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羅馬帝國是如何崛起的
一、蠻族部落的入侵
關於西羅馬帝國衰落最簡單直接的原因便是其在對抗外部勢力時遭受了一連串的軍事失敗。羅馬與日耳曼部落爭鬥了幾個世紀,但是到了公元4世紀時,像哥德族這類「野蠻人」部落一直在侵擾著帝國邊境。公元4世紀後期,羅馬人曾成功鎮壓了一場日耳曼人叛亂,但是在410年的時候西哥特人國王阿拉列成功佔領了羅馬城。接下來的幾十年裡帝國一直處於威脅之中,直到455年這座「不朽之城」遭到汪達爾人的襲擊。最後,在476年的時候日耳曼人首領奧多亞克發動了起義,罷免了皇帝羅穆洛·奧古斯都。從那時起,再沒有哪個羅馬皇帝能夠僅僅憑著從義大利發出一封信件就維持其統治了,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許多人將476年當成是西羅馬帝國土崩瓦解的年份。
二、經濟危機和過度依賴奴隸勞動
即使羅馬帝國遭受了外部勢力的入侵,但同時由於一場嚴重的金融危機,它也已經開始從內部開始崩壞了。持續不斷的戰爭和無節制消費大大地削弱了國庫,而更為嚴苛的重稅和通貨膨脹加劇了貧富差距。為了躲避收稅員,許多富裕階層的人逃到了農村,並建立了獨立的封地。同時,帝國還遭受了勞動力不足的打擊。羅馬的經濟依靠奴隸耕種田地、充當手工藝人,而以前都是軍隊為其征服新的民族,並將他們當成新的勞動力使用。但是在這個世紀之後當帝國擴張慢慢陷於停滯時,羅馬帝國所依賴的奴隸來源和其它戰爭財產也開始枯竭了。5世紀時汪達爾人佔領了北非地區成了海盜,並不斷侵擾著地中海地區,擾亂了帝國的貿易活動,這對帝國來說無疑又是一記重創。帝國經濟分崩離析,商品和農產品產出不斷減少,它也就慢慢失去了對歐洲的掌控。
『貳』 古羅馬的經濟,是如何一步步被拖垮的
首先,經濟基礎遭到破壞。農業的衰落。由於農民稅負增加,農業勞動生產率下降,社會賴以生存的物質條件惡化,出現了大量的廢棄地。其次,農業的衰落導致手工業的衰落和商業的蕭條。當時,羅馬手工業的生產主要依靠奴隸。自由工匠的力量非常薄弱,可以說是建立在奴隸勞動的基礎上。基礎很薄弱,產品很差。三世紀危機之後,羅馬帝國的奴隸經濟進一步衰退。
隨著政府的不團結,軍隊開始為權力而戰,而不是以保衛國家安全為榮。其結果是,內戰隨時可能發生,社會保障和穩定得不到保證,國家的財政負擔也增加了。此外,基督教的負面影響,同時,大量農民破產,成為下屬的農民,大量的貧困人口進入城市,對基督教感興趣,一個國家的人的信仰精神崩潰,國家離崩潰不遠了。
『叄』 羅馬帝國時期,古羅馬經濟體制的運作和限制。謝謝~
農業經濟結構
羅馬從最初人口就相當大,但是土地相對狹小,滿足不了耕作的需求。
人們為了獲得耕地,走上了戰爭擴張的道路,這是羅馬擴張的動力。
這也使得羅馬的擴張與公民的利益聯系了起來,使得每一個公民都會盡力支持戰爭。
『肆』 古羅馬的經濟結構
農業經濟結構與羅馬的成功擴張
前面提到,羅馬從最初人口就相當大,但是土地相對狹小,滿足不了耕作的需求。人們為了獲得耕地,走上了戰爭擴張的道路,這是羅馬擴張的動力。這也使得羅馬的擴張與公民的利益聯系了起來,使得每一個公民都會盡力支持戰爭。
同時,羅馬最主要的戰鬥力是中等階層的有產者(對於羅馬,財產和土地是劃等號的);羅馬的軍隊是按照擁有土地的多少編制的。這些有產者,可以直接從戰爭中得到好處。而且,羅馬人認為只有辛勤耕地的人才可能是一個好的士兵,事實也差不多是這樣的。
