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理性看待我國當前的經濟形勢
2015年中國經濟增速約在6.9%,從物價走勢看處於比東亞危機和次貸危機之後更為嚴峻的通貨緊縮中,其間還有股市異常動盪,以及外圍局勢不穩的困擾。前瞻2016年,中國經濟可能出現怎樣的趨勢?我們的猜測如下:1.經濟下行壓力可能略有緩解。在2015年9~10月份,CPI和PPI之間的差異達到7.2個百分點以上,這顯示了2011年下半年以來中國經濟持續加深的不景氣狀況。目前,令CPI下行的因素在於農產品價格和食品價格,令CPI回升的因素在於基數效應和服務業用工成本的推升。令PPI下行的因素在於美元指數的持續走強,令PPI有所改善的因素在於基數效應。綜合權衡,從2015年11月份開始,中國CPI和PPI之間的差異可能溫和縮小。從物價的搭配看,可能暗示2016年中國經濟下行壓力會略有緩解。同時,在2015年餘下的兩個月時間內,央行降准和降息的可能性也會減弱。2.投資增速將跌破10%。2014年和2015年中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分別為20%和17%,預期2016年中國投資增速可能跌破10%。支持投資的三大因素中,工業投資有好轉的可能性很弱,房地產投資增速將僅在0~3%之間,關鍵因素在於政府主導的基建投資。2015年基建投資規模可能在13.5萬億元,即便要維持12%的基建投資增速,也意味著2016年基建投資規模要維持在15萬億元以上,這極具挑戰。即便財政政策將赤字率放鬆到3%甚至3.5%,也難以支撐基建投資持續膨脹,更何況財政發力的主要方式可能是供給側政策的減稅,而非基建。3.實體經濟利潤率會有輕微改善。2016年,從工業投資、增加值和利潤總額這些總量指標看,要觀察到中國實體經濟的改善是比較困難的。但也許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的稅後凈利潤率會有所改善,這個凈利潤率在2014和2015年分別在5.5%和5.2%,到2016年工業企業利潤率也許會輕微回升到2014年的水平。原因有二:一是市場利率保持在穩定低位,改善了企業財務成本,並且企業債務成本的重置定價可能持續3年以上;二是PPI也許存在改善的可能。因此對2016年實體經濟的狀況可能會出現判斷分歧,關注總量指標者傾向於認為實體經濟仍在惡化,關注邊際指標者也許會認為出現改善的跡象。4.中國銀行業利潤增速將進入零時代。這並不令人奇怪,利率市場化接近完成,影子銀行重新萎縮,實體貸款需求不振,中間業務收入渠道枯竭,這些都迫使中國銀行業從2016年開始進入利潤零增長時代。2015年銀行業可能出現約3%的賬面利潤增速,之後2~3年中銀行業的大致格局是,整體利潤零增速,業績分化加劇,不良資產雙升,資本補充困難,行業並購重組提速,銀行控股漸成主流。如果說產能過剩行業大多屬於政府幹預下在次貸危機後三年擴張過快的行業,那麼符合政府幹預和急劇擴張的銀行,主要是中小城商行。5.人民幣匯率日趨靈活。目前看來,人民幣加入SDR貨幣籃子的可能性很大,2016年也許是人民幣國際化逐漸加速發力的一年,央行的可能姿態是減少匯市干預,擴大匯率波幅,引導人民幣匯率走上均衡可持續的水平。因此2016年即便美元保持強勢,人民幣匯率的最大特點也並非貶值,而是波動區間的靈活擴大,市場自我調節能力持續增強。如果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最終圍繞6.35上下波幅達到4%左右,也並不令人意外。6.消費增速可能提升至11%甚至更高。導致消費持續較強的因素有二:一是涉房。存量住宅和商品住宅交易活躍,目前中國房地產已不太具備對鋼材水泥等投資端的拉動能力,但仍具備對家居家電等消費端的拉動能力,2015年商品房銷售面積和金額可能同比分別增長8%和15%,創造超越2013年的歷史峰值,明年地產情況和今年持平的概率較大;二是涉車,尤其是成品油銷售金額的改善。「啃老」現象的普遍化,使居民收入增長放緩和就業困難並未直接沖擊消費。2016年,消費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可能上升至60%,而工業的貢獻率則持續縮減。7.A股市場加速常態化。回顧2013年以來的中國A股市場,融資功能時斷時續,監管力度或松或緊,市場熱度忽冷忽熱,始終不是一個具有融資、重組和投資者保護的常態化、多層次市場。經歷了2015年7~8月間異常動盪之後,A股市場正從救市後的非常態加速向新常態回歸。IPO的重啟、注冊制的落地、新三板的分層、股指期貨交易的常態化都指日可待,甚至戰略新興板、國際板也並不遙遠。在人民幣加入SDR之後,2016年回歸常態的A股如果被納入到MSCI指數也並不會令人驚訝。迄今為止,權益資本在中國居民的財富配置中不足5%,而該比率在美國為20%。此外,非居民對中國證券市場的投資佔比不足3%。2016年中國股市加速常態化、市場化和國際化改革不可避免。8.低利率終於姍姍來遲。中國從2011年開始就呈現出增長持續放緩,但利率水平卻和增長放緩背道而馳,主要因素有兩個:一是影子銀行系統的不斷膨脹,加杠桿加風險的影子銀行提高的名義利率水平充實了銀行盈利,但目前影子銀行在中國已重新萎縮,銀行信貸在社會融資總額中的佔比重新回到決定性地位;二是利率市場化不可避免地推高利率,縮小利差和迫使中國經濟承受去杠桿壓力,目前利率市場化已近尾聲。因此從2015年下半年開始,中國利率水平呈現和經濟增長放緩逐步一致的狀態。