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經濟學成為學科多少年了

經濟學成為學科多少年了

發布時間:2022-07-01 07:37:12

㈠ 消費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是在什麼時期形成的

消費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是在二戰之後。
消費經濟學,研究人們的生活消費活動及其運動規律的經濟學科。
生活消費問題,是經濟學和其他學科共同研究的對象。消費經濟學作為專業經濟學的一個分支學科,以消費關系和消費力的矛盾和統一這一整體作為考察對象,重點研究一定的消費關系制約下的消費力的合理組織問題,不囿於消費關系本身的探索。

㈡ 宏觀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產生的標志是什麼

宏觀經濟學來源於法國魁奈的《經濟表》和英國馬爾薩斯的「馬爾薩斯人口論」。1933年,挪威經濟學家弗瑞希提出《宏觀經濟學》的概念。現代宏觀經濟學在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1936)出版後迅速發展起來。凱恩斯把國民收入和就業人數聯系作為中心進行了綜合分析。
宏觀經濟學的產生與發展,迄今為止大體上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17世紀中期到19世紀中期,是早期宏觀經濟學階段,或稱古典宏觀經濟學階段。第二階段: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30年代,是現代宏觀經濟學的奠基階段。第三階段:20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是現代宏觀經濟學的建立階段。第四階段:20世紀60年代以後,是宏觀經濟學進一步發展和演變的階段。
「宏觀經濟學」一詞,最早是挪威經濟學家弗里希在1933年提出來的。經濟學中對宏觀經濟現象的研究與考察,可以上溯到古典學派。法國重農學派創始人魁奈的《經濟表》,就是經濟學文獻對資本主義生產總過程的初次分析。
然而,在古典經濟學家和後來的許多庸俗經濟學家的著作中,對宏觀經濟現象和微觀經濟現象的分析都並存在一起,並未分清。特別是自所謂「邊際主義革命」以來,經濟學家大多抹煞經濟危機的可能性,無視國民經濟總過程中的矛盾與沖突,只注重於微觀經濟分析,以致宏觀經濟問題的分析在一般經濟學著作中幾乎被淹沒了。
但隨著傳統庸俗經濟學在二十世紀30年代經濟危機的襲擊下破產,隨著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出版,宏觀經濟分析才在凱恩斯的收入和就業理論的基礎上,逐漸發展成為當代經濟學中的一個獨立的理論體系。

㈢ 請問經濟學的定義是什麼

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經濟活動的規律即價值的創造、轉化、實現的規律——經濟發展規律的理論,分為政治經濟學與科學經濟學兩大類型。

要研究經濟發展的規律就必須從整體上統一研究經濟現象,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是統一的經濟體中對稱的兩個方面,所以在科學的對稱經濟學範式框架中,有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之分,沒有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之別;而政治經濟學總是把經濟學分為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

(3)經濟學成為學科多少年了擴展閱讀

經濟學核心思想是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

經濟學的發展曾經分為兩大主要分支,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經濟學起源於古代中國經濟思想、希臘色諾芬與亞里士多德為代表的早期經濟學,

經過亞當·斯密、馬克思、凱恩斯、中國經濟學家等經濟學家的發展,經濟學逐步由政治經濟學向科學經濟學發展,經濟學理論體系和實際應用不斷完善。

㈣ 經濟學是怎樣的一門學科

經濟學研究的是一個社會如何利用稀缺的資源以生產有價值的物品和勞務,並將它們在不同的人中間進行分配。 《博弈聖經》中講到:經濟學是輸贏與均衡在公共空間里的概念。「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的《國富論》是近代經濟學的奠基之作。在亞里士多德時代的觀點是:政治學、倫理學、政治經濟學三位一體,諾貝爾獎獲得者阿馬蒂亞·森在《倫理學與經濟學》認為: 「(原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經濟學科曾經認為是倫理學的一個分支。亞當·斯密他最著名的思想中有許多也並非新穎獨特,但是他首次提出了全面系統的經濟學說,為該領域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因此完全可以說《國富論》是現代政治經濟學研究的起點。」 《國富論》之後的100年,自由主義經濟繁榮的背後漸漸顯露出周期性經濟危機的必然和社會財富分布不均、貧富懸殊的弊端。德國人卡爾·馬克思認為一個國家的經濟的代表是其勞動力,而自由資本主義經濟以追求利潤的最大化為目的。馬克思在其1867年出版的《資本論》中提出「資本主義原始積累」和「剩餘價值」等理論,認為資本主義發展中的階級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 歷史編輯本段 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是在資本主義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中形成的。在資本主義以前的各個歷史時期,有不少思想家對當時一些經濟現象和經濟問題發表見解,形成某種經濟思想,但是沒有形成系統,並常與他們的政治、法律、倫理、宗教等思想混雜在一起。因此,古代經濟思想的發展,可以稱為經濟學前史。
在資本主義社會出現以前,在以歷史和文明悠久著稱的民族和國家中,以古中國和古希臘、古羅馬及西歐中世紀保存的歷史文獻最為豐富。它們是兩個獨立發展的文化系統,在經濟思想方面都有重要的貢獻。
古希臘、古羅馬及西歐中世紀的經濟思想

