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勞動但我國經濟多少

勞動但我國經濟多少

發布時間:2022-07-01 10:48:17

Ⅰ 中國經濟佔世界經濟總量的多少

2021年,我國經濟總量達114.4萬億元,突破110萬億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達17.7萬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二,佔全球經濟的比重預計超過18%。
拓展資料
GDP(國內生產總值),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GDP是國民經濟核算的核心指標,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狀況和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
2022年1月17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初步核算,2021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1143670億元,按不變價計算,比上年增長8.1%,兩年平均增長5.1%。
2022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2022年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5%左右。
概念
含義
GDP是按市場價格計算的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國內生產總值有三種表現形態,即價值形態、收入形態和產品形態。從價值形態看,它是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全部貨物和服務價值超過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資產貨物和服務價值的差額,即所有常住單位的增加值之和;
從收入形態看,它是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創造並分配給常住單位和非常住單位的初次收入之和;從產品形態看,它是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所出產的最終使用的貨物和服務價值減去貨物和服務進口價值。在實際核算中,國內生產總值有三種計算方法,即生產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種方法分別從不同方面反映國內生產總值及其構成,理論上計算結果相同。
第一,國內生產總值是用最終產品和服務來計量的,即最終產品和服務在該時期的最終出售價值。一般根據產品的實際用途,可以把產品分為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所謂最終產品,是指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可供人們直接消費或者使用的物品和服務。這部分產品已經到達生產的最後階段,不能再作為原料或半成品投入其他產品和勞務的生產過程中去,如消費品、資本品等,一般在最終消費品市場上進行銷售。中間產品是指為了再加工或者轉賣用於供別種產品生產使用的物品和勞務,如原材料、燃料等。GDP必須按當期最終產品計算,中間產品不能計入,否則會造成重復計算。
第二,國內生產總值是一個市場價值的概念。各種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是在市場上達成交換的價值,都是用貨幣來加以衡量的,通過市場交換體現出來。一種產品的市場價值就是用這種最終產品的單價乘以其產量獲得的。
第三,國內生產總值一般僅指市場活動導致的價值。那些非生產性活動以及地下交易、黑市交易等不計入GDP中,如家務勞動、自給自足性生產、賭博和毒品的非法交易等。
第四,GDP是計算期內生產的最終產品價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
第五,GDP不是實實在在流通的財富,它只是用標準的貨幣平均值來表示財富的多少。但是生產出來的東西能不能完全的轉化成流通的財富,這個是不一定的。

