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森林資源包括哪些內容有哪些作用和效益
森林資源:包括森林,林木、林地以及林區內野生的植物和動物。 作用和效益:一、森林是空氣的凈化物二、森林有自然防疫作用三、森林是天然制氧廠四、森林是天然的消聲器五、森林對氣候有調節作用六、森林改變低空氣流,有防止風沙和減輕洪災、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七、森林有除塵和對污水的過濾作用八、森林是多種動物的棲息地,也是多類植物的生長地,是地球生物繁衍最為活躍的區域 詳細如下:一、森林是空氣的凈化物。隨著工礦企業的迅猛發展和人類生活用礦物燃料的劇增,受污染的空氣中混雜著一定含量的有害氣體,威脅著人類,其中二氧化硫就是分布廣、危害大的有害氣體。凡生物都有吸收二氧化硫的本領,但吸收速度和能力是不同的。植物葉面積巨大,吸收二氧化硫要比其他物種大的多。據測定,森林種空氣的二氧化硫要比空曠地少15-50%。若是在高溫高濕的夏季,隨著林木旺盛的生理活動功能,森林吸收二氧化硫的速度還會加快。相對濕度在85%以上,森林吸收二氧化硫的速度是相對濕度15%的5-10倍。 二、森林有自然防疫作用。樹木能分泌出殺傷力很強的殺菌素,殺死空氣中的病菌和微生物,對人類有一定保健作用。有人曾對不同環境,立方米空氣中含菌量作過測定:在人群流動的公園為1000個,街道鬧市區為3-4萬個,而在林區僅有55個。另外,樹木分泌出的殺菌素數量也是相當可觀的。例如,一公頃檜柏林每天能分泌出30公斤殺菌素,可殺死白喉、結核、痢疾等病菌。 三、森林是天然制氧廠。氧氣是人類維持生命的基本條件,人體每時每刻都要呼吸氧氣,排出二氧化碳。一個健康的人三兩天不吃不喝不會致命,而短暫的幾分鍾缺氧就會死亡,這是人所共知的常識。文獻記載,一個人要生存,每天需要吸進0.8公斤氧氣,排出0.9公斤二氧化碳。森林在生長過程中要吸收大量二氧化碳,放出氧氣。據研究測定,樹木每吸收44克的二氧化碳,就能排放出32克氧氣;樹木的葉子通過光合作用產生一克葡萄糖,就能消耗2500升空氣中所含有的全部二氧化碳。照理論計算,森林每生長一立方米木材,可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約850公斤。若是樹木生長旺季,一公頃的闊葉林,每天能吸收一噸二氧化碳,製造生產出750公斤氧氣。資料介紹,10平方米的森林或25平方米的草地就能把一個人呼吸出的二氧化碳全部吸收,供給所需氧氣。誠然,林木在夜間也有吸收氧氣排出二氧化碳的特性,但因白天吸進二氧化碳量很大,差不多是夜晚的20倍,相比之下夜間的副作用就很小了。就全球來說,森林綠地每年為人類處理近千億噸二氧化碳,為空氣提供60%的凈潔氧氣,同時吸收大氣中的懸浮顆粒物,有極大的提高空氣質量的能力;並能減少溫室氣體,減少熱效應。 四、森林是天然的消聲器。雜訊對人類的危害隨著公元、交通運輸業的發展越來越嚴重,特別是城鎮尤為突出。據研究結果,雜訊在50分貝以下,對人沒有什麼影響;當雜訊達到70分貝,對人就會有明顯危害;如果雜訊超出90分貝,人就無法持久工作了。森林作為天然的消聲器有著很好的防雜訊效果。實驗測得,公園或片林可降低雜訊5-40分貝,比離聲源同距離的空曠地自然衰減效果多5-25分貝;汽車高音喇叭在穿過40米寬的草坪、灌木、喬木組成的多層次林帶,雜訊可以消減10-20分貝,比空曠地的自然衰減效果多4-8分貝。城市街道上種樹,也可消減雜訊7-10分貝。