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共享經濟的利與弊
中國城鎮化正以每年超過1個百分點的速度增長,城鎮常住人口已經達到8.13億,與此同時,中國有8.02億網民,其中手機網民7.88億,城鎮網民5.91億。 億萬人生活在其中的城市也變得越來越具有智慧。
從現實來看,智慧城市不是設計出來的,而是所有智慧產品在社會方方面面和城市各領域的應用後出現的。比如,互聯網催生了一系列技術革新,互聯網快速叫餐,微信支付寶快捷支付,共享單車隨掃隨騎隨停,網約車一鍵呼叫、快速應答,這些使我們的生活發生了巨變。如果離開了這些應用,離開了社會需求,離開了市場化的服務,很難想像智慧城市離我們的生活會有多遙遠。
最近關於共享單車有很多爭論,指責大量共享單車被扔到廢舊空間里,造成極大的浪費,亂停亂放問題也引發人們的各種抱怨。今年以來滴滴發生了三起安全事故,也受到了來自普通民眾和相關部門的批評。
需要看到,新生事物的出現,一定是既有利也有弊的,我們不能過於放大「弊」,而忽視它對整個社會、城市居民帶來的好處。政府不應該害怕出現問題後要承擔責任,而應該包容新生事物,幫助它們解決問題,更好提供社會服務,更好助力城市治理。
共享經濟能優化資源配置
觀察當下共享經濟發展突飛猛進,最典型的是共享交通出行,比如共享單車、網約車、分時租賃共享汽車等等。2018年6月,共享單車用戶規模2.45億人;網約計程車用戶規模3.46億;網上外賣用戶規模3.64億,手機網上外賣用戶規模3.44億。共享經濟已經基本上覆蓋了所有的生活領域,如共享住宿、共享辦公、共享冰箱、共享充電寶、共享雨傘、共享廚房、共享唱吧等,產品層出不窮。
共享經濟是一種優化資源配置、高效社會治理的新經濟模式,是基於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支撐,由資源供給方通過技術平台將暫時閑置的資源(或技能服務),有償提供給資源的需求方使用,需求方獲得資源的使用權(或享受服務),而供給方則獲得相應報酬的市場化模式。通過技術平台的整合,達到了資源的有效配置、城市的有效治理、市民更方便地獲得城市社會服務的目標。
共享經濟有五個特點:一是基於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技術支撐;二是廣泛的數據應用;三是通過共享實現海量、分散、閑置資源的優化配置;四是市場化方式高效提供社會服務,滿足多樣化的社會需求;五是具有準公共產品的特徵。
可以說,共享經濟悄然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給城市治理和社會發展帶來諸多好處,至少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有效提高資源利用效率。2017年滴滴順風車和快車、拼車服務累計分享座位超過10.5億個,幫助司機平均提升24%的車輛利用率。北京途歌大數據平台顯示,北京地區每輛共享汽車平均每天使用頻次達5.1,平均每次行駛距離為20公里,是普通私家車的4倍以上,大大提高了汽車使用效率。
降低能源消耗及碳排放。2017年,共享單車用戶騎行超299.47億公里,減少碳排放超699萬噸。摩拜大數據顯示,摩拜單車全國騎行總距離超過了25億公里,相當於往返月球3300次;累計節約4.6億升汽油,減少碳排放54萬噸,相當於17萬輛小汽車一年的碳排放量,減少了45億微克PM2.5物質排放。
方便了城鄉居民的生活。「共享單車+地鐵」提升出行效率,解決了「最後一公里」的難題。養老、美甲、美容、按摩、家政、家電維修、洗衣等生活服務可以在家裡預約、在家裡完成;生鮮果蔬、超市商場購物可以足不出戶,送貨上門;出門在外,再不用擔心手機沒電了……共享經濟給人們帶來了嶄新的生活服務。
Ⅱ 中國共享經濟的現狀如何
共享經濟產業規模逐年增長
共享經濟是指擁有閑置資源的機構或個人,將資源使用權有償讓渡給他人,讓渡者獲取回報,分享者通過分享他人的閑置資源創造價值。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普及及應用,我國共享經濟迎來高速發展,2021年國內共享經濟市場交易額已經達到36881億元,同比增長9.2%。
—— 以上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全球及中國共享經濟發展模式與典型案例分析報告》
Ⅲ 共享經濟的優劣
共享經濟新就業形態優勢明顯,具有更高包容性及靈活性
在穩定和擴大就業方面,共享經濟的快速發展不僅創造了大量新的就業崗位,還在改變著傳統的就業方式,創造了龐大的靈活就業機會,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技能、時間和擁有的資源,以自雇型勞動者身份參與到共享經濟活動中。共享經濟就業新業態成為人們自主擇業和彈性就業的重要選擇,同時也為社會特定群體提供了廣泛的就業機會。
共享經濟就業新業態應用優勢明顯,一方面,新就業形態涉及領域寬,包容性強,內容多元化,部分崗位門檻低,為社會重點群體的就業創造了更廣闊的空間和更多機會;另一方面,充分發揮平台共享優勢,可以根據市場供需變化,及時調節勞動力的供給量,促進勞動力跨業流動和減少摩擦性失業。
——以上數據及分析來源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全球及中國共享經濟發展模式與典型案例分析報告》。
Ⅳ 共享經濟的未來怎樣
據互聯網創業專家的分析,「互聯網+」把各行各業生意都開上了互聯網,O2O(Online to Offline)把線上和線下整合起來。這兩件事打通了業務上網的渠道,而在這個渠道上要掙錢,就要靠共享經濟了。專家說,共享經濟能優化資源配置,把原本閑置的資源出租利用,從而創造出一塊新的市場。比如汽車,原來一輛家用轎車就上班下班通勤用,利用率不到20%;如果能藉助互聯網之力把白白放在停車場里的私家車共享利用起來,豈不是好事一件?
