是有一定的聯系和區別的范疇。經濟法部門是由經濟法律規范組成的,經濟法律規范的相當一大部分是以經濟法律為表現形式。 但嚴格地說,我們不能把經濟法的產生理解為經濟法律規范的產生或經濟法律的制定,我們不能把一個或一些經濟法律規范等同於經濟法,不能把經濟法律或經濟法律的總稱視為經濟法,只有相當多的經濟法律規范的總稱才是經濟法。從這種意義上來說,「經濟法「就是從部門法意義上講的,是指作為**的法律部門的經濟法。因此,把經濟法產生理解為經濟法這個**的法律部門的形成是正確的。[9] 我們還應明確:經濟法律規范產生於古代社會,經濟法作為部門法的產生晚於經濟法律規范的產生,經濟法的產生早於經濟法學的產生。基於上述的認識,我們認為「同時論」是錯誤的,它抹殺了經濟法律規范與經濟法之間的界限,將經濟法的產生等同於經濟法律規范的產生。經濟法是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 三、經濟法產生與發展的歷史軌跡 (一)古代經濟法律規范的產生和發展 我們所說的古代經濟法律規范,一般是指包括奴隸制社會經濟法律規范和封建制社會經濟法律規范,也可稱為前資本主義經濟法律規范。奴隸制社會經濟法律規范,最早出現於奴隸制度古巴比倫國家。早在公元前18世紀,巴比倫奴隸制國家頒布的《漢謨拉比法典》就對土地的國家所有權和土地的法律保護作出了規定。《漢漠拉比法典》還有對農業、商業、質量、財政稅收等經濟關系進行法律調整的規定。我國「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反映了西周奴隸制國家土地國有的規定。西周中後期,還出現了土地流通的活動。我國從夏朝開始就有了徵收貢賦的制度,商朝的貢賦實行公田收入交國家,西周則按井田計畝徵收賦稅,西周的財政開支還實行了量入為出、專款專用等等內容,均體現了我國奴隸制調整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存在。《楔形文字法》、《漢漠拉比法典》是奴隸制經濟法律規范的典型代表。 封建制社會經濟法律規范存在的時期較長。在產生過程中,《羅馬法》及其復興起過一定的作用。西歐封建社會從公元5世紀羅馬帝國滅亡至18世紀,持續了1300多年。中國封建社會一般從春秋戰國之後算起,延續了2000多年。此時,中國的唐律、大明律是其典型代表,都有詳細地調整經濟關系的法律規定。秦簡《金布律》中出售商品須標明價格的規定,秦簡《田律》中「春二月林木生長,不得砍伐;春天土地乾旱需要水,不得堵塞水道;不得採摘剛發芽的植物;不得捕捉幼獸、幼鳥;不得設置陷阱和網罟捕捉鳥獸;不得毒殺魚鱉」的規定,漢朝的發展對外貿易的規定,明朝的禁止私人開採金、銀、銅、鉛、錫和水銀礦的規定,唐朝的以戶稅、地稅為基礎的「兩稅法」及「量出以制人」的根據各種開支總額確定兩稅的總額規定,明朝的中央、地方分級管理,征解制度、財政監察制度和預算制度等財政管理制度,等等,均體現了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經濟法律規范的相對全面和完善。前資本主義經濟法律規范的特點是:反映奴隸主和封建主階級的意志,公開地維護等級特權,在協調本國經濟運行時主要運用直接手段,經濟法律規范以「諸法合體」的法典為主要表現形式。[10] (二)空想共產主義者的經濟法思想及其意義 18世紀法國空想共產主義的著名代表之一摩萊里(Morelly)在1755年出版了一部學術名著——《自然法典》,該書反映了他對未來公有制社會的理想。作者在書第四篇「合乎自然意圖的法制藍本」,被作者稱為「法律草案」,共12類法律、117條。其中,第二類法律是:「分配法或經濟法」,有12條規則。從目前的資料反映,這是「經濟法」一詞最早出現的地方。摩萊里看來,未來社會中的產品不發生買賣和交換,而是通過分配給予公民,「一切產品都要核算,其數量要與每個城市的公民人數相適應,或與使用它們的人數相適應,這些產品當中可保存的物品,均按相同的規則公開分配,如有剩餘則保管起來」[11]。摩萊里是在產品(財產)分配規則的意義上使用「經濟法」,並以此來表達他富有理想色彩的未來社會的法律規范。[12]19世紀30—40年代法國空想共產主義的著名代表之一德薩米(Dezamy)在1842—1843年分冊出版的《公有法典》一書中,也使用了「經濟法」這個概念,並發展了摩萊里的經濟法思想。 由摩萊里在18世紀提出的「經濟法」概念,是建立在空想共產主義的社會公有制基礎之上的,至今「經濟法」的涵義已發生了重大變化,但它對現代意義上的經濟法概念的形成仍產生著影響。這種影響除了表現為援引「經濟法」這個概念的外殼之外,更重要的是人們把空想共產主義者那種具有萌芽狀態的國家干預經濟生活的思想加以擴大,利用來作為建立現實經濟基礎之上的現代經濟法概念的一個合理內核

