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這次世界經濟衰退,該從哪幾個方面入手提升
首先應該順應世界經濟全球化潮流,推動世界全球化進程。自從16世紀新航線開辟以來,世界全球化的進程一直在向前發展,世界各國都為全球化裹挾無一倖免。想發展世界經濟,首先應該著手全球化進程,推動世界經濟的全球化。
最後,應該大力推進本國的基礎設施建設。國家性的基礎設施建設屬於投資大,周期長,回收慢的大型工程。這些工程雖然投資巨大,卻是一個國家健康發展必不可少的。在經濟衰退的情況下,工人工資相對低廉,且國家大量的資金無法用於投資。進行基礎設施建設,一方面可以吸納大量的資金,解決就業問題,還有利於國家的長遠發展,可謂是一本萬利。
Ⅱ 世界經濟全球的根本前提是什麼列舉經濟全球化的具體表現
定義:地理上分散於全球的經濟活動開始綜合和一體化的現象,其主體一般認為是跨國公司,具體表現為資本、技術、產品等跨國快速流動或擴散以及跨國公司壟斷勢力的強化。
縱觀戰後世界經濟的發展,造成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的原因主要有五個方面。
①國際政治格局的急劇變遷是世界經濟全球化的根本前提
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標志著冷戰的結束和兩極格局的終結。國際政治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朝著多極化趨勢發展,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的潮流。世界各國開始將關注的焦點放在經濟發展方面,而且經濟安全、社會安定、生態環境已日益成為國際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此,各國逐步認識到進行經濟合作、尋求共同發展的必要性。另外,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對和平與發展逐漸取得共識,它們的經濟相互依存和相互滲透的程度不斷加深,這為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提供了前提條件。
②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新技術革命的發展為世界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和物質基礎
首先,以原子技術、電子技術等為標志的技術革命在20世紀80年代特別是90年代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尤其是信息技術的重大進展及其在現代日常生活中的日益廣泛的應用,壓縮了國與國之間的空間和時間,降低了國際間的交易費用和遠距離控制的成本,便利了商品和資本的國際流動,促進了各國經濟的聯系,從而加快了世界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其次,新科技革命有力地推動著世界上不同類型國家生產社會化程度的進一步提高,促使各國經濟結構和管理體制更加趨於完善化和高效能化,為世界經濟全球化打下基礎;最後,科學技術發展到今天,有些技術的研究與開發不是一個國家所能夠單獨完成的,需要各國的通力合作。
③經濟活動的自由化是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直接動力
20世紀70年代後期,西方發達國家經濟普遍出現滯脹現象,新自由主義興起。它們為了擺脫經濟衰退和擴大世界市場,採取減少國家干預、放鬆經濟管制的自由化政策,掀起了貿易自由化和資本自由流動的浪潮。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新興工業化國家也紛紛調整經濟發展戰略,實行市場經濟體制,從而進入經濟振興時期,為世界經濟注入了巨大的活力。無疑,各國國內市場化改革以及對貿易投資領域管制的解除或放鬆,促進了商品、服務和生產要素在世界范圍的流動,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世界經濟全球化的進程。
④跨國公司的發展是世界經濟全球化的主要載體
跨國公司是當今世界經濟中集生產、貿易、投資、金融、技術開發和轉移於一體的經營實體,是世界經濟全球化的主要體現者。近20年來,跨國公司迅猛發展,奉行全球戰略的跨國公司以爭奪全球市場份額為目標,在世界各地展開生產經營活動,帶動了資本、技術和服務在各國間的流動,促進了生產和資本的國際化。特別是近幾年跨國公司大量兼並與收購,建立了多種形式的戰略聯盟,再加上交易內部化和本地化經營戰略,有力地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