可偏偏就是共享經濟的楷模、專事共享租房業務的Airbnb曾在紐約和舊金山遭遇法律挑戰。於是我們不禁要好奇:這共享經濟到底是個什麼鬼?為何明明聽起來很美,卻會遭到如此多的反對?
其實藉助互聯網把分散的資源集中起來提供服務,這想法並不新鮮。近的有長尾理論(https://en.wikipedia.org/wiki/Long_tail),說技術可以把大量分散的需求和供給匹配成可行的生意;再回想得遠一點,比爾蓋茨早在1995年的《未來之路》中就提到了「去中介化(https://en.wikipedia.org/wiki/Disintermediation)」的概念:互聯網可以把「中間人」(分銷渠道)去掉,讓生產者和消費者直接聯結,降低總體成本,從而使生產者的收益有可能增加、消費者的支出有可能減少。
Wikipedia的文字中,這兩個「有可能」(「may」)頗可玩味。互聯網的確能消解傳統「中間人」的市場控制力,然而這被消解的力量是否就會讓利給生產者和消費者,那又是另一回事。仍以租車為例,Uber模式一方面引入大量兼職司機壓低全職司機的收入,另一方面把自己變成了比以前的計程車公司更具壟斷力的平台——Uber(以及其他模仿者)要求司機只能使用自己的網路平台,這時他們倒是不把「共享」掛在嘴邊了。司機一方議價力削弱,而公司一方壟斷力日增,那麼司機又怎會得到那隻是「有可能」的收益增加呢?
事實也確是如此:據筆者在美國幾個大城市的觀察,Uber司機大部分是非洲裔,有少許亞裔和阿拉伯裔,從未見過像Uber廣告中的白人中產階級司機,司機的收入也只堪溫飽,比起傳統的計程車司機尚自不如。國內的情況也相去不遠,隨著各家叫車平台補貼逐月減少,滴滴快車的服務水平已經向從前的黑車看齊,神州專車的司機也開始抱怨收入不佳。資本逐利的本性決定了,互聯網公司「去中介化」的目的是為了建立壟斷力更強的「賽博中介」(http://www.48hills.org/2014/07/10/ubers-tax-avoidance-strategy-costs-government-millions/)。想著互聯網公司消解了傳統行業的「中間人」就會讓利給消費者和勞動者?這也未免想得太樂觀了一點。
照資本的本性,一旦有了更強力的壟斷地位,何止不會讓利,還要尋求更多的利潤呢。我們回頭來看看Airbnb和Uber的訴案,究竟告的是什麼緣由。紐約市政府起訴Airbnb,因為他們的房源有相當部分來自於不按照規定繳納稅費的非法酒店;舊金山市政府也立法要求Airbnb繳納酒店稅。Uber最近在加州被起訴的主要爭論點則在於「司機是不是Uber的雇員」。Uber宣稱自己只是「平台」,司機則是平台上的「合作夥伴」;而司機一方則認為Uber無疑是司機的僱主,該公司將從事工作所必須的開銷都轉嫁給了司機——這個「從事工作所必須的開銷」,當然不僅是養車、加油和買新衣服,更重要的是醫療、教育、養老等社會保障。這些「共享經濟」互聯網企業都有一個共同的賣點:「輕資產」。確實,做著跟別人一樣的生意,卻不用像別人一樣承擔對員工、對社會的責任,這豈能不盈利、豈能不受全球資本青睞呢?至於誰應該來為市政建設、人民福利買單,不好意思,那可就不是注冊在避稅天堂的互聯網公司們要考慮的啦。
創造賽博壟斷-壓榨勞動者-逃避社會責任。這套賺錢邏輯,中國的互聯網創業者們看國外大鱷們玩過了以後,才發現是如此好用。於是轉眼之間,外賣O2O開始「全民開店」了,美容O2O開始「解放天下手藝人」了——至於這些據說不再依靠組織、不用阿諛上司、不必忍受壓榨,實現了財務、時間、心靈三大自由的手藝人,他們的五險一金該由誰來交,互聯網公司當然會說自己只是個平台而不是僱主啦。
所以,現在各位看官能搞明白「共享經濟」到底是個什麼鬼了吧?說簡單也簡單,無非就是資本藉助互聯網掀翻原來的中間渠道,建立互聯網上的強大壟斷,讓勞動者更加沒有選擇、沒有組織,從而施行更殘酷的剝削。如果政府要來監管盤問這家企業本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去了哪裡,共享經濟先鋒們便會一邊拿出「自由」的大旗抵擋,一邊趁監管法規尚未成型撈個時間差。看明白了這個關節,筆者不禁暗想:這不是80年代剛改革開放那會兒的「倒爺」們早就玩兒得熟透的把戲么,又何須這么多高科技的幌子呢?
