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唐朝初期怎麼恢復經濟

唐朝初期怎麼恢復經濟

發布時間:2022-07-01 13:44:34

⑴ 唐代貞觀年間國力迅速恢復的原因

本來隋朝留下的家業就很大,只是楊廣運氣不好再加上他自己失去鬥志,要不然唐朝也沒有。李世民登基後迅速平定各地剩餘的零星叛亂,恢復生產,加強經濟建設與軍事准備,對外大大開放,促進唐朝貿易往來極其繁榮,打仗李世民很少輸,所以各地少數民族都心悅誠服的歸附,當然李世民他們本來就有少數民族的血統在,這樣外部環境非常利於發展,自然國力提升了。

⑵ 唐朝經濟歷程

是歷史考題嗎?這個范圍面太大了。。我自己總結些,幫你借鑒一下
唐代國家長期統一,社會相對安定,從李世民開始,休養生息,利國愛民恢復生產出現了貞觀之治 。唐玄宗時又出現了開元盛世。
主要政策:推行均田制,實行租庸調制出現了均田制等一系列促進生產力的政策,生產力有較大發展,使封建經濟呈現高度繁榮的局面。與周邊國家的貿易進一步發展 如新羅 日本,特別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通,對外貿易進一步發展,與和各民族國家經濟文化高度融合。
安史之亂是唐朝經濟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唐朝元氣大傷,從此由盛轉衰。此時均田制已經逐步瓦解,土地兼並現象日趨嚴重,租庸調制也無法實行。藩鎮割據的形勢已經形成。唐代宗時,劉晏改革鹽法,改善了國家的財政狀況,唐德宗任用楊炎為宰相,始實行兩稅法,對經濟恢復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沒有挽救唐末經濟日益的衰落。歷史的規律無法改變
現代社會吸取經驗:發展生產力是第一位 對外開放政策的重要性 和認識到官場腐敗的嚴重性

⑶ 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措施

一、唐太宗

1、政治

李世民在位期間使隋制更趨於完善。如中央朝廷方面延續了三省六部制,特設政事堂,以利合議問政,並收三省互相牽制之效;

地方上沿襲了隋代的郡縣兩級制,分全國為十個監區(道)。此外,行府兵制,寓兵於農;均田制、租庸調制、科舉制等皆有所發展。

2、經濟

李世民在經濟上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使農民有可能安定生產,耕作有時,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重視農業,減輕農民賦稅勞役。「戒奢從簡」,節制自己的享受慾望;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利於減輕人民的負擔。

3、文化

貞觀初年,李世民詔令在全國范圍內收集圖籍,在弘文殿聚四部群書20餘萬卷,在弘文殿旁建「弘文館」以儲圖籍。

並任命虞世南、褚無量、姚思廉、歐陽詢等充任學士,以魏徵、虞世南、顏師古等著名學者、碩學之士相繼為秘書監,主管國家的圖書館和藏書事業,選五品以上工書者為書手,又在弘文館設立檢校館藏的官員,將繕寫、整理、校勘圖書,藏於內庫,以宮人掌管。

官府藏書機構除「弘文館」外,另有「史館」、「司經局」、「秘書省」和「崇文館」等,其藏書質量和數量遠遠超過前代,史稱「群書大備」。晚年因連年用兵,營造宮殿,雜稅日益苛重。

二、武則天

1、政治

武則天承襲貞觀年間整頓吏治、嚴懲貪污的政策,「嘗與宰相議及刺史、縣令」,並派遣「使者以六條察州縣」,考核州縣官吏是否清正稱職。

對於貪贓枉法的官吏,不論官位高低,一律嚴懲不貸。反之,對於賢才則破格拔擢。武則天對於為官清正、正直不阿的臣僚非常器重,對於有才能有學識的人士非常賞識,並能對其一一加以重用。

武則天對納諫的重要性有深刻的理解,在建言十二事中,「廣言路」、「杜讒口」,也佔了重要地位。垂拱二年(686年)三月,她還設銅匭於朝堂,鼓勵群臣上書言事。

武則天雖然政令嚴明,刑罰嚴峻,「當其忍斷,雖甚愛,不少隱也」。但是她對於直言敢諫的臣民卻十分敬重,盡量採納他們的建議,即使言語有所冒犯,也能加以寬容,免予追究。

在她統治時期,很少有人因為直諫獲罪的,因之直言敢諫在朝中蔚然成風,使下情得以上達,這對於改革弊政、促進政治清明起了很大的作用。

2、經濟

武則天稱「天後」時,就在建言十二事中建議「勸農桑,薄賦役」。為貫徹詔命,朝廷規定對地方官吏的考核,以農業生產是否發展作為重要標准,如果州縣官吏所在地區「田疇開辟,家有餘糧」者則予以獎賞;反之,如「為政苛濫,戶口流移」者則加以懲罰。