古希臘在經濟思想方面的主要貢獻中,有色諾芬的《經濟論》,柏拉圖的社會分工論和亞里士多德關於商品交換與貨幣的學說。色諾芬的《經濟論》,論述奴隸主如何管理家庭農庄,如何使具有使用價值的財富得以增加。色諾芬十分重視農業,認為農業是希臘自由民的最好職業,這對古羅馬的經濟思想和以後法國重農學派都有影響。柏拉圖在《理想國》一書中從人性論、從國家組織原理,以及從使用價值的生產三個方面考察社會分工的必要性,認為分工是出於人性和經濟生活所必需的一種自然現象。這個社會分工學說,縱然旨在為他設想的奴隸主理想國提供理論根據,但對當時的社會經濟結構提出了一個理論分析。這種分析與中國古代管仲的「四民分業」論和孟軻的農耕與百業、勞心與勞力的「通功易事,以羨補不足」的理論,基本上是一致的。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與《倫理學》兩書中有關經濟思想方面的貢獻,不僅在於他指出了每種物品都有兩種用途,一是供直接使用,一是供與其他物品相交換,而且說明了商品交換的歷史發展和貨幣作為交換媒介的職能,指出貨幣對一切商品起著一種等同關系即等價關系的作用,從而成為最早分析商品價值形態和貨幣性質的學者。但是他對追求貨幣財富的商業資本和高利貸資本都從公正原則出發持否定態度。
古羅馬的經濟思想,部分見於幾位著名思想家如大加圖(公元前234~前149)、瓦羅(公元前116~前27)等人的著作中。他們論述奴隸制農庄的管理和農作物的種植技術,把農業放在社會經濟的首位,贊賞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但是古羅馬對經濟思想的貢獻,主要是羅馬法中關於財產、契約和自然法則的思想。古羅馬早期有十二銅表法,以後在帝國時期有市民法(適用於羅馬公民的民事法律)和萬民法(適用於帝國境內的各族人的法律)。在這些法律中,古羅馬法學家對於財產權、契約關系以及與此相聯系的買賣、借貸、債務等關系都有明確的解釋,這些思想對於中世紀的「公平價格」概念和以後資本主義社會中關於一切經濟行為都基於私有財產權的經濟思想,而有重大的影響。萬民法所依據的普遍性原則和自然合理性,以後逐漸形成自然法則思想,成為資本主義初期的自然法、自然秩序思想的重要來源。
西歐中世紀雖然經歷了千年之久,但封建制度從11世紀開始才真正建立起來。中世紀的學術思想為教會所壟斷,形成所謂經院學派。經院學派主要用哲學形式為宗教的神學作論證,但也包含某些經濟思想,用來論證某些經濟關系或行為是否合法或是否公平。後來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城市的興起,教會不得不回答當時社會上出現的兩個重要問題:一是貸款利息的正當性問題,一是交換價格的公正性問題。貸款取息與教義抵觸,教會曾一再明令禁止。但後來迫於大量流行的貸款取息的現實,經院學派不得不採取調和態度。如13世紀的神學家托馬斯·阿奎那,原則上反對貸款取息,但認為在貸者因出貸蒙受損失,或借主逾期未還,或以入伙方式貸款等情況下,可以收取利息。關於公平價格的概念,在古羅馬法學家著作中提出過。在中世紀神學家中較早論述公平價格的是大阿爾伯特(約1200~1280),他認為公平價格是和成本相等的價格,市場價格不能長期低於成本。托馬斯·阿奎那基本上接受這個看法,但加上了許多主觀因素。對這兩個問題,在中世紀並未形成有說服力的觀點,但為以後的經濟學家提出了研究的課題。
19世紀末期,隨著資產階級經濟學研究對象的演變,即更傾向於對經濟現象的論證,而不注重國家政策的分析,有些經濟學家改變了政治經濟學這個名稱。英國經濟學家W.S.傑文斯在他的《政治經濟學理論》1879年第二版序言中,明確提出應當用「經濟學」代替「政治經濟學」,認為單一詞比雙合詞更為簡單明確;去掉「政治」一詞,也更符合於學科研究的對象和主旨。1890年A.馬歇爾出版了他的《經濟學原理》,從書名上改變了長期使用的政治經濟學這一學科名稱。到20世紀,在西方國家,經濟學這一名稱就逐漸代替了政治經濟學,既被用於理論經濟學,也被用於應用經濟學
中國古代的經濟思想

