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宏觀經濟學政府凈收入怎麼算

宏觀經濟學政府凈收入怎麼算

發布時間:2022-07-01 17:47:58

❶ 宏觀經濟學三部門經濟均衡國民收入的決定公式計算時 什麼時候用y=c+i+g 什麼時候用i+g=s+t

對於三個部門的經濟均衡,從支出角度講,國民收入等於消費+投資+政府購買支付,即y=c+i+g

從收入角度講,國民收入等於消費+儲蓄+政府凈收入,即y=c+s+t

在符合經濟均衡的條件下,經濟社會的收入恰好等於支付,即有:y=c+i+g=c+s+t,消去消費c,那麼就得到 i+g=s+t

如果漏出W保持不變,而注入J增加,,則均衡的國民收入量增加;反之,注入J減少,均衡的國民收入量減少。根據注入的構成可以得出推論,投資、政府購買和(或)凈出口的增加將導致均衡國民收入增加,投資、政府購買和(可)凈出口的減少將導致均衡國民收入下降。

(1)宏觀經濟學政府凈收入怎麼算擴展閱讀:

在兩部門經濟中,均衡的國民收入是投資和儲蓄相等時的國民收入,Y=C+I。

當假定消費函數C=α+βy ,則均衡收入公式是 y=(α+i)(1-β) . 將投資作為利率的函數,即i=e-dr,此時均衡收入公式變為y=(α+e-dr)(1-β).

在三部門經濟中,均衡的國民收入的決定公式:Y=C+I+G。

在四部門經濟中,均衡的國民收入的決定公式:Y=C+I+G+NX (NX為凈出口,NX=X-M)

在由國家參與的再分配中,要加強政府對收入分配的調節,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通過完善稅收和社會保障制度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圍之內,防止出現嚴重的兩極分化,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

❷ 宏觀經濟學中,如果稅收是比例所得稅,計算政府凈收入要不要在政府轉移支付上乘上這個比例

公式是這樣的 T=ty (t是稅率)既然公式是這樣
那稅率對應的就是整個均衡收入吧

還一周期末才看書的路過。。

❸ 宏觀經濟學關於國民收入的計算

1、已知:C=30+0.75Y T=50 I=60 G=60 NX=50-0.05Y
a、因為Y=C+S 均衡時有I=S
所以Y=30+0.75Y+60 Y=360

b、NX=50-0.05*360=32

c、因為K=1/(1-△C/△Y)
所以投資乘數K=1/(1-0.75)=4

2、已知:C=0.8(1-T)Y T=0.25 I=900-50R G=800 L=0.25Y-62.5R
M0/P=50
a、求IS:因為Y=C+S S=Y-C=Y-0.8*(1-0.25)Y=0.4Y
又,I=S
所以 900-50R=0.4Y
IS:Y=2250-125*R
求LM:由貨幣的實際供給 =貨幣的需求
50=0.25Y-62.5R
LM:Y=200+250R

b、兩市場同時均衡有:
200+250R=2250-125*R
R=5.47

❹ 宏觀經濟學國民收入ni的公式

兩個公式都是正確的。

兩者的區別僅僅在於前者是NDP,即國內生產凈值,後者是NNP,即國民生產凈值,所以二者的差別與GDP和GNP的差別一樣的,一個是按照國民為計算范圍,一個是國土為計算范圍。

要說差別那就是GDP等於GNP加上外國居民在本國的收入,減去本國居民在外國的收入。外國居民在本國的收入和本國居民在外國的收入幾乎可以抵消,所以GDP和GNP是可以通用的,比如中國是採用GDP的核算指標,美國採用就是GNP的核算指標,所以NDP和NNP也是可以通用的。

國民收入是反映一個國家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的綜合指標,人均國民收入則是直接反映這個國家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綜合指標。國民收入作為綜合指標,它可以反映社會再生產及其最終結果;在不同的社會制度下,國民收入反映不同的社會經濟關系。

(4)宏觀經濟學政府凈收入怎麼算擴展閱讀:

國民收入應用

不同國家或地區的國民收入會經常被比較,除直接比較外,亦會計算人均的國民收入,以增加其可比性。而不同地區的國民收入通常會以本地貨幣計算,所以需要以當期的匯率先作轉換,另外亦有一些做法是以購買力平價作轉換,以避免因匯率的扭曲可能。