武則天掌權以後,為了推廣先進的農業生產經驗和生產技術,又延攬農學家編撰了《兆人本業記》頒發到州縣,作為州縣官勸農的參考。此時均田制開始瓦解,民戶逃亡現象開始普遍。對於土地兼並和逃亡的農民,也採取比較寬容的政策。

因此,武則天統治時期,社會是相當安定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有了長足的發展,戶口也由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的380萬戶增加到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的615萬戶,平均每年增長0.721%。這在中國古代,是一個很高的增長率,也是反映武則天時期經濟發展的客觀數據。

但民戶的逃亡,也使政府稅收受到了損失,增加了社會的不穩定因素。而武則天為了稱帝尊崇佛教,大修廟宇,建造規模宏大的明堂、天堂,這也加重了人民的負擔。

3、文化

武則天曾召集文學侍臣周茂思、范履冰等人編纂《要覽》、《字海》、《樂書要錄》等書。

其中,《字海》收錄有所有武則天首創的則天文字,全書已散佚。《樂書要錄》為唐代一部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和學術價值的樂律文獻,除少量內容因襲就說外,多富實踐意義,在中國古代音樂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全書共十卷,今僅存第五、六、七卷。

三、唐玄宗

1、政治

李隆基即位後,先起用姚崇、宋璟為相,其後又用張嘉貞、張說、李元紘、杜邏、韓休、張九齡為相。他們各有所長,並且盡忠職守,使得朝政充滿朝氣。而且李隆基在此時亦能虛懷納諫,因此政治清明,政局穩定。

唐玄宗以前,由於時人重京官而輕外任,地方官都是選用年高而才疏者充任。為了革除這一弊端,開元二年(714年)唐玄宗特頒下制令,從京官中選用有才識者到地方任都督、刺史,又從都督、刺史中選拔有政績者任京官,「使出入有常均,永為恆式」。

他特別重視縣令的選任。開元四年(716年),新選任的縣令被召入大明宮宣政殿,由皇帝親自出題考試,考查縣令是否通曉經國治民之道,結果有二十多人不入第,暫且讓赴任就職,另有四十五人被淘汰,「放歸學問」。

同時,還頒布了《整飭吏治詔》,每年十月委派各道按察使對刺史、縣令的政績進行考察,分為最、中間、殿三等,依次定為優劣,作為改轉升降的依據。

2、經濟

為了增加國家的收入,打擊強占土地、隱瞞不報的豪強,唐玄宗發動了一場檢田括戶運動。當時的豪強霸佔了農民的土地之後,稱為"籍外之田",他們還將逃亡的農戶變成自己的"私屬",在土地和人口兩方面逃避國家稅收。

先天元年(712年)到開元十三年(725年)之間,李隆基的檢田括戶運動收到了實效。他任命宇文融為全國的覆田勸農使,下設十道勸農使和勸農判官,分派到各地去檢查隱瞞的土地和包庇的農戶。

然後把檢查出來的土地一律沒收,同時把這些土地分給農民耕種。對於隱瞞的農戶也進行登記。這樣下來,一年增加的客戶錢就高達幾百萬之多。

通過這些有效的措施,李隆基使唐朝的經濟又步入正軌,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同時也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促進了國家經濟的繁榮。

3、文化

在文化事業上,唐玄宗重視圖書建設。開元三年(715年),約請褚無量、馬懷素等人,商討史館經籍之事,因內府是太宗、高宗時代遺留舊書,常令宮人管理,有所殘缺,未加補輯,篇卷錯亂,難於檢閱,遂令褚無量、馬懷素率學者加以整理。

開元時代藏書為唐一代最盛之時。總數達3060部,51852卷;另有道經、佛經2500餘部。長安、洛陽各藏有四部書,分為甲、乙、丙、丁,排列經、史、子、集四庫。史稱「開元文集最備」,所藏達7萬卷,命集賢院學士張說等47人分司典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李世民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武則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李隆基

