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戊戌變法是近代化運動嗎中國的近代化運動有哪些近代化運動的定義是什麼
戊戌變法是近代化運動的一部分
2.中國的近代化運動有:洋務運動(師夷長技以制夷)、戊戌變法(變法圖強)、辛亥革命(不對清廷抱幻想)、新文化運動(新思想的普及)
3.近代化的特徵是由漫長而缺乏根本改變的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經濟運轉規律必然會有截然不同的變化。由此新的階級會創造他們所需要的新文化,並且會影響到上層結構改變成適應新經濟體的狀態。
所以是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的的整體社會轉型
-----------------
洋務運動的本意是引進機器生產來加強國防,順帶的才是發展一些民生工業,人員培訓和初步啟蒙就在這其中開始起步。但新文化的傳播較為有限,也並沒有讓改革隨著經濟發展而變化,所以是相當片面的作為。
一場輸給千年蔑視鄰居的甲午戰爭震動了清朝上下,他們突然發現過去幾十年的努力竟然打了水漂。不僅僅再是器不如人的地步,更思想、體制和制度上都不如人。
戊戌變法就是試圖進行修補,但一群官場新人的手段太過毛糙,解僱舊人並不安排去向,上升爭權又危及原有官僚的地位,本身又沒有廣泛動員底層且根底淺,所以很容易就被壓制了下去。
辛亥革命改變了體制,但未能改變經濟形態和社會思潮。
新文化運動是愛國學子不滿一戰帝國主義的分贓結果,明明站在勝利者一邊卻依然要被出賣和蠶食。所以他們便明白參與帝國不義之戰不是未來出路,要獲得經濟、政治的自主還得打倒帝國主義對中國干涉,必須讓中國擺脫國際食物鏈的末端才是未來。
② 誰能幫我總結近代資本主義三大思想運動。。。。 全面點
應該是三大,文藝復興運動,宗教改革,啟蒙運動沒錯
文藝復興:大概是藝術家和博學家(包括布魯內萊斯基、吉貝爾蒂、多那太羅和馬薩喬等人)為獲得藝術品創作委託的普遍競爭,激發了文藝復興時期的創造力。
性質:是一場資產階級文化運動。
核心:人文主義精神
產生的根本原因:生產力的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
本質:本質是以人文主義沖擊宗教神權的束縛,解放人們的思想。實際上,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家們不是完全提倡復古,而是借古代文化之名宣傳新的資產階級思想。
宗教改革:(1)加爾文宗教改革
受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響,加爾文在瑞士日內瓦進行宗教改革。
(2)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改革後的英國基督教稱為英國國教。英國國教會是英國民族教會,必須服從國王的意志和國家的法令,成為封建專制統治的工具。
(3)宗教改革的原因
①教會腐敗 ②資產階級的興起 ③教權與王權斗爭 ④平民怨恨 ⑤印刷術推廣 l⑥封建制度的衰落
(4)影響
①政治上:打擊了天主教會的神權統治,剝奪了教會在各國的政治、經濟特權,各國王權得到加強,有利於民族國家的發展。 ②經濟上:確立了適應資產階級需要的倫理規范和生活方式,奪取了大量原屬教會的財產,有利於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③精神文化上: A、打破了天主教會精神壟斷,使人們的思想得到解放,發展了人文主義。 B、發展本民族文化,各國普遍重視教育,興辦學校,增加包括自然科學在內的學習科目,促進了西歐各國民族文化和教育事業的發展。 C、傳播了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為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旗幟。
(5)實質
是一場西歐資產階級在宗教外衣掩飾下發動的反對封建統治和羅馬教會的政治運動。
啟蒙運動:從字面上講,啟蒙運動就是啟迪蒙昧,反對愚昧主義,提倡普及文化教育的運動。但就其精神實質上看,它是宣揚資產階級政治思想體系的運動,並非單純是文學運動。它是文藝復興時期資產階級反封建、反禁慾、反教會斗爭的繼續和發展,直接為一七八九年的法國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礎。
③ 中國近代的五大運動
1、義和團運動
義和團又稱義和拳、義和團事件、庚子事變,拳匪、拳亂、庚子拳亂等,是19世紀末中國發生的一場以「扶清滅洋」為口號的農民運動。這一運動粉碎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狂妄計劃,沉重打擊了清政府的反動統治,加速了它的滅亡。
義和團本來是長期流行在山東、直隸(今河北)一帶的民間秘密會社,有人認為與白蓮教等傳統民間秘密團體有關;然而也有部分人認為義和團源於一種勤王的民團組織。他們利用設立神壇、畫符請神等方法秘密聚眾,稱為「義和拳」,其中摻雜有大量教授信眾「刀槍不入」的愚昧成分。
最初義和拳同當時清朝大部分秘密團體一樣,反對滿族統治,以「反清復明」為口號,遭到鎮壓。
2、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指發生於中國農歷辛亥年(清宣統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專制帝制、建立共和政體的全國性革命。
狹義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農歷八月十九)夜武昌起義爆發,至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前後這一段時間中國所發生的革命事件。
