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荊門哪個鄉鎮最大
沙洋縣後港鎮。中國十大明星鎮。涉及中大型企業有13家以上<劇我所了解>雖然鍾祥胡集鎮也很發達,但是對於後港還是遜了一點。
這是實話,了解城南一點點的都應該知道的。後港人至少有十五萬人左右!
2. 荊門市有哪些集鎮是重點發展對象
錢場、胡集、後港等10個工業重鎮及新市、客店、紀山等10個旅遊三產重鎮為重點的城鎮
3. 湖北荊門市的京山縣和沙洋縣,哪個經濟發展的好
還是京山要好一些,好像要把京山納入2小時武漢城市經濟圈。京山近十年,發展相當好。
4. 荊門市發展得怎麼樣經濟怎麼樣工資高嗎
荊門是小城,小城也有小城的可愛之處,四季無災,水電不缺。人口還算密集,居住環境也不錯,治安還行,荊門人也還不錯···
一直發展還行,但也不太可能成為二線城市,不溫不火吧。
就是消費水平太高,不知為什麼,比洛陽高不少,和西安差不多···
5. 湖北荊門地區有哪些鄉鎮
夏商荊門屬荊州之域,西周分屬權國、鄀國,春秋戰國歸屬楚,漢置當陽縣,唐立荊門縣,宋建荊門軍,元設荊門府,明復荊門縣,清為荊門直隸州,民國降州為縣,新中國成立後續為荊門縣。
1979年,分設荊門縣、荊門市。
1983年,荊門縣並入荊門市,升為湖北省直轄市,下設東寶區、沙洋區。1996年,荊州市所轄京山縣、鍾祥市劃歸荊門市。
1998年,沙洋撤區設縣。
2001年,將東寶區麻城鎮、團林鋪鎮、白廟街道辦事處、何場鄉與掇刀經濟技術產業開發區合並成立掇刀區。
2002年,湖北省五三農場劃歸荊門市,成立屈家嶺管理區。2011年9月,成立漳河新區,託管原東寶區漳河鎮、原掇刀區雙喜街道辦事處。
參考:http://ke..com/view/48809.htm
6. 湖北縣域經濟排名2021
湖北省一共有79個縣域,從GDP總量和人均GDP來看,79個縣域可以分為六個梯隊。其中宜昌東、荊門西和荊州西北組成的區域算是湖北經濟最強縣域。那具體的排名情況,已經在下方整理好了,趕快來了解看看吧。7. 湖北荊門市各縣市經濟排名
你只記荊門是不好裡面最好的、其他地方除了可以旅遊意外,都是沒人願意呆的
8. 湖北未來經濟發展得比較好的城鎮有哪些
說到湖北我想大家應該再熟悉不過了,今年年初一場可怕的疫情讓湖北陷入了空前的混亂和恐慌之中,好在我國醫療水平的提高使疫情最終得到了控制,湖北省也早就解除了封鎖。在這里祝湖北的人們能夠健健康康,經濟也能夠重回巔峰。湖北省昔日的強大人們都看在眼裡,除了省會武漢市之外,還有這樣三座城市的綜合實力也十分強大,而且潛力十足,雖然目前他們還都是三線城市,但是在未來這三座三線城市有望實現崛起,成功的躋身我國二線城市行列。
這樣充滿歷史文化氣息的三座城市,在未來的發展已經被所有人看好。作為網友的你認為這三座城市能夠成為二線城市嗎?