⑷ 唐朝前期的經濟狀況

唐朝是繁榮強盛的大朝代,經濟的發展與規模有長足的發展。隋朝末年因為戰亂的關系產生大量無主地,使得均田制可以持續推行,對於穩定農業有很大的幫助。而自孫吳、東晉等六朝發展的江南經濟持續提升,已經顯出超越黃河流域的趨勢。而唐朝掌握南北經濟使得經濟十分強盛。甚至在安史之亂後,雖然華北殘破不堪,但唐朝政府還可以依賴江南的經濟而持續復甦。自隋唐開始,中國經濟進入了更高的發展階段。
初期,社會經濟以自然經濟為主,商品經濟處於復甦階段,水平很低。在這種情況下,錢帛兼行的貨幣制度較好地適應了小額商品交易的需要。但隨著貞觀末期,尤其是唐高宗、武後及唐玄宗時期商品經濟的繼續發展,錢帛兼行的貨幣制度逐漸暴露出其落後的一面。首先表現在絹帛作為貨幣因體大物重、不便分割、難於運輸儲藏等缺點開始不受市場歡迎,絹帛作為貨幣的職能趨於衰退,商品交易趨向喜歡使用更高一級的銅錢作仲介,提出了增加流通中銅錢投放量的要求,然而唐王朝的官營鑄幣不能滿足這種要求,於是造成了流通中銅錢短缺的日益加劇,又進而引發了嚴重的銅錢的私鑄和濫鑄,造成了物價波動、貨幣流通不穩定以及經濟發展的混亂,對國家財政制度造成威脅。
唐政府不斷出台嚴厲打擊私鑄和濫鑄等的法令,並禁斷使用惡錢,但是由於銅錢供應量嚴重短缺,幣值不斷上升堅挺,私鑄和濫鑄有暴利可圖,所以成效並不理想。
唐代,海外貿易開始興盛,中國沿岸的交州、廣州、泉州、明州(今浙江寧波)、揚州等城市,因與蕃舶互動頻繁,如雨後春筍般興盛起來,成為重要的對外貿易港口。為因應海上貿易的新形勢,唐代還特別設置「市舶司」,用來管理蕃舶的進出以及征稅事由。海外貿易的數量,自此不斷成長。
唐代的城市商品經濟處於成長的胚芽時期。長安、洛陽、蘇州、揚州、成都、廣州等都是一定地域內的商業中心。唐朝國內交通在當時世界上是十分發達的。陸路交通以長安為中心,道路遍布全國。水路交通則是以洛陽為中心的南北大運河為主。全國共有驛站一千四百六十三所。其中陸驛一千二百九十七所,水驛一百六十六所。
唐朝中期,南方手工業大幅進步,特別是絲織業、造紙業和造船業:民間普及飼養桑蠶,開辟用竹造紙,製造人力腳踏輪船。越州越窯燒制出的秘色瓷是唐朝後期南方陶瓷業的傑出代表。

⑸ 唐朝自安史之亂後就一蹶不振,那時候經濟改革做了哪些措施

安史之亂之後,唐朝經濟一蹶不振,藩鎮割據局面沒有絲毫消除,許多城池被毀,國家重建資金窘迫。隨著均田制被破壞,國家的財政賦稅與稅收,都已經無以為繼。面對這樣的情況,國家許多政治家也進行了一系列的經濟改革措施。

一是中唐劉宴的財政改革。劉宴是中唐時期著名的理財家,在擔任戶部侍郎、充度支、籌錢、鹽鐵等使期間,積極開展了鹽政、漕運、賦稅、鑄幣、平抑物價等方面的財政經濟改革,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例如,改革鹽法。

兩稅法,更加實際,按照實際情況,制定古代稅收征取辦法,有利於社會的穩定,有利於國家財政的進一步充實。在兩稅法實施中,無論有錢人,還是窮人,都要交稅,只不過交稅的額度不一樣,國家根據每戶的資產情況分為九等,按照等級課稅。同時,兩稅法的實行,弱化了原先的人身依附關系,所有人都有了獨立的戶籍,使社會更加平等。