廣義上辛亥革命指自十九世紀末(一般從1894年興中會成立開始,但也有學者認為從1905年中國同盟會成立算起)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統治在中國出現的連場革命運動。
1911年夏天,湘、鄂、粵、川等省爆發保路運動,運動在四川省尤其激烈。9月25日,榮縣獨立,成為全中國第一個脫離清王朝的政權。把保路運動推向高潮。10月10日晚,新軍工程第八營的革命黨人打響了武昌起義的第一槍。
漢陽、漢口的革命黨人分別於10月11日夜、10月12日攻佔漢陽和漢口。起義軍掌控武漢三鎮後,湖北軍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舉為都督,改國號為中華民國。武昌起義勝利後短短兩個月內,湖南、廣東等十五個省紛紛宣布脫離清政府宣布獨立。1912年2月12日,清朝發布退位詔書。
至此,2132年的帝制歷史告終結。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比較完全意義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辛亥革命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體,結束君主專制制度。
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響力推動了中國社會變革。
3、戊戌變法
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維新變法、維新運動,是晚清時期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人士通過光緒帝進行倡導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農、工、商業等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
戊戌變法從1898年6月11日開始實施。其主要內容有: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官,任用維新人士;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開辦新式學堂吸引人才,翻譯西方書籍,傳播新思想;創辦報刊,開放言論;訓練新式陸軍海軍同時規定,科舉考試廢除八股文,取消多餘的衙門和無用的官職。
但因變法損害到以慈禧太後為首的守舊派的利益而遭到強烈抵制與反對。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後等發動戊戌政變,光緒帝被囚,康有為、梁啟超分別逃往法國、日本,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殺,歷時103天的變法失敗。
戊戌變法是一次具有愛國救亡意義的變法維新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促進了思想解放,對社會進步和思想文化的發展,促進中國近代社會的進步起了重要推動作用。
4、洋務運動
洋務運動,又稱自救運動、自強運動。是19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90年代晚清洋務派所進行的一場引進西方軍事裝備、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以挽救清朝統治的自救運動。洋務運動前期口號為「自強」,後期口號為「求富」。
洋務運動主要指導思想就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八個字。前四個字「師夷制夷」 表明洋務運動與外國資本主義侵略者的關系,即學習西方的長技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道路。
洋務運動進行30多年雖然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但洋務運動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企業,在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5、太平天國運動
太平天國運動是清朝咸豐元年到同治三年(1851年—1864年)期間,由洪秀全、楊秀清、蕭朝貴、馮雲山、韋昌輝、石達開等組成的領導集團從廣西金田村率先發起的反對清朝封建統治和外國資本主義侵略的農民起義戰爭。
是19世紀中葉中國最大的一場大規模反清運動。1864年,隨著太平天囯首都天京的(南京)陷落,標志著運動失敗。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義和團運動
網路-辛亥革命
網路-戊戌變法
④ 中國近代經濟發展史
一、晚清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
1.外國資本主義經濟侵入 鴉片戰爭後,列強打開中國市場,向中國輸出商品,並在東南沿海地區創辦了一些船塢和工廠 這是中國境內最早的近代經濟成分。
2.自然經濟的解體 (1)原因: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勢力入侵。(2)表現:東南沿海一些地區「紡織」「耕織」分離,手工業者大批破產,中國城鄉商品經濟發展 (3)實質:中國逐漸捲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成為世界資本主義的附庸
