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面向未來,我國將從哪些方面推動數字經濟不斷發展
面向未來我國將從加大數字風險治理,加快彌合數字鴻溝方面推動數字經濟發展。在推進數字中國建設進程中,推動數字經濟發展處於最為基礎性的地位,綱要將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作為創新驅動的三個關鍵指標。
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特點
加大數字風險治理,數字經濟的發展在給人類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安全風險,數字風險已成為世界廣泛關注的重要議題,加大數字風險治理,關鍵是探索形成多主體協同治理的新格局,提升政府管理部門的數字化監管水平,明確平台企業的責任加大懲處力度。
加快彌合數字鴻溝,雖然近年來我國數字經濟發展迅速,但數字鴻溝依然存在,不同群體區域企業之間,在數字素養數字化應用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差異,造成我國數字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因此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彌合數字鴻溝,重點應加大對中西部以及廣大農村地區數字經濟發展的投入。
❷ 如何促進數字經濟發展
「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8年會」於3月24至26日在北京舉行,主題為「新時代的中國」,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出席並演講。
主持人在會議開幕的時候就明確提出要研究世界經濟的新議程,那麼這個新議程有什麼內涵,包含什麼樣的內容呢。我想向大家報告的是剛剛在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舉行的G20財政部長和央行行長會議的議程,實際上這個議程節反映了當前全球經濟形勢的新變化,以及我們需要面臨的新問題。
在對全球經濟形勢如何認識方面,G20的財長和央行行長達成了共識:2018年將是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世界經濟呈現穩定增長態勢的一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18年全球經濟增長3.9%,接近4%,這是具有重要意義的標志線。而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報告稱,這是11年來首次在年中連續上調全球經濟增長的預測,這確實是難能可貴的,是G20國家和全球各個國家共同努力的結果。
❸ 如何促進中國數字經濟的發展
數字化技術可以穿透國民經濟的各個環節,在供給端拓展生產邊界,在需求端提升消費能力和意願,實現供給和需求的有效匹配。它為經濟發展實現質量、效率、動力變革提供推動力,對助力脫貧攻堅、提升我國國際競爭力具有戰略意義。
發展數字經濟,要積極推進新基建。新基建涵蓋5G、人工智慧、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等基礎設施,包含推動民生領域發展、助力消費升級的支撐系統,以及依託數字化對傳統基礎設施的改造升級。完善生活服務新基建是破解生活服務業發展瓶頸、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其重點領域包括:服務場所的數字化、智能化改造,智能取餐櫃、智能快遞櫃、智能自助服務系統等智能服務終端,以及智能支持設備、多功能智能充電終端等。不過,我國生活服務類企業大都是中小商戶,進行新基建投入的意願不強、能力不足,需要各級政府開展試點示範,加大財政、金融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
我們可以用數字經濟佔GDP的比重來衡量一個經濟體是否進入了數字經濟時代。據工信部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數字經濟總量佔GDP的比重超過34%,我國開始進入數字經濟時代。但短板也很明顯:目前主要解決的是產業數字化問題,數據分析技術、數字科技創新、工業互聯網、AI促進製造業創新等方面還未獲得足夠發展,以5G為代表的基礎設施體系剛剛起步,數字治理體系仍不健全,數字創新的知識產權保護仍處於探索初期,制度障礙亟待突破。