另一方面,同一地區不同時期的國民收入亦會經常被比較,通常不會直接比較,而是會扣除價格變動後,計算出固定價格或實際國民收入,才作比較。至於未扣除價格變動的國民收入則稱為當時價格或名義國民收入。

還有,國民收入亦會被用於反映該地區居民的富足情況,但是有其限制。

國民收入只反映當期的收入,並沒有反映累積的收入。

國民收入沒有反映收入分布。

❺ 政府凈收入為什麼用T來表示 宏觀經濟學中

因為最簡單的來看,政府收入就是稅收(當然也應當包括非稅收收入,比如國企收入,罰款收入,政府接受外國援助等等,這里簡單考慮),而稅收英文就是Tax,而你這里的凈收入則是指收入減去轉移支付,轉移支付也可以看做是負的稅收(這樣得話你可以把凈收入理解成凈稅收收入,正的稅收加上負的稅收),因此凈收入簡單來看則是稅收減去轉移支付,簡單的就用稅收的單詞T代表了。

❻ 宏觀經濟學稅收公式

凈稅收的計算公式為: 凈稅收=政府稅收收入-政府轉移支付。 稅收是國家(政府)公共財政最主要的收入形式和來源。稅收的本質是國家為滿足社會公共需要,憑借公共權力,按照法律所規定的標准和程序,參與國民收入分配

❼ 宏觀經濟學中國民收入的收入法計算公式是什麼

、民用住房及存貨方面的支出。政府的支出包括對商品和勞務的支出,在一個開放的經濟體系中,還包括凈出口。設家庭支出為C,廠商支出即投資為I,政府購買為G,出口為X,進口為M。則 GDP=C+I+G+(X-M)如表:利用支出法計算GDP,簡單易行,但在實際生活中應注意以下兩個問題。第一,有些支出項目不應計入GDP中。這些項目包括①對過去時期生產的產品的支出(如購買舊設備),②非產品和勞務支出如(購買股票、債券的支出)以及對進口產品和勞務的收入,此外,政府支出中的轉移支付也不應計入。第二,避免重復計算,這主要是最終產品和中間產品往往無明顯的區分,因而容易造成重復計算。 支 出收 入個人消費(C)1.個人收入耐用消費品工資和薪金非耐用消費品2.租金收入其他勞務支出3.凈利息私人投資(I) 4.利潤機器設備 ⑴公司利潤廠房 股息民用住房 未分配利潤存貨 公司所得稅政府購買(G) ⑵非公司利潤凈出口(X-M) 5.間接稅出口(+×) 營業稅、稅等進口(-M) 6.折舊總計:支出方法測算GDP 總計:收入方法計算的GDP 2.用收入結束測算GDP收入法是用出售最終產品和勞務獲得的收入來測算GDP的方法,由於廠商出售產品獲得的收入是生產中各種生產要素的收益,因而收入法測算的GDP是所有生產要素的貨幣收入總和,(其構成見上表所列,於是,用收入法測算的國內生產總值,可以表示為GDP=個人收入+租金+利息+利潤+間接稅+折舊這些收入按最終用途可分為消費(C),儲蓄(S),稅收(T)。所以GDP=C+S+T要注意的:第一,銷售上一期生產的產品和勞務取得的收入不計算在內。第二,與生產無關的收入不計在內,如出售股票和債券它們只是一種金融交易。第三,政府的轉移支付也不能算作接受者的收入。(三)國民收入核算恆等式 兩部門經濟中的國民收入核算恆等式IºS三部門經濟中的核算恆等式I+GºS+T四部門經濟中的核算恆等式I+G+XºS+T+M(四)名義GDP和實際GDP 名義GDP的含義名義GDP是指按當年價格計算的全部最終產品及勞務的市場價格。實際GDP的含義實際GDP是指按基期價格計算的全部最終產品及勞務的市場價格。GDP折算指數的定義GDP折算指數=名義GDP/實際GDP 第三節 國民收入核算與總需求和總供給分析 (一)核算恆等式與均衡條件 國民收入核算相當於度量了總需求等於總供給時的總產出水平。而為了說明這一總產出水平是如何決定的,就需要分析總需求和總供給均衡的條件。(二)總需求和總供給的構成 總需求和總支出的構成因素總需求=總支出=消費需求+投資需求+政府的需求+國外的需求=消費支出+投資支出+政府的支出+國外的支出=C+I+G+X-M總供給的構成因素在既定的價格水平下,生活的總供給由消費、儲蓄和稅收三部分構成。AS=C+S+T宏觀經濟的均衡條件:四部門、三部門和兩部門經濟國民收入均衡的條件是總供給=總需求。在四部門經濟中,宏觀經濟的均衡條件是: S+T+M=I+G+X在三部門經濟中,宏觀經濟的均衡條件是: S+T=I+G在二部門經濟中,宏觀經濟的均衡條件是: S=I(三)投資與儲蓄之間的關系 傳說經濟學認為,投資來源於儲蓄,所以儲蓄與投資相等,但凱恩斯認為未必是這樣,因為儲蓄和投資是不同利益集團出自不同目的而進行的活動,所以,儲蓄與投資並不必然相等。決定居民戶進行儲蓄的動機是多種多樣的,有些人進行儲蓄是為了防老,有的人是為日後的某項開支或者為了應付意外開支,有些人希望給子孫留下遺產,有些人是為儲蓄而儲蓄。決定投資的因素也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把這些因素分為外在因素與內在因素,外在因素包括技術、政治、心理、政府政策、資源、人口等,內在因素主要是投資者預期從事投資所能得到的利潤率與利息率之間的關系。總之,由於儲蓄與投資者從事投機的動機不一致,因而儲蓄不一定能轉化為投資,兩者並不必然相等。為了防止這一現象,金融機構(銀行)就有義務把居民的儲蓄再轉化為投資,注入國民收入循環的過程中,所以,銀行的重要作用就是把儲蓄轉化為投資,只有如此,收入循環,才能順利進行下去。