Ⅱ 如何應對勞動力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中國貿易前景、結構及匯率機制內容提要:盡快使中國有發展中的貿易大國提升到發展中貿易強國,這是中國入世以後,21世紀前十年經濟發展新戰略的核心。在本世紀前五年裡,中國進出口一路高歌猛進,而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針對我國產品的貿易壁壘不斷加強。我國能否順利實現貿易強國的戰略本文將從當前貿易現狀出發,對中國貿易結構演變趨勢和匯率機制調整趨勢進行分析,得出中國在未來五至十年裡頭,將成為世界發展中的貿易強國的結論。關鍵詞:貿易結構動態比較優勢高新技術產品匯率機制一、引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貿易額從1978年的206億美元增長到2002年的6207.9億美元,在世界貿易中的排名由第32位上升到第五位。對外貿易平均每年增長率超過國民經濟增長速度,預計2003年我國進出口總額超過8000億美元,將取代英國成為世界第四大貿易國,我國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貿易大國。但是我國還不是貿易強國。那麼下一階段就是我國從貿易大國走向貿易強國的征程。盡快使中國有發展中的貿易大國提升到發展中貿易強國,這是中國入世以後,21世紀前十年經濟發展新戰略的核心。那麼,在未來的五至十年裡,中國能否完成這一歷史性的轉變呢?二、從貿易大國走向貿易強國(一)名副其實的貿易大國近20多年來中國出口以比GDP增長率平均高出一倍的速度發展,中國出口商品佔世界市場的份額已經從1978年的0.75%上升2002年的5.1%,中國在世界出口大國中的排名相應地從1978年的第32位上升2002年的第5位;出口佔中國GDP的比重從1997年的20.3%上升到2002年的26.6%。出口商品結構也有了顯著改善:初級產品與工業製成品的比例已經從1990年的25.2∶74.8變為2002年的9∶91,其中,高技術產品出口比例從20.18%上升到34%。這表明我國已經成為名副其實地貿易大國。(二)走向貿易強國的差距我國已發展成為一個對外經貿大國,但是還算不上一個對外經貿強國。在新的世紀里,我國的目標應當是從一個對外經貿大國發展成為對外經貿強國。但與世界貿易強國相比,現時還有許多差距。主要表現在中國出口產品和服務貿易競爭優勢不大,加工貿易佔半壁江山,造成貿易條件不利,中國必須提高外貿競爭力,而加快調整和優化出口商品結構,改善產業結構和貿易結構則是重要一環。我國出口高速增長的主力軍是外資企業,外資企業對我國出口的大幅度攀升和結構的改善已經起著主導作用,外資企業出口佔全國出口總額的比重由1997年的41%上升到2002年的52.2%,同期,外資企業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所佔比重由70%上升到85%。外資企業對我國出口增量的貢獻度已經由「九五」期間的47%上升到2001年的81.7%,加工貿易出口占出口總額的比例已經從1994年的47%上升到了2002年55.3%,加工貿易在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中所佔的比例更高達88.6%,2003年上半年中國高新技術出口總額中加工貿易出口佔到了89.5%。這與世界貿易強國一般貿易出口比重大於加工貿易出口的情況大相徑庭,表明我國本土企業的出口能力及其增長潛力還遠沒有得到發揮。我國貿易結構不發達,國際競爭力需要大力提高。國際經驗表明,一個國家的貿易結構將發生有以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進口資本密集型產品為主向以出口資本密集型產品和服務產品為主、進口勞動密集型為主的轉變。而一國欲從國際競爭中獲得更大的利益,就應使本國具有高附加值的產業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我國出口商品中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較高的產品所佔比重偏低在結構上,我國出口商品中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產品的比重偏低。目前,在我國的出口結構中,勞動密集型產品的比重較高,而資本密集型產品(如機械及運輸設備)的比重比較低;在進口結構中,勞動密集型產品比較低,資本密集型產品的比重較高。這說明我國的貿易結構還處於不發達階段。另外,從產業的貿易依存度來看,我國貿易結構也處於不發達階段。一般來說,貿易結構越發達,資本密集型產品越具有國際競爭力。目前,由於加工貿易已佔我國對外貿易的較大比重,總量層次上的貿易結構難以反映我國的國際競爭力,而一般貿易進口結構和一般貿易結構出口結構能更好地反映貿易結構的發達程度和國際競爭力的高低。(三)走向強國的主要制約因素。近年來,國際貿易保護主義進一步抬頭,保護手法更加隱蔽,主要出口市場針對我國產品的貿易壁壘不斷加強,針對我國出口商品的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案件不斷,上述因素均加大了我國開拓國際市場的難度。國外技術貿易壁壘將進一步限制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技術壁壘作為一種外源性的貿易限制措施,正成為越來越多的國家頻繁限制中國產品出口、保護本國產業的武器。技術貿易壁壘對我國出口企業造成了減少國際市場份額、市區貿易機會、退出貿易市場、損害企業信譽等不利影響,對我國出口帶來長期的負面影響。中國自1996年以來已成為世界上出口產品受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特別是近幾年來,中國產品遭遇反傾銷幾乎涉及所有出口產品類別。2001年,中國遭遇反傾銷立案調查數占當年全球案件的15%,2002年則上升至17%,被採取最終反傾銷措施的案件為36起,列全球首位。據不完全統計,2003年前三季度,包括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對中國產品提出的反傾銷保障措施立案超過了42宗,涉及金額超過10.7億美元,貿易專家還預測,依此形勢下去,我國貿易糾紛將隨之達到高峰。國際市場競爭激烈,而我國低附加值產品獨特性低,抗危機能力差,出口商品競爭力不強,關鍵時刻難以起到穩定出口的作用。我國的勞動密集型出口產品是建立在低勞動力成本基礎上的,這些產業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成本低,市場容易進入。從而也很容易引起投資過剩,投資過剩又導致生產能力過剩,生產能力過剩最後導致供給過剩,供給過剩就必然會出現惡性競爭。無序競爭最終的結果就是遭遇反傾銷起訴或保障措施。(四)從貿易大國走向貿易強國需要長期的貿易動力轉換。實現貿易持續增長的關鍵是貿易動力的轉換。貿易動力的轉換來自產業結構的轉換,這種結構轉換是由產業結構、國內需求結構與貿易結構良性互動而形成的。中國目前的貿易增長動力是建立在勞動力基礎上的比較優勢,貿易結構的主導是勞動密集型產品。貿易條件隨貿易數量增長而惡化,它是由於貿易增長動力沒有隨貿易增長階段變化相應轉換造成的,這說明低價勞動力優勢的潛力已不足,也進一步說明比較優勢面臨著向高級化轉換的需要。如何將現有的比較優勢轉變為長遠的競爭優勢,則是我國產業結構調整中的最根本最嚴重的問題。要實現我從一個貿易大國走向一個貿易強國的目標,增加我國在對外經濟交往中獲得的動態利益。關鍵所在是強化中國現有外貿出口比較優勢的同時,培育具有潛在競爭優勢的高科技產業,並以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在開放競爭中實現中國貿易結構的第二次轉換。三、中國貿易結構變化趨勢分析一、影響我國貿易結構轉換的環境因素(一)世界經濟結構也正在發生根本性的變化,為我國分享全球技術進步和全球帶來的效率提高提供了機遇。國對外貿易結構優化升級將受到正反兩個方面的影響。一是由於國內以信息技術產業為先導的產業結構高度化發展,以及高科技領域外商的投資帶動,機電產品的出口競爭力將持續提高,並成為出口增長的增長點。外商投資的重點由過去的一般製造業發展到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和高新技術產業。特別是近兩年來外商投資於集成電路、計算機、信息產品等高技術項目明顯增加,不僅提高了我國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也是我國改造、培育和壯大一批支柱、優勢產業,從整體上增強了我國的出口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另一方面,從國內的產業結構調整來看,在世貿組織的框架下進行結構調整,也就意味著進一步加大現有的比較優勢的發揮,我國產業結構可能出現一個「低度化「的調整階段。我國現有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將會又一個更大的發展,而技術密集型產業將受到更大的競爭壓力。這有利於解決就業問題,但是也可能會重新提升傳統商品的比重,從長遠來看,並不符合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目標。如何將現有的比較由是轉變為長遠的競爭優勢,則是我國產業結構調整中的最根本最嚴重的問題。(二)外貿體制改革促進了外貿經營主體的多元化。中國認真履行加入世貿組織的承諾,開放領域繼續擴大,法律法規體系和投資環境不斷改善,增強了外商對華投資信心,外商投資持續增加,投資貿易互動作用進一步增強。同時,隨著中國外貿經營權的加速放開,激活了各類市場經營主體,特別是民營企業進出口的活力進一步得到釋放,進出口自主增長的能力明顯增強。二、貿易結構發展現狀(一)總體發展情況。我國外貿出口實現兩次跨越:一是上世紀80年代初擺脫了以資源為主的出口結構,進入了一個以勞動密集型製成品出口為主導的時期,我國外貿出口實現了500億美元的第一個台階。95年外貿出口結構出現了一個決定性的變化,機電產品出口首次超過紡織品服裝產品成為最大類出口產品。兼具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雙重特性的機電產品出口異軍突起,使我國2002年外貿出口邁上了3000億美元的台階,2002年,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首次超過紡織品達到677.07億美元。我國外貿出口進入到機電產品拉動全國外貿出口,高新技術出口拉動機電產品出口快速增長的新階段。(二)高新技術出口發展情況。隨著世界貿易全球化的迅猛發展,高新技術產品成為世界貿易的新生力量,高新技術產業水平的高低已成為衡量一國國際競爭力強弱的標志。中國入世後,以科技興貿為戰略,進一步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促進出口商品結構的第二次調整,用高新技術佔領國際市場,從而帶動中國21世紀的經濟騰飛。隨著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和進口額的持續高速增長,高新技術產品在我國對外貿易中的地位不斷提高,我國對外貿易結構已經得到較大改善。2002年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占商品和工業製成品出口的比重雙雙首次突破1/5,分別達到20.8%和22.8%。