如果未來數年中國經濟增長不太可能強勁復甦,那麼低利率也將持續。影響未來中國利率的因素有三個:一是國內物價的總體走勢,二是央行持續寬松的意願和手段,三是美元指數和美國國債收益率的變動。總體而言,至少在2016年上半年之前,中國利率水平將平穩,政府和企業債務重置致使債券供應端壓力沉重,信用債打破剛兌的陰影不散。9.中國外貿將受煎熬。中國外貿增長在上世紀90年代和新世紀的前10年年均增速分別高達15%和20%,但這種高增長已逐漸遠去,因素有三個:一是全球化在倒退,而不是加速。新興國家無法再依賴外需型增長,中國的經常項目順差已從一度高達GDP的5%~10%萎縮到目前的只略高於2%。二是區域主義和保護主義的抬頭,美國推行的TPP/TTIP都偏離了WTO框架,巴黎恐怖襲擊也會迫使歐洲更為右傾和保守,中國也許會盡力推動和相關經濟體的自由貿易和投資協定,但難以扭轉大局。三是人民幣匯率和出口退稅等不太可能再用以刺激貿易,中國外貿的增長將越來越依賴中國ODI(對外直接投資)的增長。2016年中國外貿仍將和全球貿易一同處於煎熬狀態。10.中國金融改革將呈現新格局。這種新格局具有兩種特點,一是金融改革快於實體經濟轉型的節奏,二是金融對外開放和國際化快於對內開放和市場化。「十三五」規劃給出了中國金融改革的清晰框架,監管框架的變革、人民幣國際化和人民幣成為硬通貨都是「十三五」期間金融變革的應有之果。但實體經濟要實現去產能化、戰略轉移和實現新興產業的崛起仍然艱難。同時,以亞投行、「一帶一路」戰略和人民幣國際化為核心的金融開放布局,比國內金融改革市場化、私有化的阻力可能小一些。總體上看,從2016年開始,金融變革新格局可能逐漸清晰。日美等國的歷史均顯示,一個國家主動引導儲蓄和產能的海外布局,是錢、產業和就業都向外走的過程,將對本國資產價格帶來長期抑制。
Ⅱ 如何全面准確把握我國當前經濟形勢
正確看待當前的經濟形勢,需要把握幾個方面:
一、經濟正在經歷艱難時刻
一個時期以來,除了大環境國際經濟不景氣,國內經濟結束了兩位數高速增長之後,開始階段性轉換,增長速度持續下行,增長速度呈階梯式回落之勢。經濟增長速度階梯式回落,使各方面壓力加大,相當多的經營困難甚至倒閉,部分地區經濟下滑嚴重,一些省份財政收入急降、失業問題突出,股市大幅動盪,地方債務風險升高。從統計數據看,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體現出來,一是三大需求同時收縮;二是工業生產繼續回落;三是產能過剩問題依然突出;四是部分地區困難凸顯。
二、在經濟下行中有亮點
從高速增長到中高速增長,表明我國經濟增長進入「新常態」。經濟下行確實給我們帶來前所未有的壓力。壓力當前,但也不乏亮點。一是產業結構加速升級,第三產業增長增速較快;二是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明顯上升,目前最終消費支出的貢獻率達到60%,這說明我國經濟增長的動力結構在加速調整,消費的基礎性作用不斷強化;三是新市場主體繼續快速增加。在經濟下行壓力下,盡管有些經營困難甚至倒閉,但又不斷有新生,實際上生生死死是市場經濟競爭規律發揮作用的體現;四是能源消耗進一步下降。降低消耗、減少污染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重要內容,是經濟運行效益提高的重要體現;五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城鄉居民平均收入增長經濟增速,說明城鄉居民的平均收入增幅相對穩定。
三、「三期疊加」下尋找和把握經濟發展機會
我國正在經歷經濟增長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的困難。所謂換擋,就是從高擋換到中高擋,減速成為必然;結構調整,意味著產能過剩行業收縮;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意味著刺激政策的累積效應和溢出效應還在發生作用,使經濟結構調整難度加大,當期宏觀政策的選擇運用受到掣肘。「三期疊加」矛盾交織,對我國經濟增長目標的實現形成制約。還有,當前議論比較多的一個問題就是「為官不為」。在我國現階段,由於相關制度不配套不完善,在守規矩守紀律要求越來越嚴的大背景下,的確出現一些官員怕犯錯誤,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在招商引資、促進經濟發展方面縮手縮腳,積極性主動性下降的情況。近年來對GDP增長指標考核力度減弱,部分區域和縣域取消GDP考核,也對地方經濟增長形成一定的客觀影響。同時,還要看到,經濟下行往往會慣性發生作用。
但分析經濟形勢不能只看一面,看不到困難就找不到政策著力點,只看困難看不到亮點則容易喪失信心。對經濟形勢有利條件是,近年來陸續出台的穩增長政策的效應會逐步顯現;國家批準的重大工程項目會陸續展開並產生相應的經濟帶動作用;經濟運行中的新趨勢新亮點會得到強化;基期年度經濟增長速度放緩,意味著新的經濟年度增長基數相對低。只要決策者能審時度勢,仍然把中心放在經濟建設上,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措施得當,同時加快推進體制改革,擴大「改革紅利」,把有利條件變成實際的增長速度是可能的。
Ⅲ 2020年如何看待當前我國總體經濟形勢
其實我覺得我國總體經濟形勢還是非常好的,因為我們國家是非常優越。祝您生活愉快,身體健康如果有問題隨時聯系我們,謝謝!
