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台灣靠什麼把經濟發展起來的
台灣省是依靠資本主義的出口導向型經濟體系逐步發展起來的,主要為集成電路出口和電腦零件出口。
大力鼓勵廠商投資集成電路、電腦等高新技術產業,耗能少、污染低、附加價值高的高新技術產業取代傳統產業,成為台灣重要的經濟命脈,在全球產業鏈中扮演重要角色。
現今當局逐步減少對投資和對外貿易的干預,一些大型「國有銀行」和「國營企業」陸續被私有化。國際貿易是台灣的經濟命脈,中國大陸是台灣最大貿易夥伴、進出口貿易第一地區,其次為美國和日本。不同於鄰近的韓國和日本,台灣經濟以中小型企業而非大型企業集團為主。
台灣電子信息產業在全球產業鏈中地位舉足輕重,全球大多數電腦電子零組件都在台灣生產。高新技術產業已取代勞動密集型產業,農業佔GDP的比重從1952年的35%降至2%,服務業與高新技術產業合計比例過半。
(1)台灣以什麼為主的經濟擴展閱讀:
國民黨政府遷台初期採取適度干涉的計劃經濟制度,加上美國的經濟援助,得以重建面臨困局的台灣經濟。農業方面支持小農生產與資本農業雙軌並置,實行土地改革政策增加農業生產。工業方面於1950年代中期開始發展勞動密集型輕工業,扶植以紡織業為主的民營企業。
1950年代發達國家將勞動密集型產業外移,當局為吸引外資採取鼓勵出口的政策,由出口帶動生產,使台灣成為美、日的加工基地,從農業社會轉型為工業社會,締造了舉世矚目的台灣經濟奇跡。1970年代在蔣經國推動「十大建設」下石化業與重工業打下良好基礎。
1980年代後陸續放寬進出口與投資限制。目前當局積極推動產業轉型升級,重點發展觀光旅遊、醫療照護、生物科技、綠色能源、文化創意、精緻農業六大新興產業和十大服務業。
Ⅱ 台灣的工業主要以什麼為主
台灣六十年代起注重發展工業,已形成以加工外銷為主的海島型工商經濟。工業有紡織、電子、製糖、塑膠、電力等,開辟有高雄、台中、楠梓等加工出口區。
Ⅲ 台灣的經濟特點是()A.以農業為主的經濟B.以農副產品加工工業為主的經濟C.「進口-加工一出口」型
(7)台灣20世紀60年代以前,經濟以農業和農產品加工為主,從60年代開始,台灣利用自身的一些優勢條件,重點發展出口加工工業,形成「進口--加工--出口型經濟.故口選項不正確.
&nb如p;&nb如p;&nb如p; (2)台灣工業中重工業在e個世紀八十、九十年代比重較大,但現在比重大大減少.D選項不正確.
故選:C
Ⅳ 台灣支柱產業是什麼
台灣支柱產業是:半導體製造,光學高科技產業。
Ⅳ 台灣的經濟類型以什麼和什麼為主
試題答案:C 試題解析:分析:台灣位於我國東南部的海域中,北回歸線穿過台灣島的中部偏南,處於熱帶和亞熱帶;工農業主要分布在西部平原上;台灣的地勢東高西低,河流多發源於東部山地,自東向西注入台灣海峽.解答:日本以加工貿易經濟為主,台灣重點發展出口加工工業,形成了以「進口-加工-出口」型的經濟模式,故台灣的經濟類型類似於日本,是「進口-加工-出口」型的經濟.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台灣的相關知識點,知識點簡單,熟記課本知識點解答即可.