❽ 宏觀經濟學政府支出怎麼算

宏觀經濟學政府支出計算:根據政府的預算平衡,可以將政府的收入表示為稅收T,有兩個用途購買G和轉移支付TR,所以T=G+TR。

乘數理論中,政府收入的兩種使用方式乘數是不同的,採用購買的方式,1單位的支出會直接用於產品的購買,所以最終影響是G+cG++(c^2)*G+...,c是邊際消費傾向,採用轉移支付的方式,會有一部分作為儲蓄。

政府作用

宏觀經濟學指出,政府應該,而且也能夠通過運用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等手段,對總需求進行調節,平抑周期性經濟波動,既克服經濟衰退,又避免通貨膨脹,以實現充分就業均衡或沒有通貨膨脹的充分就業。

在蕭條時期,採取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在財政政策方面,主要措施是減稅和擴大政府的開支。減稅可以使公司和個人的納稅後收入增加,從而刺激企業擴大投資和個人增加消費;而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的擴張將導致總需求增長,以克服經濟蕭條。

❾ 宏觀經濟學,國民收入的衡量

國民收入的核算方法
三、國民收入的核算方法:共有兩種:

(一)支出法

用支出法核算GDP,就是通過核算整個社會在一定時期內購買最終產品和勞務的總支出(即最終產品的總售價)來計量GDP。

具體來說,就是核算整個社會在一定時期內消費、投資、政府購買以及出口這幾方面支出的總和。

1.消費(指居民個人消費):不包括住房支出

包括購買耐用消費品(如小汽車、電視機、洗衣機等)、非耐用消費品(如食物、衣服等)和勞務(如醫療、旅遊、理發等)的支出,用C表示。建造住宅的支出則不包括在內。

2.投資指增加或更換資本資產

(包括廠房、住宅、機械設備及存貨)的支出,用I表示。投資包括固定資產投資和存貨投資兩大類。固定資產投資指用於新廠房、新設備、新商業用房以及新住宅的投資。存貨投資是企業掌握的存貨價值的增加(或減少)。

3.政府購買

是指政府購買物品和勞務的支出,用G表示,如政府花錢設立法院、提供國防、建築道路、開辦學校等方面的支出。

4.凈出口指進出口的差額。即出口-進口

用X表示出口,用M表示進口,則(X—M)就是凈出口。凈出口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負值。