10年前1992年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在工業製成品中的比重只有5.9%,10年提高了近17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已經成為帶動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與此同時,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創造了對高新技術產品的巨大市場需求。近年來,隨著科技興貿計劃的實施,我國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貿易快速增長,高新技術產品在我國商品進出口中的地位不斷提高。在全球高新技術產業出口增長乏力、高技術產業發展普遍不景氣的環境下,我國高新技術出口依然保持高速增長態勢,成為全球關注的亮點。在連續10多年高速增長、且出口基數接近500億美元的情況下繼續增長了近5成,顯示出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已進入鼎盛的發展時期。「十五」計劃實施的頭兩年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速,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累計突破已1000億美元,達到1143.17億美元,超過了整個「九五」期間的1109.60億美元,是「八五」期間的4倍。與1992年相比,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10年翻了4番,年均遞增32.7%,是同期GDP增長率的3倍多。2003年,技術含量較高的機電和高新技術產品一直是拉動中國對外貿易快速增長的主要商品。前三季度,機電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分別為1564.4億美元和733.3億美元,增長41.4%和58.2%,增量分別佔全國總出口增量的61.0%和35.9%。表-1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對外貿易額占商品和工業製成品出口對外貿易額的比重(1992~2002)單位:%占商品4.75.15.26.88.48.911.012.714.917.520.8占工業製成品5.96.26.37.99.810.312.414.116.619.422.8三、貿易結構預測分析根據我國貿易結構發展的趨勢分析,可以預測未來幾年裡,中國將從一個貿易大國發展成為發展中貿易強國。到2010年,我國商品進出口結構和效益進一步改善,出口商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價值顯著提高;服務貿易實現較快增長,重點服務產業國際競爭力有明顯增強;利用外資領域進一步擴大,項目技術水平和規模有新的提高,結構和區域分布趨於合理;對外投資穩步擴展,境外資源開發利用和加工貿易形成一定規模;經常項目收支實現大體平衡,國家外匯儲備和主要外債指標保持在合理水平上。主要產業和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企業通過參與國際競爭將實現較快的技術進步和較好的經濟效益,人民幣匯率的穩定將獲得更加堅實的基礎,國家的綜合國力進一步增強。同時,我國開放型經濟格局將基本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國際規則要求的外經貿管理體制逐步走向完善。對外經濟貿易將更好地發揮對國民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電子信息產品作為高新技術的一部分成為拉動我國外貿增長的主要動力。在促進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方面:在我國優勢領域培育一批國際競爭力強、附加值高、出口規模較大的高新技術出口產品和企業,使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以每年高於20%的速度增長,到2010年可望達到1200億美元,在全國出口總額中達到30%,初步完成我國出口商品結構由以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產品為主向高新技術產品為主的轉變。四、人民幣匯率機制人民幣匯率的穩定和形成機制是影響中國對外貿易前景的至關重要的因素。日元升值的歷史教訓從實踐說明了一個問題,匯率將是影響中國貿易發展的長期因素。人民幣升值會對中國的優勢產業產生嚴重的損害。從國際分工格局來看,相對於發達國家以研究和服務業為主,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是以製造業為主的,這種貿易結構極易受到匯率水平變動的影響。相對於發達國家以資本技術優勢參與國際分工,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是以勞動力成本為優勢的。勞動密集型企業的產品檔次不高,附加值低,如果人民幣升值,出口商生產成本和勞動力成本相應提高。在國際市場價格保持不變的情況下,出口利潤的下降嚴重影響出口的增加。1、匯率機制對貿易的影響。匯率政策是實現一國經濟內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同時達到的重要工具,匯率已成為調節國際經濟競爭關系最直接、有效地的手段。一國完全可以利用匯率波動影響的分析結論,主動地選擇匯率水平的偏差(即低估或高估本幣)來調整國際貨幣關系,創造一個有利經濟發展環境。我國應該地將匯率作為調節進出口的工具。一般來說,本幣的低估所反映的外幣實際購買力的增加,一方面導致外國產品價格相對昂貴,有損外國貿易,外國經常帳戶收支狀況惡化,但另一方面,它也有益於外國對外的金融和直接投資,外國投資收益增加。本幣低估將使外國的貿易條件(貿易條件=單位出口產品價格變動率/單位進口產品價格變動率)得到改善,這意味著外國出口一單位商品可換取的進口商品,外國的資源利用更加優化。長期來看,這將促進外國的經濟增長。本幣的低估使得外幣的實際購買力相對增加,這將鼓勵外國的對外直接投資。隨著對外直接投資的進行,以資本、技術為代表的外國生產力將轉移到本國,外國將遭遇一定程度的「產業空洞」,其結果是外國的就業下降、GDP下降。但同時,外國對外投資增加、投資凈收益增加,從而GNP增加。此外,大量外資企業隨著外國對外直接投資的開展而在本國建立,它們的產品返銷將進一步惡化外國的貿易狀況。而資本貨幣高估一點好。而對於每個國家來說,其貨幣匯率水平的確定主要取決於貨幣在對外經濟關系中主要起的是貿易作用還是投資作用。美國有發達的資本市場吸引著世界的資本,投資在其對外經濟關系中作用顯著,美元更是「資本貨幣」,因此美國就支持「強勢美元政策」。而日本缺乏發達的金融市場,資本輸出能力不強,貿易在其對外經濟關系中一直起著重要作用,日元更傾向是貿易貨幣,因此日本就極力抵制日元升值。隨著經濟的發展,一國對外經濟聯系將從的採用貿易方式向的採用投資方式轉化,從簡單的商品交換發展到資本、技術等核心生產要素的轉移,這就需要其幣值水平從較低轉向較高。2、人民幣匯率機制改革的必然性。人民幣匯率長期保持穩定,從理論和實踐來看,都是缺乏基礎和不現實的,應該改變外匯管理政策的主導思想,使匯率能更真實地反映市場供求發揮市場機制的調控作用。而實際浮動匯率地基礎是經常賬戶、資本和金融賬戶管理的開放。從中長期來看,人民幣盯住美元是不可取地,他只會使人民幣成為美元高度可信賴的替代品,不利於人民幣的區域化和國際化。在金融全球化不斷深化的大背景下,如果我國繼續維持這種制度安排,不僅面臨著運行成本和風險遞增的約束,而且還將使貨幣政策的有效性不斷降低。毫無疑問,隨著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對外開放進程進一步加快,這些問題和矛盾將日益突出,成為影響我國金融安全的重要因素。由於我國現行匯率制度事實上是人民幣與美元掛鉤的固定匯率制度,盡管這種制度安排基本上是適應當前中國經濟的發展階段,對促進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也不可否認,這種匯率制度安排也存在著許多缺陷,如匯率的形成機制缺失、匯率缺乏靈活性或彈性、匯率的調整缺乏准確依據等等。因此,現行人民幣匯率制度必須改革,重新選擇匯率制度已是大勢所趨。3、中國匯率機制的選擇。人民幣匯率制度的改革方向可分為長遠目標與近期目標。從長遠來看,人民幣匯率制度的改革方向是增加匯率的彈性和靈活性,擴大匯率的浮動區間;但是,從近期來說,人民幣匯率在消除升值壓力和預期後,應擴大浮動區間,逐步取消結售匯制度,並將形成機制從盯住美元轉向盯住一攬子貨幣。人民幣匯率擴大浮動空間不僅可以克服一次性升值的各種風險和弊端,也可以更好地反映多變的市場狀況和經濟環境的變化。銀行結售匯的強制性與銀行間外匯市場的封閉性是導致人民幣匯率的形成機制缺失的重要原因,使人民幣匯率難以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市場匯率。因此,應將目前國內企業的強制結售匯制逐漸過渡到意願結匯制,使整個外匯供求有效地出清價格,使價格也能靈活地引導和調節供求。實行經常項目可兌換後,基本實現經常項目的意願售匯,資本項目的意願售匯還需要根據資本項目開放的進程逐步改進。在市場供求基礎上,人民幣匯率調控目標可由釘住美元轉為釘住一攬子貨幣。包括美元、日元和歐元三種貨幣,可根據貿易情況選擇適當權數。採取釘住一攬子貨幣的方式,有助於淡化市場對美元兌人民幣匯率的關注程度,穩定我國對美元區、歐元區和日元區的貿易條件。當市場供求關系與貨幣計算出的目標匯率有差異時,甚至方向不一致時,必須以市場供求關系為基礎進行調整追問:什麼叫做動態比較優勢?回答:動態比較優勢,理論發展,外生變數,內生變數傳統的比較優勢理論從各國間勞動生產率差異或資源稟賦差異的角度,揭示了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以及一國在現存資源和供求力量作用下的最優貿易模式,符合當時自由貿易發展的需要和趨勢,對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但隨著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傳統比較優勢理論的適用環境發生了變化,其種種缺陷也逐漸顯現出來。非凡是它忽略技術進步和時間因素、忽視比較優勢轉化和潛在優勢培育的靜態分析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該理論的廣泛性和適用性,使其無法對當代國際貿易格局的變化做出令人滿足的解釋。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日本及東亞新興工業化國家經濟的迅速崛起,向傳統的比較優勢理論提出了挑戰,同時也引發了人們對這一問題的研究愛好。一些經濟學家開始從新的理論視角對同際貿易產生的原因、福利效果等進行闡述和分析,非凡是從動態的角度或採用動態分析方法解釋國際貿易的發展及其格局變化。他們放鬆了傳統比較優勢理論的假設條件,考慮多種因素和多種變數,非凡是加入技術進步和技術擴散因素,住更寬的理論框架和更接近現實的條件下,探討貿易的動態利益或比較優勢的動態發展問題,動態比較優勢理論逐漸形成。對這一問題的探討和研究基本上沿著兩個方向進行,一個是沿著李嘉圖的模型,仍把技術作為一種外生變數,但從動態角度分析技術變動對貿易模式和各國福利水平的影響;另一個則是把技術作為一種內生變數,研究技術變動、國際貿易與經濟增長相互之間的關系。