最近,「網約配送員」(外賣騎手)作為國家認可的新職業被正式納入中國職業大典。根據美團平台大數據顯示,2019年,通過美團外賣平台獲得收入的騎手總數達到398.7萬人,比2018年增長了23.3%。2020年1月20日至3月30日,美團平台新注冊且有收入的騎手共45.78萬人。疫情期間,美團外賣騎手日均有效接單量與2019年相比有所提升。像外賣騎手這種靈活就業形態就是「互聯網+服務業」和「智能+物流」的關鍵環節。
發展靈活就業需要解決一些新問題:平台工作模式改變了傳統勞動關系下的工作基準,勞動收入按單計算、勞動場所不固定、工作時間自主,與當前勞動法律制度存在不匹配問題;就業人員和平台之間的關系不是傳統的強從屬和管理關系,而是一種合作互利關系。從求職到培訓,從就業到社保,皆因勞動關系認定障礙而導致無法同等享受全方位的公共就業服務;目前扶持新業態用工與靈活就業發展的傾斜性政策還比較少,例如培訓補貼、穩崗補貼等無法全覆蓋,不利於提高就業質量。今後,應探索建立適應新業態用工與靈活就業的勞動標准體系,完善靈活就業人員社會保障政策,滿足靈活就業人員享受就業補貼、就業指導、技能發展等訴求,增強就業穩定性。
需注意的是,新崗位、新業態里有就業增量,但更多是存量流動。要解決目前巨大的就業壓力,關鍵不是靠數字產業本身,而是數字經濟發展可讓智能製造業、數字服務業發展空間得到充分釋放,實現產業在空間上的重新布局,從根本上解決就業結構問題。
數字經濟有效發力,關鍵是政府部門對產業規律與經濟增長規律能夠有效把握。為什麼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之間的緊密度需進一步加強?這與國家政策有關,比如不同行業存在稅制差異,地方政府可能更加關注地方財政的問題,而相對忽視製造業與數字服務的整合。至於提高相關產業人才質量,則取決於高校人才培養。我們要培養一大批從事數字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的人才,培養從事數字科技創新的技術人才和創業人才,這方面的缺口還很大。
隨著科技革命的高速發展,數字經濟已經進入從技術探索到產業應用的階段,數字經濟強調培養學員的復合能力,是經濟學、數據科學、管理學等學科門類的結合,是一種跨界培養,是「思辨+管理+賦能」相結合的具體實踐。
UCA—DDE項目旨在締造數字科技獨角獸,成就數字經濟領軍者,培養擁有商業資源同時具有影響力的業界翹楚,提高企業的決策能力和管理水平。
入學標准
相關專業碩士文憑,具備至少兩年公司總監及以上高層管理經驗;
非相關專業碩士文憑,具備至少五年公司總監及以上高層管理經驗;
具備至少8年以上大型企業副總裁級別以上或中小企業董事長、總裁管理經驗;
#未具備以上條件的管理工作經驗者,請想考項目辦公室提交補充附加材料特殊申請
如果您對DDE項目感興趣,歡迎私信了解獲取更多詳情~~~~
❹ 數字經濟潮流是如何推動國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
實體經濟能夠藉助互聯網平台,實現互聯網+,提升競爭力和發展活力,拓展發展空間,轉變發展方式,推動國民經濟高質量發展。
❺ 如何實現數字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隨著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的爆發,製造業、消費等領域都在發生「數字蝶變」,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數字經濟,正打破傳統的供需公式和經濟學定論,衍生出更加共享、普惠和開放的經濟生態,推動高質量發展。
目前共享出行、共享製造……越來越多的領域因數字經濟的注入釋放出新的「紅利」。過去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現在則是「一個產業賦能一方水土」,從東北的網路直播到浙江的淘寶村、無錫的物聯網,區域經濟正擺脫傳統羈絆。
希望數據價值可以充分流通,為諸多行業提高『含金量』,實現質量、效率、動力變革。
❻ 數字經濟在未來會如何發展
5月11日,某直播平台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成為焦點。直播行業正是數字經濟這幾年被人關注的「風口」之一,同移動支付、共享經濟、區塊鏈等一樣,它們成為獨特的「中國經驗」和「中國模式」。從「Copy To China(中國模仿)」到「Kaobei From China(效法中國)」,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成為我國數字經濟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