3.洋務運動(官僚資本的產生)
(1)根本目的:利用西方先進科技,維護清朝統治。
(2)內容:①自強、求富—創辦軍事工業、民用工業。②籌劃海防。③培養人才—興辦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
(3)結果:甲午戰爭失敗,洋務運動破產。
(4)實質:地主階級的自救運動。
(5)評價:積極作用:洋務派引進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一些近代科學技術,興辦了一批近代企業,培養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和技術工人,邁出了中國近代化的第一步。在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對外國的經濟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製作用;對本國封建經濟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局限性:只學習西方的科技,不改變中國的制度。說明「中體西用」的洋務運動不可能使中國走向富強
二、民族工業的發展
1.晚清民族工業的興起 (1)產生(19世紀六七十年代):①自然經濟日益解體;外商企業刺激;洋務運動誘導。②概況: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一些官僚、地主、商人,開始投資創辦近代企業,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2)初步發展(甲午戰爭後):①原因:甲午戰爭後,列強向中國輸出資本,進一步破壞中國自然經濟;清政府為擴大稅源,解決財政困難,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②影響:民族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台,發起維新變法運動、辛亥革命,倡導實業救國論
2.民國時期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 (1)民國初期的短暫春天:①原因:辛亥革命影響;群眾性反帝愛國運動促進;實業救國思潮影響;一戰的影響。②特點:地域不平衡(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區);部門不平衡(輕工業發展迅速);短暫。③影響:為新文化運動及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到來提供了經濟基礎和階級基礎 (2)國民政府統治時期的曲折發展:①1927—1936年較快發展,國民政府基本實現全國統一,提出廢除不平等條約,推出一些有利於發展的經濟和政治措施,民族工業有了較快的發展 ②抗日戰爭時期遭受沉重打擊 (淪陷區日軍的吞並、擠壓;國統區的戰時體制;官僚資本的壓榨等因素影響)③抗戰勝利後走向萎縮;民族工業陷入絕境。(美國商品排擠、官僚資本擠壓、苛捐雜稅、通貨膨脹等因素)④新中國成立後獲得新生,三大改造使之成為社會主義經濟的一部分
3.影響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因素
(1)中國近代社會性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下,民族資本主義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多重壓迫。(2)國內政局和國際環境 (3)政府的政策措施。(4)民族資本主義自身因素:民族資本的獨立性與依賴性,民族資產階級的進步性與局限性等。
4.民族資本主義在近代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引進先進的生產方式,代表近代經濟發展方向,有利於經濟的近代化。(2)為資產階級維新變法和資產階級革命運動提供經濟基礎和階級基礎;民族資本主義的逐漸發展使無產階級隊伍逐步壯大,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奠定階級基礎 (3)民族資產階級倡導的立憲改良、民主共和、民主科學等主張,既推動了中國政治近代化的發展,也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
(4)受到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多重擠壓,始終未獲得獨立發展,沒能成長為中國經濟的主導成分。
⑤ 近代中國戊戌變法中發展經濟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經濟上,設立農工商局、路礦總局,提倡開辦實業;修築鐵路,開采礦藏;組織商會;改革財政。
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是指1898年6月至9月21日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主要領導人物的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通過光緒帝進行倡導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農、工、商業等的政治改良運動。但戊戌變法因損害到以慈禧太後為首的守舊派的利益所以遭到強烈抵制與反對,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後等發動戊戌政變,光緒帝被囚至中南海瀛台,維新派的康有為、梁啟超分別逃往法國、日本,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第共6君子被殺,歷時103天的變法失敗。