Ⅳ 如何理性看待我國當前經濟形勢
在全球經濟深度調整和我國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大背景下,中國經濟砥礪前行。同時,新舊產業和發展動能轉換正處在接續關鍵期,積極因素和新興力量正在積聚,行業和區域走勢分化,結構調整起步較早的企業、行業和地區走勢向好,但也必須清醒看到下行壓力還在持續加大。我們要科學把脈形勢,既分析客觀因素,又要找主觀原因,既對長期向好充滿信心,也要做好應對更大困難和挑戰的准備。
世界經濟形勢復雜化對中國有利也有挑戰
今年,國際環境更加復雜化,不同經濟體宏觀政策在不斷分化。先看發達經濟體,歐元區剛剛走出危機最差的時期,2015年經濟增長可能稍好於2014年,但是2015年歐元區債務惡化不會明顯緩解,通貨緊縮將會持續,在此形勢下,歐元區於1月推出歐版QE,實行寬松的貨幣政策,在宏觀政策上表現為「放鬆」。再看日本,在2014年4月提高消費稅後經濟增長已經連續幾個季度萎縮,2015年經濟不會好於2014年,為了刺激經濟,實現預期通脹和增長目標,將在宏觀政策上繼續實行超寬松量化貨幣政策,在宏觀政策上也表現為「放鬆」。在這次危機中,美國在發達經濟體中表現突出,私人消費抬頭、製造業迴流、失業率下降等都使經濟向好。但美國2014年11月宣布退出QE,並於2015年年中可能開啟加息窗口,宏觀政策總體趨勢表現為「收縮」。發達經濟體之間宏觀政策的收和放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是深刻的,由於美國是世界超大經濟體,歐洲日本等其他發達經濟體的放鬆帶來的影響,不足以抵消美國在宏觀政策上收縮給世界帶來的沖擊和影響。
再看新興經濟體。中國和印度在新興經濟體中是表現相對較好的兩個經濟體,這兩個經濟體目前為了應對經濟形勢變化,都相繼採取了放鬆的宏觀政策。但是阿根廷、委內瑞拉、巴西、俄羅斯等經濟體,面對資本外流和通貨膨脹,經濟增長面臨巨大壓力。新興經濟體的經濟形勢和宏觀政策也分化了,對中國經濟增長和宏觀調控帶來不同挑戰。
總之2015年,世界經濟對中國經濟影響有利有弊。去年以來美元堅挺迴流、世界大宗商品價格不斷回落,對我國進口大宗商品價格降低成本有利。比如石油我國每年進口約三億多噸,如果價格降一半,我們進口原油會節省一千億美元左右,當然這是理想狀態,還有銅、黃金、鐵礦石、大豆棉花等。但是,當世界大宗商品價格不斷回落以後,必然引起新一輪的世界通縮。一旦通縮,國際市場需求將進一步萎縮,對中國產品出口將形成嚴重需求約束。還有,在國際資本迴流美國形勢下,除了美國之外,世界上20多個國家開始競爭性貨幣貶值,這使得我國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相對穩定,對其他貨幣明顯升值。這嚴重抑制了中國的出口,這對當前我國經濟帶來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國內經濟增長影響因素有利有弊
先從有利的方面看,有以下四大方面能給2015年經濟增長托底。
一、改革步伐加快,改革力度加大,能釋放一些體制改革紅利,可促進經濟增長。比如,黨的三中全會提出336項改革措施,四中全會提出190項改革措施,加在一塊526項改革,每年分解80多項。如果2015年按預期完成改革任務,必將對經濟增長產生積極作用。又如,行政審批許可權的取消和下放、金融體制改革、財稅體制改革、國企改革、新型城鎮化試點改革、戶籍制度改革等,特別是各種改革試點的推進產生的示範效應,都將為經濟發展釋放出紅利。
二、從經濟結構調整上挖掘增長潛力,有利於經濟增長。本屆政府積極推進發展模式創新,通過產業結構和區域結構調整,將城鄉、產業、區域串聯起來,即串聯式發展經濟。提出產業融合發展、區域協同發展,打造長江經濟帶、京津冀協同發展、推進新型城鎮化,這都是創新思維。將產業、區域、城鄉串聯起來發展能產生聯動效應,會帶來1+1>2的效果。
第一,積極推進新型城鎮化,解決三個億的人口問題。一是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一個億,促進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解決他們長期懸在半空問題,會產生幾萬億的GDP,二是棚戶區改造一個億人口,促進一億人居住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解決困難群體安居樂業問題,也可產生上萬億的GDP,第三是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一個億,逐步減少大規模人口「候鳥式」遷移問題。為了推進新型城鎮化,國家在北京、江蘇、安徽、浙江等省市選擇62個城市(鎮)於2014至2017年進行試點,然後全國推廣。如果試點成功並推廣,經濟還會增長一大塊,而且這種增長是健康的。
第二,打造長江經濟帶,今年要開好局。打造長江經濟帶要解決三個問題,一是沿長江經濟帶建設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網路體系,黃金水道建設,高效鐵路體系建設,便捷公路體系建設,發達的航空體系建設,油氣能源管網體系建設,還有城市交通便捷體系建設等,這些建設都需要巨量投資。二是沿長江經濟帶培育幾個城市群,下游以上海為中心的城市群,將上海與周邊城市有機連接在一起;中游以武漢和長株潭為中心的城市群,將周邊的中小城市彼此相連;上游以重慶和成都為中心的城市群,這些城市群形成以後,會出現一個更有效的城市經濟發展圈。三是沿長江經濟帶打造產業集群,高科技、先進製造、汽車製造、新能源、信息、生物等產業集群等發展興起,必將推動這個區域的快速發展。
第三,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將北京和天津同周邊城市連接起來,即協同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通訊、水電網管設施、產業發展、生態建設等都實現互聯互通,也能帶來經濟增長的聯動效應。