在秦統一中國和建立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帝國前的戰國時期,在中國出現了一個學術思想空前繁榮的局面。諸子百家競相著書立說,其中最著名的有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他們的經濟思想,對中國的封建經濟思想以至中國封建經濟本身的發展,起著深遠的影響。由於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和政治制度有著自己的特點,因而反映這個制度要求的各家經濟思想以及以後的演變,與西方古代的經濟思想比較,除在重視農業生產、社會分工思想等方面有些共同之處而外,也有它自己的特點。具有中國特色的古代經濟思想,主要如下:
「道法自然」的思想
道法自然是道家的經濟思想。道家所說的「道」不單指自然界的道,同時也指人類社會的道。道家從自然哲學出發,主張經濟活動應順從自然法則運行,主張清靜無為和「小國寡民」,反對在當時日益發展的封建等級制度下儒家所提倡的禮制和法家所主張的刑政。這種經濟思想在漢代司馬遷的著作《史記·貨殖列傳》與《史記·平準書》中得到闡發。司馬遷反對當時桑弘羊為了增加財政收入而主張封建官府壟斷鹽鐵等重要工商業的經營,主張農工商各業應任其自然發展。道家這種經濟思想後來傳到西歐,對17~18世紀在西歐盛行的自然法和自然秩序思想有一定影響。
義利思想 即關於人們求利活動與道德規范之間相互關系的理論。「利」主要指物質利益,「義」是指人們行動應遵循的道德規范。義利關系是中國古代思想史上長期爭辯的一個問題。儒家承認求利之心,人人皆有,因而不反對求利,但是他們把義放在首位,認為求利活動應受義的制約,主張重義輕利,先義後利。這就是說,要把合乎封建等級利益的規范,作為求利的前提。盡管當時(如法家)和以後也有重利輕義或義利結合的主張,但是儒家貴義賤利的理論,卻占統治地位,成為中國封建社會長期束縛人們思想的僵化教條,妨礙了人們對求利、求富問題的探討和論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商品經濟在中國的發展。
富國思想
中國古代思想家為使中央集權的封建制國家富強,提出了各種見解或政策。孔丘提出要「足食足兵」,孔門有若(公元前 518~?)提出「百姓足,君孰與不足」,這是儒家早期的富國思想。以後商鞅在秦國變法,提出富國強兵和「重本抑末」政策,他是法家富國理論最早的提出者和實踐者。商鞅和以後的韓非,認為農業是衣食之本,又是戰士之源,發展農業生產是國家富強的唯一途徑,因此,富國必須「重本」。同時,他們認為工商業是末業,易於牟利,如不加限制,就會使人人避農,危害農業生產,因而主張「禁末」。不僅如此,他們還主張「強國」就須「弱民」,即採取刑賞的手段,使生產者把除了生活和再生產所需之外的生產品,上交國君,私人不得保有多量財富。《管子》的富國思想,在「重本」一點上和商鞅、韓非相同,但對「末」有不同理解,認為要限制的只是「刻鏤」、「文章」的工事。它把商、工與農、士同列為四民,四民同列,重點是在分工。此外,《管子》主張富國必須富民,認為「民必得其所欲,然後聽上」。以後,荀況在儒學的基礎上吸收各家的富國思想,著有《富國》專篇,提出了較為完整的富國理論。他「重本」,但也肯定工商各業在社會經濟中起作用,只是說對商賈的數量要有所限制;並明確提出富國必須以富民為基礎,主張「上下俱富」。富國之策,受到漢以後歷代思想家的重視。到宋代,李覯著有《富國策》十篇。富國思想在中國的政治經濟思想史上具有獨特地位,這與中國長期是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主義國家這一特點有著密切關系。