⑤國際經濟組織自身的發展和完善是世界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的重要促成因素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銀行(WB)和世界貿易組織(WTO)三大國際經濟組織對於穩定各國經濟,特別是促進世界經濟的發展,促進世界經濟相互依賴關系的加強,推動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Ⅲ 世界經濟全球化具體從什麼時候開始了是新航路開辟還是二戰後經濟體系的建立
經濟全球化的開始始於新航路的開辟。
新航路的開辟使原本相對孤立的各大洲聯系越發緊密,西方列強通把從世界各地殖民地的原材料運回本土加工生產,在把產品銷往原材料產地。
Ⅳ 經濟全球化是從什麼事件開始的
全球化起源於新航路開辟,原因有如下幾點
1.新航路的開辟實現了地理意義上的全球范圍的交流與互動,各大洲開始聯系起來。
2.新航路的開辟是世界市場開始形成的標志
3.三角貿易促進了資本在全球范圍內的流通
4.新航路的開辟促進了歐洲的原始資本積累,為之後的大機器工業提供了前提。
5.貿易中心的轉移。
Ⅳ 里根的經濟政策 和 布希的振興經濟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經濟的發展情況作一個大致的描述。
二戰後美國的經濟發展及其特點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的經濟實力驟然增長,在資本主義世界經濟中佔有全面的優勢。在完成了由戰時經濟向和平時期轉變之後,美國經濟從20世紀50年代起在上述優勢地位的基礎上進一步持續增長。從1955至1968年,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以每年4%的速度增長。雖然在同一時期西歐各國和日本的整體經濟增長速度趕上了美國(法國為5.7%、聯邦德國為5.1%、日本為7.2%、英國為2.8%),但是戰後美國經濟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中仍佔有優勢地位。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該時期美國經濟曾經出現連續106個月的持續增長,這一記錄直至90年代出現所謂的「新經濟」之後才被打破。
美國戰後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優勢地位的保持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美國聯邦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戰後美國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不是表現在採取工業國有化的形式,而是運用財政和金融手段對資本主義的再生產進行干預。其主要特點是不斷地依靠增加國家預算中的財政支出,依靠軍事定貨和對壟斷組織甚至中小私營企業實行優惠稅率來刺激生產,增加社會固定資本投資。雖然美國沒有在戰後實行工業國有化,其經濟體制仍保持著較為典型的資本主義私有制,但是,美國聯邦政府在戰後對許多新興的工業部門、重大科研項目、現代化公共設施進行大量的投資。比如美國政府對發展原子能工業的投資,從1945年至1970年共計175億美元;對宇航工業的投資,從60年代末起每年投入50多億美元。美國政府之所以如此做,是因為戰後科技革命的需要。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科學技術的發展對戰後美國的經濟繁榮有直接的作用,然而,對新科技產業部門的投資風險高,因此戰後美國政府就主動出面承擔起對這些部門的投資任務。美國政府在戰後對經濟的干預還表現在,為了維持高出口水平,一方面在「援外」項目下通過國家購買進行出口,另一方面對某些美國產品的出口實行補貼。在「援外」項目下提供的出口在美國出口比重中,1949年佔46%,50年代佔30%左右,60年代佔20%左右。此外,美國政府還通過在全國范圍內建立科研和教育網點,推行社會保障政策等,在緩和國內階級矛盾的同時,進一步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戰後美國經濟的發展具有一系列新特點。首先,從50~60年代,美國經濟增長出現了一個西方經濟學家所稱的「黃金時代」。