三、實施新「走出去」戰略。「一帶一路」戰略指的是向西建設陸上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可稱「路絲」,依託國際大通道,以沿線中心城市為支撐,以重點經貿產業園區為合作平台,打造新亞歐大陸橋、中蒙俄、中國—中亞—西亞、中國—中南半島等國際經濟合作走廊,實現歐亞一體化;向東建設海上絲綢之路,簡稱「海絲」,以重點港口為節點,從海上打通貿易通道,加強與亞洲周邊、歐洲、非洲等經濟聯系,共同建設通暢安全高效的運輸大通道。近期重點建設中巴、孟中印緬兩個經濟走廊,實現亞太經濟一體化。實施「一帶一路」戰略,使中國對外開放形成了一個新視野和新戰略。這會給中國帶來一片新天地。中國將從過去的以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為導向轉向以資本、技術輸出帶產品輸出,這是一個戰略轉型,如果做好了,會把中國帶向一個新的時代。比如建亞投行,中國出五百億美元,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澳大利亞、韓國等50多國都願意成為創始成員國。還有我國已經建立絲路基金,注資400億美元。這些都會對當前和未來經濟發展產生深刻影響。
四、今年中央會繼續強化實施微刺激的宏觀政策。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有力度,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註重松緊適度。政府工作報告又提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增效。2014年以來我國的很多措施都是定向調控、結構性調控,例如9月30日放鬆第二套房的房貸政策,70個城市66個城市相繼取消商品房限購;10月到11月,國家批復30項鐵路和機場建設項目合計9000多億元,加上特高壓和港口項目投資超一萬億;還有,11月22日降息,12月28日央行378號文將同業存款納存,今年2月5日實施普遍降准和定向降准,可釋放約9000億貨幣,3月1日起又下調存貸款利息。總的來說,上述四大方面的因素,都會為今年中國經濟托底,把中國經濟保持在預期區間。
但是有以下幾大因素對我國經濟增長會構成較大下行壓力。一是長期因素。中國經濟已經出現了周期性下行,從高位向中位下行似乎是一種趨勢。在總量方面,經濟增長將從高速向中位轉換;在結構方面,中國再想像過去一樣靠高投資來帶動經濟增長的時代已經結束了。我國的投資規模已經51萬億,63.64萬億GDP中有如此大的投資規模,再擴大投資規模將受到空間限制。還有產業結構調整,我國製造業規模發展得過大,再繼續刺激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增長,也受到國際和國內市場需求不足的強烈約束。由於傳統勞密型產業長期過剩,新興產業成長緩慢,結構調整將面臨劇烈陣痛。在調整過程中,傳統產業首先要淘汰或轉移,這會使依靠該行業營生的人群受到沖擊,而另外一部分人通過創新又會獲益。因此,本階段產業轉型中,新興產業的成長和擴張,必然要以一部分傳統產業淘汰為代價,比如網路銷售給傳統商業帶來極大的沖擊。
二是消費增長緩慢。我國需求結構轉換已經傳出好消息,消費佔GDP的比重有了微弱上升,投資的比重出現了下降苗頭。但是,與同等發展水平國家相比,我國的投資佔GDP比重明顯高,居民消費佔GDP比重太低。當前我國遇到的最大問題是在壓縮「三公」消費之後,私人消費沒有及時補上,造成總消費增長緩慢。當前和今後,我國面臨的最大問題不是投資能不能再增長,而是消費在需求結構轉換中不能實現正常上升。
三是落後產能淘汰後,接續產業成長緩慢,導致經濟增長乏力。從生產投資看,當傳統的產業被淘汰或轉移之後,新興產業成長緩慢,傳統產業改造滯後,導致經濟增長率下滑。落後產能是污染、不好的GDP,當這些產業被淘汰以後,綠色的、有質量的GDP沒上來,最後經濟增長必定要下滑。因為落後產能淘汰是快變數,產業升級改造和新興產業成長是慢變數,快慢之間必有一段空檔期,在空檔期缺乏接續產業條件下,工業投資增長必然下降,經濟增長就不會太快。
對策與建議
基於以上因素,當前和今後形勢判斷是,總供給和總需求失衡,主要是總需求回升緩慢,解決需求不足仍然是今後一段時間內的主要任務。今後,在政府微刺激和投資拉動下,基礎設施公共投資會向好,但製造業、房地產業投資難有明顯回升,消費繼續呈現低緩增長趨勢,出口增長會延續低速狀態,經濟增長仍面臨不小的壓力,預計全年增長率會低於2014年。
為了穩增長,防止經濟增長過大偏離預期目標,今後我國的宏觀政策方向是,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與穩健的貨幣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增效,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松緊適度,強化微刺激力度,加大定向調控、結構性調控。
在今後三個季度,具體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是繼續擴大財政支出規模,一方面用於新型城鎮化和三大戰略部署方面的投資,一方面用於能刺激和改善消費側方面的投資和公共服務支出。同時,還應從財政中拿出相當一部分財力,繼續加大對中低收入人群特別是貧困人群的援助力度,解決這些人群住房、就業、上學、看病、養老等基本需求問題。另外,財稅政策要在減法上做文章,例如降低部分日用工業品的消費稅,增加家電甚至傢具更新消費補貼,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等都是比較好的選擇。
二是實施中性偏松的貨幣政策,更大地發揮貨幣政策力量,推動穩定經濟增長。運用有效貨幣政策工具,增加貨幣和信貸供給,從制度和政策兩方面增加中小企業、新興產業的信貸規模,解決他們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一方面可繼續降低存款准備金率和存貸款利率,向市場適度增加貨幣供給;另一方面可繼續放寬金融市場進入門檻,允許並支持社會資本依法建立民營金融機構,從制度上擴大金融供給。
三是加快改革落實工作,選擇能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加快社會結構轉型的體制改革方面進行優先、重點推進,比如財稅體制、金融體制、國民收入分配製度、戶籍制度、行政審批許可權、壟斷行業限制、土地礦產能源等資源制度等方面加快改革。
Ⅳ 如何看待當前我國總體經濟社會形勢