⑹ 唐朝前期的社會經濟

唐代前期的社會經濟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恢復之後,就開始迅速發展。

1.農 業

推廣鐵器牛耕 唐朝的農業迅速發展,其重要原因之一是鐵犁牛耕進一步推廣。在黃河流域乃至今甘肅、新疆地區,鐵犁牛耕已普遍用於農業生產。關於這一情況不僅在文獻中有記載,在一些墓葬和敦煌、榆林石窟的眾多的壁畫「牛耕圖」中,都有反映。其中多數為二牛抬杠,用長單直轅犁;少數用一牛耕田,犁有雙長直轅,亦有短曲轅。犁均為鐵制,多使用犁壁(鐴土)。這時在江南地區也推廣牛耕,並使用曲轅犁。(唐)陸龜蒙《耒耜經》中詳細記載了江東(今江南)所用曲轅犁的結構和使用功效。曲轅犁比直轅犁輕巧,犁轅上躬,便於深耕;牽引點低,犁架平穩;犁轅縮短,回轉方便。這是古代步犁中最先進的類型。惟當時使用此種犁者極少,以用二牛抬杠者為最多。據文獻和考古資料證明,這時邊疆地區也在推廣鐵犁牛耕。

興修水利 唐代的水利事業有很大發展。唐前期見於記載的重要水利工程有一百六十多處。遍布於黃河中下游之南北,南到淮水和長江流域。一般渠塘,可溉田數百頃。如開元時在文水(今屬山西)所修甘泉渠等,溉田數千頃。在彭山(今四川眉縣)、武陵(今湖南常德)所修堰渠,各溉田一千餘頃。

所用灌溉工具也有進步,如轆轤、桔槔、翻車等傳統汲水工具,已被普遍使用。此外,還在江南水田地區出現了一些新的灌溉工具,其中主要的有水車和筒車。水車和筒車相似,都是用巨型木輪縛若干木桶或竹筒於輪上,隨水流轉動,將河水汲至高處水槽中,引入溝渠澆灌。水車在北方也有推廣。水碓、水磨、水碾也在廣泛的使用。

水利事業的發展,對農業生產的發展和糧食加工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墾田與產量 唐初田地荒蕪的很多,後來逐漸墾辟。至天寶年間,許多高山深谷地帶也開墾出來,墾田面積達八百五十萬頃。糧食畝產量也有增加。天寶八年,官倉存糧達九千六百萬石。青州、齊州一帶,米價最低時每斗才五文。

2.手工業

唐代的手工業可分為官營和私營。

官營手工業 官營手工業在唐代手工業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中央主管官營手工業的最高機構是工部。官營手工業的產品一般不在市場上出售,只供皇室和官府消費。官營手工業中的勞動者有工匠、刑徒、官奴婢、官戶、雜戶等。官營手工業規模較大,分工較細,又有最好的工匠從事生產,有利於生產的發展和技術的提高。但官營手工業強制性勞動的特點突出,束縛了工匠們的勞動積極性。

私營手工業 私營手工業主要是農村的家庭手工業,其產品在納稅後自用有餘時,也在市場上出售。手工業作坊大多集中在城市,有紙坊、氈坊、酒坊、銅坊、染坊、綾錦坊等。有的作坊規模很大,如定州(今河北定縣)富豪何明遠,「家有綾機五百張」。由於政府征調手工業者到官營作坊服役,私營手工業的發展受到了嚴重阻礙。

主要手工業部類 唐前期的主要手工業有紡織業、陶瓷業和礦冶業等。

紡織業中以絲織業和麻織業最為重要。絲織品的主要產地仍在今河北、河南一帶。主要品種有絹、綾、錦、羅、綺、紗等,花色繁多,圖案精美,色彩鮮艷,織造精巧。當時生產的布絕大多數是麻布,麻織品盛產於南方,黃州(今湖北黃岡)的貲布是其中的上品。毛織品主要產於今西北地區。棉織品主要產於高昌(今新疆吐魯番)和嶺南一帶。當時棉布稱為白疊布,已在內地銷售。唐代的印染技術也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夾纈、蠟纈、絞纈等印染方法都廣泛流行,印染的花紋十分精美。

陶瓷業在唐代有很大發展,制瓷技術亦有很大進步。越州(治今浙江紹興)的青瓷類玉類冰,邢州(治今河北邢台)的白瓷類銀類雪,昌南鎮(今江西景德鎮)的青瓷、白瓷,四川大邑的白瓷,都很有名。陶器以唐三彩最為著名。這是一種造型生動、色彩艷麗的鉛釉陶器,因主要是青、綠、黃三色,故名三彩。