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經過「黃金時代」的發展從1961年的5 233億美元上升到1971年的10 634億美元;1965~1970年美國的工業生產以18%的速度增長。1970年美國擁有世界煤產量的25%,原油產量的21%,鋼產量的25%。1971年美國擁有汽車1.11億輛,83%的家庭至少擁有一輛汽車。1970年美國農產品比1950年增長了2倍,一個農民能養活47.1個人。戰後美國經濟增長出現「黃金時代」的主要原因為:(1)上述已經提到的美國聯邦政府對經濟加強了干預;(2)為應付冷戰而加強的國民經濟軍事化極大地刺激了經濟的增長;(3)戰後技術革命推動了經濟的迅速發展;(4)利用戰後的經濟優勢地位,擴大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充分利用國外的廉價資源,其中特別是石油資源,從而極大地獲取高額利潤;(5)戰後美國的國內政治局面相當穩定。
其次,戰後美國經濟發展的重心逐漸向西部和南部轉移。美國傳統的工業區在東北部,隨著戰後新興工業的迅速發展,沒有傳統工業負擔的美國西部和南部,由於擁有新興工業的原料——石油而特別適宜於諸如飛機製造業、石油工業和石油化工等新興產業的發展。與此同時,美國西部和南部的新財團也驟然興起,在經濟乃至政治上與傳統的東北部財團形成激烈的競爭。比如太平洋沿岸的加利福尼亞的資本家,形成了加利福尼亞財團,控制了美國最大的銀行——美洲銀行;而南部的得克薩斯州由於戰時石油開采和軍事工業的擴建也形成了得克薩斯財團。加利福尼亞財團在50年代就已成為美國的第三大財團,其實力僅次於摩根財團和洛克菲勒財團。得克薩斯財團的實力雖然差一些,但是它經常和其他財團結盟與東北部的老財團如摩根和洛克菲勒財團展開對抗。美國西部和南部經濟實力的增長,以及西部和南部新財團的興起,對美國的政治也產生巨大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美國歷屆政府的大權主要由東北部的財團操縱,但是這種政治局面在戰後開始發生變化,西部和南部的財團逐漸在政治上與東北部的財團展開競爭。美國的政治權力不再由「多雪地帶」的東北部獨占,西部和南部的「陽光地帶」開始分享政治權力。
再次,現代跨國公司在美國興起。跨國公司在20世紀上半期就已出現,但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早期的跨國公司還是以局部地區為重點,其經濟實力和業務經營的多樣化也沒有達到現代跨國公司的地步。戰後,現代跨國公司首先在美國獲得空前的發展,對美國乃至世界經濟的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影響。現代跨國公司首先在美國飛速發展的原因是:(1)美國在戰後憑借其經濟、政治和軍事上的絕對優勢地位,掌握了世界經濟的領導權。美國的壟斷企業因此可以自由地向海外擴張,充分地利用全球資源和世界市場,通過直接投資,以投資代替出口,擴大並保持在世界市場上的絕對份額,從而贏得高額利潤。(2)美國政府對待企業特別是對待大公司採取十分寬容的態度。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始,美國經歷了三次企業兼並的浪潮。第一次兼並浪潮發生於 19、20世紀之交,主要為同一產業部門的大企業吞並小企業。第二次兼並浪潮發生在20世紀20年代,其特點是從控制生產開始,到控制原料的供應和加工,直至最終控制銷售市場。第三次兼並浪潮就發生在二戰後,從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其特點為混合合並,即在產品的生產和銷售上互不聯系的企業進行合並和吞並,從而形成混合聯合公司。這樣的混合聯合公司從一開始就不是僅以爭奪美國國內市場為主要目標,而是以世界市場為導向,為世界市場設計商品,根據全球資源(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的不同分布情況,同時在幾個國家生產,並把自己的金融和銷售戰略瞄準世界市場。由此,通過戰後混合兼並的美國大公司紛紛成為現代跨國公司。它們擁有巨額的資本、廣泛的經營范圍,並且其業務經營強調「全球戰略」,因此可以獲取龐大的利潤。例如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原先的主業是製造汽車,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該公司除了製造汽車,還製造飛機發動機、洲際導彈、潛艇、宇宙飛船和家用電器等,並且在全球范圍內設立子公司,形成全球性的生產和銷售網路,以降低成本和提高利潤。美國國際電話電報公司在60年代合並了120個不同的工商企業,並將業務擴展至全球,在海外的57個國家中建立150餘家子公司,經營范圍也擴大到麵包和食品、人造纖維和紡織、建築、旅遊、印刷和出版、金融和保險等行業和部門,當然電話和通訊業依然是該公司的主業。