當然簡單地從股市來分析中國經濟是非常不客觀的。經濟形式與當前的社會形態,政策抉擇,國際環境等各種因素密切相關。鬧得沸沸揚揚的6.28甕安事件吸引了全國人民的目光,這次事件不是簡單的打砸搶,它深刻地暴露了當前中國政治體制的弊病。而這些弊病又和經濟問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那麼當前中國經濟到底出現什麼問題呢,本人談談自己的一些鄙見。 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整整30年了。從最初的計劃經濟發展到現在半開放的市場經濟。這30年的經濟革新我們是摸著石頭過河,沒有任何可以借鑒的模式,所以任何一項變動都充滿了風險和挑戰。有人說中國社會現在的改革共識已經基本上破裂了,換句話說,中國的改革可以說是危機推動的改革,很多利益集團,特別是前期主導改革的群體不願意改了,以前可以摸著石頭過河,可現在前面不是河了,是一片汪洋大海,怎麼辦 經濟發展到現在已經很難找到突破口了。經濟增長的空間有限,我們的內需需要擴大。我們作為世界工廠已經很多年了,如果我們的經濟不轉型,終究會變成拉美國家的翻版。這些都是擺在中國面前的很現實的問題。 泡沫一詞來形容中國經濟再恰當不過。樓市泡沫,股市泡沫,通貨膨脹,這些都是泡沫。為什麼會出現泡沫呢,是因為社會上的流動資金多了,這些流動資金匯集在什麼地方,什麼地方就會出現泡沫。大家都知道,市場經濟的社會資源會按照最優化的方式配置。出現泡沫的地方肯定是大家認為社會資源最優勢的地方。由於中國的經濟結構和政策影響,必然導致這些流動資金的配置現狀。 愚以為政治體制改革目標可以是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具體地講就是規范地方政府在經濟社會中的作用即職能。這是最主要最事關全局的一步,那麼這個又從哪裡著手呢?我覺得是規范新聞,提高新聞監督的作用。而這個規范首先為新聞立法,明確新聞媒體的報道範圍,規范新聞監管機構的職權范圍。這一點相當重要,他使真正推動改革的動力釋放出來,以最低成本危險系數最小的方式釋放出來。以此來促使那些應改而不想改的利益集團作出讓步,使應該改的群體朝社會希望的方向去改。那麼以這個為開頭,始終注意規范地方政府在社會經濟中的職能,不要讓它越位,錯位,缺位。這個動力一釋放出來,我想四五年內中國不說會完全轉型,至少可以走上轉型的正軌。在這個時候說中國可以維持二十年的高增長,我看是相當可能的。而且這樣一來社會的矛盾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化解,使社會問題不會影響經濟發展問題。從而重新拾起中國社會的穩定在經濟發展中所起巨大作用的優勢。
Ⅵ 如何正確認識當前我國的經濟形勢
今年上半年,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加快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國民經濟總體態勢良好,繼續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但要看到,當前經濟發展面臨的國內外環境仍較為復雜,經濟運行中仍面臨不少矛盾和困難。下半年堅決貫徹落實中央的決策部署和政策措施,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好的勢頭,為明年乃至更長時期的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奠定基礎,就顯得尤為緊要。
一、我國經濟正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
上半年我國經濟呈現出增長速度較快、結構逐步優化、物價水平基本穩定的良好態勢,經濟運行朝著宏觀調控預期的方向發展,我國經濟增長已經基本恢復到了金融危機爆發以前的水平。
上半年我國經濟運行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拉動經濟增長的協調性明顯增強。二是從經濟運行環境來看,物價總體上溫和可控,基本穩定。三是就業形勢較好。四是經濟增長質量較高,四大收入基本保持較快增長。五是重點領域的宏觀調控取得積極成效。
從以上幾個方面來看,盡管國際上經濟復甦比較緩慢,歐洲的債務危機仍在蔓延,國內也面臨著自然災害多發的重大挑戰,但是中國經濟總體上還是保持了高增長、高就業、低通脹這樣一個良好的發態勢。
據此,對當前經濟形勢可以得出以下幾個基本判斷:一是今年整體經濟走勢將呈前高後低態勢;二是世界經濟復甦基礎仍然很脆弱,不確定因素增多。三是我國經濟正處於由政策刺激驅動向市場內生驅動轉變的關鍵時期。
二、宏觀調控面臨的「兩難」問題增多
當前宏觀調控主要面臨五個方面的「兩難」:一是保增長、調結構和防通脹之間存在著「兩難」。二是政府投資和重化工業主導的經濟恢復與結構調整和轉變發展方式之間存在著「兩難」。三是房地產調控和經濟增長之間存在著「兩難」。四是經濟刺激政策退出與避免經濟復甦夭折甚至出現二次探底之間存在著「兩難」。
三、把握好下一步宏觀調控的政策取向
下一步宏觀調控的政策取向為:一是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二是把握好宏觀調控政策的著力點。三上堅持區別對待,有保有壓。
四、繼續抓好房地產市場調控措施的落實
隨著政府一系列加強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的出台,房價過快上漲的勢頭得到初步遏制。總之,對房地產業,一方面要堅定不移地支持房地產業發展;另一方面,也要堅定不移地治理房地產市場混亂的現象。
五、繼續做好管理通脹預期各項工作
今年宏觀調控的主基調,就是要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和管理通脹預期的關系。
六、在進一步擴大內需上下功夫
一是應在促進消費方面儲備一些接續政策。二是加快收入分配製度改革。三是抓好促進民間投資政策的落實。四是正確處理地方融資平台的規范問題。此外,還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促進經濟結構調整。
Ⅶ 怎樣正確認識當前我國的經濟形勢
問題重述:如何正確認識我國當前經濟運行形勢?