Ⅵ 台灣的經濟如何
台灣的經濟結構
台灣經濟是一個典型的出口導向型經濟體系。50多年來,通過進口替代、出口擴張、結構調整與自由化改革的發展軌跡,台灣經濟獲得了較快發展。
農業(包括農、牧、漁、林)
農業生產總值近 3,909 億元,其中農產占 43.6% ,畜產占 33.2% ,漁產占 23% ,林產占 0.2% ( 「中華民國農業統計年報」, 2000 年 ) 。主要農產為稻米、甘蔗、檳榔、茶、玉蜀黍等。主要畜產為豬、雞、雞蛋、牛乳、鴨、鵝等,畜牧方式以欄牧為主。漁業可分為遠洋、近海、沿岸漁業及養殖漁業四種,每年冬季的烏魚汛,為典型的近海漁業,高雄前鎮漁港則為遠洋漁業的基地,主要漁產為鮪魚、鰹魚等,養殖漁業主要魚類為蝦、虱目魚、吳郭魚及石斑魚等。主要針業林產為扁柏、紅檜、肖楠等,主要闊葉林林產為烏心石、櫸木、黃連木、泡桐等。
礦業
台灣地區地質構造復雜,礦床分布極不規則,礦業發展的自然條件並不十分優越。然依面積比例而言,礦產可謂不少。但因各種產業發達,大部分礦產遠不敷經建所需,仰賴輸入。主要礦產為天然氣、煤、大理石、蛇紋石和硫礦等,天然氣分布於苗栗一帶,煤田分布於北部,大理石分布於東部,蛇紋石分布於花蓮一帶,硫礦則產於北部大屯火山群。
工業
民國 88 年台灣出口金額達 1,216 億美元,其中 98.4% 為工業產品,工業是台灣經濟發展的主力。民國 40-50 年代偏重於輕工業,鼓勵國外投資及拓展國外市場,利用台灣低廉工資之競爭優勢,設立加工出口區。民國六十年代以來偏重於重化工業。民國 60 年代中期,大煉鋼廠、大造船廠、石油化學工業及能源發電廠等四項重大建設完工後,已使台灣的工業發展,由輕工業進入重工業的階段。民國 70 年代開始,政府積極推動發展技術層次高、附加價值大及耗用能源少之策略性工業,建立科學工業園區,發展高科技工業。至民國 79 年,策略性工業 ( 以電子信息及機械工業為主 ) 及高科技工業產品出口值占總出口值之比重已增為 40.2% 。以高科技電子工業而言,是半導體的國際代工重鎮,全球最大的晶圓代工廠位於新竹科學園區,是世界「集成電路」主要生產國。
貿易
台灣屬於海島型經濟,資源較貧乏,端賴國際貿易有無,早期靠農產品(茶、糖、樟腦及米、糖)外銷,民國 55 年以後,工業產品的輸出已佔首位,工業產品由輕工業到重工業、高科技產品,台灣科技產業揚名國際,賺取大量外匯。台灣的對外貿易在民國 60 年以後轉為出超,以民國 88 年台灣國際貿易為例,出口額為 121,591 百萬美元,進口額 110,690 百萬美元,出超 10,901 百萬美元。台灣國際貿易主要出口地區為美國、香港 ( 包括兩岸的轉口貿易 ) 、日本。主要進口地區為日本、美國、中國大陸 (2002) 年,進口總額以農工原料、資本設備及消費品為主。
4、文化藝術
台灣的文化藝術
台灣豐富多元的歷史背景,造就了多彩多姿的台灣文化。台灣發展的過程中包括了原住民、早期中國大陸閩南、客家移民、荷蘭人、西班牙人、日本人和近期的中國大陸移民,而此地人民甚為注重傳統文化的保存,同時逐漸發展出新的文化,在這里可以看到原住民、本土以及中國文化,也可以欣賞到荷蘭、日本所留下的歷史古跡。
寺廟與建築
台灣的傳統建築,是民間藝術的總匯,裝飾特別精美,舉凡彩畫、書法、木雕、石雕、泥塑、陶瓷、剪黏等都是構成建築的要素,從中能深刻的洞悉豐富內涵的台灣文化。
此外,除了可在台灣看到由早期中國大陸閩南、客家移民所承襲的中國傳統建築外(如板橋林家花園),中國的廟宇建築也是隨處可見,其中鹿港的龍山寺、天後宮以及北港朝天宮等,都是台灣最知名且歷史悠久的寺廟,具有崇高的藝術價值。
民俗文化與藝術
台灣重要的歲時節令包括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七夕、中元節等;而松柏嶺玄天上帝祭典、大甲媽祖進香、北港媽祖出巡、台北迎城隍、東港王船祭、二結王公過火及原住民祭典等也是台灣本土重要的民俗活動。
豐年祭、祖靈祭、狩獵祭、圖騰、蛇紋……,台灣原住民神秘的文化色彩,也為台灣文化加註了不同的生命力。
另外,台灣除了傳承中國傳統的戲曲藝術之外,也發展出屬於台灣本土特有的歌仔戲與布袋戲,歌仔戲是結合台灣各種地方戲曲小調、音樂為一體的表演藝術;布袋戲近來更結合聲光特效,廣受年輕人喜愛。
台灣的電影與表演團體,近年來也逐漸在國際舞台上嶄露頭角,再次展現出中國傳統與台灣本土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Ⅶ 台灣經濟靠什麼支撐的