Ⅲ 現在中國是勞動力過剩呢還是勞動力緊缺

中國勞動力市場特點:第一:就業的結構性矛盾將進一步深化一方面,勞動力供給總量過剩。隨著國有經濟進行戰略性改組和結構大調整,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我國大量的勞動力被釋放出來。另一方面,勞動力有效供給不足。中國經濟面臨的勞動力市場供過於求結構性失衡,還表現在低素質或未開發的低質盤人力資源大為過剩,而經過科學開發,具備現代文化素質和先進勞動技能的高質量人力資源又相對缺乏,這反映在就業市場上就是存在大量低質量的勞動力剩餘,他們又無法填補許多要求較高技術和技能的工作崗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適度的失業人口的存在,有利於激勵人們努力工作,努力學習,提高其自身的文化和技術素質,提高工作效率,但是大量失業人口的存在,不僅造成人力資源的巨大浪費,影響國民經濟的發展,而且也會造成失業者及其家庭的生活困難,增加社會諸多不穩定因素。造成的現實表現是部分企業「招工難」與部分勞動者「就業難」問題並存。第二:我國勞動力供大於求中國是世界上勞動力資源最豐富的國家。近年來,中國出現了勞動力供給大於需求的狀況,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有:1.勞動力總量增長速度過快2.城市勞動力失業率上升和農村剩餘勞動力增大3.勞動力的培訓不利造成了勞動力結構性的供給大於需求解決勞動力供給大於需求的問題需要政府、社會和勞動力個人三方面的力量相互配合,形成合力。中國既是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國家,也是就業壓力最大的國家。現階段,中國正處於體制轉型時期,逐漸出現了勞動力供大於求的狀況。第三:勞動年齡人口增長趨勢減緩雖然就業總量壓力依然很大,勞動力供大於求的格局並未改變但從人口結構變化趨勢看,勞動力供給高峰即將過去。由於社會經濟發展和計劃生育政策的雙重效果,中國從「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長率」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長率」的人口轉變提前完成,其結果已經在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上面表現出來。第四:失業率有下降趨勢,新增就業人數增加改革以來,城鎮就業總量連年增長。這正是由於我國的所有制結構和就業結構發生的巨大變化,國有單位和城市集體單位就業佔全部就業的比重大幅度下降,其他城鎮新興單位如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營企業、港澳台商和外商投資等單位的就業則從無到有,逐漸上升,就業結構形成了多樣化的局面。因此也帶來我國人才隊伍結構狀況的根本性變化。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進一步發展,未來非公有制用人單位將會成為我國人才就業的主要方向。第五:就業的城鄉結構進一步優化,轉移農村勞動力的任務十分艱巨全國農民外出流動就業人數約1.2億,其中進城務工的農民工約1億,占城鎮就業人員近40%。農民工廣泛分布在城市的各個行業,特別是集中在製造業、建築業、住宿餐飲業等行業。農民工已經成為我國產業大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農民工的流動性相應地帶出了一些問題。但由於我國勞動力供大於求的基本國情並未改變,沒有跡象顯示這種現象會擴展成為全國性的影響經濟發展的嚴重問題。從中長期看,這種狀況會導致缺工地區企業工資水平被迫上漲,從而迫使一些工資較低的勞動密集型加工企業退出該地區,向中西部地區梯度轉移。第六:勞動者總體素質偏低隨著經濟轉型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技術工人特別是高技能人才短缺問題將會更加凸顯。一方面,城鎮勞動力需求強勁,有一技之長的生產性人員供不應求。另一方面,以國有企業改革為標志的結構調整接近尾聲以及勞動力資源市場配置機制的加強,經濟結構已經向著更加有利於勞動力利用的方向轉變,經濟增長對就業的吸納作用不斷增加,沿海地區勞動力需求旺盛,但部分地區技能型工人的供給不足。

Ⅳ 勞動結構的變化對我國經濟發展產生了哪些影響

(一)消費結構面臨轉變
老年人口的增加,對消費總的影響不大,但會引起消費結構的變化。老年人的消費支出,用於醫療方面的會大幅度上升。同時,旅遊、老年服務消費、休閑等相應服務業的消費需求將加大,大量資金轉向老年人消費,將直接導致從事生產方面的投資相對下降,經濟增長的速度比將放慢。

(二)科技創新遭遇淺灘
老年人口的增加,會降低整個社會吸收新知識和新觀念的速度,導致技術創新能力下降,從而誘發採取貿易措施來保護國內勞動力市場,削弱了技術進步和靈活勞動力市場對長期增長的貢獻作用。從科技方面來講,目前提倡的創新型社會,中青年的創新能力較老年人要強,而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正是勞動力人口中中青年比例下降。這非常不利於我國經濟建設和企業發展中的技術創新。

(三)勞動力比例下降
人口老齡化發展會導致勞動年齡人口比重相對下降,勞動年齡人口的數量及其在總人口中的比重,對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勞動年齡人口決定勞動力供給,而勞動力供給又是影響勞動生產率的一個重要方面。勞動年齡人口的相對縮減意味著可就業人口的減少,在一定的生產資料和技術條件下,勞動力資源不足就可能導致部分生產資料和設備的閑置,影響社會生產活動的正常運轉,從而影響生產力和經濟的發展。這從歐洲發達國家就可以看出:勞動力短缺的問題正成為制約歐洲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其原因就是由於出生率下降而形成的人口結構老齡化所造成的。

(四)養老、醫療保障壓力加大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透露,在退休人員以每年6%的速度遞增的情況下,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空賬正以每年1000億元的規模增加。與此同時,目前我國80%以上的勞動者基本沒有養老保險。據統計,1980年在職職工與退休人員的供養比是13:1,而到2003年,這個比例已經變到3:1,預計到2020年,領取養老金的退休者將超過l億人,屆時撫養比例將達到2.5:1。老年人群是醫療衛生資源的主要消費對象。據衛生部統計,60歲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是全部人口患病率的3.2倍,傷殘率是全部人口傷殘率的3.6倍。老年人消耗的衛生資源是全部人口平均消耗衛生資源的1.9倍,可是我國衛生醫療事業的發展較經濟發展相對滯後,老年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尤為突出。

Ⅳ 現在我國月平均收入大約是多少

在當今的經濟生活中,很多人因收入而焦慮,而作為廣大勞動群眾來說,收入主要由工資收入,財產收入,轉移性收入等構成,而絕大部分人以工資性收入來作為經濟生活的支撐,也就是說要好好工作才能獲得更多的工資收入。值得一提的是,國家統計局近日公布了2017年私營單位及非私營單位的平均工資,個人對比數據後感覺,今年這個夏季就不用空調了,涼颼颼的氣息鋪面而來,以下是對2017年廣大勞動群眾平均工資的分析。

工資有沒有拖後腿,有比較才有發現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74318元,與2016年的67569元相比,增加了6749元。(城鎮地區全部非私營法人單位,具體包括國有單位、城鎮集體單位、聯營經濟、股份制經濟、外商投資經濟、港澳台商投資經濟等單位,全國共調查約167.5萬家,就業人員1.76億人)。
這么一算,城鎮非私營單位的月平均工資大約有6200元,摺合美元1000美元左右,在國內這一收入算是妥妥滴中等收入群體了吧?(目前國內對於中等收入群體並沒有統一標准,文末給出一個有意思的感性分析中等收入劃分)。

從區域上來看平均工資收入,2017年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由高到低依次是東部、西部、中部和東北地區,分別為84809元、68323元、61193元和59514元,這一數據一定程度上反應出當前國內區域經濟發展狀態,東部沿海區域經濟發展依然最強,但東北經濟發展近年來確實讓人「揪心」。
如果對比城鎮非私營單位平均工資後表示「傷不起後」,那比較一下城鎮私營單位的平均工資,畢竟前者就業的門檻有點高。2017年全國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45761元,與2016年的42833元相比,增加了2928元。這么一算,大約每月平均工資3800元。從國內區域上來看,依然是東部高,東北地區低。
分行業看,年平均工資最高的三個行業分別是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70415元,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58102元,金融業(主要是各種保險代理、典當行和投資咨詢公司)52289元,從數據上來看,帶有技術及研究的行業工資收入是比較高的,並且,增速最快的幾個行業其也在當中。需要注意的是,在年平均工資最低的三個行業中,農、林、牧、漁業34272元是最低的,看來回農村養個魚、種點樹來發展致富的路子是相對較窄的。
點擊
無論是跨過國內平均工資收入,還是低於平均工資,對於很多人來講依然存在焦慮,因為在國內經濟環境中,有很多地方需要剛性支出(房貸,教育、醫療),這也就意味著手裡的「余糧」或許很少。但需要指出的是,隨著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相信能夠給勞動者帶來更多的發展福利。最後說一下文中提到的感性中等收入群體劃分:
第一, 房貸是否給你的生活帶來了很大壓力?
第二, 你是否不敢結婚,或不打算生兒育女?
第三, 孩子未來的教育費用是否讓你憂心忡忡?這三個問題中你只要有一個回答「是」,那麼你就不算是中等收入群體。何以解憂,唯有暴富?不不不,是唯有奮斗(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

Ⅵ 我國勞動力總體經濟狀況是怎麼樣的簡答題

我國勞動力總體的經濟狀況還是比較落後的,現在還是以人工勞動為主,所以說是一些低成本的勞動力。

Ⅶ 目前中國農村勞動力占總勞動力的百分之多少

目前中國農村勞動力占總勞動力的30%左右,但發達國家農業勞動力佔比一般低於5%,換言之,未來中國勞動力從農村轉移到製造業還有巨大空間。此外,林毅夫指出,中國製造業從最初的勞動密集型轉到資本密集型,再進一步轉到技術密集型,這個過程產生的附加值會不斷提高,同樣會產生紅利。