要使消聲有好的效果,在城裡,最少要有寬6米(林冠)、高10米半的林帶,林帶不應離聲源太遠,一般以6-15米間為宜。 五、森林對氣候有調節作用。森林濃密的樹冠在夏季能吸收和散射、反射掉一部分太陽輻射能,減少地面增溫。冬季森林葉子雖大都凋零,但密集的枝幹仍能削減吹過地面的風速,使空氣流量減少,起到保溫保濕作用。據測定,夏季森林裡氣溫比城市空闊地低2-4℃,相對濕度則高15-25%,比柏油混凝土的水泥路面氣溫要低10-20℃。由於林木根系深入地下,源源不斷的吸取深層土壤里的水分供樹木蒸騰,使林正常形成霧氣,增加了降水。通過分析對比,林區比無林區年降水量多10-30%。國外報導,要使森林發揮對自然環境的保護作用,其綠化覆蓋率要佔總面積的25%以上。 六、森林改變低空氣流,有防止風沙和減輕洪災、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出於森林樹干、枝葉的阻擋和摩擦消耗,進入林區風速會明顯減弱。據資料介紹,夏季濃密樹冠可減弱風速,最多可減少50%。風在入林前200米以外,風速變化不大;過林之後,大約要經過500-1000米才能恢復過林前的速度。人類便利用森林的這一功能造林治沙。 森林地表枯枝落葉腐爛層不斷增多,形成較厚的腐質層,就像一塊巨大的吸收雨水的海綿,具有很強的吸水、延緩徑流、削弱洪峰的功能。另外,樹冠對雨水有截流作用,能減少雨水對地面的沖擊力,保持水土。據計算,林冠能阻載10-20%的降水,其中大部分蒸發到大氣中,餘下的降落到地面或沿樹干滲透到土壤中成為地下水,所以一片森林就是一座水庫。森林植被的根系能緊緊固定土壤,能使土地免受雨水沖刷,制止水土流失,防止土地荒漠化。 七、森林有除塵和對污水的過濾作用。工業發展、排放的煙灰、粉塵、廢氣嚴重污染著空氣,威脅人類健康。高大樹木葉片上的褶皺、茸毛及從氣孔中分泌出的粘性油脂、汁漿能粘截到大量微塵,有明顯阻擋、過濾和吸附作用。據資料記載,每平方米的雲杉,每天可吸滯粉塵8.14克,松林為9.86克,榆樹林為3.39克。一般說,林區大氣中飄塵濃度比非森林地區低10-25%。另外,森林對污水凈化能力也極強,據國外研究介紹,污水穿過40米左右的林地,水中細菌含量大致可減少一半,而後隨著流經林地距離的增大,污水中的細菌數量最多時可減至90%以上。 八、森林是多種動物的棲息地,也是多類植物的生長地,是地球生物繁衍最為活躍的區域。所以森林保護著生物多樣性資源;而且無論是在都市周邊還是在遠郊,森林都是價值極高的自然景觀資源。 由於人們對森林的木材資源的大量消耗,地球上的森林面積在逐年變小,這引起了多方面的環境問題,例如:乾旱少雨、氣候變暖、動植物資源減少、水土流失、沙塵暴和空氣污染加重等。因此,森林對環境和生態的價值遠遠高出了它提供木材的價值。 因此,植樹造林,擴大森林面積,增加森林資源,是關繫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及人類能否生存的大事。
Ⅱ 結合森林在自然地理環境中的作用,概述森林的生態效益
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具有三大效益。森林的三大效益理論
森林同時具有經濟、生態和社會三大效益。
在經濟方面,森林資源身兼林業再生產的勞動對象和生產資料兩重身份,是林業生產的物質基礎,為社會提供木質產品和非木質產品,滿足工業生產、建築建設和消費者的日常生活需求,林業是國民經濟基礎。