如前所述,最初的羅馬沒有常備軍,人們是在農作之餘開疆拓土的。然而羅馬的軍隊能夠節節勝利,與羅馬人崇尚的勤勞的農業精神是分不開的。我們已經提到了羅馬與秦國的相似點。
在秦國,商鞅變法使得秦人的生活里只有兩件事最重要,也只有兩件事能夠改善生活的條件—戰斗與耕種。而羅馬則是完全類似的。我們發現,羅馬在商業上(以羅馬落後的貨幣制度為代表)、制度上(以羅馬鬆散的政治體制為典型)都甚至落後於那些被他們征服了的屬國。不同是秦國是依靠變法實現這種崇尚勤勞與奉獻的文化,而羅馬這種文化從我現在可以獲取的最早的資料就已經紮根於這個民族中了,難以找到它的來源;但它們的結果是一樣的,就是實現了戰鬥力的增強。我們也看到,由於這一點,這兩個文明都是極度擴張的—秦統一了中國,而羅馬統一了地中海沿岸地區;並且,它們都需要擴張,和平反而會給這種內心空洞的文化帶來危機。我們以後再繼續談這個問題。
同時,最初羅馬的擴張並不是期望於對其他民族的奴役或統治。相反,對於被擊敗的民族,他們最開始是授予他們公民的權益,讓他們融入羅馬社會,從而擴張了自己的實力。同時,這種策略也從根本上摧毀了對手抵抗的意志—因為他們知道,即使失敗,也會成為羅馬的公民。後來,雖然羅馬不再授予被征服者市民的地位,但是他們的待遇相對是寬厚的,羅馬對這些地方的約束並不嚴格,有些地方甚至保留了他們的國王。
同時基於一套西方邏輯,羅馬人認為周邊的國家都是潛在的威脅,是對於他們耕作生活的威脅,而羅馬人解決的方法,就是征服這些鄰居,打敗他們,並將它們融入羅馬。現在主要西方大國很好地繼承了這種傳統。
四、經濟結構的改變與共和國後期的危機
隨著軍事行動不斷的成功,羅馬版圖一再擴大,而原先建立的簡單而原始的社會結構也就越來越不適應。與此同時,羅馬以家庭為核心的小農經濟也逐步解體。到了公元前2世紀,當羅馬確立了對整個地中海的控制權,種種社會變化也已經演化為危機。
首先,隨著行軍距離的增長,士兵不可能同時顧全戰斗與耕作。而長時間的離開,使得很多士兵的土地被侵吞。許多光榮得勝歸來的士兵發現自己失去了土地,它們被那些沒有外出打仗的人占據了—而失去土地就意味著一無所有。在羅馬,只有擁有一定數量的土地才能被稱為公民。小農經濟部分解體,使得公民數量下降。以下是公元前164到公元前125年羅馬17歲以上擁有土地而符合徵兵條件的公民的人數:[1]
BC 164
BC 159
BC 154
BC 147
BC 131
BC 125
337,452
328,316
324,000
322,000
318,823
394,736
可見,從公元前164年開始,羅馬的人口並沒有隨著擴張而增加,反而減少了。一方面,羅馬沒有再像起初時那樣給予他的同盟們市民身份;雖然,擴大市民階層是有利於國家利益的,但卻與個人的利益矛盾—當羅馬真正成為國家,他那種基於私人利益的簡陋的決策與管理機制就不再行得通了。同時,由於羅馬並不招收無產者入軍,隨著貧富分化的加劇和小農經濟的解體,符合徵兵條件的人數逐年下降,使得羅馬不但沒有怎麼擴張,連駐守已經佔有的土地都有問題了。
其實,這種小農經濟的解體,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隨著新領土的獲得,一部分富有的人、政客和軍事領袖利用自己的權利佔有了越來越多的土地,而原先制定的旨在保護小農經濟的法案(例如對個人佔有土地的限制)得不到有效的實施。另一方面,戰爭的頻繁,使得許多小農疏於農事,而逐漸破產。一些新並入羅馬的地區,如西西里等,都是糧食高產區。一些羅馬移民在這里開始大量使用奴隸生產糧食,大大降低了成本。這些地區向羅馬出售大量的廉價糧食,使得全義大利的糧食價格暴跌,迫使許多小型農庄所有者破產。