未來應通過戶籍制度等一系列改革,讓勞動力跨地區、跨部門的流動更自由,改善勞動力的就業結構,讓勞動力向增加值更高的產業流動,如此可以使人口要素更好推動經濟增長。

未來中國經濟發展必然與人口老齡化相伴而行。雖然傳統人口紅利衰減,但可以創造第二次人口紅利,其關鍵就是通過發展教育和培訓,改善各個年齡段人口特別是老年人口的人力資本,並依託這個龐大的人力資源,提高勞動參與率和全要素生產率。

隨著人口素質的提高,人口紅利逐步向人才紅利轉變,人口資源的優勢將得到有效發揮,會進一步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結構升級、全要素生產率提高,推動人口和經濟社會持續協調、健康發展。

Ⅷ 我國突出勞動經濟問題,展開說明一下~

伴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深入和勞動力市場的完善,勞動力資源的市場化配置程度越來越來越高勞動力市場化配置過程表現為勞動力資源的流動勞動力的長期大規模流動必然會對中國的經濟、社會生活帶來短期沖擊和長期的持久影響為了把握勞動力流動的規律,判斷其發展的趨勢,使之更好地適應經濟發展階段,滿足社會生活需要,非常需要從市場運行的角度探討決定勞動力流動的深層次原因。
經濟學是研究資源稀缺條件下的資源最優配置和高效使用的學科,勞動力是重要的生產要素,所以,從經濟學視角重新界定了勞動力流動。
所謂勞動力流動,是指勞動力為了獲得更高的勞動收入而在地區間、產業間、部門間、就業狀態間、企業間、乃至工作間的轉移。根據這一定義,首先考察了具有一般性質的發達國家勞動力流動的四種形式,接著具體分析中國了的勞動力流動形式。
中國的勞動力從不能流動到逐步流動,再到大范圍、大規模流動,經歷了一個轉軌的過程。當前中國勞動力流動形式主要有五種:從農村流向城市,從經濟落後地區流向經濟發達地區,從國有單位流向非國有單位,從低收入行業流向高收入行業。
在這五種流動轉移形式中,最突出的是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和跨地區勞動力流動。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力流動,都表現出一個共同的特徵,即勞動力從低工資率的行業流向高工資率的行業。那麼,工資率與勞動力流動之間是什麼關系呢?
市場勞動力流動模型認為,勞動力市場細分為不同的子市場,各子市場之間不能實現一般均衡,因而各子市場的均衡工資率定律中,不同勞動者作為理性經濟人以追逐高工資率為目標,為了獲取更高的工資率,勞動力便在不同的勞動力市場間流動所以,工資率的差異是決定勞動力流動的直接力量這個結論具有強大的理論和實證基礎。
二元經濟發展理論論證了勞動力從農村流向城市的決定因素是城鄉收入差距。人力資本理論表明,地區間勞動力流動和工作間勞動力流動的決定因素分別是地區收入差距和工作間收入差距。產業理論也表明,產業間收入差距誘發了勞動力在產業間流動。盡管中國勞動力流動形式有多種,但最引人注意的是勞動力從農村流向城市和跨地區流動。
已有研究表明,這兩種勞動力流動的誘發因素是城鄉收入差距和地區收入差距。總之,已有研究都將收入差距作為勞動力流動的終極因素。但是,工資率差距是決定勞動力流動的直接力量,技術進步差異才是決定勞動力流動的終極因素。工資率差距與工資率持久變動決定於技術進步差異,技術進步的內生性決定其是動態變化的,並且存在產業、部門和地區差異。
所以,各個細分市場之間因技術進步的差異難以達到一般均衡,單一部門技術進步模型說明,在單一部門情況下,技術進步提高了工資率,使其收入效應大於替代效應,由此引起勞動力在就業狀態之間流動。
兩部門技術進步模型說明,在兩個部門技術進步速度不同的條件下,它們的市場工資率存在差異,因此,勞動力從技術進步率較低的部門流向技術進步率較高的部門。
技術進步不僅誘導產業結構變遷,而且依託於一定產業,技術進步的產業差異性引起勞動力在產業間的持久流動,產業布局必須依託一定空間,因此,農村、城市和各個地區就成為產業依存的空間,城鄉差距和地區間差距都是產業部門空間差異的反映。
所以,城鄉間和地區間勞動力流動都是產業間勞動力流動的空間依託形式。
考察三次產業間、地區間和所有制企業間的勞動生產率和工資率的變動情況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表明中國勞動生產率的變動,能夠很好地解釋工資率的變動。這說明,中國的勞動力流動的深層原因是技術進步。 總之,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從經驗上,把決定勞動力流動的深層原因從收入層面推進到技術進步層面,最後歸納出前文分析的基本結論,並基於這些結論提出了一些政策性建議。
企業為了應對勞動力的流動,就必須堅持技術進步,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進一步提高勞動報酬,以此來贏得高技術人才雇員的加盟。

Ⅸ 目前我國經濟總量居世界第幾

轉貼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貿發會議)12日公布了2000年全球百名最大經濟體實力排行榜。在排名表中,美國、日本和德國位居前三名,中國內地排在第6位,中國台灣排名第16位,中國香港排名第26位。
這份綜合排行榜是對2000年全球國家和地區以及大型跨國公司的經濟實力所作的排名,其中國家和地區是以國內生產總值為基礎,而公司則是以增值價值為基礎進行排名的。有29家跨國公司名列其中,比1990年的24家增加了5家,這意味著跨國企業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日益增強。
上榜的29家跨國公司主要是石油和汽車企業,以石油產品為主體的埃克森-美孚公司以630億美元的經濟實力排在第45位,其他如通用、福特、戴姆勒-克萊斯勒和殼牌等著名公司也都榜上有名。貿發會議當天發表新聞公報指出,全球100家最大的跨國企業近些年來的發展速度超過大部分國家或地區經濟體。
2006全球綜合國力 TOP15 排行:
數據資料截止2005年12月31日
排 名 國 名 經濟力 科技力 軍事力 資源力 社會發展 政府調控 外交力 年增長率 綜合國力
1 美國 3251 1718 2249 547 559 185 131 0.43% 8639
2 日本 2158 1111 806 226 416 169 100 0.26% 4986
3 法國 1588 994 814 201 419 184 119 0.31% 4319
4 英國 1602 856 830 217 400 171 112 0.75% 4188
5 德國 1762 854 623 191 419 184 107 0.48% 4139
6 中國 1321 312 508 483 245 133 116 2.98% 3119
7 俄羅斯 598 504 863 521 332 157 118 2.20% 3092
8 加拿大 836 227 176 532 423 174 99 1.92% 2467
9 義大利 743 252 227 228 397 161 97 1.97% 2106
10 澳大利亞 554 147 130 375 410 148 89 2.56% 1852
11 巴西 551 211 169 382 253 110 85 2.21% 1762
12 西班牙 621 157 114 209 364 124 85 2.08% 1674
13 印度 588 176 170 334 189 104 87 1.79% 1650
14 韓國 531 117 96 177 360 115 87 2.05% 1483
15 墨西哥 444 97 100 299 182 100 90 2.74% 1312
綜合國力分析:一、各大國經濟力、軍事力和外交力基本格局 → 二、主要大國綜合國力實測結果 → 三、中國的綜合國力 → 四、主要大國綜合國力展望 → 附:國力測算的過程簡介 (來源:2006年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

綜合國力分析:

一、各大國經濟力、軍事力和外交力基本格局

為了全面了解全球力量格局和中國的綜合國力,這里選擇了世界主要經濟、國土面積和人口大國進行綜合國力比較。挑選的主要大國有:美國、英國、德國、法國、加拿大、日本、俄羅斯、印度、中國和韓國。