問題解答:今年以來,國民經濟繼續保持平穩快速發展。上半年經濟增長11.5%,居民消費價格上漲3.2%,漲幅呈現上升勢頭。究竟應該如何認識和看待當前的宏觀經濟形勢,需要深入分析和研究。
一、判斷宏觀經濟形勢,不僅要看經濟增長速度,還要看就業、通貨膨脹、國際收支。要全面地看,不能片面地看,防止出現以偏概全
這一輪經濟增長,從2002年底開始,進入上升通道,2003年到今年上半年,經濟增長持續保持了10%或略高於10%的增速,經濟運行總體平穩,沒有出現大的起伏。今年一季度增長11.1%,二季度增長11.9%,經濟增幅基本在1個百分點的區間內波動。二季度經濟增速加快,主要是因為世界經濟比預期要好,近期IMF已將今年世界經濟平均增速從4.7%調高到5%。加之部分企業對出口退稅和關稅政策調整的提前反應,搶在7月1日前突擊出口,使二季度貿易順差增加較多。下半年隨著異常因素的消除或減弱,出口增速歸於正常,從年度看,增長有望回復到正常水平。
近五年,是中國經濟平穩快速增長、波動較小的時期。其間,我們克服了「非典」的沖擊,消除了國際市場原油和部分初級產品價格大幅上漲的不利影響,戰勝了各種自然災害。隨著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國民經濟上了一個大的台階,經濟總量從2002年的12萬億元躍升到20萬億元以上,人均GDP達到2000美元。應該說,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成就是來之不易的。
保持價格總水平的基本穩定是宏觀經濟政策的重要目標。四年多來,國際市場原油及資源性產品價格暴漲,原油價格從2003年海灣戰爭前的25美元/桶左右,躍升至70美元/桶以上,平均價格水平超過了60美元/桶。其它初級產品價格都程度不同地上漲。影響我國工業品出廠價格年均上漲4.1%,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年均上漲7.6%,而居民消費價格年均只上漲2.1%;核心CPI基本穩定在1%以下。2004年CPI的短期上漲,今年5、6月份CPI的上漲都與農畜產品的價格波動有關。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國際糧食市場供求關系和價格變化對我國傳導性影響,加上去年肉價偏低,導致生豬存欄、出欄下降。今年上半年扣除食品和能源項目後的核心價格指數僅上漲0.9%。因此,價格的短期波動主要是結構性的,而且工業品出廠價格和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漲幅在回落。總起來看,總供給、總需求關系並沒有發生突變。回顧1973年和1982年兩次石油危機對當時各工業化國家的經濟發展形成的沖擊,對比我國現階段的經濟發展和物價水平,說明我們的宏觀調控是卓有成效的。
就業是民生之本,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是宏觀調控必須高度重視的目標之一,在一個13億人口規模的大國尤為重要。2003年至2006年,經濟快速增長創造了大量的就業空間,四年內城鎮新增就業近4000萬人。今年以來,我國在面臨就業高峰壓力比較大的形勢下,就業人數仍不斷增加,就業形勢繼續向好。上半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629萬人,已完成全年計劃任務的70%;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279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56%;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74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74%。6月底,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1%。就業增加,為增加居民收入、改善民生打下了穩固的基矗
保持國際收支的基本平衡對於宏觀經濟穩定十分重要。從2005年開始,我國貿易順差明顯增加,並呈繼續發展的態勢。國際收支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對此,國務院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改革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擴大匯率彈性,兩年來人民幣相對於美元升值8.6%左右。同時,取消部分商品出口退稅,開征出口稅,降低進口關稅總水平,促進進口。全面清理寬進嚴出的外匯管理政策,放寬居民、企業用匯管制,鼓勵企業「走出去」等等。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國際收支不平衡的矛盾。我們既要看到貿易順差持續增加是我國國際競爭力提高的綜合表現,對於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提高產能利用率,增加勞動力就業,增強抵禦金融風險的能力等多方面的積極作用;也要看到它對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對改善國際貿易環境,減少貿易摩擦等方面的不利影響。當前我國貿易順差增加是經濟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的必然結果,是我國比較優勢的客觀反映,也與我國當前的發展階段有關。從歷史看,一些大國在經濟起飛階段往往都經歷過較長時期的貿易順差。美國在1874至1970年的97年裡,有93年是順差。德國在1952年至2005年連續54年保持貿易順差,日本從1981年以來連續25年順差。需要特別重視的是,要充分吸取國際經驗和教訓,綜合考慮我國發展水平還比較低,就業壓力比較大等基本國情,在經濟增長、物價穩定,充分就業等關系中,求得協調和平衡。
總之,2003年至今的宏觀經濟,總體上保持了增長速度較快、物價基本平穩、就業增加較多的良好態勢,經濟運行中出現的新矛盾,有的已經有效緩解,有的正在採取措施,形勢是好的。
二、判斷經濟形勢特別是經濟增長速度,不能停留在過去的條件和基礎上,要看到多年來特別是過去四年來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進程加快帶來的環境和條件的變化,要用發展的眼光看,不能靜止地看
進入新世紀後,中國經濟發展進入到新的階段。消費升級推動產業結構升級,明顯加快了工業化進程。過去四年來,工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由40.5%上升到43.1%,採掘業、能源原材料工業、裝備製造業、電子信息產業以及輕紡工業相互促進,快速發展,投資大幅度增加,僅製造業投資就有9萬億元左右,生產能力和技術水平明顯提高。工業製成品不僅能夠滿足國內需求,還形成了大量出口能力。與之相適應,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明顯加強。四年累計發電裝機容量增加2.6億千瓦;鐵路營業里程增加0.5萬公里,而且隨著提速,總體運能增加;公路里程增加169.2萬公里,特別是高速公路增加2萬公里,綜合運輸體系的協同效應明顯增強。煤電油運緊張狀況明顯緩解,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基本消除,使經濟發展的潛在能力不斷釋放。
進入新世紀後的這幾年,是我國城市化進程最快的時期。過去四年,城鎮化率由40.5%上升到43.9%,城鎮人口新增7494萬人,年均增加1874萬人。城鎮人口和勞動力的快速增長,一方面,有效擴大了社會需求,既包括城市教育、醫療、交通、通訊、食品等一般消費需求,也包括城市住房、基礎設施建設等投資需求。這些需求都擴大了市場的容量。另一方面,源源不斷的勞動力從第一產業進入二、三產業,從農村進入城市,也明顯增強了要素供給能力和供給水平,保證了要素成本沒有過快上升,提高了總供給能力和水平。
體制改革不斷深化。過去四年,一些深層次的體制矛盾逐步緩解。以國有銀行為主體的銀行體系不斷健全,資本充足率提高,不良貸款下降,內控能力增強,銀行在資源配置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股權分置改革卸掉了困擾資本市場發展的歷史包袱,直接融資能力明顯提高。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和國有企業改革的成效逐步顯現,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的控制力、支撐力、帶動力增強,盈利能力提高。與此同時,非公經濟快速發展,活力增強。微觀經濟基礎發生了顯著變化,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強大動力。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標志著我國對外開放進入新的階段。過去四年是我國對外貿易發展最快的時期,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29.8%。累計引進外資2374億美元。對外開放度明顯擴大,這一方面有效增加了總需求,也改變了需求結構;另一方面,也提升了總供給能力。在我國出口總額中,2006年,外資企業所佔比重達到58.2%;進口總額中,外資企業佔比達到59.7%。