唐代采礦業比較發達,主要礦產有金、銀、銅、鐵、錫、鉛、礬、水銀、硃砂等。鑄造業的規模以鑄錢業為首。玄宗時,政府有鑄錢爐九十九處,每年鑄錢三十二萬七千緡。另外還有許多私人盜鑄錢。唐代的金屬製造加工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武則天時曾在洛陽鑄造高達一百零五尺的天樞,其下還有周圍一百七十尺的鐵山。盛唐的一些精美的金銀器,採用了鑄造、切削、拋光、焊接、鉚、鍍、刻鑿等工藝。當時可能已有了手搖腳踏的簡單車床。

3.商業與交通

唐前期,隨著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商業和交通也迅速發展。

商業與市集 當時的城市仍以政治性城市為主,純商業性城市極少,但所有政治性城市都在程度不等地迅速增加商業城市的性質。京城長安既是全國的政治中心,又是最大的商業城市。長安城周圍七十多里,由宮城、皇城和外郭城等三部分構成。外郭城是居民區和工商業區,共有一百零八坊和東西兩市。坊是住宅區,市是工商業區。市內出售貨物的店鋪稱「肆」,經營同類貨物的肆集中在同一區域,稱「行」。東市有二百二十行,數千肆,四周還有許多為商人存放和批發貨物的邸店。西市比東市更繁華,而且外商雲集,「胡風」甚盛。當時各大城市和州以及多數縣的治所都設有市。在鄉村也有定期進行交易的場所,稱為「草市」、「墟」或「集」。

國內交通 唐代的交通相當發達。國內陸路交通以長安為中心,東至宋(今河南商丘)、汴(今開封),遠達山東半島;西至岐州(今陝西鳳翔)、成都;西北至涼州(今甘肅武威),遠通西域;北至太原、范陽(今北京);南至荊(今湖北江陵)、襄(今襄樊),遠達廣州。國內水路交通有大運河貫通南北,黃河、淮河、長江與南方的許多河流湖泊形成縱橫交錯的水道網。國內海運也初具規模,今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地都有沿海航線。

唐代驛傳制度也有很大發展。在水陸交通要道上,大約每三十里設一驛,全國共有驛一千六百四十三所,其中陸驛一千二百九十七所,水驛二百六十所,水陸相兼驛八十六所。陸驛備有馬,水驛備有船,以供官吏往來和文書傳遞。在水陸交通線上,還有私人開設的旅店,接待來往客商,供給食宿和馬匹等。

國外交通 唐與國外的交通亦甚發達。主要交通線有西北的陸路和東南沿海的海路。陸路由洛陽、長安經河西走廊、西域,通往中亞、西亞、南亞和歐洲,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東南海路從廣州、揚州、登州(今山東蓬萊)、楚州(今江蘇淮安)、明州(今浙江寧波)等港口可達東南亞各國以及新羅、日本、波斯、大食等國。

⑺ 唐朝安史之亂後的經濟改革做了哪些措施呢

唐朝宰相劉宴為了能夠讓自己國家的經濟實力提升,做出了非常多的改革措施。他第1個做的措施就是改革了當時的稅負制度,讓百姓的生活壓力大大降低,從而減輕社會矛盾。也就是因為唐朝實行的這種政策得到了百姓的支持,從而讓唐朝君主的封建統治更加穩固。

除此之外,他還主張恢復漕運。讓整個唐朝的交通條件變得越發好了起來。當時他對唐朝君主說,只有國家實行比較穩定的貨幣政策之後才能讓整個社會的經濟得到更好的發展。唐朝君主聽後覺得有道理,所以就採用了他的方法經過當時唐朝的這一系列經濟改革,唐朝的經濟總算得到了恢復。




⑻ 唐玄宗採取了哪些措施發展了唐朝的經濟

即位之初,採取措施,保持了政治穩定。曾裁汰冗員,裁減閑散機構,慎選官吏,整頓吏治。又曾親自復試吏部新任縣令,斥退不合格者40餘人。
重視農業生產。接受姚崇建議,派專使督察州縣大力捕蝗,減輕災害。另外各地屯田,加強農田水利管理。
開元十一年, 玄宗廢除伏兵番上宿衛制,改用募兵制。開元25年,又全部招募人員戍邊。這樣的兵制改革,節省了番上、戍邊往來於途的大量人力物力消耗,減輕了人民負擔。

⑼ 隋唐時期經濟社會怎樣發展的

由於國家的統一、制度的文明創新,隋唐時期經濟與社會的發展是空前的。在許多方面都達到了封建社會所能達到的高度。唐中葉後,這種發展與進步遭到破壞,經濟文化的重心由北向南轉移,但在某些方面仍然保持甚至創造著新的發展勢頭。從總體上看,隋唐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個發展高峰時期。