表1 2004年各大國GDP及基本國情

國家
美國
日本
德國
英國
法國
中國
加拿大
韓國
印度
俄羅斯

GDP

(十億美元)
11733.5
4667.8
2704.3
2120.9
2019
1649.4
994.1
679.9
631
588.7

人口

(百萬)
297.29
127.68
82.66
59.63
60.06
1299.88
31.91
48.2
1091
144.2

國土面積

(千平方公里)
9809
378
357
245
557
9600
9976
100
3166
17075

資料來源:世界銀行,《世界發展指標》,http://devdate.worldbank.org/dataonline/。
註:GDP以當年匯率折算為美元。

經濟力、軍事力和外交力是一國綜合國力的最顯著體現。從經濟力上看,美國遙遙領先,2004年,美國GDP為11.73萬億美元,佔到全球GDP的29.6%,其次是日本,其 GDP達 4.67萬億美元,繼後是德國、英國和法國,中國處於世界經濟總量的第六位,GDP為16494億美元,俄羅斯處於這些大國中的最後一位,其GDP只有58.87億美元。從GDP人均佔有量上看,美國仍然處於第一位,2004年,人均GDP達到近4萬美元,其次是日本,人均GDP為3.7萬美元,繼後是英國、法國、德國和加拿大,人均GDP都在 3萬美元以上,韓國人均GDP為 1.4萬美元,俄羅斯為4082.52 美元,而中國只有1268.89美元,排在倒數第二,僅高於印度(578.37美元)。

衡量一國的軍事力量比較困難,這里只是從軍費投入、核武器和常規武器幾方面力量入手進行綜合考慮。從各大國軍費投入上看,根據瑞典國際和平研究院(SIPRI)數據(見表2),2004年,美國軍費投入高達4555億美元,佔全球軍費投入的40%以上,其次是英國、法國和日本,軍費支出均超過400億美元,中國、俄羅斯和韓國軍費投入數相對較少,印度和加拿大的軍費支出排最後。從核力量上看,俄羅斯和美國處於絕對領先地位,俄羅斯裝配的核彈頭數目為7360枚,其中,戰略性的核彈頭有3980枚,非戰略性的有3380枚;美國裝配的核彈頭數有4896枚,其中,戰略性的有4216枚,非戰略性的有680枚,兩國的核力量在全球都具有毀滅性的能量。中國、法國和英國核力量也很強大,印度也有了自己的核武器。從常規武力上看,美、俄總體實力都很強大,法國、英國力量也很全面,日本的海軍力量非常強大,中國陸軍力量非常強大,德國的軍工非常發達。從武器出口看,俄羅斯、美國都是武器出口大國,各佔全球武器出口的32%和31%,法、德、英也有相當的武器出口。綜合各方面的力量可以認為,美國和俄羅斯屬於全球軍力的第一陣營,英國、法國和中國屬於第二陣營,德國和日本屬於第三陣營,印度、韓國和加拿大處於後面的位置。

表2-1 2004年各國軍費支出 單位:十億美元

國家
美國
英國
法國
日本
德國
中國
俄羅斯
韓國
印度
加拿大

軍費支出
455.3
47.4
46.2
42.4
33.9
35.6
19.7
15.5
15.1
10.6

占 GDP 比
3.88
2.23
2.29
0.91
1.25
2.16
3.35
2.28
2.39
1.07

資料來源: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 YEARBOOK 2005 ARMAMENTS,DISARMAMENT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2005,SIPRI。其中,中國、俄羅斯數據為SIPRI估計。

表2-2 世界前五大武器出口國 單位:%

國家
俄羅斯
美國
法國
德國
英國

佔全球比重
0.32
0.31
0.08
0.06
0.05

資料來源:同表2-1。
表2-3 世界核力量:裝配核彈頭數 單位:枚

國家
美國
俄羅斯
英國
法國
中國
印度
巴基斯坦
以色列

裝配核彈頭數
4896
7360
185
348
400
30~40
30~50
200

資料來源:同表2-1。
說明:美國戰略性的核彈頭有4216枚,非戰略性的680枚;俄羅斯戰略性的核彈頭有3980枚,非戰略性的3380枚;印度、巴基斯坦和以色列估計為部分裝配。

在外交力上,美國的強大表現在幾乎所有的外交領域,美國有一定的全球外交倡導力,表現在核不擴散、裁軍、反恐等事關全球安全的一系列活動中的倡議力,美國在聯合國具有一定的控制力,可以左右聯合國的一些決定,當聯合國的決定對其國家利益無益時,它甚至有不聽的能力。美國也有自己的許多盟國,是北約成員和八國集團成員。由於經濟和軍事實力強勁,美國對外經濟與軍事援助力都很強。盡管發動伊拉克戰爭使美國的聲譽受到了嚴重影響,美國在國際事務中的主導地位並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如伊拉克戰爭結束後一年多來,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的幾個關於伊拉克問題的決議基本體現了美國的意圖,聯合國也不得不承認它的佔領國地位。
聯合國安理會其他幾個常任理事國處於全球外交力的第二陣營。中國在外交倡議力上的力量目前正在提升,如對「上海合作組織」、「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發起倡導作用。中國雖然沒有盟國,但與許多國家建立了戰略夥伴關系,如中俄、中德、中英、中法、中印、中國和東盟、中國和加拿大、中國和墨西哥等等的戰略夥伴關系。作為在安理會中唯一的發展中國家,在發展中國傢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但是由於中國整體國力的限制,對外援助力量較差。法國的外交特點是獨立性強,有一定的外交倡議力,是北約成員國和八國集團成員,擁有非洲法語區外交依託體系,經濟與軍事外援力量都較大。俄羅斯能夠提出一些外交倡議,有能力和美國在核控制裁軍問題上進行談判,其戰略導彈可以和美國進行對抗,它具有豐富的外交經驗,外交預見性和整體性較好,但由於缺乏經濟實力,對外援助力差。俄羅斯資源非常豐富,使歐盟在能源上依賴俄羅斯,自然資源成為俄羅斯一塊重要的外交牌。英國外交具有一定的倡議力,是北約和八國集團成員,擁有英聯邦國家傳統勢力范圍,但外交上追隨美國,獨立性不強,其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實力使其具有一定的外援實力。
德國也是外交大國,由於正確對待歷史問題贏得了各國的理解和贊揚,名聲很好。作為戰敗國不能有核武器,軍事力比英國和法國弱,軍事援助力差。德國是北約和八國集團成員,不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歷史上也沒有自己的殖民地,所以外交上整體差於英法。但是,德國是歐盟的倡議國,是歐盟的火車頭,也具有一定的外交倡議力。與德國相比,日本經濟實力強,對外援助力強,在聯合國會費交的也多,使非洲國家對他有一定的期望,但其外交倡導力差,外交方針得不到周邊國家的理解,名聲不好。在處理歷史問題上,與中國和韓國等亞洲國家有沖突,周邊國家警惕它。在邊境問題上,在收復北方領土問題上與俄羅斯產生矛盾,與中國也有沖突。日本外交政策追隨美國,外交獨立性較差,並因為跟隨美國失去了許多朋友,所以總的來說,日本外交力排在德國後面。加拿大外交倡議不多,在國際舞台上一般是與世無爭的態度,與它國摩擦少,介入國際事務也不深,雖然是北約成員和八國集團成員,但在其中只是跟隨的地位,雖然加拿大與美國關系密切,但外交獨立性還是較強,不追隨美國太緊,對外援助力不大,歷史上沒有自己殖民地,屬於典型的「小康」國家。
亞洲新工業化國家韓國,總體上說國際影響力較小,外交倡議能力差,與美國是盟國的關系,人口少,經濟總量只有日本的15%,經濟、軍事援助力都有限。但韓國在亞洲具有一定的影響力,特別在東北亞地區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典型表現在朝核談判上,在「六方會談」中,韓國態度對美國採取和平談判的方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另外,韓國是亞洲警惕日本軍國主義和右翼勢力的先鋒,在日本高官參拜「靖國神社」和篡改歷史的「教科書」問題上,都率先奮起抗議,所以韓國在亞洲的影響力不可忽視。印度的外交力已經沒有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銳氣,在第三世界的影響力不如中國。在周邊關繫上,印度由於缺少真誠合作的外交政策,在南亞次大陸擺出大國架勢,與巴基斯坦長期對抗,使周邊國家懼之,與中國在邊界問題上也有沖突,所以印度整體外交力較差。