在這個背景下,種植橄欖和葡萄等的加圖式庄園逐步興起。它們的運作轉變為以經濟收入為目的。加圖的論著也是著重考察如何有效地實現「多賣少買」。而在庄園中勞作的主要是奴隸,庄園的面積也比種植穀物的小農庄大許多。牧場經驗也逐漸增多,尤其在亞平寧半島中部的丘陵地帶。
總的趨勢就是,小農經濟解體,而大地產主增多,他們擁有地產的面積也使逐步增長。也就是,小農經濟解體,取而代之的是奴隸制度。並非是這時羅馬才有奴隸,但是,是從這時起奴隸才成為羅馬經濟的主要支柱。
同時,隨著這種貧富分化進一步加劇,社會的風氣也逐漸改變了。平民和元老院代表的貴族之間利益沖突明顯。而貴族也依族姓分成諸多派系,相互斗爭,可以說局勢相當混亂。政府、軍隊機構腐敗至極。在與Numidia國王Jugurtha的戰爭中,指揮官甚至收受賄賂而簽訂了合約。這還不算完。當消息傳到羅馬,人們震怒了,要求將Jugurtha帶到羅馬受審。然而他又賄賂了一名保民官,動用否決權不讓Jugurtha回應審判。他不但安然而反,還在羅馬殺害了一名政敵。
五、羅馬共和國為挽救小農經濟所做的種種努力
由於羅馬共和國是小農經濟的產物,市民階層在這之中佔有決策的地位。現在雖然經濟結構發生了改變,但是政府的結構仍然保持著。總的來說,以羅馬共和國的體制,它仍然是代表小農的。小農利用這種政治機制力圖維持自己正在動搖的的地位。於是種種企圖恢復小農經濟的運動,或者利用小農的經濟需求而推行的政治行動就都出台了。
對小農階層的的團結不光是共和國的需要;如果共和國不去拉攏他們,他們就將成為有遠見的政治家拉攏的對象。一旦他們得到這強大力量的支持,就能夠獲得共和國絕對的權力。也是在這個背景下,羅馬逐漸形成了一種贊助制度(patronage);窮人到富人那裡等候救濟,尋找工作,尋求法律支持,作為回報他們承諾在投票時投上他們的贊助人一票。久而久之,贊助制度竟然成了羅馬政治制度的基礎。
首先打破贊助制度的,是格拉古等進行的改革運動。泰伯利亞斯•格拉古是一個有雄心的羅馬貴族。他的祖父是擊敗了漢尼拔的大將,他母親也十分有野心,並且從泰伯利亞斯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將這種野心灌輸給他,以及他的兄弟。當格拉古付西班牙從軍時,他了解到了羅馬人的意願:他們需要土地。他們希望將那些被富人們廉價借走的公有土地收回,分給沒有地產的人。格拉古許諾給人們土地,人們馬上支持他成為保民官。他還推行法令,規定了個人擁有土地的上限,並將超額土地收歸國有,進而分發出去。當然,這就與由元老院代表的富人的利益被道而馳了。雖然格拉古兄弟利用國家的體制,企圖恢復小農經濟,然而畢竟它的成本比奴隸工作高很多,是不可能長久的。同時,羅馬新貴族的力量不斷增強,也給改革帶來諸多困難。以元老院為代表的新、老貴族階級,不斷施加影響,阻撓改革的進行。最後,他們直接刺殺了格拉古,將他的屍體投入台伯河。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總的來說沒有成功。
格拉古雖然被刺殺,但是羅馬的政治結構畢竟傾向於代表小農的市民階級。格拉古的經歷證明了,迎合市民的利益,就能夠得到市民階級的支持,獲得羅馬的統治權。政治家可以稱為全體羅馬公民的贊助人。為了安撫平民,尤其是無產者,狡詐的政治家們採取了種種公然的賄民措施。他們購買糧食發放給貧民,設立一個又一個的節假日,安排瘋狂的娛樂活動,以分散貧民的注意力。現在,小農失去了原來的地位,政府需要為他們尋找一個新的地位,一個他們願意接受的地位。種種斗獸活動、表演、集會、種種經濟上的優厚待遇,是新貴族向市民階級妥協的結果。