在生態方面,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宰,是國土保安和改善環境的主體,有著別的物質無法替代的作用。森林的生態效益主要表現在凈化空氣,美化環境,緩解地球「溫室效益」 ,防治荒漠化,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災減災,維護生物多樣性等七方面。隨著全球環境和自然資源問題的日趨惡化,全球范圍內的環境意識日益濃厚,保護森林資源,充分發揮森林的生態效益,正成為這個時代的主旋律。
在社會方面,茂密的森林可以滿足人們精神需求、陶冶情操、提高健康水平,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如現下比較流行的回歸大自然的生態旅遊熱。此外,林業也為社會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林業的發展同時也能增加山區農民收入,為農民提供致富的途徑,促進「三農」問題的解決。
Ⅲ 森林的三大效益
三大效益就是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
森林的經濟效益可概括為直接經濟效益與間接經濟效益兩大類。直接經濟效益主要來自木材、葯材、苗圃、果實的生產以及公園旅遊收入等。間接經濟效益主要來自於遮陽和防風帶來的能源節省,防火、貯水保土和凈化環境所帶來的損失減少,綠地所帶來的財富增值,以及環境改善所帶來的經濟效益等。
森林的社會效益 1.森林是旅遊休養的最佳場所 2.森林是非常重要的教學、科研基地3.森林是文藝創作的源泉4.森林是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
森林的環境效益包括保持水土,涵養水源,凈化空氣,防風固沙等等。
這是我《林學概論》書上找的,不知道是不是你要的答案。
Ⅳ 森林的生態效益
林地上有樹,樹木到達一定的數量和高度,形成多層植被。產生獨有的森林氣候。林木、林地、林內動物、林內微生物形成完整的森林生態系統。森林除了帶來木材、果品的經濟效益外,還有更大的生態效益:一、森林凈化空氣。受污染的空氣中混雜著一定含量的有害氣體,威脅著人類,其中二氧化硫就是分布廣、危害大的有害氣體。二、森林有自然防疫作用。樹木能分泌出殺傷力很強的殺菌素,殺死空氣中的病菌和微生物,對人類有保健作用。三、森林是天然氧吧。四、森林是天然的消聲器。五、森林對氣候有調節作用。森林濃密的樹冠在夏季能吸收和散射、反射掉一部分太陽輻射能,減少地面增溫。冬季森林葉子雖大都凋零,但密集的枝幹仍能削減吹過地面的風速,使空氣流量減少,起到保溫保濕作用。六、森林改變低空氣流,防止風沙。七、減輕洪災、涵養水源、延緩徑流、削弱洪峰。八、森林是多種動物的棲息地,也是多類植物的生長地,是地球生物繁衍最為活躍的區域。所以森林保護著生物多樣性資源。九、過濾水源。森林地表枯枝落葉腐爛層不斷增多,形成較厚的腐質層,就像一塊巨大的吸收雨水的海綿,具有很強的吸水、過濾的功能。十、樹冠對雨水有截流作用,能減少雨水對地面的沖擊力,保持水土。十一、森林有除塵的作用。十二、而且無論是在都市周邊還是在遠郊,森林都是價值極高的自然景觀資源。森林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又次生出就業、旅遊等社會效益。
Ⅳ 森林有哪三大效益
森林的三大效益包括: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3個方面。
1、經濟效益也稱直接效益。即主要提供下列物質和能源的效益:木材、能源、食物、化工原料、醫葯資源、物種基因資源。