二、主要大國綜合國力實測結果

經濟力、軍事力與外交力是一國綜合國力最顯著的體現,獲得或維持這些力量需要一定的國力資源,具體包括:科技力、人力資本、資本力、信息力和自然資源等。一國的政府調控力非常重要,其主要功能在於提供國力資源成長的環境,包括制度、激勵機制和法律環境等,綜合國力是所有這些力量的有機組合。本研究在具體測度各國的經濟力、外交力、軍事力和國力資源、政府調控力的基礎上,考慮了各類力量分配協調性,對主要大國進行了綜合國力實測。結果顯示:美國(91分)以幾乎所有項目的絕對優勢排在第一位,綜合國力遙遙領先其他國家;排在綜合國力第二陣營的有:英國(65分)、俄羅斯(63分)、法國(62分)、德國(62分)、中國(59分)、日本(58)和加拿大(57);韓國(53分)排在綜合國力較弱的地位,印度(50分)在十個大國中的綜合國力最弱。

(一) 國力超強國:美國

美國以幾乎所有項目的絕對優勢排在綜合國力的首位。從國力資源上看,無論是先天性的自然資源,還是在後天通過努力獲得的資源,美國都擁有絕對的優勢,總體排在第一的位置。美國科技力世界第一,從科技投入上看,美國在絕對量和相對量上的水平都很高,2003年,美國研究和開發投入(R&D支出)高達2845.84億美元見附表2至附表5,以下未註明資料出處的皆出自附表2至附表5。,為排在第二的日本的2.3倍,佔了全球R&D支出的40%,人均R&D支出為977.8美元,也領先於所有其他國家,美國R&D支出其佔GDP比重為2.59%,在發達國家中僅低於日本(3.12%),大大高於發展中國家的水平;以科學論文、專利代表的科學技術產出更是規模龐大,世界一流,2001年,美國的原創性的科學論文為20多萬篇,遠遠高於其他國家,是排在第二的日本的3.49倍。美國高技術產業出口量世界第一,2004年為160億美元,排在第一位,高技術產業出口佔全部製造業出口的31%。目前,美國在信息科學、原材料工業、航天業等許多行業都具有世界最一流的技術,不斷創新的科技給其經濟持續增長輸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人力資源是美國國力稱雄世界的最重要基礎,與其他發達國家不同,美國不僅有高素質人才,也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2004年,美國教育投資佔GDP的比重為6.2%,在大國中僅低於加拿大(8.1%),美國平均受教育年限達16年,高等教育入學率達40%(2002年數)。美國重視人力資本的培養不僅體現在正規教育上,也體現在繼續教育上,在瑞士國際管理和發展研究院(IMD)2005年關於人力資本的專家調查中,美國在「員工培訓是否充分」項目上得6.59分,排在十大國中的第一位。美國的勞動力質量較高,在IMD的「教育是否滿足競爭經濟的需要」調查上,美國得分為5.74 ,僅低於加拿大(7.1分);在「管理者的企業家精神」和 「有技能的勞動力獲得情況」調查上,美國分別得為7.56分和7.34分,均排在第一的位置。

資本資源是經濟發展的資金基礎,美國在內資、外資和資本市場上都表現良好。由於美國金融體系的特點是直接投資占絕對優勢,所以股票市場非常有活力,2004年,美國的股票市場籌資額為142663億美元,比這里其他所有參評國的總和(103708億美元)還多,佔美國當年GDP的比重為129.65%,融資率僅低於英國(134.07%),高效率的股票市場不僅降低了企業的融資成本,擴大了投資規模,尤其有利於新興產業,特別是高新技術產業的中小企業的投資,對於提高科技創新和科技產業化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美國外資規模也很大,2003年,在美國的外資存量達24355.4億美元,遙遙領先第二位的法國(7485.8億美元)。美國經濟實力世界第一,得益於經濟發展的豐碩成果,美國國內資金也很雄厚,2004年,美國國內總儲蓄水平為16978億美元,也是遙遙領先於其他大國。

美國依靠其對信息和通訊技術的領先成為當今的超級大國。無論從公路、鐵路密度和航空載客量這些基礎信息能力上看,還是從電話、計算機和網際網路等信息基礎設施上看,美國的信息化水平都很高。2004年,美國的計算機普及率達到76.3%,網際網路普及率達到63.2%,在用計算機佔到全球的27%。我們的測度僅從信息設施的絕對佔有率上考慮,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The Glob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port 2004~2005,WEF,2004.鑒於信息力對經濟創新的關鍵作用,在每年發布的《全球信息力報告》中,以網路整備度指數排名(Networked Readiness Index Ranking,NRI)NRI是從三方面進行評估國家信息實力,一是國家ICT建設環境,二是個人、企業和政府獲得ICT服務的情況,三是ICT服務的實際使用情況。評估國家信息和通訊技術(ICT)業對經濟創新發揮的相對作用。2003~2004年度,美國NRI排在全球第一位,2004~2005年度排在全球第五位,排在新加坡和北歐的小國之後,是這里十個大國中得分最高的,這反映美國ITC業對創新經濟相對支持程度之高。

美國政府調控力排在第二的水平,僅次於加拿大。美國政府公共產品的提供水平較高,2003年,美國公共健康支出佔GDP的14.6%,是十大國中最高的,公共教育支出佔GDP的6.2%,也屬較高的水平。美國政府在提供創新經濟增長的環境上表現出色,美國的各項產業包括高技術產業都是私人資本投資,政府不直接干預,只是通過制度、法規或機制等進行扶植或調控,美國高技術產業的成就直接體現了美國政府在這些方面的成績,所以美國在IMD關於「制度」、「企業立法」等專項調查中都得分很高。美國在IMD包含收入分配、社會歧視、男女差異、社會治安、社會凝聚力和公正性等方面內容的社會體系調查中,美國得分也較高。相對來說,在保證宏觀經濟良好運營的財政政策方面只是稍優,而在公共金融方面績效只是中等。在美國的整個國力系統中,各方面力量都很強大,結構非常均衡。

表3 綜合國力的各類指標及總體得分
技術力
人力資本
資本力
信息力
自然資源
軍事力
GDP
外交力
政府調控力
綜合國力

美國
97.42
73.38
99.59
87.06
79.34
91.85
100.00
98.64
76.11
90.69

英國
73.75
71.77
65.63
79.29
60.36
54.26
56.87
78.52
63.61
65.04

俄羅斯
56.33
67.05
52.44
56.77
89.84
84.79
50.00
87.46
52.14
63.03

法國
73.50
68.12
62.33
74.81
56.39
56.29
56.42
82.12
58.61
62.00

德國
77.35
66.46
59.71
80.02
53.66
54.03
59.49
72.25
59.93
61.93

中國
61.42
76.36
59.29
56.20
73.62
54.69
54.76
78.24
63.40
59.10

日本
86.31
71.93
66.13
81.15
50.78
52.34
68.30
66.57
54.79
57.84

加拿大
65.51
71.15
59.58
76.66
83.84
50.00
51.82
61.14
96.90
57.09

韓國
69.19
65.06
52.80
80.88
50.02
50.72
50.41
54.35
57.18
53.20

印度
50.00
65.09
50.59
51.40
61.80
51.13
50.19
50.42
53.59
50.43

資料來源:附表2、附表3、附表4、附表5。外交力得分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沈驥如教授評論獲得。