最後,戰後美國的經濟危機的烈度大大減低。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60年代末,美國沒有出現過1929~1933年那樣的經濟大危機,但是曾經經歷過5次經濟衰退(或者可以說發生過5次一般的經濟危機)。戰後美國經歷的第一次經濟衰退是在1948~1949年,其間工業生產下降了8.3%,失業率達5%。第二次經濟衰退從1953年8月延續至1954年8月,工業生產的幅度下降 9.1%,失業率達6.2%。第三次經濟衰退從1957年7月起到1958年4月止,時間雖比較短,但是程度卻比較嚴重,工業生產驟然下降13.5%,失業率高達7.5%。1960年2月到1961年2月美國發生了戰後的第四次經濟衰退。工業生產下降8.6%,失業率為7%左右。1969年10月到1970年11月美國發生了戰後的第五次經濟衰退。工業生產下降8.1%,失業率達7%以上。從上述一系列數字可見,雖然戰後美國經濟並沒有擺脫資本主義經濟固有的周期性循環,經濟危機或經濟衰退依然相隔一段時間就要出現一次,但是經濟危機的烈度都不很大,比如工業生產下降幅度基本在10%以下,只有一次在13.5%,但恰恰這次持續的時間最短。另一方面,戰後美國政府對經濟危機都實行了一系列凱恩斯主義的反危機手段,即運用赤字財政,通過膨脹通貨,刺激總需求,從而抑制經濟危機的破壞程度,避免大量的企業在危機中倒閉,同時控制失業率的急劇攀升,穩定社會秩序。當然,美國政府的這些國家干預的辦法,在解決危機的同時,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國債大增,通貨膨脹有增無減,以至於積重難返,對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經濟產生強烈的負面影響。
Ⅵ 催生羅斯福新政的全球經濟大蕭條始於哪一年
20世紀30年代,在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下,新興的資本主義美國進入了空前的大蕭條時期。企業紛紛倒閉,工人大規模失業,甚至連農民都陷入破產的境地,面對突如其來的經濟危機,沒有一個人能做出正確的判斷,當時的胡佛政府甚至都不承認大蕭條的來臨,雖然社會矛盾日益增多,但政府卻仍然採取簡單粗暴的方式來對待。危機意味著毀滅,同時也蘊涵著新生,美國社會到了痛定思痛,面臨抉擇的時刻。羅斯福,這一註定要載入美國輝煌史冊的人物走到了前台。當時,美國社會形勢之混亂,超出想像,各種政治力量蠢蠢欲動,各種社會思潮泛濫成災,更有成千上萬失去生活保障的下層民眾在街頭聚集,整個美國命懸一線,正如書中所描繪的那樣,僅僅需要一個火星,美國社會就會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羅斯福力挽狂瀾,賭博似的出台了…·系列法案,開始了他的百日新政。百日新政,萬般激盪,但羅斯福政府終於頂住壓力,穩定了大局。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使得美國國內矛盾緩和下來,也由此把美國帶入了戰時經濟,大生產運動的開展,不但促使了美國經濟的復甦,更讓美國走上了富強之路。
Ⅶ 經濟全球化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經濟全球化出現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90年代得到認可,但目前沒有統一概念。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1997年5月發表的一份報告中指出,「經濟全球化是指跨國商品與服務貿易及資本流動規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術的廣泛迅速傳播使世界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增強」。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認為,「經濟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種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經濟、市場、技術與通訊形式都越來越具有全球特徵,民族性和地方性在減少」。