主要內容:發展工農業;訓練新式陸海軍;創辦報刊,開放言論;開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等。同時規定,今後科舉考試廢除八股文,取消多餘的衙門和無用的官職。
戊戌變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促進了思想解放,對社會進步和思想文化的發展,促進中國近代社會的進步起了重要推動作用。
⑥ 中國近代化探索(四次運動)的思想主張
這四次運動分別體現了什麼樣的思想主張
師夷長技(或自強、求富);
維新變法(或變法圖強,或興民權發展資本義);
三民主義(或推翻清朝統治,建立產階級民主
共和國或同盟會十六字綱領);
民主與科學。
中國近代化的探索:
一.洋務運動
二.戊戌變法
三.辛亥革命
四.新文化運動
一、洋務運動
背景: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內外交困
時間: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
領導階級:地主階級
目的:利用西方先進技術,維護清朝統治。
口號: 前期:自強;後期:求富。
內容:創辦軍事工業;創辦民用工業;籌劃海防,建立海軍; 創辦新式學堂, 培養人才。
性質:地主階級自救運動
二、戊戌變法
早期的維新活動:
1895年公車上書,揭開了維新變法的序幕。
創辦《萬國公報》,後改名《中外紀聞》。
成立強學會——維新派政治團體基本形成。
背 景:《馬關條約》的簽訂,民族危機加深
時 間:1898年6月—9月
領導階級:資產階級維新派
主 張:變法圖強
內 容:政治、經濟、文化、軍事
性 質:資產階級改良運動
影 響:傳播了資產階級的思想,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
教 訓:資產階級改良道路在中國行不通
三.辛亥革命
革命黨的創建
興中會: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成立
中國同盟會:成立時間:1905年
成立地點:日本東京
創建者:孫中山
性質:第一個全國規模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革命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
機關刊物:《民報》
三 民主 義
內容:「民族」、「民權」、「民生」
地位:三民主義是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
背 景: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國內民族資本主義發展迅速。
時 間:1911年
領導階級:資產階級革命派
高 潮: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中華民國成立
結 果:失敗,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
性 質:資產階級革命
影 響: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但沒有改變中國的社會性質。
教 訓:在半殖民半封建社會的中國,資產階級共和國道路走不通。
四.新文化運動
背 景: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推行尊孔復古的逆流,新舊思潮發生了激烈的沖突。
興 起: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
領導階級:資產階級進步知識分子
代表人物: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
口 號 :民主和科學
主要陣地 :《新青年》
⑦ 什麼是中國近代化
近代化也叫現代化,它們源於同一單詞「modernization」,以經濟工業化和政治民主化為主要標志。在中國,近代化也就是工業化和與工業化相伴隨著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變化,就是實現社會的轉型,即從中世紀社會轉化為近代社會。
中國近代化是一個長期的艱巨的過程,不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和取得民族獨立,要想實現近代化是根本不可能的。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是推動近代化的首要條件。幾千年根深蒂固的封建意識形態頑固地阻礙著中國近代化的進程,消除它的影響任重而道遠。
(7)經濟性質的近代化運動有哪些擴展閱讀:
把中國建成現代化強國,是中國人民為之奮鬥了幾代人的夙願。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在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令人振奮。在世界現代化發展史中准確把握中國現代化的歷史方位,明確中國在世界現代化進程中的角色和定位,可以以高度自信向著既定目標前進。
現代化的起點在西歐。西歐在中世紀是一個落後地區。從15、16世紀交接前後開始,西歐進入現代化進程。人們通常認為,西方的力量來自工業化,因此把工業化看作現代化的唯一內容。這種看法是錯誤的。