台灣經濟靠電子信息產業支撐的。
全球大部分計算機電子元件都是在台灣生產的。高科技的產業已經取代了勞動密集型的產業,農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已經從1952年的35%下降到2%,服務業和高科技的產業的總比重超過一半。
為了降低生產成本,台灣的許多製造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中國大陸和東南亞,這也造成了產業的空心化。台灣在大陸投資了1500多億美元,在大陸有8萬多家企業,在大陸有100多萬台商人及其家人。
經濟情況
台灣地區被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美國中央情報局《世界概況》等機構認定為發達經濟體,被世界銀行認定為高收入經濟體,是亞洲四小龍之一。2020年,台灣地區完成的名義GDP約為19.76萬億新台幣,剔除物價變動因素後實際增長2.98%。按全年新台幣與美元、人民幣的平均匯率折算為6648億美元,約為45855.24億元人民幣,位列中國各省、市、自治區第七名。
Ⅷ 台灣的經濟支柱產業是什麼
支柱產業: 台灣製造業與高新技術產業發達,半導體、IT、通訊、電子精密製造等領域全球領先。
台灣經濟於1960年代開始發展成為資本主義的出口導向型經濟體系,現今當局逐步減少對投資和對外貿易的干預,一些大型「國有銀行」和「國營企業」陸續被私有化。國際貿易是台灣的經濟命脈,中國大陸是台灣最大貿易夥伴、進出口貿易第一地區,其次為美國和日本。
不同於鄰近的韓國和日本,台灣經濟以中小型企業而非大型企業集團為主。台灣電子信息產業在全球產業鏈中地位舉足輕重,全球大多數電腦電子零組件都在台灣生產。高新技術產業已取代勞動密集型產業,農業佔GDP的比重從1952年的35%降至2%,服務業與高新技術產業合計比例過半。
為降低生產成本,台灣許多製造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中國大陸和東南亞,也造成產業空洞化的問題。台灣已投資大陸超過1500億美元,在大陸有8萬多家台資企業,常住大陸的台商及眷屬已超過100萬人。
參考資料:http://news.163.com/15/0104/16/AF4KPF5U000146BE.html
Ⅸ 台灣經濟發展分哪幾個階段,各段的特點
1949年以來台灣經濟發展主要有4個時期:
(1)1949年到1952年經濟恢復時期
當時台灣人口劇增,物價飛漲,工農業生產幾乎停頓,而軍事性開支卻占財政支出的一半以上,民眾生活困難,經濟瀕臨崩潰。為此,台灣當局採取了一系列旨在穩定社會和恢復經濟的政策與措施,到1952年,台灣經濟基本恢復到二戰前的最高水平。
(2)1952年至1960年以農養工發展時期
當時台灣經濟基本上以農業為主,勞動力過剩,對外貿易和國際收支均逆差嚴重,外匯極度短缺,民眾因收入低而無力消費進口工業品。台灣當局以穩定中求發展為指導思想,確定了以農業培養工業,以工業發展農業的方針。形成了糖、茶、菠蘿及香茅油等農副產品加工業,以及水泥、玻璃、木製品、造紙、化肥、紡織、食油、麵粉、塑膠原料及製品、人造纖維、自行車、縫紉機和家用電器等進口替代工業。
(3)1960年至1986年出口導向經濟發展時期
由於台灣市場狹小,台灣抓住當時國際分工變化的機遇,利用低廉工資的國際比較利益,大力發展加工出口工業帶動經濟發展,並陸續修正或制定旨在促進出口的政策與措施。經過發展,台灣工業建立起了一個以出口加工區為依託,以輕紡、家電等加工工業為核心的產業支柱,由此帶動了經濟的發展。
(4)1986年至今經濟轉型時期。
自8O年代以來,由於台灣內外經濟環境的變化,新台幣兌美元匯率大幅升值,工資也大幅上漲,勞動力短缺,勞動密集型加工出口工業逐漸喪失比較利益和比較優勢,導致民間投資意願低落,經濟發展陷入困境。為此,台灣當局於1986中提出了實行自由化、國際化、制度化的經濟轉型,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場經濟機制,並以產業升級和拓展美國以外的外貿市場作為重大調整內容。經過近10年的經濟轉型,台灣經濟在自由化、國際化方面取得一定進展,產業升級也初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