賦稅思想
對土地課征賦稅是中國封建社會農產品的主要分配形式,是中國思想家經常論述的主要問題之一。自西周的「公田」制消亡後,對農業生產改為按所有田畝課征賦稅。因此,中國古代的經書、史籍如《尚書》、《周禮》、《國語》等,常有關於田地分級和貢賦分等的論述。管仲相齊時,提出「相地而衰征」的賦稅徵收制度,即按土地好壞差別征以不同的稅額,體現了使納稅者負擔公平的原則。儒家在賦稅問題上主張「薄稅斂」,即減輕農民的賦稅負擔,但荀況不是象孔丘、孟軻那樣主張恢復「藉田以力」的「公田」制來達到這個目的,而是追隨管仲的思想,認為「相地而衰征」是「王者之法」,因而主張「等賦」,即按田地優劣制定賦稅的等差。這些都表明中國古代思想家在公元前就有了樸素的級差地租觀點。
平價思想
平價思想即關於穩定物價的思想。中國古代思想家很早就有這方面的論述。如《周禮》一書很注意對市場、物價進行管理的問題,提到當時官職中有司市、賈師掌握「平市」、「均市」、「成價」、「恆價」等事。戰國時代,李悝、范蠡鑒於谷價大起大落對農民和工商業者都不利,提出國家在豐年購進糧食,在歉年出售糧食的「平糴」、「平糶」政策,使糧價只在一定范圍內漲落。《管子》的《輕重》篇,則從貨幣流通量影響物價的角度,提出國家可利用收縮或投放貨幣的政策來平抑物價和積蓄重要物資,同時也可用來作為打擊富商大賈囤積居奇操縱物價活動的手段。漢武帝時,桑弘羊實行的平準、均輸政策,主要目的也在於平抑谷價。這一平價思想也被用於國家儲備糧食的常平倉制度和救濟貧民的義倉制度。
奢儉思想
古代王公貴族生活的奢侈或節儉,關繫到財用的匱乏或富足,稅斂的苛繁和薄簡,因此,對待消費應提倡「儉」還是「奢」,這也是中國古代思想家經常論述的一個問題。一般來說,黜奢崇儉是中國封建時期占支配地位的經濟思想。先秦儒家,把「禮」作為區別奢儉的標准,反對各個等級的人有超禮制標準的消費,超過即被指責為奢,其目的是維護消費方面的等級制。墨家和道家也都主張黜奢崇儉,只是區別奢儉的標准不同於儒家。墨家主張不分等級,以維持生命健康需要為消費標准;道家則以原始時代簡陋的生活條件作為理想。秦漢以後,黜奢崇儉成為對待消費問題的封建正統教條。但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里,也出現過一些相反的觀點。如《管子》一書的《侈靡》篇,就論述過富有者衣食、宮室、墓葬等方面的侈靡性開支,可以使女工、木工、瓦工、農夫有工作可做,即有利於貧民得到就業和生活的門路,也可使商業活躍起來。這在當時確是一個頗不尋常的觀點。它從經濟活動各方面的相互聯系來考察消費問題,提出了消費對生產的反作用的卓越見解。對這一思想,北宋范仲淹(989~ 1052)和明代陸楫都有所闡發。陸楫明確反對禁奢,認為擴大消費是增加貧民生計的重要途徑;儉只能使一人一家免於貧,而奢則能「均天下而富之」。這種學說是封建社會中商品經濟已有相當發展的反映。
除上述幾種主要經濟思想外,中國古代思想家還有其他方面的經濟觀點,如欲求思想、功利思想、理財思想、田制思想、富民思想、人口思想,以及地盡其利、民盡其力的思想等等。一般來說,中國古代的經濟思想,大都是為維護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統治服務的,但也有些思想是為擴大商品生產與交換、發展社會生產力開辟道路而提出來的。