Ⅳ 共享經濟存在的弊端
共享經濟是指擁有閑置資源的機構或個人,將資源使用權有償讓渡給他人,讓渡者獲取回報,分享者通過分享他人的閑置資源創造價值。在北京、廣州、杭州等多個城市,繼共享單車、共享汽車之後,共享充電寶、共享籃球、共享雨傘等共享經濟新形態不斷涌現,雖然為廣大群從提供了便捷,但弊端也隨之而來。共享經濟存在的弊端主要表現在資源配置效率低,浪費問題較嚴重;信用體系不健全,安全隱患較明顯;平台建設不規范,用戶信息常泄露等方面,針對這些弊端帶來的問題,企業應該加強技術壁壘,提高安全意識,適時適地的進行共享產品的投放;同時,共享經濟也折射出了一個社會的公民素質,為此我們在享受共享經濟帶來的便利時也要提高文明素質。
溫馨提示:以上內容僅供參考,不作任何建議。
應答時間:2021-02-01,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Ⅵ 共享經濟的發展現狀怎麼樣了
發展還是不錯的。
共享經濟的發展——去中介化和再中介化的過程。去中介化:共享經濟的出現,打破了勞動者對商業組織的依附,他們可以直接向最終用戶提供服務或產品;再中介化:個體服務者雖然脫離商業組織,但為了更廣泛的接觸需求方,他們接入互聯網的共享經濟平台。
影響
共享經濟將激活金融業。「錢」的共享可以促進社會財富流動,提高社會財富的循環效率,擴大人們消費需求,滿足更多人的利益。在這樣的前提下,提供金融服務的專業的持牌機構,需要轉型為基於互聯網的信息提供平台。就是消除資金提供方與資金需求方之間冗長的中介環節,讓雙方最直接地交易。
Ⅶ 共享經濟這些項目都做的怎麼樣
在我身邊切實感受到的就是現在大馬路上停著的共享單車,和共享汽車。確實是很方面我們日常的出行,感覺睡了一覺,大馬路上多了很多排,小黃車,小綠車,和銀色的自行車。
之前剛推廣的時候需要在手機裡面下載一個他們專用的app,自己真實身份注冊登錄。
用車的時候,拿手機掃一下車子屁股後面或者是車頭處的二維碼,彈出一串密碼來,就可以直接輸密碼後直接開鎖。
就能直接騎行了。好像開始的時候下載專用app騎車的時候是需要交押金的,但是是不用的時候可以閃退的。
很方面的,剛開始流行的時候,我是沒有騎過,但我們好多的同事都是騎小黃車上班的。我是自己家離上班的地方比較近所以有時候懶的騎,現在我掃過幾次二維碼是從支付寶裡面掃的,是不需要押金的。
聽我老公說只要是支付寶的信譽螞蟻分數超過650分,說明你的信譽值比較高屬於良好記錄。
這個是不需要押金的,直接掃碼彈出密碼就可以起走了,我是這樣認為的,只要是近一點的距離,不想擠公交的話,起小黃車既能鍛煉一下我們的身體又能減少我們的開支,還是挺好的。
在我家樓下有一個專門放置共享單車的區域,早晨我下來上班的時候,看到好多幾排的樣子閑置的車子在那停著,等下午下班的時候已經被人騎的差不多了。
現在還聽講,馬雲爸爸現在在一線城市投放了無人超市的試運營,估計很開也會到我們的身邊,產生共享的效應。
Ⅷ 共享經濟的弊端及例子
共享經濟的弊端及例子
一.從共享單車到共享充電寶再到共享雨傘,共享經濟越來越多的出現在我們生活當中。共享經濟一般指以獲得一定的報酬為主要目的,基於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權的暫時性轉移的一種新的經濟模式,其本質是整合線下的閑散物品、勞動力及各類資源。共享經濟這一模式並不是新媒體時代的特有產物,而是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以及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而被人們廣泛關注。
共享經濟的優點與弊端
二.共享經濟在當下中國的發展有利有弊,具體來說——