此外,「新面孔」也為中國企業將數字經濟成功與世界共享提供了越來越多的可能性。英國國際貿易部日前就與騰訊在倫敦發布了一系列合作計劃,將充分結合雙方優勢,推動全球數字文創產業發展。「中國經驗」和「中國模式」正在全球「生根開花」。我國倡導發起了《二十國集團數字經濟發展與合作倡議》《「一帶一路」數字經濟國際合作倡議》。目前,我國網信企業積極參與了170多個國家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並為「一帶一路」相關30多個國家和地區提供空間信息服務。來源:經濟日報
❼ 數字經濟將如何改變我們的生產和生活
降低生產、經營等成本降低勞動力。
在數字時代,算力就是生產力。比如客人自己掃碼點餐,飯館就能省下一個服務員的成本,這就是算力在發揮作用。
作為經濟學概念的數字經濟是人類通過大數據(數字化的知識與信息)的識別,選擇,過濾,存儲,使用,引導、實現資源的快速優化配置與再生、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經濟形態。
數字經濟的特徵表明
在知識的創新階段,知識應用的范圍越廣泛,涉及到的客戶越多,就能創造越多的價值。在知識的普及階段和模仿階段,由於時效性問題,知識在發達國家的邊際報酬下降。在發展中國家卻能維持很高的邊際報酬。
因為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這些知識仍然是最新的、最具時間價值的。信息技術進入21世紀以來正處於普及和模仿階段,向發展中國家擴散符合發達國家的最高利益,這可以大大提高發展中國家的信息化速度。
❽ 數字經濟如何助力中國經濟新增長
小橋流水人家的江南水鄉古鎮烏鎮,因世界互聯網大會而備受世界矚目。而若提起剛結束的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最受關注、熱度最高的則當屬「數字經濟」。
今年,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首次納入「數字經濟」這個關鍵詞。事實上,「數字經濟」已在中國蓬勃發展。此屆世界互聯網大會期間發布的《世界互聯網發展報告2017》和《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17》藍皮書指出,2016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總量達22.58萬億元,躍居全球第二,佔GDP比重達30.3%,以數字經濟為代表的新經濟蓬勃發展,成為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的強勁力量。
❾ 怎麼可以共同富裕呢
一、什麼是共同富裕
在研究這個問題前,首先要搞清什麼是「富裕」和什麼是「共同」。
什麼是富裕?《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富裕指「財物充裕」,例語:日子過得挺富裕。其中「裕」的意思是「豐富;寬綽」。
什麼是共同?《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共同有兩個涵義:一是指「屬於大家的」或「彼此都具有的」,例語:共同點,共同語言;二是指「大家一起(做)」,例語:共同努力。我認為,共同富裕里的「共同」應該同時具有這兩種涵義。
基於以上分析,我認為,「共同富裕」的基本涵義應是:發展成果共享,大家一起富裕。
二、怎樣才算富裕
富裕怎樣衡量?我認為,在實際中應把握以下三點:
第一,「財物充裕」是「富裕」最基本的條件。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富裕指「財物充裕」。那麼,什麼是「財物充裕」呢?我認為,在完全解決溫飽等生活基本問題的基礎上,財物還有結余,才能算是「財物充裕」。這一點,是「富裕」最基本的條件。
第二,「富不富」是相對而言的。
一個人、一個家庭「富不富」,既要與別人比,也要與自己過去比。如果與社會大多數人比,自己不如大家,就不會有「富裕」的感覺;如果拿自己的現在與過去比,現在不如過去,也不會有「富裕」的感覺。
第三,「富不富」既要看實際收入水平,也要看財產。
由於存在通貨膨脹問題,貨幣是會貶值的。如果拿自己的現在與過去比,就要看實際收入水平。舉個例子,一個人原來月收入5000元,當時肉包子1元一個,他一個月的收入可以買5000個肉包子。後來, 他的月收入提高到1萬元,但肉包子也變成3元一個,他一個月的收入只能買3333個肉包子,你說他的實際收入是增加還是減少呢?
「富不富」不僅要看實際收入水平,還要看財產。現在不少家庭月收入水平不低,但負債不少,有的家庭凈資產是負的,這樣的家庭肯定不能算是「富裕家庭」。
三、怎樣實現共同富裕?