現代化不等於工業化,現代化的起點也不在工業革命。工業革命發生之前的西方社會已經歷了許多變化,推動它走上現代化道路。
我們今天知道的許多歷史事件,如城市的再生、商業的興起、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地理大發現、宗教改革、殖民擴張等,都在深刻改變西方社會的過程中推動了現代化進程。最重要的變化是現代民族國家的形成。
它結束了中世紀的分裂,完成了國家統一,清除了導致西歐落後的根本原因,使其在強大國家的保護下開始走向現代化。可以說,沒有民族國家就沒有西方的崛起,也沒有西方國家的現代化。
⑧ 近代經濟制度有哪些特徵
中國:中國近代經濟制度的結構問題 1、封建自然經濟、外國資本主義經濟、民族資本主義經濟。自然經濟是封建社會經濟的基本形式,基本特徵是「自給自足」,這里的「足」並非富足,而主要是指維護較低生產力水平上的男耕女織和很少商品交換這種經濟形式。其發展趨勢是走向解體,但長時期內繼續存在並佔主導地位,是晚清政府、北洋軍閥政權的經濟基礎,是中國社會最落後的生產關系和阻止中國進步的根源。因此中國要富強必須反封建。外國資本主義企業是適應西方列強侵略需要而在中國出現的經濟形式。在兩次工業革命推動下其勢力突飛猛進,從60年代起至19世紀末20世紀初,逐漸控制了中國經濟命脈,政治上外國侵華勢力事實上成了凌駕於清王朝之上的「太上皇」。中外反動經濟政治勢力勾結是造成中國人民苦難、阻礙中國發展的主要因素,因此中國要富強也必須反侵略。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是近代前期最進步最革命的經濟成分,主要表現是為社會變革的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五四運動等提供了經濟基礎。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決定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缺陷--先天不足、後天畸形。一戰期間民族工業在得到長足進步後仍然無法改變這一局面。從分布區域上看主要集中於東南沿海;從資金技術上看難以與外資抗衡;從部門上看主要是輕工業;從發展原因上看客觀上是西方列強矛盾提供的一個機會等等。不難看出其發展的艱難和軟弱,這也必然決定了資產階級政治運動的缺陷和失敗。 2、官僚資本主義和新民主主義經濟。對官僚資本主義,需要明確,它是中國的「土產」,但它並不代表中華民族的利益,而是為了適應列強在華傾銷商品、資本輸出和掠奪資源而產生的,它依附於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它產生和發展的規律與西方資本主義截然不同,尤其能表現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經濟的特點。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起步就以壟斷的形式出現等等。新民主主義經濟,首先肯定它是「革命型」經濟形式。它並不是一種完整的經濟形式,是由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特殊性質決定的處於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轉變過程中的過渡形式。新中國成立以前的新民主主義經濟主要指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根據地或解放區的經濟基礎。正如民主革命陣營由多個革命階級階層組成一樣,它本身又是由多個經濟形式構成--一個體小農、小工商業者、開明的地主富農、民族資本企業也包括在內,以及帶有社會主義萌芽性質的農業互助經濟和公有性的軍事和民用企業等。正因為是作為革命過程的過渡經濟,所以更重要地表現為革命經濟政策:沒收地主土地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保存或限制富農經濟,保護中小工商業者,反對官僚資本主義和外國資本主義。新民主主義經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經濟基礎,代表著民主革命各革命階層的經濟利益。新民主主義經濟發展的過程就是不斷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的過程。 3、中國近代經濟形式的發展趨勢和相互關系。這一時期並存的經濟形式:封建自然經濟、外國資本主義經濟、民族資本主義經濟、新民主主義經濟以及官僚資本主義經濟。 相互關系:①自然經濟依附於外國資本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經濟,阻礙民族資本主義;同時其他四種經濟形式的發展都在瓦解著自然經濟。②外國資本主義經濟與官僚資本主義相互勾結、依賴、相互矛盾。③民族資本主義在封建經濟、官僚資本和外國資本主義夾縫中生存,具有革命性,同時又具有依賴性。④新民主主義經濟的發展受著中外反動經濟的重大阻礙,同時其發展在日益改變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狀況。發展趨勢及政治影響:①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在中外反動勢力壓制和排擠下,日益萎縮,證明在中國資產階級共和國的道路走向末路。②封建經濟、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官僚資本主義經濟處於衰落消亡的過程中,中國反動勢力與帝國主義相勾結的國民黨政權走向覆滅。