(二)國力次強國:英國、俄羅斯、法國、德國、日本和加拿大

英國綜合國力排在第二。國力系統中,國力資源排在第三位,該國在資本力、信息力、人力資本和技術力上有一定的優勢,在自然資源上水平一般。英國有較完善的資本市場,2003年,股市融資額達24124億美元,佔GDP的比重為134.07%,排在第一位;2004年,英國吸引外資總額為550億美元,比2003年增加2.59%,是參評國中引進外資速度第二高的國家;英國的信息高速公路發達,2003年,每平方公里公路密度為0.07公里,是這里密度最高的國家,每千人的行動電話用戶為911.7,排在第一的水平。2004年,其計算機普及率為59.5%,網際網路普及率達到54.92 %。雖然英國勞動力數量資源有限,但受教育水平較高,人力資本總體排在第四位,英國的平均受教育年限高達22年(2002年數),排在第一的水平。在自然資源方面英國在國土資源和人均可耕地面積上都很小,但能源供給有一定的優勢,其能源生產占其需要量比率為113.8%,僅次於加拿大和俄羅斯。英國政府調控力排在第三位,在公共產品提供能力上不及加拿大、美國、法國和德國,在提供經濟增長環境的政府績效上,英國政府在總體上較好,企業立法健全,社會系統和諧,得分僅次於加拿大和美國,制度框架的質量僅次於加拿大、美國和德國,而公共金融和財政政策的表現只是平平。英國經濟力、外交力、軍事力都比較強大,國力系統中各個方面的力量比較均衡。

俄羅斯綜合國力排在第三,但各種力量極不均衡。國力資源排在倒數第二位,僅好於印度。國力資源中只有自然資源處於一定的優勢,而在技術力、人力資本、資本資源和信息力上都處於相當的劣勢。俄羅斯的技術投入水平很低,2004年,其R&D支出只有57.68億美元,佔GDP比重為1.28%,都只高於印度。俄羅斯科技產出較低,勞動生產率為人均8098美元。在人力資源上,俄羅斯勞動力的質量應該水總體水平還是比較高的,文盲率只有1%,平均受教育年限為13年(2002年數),高等教育入學率達29%,但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還是較低。在勞動力數量上,俄羅斯與中國、印度和美國也有一定的差距,所以整體排名只處於第七位。俄羅斯資本能力僅高於印度,股市融資能力差,2004年,其股市融資額只有2308億美元,佔GDP比重只有15.16%,引進外資總量和國內儲蓄規模與其他國家相比都處於非常低的水平。俄羅斯的信息力只高於印度和中國,在公路、鐵路和航空這些基本基礎設施上排在各大國的最低水平。在信息基礎設施上,俄羅斯僅高於中國和印度,2004年,其計算機普及率為13.2%,網際網路普及率為14.73%。但是,俄羅斯有非常豐富的自然資源,國土面積和人均耕地面積都很大,能源產量高,其能源生產占其需要量比率為167.4%,處於第一的水平,現在石油已成為俄羅重要的戰略資源,一張重要的外交牌。俄羅斯政府調控力排在最末水平,在公共產品的提供水平上排在中等,其公共衛生和公共教育支出佔GDP的比重分別為3.6%和6.2%,而在提供經濟增長環境的政府績效上,俄羅斯排在最差的位置,主要由於俄羅斯在給企業創造增加值的過程中提供的制度環境、法律環境和社會基礎都非常差,但俄羅斯近期在公共金融上的管理非常有成效,積極財政政策也經濟發展提供了較好的宏觀環境。在俄羅斯整個國力系統中,軍事力和外交力非常強大,政府調控力、經濟力和國力資源都非常弱小,國力結構非常不均衡。

法國的綜合國力排在第四。其國力資源排在第六位,科技力和人力資本一般,資本力、信息力較強,而自然資源相對比較落後。法國在技術上整體處於發達國家中較落後的水平,勞動生產率為人均67777美元,是發達國家中水平最低的。盡管是歐洲大國,但在2004年,法國的勞動力數量只有2.72千萬人,比德國和英國都少,在大國中僅高於加拿大和韓國,勞動力受教育水平在歐洲也只是一般,高等教育水平入學率達36%,人均受教育年限為15年(2001年數)。法國資本力排在第四位,2003年引進外資存量總量是歐洲國家中最高的,達7485.8億美元,整體排在第二,僅低於美國。法國信息力水平一般,基本基礎設施很完備,法國的公路網、鐵路網都較密集,平均每平方公里分別為1.62公里和0.05公里,屬於世界較高的水平,但在信息基礎設施上的排位較低,法國僅高於俄羅斯、中國和印度。2004年,法國計算機普及率為48.7 %,網際網路普及率為43.14%,比其他發達國家水平都低。法國自然資源相對落後,其能源生產占其需要量比率為50.6 %。在政府調控力上,法國排在第六。法國政府政府公共產品提供能力很強,2003年,其全部公共支出佔GDP比重達到53.4%,是所有大國中最高的,但法國的政府績效排在倒數第二位,僅好於俄羅斯,相對其經濟發展的需要,法國的制度和法律系統都較落後,財政政策不能對促進經濟增長起到積極作用,公共金融不發達。法國的整體國力中,軍事力、外交力相對其經濟力較強,經濟力相對其政府調控力和國力資源較強,國力結構不甚均衡。

德國的綜合國力排在第五位。國力系統中,國力資源排在第五位,其中,技術力和信息力較強,人力資本和資本力一般,自然資源上相對較差。德國技術水平整體較高,排在美日之後,處於第三。2003年,德國R&D支出為602940億美元,人均R&D支出為547.3美元,僅低於美國和日本,2000~2002年,德國居民在國外獲得的專利數目平均為115223項,高於日本,是美國的71%。德國有優秀的知識保護環境,在IMD2005年關於「知識產權保護系統」調查中,德國得了8分,排在第一。德國在人力資本數量上與其他歐洲國家相比還算豐富的,平均受教育水平為年16年(2002年數),整體上屬於中等偏下的水平。德國的資本市場很不發達,2003年,股市融資達10790億美元,只佔到GDP的44.87%,是大國中水平最低的。在資本資源由於引進外資的水平較高和較高的國內儲蓄水平整體上排在中等偏上的水平。德國信息力排在第四位,2004年,德國的計算機普及率為56.2%,網際網路普及率達到50.8%。德國自然資源排在倒數第三位,國土資源、人均可耕地面積上都較小,其能源生產占其需要量的比重只有38.9%。德國的政府調控力排在第五位,政府公共產品支出水平較高,政府績效排在第六位,在支持經濟創新的環境在社會體繫上排名很高,其他方面都是中等的水平。德國經濟力全球第三,外交、軍事和政府調控力都較強,國力結構非常均衡。

日本的綜合國力排在第六位。日本國力資源很強,僅次於美國,除自然資源外在所有項目上都排在較高的位置。日本科技力排在第二,2004年,日本R&D支出為1241.13億美元,僅次於美國,R&D支出佔GDP比重為3.12%,排在第一位。日本的原創性科學論文在數量上雖只次於美國,但比英國和德國沒有壓倒性優勢,但日本在專利佔有水平上,甚至與美國不相上下,2002年,授予國內居民專利數目為110053,是美國的1.27倍,本國居民獲得的國外專利數為106184,為美國的65%。2004年,日本高技術產業出口總額為世界第三,高技術產業出口佔全部製造業出口的24%。日本勞動力數量比美國外的所有發達國家都高,受教育水平良好,高等教育入學率達50%,全部人力資本排?/ca>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19579405.html?fr=qrl3

閱讀全文

與勞動但我國經濟多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100個童話故事書有多少字 瀏覽:60
星雲的故事講了什麼 瀏覽:596
故事吧是什麼意思 瀏覽:62
1991年羊婚姻如何2017 瀏覽:437
勵志音樂愛情在哪裡 瀏覽:151
沒有婚姻經歷該怎麼辦 瀏覽:828
婚姻法有什麼補償 瀏覽:77
醫學是什麼事業 瀏覽:890
當幸福來敲門評價為什麼高 瀏覽:885
新安民間故事有哪些 瀏覽:308
什麼屬相走不上事業大運 瀏覽:785
健康的花什麼樣 瀏覽:340
愛情期間錢怎麼花 瀏覽:897
九棵樹健康證在哪裡辦 瀏覽:625
幸福樹怎麼用硫酸亞鐵澆灌 瀏覽:298
大陸農村題材愛情電影有哪些 瀏覽:860
最正婚姻觀是什麼 瀏覽:491
幸福樹干葉子和掉葉子是怎麼回事 瀏覽:716
行政事業單位的科員月車補多少 瀏覽:699
演講學習故事的開頭怎麼寫 瀏覽: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