2、生態效益由於森林環境(生物與非生物)的調節作用而產生的有利於人類和生物種群生息、繁衍的效益。主要包括調節氣候、涵蓄水源、保持水土(見森林水文作用)、防風固沙、減少旱災、洪災、蟲災等自然災害、改良土壤。
3、社會效益表現為森林對人類生存、 生育、 居住、活動以及在人的心理、情緒、感覺、教育等方面所產生的作用。社會效益難與生態效益截然分開。
(5)森林的作用經濟效益指標怎麼填擴展閱讀
森林是最豐富的物質、 能量、 信息資源庫。它為人類提供的各種直接效益(經濟效益)和間接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既有穩定性,又有可變性。
森林的存在,在地質史上已有2億多年的歷史,處於陸地植物群落演替進化的頂極階段;森林的個體生長發育時間也很長,如有的喬木可達數十年、 幾百年、 甚至上千年。
所以森林的效益是相對穩定的。但效益的大小、 強度、范圍和深度則依森林生物群體的數量、年齡、質量、分布、代謝功能、每一個生物成分的地位以及環境不同而有變化。
Ⅵ 森林有什麼經濟效益
在地球上,森林面積約占陸地面積的1/3。森林是人類的搖籃,是社會建設的重要資源,是農業生產發展的重要保障。森林,具有多種經濟效益:
(1)提供木材。木材在各項工業建設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原材料之一,蓋樓房、修鐵路都離不開木材。木材也是造紙工業、人造絲工業以及有機合成化學工業的原料。木材經過化學加工,可為有機合成化學工業提供醋酸、丙酮、糠醛、酒精等多種原料。另外,木材經過機械加工或別的加工處理,則可製成常用的人造板、層積塑料、壓縮木等高級製品,一些高級產品是國防工業和尖端技術部門的重要材料。
(2)涵養水源。「山上種滿樹,等於修水庫」。的確,森林是一個蓄水能力很強的「海綿水庫」。森林根系和腐殖質能改善土壤性質,保護地面免受雨水直接沖擊,減少水土流失,使水的滲透力增強,將地表徑流轉變為地下水,起到涵養水分的作用。
(3)防風固沙。森林是地面上能阻擋風力的強大障礙生物,能改變風向和風速。大造防護林,可以改變氣候條件,防風固沙,使「跑風地」變成良田和牧場。
(4)保護禽獸。森林是天然動物園,諸多的珍鳥奇獸都在森林裡利用天然屏障繁殖和生棲,這不僅對保持自然界的生態平衡有益,而且能為人們提供不少的珍貴皮毛、肉類和名貴葯材,其中有的還是重要出口物資。
Ⅶ 森林的作用
一、森林是空氣的凈化物。隨著工礦企業的迅猛發展和人類生活用礦物燃料的劇增,受污染的空氣中混雜著一定含量的有害氣體,威脅著人類,其中二氧化硫就是分布廣、危害大的有害氣體。凡生物都有吸收二氧化硫的本領,但吸收速度和能力是不同的。植物葉面積巨大,吸收二氧化硫要比其他物種大的多。據測定,森林種空氣的二氧化硫要比空曠地少15-50%。若是在高溫高濕的夏季,隨著林木旺盛的生理活動功能,森林吸收二氧化硫的速度還會加快。相對濕度在85%以上,森林吸收二氧化硫的速度是相對濕度15%的5-10倍。
二、森林有自然防疫作用。樹木能分泌出殺傷力很強的殺菌素,殺死空氣中的病菌和微生物,對人類有一定保健作用。有人曾對不同環境,立方米空氣中含菌量作過測定:在人群流動的公園為1000個,街道鬧市區為3-4萬個,而在林區僅有55個。另外,樹木分泌出的殺菌素數量也是相當可觀的。例如,一公頃檜柏林每天能分泌出30公斤殺菌素,可殺死白喉、結核、痢疾等病菌。