這種妥協另一個妥協的的原因,是軍事上的。上面已經提到過,羅馬的市民階級,尤其是中等資產的平民,是羅馬軍隊的主要組成。最初,富人負責管理工作,而相對貧窮的則作為軍人。現在,羅馬可以參軍的人口不足,以前壯大的中產階級逐漸消亡,而無產者的隊伍不斷壯大。共和國需要團結無產者的力量,需要他們的支持。然而,這種支持不可能是無償的。無產者需要證明,證明他們是共和國的一員,證明國家是值得它們奮斗付出的。另外,貴族之間的斗爭也迫使他們紛紛擴大贊助的力度,以金錢為自己的家族換取真正的實力。
六、舊秩序的毀滅與新秩序的建立
同時,軍人也是一股日益增長的力量。軍人逐漸脫離生產者,而成為獨立的利益群體。如何利用軍人的力量成為政治家們考慮的重要因素。許多將領通過對軍人的經濟許諾獲得軍人的支持;他們利用軍人的力量奪取共和國的權力。索拉曾利用得勝歸來之機,要求元老院為他的士兵分封土地。遭到拒絕後,他很容易地利用他的勢力以及軍隊的支持摧毀了他的政敵,血洗羅馬,獲得了統治權。
朱利亞愷撒繼承了索拉的傳統,利用軍隊奪得了政權。然而,他利用到手的專制權力救濟窮人,得到了市民階級的熱烈擁護。當時的羅馬,可以說新興的奴隸主貴族以及老貴族有強大的經濟實力,也把持著共和國最重要的部門—元老院;然而,在人力上,尤其是軍事實力上,他們並不佔優勢。愷撒也是新貴族的一員,然而他真正領悟到了贊助人制度背後的嚴重漏洞,並藉此一舉成為全體羅馬貧民的贊助人。在與其他貴族的斗爭中,他顯然更勝一籌。但是最終他還是被刺殺了。不過我們要認識到的是,凱撒的死決不是源於貧民與富人之間的斗爭,而只是貴族內部斗爭的結果。市民永遠是政治家樂於使用的棋子,只看誰使得更好。
朱利亞愷撒的死,我們應該這樣理解:他違反游戲規則獲得了權力,卻還妄想其它貴族可以遵守規則承認他的權力。他顯然太天真了。事實是,這種游戲規則已經被凱撒親手毀滅了。當格拉古提出他大膽的改革方案時,共和國的根基就已經是懸空的了。而凱撒則給與它致命一擊,使它徹底崩潰。
救的秩序在混亂中瓦解,新的秩序取而代之,這是任何文明發展的定式。雖然凱撒已死,但是人人都明白,就的秩序已經不復存在了。正如泰西里斯所說:「一個人的獨裁統治是一個動盪的國家唯一的補救辦法。」人們已無法忍受貴族之間無休止的斗爭;屋大維通過軍事力量與恐怖擊敗了他的對手,然而大多數羅馬公民並不在意。那是貴族之間的事。他們需要的是和平,他們希望遠離飢餓,他們熱愛娛樂活動。相比共和國空洞的誓言,他們更加願意接受獨裁者仁慈的給予。
羅馬的皇帝,他所應該做的是給予,向貧民發放救濟,建立奢華的公共娛樂設施。而這一切都只是他與其他貴族競爭的手段而已。可以說,羅馬的皇帝與中國的皇帝完全不是一個概念,它們共享一個名字,只是翻譯的失誤。這種帝國的體制,是奴隸制經濟體制的必然結果。
http://hi..com/soarring/blog/item/ddfb8631e9ca46a95fdf0eee.html