㈤ 經濟學學科的發展過程

你這個問題最好去看看有關經濟學說史的書,按照你給出的關鍵詞,大致發展如下:
1、經濟學史前時期,代表人物:色諾芬,代表作《經濟論》,認為經濟是家庭管理,提出了最早期的財政思想(《雅典的收入》一書);
2、15世紀前後,重商主義,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代表作《國民財富的性質及原因的研究》,自由主義思想的啟蒙,金銀是唯一的貨幣和財富,但是對於問題的研究缺乏系統性和科學性;
3、17世紀之後——19世紀,古典經濟學,馬歇爾,《經濟學原理》,認為市場萬能,邊際分析為主流分析手段(形成微觀經濟學體系基礎);
4、1929,經濟危機,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認為市場失靈客觀存在,提出政府幹預的政策主張(宏觀經濟學體系基礎);
5、20世紀60年代,美國經濟陷入滯脹,經濟理論箭頭直指凱恩斯,此時基於薩伊的需求決定論和自由市場基礎上的理論抬頭,形成了新的理論流派,主要有新自由主義學派,哈耶克,貨幣學派,弗里德曼等。
6、薩繆爾森綜合前人研究形成新古典經濟學綜合(宏微觀體系)

㈥ 經濟學開始作為一門獨力學科的標志是什麼

《國富論》的首次出版標志著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誕生。 蘇格蘭經濟學家、哲學家亞當·斯密發表一本名為《國富論》的經濟學專著,這本專著的全名為《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國富論》的首次出版標志著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誕生,《國富論》是現代政治經濟學研究的起點。

㈦ 城市經濟學的發展歷程

城市經濟學誕生於20世紀60年代,是與經濟理論從微觀經濟學到宏觀經濟學再到中觀經濟學這一發展歷程一脈相承的。1965年美國湯姆遜的《城市經濟學導言》問世,標志著城市經濟學在美國首先誕生。雖然城市經濟學作為中觀經濟學的重要學科之一隻是經濟學體系中的後來者,但它一經產生就體現出蓬勃發展的生機和對城市發展的重要指導意義。此後,城市經濟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在歐美各國、日本、前蘇聯得到較快發展。20世紀80年代,城市經濟學在我國興起和傳播,經過20多個年頭的風雨歷程,城市經濟學在我國已經得到長足發展,不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但是,從總體上說,我國城市經濟學理論的發展還遠不能滿足改革開放後我國城市迅速發展的需要,這與社會各界對城市經濟學這一學科缺乏全面、深入的認識是分不開的,因此,認識城市經濟學的性質,有助於我們揭開城市經濟學的廬山真面目。 城市經濟學是應用經濟學而不是理論經濟學。城市經濟學的研究是為了把握城市系統經濟運行、經濟關系及其規律,並以此來指導城市經濟和城市管理的實踐。研究城市發展規律,是通過對城市化基本規律的揭示,探尋城市發展的一般條件、動力及過程,這對於制定城市發展戰略是有意義的;研究城市經濟結構,是通過對城市三次產業結構、產業技術結構和組織結構以及空間結構的分析,以期對城市經濟結構進行不斷的調整和優化,這對於確定城市的發展方向、規模以及城市功能的定位是有意義的;研究城市經濟環境,是通過對城市人居環境、人文環境和生態環境全面、系統的闡述,提高人們對人與自然、經濟與自然協調發展的認識,這對於城市規劃和建設以及城市走可持續的發展道路是有意義的;研究城市經濟效益,是通過對城市經濟整體效益、城市土地效益、城市規模效益或定量或定性的分析,來探索提高城市經濟效益的途徑和方法,這對於提高城市的綜合效益是有意義的;研究城市經濟區域,是通過對城市經濟區域形成與發展的剖析,尋求城市與區域共同發展的機制,這對於區域經濟的發展和建設是有意義的;研究城市經濟管理,旨在探索城市政府管理和社會管理的職能、方法、途徑,這對於提高城市的水平和效率是有意義的;研究城市文化,旨在通過對城市文化與城市經濟、城市管理之間關系的梳理,實施有效的城市文化發展戰略,這對於提高城市的競爭力是有意義的。綜上所述,城市經濟學是為城市經濟和城市管理服務的一門應用學科。