三、森林是天然制氧廠。氧氣是人類維持生命的基本條件,人體每時每刻都要呼吸氧氣,排出二氧化碳。一個健康的人三兩天不吃不喝不會致命,而短暫的幾分鍾缺氧就會死亡,這是人所共知的常識。文獻記載,一個人要生存,每天需要吸進0.8公斤氧氣,排出0.9公斤二氧化碳。森林在生長過程中要吸收大量二氧化碳,放出氧氣。據研究測定,樹木每吸收44克的二氧化碳,就能排放出32克氧氣;樹木的葉子通過光合作用產生一克葡萄糖,就能消耗2500升空氣中所含有的全部二氧化碳。照理論計算,森林每生長一立方米木材,可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約850公斤。若是樹木生長旺季,一公頃的闊葉林,每天能吸收一噸二氧化碳,製造生產出750公斤氧氣。資料介紹,10平方米的森林或25平方米的草地就能把一個人呼吸出的二氧化碳全部吸收,供給所需氧氣。誠然,林木在夜間也有吸收氧氣排出二氧化碳的特性,但因白天吸進二氧化碳量很大,差不多是夜晚的20倍,相比之下夜間的副作用就很小了。就全球來說,森林綠地每年為人類處理近千億噸二氧化碳,為空氣提供60%的凈潔氧氣,同時吸收大氣中的懸浮顆粒物,有極大的提高空氣質量的能力;並能減少溫室氣體,減少熱效應。
四、森林是天然的消聲器。雜訊對人類的危害隨著公元、交通運輸業的發展越來越嚴重,特別是城鎮尤為突出。據研究結果,雜訊在50分貝以下,對人沒有什麼影響;當雜訊達到70分貝,對人就會有明顯危害;如果雜訊超出90分貝,人就無法持久工作了。森林作為天然的消聲器有著很好的防雜訊效果。實驗測得,公園或片林可降低雜訊5-40分貝,比離聲源同距離的空曠地自然衰減效果多5-25分貝;汽車高音喇叭在穿過40米寬的草坪、灌木、喬木組成的多層次林帶,雜訊可以消減10-20分貝,比空曠地的自然衰減效果多4-8分貝。城市街道上種樹,也可消減雜訊7-10分貝。要使消聲有好的效果,在城裡,最少要有寬6米(林冠)、高10米半的林帶,林帶不應離聲源太遠,一般以6-15米間為宜。
五、森林對氣候有調節作用。森林濃密的樹冠在夏季能吸收和散射、反射掉一部分太陽輻射能,減少地面增溫。冬季森林葉子雖大都凋零,但密集的枝幹仍能削減吹過地面的風速,使空氣流量減少,起到保溫保濕作用。據測定,夏季森林裡氣溫比城市空闊地低2-4℃,相對濕度則高15-25%,比柏油混凝土的水泥路面氣溫要低10-20℃。由於林木根系深入地下,源源不斷的吸取深層土壤里的水分供樹木蒸騰,使林正常形成霧氣,增加了降水。通過分析對比,林區比無林區年降水量多10-30%。國外報導,要使森林發揮對自然環境的保護作用,其綠化覆蓋率要佔總面積的25%以上。
六、森林改變低空氣流,有防止風沙和減輕洪災、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出於森林樹干、枝葉的阻擋和摩擦消耗,進入林區風速會明顯減弱。據資料介紹,夏季濃密樹冠可減弱風速,最多可減少50%。風在入林前200米以外,風速變化不大;過林之後,大約要經過500-1000米才能恢復過林前的速度。人類便利用森林的這一功能造林治沙。
森林地表枯枝落葉腐爛層不斷增多,形成較厚的腐質層,就像一塊巨大的吸收雨水的海綿,具有很強的吸水、延緩徑流、削弱洪峰的功能。另外,樹冠對雨水有截流作用,能減少雨水對地面的沖擊力,保持水土。據計算,林冠能阻載10-20%的降水,其中大部分蒸發到大氣中,餘下的降落到地面或沿樹干滲透到土壤中成為地下水,所以一片森林就是一座水庫。森林植被的根系能緊緊固定土壤,能使土地免受雨水沖刷,制止水土流失,防止土地荒漠化。