GDP=C+I+G+(X—M)

【補充例題•單選題】(2010年)

以C表示消費,I表示投資,S表示儲蓄,G表示政府購買,X表示出口,M表示進口,則用支出法計算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公式可寫成( )

A.GDP=C +I+G+ (M-X)

B.GDP=C+I+G+ (X-M)

C.GDP=C+I+S+ (X-M)

D.GDP=C +I+S+ (M-X)

【正確答案】B

【補充例題•單選題】

若某國某年度內個人消費量為4 000億元,私人投資量為1 000億元,政府購買量為600億元,出口量為400億元,進口量為300億元,則該國當年GDP等於:

A.6 300億元

B.5 900億元

C.5 400億元

D.5 700億元

【正確答案】D

【答案解析】GDP=C+I+G+(X-M)=4 000+1 000+600+(400-300)=5 700億元。

(二)收入法

用收入法核算GDP,就是通過核算整個社會在一定時期內獲得的所有要素收入即企業生產成本來計量GDP。

最終產品市場價值除了生產要素收入構成的成本,還有間接稅、折舊、公司未分配利潤等內容,因此用收入法核算的GDP應包括以下一些項目:

1.工資、利息和租金等生產要素的報酬。

工資包括所有工作的酬金、津貼和福利費,也包括工資收入者必須繳納的所得稅及社會保險稅。利息在這里指人們儲蓄所提供的貨幣資金在本期的凈利息收入。租金包括個人出租土地、房屋等租賃收入及專利、版權等收入。

2.非公司企業主收入,如醫生、律師、農民和小店鋪主等個體從業者的收入。

3.公司稅前利潤,包括公司所得稅、社會保險稅、股東紅利及公司未分配利潤等。

4.企業轉移支付及企業間接稅。這些雖然不是生產要素創造的收入,但要通過產品價格轉嫁給購買者,也應視為成本。

5.資本折舊。它雖不是要素收入,但包括在總投資中,也應計入GDP。

GDP=工資+利息+利潤+租金+間接稅和企業轉移支付+折舊。

它和支出法計算的GDP從理論上說是相等的,但實際核算中常有誤差,因而還要加上一個統計誤差。

四、儲蓄與投資恆等式

國民經濟中實際存在四個部門:消費者、企業、政府和國外。

(一)兩部門經濟的收入構成及「儲蓄——投資」恆等式(消費者和廠商)

這里所說的兩部門是指一個假設的經濟社會,其中只有消費者和廠商,因而不存在企業間接稅。為使分析簡化,再省略折舊,這樣,國內生產總值在量上等於國民生產凈值和國民收入,都用Y表示。在這種情況下,國民收入的構成為:

從支出角度看,國內生產總值總等於消費加投資,即y=C+I。

從收入角度看,國內生產總值總等於總收入,總收入一部分用作消費,其餘部分則當作儲蓄(S)。

從供給方面看,國民收入=工資十利息+租金+利潤=消費+儲蓄,即y=C+S。

由於C+I=y=C+S,就得到I=S,這就是「儲蓄——投資恆等式」。

(二)三部門經濟的收入構成及「儲蓄——投資」恆等式(消費者、廠商和政府部門)

在三部門經濟中,把政府部門引了進來,用T表示政府的凈收入(總稅收一轉移支付),用G表示政府購買商品和勞務的支出,國民收入的構成為:

從支出角度看,國內生產總值等於消費、投資和政府購買的總和,即:y=C+I+G。

從收入角度看,國內生產總值仍舊是所有生產要素獲得的收入總和,即工資、利息、租金和利潤的總和。總收入除了用於消費和儲蓄,還先要納稅,然而,居民一面要納稅,一面又得到政府的轉移支付收入,稅金扣除了轉移支付才是政府的凈收入。這樣,從收入方面看國民收入的構成是:y=C+S+T。

C+I+G=y=C十S+T。

公式兩邊消去C,把G移到右邊,就得到:I=S+(T—G)(政府儲蓄=政府收入-政府支出)。

以上等式中的(T—G)為政府儲蓄,因為T是政府凈收入,G是政府購買性支出,二者差額即政府儲蓄,它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負值。這樣,I=S+(T—G)表示三部門經濟中儲蓄(私人儲蓄和政府儲蓄的總和)和投資的恆等。

(三)四部門經濟的收入構成及「儲蓄——投資」恆等式(消費者、廠商、政府部門和外貿交易)

四部門經濟中,由於有了對外貿易,國民收入的構成從支出角度看就等於消費、投資、政府購買和凈出口的總和.