古代風景農業、手工業以及商業貿易的進步與發展,直接推動著這一時期經濟的繁榮,奠定著隋唐封建盛世的基礎。

農業是封建社會最基礎、最基本的產業。在以農為本的封建社會中,農業的興衰直接關系著整個社會的興衰。隋朝和唐朝前期,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在較大范圍內實現了「耕者有其田」,公平賦稅,減輕了農民的負擔,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政府組織農民興修水利工程,灌溉面積擴大,抗旱能力增強:生產工具不斷改進,生產技術也不斷提高和推廣,使這一時期的農業生產迅速得以恢復和發展。隋文帝時「強宗富室,家道有餘」,封建國家的中外倉庫,無不盈積,西京太倉,東都含嘉倉、洛口倉,華州永豐倉,陝州太原倉等,所儲米粟多的達千萬石,少的也有數百萬石;長安、洛陽和太原的府庫所儲的布帛,也各有幾千萬匹。這些,再加上其他地方的儲積,可供隋朝統治者支用五六十年。唐朝到玄宗時,百姓家中的儲糧,大都可以食用數年,政府倉儲的糧食,到天寶八年(749年)約為1億石。當時的糧價降到歷史上的最低價,且保持較長時間的穩定。但「安史之亂」後,均田制、租庸調制逐漸廢弛,北方大部分地區的水利設施年久失修,人口凋敝,農業生產下滑。南方的農業生產,則因長期的人力、技術積累和開發,保持向上發展的勢頭,並支撐著中後期已經逐漸腐朽的唐王朝勉強運轉。

隨著農業的恢復發展與繁榮,手工業也得以發展。隋朝的私營和官營手工業中,都有達到很高水平的種類。絲織業中,蜀郡(今四川)的綾錦雕鏤之妙,世人稱嘆,豫章(今江西南昌)出產的雞鳴布,頗受消費者歡迎;制瓷業中,當時已有白瓷出現,並且能夠製造玻璃,且工藝相當熟練;造船業空前發達。能夠製造4層,高45尺,長200尺的「龍舟」。唐代手工業的規模和水平,都達到一個空前的高度。紡織業是唐代主要的手工業部門。唐前期,絲織、麻織、棉織的種類和產量十分可觀,成為國家租庸調中庸調的主要對象。唐後期,南方的絲織業仍有很大發展,絲織品的質量和水平,甚至超過前期製作水平。采礦業,尤其是鐵、銅、錫等礦業,在整個唐代保持興盛的狀態,唐後期的銀礦冶煉達到很大的規模和較高的水平。瓷器的製作中,越州的玉類冰,邢州的銀類雪,釉下彩的技法開始使用,三彩陶俑為後世稱道,由於技術的改進和產量的提高,瓷器開始在民間普遍使用。造紙術更為發達,益州(今四川成都)的麻紙,薄州(今山西永濟)的薄白紙,揚州的六合箋,都享有盛譽:墨、硯、筆的製作,也出現了不少名品。

在農業和手工業發展的基礎上,商業貿易也空前活躍起來。隋開皇元年(581年),隋朝統一貨幣,更鑄五銖錢,解決了周、齊以來貨幣輕重不等的問題,便利了商品的流通。大運河開鑿後,商旅往返不絕,促進了商業的發展。長安和洛陽,是當時最大的商業城市,成為國內外商旅雲集之所;丹陽(今南京)、蜀郡(今成都)、江都(今揚州)、京口(今鎮江)等城市,商業也很繁榮。唐朝前期,一些地方性的政治軍事中心和水陸交通要塞,逐漸成為較大的商業城市。唐後期的商業較前期更為發達,長安和洛陽雖經戰亂破壞,但很快就恢復了繁榮。揚州、益州、洪州、蘇州、杭州、泉州、明州等城市,商業貿易活動日益興盛。揚州、汴州(今開封)、長安還出現了「夜市」。在水陸要道或津渡之所,興起了許多定期集市,俗稱「草市」。在交易頻繁的情況下,大城市中出現了櫃坊,商人將錢存放在櫃坊中,櫃坊根據商人所出憑證代為支付,征取一定的保管費用。後來由於錢幣鑄造不敷使用,商人把貨款交給本道的進奏院及諸軍使或富家,取得文券,回到本地,執券領取,叫做「飛錢」或「便換」,類似今天的「支票」。