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圍的有機經濟整體。經濟全球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的重要特徵之一,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經濟全球化的過程早已開始,尤其是80年代以後,特別是進入90年代,世界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大大加快了。經濟全球化,有利於資源和生產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於資本和產品在全球性流動,有利於科技在全球性的擴張,有利於促進不發達地區經濟的發展,是人類發展進步的表現,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但它對每個國家來說,都是一柄雙刃劍,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特別是對經濟實力薄弱和科學技術比較落後的發展中國家,面對全球性的激烈競爭,所遇到的風險、挑戰將更加嚴峻。目前經濟全球化中急需解決的問題是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的經濟秩序,以保證競爭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進入21世紀以來,經濟全球化與跨國公司的深入發展,既給世界貿易帶來了重大的推動力,同時也給各國經貿帶來了諸多不確定因素,使其出現許多新的特點和新的矛盾。為此,研究和了解這一問題有著一定的現實意義。
Ⅷ 二戰後,義大利和德國是如何振興經濟的
I. 在戰爭結束前德國就擁有想當數量的高科技人才。研發能力強,生產設備先進,產品工藝較高。例如德軍專門對付馬其諾防線而生產的古斯塔夫格特拉大炮長43米寬7米高11米重1350噸。由於發射炮彈對炮管內膛磨損相當厲害,所以後發的炮彈要比前面的直徑要大,也就是每一發炮彈經過精密計算單獨生產,按發射先後順序編號。由此可見當時德國具有的非凡生產工藝。在二戰後期出現的V-2火箭,噴氣式飛機雖然未能在戰事上為第三帝國挽回失敗的命運,但卻還是證明了當時德國先進的科學技術。另外盡管許多工廠毀於戰火,但大批科技人才和有經驗的技術工人依然在,並沒有造成技術斷層,為今後的重建作出了巨大貢獻。
II.盟軍的慷慨。戰後盟軍沒收了所有納粹德國的資產。以大眾汽車廠為例,它一度為盟軍控制,英國人重建了工廠,更名為沃爾夫斯堡發動機廠,公司資產被沒收。主要修理英軍車輛和生產吉普車發動機,並少量生產大眾汽車供應佔領軍和德國郵政用車。1949年盟軍放棄了對納粹沒收資產的管制,而沒有象蘇聯人那樣瘋狂的從佔領區將整個整個德國工廠搬回去--的伏爾加汽車就是全部的德國技術。也就是說西德地區的尚未毀於戰火的工業基礎設施被保存下來了,而沒有象東德地區再遭受一次比戰火更甚的洗劫。為今後的經濟重建保存了較為良好的工業基礎。
III. 馬歇爾計劃。該計劃的正式名稱為「歐洲復興計劃」。戰後歐洲經濟破敗不堪,德國更甚。生產尚未恢復,經濟面臨崩潰,人民生計也是極大問題。由於普遍貧困導致共產主義,潮逐漸冒出頭來。馬歇爾擔任美國國務卿後認為消除共產主義在歐洲的擴展只有盡快恢復歐洲經濟,恢復人民正常生活。經過馬歇爾的努力美國國會批准了該計劃。此時成立了「歐洲經濟合作委員會」,即歐洲經合組織的前身。130億美元自1948年到1951年以直接援助和貸款的形式為幫助恢復工農業生產、穩定金融、擴大貿易作出了極大貢獻。在此期間幾個西歐國家的GNP增長達到了15-25%,並極大的促進了化學,工程,鋼鐵工業的迅速更新,還從美國引進了先進的企業管理理念。德國當然是其中最大的收益者。但這並非美國慷慨,而是出於與前蘇聯爭取歐洲的不得已之舉。
IV. 獨創的社會市場經濟和完善的法律。經濟部長路德維西艾哈德於1948年廢除舊貨幣,推出新貨幣,即Deutsche Mark。而且取消了物價管制,利用自由市場自身體制來決定資源配置。政府放棄集中管理經濟,恢復生產與消費的自由。以自由經濟為主,國家干預為輔,政府盡量不幹涉市場活動。即使干預也是為了鼓勵競爭,打擊壟斷,創造一種競爭秩序。這就是經濟學上稱的社會市場經濟。這是德國首創並踐行的現代市場經濟體制。為實現和保護這種「自由加秩序」的市場經濟就需要有完善的法律為依託。第一,為適應自由競爭的要求,確立規制社會市場經濟秩序的法律,如在競爭法方面頒布《反對限制競爭法》、修改《反對不正當競爭法》,在保護消費者權益方面頒布《損害賠償責任法》、《德國產品責任法》.第二,為適應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的要求確立規制社會市場經濟主體的法律,如在規范企業法律形態方面,修正《公司法》,制定扶持中小企業的法律,明確國有企業必須以競爭者身份參與生產經營;在規范市場主體行為方面,頒行《企業責任法》、《營業場所租賃法》、《標准合同條件法》、《機動車貨運法》等法律.