公式表示:Y=C+I+G十(X—M)

從收入角度看,國民收入構成的公式可寫成:y=C+S+T+Kr,這里,C+S+T的含義和三部門經濟中的含義一樣,Kr則代表本國居民對外國人的轉移支付,例如,對外國遭受災害時的救濟性捐款,這種轉移支付也來自生產要素的收入。

於是:C+I+G+(X—M) =y=C+S+T+Kr,公式兩邊消去C,則得到:

I+G+(X—M)=S+T+Kr。

這一等式可以轉化為:I=S+(T-G)+(M-X+Kr)。

等式里的S代表居民私人儲蓄,(T-G)代表政府儲蓄,而(M—X+Kr)則可代表本國用於對外國消費和投資的那部分儲蓄。這樣,I=s+(T-G)+(M-X+Kr)表示四部門經濟中儲蓄和投資的恆等。

必須明確的是,上述「儲蓄——投資」恆等式是根據儲蓄和投資的定義得出來的。只要遵循這些定義,儲蓄和投資一定相等,而不管經濟是否處於充分就業,是否處於通貨膨脹,是否處於均衡狀態。而在實際經濟生活中,儲蓄和投資難以一致,造成總需求和總供給不均衡,引起經濟的收縮和擴張,這就要求政府發揮積極的作用,對經濟活動進行干預,使經濟達到均衡。

第三節宏觀經濟政策目標

1、宏觀經濟政策定義:

政府為增進社會經濟福利而制定的解決經濟問題的指導原則和具體措施,它是政府為了達到一定的經濟目標而對經濟活動進行的有意識的干預。

2、宏觀經濟政策的目標一般包括:物價穩定、充分就業、經濟增長和國際收支平衡。

一、物價穩定

物價穩定----指物價總水平的基本穩定。由於各種商品價格變化的繁雜和統計的困難,西方學者一般借用價格指數來表示一般價格水平的變化。如:日本地震

價格指數是說明不同時期商品價格的相對變動趨勢和程度的指標,是對若干種商品價格水平的綜合衡量。價格指數主要有消費物價指數、批發物價指數和國民生產總值折算指數三種。

1.消費物價指數,又叫生活費用指數或零售物價指數,是用來衡量各個時期居民個人消費的商品和勞務零售價格變化的指標。

2.批發物價指數,是用來衡量各個時期的生產資料(資本品)與消費資料(消費品)批發價格變化的指標。

3.國民生產總值折算指數,是用來衡量各個時期一切商品和勞務的價格變化的指標。

關註:

通貨膨脹的定義:指物價水平的持續普遍上漲,其本質是市場上過多的流通中的貨幣與有限的商品和勞務供給之間價格比例關系的變化,或者說貨幣相對於商品和勞務的貶值。

【補充例題·多選題】(2010年)

下列有關通貨膨脹的表述中,正確的有( )

A.商品價格的短期上漲

B.股票價格的上漲

C.物價水平的持續普遍上漲

D.過多的流通中的貨幣與有限的商品和勞務供給之間價格比例關系的變化

E.貨幣相對於商品和勞務的貶值

【正確答案】CDE

二、充分就業

充分就業----指一切生產要素(包含勞動)都有機會以自己願意的報酬參加生產的狀態。

但由於測量各種經濟資源的就業程度非常困難,因此西方經濟學家通常以失業情況作為衡量充分就業與否的尺度。按照凱恩斯的解釋,

失業一般分為三類:摩擦失業、自願失業和非自願失業。

1. 摩擦失業----指在生產過程中由於難以避免的摩擦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業,

如勞動力流動性不足、工種轉換的困難等所導致的失業。

【補充例題•單選題】(2008年)

因工種轉換困難所導致的勞動者失業是( )