過去五年,是近三十年來世界經濟快速增長持續時間最長的時期,這既有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也為我國經濟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和條件。從今年情況看,世界經濟增長比預期的要好,預計將達到5%。美國經濟增長有望在2.2%左右;歐元區經濟繼續保持強勁增長勢頭,全年經濟增長將接近2.3%;日本經濟快於上年,全年經濟增長大約在2.3%左右;亞太、東歐、拉丁美洲等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經濟大體接近上年的增速。這也是中國經濟增速提高的外部原因。
綜上所述,中國經濟四年多的快速發展是總需求水平不斷提高、總供給能力不斷增強的結果;是不斷克服發展中的矛盾、消除發展瓶頸的結果;是中國經濟活力不斷增強、潛力不斷釋放的結果。
三、判斷經濟形勢,不能只看增速,還要看經濟效益、經濟結構和民生等方面的改善情況。要從綜合的視角看,不能孤立地看
在保持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優化經濟結構、提高經濟效益是近幾年宏觀調控的重點。今年以來的經濟結構和發展協調性都出現了一些重要的積極變化。投資和消費關系初步改善,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提高。上半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5.9%,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3.9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5.4%,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1個百分點。投資增速高於消費增速的幅度收窄。區域經濟發展的協調性增強,中西部地區生產和投資快於東部地區。上半年,中部地區工業生產增長19.1%,比東部地區快1.0個百分點;西部地區增長19.7%,比東部地區快1.6個百分點。中部地區城鎮投資增長35.6%,比東部地區快13.3個百分點;西部地區城鎮投資增長30.2%,比東部地區快7.9個百分點,呈現出東部投資向中、西部轉移的態勢。輕重工業比例有所改善,部分「兩高一資」產品生產、投資和出口增速回落。上半年,重工業生產增長19.5%,輕工業增長16.4%,重工業生產增速快於輕工業3.1個百分點,比一季度縮小0.9個百分點。上半年,六大高耗能行業生產同比增長20.1%,比一季度回落0.5個百分點。此外,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的協調性增強。
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經濟效益明顯提高,財政收入和企業利潤繼續大幅增加。財政收入在連續三年保持20%左右快速增長的基礎上繼續大幅增長,為進一步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提供了強大的財力支持。上半年,全國財政收入26118億元,同比增長30.6%,比上年同期加快8.6個百分點,比一季度加快3.9個百分點。企業實現利潤在連續五年保持20%以上的基礎上繼續大幅增長。1-5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潤9026億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676億元,增長42.1%,同比加快16.6個百分點。
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歸宿就是改善人民生活,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表明了經濟發展的成就。過去四年,城鄉居民收入年均分別增長9.2%和6.2%,隨著就業增加,工資水平提高,今年以來城鄉居民收入繼續快速增長。上半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52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4.2%,增幅高於上年同期4個百分點。農民人均現金收入2111元,同比增加314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3.3%,增速高於上年同期1.4個百分點,高於一季度1.2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收入出現了多年少有的快速增長態勢。此外,社會保障事業繼續得到加強,參加基本養老、失業、醫療等保險人數繼續增加。
總之,盡管經濟運行中一些領域、某些方面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矛盾和問題,但從全面的觀點、發展的眼光、綜合的視角看,當前經濟形勢總體是好的,呈現出增長較快、質量效益提高、結構協調性增強、群眾實惠增多的良好發展態勢。這一成績的取得,充分說明了黨中央和國務院在過去四年多不斷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出台的一系列宏觀調控政策,是及時的、必要的、正確的,宏觀調控取得了積極成效。
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經濟運行中還存在一些矛盾和問題,突出表現在國際收支不平衡還比較突出,流動性過剩問題還比較明顯,固定資產投資存在反彈的壓力;食品價格的上漲受畜產品生產周期及國際糧價影響,近期難以回落,價格上漲壓力還比較大;經濟增長對能源、資源的消耗較多,節能減排的壓力較大;一些體制性、結構性矛盾短期內還很難根本緩解。對這些問題必須引起高度重視,要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扎扎實實、不折不扣地貫徹好、落實好黨中央和國務院各項宏觀調控政策,使國民經濟在更長的時間內,保持又好又快的發展。(國家統計局局長謝伏瞻)
發改委報告:下半年宏觀經濟政策仍應穩中偏緊
今年上半年,國民經濟再次呈現增長「偏快」的趨勢,宏觀經濟運行再次面臨由「偏快」向「全面過熱」轉化的風險。在一些舊的矛盾和問題還沒有得到有效緩解的情況下,經濟運行中又出現通脹壓力有所加大、資產泡沫由房市向股市蔓延等新問題。在持續緊縮的宏觀背景下,新一輪經濟增長中,經濟運行出現反復性「偏快」的根本症結在於持續性流動性過剩和地方政府主導的新一輪大規模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擴張,兩股強大力量的結合給宏觀調控帶來了相當大的難度。為了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向過熱,有效緩解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未來一段時間,應採取穩中偏緊的貨幣政策,重點運用利率政策,抑制投資及資產價格過快增長。同時,要把節能降耗作為下一步宏觀調控的重要任務,在適當時機加快推進資源性產品和要素價格改革,以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及國民經濟既好又快發展。
——謝伏瞻:如何正確認識我國當前的宏觀經濟形勢
問題補充:詳情可以參閱《2011中國經濟預測與展望》一書,該書由科技出版社出版,中國科學院預測科學研究中心編輯。
希望採納
Ⅷ 請談談你對我國當前經濟形勢的看法
總得來講,近幾年來,我國的經濟屬於繁榮的發展時期,每年GDP以10%左右的速度在增長,但也存在嚴峻的挑戰。這從內外兩方面分析。在外部環境而言,我國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與世界上大部分國家一樣面臨著消費下降,經濟增長緩慢,物價下降,失業率上升的問題。同時,受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思潮影響,我國的外貿受到巨大的沖擊,2009年全年,我國外貿總額預計接近2.2萬億美元,降幅約為16%;實際使用外資850億美元左右,下降約8%;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420億美元。從內部環境來說,以房地產行業為代表的投資過熱現象依然對經濟造成嚴峻的挑戰。受國際環境影響。中國產業面臨轉系時期,收入的貧富差距,東西部發展差距和物質生活與生產力的矛盾等社會問題依然嚴峻。最後,以當前形勢來看,我國的宏觀調控應採取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措施為……貨幣政策措施為…… 詳情預知撥打629915!!