為使我們更清楚地看清中國王朝循環的機理,我們有必要研究一下古羅馬帝國的衰亡。與古代中國一樣,古羅馬也是一個農業國家,社會經濟也以自然經濟為主導。如果兩個經濟基礎相通的國家的治亂循環,出於類似的原因,產生相象的結果,我們應該可以從中得出一些啟示性的結論,作為一個從農業國家向工商業國家過渡的資鑒。羅馬帝國的滅亡,與中國古代王朝的循環一樣,長時間來一直是個謎,吸引著後世研究歷史的人們的注意力。土地如許遼闊、歷代皇帝盡皆勵精圖治的一個大帝國,為什麼說滅亡就滅亡了?孟德斯鳩著書《羅馬盛衰原因論》,認為帝國的衰敗與帝國風尚的變質有關,在帝國後期,創造了早期羅馬的那些良好風尚,要麼不存在了,要麼已經變得低下庸俗,帝國的大廈也因此也傾塌;現代政治學之交馬基雅弗利則寫下了《羅馬史》,。不過,所有這些論者似乎都沒有馬克斯.韋伯敘說得更有力度。韋伯曾作過一篇《古典西方文明衰落的社會原因》的演講,在這篇演講里,他這樣談論著古典西方文明的衰落:在羅馬共和末期和帝國的早期,遍布羅馬的公共行政物基礎是「行政市」,當新的地域被納入帝國版圖時,這些地域按例都被系統地編制為城市單位,並以政治依賴的程度分為各種等級,其行政長官則負責為國家收稅和徵兵。與此相應,自由經濟在帝國經濟中佔有重要比重。但到羅馬帝國晚期,隨著帝國在軍事上的失利、奴隸來源的日益減少乃至奴隸營制度的不得不最終解體,建立在奴隸勞動基礎上的自給自足、非自由的的庄園經濟,一點點蠶食了建立在自由勞動基礎上的帝國的城市經濟。面臨滅頂之災的後期羅馬,城市已經沒落,經濟已經全盤農村化,自耕農階層已基本不復存在,與古代中國一樣,建立在自然經濟基礎上的國家公共財政,已根本無力支撐起帝國的官僚系統和軍隊武力,而一個卓有效率、等級制的官僚系統對於帝國的統一和完整是必須的,一支強大的常備軍對於有敵為鄰的大陸國家則更必不可少。盡管歷任皇帝都拚死作了最大努力,但帝國最後還是無可奈何敗落了。一個建立在自然經濟基礎上的大帝國,要維持其自身運轉和生存安全,需要要充足的公共財政作為支持。倘若農村化了的後期羅馬,能夠有效地從非自由經濟中提取稅收、並以貨幣作為物質流通的手段,帝國的統治許或尚能覓得生機,但吊詭的問題,也正在這里,一個帝國的經濟一旦步入農村化,非自由勞動必然將貨幣排斥在流通領域之外,物物交易必然成為交換的主導,帝國的稅收也因為無法進行數目字管理而無從落實。而且更為重要的是,稅收的不能落實,又與一個既得利益階層的存在密切關聯,這個既得利益階層無外是土地貴族,他們以其強大的經濟實力影響著國家政策,並以此作為逃避稅收、不斷兼並土地而擴充自身財富的保障,當帝國的財富一天天積累到少數土地貴族手中時,帝國的稅收也一天天在減少,國家的公共行政能力也一天天遭到削弱。羅馬帝國的後期,帝國的政策日益受古代的「容克土地貴族」即大地產擁有者所左右,這個階級不僅有效逃脫了大量稅務,而且還想方設法幫助他們的農民逃避了徵兵,導致帝國後期只好從野蠻民族中徵募兵源。但這些被征服的野蠻民族是否一心一意服從他們的統治者巡守邊防呢?答案已不言自明。從中國古代的王朝循環和古羅馬的衰亡不難看出:一旦形成一個力量強大而且足以排他的既得利益階層,一個社會在其早期形成的相對合理的社會和政治秩序將因為這個階層的存在而慢慢消蝕。羅馬的大地產所有者所建立起來的庄園經濟,最終徹底改變了羅馬的經濟和社會結構,進面瓦解了帝國貨幣化的行政體制和政治上層建築,這直接導致了羅馬統治的破產。強大既得利益階層的存在,將造成惡性循環,形成極度貧富不均現象,而一個貧富嚴重不均的社會無論對該社會的公共財政還是社會秩序秩序來說,都是一個災難。歷史的往鑒和當今世界的現狀都表明:一個國家的稅收狀況,是與該國的兩極分化程度成反比的,與拉美諸國顯著的貧富懸殊相伴的是公共財政的貧弱,而與東亞一些後發國家的經濟景氣相隨的是這些國家的良好稅收狀況。一個貧富嚴重不均的社會必然是一個貪污腐敗無度、社會各階層極度對立、大眾意志橫受壓抑的社會,一個貧富嚴重不均的社會必然是一個稅收無法落實、稅收制度得不到有效執行、公共產品普遍匱乏的社會,一個貧富嚴重不均的社會必然是一個文化和價值觀分崩離析、國家和社會認同日益解體、政治合法性遭到質疑的社會。