③新民主主義經濟日益發展並成熟壯大,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走向勝利,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狀況最終結束。 4、新中國的經濟發展趨勢。(1)1949年至1952年經濟恢復時期,從經濟基礎角度看應該是新民主主義經濟確立。具體內容包括土地改革確立農民土地所有制,沒收官僚資本建立國營經濟,允許私營工商業的發展等。這些政策是由中國的國情和中國革命實際決定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階段,其主要特徵是社會主義國營經濟領導下,多種經濟成分並存。從民主革命的發展要求以及當時中國的國情,可分析新中國成立後政策內容及原因。如土地改革為什麼實行的仍然是農民土地私有形式,對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是調整而並未改變其性質等等。(2)1953年開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直至1956年以後的全面社會主義建設,其主要特徵是形成高度集中的計劃管理體制。對這種體制應給予歷史的辯證的評價。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這不僅是必要的,且在恢復經濟、鞏固政權和建設社會主義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只是隨著經濟建設不斷深入發展,才越來越顯露出與生產力不適應的某些方面。其形成原因:對蘇聯經濟模式的借鑒;中共缺乏經濟建設經驗,從而把政治斗爭方式照搬過來;新中國成立初期極端困難形勢下與中外反動勢力斗爭的需要等等。(3)過渡時期中國共產黨對兩種性質的資本主義經濟成分分別採取了兩種不同的政策;沒收和贖買。這主要是由它們各自的本質和作用決定的。官僚資本主義是中外反動勢力勾結的產物,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態的經濟基礎,是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之一,是蔣介石反動統治的基礎,所以中國共產黨採取沒收官僚資本的政策。雖然民族資本主義經濟也帶有剝削性,但無論在民主革命時期還是在社會主義革命時期,鑒於其對革命的貢獻以及與中共合作的態度,中國共產黨採取贖買方式實現了私有制到公有制的過渡。(4)1956年以後開始全面社會主義建設,特別要注意失誤在哪些方面,如脫離了經濟建設的中心、脫離中國實際的經濟建設目標、各部門比例失調等,以總結經驗教訓。(5)立足於生產力因素認識改革開放的含義,理解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特徵以及經濟建設目標。宏觀上把握中國經濟體制由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變。結合歷史與現實、理論和實踐解析計劃經濟體制的建立,以及向市場體系轉變的必要性。從實質上講,這種轉變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前提下,改革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一系列環節,以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促進生產力解放和發展。中國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生產力水平低下,中國仍處於初級階段,決定了目前中國的這種經濟體制。這種轉變是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建設實際相結合的光輝典範。從內容上講,這個轉變包括:把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發展為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把高度集中的管理體制改變為以間接管理為主、宏觀調控為輔的體制,把宏觀與微觀、計劃與市場結合起來。還包括把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開,實行政企職責分開,擴大企業自主權,實行責任制承包經營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的多種形式的分配方式和分配政策。519世紀中期開始的100年間,我國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①1840年,英國發動鴉片戰爭,強迫清政府簽訂《南京條約》,在中國東南沿海開辟五個通商口岸,並協定關稅,瘋狂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逐步把中國捲入了資本主義市場體系,中國封建自然經濟逐漸解體。②19世紀六七十年代,在外國資本主義和洋務運動刺激下,一部分地主、官僚、商人投資於新式企業,中國社會出現了近代民族資本主義。③甲午戰爭後,帝國主義對華輸出資本,從此中國社會封建經濟、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外國資本並存,這是典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形態。④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在很短的時間內,四大家族憑借國家政權,依附帝國主義,迅速聚斂起巨額財富,形成了官僚資本。⑤新中國成立後,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徹底消滅了兩千多年來的封建土地制度,1953~1956年又完成了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起了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