七、森林有除塵和對污水的過濾作用。工業發展、排放的煙灰、粉塵、廢氣嚴重污染著空氣,威脅人類健康。高大樹木葉片上的褶皺、茸毛及從氣孔中分泌出的粘性油脂、汁漿能粘截到大量微塵,有明顯阻擋、過濾和吸附作用。據資料記載,每平方米的雲杉,每天可吸滯粉塵8.14克,松林為9.86克,榆樹林為3.39克。一般說,林區大氣中飄塵濃度比非森林地區低10-25%。另外,森林對污水凈化能力也極強,據國外研究介紹,污水穿過40米左右的林地,水中細菌含量大致可減少一半,而後隨著流經林地距離的增大,污水中的細菌數量最多時可減至90%以上。
八、森林是多種動物的棲息地,也是多類植物的生長地,是地球生物繁衍最為活躍的區域。所以森林保護著生物多樣性資源;而且無論是在都市周邊還是在遠郊,森林都是價值極高的自然景觀資源。
由於人們對森林的木材資源的大量消耗,地球上的森林面積在逐年變小,這引起了多方面的環境問題,例如:乾旱少雨、氣候變暖、動植物資源減少、水土流失、沙塵暴和空氣污染加重等。因此,森林對環境和生態的價值遠遠高出了它提供木材的價值。
因此,植樹造林,擴大森林面積,增加森林資源,是關繫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及人類能否生存的大事。
Ⅷ 森林的功能作用
森林的功能作用
森林是生態平衡的主要調節器。森林可以使無機物轉變成有機物,把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是生物和非生物之間的物質和能量交換的重要紐帶,對保持生態系統的整體功能起著中樞和杠桿作用。可以說沒有森林就沒有生態平衡。
森林能夠有效地遏制土地荒漠化和沙塵暴。目前我國土地沙化正以平均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擴展,相當於一年要損失一個中等縣的土地面積。近年來我國北方地區冬春季節揚沙和沙塵暴頻繁發生。土地沙化、揚沙和沙塵暴的天氣其主要原因是我國北方地區森林植被稀少,加之毀林毀草開荒、亂采濫挖、過度放牧,林草植被遭到嚴重破壞所致。大范圍植樹造林培育森林,不僅可以有效控制和減輕風沙危害,防止土地荒漠化的擴大,降低沙塵暴的發生頻率,改善人類的生存條件,而且可以改造沙漠開拓沙漠綠洲,擴大人類的生存空間。
森林能夠有效地涵養水源和防治水土流失。由於森林憑借龐大的林冠、深厚的枯枝落葉層和發達的根系,起到良好的蓄水保土和減輕地表侵蝕的作用。據測算,5萬畝森林所蓄的水量相當於一個百萬立方米的小水庫。在森林被破壞或無森林的地區,水土流失嚴重,許多河道和水利設施不斷受到泥沙淤積,經常造成水災。
森林能夠有效地保護生物多樣性。目前地球上大約500萬~3000萬種生物中,有一半以上在森林中棲息繁衍。
森林能夠有效地緩解「溫室效應」。由於近代人類大量使用石化燃料,使大氣中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濃度不斷升高,引起地球上的「溫室效應」。每公頃森林平均每年可吸收20~40噸二氧化碳,同時放出15~30噸氧氣。
森林能夠有效地凈化空氣和降低雜訊。據有關專家研究介紹,每公頃森林平均每年能吸收700多千克的二氧化硫,可減輕工業酸雨的危害;城市中路旁的林帶可以阻擋沙塵,滯塵率高達70%~90%,同時林帶還有降低雜訊的作用,雜訊經過30米寬的林帶可減低6~8分貝。清潔優美寧靜的環境不僅有益於人們的身心健康,而且可以明顯地提高我們的學習和工作效率。在人們的視野中有25%的綠色時,人的精神就會感到舒暢。
森林有這么重要的作用和功能,她即能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更重要的是發揮巨大的生態環境效應,而這是任何其他東西都無法代替的。世界上許多國家的研究表明,森林的生態環境價值大約是直接生產木材和林副產品經濟價值的10倍。