第三,為適應社會安全的要求,確立社會分配調控的法律,如頒行《解僱保護法》、《就業促進法》、《嚴重傷殘法》、《農民養老救濟法》、《社會法典》等法律。第四,為適應國家適當調節經濟的要求,確立宏觀調控方面的法律,如頒行《德意志聯邦銀行法》、《經 濟穩定與增長促進法》、《價格法》、《預演算法》、《外貿法》、《稅法》、《投資法》、《計劃法》等法律。其實早在十九世紀普魯士的律法就為許多國家借鑒,如日本的第一部憲法幾乎就是照抄了一遍。直到今天還有許多國家向德國借鑒,中國就是其中之一。由於其完善的法律系統和穩定的經濟使德國馬克有「紙本位時代的硬通貨」之美稱。
V.出色的職業教育。職業教育在德國戰後迅速恢復並在高速發展國民經濟的過程中所做出的巨大貢獻是世人所公認的,因此被譽為創造德國「經濟奇跡」的「秘密武器」而在德國的職業教育體系中,又以作為主體與核心的「雙元制」模式最具特色。所謂「雙元制」,是一種由培訓企業和職業學校雙方在國家法律制度的保障下,分工培養技術工人的職業培訓體系。數據顯示在德國畢業學生占相應學齡人口的86%。其中25%選擇了普通教育,61%職業教育。這兩者的比率是29:71。也就是說100名中學畢業生有71人選擇了成為技術工人。職業教育為德國經濟建設輸送了源源不斷的具有初、中級技術質素的合格工人,是德國工業的軟基礎。 為了振興經濟,義大利和後來改革開放的中國一樣實行了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鼓勵佔有優勢地位的服裝和汽車等產業創名牌並出口創匯。與此同時,為了改變南北經濟發展差異,在南部的巴里和布林迪西等三個地區設立經濟開發區,吸引外資和內資在那裡投資辦企業。經過20多年的努力,義大利和德國一樣,創造了經濟發展奇跡。到九十年代一度超過英國,緊隨美日德法,躋身世界經濟5強行列。
Ⅸ 二戰後 在美蘇兩極格局下 什麼成為世界經濟大國和中國的振興以及 的興起
(1)觀點:避免捲入歐洲事務(或不要與歐洲結盟、敵對和沖突),實行「嚴守中立」政策。(4分)影響:成為美國孤立主義的先導,長期為美國歷任統治者所遵循和發展。(4分)(2)同:都主張「現金和自運」。(2分)異:1937年中立法規定交戰國只能從美國購買非軍需用品,1939年中立法允許購買美國武器。(4分)影響:為掌握著制海權的英國購買軍火打開了方便之門;推動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形成。(4分)(3)原因:西歐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或西歐經濟的一體化)。(2分)論證:戴高樂提出「歐洲是歐洲人的歐洲」,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歐洲聯合為基礎抗衡美國的政治控制。(6分)試題分析(1)問主要考查學生准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材料「如果我們卷進歐洲事務,……,都是不明智的。」可推斷出華盛頓關於處理美歐關系的觀點:避免捲入歐洲事務(或不要與歐洲結盟、敵對和沖突),實行「嚴守中立」政策;這成為美國孤立主義的先導,長期為美國歷任統治者所遵循和發展,對美國外交政策產生了深遠影響。(2)問主要考查學生准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比較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由材料二可概括出,美國1937年中立法和1939年中立法的共同點,都主張「現金和自運」,不同點是否是軍需用品;美國1939年修改中立法對二戰的進程產生了重要影響,具體表現為:為掌握著制海權的英國購買軍火打開了方便之門,推動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形成等。(3)問主要考查學生准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史論結合的能力,由材料三可分析出美歐政治關系變化是由於西歐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或西歐經濟的一體化);運用法國戴高樂外交史實來論證材料三中加下劃線句子的觀點。結合所學知識,如戴高樂提出「歐洲是歐洲人的歐洲」,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歐洲聯合為基礎抗衡美國的政治控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