9. 石牌鎮的經濟概況
石牌鎮全鎮擁有耕地面積11.3萬畝。在農業結構調整上,緊緊圍繞傳統產業調優,優勢產業調強,特色產業調多,區域規模調大,就業渠道調寬,增收門路調廣,農業效益調高,鎮域經濟調活的思路,突出水產產業化經營,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土地流轉機制的建立三個重點,實施優良品種,優異設施,優化模式,優質服務的四優工程,並建有蘇州府旅遊觀光農業園、千頭梅花鹿養殖中心等高科技高效益農業項目。
2013年,石牌鎮實現農業產值7.3億元。 石牌鎮鎮內有鄉鎮工業26家,私營企業172家,門類涉及農產品加工、機械製造、油脂化工、鋁業生產、服裝鞋帽、豆具生產、造紙、建築建材等六大類數十個品種,年工業產值5.2億元,利稅2000萬元。全現有個體工商戶9000餘家,從業人員3.4萬人,其中長年在外從事豆製品加工的有2.8萬人,遍布全國200多個大中城市及東歐、東南亞等八個國家和地區,年創產值超10億元,利潤3.2億元。
2013年,石牌鎮實現工業總產值12.76億元。 石牌鎮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長達2000多年,因濱臨漢江,水路交通發達,商賈雲集,有「小漢口」之稱。境內文物古跡眾多,現存各級文物保護單位45處,保存完好的古街道12條,明清民居建築群落100多處。現存的主要建築有古戲樓、付氏民宅等;古文化遺址有大官堤遺址、萬子田遺址、彭家台遺址、上陳坪遺址、樂堤城址、瓦瓷窯址等6處;古墓葬有長崗嶺墓群、石崗墓群、肖家冢墓葬群、馮家雙冢墓等25處;古石刻有重修鳳台寺前後殿碑、重修崇果寺碑記、正氣凌霄匾等3處;革命遺址及墓葬有辛亥革命老人鄒榮煊墓、賀龍元帥祖籍地、石牌火神街56號、石牌老街等4處;古樹名木眾多,崇果寺內的一棵古銀杏樹高20米,直徑1.5米,是鍾祥市重點保護樹木。 1、關帝廟古戲樓。關帝廟古戲樓(今石牌小學院內)創建於清康熙五十三年—五十七年(1714—1717年),重修於清乾隆四十二年菊月(1777年),現為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樓為兩層宮殿式建築,高9米,寬9米,長12米,面積110平方米,前後兩重,單檐歇山頂。上面用琉璃瓦覆蓋樓頂,閃光耀眼;下面用石柱子頂托樓身,堅實牢固;飛廊四周,斗拱建築,雕巧玲瓏,備極工緻。從創建到現在,歷時300多年,雖多次兵燹浩劫、風雨摧殘,但整個建築結構還是完好,若加以修茸,仍可恢復原貌。現在樓下門牆兩側石柱上鐫刻著氣韻遒勁的楹聯:「似演麟經善惡收場分袞鉞,差怡鳳目笙歌振響葉琅璈」。在戲樓的進口處,原有3米高的屏牆,屏牆的園門上書有醒目的「正氣凌霄,威震華夏,德配天地,道貫古今」的十六個大字橫幅;戲樓門口有石獅一對,雄踞兩旁;戲樓的正面與關帝廟相對,是一片廣闊的場地,可容觀眾1000多人;場地兩側有院牆。從清乾隆以來,外地來演出的名班,僅有文字記載的就有20多個。
2、銀杏樹,又名白果樹,原崇果寺內(今石牌小學幼兒園內)。距今有350年歷史。樹高約20米,直徑1.5米,樹冠原有20米,每年春夏兩季,枝葉繁茂,碩果滿枝。現已列入荊門市古樹保護序列。
3、胡氏民宅。清代,位於石牌鎮山街22號。坐東向西,面臨山街,面闊四間13米,佔地42×13平方米。整體建築呈四進院落形式,呈「目」子型,屬前店後宅式民居,是石牌傳統民居的典型布局方式。硬山式屋脊,黑瓦白牆,抬梁、穿斗混合式木架結構,牆體為石牌民間廣泛採用的灌斗牆。垂直於街道沿中軸依次布置沿街店鋪、天井、廳堂、天井、內院、天井、後院等(後院已毀)。兩側有保存完好的三疊封火牆分隔兩側居民。天井在石牌民居中非常有特點,呈正方形,地鋪青石地幔,一角設有下水道,天井兩邊對稱布置廂房,四周裝飾輕盈通透的木隔扇。店鋪面闊三間,二層,寬13米,深7米,利用穿枋外挑承檐檁,臨街為木板門窗(已毀現改為磚牆)。廳堂二層,室內用木質隔扇門相隔,一層上有閣樓,採用木質密肋樓板,並有木質雕花欄桿。該民居保存基本完整,木構架雕刻較精細,建築具有一定的地方特點,對於研究明清鄉土建築具有較高研究價值。2012年列為鍾祥市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