因此,森林對於衡量一個國家的生態環境質量是十分重要的。那麼怎樣來評價一個國家的森林呢?有許多個指標。其中主要的是森林面積和森林覆蓋率這兩個指標。目前在我國把面積1畝以上郁閉度達到0.2以上的有林地面積總合稱為森林面積,這里的郁閉度是指林地上林木樹冠的垂直投影面積與林地面積的比值。
Ⅸ 森林可產生哪些經濟效益
(1)提供木材。木材在各項工業建設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原材料之一,蓋樓房、修鐵路都離不開木材。木材也是造紙工業、人造絲工業以及有機合成化學工業的原料。木材經過化學加工,可為有機合成化學工業提供醋酸、丙酮、糠醛、酒精等多種原料。另外,木材經過機械加工或別的加工處理,則可製成常用的人造板、層積塑料、壓縮木等高級製品,一些高級產品是國防工業和尖端技術部門的重要材料。
(2)涵養水源。「山上種滿樹,等於修水庫」。的確,森林是一個蓄水能力很強的「海綿水庫」。森林根系和腐殖質能改善土壤性質,保護地面免受雨水直接沖擊,減少水土流失,使水的滲透力增強,將地表徑流轉變為地下水,起到涵養水分的作用。
(3)防風固沙。森林是地面上能阻擋風力的強大障礙生物,能改變風向和風速。大造防護林,可以改變氣候條件,防風固沙,使「跑風地」變成良田和牧場。
(4)保護禽獸。森林是天然動物園,諸多的珍鳥奇獸都在森林裡利用天然屏障繁殖和生棲,這不僅對保持自然界的生態平衡有益,而且能為人們提供不少的珍貴皮毛、肉類和名貴葯材,其中有的還是重要出口物資。
Ⅹ 生態效益指標怎麼寫
生態效益指標內容如下:
1、恢復生態系統指標組
(1)退耕還林形成的森林植被面積。
(2)森林覆蓋率以及退耕還林弓|起的森林覆蓋率變化量。
(3)混交林面積比重。
(4)生態林面積比重。
(5)紅樹種林分面積比重。
2、保持水土指標組
(1)坡耕地土壤侵蝕面積變化。
(2)境內(流域內)河流數疏沙變化。
(3)退耕還林前後土壤侵蝕模數變化狀況。
(4)山地災害發生頻率的變化。
(4)山地災害發生頻率的變化。
3、涵養水源指標組
(1)退耕還林地土壤最大持水量變化。
(2)退耕還林地土壤蓄水變化。
(3)退耕還林地凋落物持水量變化。
4、改良土壤指標組
(1)退耕還林地土壤有機質含量變化。
(2)退耕還林地士壤氮含變化。
(3)退耕還林地土壤容重變化。
生態效益從狹義角度而言是指生態環境中的諸物質要素,在滿足人類社會生產和生活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從相關因素關系而言,生態效益指人類各項活動創造的經濟價值與消耗的資源及產生的環境影響的比值。
生態效益概念隱含著從生態與經濟兩個維度考慮環境問題,在兩者之間做一個最佳的配置;在進行經濟和其他活動時,在創造經濟價值時,盡量減少資源的消耗和對生態環境的沖擊。
農業生產中講究生態效益,就是要使農業生態系統各組成部分在物質與能量輸出輸入的數量上、結構功能上,經常處於相互適應、相互協調的平衡狀態,使農業自然資源得到合理的開發、利用和保護,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
在人與自然的物質交換過程中,合理地進行人為的調控,充分發揮自然系統的自我調控作用,從而維護生態與經濟的平衡,以求得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是當前世界各國包括社會主義國家經濟發展中的迫切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