⑨ 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都被稱為是近代化運動,其主要依據是
說戊戌變法「主張實行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個人以為不準確。
雖然康有為提出過在我國建立君主立憲制度,可是《定國是詔》並沒有涉及此類問題。故「B」項錯。
我贊成「A.都是資產階級領導的」。因為稱「近代化運動」主要應是指性質,而不是指成果。
⑩ 哪個事件開啟了中國經濟近代化說出理由
洋務運動。
首先,洋務派面對新的形勢,提出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這一最早的現代化思想。19世紀中葉,現代化浪潮已從歐美席捲到世界各地,它打破了各國的隔絕狀態,將不同的國家和民族連為一體,人類歷史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巨大變化。而在中國,清王朝遇到了開國以來最大的統治危機:太平天國運動如火如荼,蓬勃發展;英、法聯合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數千年來未有之強敵」憑借洋槍洋炮打敗了「天朝」軍隊。日趨衰落的清王朝猶如一座將傾的大廈,處在風雨飄搖之中。政治統治的危機,促使統治集團發生了分化,出現了新的組合――洋務派。他們面對「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李鴻章語),提出了應變的思想,即「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然而應當指出,洋務派主張「中體西用」,「實已是一革命性的態度」③。從實踐上看,這一思想不再像經世派提出的「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主張那樣停留在書本上和口頭上,而對當時的社會產生了有效的影響,它具有沖破傳統思想的禁錮,開闊人們視野,引導人們追求新知的積極作用。即以當時設立的學堂而論,盡管每所學堂以及每次派遣留學生幾乎都強調「以義理為體,以格致為用」,但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實際上是以西學為主的。有的只是規定「仍兼講中學」:有的只是說「漢文經學,原當始終不已」,並不列為正式課程;有的只是要求學生在「閑暇」時閱讀一些史鑒之類的書。當發現某些學生偏重中學、荒廢西學時,還認為是背離了設立學堂的宗旨而著力加以整頓④。毫無疑問,「中體西用」思想是中國最早的現代化理論⑤,它使中國人邁出了由「傳統人」向「現代人」轉變的腳步。
其次,洋務運動從西方引進先進技術和機器生產,實現了中國從手工業製造轉入機器生產的起步。美國比較現代化學者布萊克指出,在人類歷史中,有三次偉大的革命性轉變,第一次革命性轉變發生在100萬年前,原始生命經過億萬年的進化以後,出現了人類;第二次革命性轉變是人類從原始狀態進入文明社會;而第三次革命性轉變則是近幾個世紀正在經歷中的事,全世界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國家從農業文明或游牧文明逐漸過渡到工業文明⑥。社會學者、歷史學者一般把人類歷史上的第三次大轉變理解為現代化⑦。從這個意義上說,洋務運動就成了中國現代化運動的起點。
1861年初,清政府宣布設立總理衙門和北洋與南洋兩位通商大臣,是洋務運動的先聲,然後以派員采購外洋船炮並自行仿造為開路,隨之在各地建立起一批機器局、船政局、槍炮廠等軍事工業。70年代洋務運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洋務派在繼續興辦軍事工業的同時,又著手興辦民用工業。
洋務企業盡管受當時社會歷史條件的種種限制,機械化的程度還很低,各企業內部仍大量使用手工勞動,但它們畢竟引進了西方先進的機器和工藝,在生產技術方面發生了空前的大變革,使中國破天荒出現了現代工業文明的曙光。再則,無論是軍事工業還是民用工業,其主導產業為鋼鐵、礦產、鐵路和棉紡織業,即當時所謂「機器礦路」。這是符合工業發展本身的規律的。
生產工具和科學技術屬於社會生產力。在洋務派創辦的軍事企業中,已較普遍地採用了僱傭勞動,大部分工人都是自由出賣勞動力的僱傭勞動者,他們的工資大體上是按照技術高低而決定的。例如:在江南製造總局,「華匠學徒,按日點工給價」;「內地工匠、小工則人無定數,視工務之緩急為衡;價有等差,較技藝之優劣為准」⑩。這顯然存在著資本主義剝削關系。而洋務派創辦的民用工業,在性質上與軍事工業相比則有很大的不同,它們不僅大量雇傭工人,而且以私人投資為主,所生產的產品計價出售,有明確的利潤目的,進行的是商品生產。企業中很明顯地存在著現代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總之,洋務運動使中國邁出了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變的第一步,中國社會現代化的進程從此真正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