4、李氏民宅。清代,位於鍾祥市石牌鎮石牌社區衣街,現為居民李仁敬住宅。民宅為重檐硬山式,三層二天井。以中軸線為中心,兩側對稱。建築坐北,大門面向石牌古鎮繁華街道衣街。木質樓板,網格花窗,龍鳳雀替,造型古樸典雅。1994年列為鍾祥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李氏家有一張象牙床,已有200多年歷史,是李家老祖母留下來的。床分3層,木質結構,做工精湛,成棕紅色;床體上雕花全部象牙鑲嵌,門楣上有喜鵲登門、青松、葡萄等藝雕;床頂的門楣上還有3幅精彩的山水絹畫。這張床目前已睡了6代人,床上的油漆是越擦越亮,從不生蟲。
5、吳氏民宅。清代,位於鍾祥市石牌鎮石牌社區東街20號。整體建築呈四進院落形式,坐東朝西,前店後房式,是石牌傳統民居的典型布局方式。建築沿中軸線分布有前廳為店鋪(現已毀)、後面以天井為核心的合院空間作為生活起居場所。前廳與後院處有一道圍牆相隔,中有門,向後依次為廳、天井、正房、天井、後廳、廂房及圍牆花園等,面闊三間6.8米,通長35米,總佔地面積1800平方米。建築為硬山頂,磚木樑架結構,兩側有較高的封火牆分隔兩側居民,正房面闊三間6.8米,進深三間7米,二層,室內用木質隔扇門相隔,一層上有閣樓,採用木質密肋樓板,並有木質雕花欄桿,可環顧天井及正堂。正堂兩側有東西廂房,廂房前有廊與正房前廳相連,中為方形抹角天井,地幔、下水設施、石台階保持原樣。該民居規模宏大,保存完整,木構架雕刻精細,建築具有一定的地方特點。在該條街道比較突出,70年代該建築還做當地銀行場所用,對於研究明清鄉土建築具有較高研究價值。2012年列為鍾祥市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
6、孟家大院(原名蔡家大院)清代,位於鍾祥市石牌鎮石牌社區東街中部。整體建築呈四進院落形式,坐西朝東,前店後房式,是石牌傳統民居的典型布局方式。建築沿中軸線分布有前廳為店鋪面,闊三間11米,進深一間6米,二層,臨街有木質隔扇窗,雙披檐;後面以天井為核心的合院空間作為生活起居場所。前廳與後院處有一道圍牆相隔,中有門,向後依次為廳、天井、正房天井、後廳等,總佔地面積1000平方米。後廳及花園全毀。前廳及正房為硬山頂,磚木樑架結構,明間前有挑檐,兩側有較高的封火牆分隔兩側居民。前廳、後堂為二層,室內用木質隔扇門相隔,採用木質密肋樓板,並有木質雕花欄桿,可環顧天井及正堂。正堂兩側有東西廂房,廂房前有廊與正房前廳相連,中為方形抹角天井,地幔、下水設施、石台階保持原樣。該民居保存完整,規模宏大,木構架雕刻精細,建築具有一定的地方特點。該條街道比較突出,面闊比較寬闊,對於研究明清鄉土建築具有較高價值。2012年列為鍾祥市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
7、付氏民宅。清代,位於鍾祥市石牌鎮石牌社區集街46號。整體建築呈四進院落形式,坐北朝南,前店後房式,是石牌傳統民居的典型布局方式,也是保持較完整的建築之一。建築沿中軸線分布有前廳為店鋪、後面以天井為核心的合院空間作為生活起居場所。前廳與後院處有一道圍牆相隔,中有門,向後依次為廳、天井、正房、天井、後廳、廂房及圍牆花園等,總佔地面積2200平方米。建築為硬山頂,磚木樑架結構,兩側有較高的封火牆分隔兩側居民,廳與堂有方形抹角天井廂房相連。前廳、正房、後堂為開三間闊6.8米,進深一間7米,二層,室內用木質隔扇門相隔,一層上有閣樓,採用木質密肋樓板,並有木質雕花欄桿,可環顧天井及正堂。正堂兩側有東西廂房,廂房前有廊與正房前廳相連,中為方形抹角天井,地幔、下水設施、石台階保持原樣。該民居保存完整,規模宏大,木構架雕刻精細,建築具有一定的地方特點。該條街道比較突出,對於研究明清鄉土建築具有較高價值。2012年列為鍾祥市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
8、閶門。始建於明朝中期,位於集街與東街交叉口處,建築面積41.49平方米,是一座高7.5米、長4.2米、寬5.23米的過街門樓。形制為單檐硬山二層門樓,北、東、西立面為磚牆,北立面設石券門,南立面設木構過街樓。閶門結構形式比較特殊,混合了抬梁式木構架承重體系與硬山磚牆承重體系,其內部結構為不對稱的屋架體系,與北、東、西側磚牆體無剛性連接,但屋面同時搭設在木屋架和磚牆之上,形成混合結構。 石牌鎮戲劇種類繁多,尤以漢劇為盛,被譽為「漢劇發展的搖籃」。石牌鎮上原有關帝廟、泰山廟、葯王廟、雷祖殿、上真觀、陝西會館、西方丈等七座古戲樓,來往戲班演出頻繁。現僅存的關帝廟戲樓,屋宇完好,仍留有清代各地戲班來此演出的文字記載,計有全國各地戲班3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