與經濟繁榮互為表裡,隋唐時期的基礎設施建設也成就斐然,其中城市的建設和運河的開通,尤為突出。

作為隋唐王朝都城的長安,這一時期在前代營建的基礎上,有了新的發展。隋開皇二年(582年),動工興建大興城(即長安城),一直到唐永徽五年(654年)外郭城完工為止,前後經歷了50多年。唐代長安城周圍70里,全城總面積84平方公里,等於今天西安舊城(明代建築)的10倍,大於現在的北京舊城,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全城布局嚴整美觀,由宮城、皇城、外郭城三部分組成,宮城為宮殿區,皇城為中央衙署區,外郭城從東、西、南三面拱衛皇城與宮城,是百姓與官員的住宅區,也是工商業區。在外郭城中,列置著108坊,由11條南北大街和14條東西大街分割而成。外郭城內還有100多座寺院,其中的慈恩寺最為有名,唐高宗時安置玄奘從印度帶回的經卷而建造的大雁塔,就在慈恩寺內,至今保存完好,是舉世聞名的古跡。

隋煬帝認為,洛陽「水陸通,貢賦等」,即水陸交通方便,各地到洛陽的距離相等,以此為中心,最便於控制全國。仁壽四年(604年)下令營建洛陽,以為京都。第二年,宰相楊素和著名建築家宇文愷設計營建洛陽,每月征發男丁200萬人修建,用10個月完工。新的洛陽城修好以後,隋煬帝把原洛陽城的居民和各地的富商大賈,都遷到那裡居住,使之成為當時國內著名的商業城市和國際貿易的重要據點。雖然當時京城仍為長安,但隋煬帝卻常住洛陽,洛陽遂成為政治、軍事、漕運的中心,直到唐朝,洛陽仍保持著東都的地位。

在營建東都洛陽的同時,隋煬帝為了便利漕糧和軍事運輸,利用天然河流和舊有渠道,開鑿了一條以洛陽為中心,溝通南北的大運河。全部完工後的大運河(包括隋文帝開皇四年命宇文愷開的由大興城到潼關的300餘里的廣通渠)全長5000多里,是當時世界上最偉大的運河工程之一。大運河開通後,成為全國南北交通的大動脈,適應了當時和以後南北經濟交流的需要,加強了南北的聯系,促進了沿河流域經濟的發展,對於全國經濟文化的發展、交流和統一,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文化科技等社會事業的發達,與這一時期的經濟繁榮有著必然的聯系,並與經濟的繁榮一起,構成隋唐時期經濟社會的整體文明與進步。

古代風景這一時期的科學技術領域,發明創造層出不窮。在天文歷算方面,唐初王孝通的《緝古算經》,第一次用解三次方程式的方法解決一些復雜的工程計算問題,高宗時李淳風等人審定並註解了10部算經,成為唐王朝規定的算學教本。唐玄宗時,僧一行完成的《大衍歷》,比較正確地掌握了地球在繞太陽運行時速度變化的規律,他還與梁令瓚合作,創制了能夠直接測量黃道坐標的黃道游儀,製成了以漏水轉動的渾天銅儀,是後世天文鍾的前身。在醫學方面,隋朝巢元方等人的《諸病源候論》,隋和唐初孫思邈的《千金方》、《千金翼方》,唐玄宗時王燾的《外台秘要》,唐高宗時蘇敬等人修定的《唐本草》,把這一時期的醫葯學推向一個高峰。在建築技術方面,隋代工匠李春設計建造的趙州安濟橋,隋代建築家宇文愷、高龍義和唐代建築家閻立德等設計的長安城,堪稱世界之最。隋末唐初發明的雕版印刷術,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印刷術。