怎樣實現共同富裕?我認為,在實踐中應把握以下四點:
第一,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的富裕,而不是少數人的富裕。
只是少數人富,而大多數人窮,不是真正的共同富裕。
第二,從富裕的程度看,共同富裕不是全體社會成員沒有差別的同等富裕,也不是貧富兩極分化。
這是因為,貧富差距過大、兩極分化,不是社會主義的應有之義;同時,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也不可能完全消滅貧富差別。
第三,從富裕的速度看,共同富裕不是整齊劃一的同步富裕,也不是一部分人迅速富裕,而另一部分人停步不前甚至退步。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從整體上看,全體社會成員整齊劃一的同步富裕是做不到。由於各種原因,極少數人在富裕的進程上,在一段時間內停步不前甚至退步,也是難免的。但是,如果在一段時間內,只是一部分人迅速富裕,而另一部分人停步不前甚至退步,就不行了。這就象有的人跨大步,走得快一些;有的人跨小步,走得慢一些,還能算是「大家一起富裕」。但是,如果有的人跨大步,而有的人停步不前甚至退步,這就不是「大家一起富裕」了。
第四,在目前階段,實現共同富裕的核心問題和主攻方向是縮小貧富差距。
這些年,由於多種原因,我國的城鄉之間、地區之間,在發展速度和發展水平上存在著明顯的差距。特別是由於國民收入和社會財富分配上的問題,出現了明顯的貧富差距過大、兩極分化的現象。
2009年,世界銀行發布了一份數據報告,最高收入的20%人口的平均收入和最低收入20%人口的平均收入,這兩個數字的比在中國是10.7倍,而美國是8.4倍,俄羅斯是4.5倍,印度是4.9倍,最低的是日本,只有3.4倍。
國家統計局編《中國統計年鑒2020》公布了2019年全國居民按收入五等份分組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數據。
全國居民按收入五等份分組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指將所有調查戶按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從低到高順序排列,平均分為五個等份,處於最低的20%收入群體為低收入組,依次類推依次為中間偏下收入組、中間收入組、中間偏上收入組、高收入組。
據《中國統計年鑒2020》公布的數據,2019年末全國總人口為14億,每組人數約為2.8億人。
20%低收入組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為7380.4元(人均月收入615.0元)
20%中間偏下收入組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5777.0元(人均月收入1314.8元)
20%中間收入組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5034.7元(人均月收入2086.2元)
20%中間偏上收入組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9230.5元(人均月收入3629.2元)
20%高收入組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為76400.7元(人均月收入6366.7元)
由此可見,2019年末,我國20%高收入組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76400.7元)是20%低收入組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7380.4元)的10.35倍。雖然比10年前有所降低,但仍然處於較高的水平。
基於以上分析,我認為,在目前階段,我國實現共同富裕的核心問題和主攻方向,是要在縮小城鄉差距、地區差距、收入差距的基礎上,努力縮小貧富差距。
❿ 數字經濟發展現狀及趨勢是怎麼樣的
近些年來,我國數字經濟迅猛發展,創新創業活躍,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成為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目前,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深入推進,數字經濟正在加快向其他產業融合滲透,提升經濟發展空間。
在數字經濟領域,中美兩國處於領跑地位。據浪潮信息聯合國權威機構IDC發布的《2020全球計算力指數評估報告》顯示,計算力與經濟增長關系十分密切,調查顯示,計算力指數平均提高1個百分點,數字經濟和GDP將分別增長3.3%和1.8%。
並且AI計算占整體計算市場的比例每年都在提高,從2015年的7%增長到2019年的12%,專家預測到2024年將達到23%。而中國在全球對於數字經濟的拉動作用最為明顯,尤其是2015-2019年期間,在樣本國家的AI計算市場支出增長中,有近50%來自於中國的貢獻。
數字經濟給經濟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因為它能夠打破阻礙經濟發展的瓶頸,突破障礙,充分證明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一真理。雖然中國沒有抓住前三次工業革命的機會,但是幸運的是,我國抓住了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