Ⅸ 如何全面客觀看待我國當前的經濟發展承壓前行,平穩運行的總體態勢
我國經濟承壓前行,實現了較好開局,經濟運行基本平穩,總體態勢符合預期。深入闡釋我國經濟的發展前景。
雖面臨一系列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經濟壓力有增無減,但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經濟韌性好、潛力足、迴旋餘地大的基本特徵沒有變,經濟持續增長的良好支撐基礎和條件沒有變,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前進態勢沒有變,希望始終大於困難。著力宣講經濟運行中的積極變化。
重點闡述產業結構的改變,投資結構的優化,需求結構的改善,新業態、新動能加快成長等方面。宣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的成效,深入解讀關於培育新的經濟結構,強化新的發展動力,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有力、有度、有效落實好「三去一降一補」等重點任務的決策部署。
針對部分熱點問題予以正面引導。圍繞樓市去庫存、債市風險、失業壓力增大等熱點,做好解釋引導工作。
(9)如何看待當前我國總體經濟形勢擴展閱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
以新常態來判斷當前中國經濟的特徵,並將之上升到戰略高度,表明中央對當前中國經濟增長階段變化規律的認識更加深刻,正在對宏觀政策的選擇、行業企業的轉型升級產生方向性、決定性的重大影響。
Ⅹ 如何看待當前我國的社會經濟形勢
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一直呈現出穩步發展的趨勢,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不僅為世界的發展,也為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貢獻,與此同時,社會事業也實現了大發展,開創了新局面。
面對當前國內外的經濟發展形勢以及經濟全球化和金融危機等問題,我們要努力保持我
國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基本面不會改變,抓住戰略機遇期,乘勢而上,加快發展。同時, 我們也必須看到經濟運行中存在的一些需要高度關注的情況和問題,認真分析中國經濟
社會發展過程中面臨的挑戰,並積極應對。 第一,調整經濟結構問題。我國的農業生產力水平低下,盡管政府對農業採取稅收減免,實行補貼等政策,但我國的農業生產仍然呈現出機械化水平較低的現象。經濟的發展主要依賴投資、消費、出口,而我國的經濟發展過分依賴外貿,內需拉動不足。從經濟發展的協調性方面來說第一,第二,第三產業不協調,投資和消費不協調,居民的消費能力仍有待提高。最後,我國的經濟增長方式依然粗放,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長方式還沒有得到根本轉變,資源、環境不堪重負。
第二,人民幣對外升值(美元)、對內貶值,貨幣政策遇到經濟下滑、中小企業和出口加工型企業經營困難的挑戰。近年來,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屢創新高,而與此同時,由於國內物價水平和資產價格上漲,又使人民幣購買力下降,出現了人民幣對外升值、對內貶值的現象。
第三,人口老齡化。我國豐富而廉價的勞動力一度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著優勢。然而,面臨著人口紅利的結束,人口老齡化成為是中國未來發展所必須面臨的問題,而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於中國必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第四,地區經濟發展不均衡問題。我國中西部經濟發展差距雖然正在縮小,但是仍然存在嚴峻的問題。隨著東部地區勞動力成本的提高,勞動密集型產業在這些地區的優勢將逐漸減落,而中西部地區地域遼闊,有著豐富的資源和較為東部地區低廉的勞動力,因此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是未來的必然趨勢,我國政府實施的促進中西部地區加快發展的各種戰略,如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等等必然會促進中西部經濟的發展,從而更有利於我國經濟的整體進步。
第五,財政收入與居民收入不協調。財政收入的高增長意味著稅收偏高,企業、居民需要將較多的收入上交政府,不利於促進生產力發展水平,提高居民工作積極性,最終,將不利於國家財政的增加。稅收偏高,稅種不齊全,很容易造成在產品的生產過程中重復征稅的問題。
第六,居民收入水平不均衡。從近年來的情況看,雖然居民收入顯著提高,貧困人口比例大幅下降,但居民收入差距卻持續拉大,收入分配不公仍然是社會焦點問題。低收入群體由於收入不足,導致有效消費需求不足。貧富差距的拉大不僅會導致市場消費的不均衡,而且也不利於我國的社會安定,民族團結,最終,會對經濟的發展帶來巨大的阻礙,導致供給與需求不平衡。因此,要拉動內需,必須改善民生,逐步改變收入分配不公的局面。
第七,自主創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面臨著假冒偽劣、知識產權侵權等方面的挑戰。由於我國市場機制還需完善,缺乏有效的創新導向,對侵權行為的防範和打擊乏力,以及企業專利標准化、技術專利化尚未形成,導致假冒偽劣產品、仿名牌產品充斥市場,企業缺少優勝劣汰、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給企業自主創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帶來了嚴峻挑戰。 第八,就業形勢嚴峻。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就業形勢嚴峻是不爭的事實。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需要下大力氣促進和解決勞動力就業問題。當前就業方面的主要矛盾依然是勞動者充分就業的需要與勞動力總量過大、素質不相適應的矛盾,主要表現在供求總量矛盾與結構矛盾並存。因此必須完善積極的就業政策,多渠道推動和促進就業,同時,幫助就
業者尤其是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
中國經濟縱然面臨著許多考驗,但是只要決策者們認真對待和處理這些問題,我相信中國的經濟未來幾十年仍將繼續保持高速的增長,但是我也希望中國不要一味只追求高速的經濟增長速度,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發展,比如環境問題,可持續發展才是明智的選擇。我們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 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推進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走一條新型工業化道路,攻克時堅,搶占制高點,最終實現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