㈧ 經濟學出於多少世紀

古羅馬的經濟思想,部分見於幾位著名思想家如大加圖(公元前234~前149)、瓦羅(公元前116~前27)等人的著作中。
19世紀末期,隨著資產階級經濟學研究對象的演變,即更傾向於對經濟現象的論證,而不注重國家政策的分析,有些經濟學家改變了政治經濟學這個名稱。英國經濟學家W.S.傑文斯在他的《政治經濟學理論》1879年第二版序言中,明確提出應當用「經濟學」代替「政治經濟學」,認為單一詞比雙合詞更為簡單明確;去掉「政治」一詞,也更符合於學科研究的對象和主旨。1890年A.馬歇爾出版了他的《經濟學原理》,從書名上改變了長期使用的政治經濟學這一學科名稱。到20世紀,在西方國家,經濟學這一名稱就逐漸代替了政治經濟學。
除了學科內部的縱深發展外,經濟學領域的學科交叉與創新發展的趨勢非常明顯,涌現出許多引人注目的新興邊緣學科,如演化經濟學(Evolutionary Economics)就是二十一世紀興起的介於生物學和經濟學的一門邊緣科學,演化證券學則是介於生物學和證券學之間的邊緣學科。

㈨ 政治經濟學正式成為系統的獨立學科的標志是

1、在中國政治經濟學有兩個含義:一是指經濟學或者西方經濟學,二是指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後者在中國用得較多,但是事實上正宗的經濟學一直都叫政治經濟學,只是新中國成立後我們稱從歐美國家傳來的政治經濟學為西方經濟學或者資本主義經濟學,而簡稱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為政治經濟學。
2、政治經濟學一詞是1615年一位叫蒙克萊田的法國經濟學家首先在《獻給國王和王後的政治經濟學》這本書中使用的。但這里的「政治」與我們現在一般使用的「政治」概念不同,它是國家范圍或社會范圍的意思。「政治經濟學」就是指所研究的是國家范圍和社會范圍的經濟問題,突破了以往研究社會經濟問題只局限於研究家庭經濟或庄園經濟,或只作為某一學說的組成部分的格局。
3、如果政治經濟學是指現代西方經濟學的話,那麼它成為系統學科的標志是1776年亞當斯密出版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簡稱《國富論》,而斯密本人也被譽為經濟學鼻祖。
4、如果政治經濟學是指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那麼它成為獨立學科的標志是1867年卡爾馬科斯出版了《資本論》。
PS:美國有一本非常著名的經濟學雜志叫做《政治經濟學》(Political Economics)。這里的政治經濟學即是它的正宗含義。可笑的是我國一直把西方經濟學(政治經濟學的正宗)視為異端。

㈩ 經濟學發展過程一般可以劃分為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古典經濟學階段,從17世紀中期到19世紀70年代為止,以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為代表。
第二階段:新古典經濟學階段,從19世紀到20世紀30年代為止,以馬歇爾等為代表。
第三階段:現代經濟學階段,20世紀30年代開始,發端凱恩斯、弗里德曼等。

閱讀全文

與經濟學成為學科多少年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芳村哪個醫院可以做健康證 瀏覽:860
白子幸福美滿的白子是什麼意思 瀏覽:965
狼幸福後會變成什麼 瀏覽:315
100個童話故事書有多少字 瀏覽:60
星雲的故事講了什麼 瀏覽:596
故事吧是什麼意思 瀏覽:62
1991年羊婚姻如何2017 瀏覽:437
勵志音樂愛情在哪裡 瀏覽:151
沒有婚姻經歷該怎麼辦 瀏覽:828
婚姻法有什麼補償 瀏覽:77
醫學是什麼事業 瀏覽:890
當幸福來敲門評價為什麼高 瀏覽:885
新安民間故事有哪些 瀏覽:308
什麼屬相走不上事業大運 瀏覽:785
健康的花什麼樣 瀏覽:340
愛情期間錢怎麼花 瀏覽:897
九棵樹健康證在哪裡辦 瀏覽:625
幸福樹怎麼用硫酸亞鐵澆灌 瀏覽:298
大陸農村題材愛情電影有哪些 瀏覽:860
最正婚姻觀是什麼 瀏覽: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