⑶ 什麼是經濟基礎 什麼是上層建築二者的關系如何

經濟基礎是指一定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總和。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相對。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經濟基礎。

生產力決定了經濟基礎,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什麼程度,就會產生什麼樣的經濟基礎。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概念。與「上層建築」相對,是社會結構兩個基本層次之一、社會生活兩個基本領域之一。

上層建築是指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上的社會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等的總和。它包括階級關系(基礎關系)、維護這種關系的國家機器、社會意識形態以及相應政治法律制度、組織和設施等。 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對立統一。

關系:

1、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具體表現在:經濟基礎的需要決定上層建築的產生。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上層建築的性質。由於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決定經濟基礎的性質,因而它必然在上層建築領域也占統治地位,並決定上層建築的性質。

2、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

這種反作用集中表現在為自己的經濟基礎服務。從服務的方向上看,一方面保護和促進自己的經濟基礎的鞏固和發展,另一方面排除反對自己的對立物。從服務的方式看,上層建築通過法律、經濟、思想等手段的調控來為經濟基礎服務。

(3)經濟基礎歷史怎麼講擴展閱讀:

兩者矛盾:

1、當一種新的上層建築剛剛建立起來,它是富有生命力的,同自己的經濟基礎基本上相適應,但也有不完善的環節和方面;

2、經濟基礎是變化的,當它處在相對穩定的階段,在量變和部分質變的時候,也要求上層建築發生相應的變化和進行局部的調整;

3、當某種社會形態已經走向腐朽,生產關系嚴重地阻礙生產力的發展,上層建築就會同生產力發展所引起的經濟基礎的變革的客觀要求形成尖銳的對抗。要解決這一矛盾,就必須對上層建築加以根本的變革,建立適應新的經濟基礎發展要求的上層建築。

⑷ 經濟基礎是什麼意思啊,大哥們給我說下謝謝啊,簡單點說,再舉幾個例子。不要百科哦,實在看不懂百科說的

經濟基礎是與上層建築相對應的概念。是指在某一時期社會的經濟發展水平,包括生產力,生產關系等。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關系,可以理解為物質與意識的關系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一種體現,即經濟基礎(物質)決定上層建築(意識),上層建築(意識)對經濟基礎(物質)有能動作用。不知道這樣說能不能明白?如果還不明白請追問。

⑸ 經濟基礎是什麼它的發展歷程是怎麼樣的

經濟基礎即社會核心生產力為基礎的的經濟結構總和。是指一定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總和。生產力決定了經濟基礎,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什麼程度,就會產生什麼樣的經濟基礎。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概念。與「上層建築」相對,是社會結構兩個基本層次之一、社會生活兩個基本領域之一。