曾幾何時「看上去很美」的印度尼西亞,之所以其經濟體系在東亞金融危機面前一瀉千里、一下子就顯示出外強中乾的脆弱性,這是與蘇哈托家庭對印尼經濟的盤剝分不開的;經歷「休克療法」後的俄羅斯,其經濟一直萎糜不振,公共財政枯竭調零,原因所在,亦與蘇聯解體後形成的大金融和工業寡頭操縱俄羅斯經濟命脈並染指政治權力的局面密切相關,而據美國學者大衛.科斯的研究,就是蘇聯的解體,也應該歸功於當時業已存在的少數既得利益者(大約10萬人左右)。既得利益者對國家造成的災難,除卻吸幹了國家的公共財政、製造了階級和階層對立外,同樣重要的是,也阻礙了國家的發展。而一個國家的內部安全,不僅維系於國家的財政收入,而且維系於國家能不能向前發展,發展利益對一個國家來說,就是未來的生存利益。在農業社會,國家發展無外表現為兩方面:一是為維護國家政治、
本文來自: 啟蒙歷史網論壇 [url]http://www.qmhistory.cn[/url] 崇尚自由開放,啟蒙國人的歷史論壇
『伍』 羅馬全面戰爭中怎麼提高城市的經濟收入啊
你的城市負增長主要有以下幾個內容 1.軍隊太多,影響收入,建議調動軍隊。也不要掉太多,掉過頭了影響城市穩定,人民也會造反。 2.人口太多,影響收入,建議提高稅收,抑制人口增長,抑制的要得當,別讓人民造反了。還可以撤出所有部隊,直接讓人民造反,然後打城,勝利後屠城,部隊加經驗減少較多人口還可以小賺一筆。屠城要注意城池等級,高等城池招募來的都是些黃金部隊,你可以試一試他的威力,百分之70會玩完。 3.將領的問題,影響力和管理度高,收入就多,穩定度加的也多。 4.沒有經濟建築或較少,建議多造經濟建築,如市場,道路等城市不穩定取決於多個原因,主要的不穩定因素就是人口,還有首都距離,衛生等,這都是小事。提高穩定度的辦法就是提高稅率抑制人口增長,建造提高穩定建築(比如某些神廟,刑場,秘密警察總部等),還有駐軍。駐軍太多又影響收入,所以造建築然後提高稅率就是最佳選擇了。保持城市為黃臉穩定。
『陸』 羅馬2全面戰爭羅馬怎麼快速發展經濟
沒辦法快速,只能是相對加快發展,因為羅馬2裡面的經濟發展是依靠建築發展來提高的,而建築的改建是需要回合的。。。你可以首先升級經濟建築,然後擴大和其他國家的貿易(這個前提是你必須有一支滿編部隊以上的國力),最後可以通過軍隊佔領或者洗劫敵方城市
『柒』 羅馬的經濟
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羅馬就成為義大利最重要的經濟中心。羅馬的GDP在義大利各城市中位居第一位,占義大利全國GDP的6.7%,並以每年4.4%的速度繼續增長,這在整個義大利也處在最前列。
如今的羅馬擁有多樣化而且充滿活力的經濟,包括國家管理、旅遊業、服務業、科研、通信和個體經商業。旅遊業是羅馬的支柱產業之一,市內的眾多博物館包括梵蒂岡博物館、Borghese美術館、Capitolini博物館等。作為一個工業城市,羅馬的工業產業集中在傳統的紡織品和旅遊紀念品,以及食品、醫葯、機械、造紙和冶金等新興的行業。此外,羅馬憑借良好的氣候條件和保存完整的歷史建築,成為影視業的重要基地,經常成為電影的拍攝地和場景地,如《不設防城市》(羅伯托·羅塞里尼導演,1945年)、《羅馬假日》(威廉·惠勒導演,葛雷哥萊·畢克與奧黛麗·赫本主演,1953年)、《平民天後》(希拉里·杜芙主演,2003年)等。羅馬同時也是銀行業、電子工程工業和航空業中心。