A.非摩擦性失業

B.摩擦失業

C.周期性失業

D.自願失業

【正確答案】B

【答案解析】因工種轉換困難所導致的勞動者失業是摩擦失業。

2.自願失業----指工人不願意接受現行工資水平而形成的失業。

3.非自願失業----指願意接受現行工資但仍找不到工作的失業。

除了上述這幾類失業,西方學者還有所謂的「結構性失業」、「周期性失業」等說法。

4.結構性失業----指經濟結構變化等原因造成的失業,特點是既有失業,又有職位空缺,失業者或沒有適當技術,或居住地點不當,因此無法填補現有的職位空缺,因而也可看作是摩擦性失業的較極端的形式。如:磨菜刀

【補充例題.單選題】(2007年)

因產業結構升級而導致的失業屬於( )

A.自願失業

B.非自願失業

C.周期性失業

D.結構性失業

【】正確答案D

【答案解析】因產業結構升級而導致的失業屬於結構性失業。

5.周期性失業----指經濟周期中的衰退或蕭條時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業。

失業總被認為會給社會及失業者本人和家庭帶來損失。因此,降低失業率,實現充分就業,就常常成為西方宏觀經濟政策的首要的或重要的目標。韓國

三、經濟增長

經濟增長----指在一個特定時期內經濟社會所生產的人均產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續增長。通常用一定時期內實際國民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來衡量。

在實際中,經濟增長並非人們追逐的唯一目標,由於經濟增長是與就業以及通貨膨脹相關聯的,因此,經濟增長的現實含義是指經濟達到一個適度的增長率,這種增長率既要能基本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同時又是人口增長和技術進步所能達到的,總之,就是達到一個適應國情的適度增長率。

四、國際收支平衡

國際收支平衡----指既無較大國際收支赤字,又無較大國際收支盈餘的情況,因為較大的國際收支赤字和盈餘對本國經濟的發展都沒有好處。

要實現既定的經濟政策目標,政府需要綜合運用各種政策手段,並統籌考慮各種政策手段之間的協調,使其相互配合,協調一致。因此,政府在制定經濟目標和經濟政策時應該作整體性的宏觀戰略考慮和安排。

❿ 宏觀經濟學凈稅收公式

凈稅收的計算公式為:
凈稅收=政府稅收收入-政府轉移支付。
稅收是國家(政府)公共財政最主要的收入形式和來源。稅收的本質是國家為滿足社會公共需要,憑借公共權力,按照法律所規定的標准和程序,參與國民收入分配,強製取得財政收入所形成的一種特殊分配關系。它體現了一定社會制度下國家與納稅人在徵收、納稅的利益分配上的一種特定分配關系。
是以實現國家公共財政職能為目的,基於政治權力和法律規定,由政府專門機構向居民和非居民就其財產或特定行為實施強制、非罰與不直接償還的金錢或實物課征,是國家最主要的一種財政收入形式.國家取得財政收入的手段有多種多樣,如稅收、發行貨幣、發行國債、收費、罰沒等等,

閱讀全文

與宏觀經濟學政府凈收入怎麼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100個童話故事書有多少字 瀏覽:60
星雲的故事講了什麼 瀏覽:596
故事吧是什麼意思 瀏覽:62
1991年羊婚姻如何2017 瀏覽:437
勵志音樂愛情在哪裡 瀏覽:151
沒有婚姻經歷該怎麼辦 瀏覽:828
婚姻法有什麼補償 瀏覽:77
醫學是什麼事業 瀏覽:890
當幸福來敲門評價為什麼高 瀏覽:885
新安民間故事有哪些 瀏覽:308
什麼屬相走不上事業大運 瀏覽:785
健康的花什麼樣 瀏覽:340
愛情期間錢怎麼花 瀏覽:897
九棵樹健康證在哪裡辦 瀏覽:625
幸福樹怎麼用硫酸亞鐵澆灌 瀏覽:298
大陸農村題材愛情電影有哪些 瀏覽:860
最正婚姻觀是什麼 瀏覽:491
幸福樹干葉子和掉葉子是怎麼回事 瀏覽:716
行政事業單位的科員月車補多少 瀏覽:699
演講學習故事的開頭怎麼寫 瀏覽: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