⑹ 經濟基礎什麼意思

經濟基礎


經濟基礎是指一定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總和。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相對。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經濟基礎。生產力決定了經濟基礎,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什麼程度,就會產生什麼樣的經濟基礎。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概念。與「上層建築」相對,是社會結構兩個基本層次之一、社會生活兩個基本領域之一。

中文名

經濟基礎

外文名

economicsbase

提出者

馬克思和恩格斯

提出時間

1845~1846年

應用學科

社會生活

適用領域范圍

交換形式、分配形式

⑺ 如何通俗解釋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

上層建築是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意識形態以及與其相適應的制度、組織和設施,在階級社會主要指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經濟基礎是指由社會一定發展階段的生產力所決定的生產關系的總和,是構成一定社會的基礎。



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關系

1、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是經濟基礎的反映,它的產生、發展和變革,都不能從它本身來解釋,而只能由它的經濟基礎來說明。

2、在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交互作用中,從根源和派生的關繫上看,經濟基礎是原因,上層建築是結果。

以上內容參考資料:網路-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

⑻ 通俗解釋一下經濟基礎,有人說是物質文明,但是,書上說是生產關系啊,不是物質啊

經濟基礎即社會的經濟結構,是指一定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各方面的總和。經濟基礎是同物質生產力一定發展階段相適應的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各方面的總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概念。與「上層建築」相對。是社會結構兩個基本層次之一、社會生活兩個基本領域之一。 希望我能幫助你

⑼ 通俗解釋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是什麼

上層建築是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意識形態以及與其相適應的制度、組織和設施,在階級社會主要指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 上層建築通俗的講就是你只有吃飽飯了,才有心思去做你喜歡做的事情。

經濟基礎是指由社會一定發展階段的生產力所決定的生產關系的總和,是構成一定社會的基礎。經濟基礎通俗的講就是你有錢了,才能解決最起碼的溫飽問題。

名詞解釋:

1、經濟基礎是指一定社會發展階段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各個方面(即所有制形式、交換形式、分配形式)的總和,只有社會主義經濟(它包括全民所有制和勞動人民的集體所有制)才是過渡時期的經濟基礎。

2、經濟基礎是指在一個時期全社會的經濟總量規模、結構關系及政府調度資源並投入建設的經濟可行性由此可以測度社會的經濟能力與政府的經濟能力。

3、市場經濟的基礎按照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經濟基礎主要是指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生產的基本狀態,即人們衣食住行的狀況。

4、經濟基礎是指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傳統解釋在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的關繫上實現了由「對立論」、「補充論」向「共同發展論」的轉變。

⑽ 經濟基礎是什麼意思

是指一定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總和。生產力決定了經濟基礎,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什麼程度,就會產生什麼樣的經濟基礎。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概念。與「上層建築」相對。是社會結構兩個基本層次之一、社會生活兩個基本領域之一。

閱讀全文

與經濟基礎歷史怎麼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優服健康的醫生怎麼樣 瀏覽:868
如何把幸福弄丟 瀏覽:458
什麼畫美女好看 瀏覽:613
新時代幸福觀是什麼 瀏覽:152
經濟管理學有哪些方面 瀏覽:210
韓國幾大美女有哪些 瀏覽:429
烏克蘭美女哪裡去了 瀏覽:397
新時代以來經濟建設取得哪些成就 瀏覽:817
港股健康科技是哪個公司 瀏覽:743
婚姻法中的丈夫是指什麼 瀏覽:559
愛情中的白紙是什麼 瀏覽:51
幸福的不是奮斗而是什麼 瀏覽:903
愛情里3暗示什麼 瀏覽:103
如何看懂信條的故事 瀏覽:533
哪些女星嫁給了愛情 瀏覽:199
對健身的美女怎麼稱呼 瀏覽:192
外國神華故事有哪些 瀏覽:230
什麼叫愛情里做慈善 瀏覽:967
美女褲頭哪裡有什麼 瀏覽:780
25歲適合什麼婚姻 瀏覽: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