眾多國際企業和組織將總部設在羅馬,比如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聯合國國際農業發展基金會、聯合國世界糧食理事會和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等。
『捌』 羅馬帝國是如何創建的
當屋大維回到羅馬時,他已經成為愷撒一樣的偉大人物。帝國北起多瑙河,南到非洲(包括埃及在內的北非一帶),西起比利牛斯半島,東到兩河流域和小亞細亞半島,形成了世界古代史上的一個最龐大的帝國,地中海都成了羅馬帝國的內湖。「我接受了一座用磚建造的羅馬城,卻留下一座大理石的城。」這就是羅馬帝國的創建者蓋約·屋大維充滿自豪感時說的一句話。屋大維要讓羅馬人從戰爭中解放出來,決定把和平還給久經戰亂的羅馬人,永遠過和平生活。
公元前27年1月,屋大維接受人民的請求,接受元老院贈予他的「奧古斯都」稱號。「奧古斯都」是「神聖」、「至尊」的意思,這是比皇帝更光榮的稱號,它後來成為西方帝王的一種頭銜。
屋大維還接受「元老院首席公民」(即「元首」)和元帥的榮譽稱號,獨攬了羅馬的行政、軍事、司法和宗教的大權。「元首」這個詞,從此就在全世界通用了,當時屋大維才36歲。
在屋大維統治的43年裡,是古羅馬經濟上最富庶的時代,又是古羅馬文學上的「黃金時代」。四通八達的道路把羅馬大帝國的各個部分聯結為一個整體,羅馬是羅馬帝國的中心。「條條道路通羅馬」的諺語就形象地描述出羅馬帝國當時交通發達,商業繁榮的景象。
從屋大維開始,羅馬維持了200多年的和平。公元14年8月,當他死去時,羅馬元老院決定將他列入「神」的行列,並且將8月稱為「奧古斯都」。
『玖』 古羅馬的經濟
古羅馬經濟工商業發達,奴隸制經濟繁榮。早期羅馬的經濟似於希臘的。可在帝國時期,由於對外征戰,獲得大量奴隸,他們流入羅馬,大批地投入勞動,出現了奴隸經濟,它對自由民經濟構成了競爭;隨著奴隸勞動的擴大,奴隸成為了社會的基礎,羅馬的大地產大規模地使用奴隸,在工業中奴隸勞動也占重要地位,奴隸之所以被如此廣泛地使用,一來是由於奴隸的來源源源不斷,二來是由於使用奴隸勞動比使用自由民勞動更為有利可圖,因為奴隸可以被不停地驅使去勞動,價格又便宜,而且他們不用服軍役。這樣,大規模的奴隸勞動就出現了。它具有極大的競爭性,嚴重地排斥著小農經濟。我們看到了羅馬經濟的繁榮,實為奴隸經濟的繁榮,在這段時期內,它表現得非常具有「經濟性」;與此同時,小農勞動由於無法與之競爭,獨立的小農被逼得走投無路,他們抵押了部分,甚至是全部的土地遷往別處,或者流落在城市中做城市流氓無產者。農民破產,農業開始衰敗,整個帝國的經濟基礎被破壞了。羅馬的征戰結束了,奴隸來源不在廣泛,價格上升,而且奴隸表現得更為不具有積極性;同時整個帝國的產品市場不再存在,這時,奴隸制經濟不再有利可圖了,而農業基礎又破壞了,帝國無可奈何地衰落下去了。帝國統治者此時想挽救它的農業了,於是將大土地分成了小塊的土地讓農民去耕作,不許他們流動,希望能穩定稅收和剝削。這些耕作者成為了農奴或隸農,於是「自由的人只剩下無產者、乞丐和強盜」。但是這並未能改變現實,羅馬終於還是為人所滅。
『拾』 羅馬帝國是如何建立的
羅馬進行東擴,於公元前146年攻克科林斯城,希臘被征服。從而羅馬人控制了整個地中海周邊地區,版圖跨越歐亞非三大洲,建立了龐大的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