優點:1共享經濟的出現極大的豐富和方便了我們的個人生活。共享單車提供了出行的方便,共享充電寶解決了出門在外手機沒電的難題,作為共享經濟形式一種的在線付費問答社區,如知乎,也在碎片化時間里為我們提供了學習的機會。
2.對於企業,尤其是互聯網公司來說,共享經濟是一個風口,不僅可以通過參與共享經濟獲利,還可以通過共享經濟為自家產品引流。如騰訊投資「小電」(共享充電寶)就是為「小程序」引流,而聚美優品投資共享充電寶則是為了推廣平台產品,打通線下入口。此外,摩拜單車入駐微信九宮格既可以完善微信自身生態,又可以實現為摩拜單車引流,可謂雙贏。
3.共享經濟有利於社會環境的優化。共享單車在方便出行的同時也有助於環保,還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城市擁堵的問題。
4.共享經濟還促進了政府的管理思維發展。共享單車的推廣沖擊了城市公共自行車,從而推動了公共自行車向智能模式的轉變。
共享經濟的優點與弊端
弊端:1.共享經濟的實現形式多通過「掃碼」完成。而這一過程中就存在著個人隱私泄露的安全隱患。
2.越來越多的企業、商家參與共享經濟只是為了做企業推廣,把共享經濟作為一種噱頭,浪費社會資源,違背了共享經濟整合社會資源的初衷。
三.針對這些弊端帶來的問題,企業應該加強技術壁壘,提高安全意識,適時適地的進行共享產品的投放;同時,共享經濟也折射出了一個社會的公民素質,為此我們在享受共享經濟帶來的便利時也要提高文明素質。
Ⅸ 中國共享經濟的現狀如何您對此有何看法。
—— 以下數據及分析均來自於前瞻產業研究院《全球及中國共享經濟發展模式與典型案例分析報告》。
2020年我國共享經濟市場交易規模約為33773億元,同比增長約2.9%。生活服務、生產能力、知識技能三個領域共享經濟市場規模位居前三,分別為16175億元、10848億元和4010億元。
2020共享經濟增長約3%
2020年新冠疫情突襲全球,也是新中國歷史上極不平凡的一年。國際形勢嚴峻復雜、國內改革發展穩定的任務艱巨繁重,疊加疫情的嚴重沖擊。在這樣極為不利的條件下,我國經受住了考驗,成為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顯示出強大的抗風險能力。
在這個過程中,以共享經濟為代表的新業態新模式表現出巨大的韌性和發展潛力,在保障民生供給、推動復工復產、擴大消費、提振內需等多個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共享經濟企業充分發揮平台優勢,在滿足人們日常生活需要的同時,持續推進出行、住宿、生產、教育、醫療等領域的變革,成為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推動力。
2020年我國共享經濟市場交易規模約為33773億元,同比增長約2.9%,整體增速較2019年大幅放緩。
Ⅹ 中國共享經濟近年來發展情況如何
投資了ofo、滴滴和餓了么等知名企業的金沙江創投合夥人朱嘯虎說,在過去的五六年裡,中國抓住移動互聯網機遇,在改造線下物流基礎設施、發展線上用戶交易和信用系統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中國共享經濟正是站在這一肩膀上才獲得跨越式發展。
騰訊研究院《2016-2017分享經濟發展研究報告》也顯示,分享經濟資本熱潮在2014年起步,2015年井噴,當年融資筆數增幅高達100%,融資規模增幅近340%。2016年融資筆數回落30%,但融資總額仍保持3%的小幅增長。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與經濟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李強治表示,近三四年共享經濟融資增長態勢世界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