文學藝術領域,更是高峰迭起。以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為主要代表人物的詩歌創作,把這一文學形式發揮到了極致。以韓愈、柳宗元為核心人物所倡導的古文運動和古文創作,一掃六朝以來柔靡浮艷和形式僵化的駢體文風,對中國古代散文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這一時期出現的小說,以及隨著佛經的大量翻譯和佛教流傳而出現的俗講和變文,也為文學領域增添了新的奇葩,並為後世的文學創作開辟了新的途徑。在藝術領域,以石窟寺造像,陵寢前的石雕。墓葬中的俑器為主要種類的雕塑藝術,如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太原天龍山、四川大足北山等的石窟雕刻,唐太宗昭陵六駿的浮雕,以及唐代的彩陶俑,最能代表這一時期雕塑藝術的水平。閻立德、閻立本兄弟的人物故事畫,吳道子的佛道畫,張萱和周昉的仕女畫,展子虔、李思訓、李昭道的山水畫。以及邊鶯的花鳥畫,韓混、戴嵩、曹霸、韓乾的牛馬畫,把這一時期的繪畫藝術不斷推向高峰。歐陽洵、虞世南、顏真卿、柳公權、孫過庭、張旭、懷素等人各具特色的書法藝術,至今為世人稱道。在漢族傳統樂舞的基礎上,借鑒邊疆民族和鄰近國家樂舞精華而形成的隋唐宮廷樂舞,更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精美絕倫,並廣泛地傳播到民間和周邊地區,至今仍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哲學、宗教等思想學術領域的研究,也有很大的成就。宗教方面,漢代傳入中國的佛教,從南北朝到隋唐之際,開始出現宗派,隋唐時期的主要宗派有天台宗、法相宗、華嚴宗、禪宗,各派教義互有異同,繁簡不一。消長也不定。在隋唐統治者的提倡下,佛教廣為流傳,寺院遍布,僧尼眾多,雖然唐武宗曾下令滅佛,但不久又興盛起來,成為國中主要的宗教形式。道教在唐代也很盛行,許多著名的道士為皇帝所寵信,但由於道教多講煉丹服食之術,主要在上層社會流行,其影響不及佛教廣。西方的襖教(又稱大襖教或拜火教)、景教(基督教的別支)、摩尼教(又稱明教)、伊斯蘭教等,隨著這一時期中西方交通的發展,也相繼傳入中國。哲學方面,唐初的傅奕和呂才,以樸素唯物主義的觀點,抨擊宗教迷信;後來的柳宗元、劉禹錫等人,從不同角度,批駁傳統的孔孟唯心主義的道統和人性論,力圖正確闡釋人與自然界的關系。宣傳無神論和人定勝天的思想,具有時代的進步意義。學術方面,這一時期的史學和地理學成就最大,隋文帝時曾下令禁止私人撰輯國史,臧否人物。唐太宗則置史館,修撰前代和本朝的歷史,並令宰相監修,使官修正史和宰相監修成為定製;唐代劉知幾撰寫的《史通》,是我國第一部有系統的史學批評和史學理論著作;唐玄宗時編纂的《唐六典》,唐德宗時杜佑編撰的《通典》,都詳細記載了當時的各項典章制度,並開創了新的史學編纂形式和體例。唐憲宗時,宰相李吉甫撰寫的《元和郡縣圖志》,是我國現存最古的一部輿地總志,史料價值很高;唐懿宗時,樊綽搜集有關雲南地區的史料寫成的《蠻書》,是研究今天雲南地區各兄弟民族歷史的最珍貴的文獻;唐德宗時,宰相賈耽製作的《海內華夷圖》,長三丈三尺,寬三丈,圖上每一寸表示實際的100里。這個圖雖已失傳,但偽齊阜昌七年(1137年)時把它縮成《華夷圖》和《禹跡圖》,刻於石上,現存西安碑林,《華夷圖》中所繪我國山川及平面地形的輪廓,大致和今天的地圖相似,這是留傳下來的我國最古的地圖。

閱讀全文

與唐朝初期怎麼恢復經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1991年羊婚姻如何2017 瀏覽:437
勵志音樂愛情在哪裡 瀏覽:151
沒有婚姻經歷該怎麼辦 瀏覽:828
婚姻法有什麼補償 瀏覽:77
醫學是什麼事業 瀏覽:890
當幸福來敲門評價為什麼高 瀏覽:885
新安民間故事有哪些 瀏覽:308
什麼屬相走不上事業大運 瀏覽:785
健康的花什麼樣 瀏覽:340
愛情期間錢怎麼花 瀏覽:897
九棵樹健康證在哪裡辦 瀏覽:625
幸福樹怎麼用硫酸亞鐵澆灌 瀏覽:298
大陸農村題材愛情電影有哪些 瀏覽:860
最正婚姻觀是什麼 瀏覽:491
幸福樹干葉子和掉葉子是怎麼回事 瀏覽:716
行政事業單位的科員月車補多少 瀏覽:699
演講學習故事的開頭怎麼寫 瀏覽:533
幸福美滿的婚姻是什麼樣子的 瀏覽:601
思政課要講好什麼改革開放故事 瀏覽:596
山陽辦健康證多少錢 瀏覽: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