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交通運輸決策有哪些特點
從我國交通運輸結構情況看,公路運輸和民用航空運輸所佔比重上升較快,這與我國經濟發展,工業結構的變化緊密相關。經濟越發達,工業結構中第二、三工業的比重逐漸增長,對高質量、高效率客貨運輸的需求越高,公路運輸以其機動、靈活和「門到門」運輸的上風,在公路狀況和車輛裝備水平進步的條件下,其承擔的運輸量必定增長;民航則因其快速、安全的運輸也在經濟高速發展過程中據有一席之地。這種發展趨勢與發達國家運輸發展規律基本相吻合。但是,因為我國在較長一段時期內對交通運輸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熟悉不足,使得交通運輸的發展嚴峻滯後。
我國目前的運輸結構是在運輸嚴峻短缺的狀況下形成的,各種運輸方式在分工上只能通過「走得了」來實現。鐵路運輸因價格偏低,承運了大量的短途運輸,公路客貨運輸的均勻運距只有55公里和56公里。因為這種運輸分工的不公道,在市場經濟前提下,其市場競爭往往表現為不是通過進步服務來佔領市場份額,而是知足大量並不適合其運輸經濟公道性的運輸需求,市場范圍交叉嚴峻,在同類客貨源長進行盲目競爭,使得各種運輸方式公道分工無法真正實現。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如何確定交通運輸系統的性質、規模和發展方向,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成為當前構建我國交通運輸系統所必須認真考慮的—個問題。交通運輸系統的建設和管理,首先取決於該系統是否擁有一個科學合理的規劃藍圖,並以此為依據,具體指導該系統的開發、建設和管理;其次,一個系統的合理發展,還必須通過科學的預測和規劃,明確具體的性質、規模、發展方向和發展格局,有步驟、分階段地實現該系統的發展目標。因此,研究我國的交通運輸系統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並且交通運輸系統的發展動態趨勢對我國的交通事業發展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
B. 運輸經濟學是講什麼的 請概括點告訴下!!!
學科概述
運輸經濟學 transport economics
研究社會生產和生活中旅客和貨物藉助各種運輸工具進行位置轉移的經濟問題的學科。
研究內容
主要是:
①運輸的性質和特徵,運輸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②運輸與生產力布局的關系,運輸與流通的關系,運輸業的管理體制。
③運輸合理化的經濟效果,運輸業採用新技術的經濟問題,各種運輸技術措施的經濟效果計算及評價。
④運輸業的經濟政策和技術政策及其理論依據。
⑤運輸業的勞動組織、勞動生產率和工資制度。
⑥運價形成,運輸成本分析及運輸業的經濟核算等。
社會主義國家的運輸經濟學在上述研究內容中,重視運輸業內部和外部的各種經濟關系。如運輸業的發展戰略及其宏觀經濟效益和微觀經濟效益的評價,運輸業與工農業的發展比例,各種運輸方式的綜合利用、合理分工和各種運輸方式內部的經濟管理等。
C. 經濟決策的意義 作用 分別是什麼
消費者的購買決策過程是一個以特定目標為中心的解決問題的過程。一般意義上的決策,是指為了達到某一預定目標,在兩種以上的備選方案中選擇最優方案的過程。購買決策則是消費者作為決策主體,為實現滿足需求這一特定目標,在購買過程中進行的評價、選擇、判斷、決定等一系列活動。購買決策在消費者購買活動中佔有極為重要的關鍵性地位,是購買行為中的核心環節。首先,消費者決策進行與否,決定了其購買行為發生或不發生;其次,決策的內容,規定了購買行為的方式、時間及地點;再次,決策的質量決定了購買行為的效用大小。因此,決策在購買行為中居於核心地位,起著支配和決定其他要素的關鍵作用。企業營銷活動的目標是使目標顧客的需要和慾望得到滿足和滿意,而對消費者行為的研究可以為企業的營銷活動提供有利的幫助。在對消費者購買行為的分析中,消費者的購物過程,也就是消費者進行決策的過程是至關重要的。沒有決策就沒有消費者的購買行為,也就沒有企業營銷活動目的的實現。決策是消費者購買活動中的關鍵環節,是消費者行為中的核心環節,也是影響企業營銷活動的基本要素。因此,對消費者的購買決策過程的分析對企業營銷意義巨大。
D. 進行經濟決策的原則是什麼
原文地址:企業經營決策的基本原則作者:李強
為使企業的各項經營活動更加科學化、規范化,從而確保經營決策的正確,在決策管理上,必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經營決策的主要內容
公司的經營決策是在經濟分析的基礎上,依據客觀規律和實際情況,對公司總體發展和各種重要經營活動的經營目標、方針和策略,作出正確抉擇的過程。
經營決策內容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1、經營目標的決策。經營目標是指公司在一定時期內經過努力應達到的經營狀況和水平。公司確定的經營目標經過分解,可以成為公司各個部門、各個單位、每個崗位的目標,使公司全體員工都能明確自己的工作目標,更好地努力工作,確保公司目標的實現。
2、經營方針的決策。經營方針是指根據公司的經營思想,為了達到經營目標,所確定的公司總體或某種重要經營活動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公司確定的經營方針,是公司各項管理工作應當貫徹的准則,是全體員工從事各種經營活動應當執行的原則,可以把員工的智慧、行動納入一個軌道,擰成一股統一的力量。
3、經營策略的決策。經營策略是指公司實現經營目標、落實經營計劃的具體措施、對策、方法和基本步驟。公司確定的經營策略,可以使公司各項工作按照統一的步調有序地進行,扎扎實實地前進。
二、對經營決策的基本要求
公司的經營決策,實際上解決的是企業外部環境、企業內部條件、企業目標三者存在的不平衡,謀取三者在動態上的平衡。
對經營決策的基本要求有以下三個方面:
1、企業內部條件要服從和適應外部環境的狀況和要求;
2、企業目標應符合實際需要與可能;
3、要通過改變企業內部條件來努力實現企業目標。
三、經營決策應遵循的原則
1、與宏觀政策相適應的原則。必須貫徹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正確地處理各種經濟利益關系,在法律、道德、風俗等方面允許的范圍內進行決策。
2、許可權有效性原則。根據公司三個管理層次的劃分,各個層次必須按照各自的管理許可權和職責范圍進行決策。
3、從實際可能出發的原則。從公司的實際情況出發,在清楚公司的外部環境、內部條件、發展目標的前提下進行決策。
4、貫徹群體智慧的原則。廣泛聽取公司內外和不同層次的意見,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則進行決策。
5、注重效果的原則。注重公司經濟收益和投入的資源的比較,以及公司整體與局部、短期與長期的投入和收益的比較。
6、敢於創新的原則。對於出現的新問題和非程序性的問題,能夠沖破老框框,勇於開辟新道路,尋找新方法。
四、經營決策的程序
1、調查經營狀況,分析內外條件。
2、確定經營問題,規定經營目標。
3、探索制定各種經營方案。
4、經營方案評價與選擇。
5、擬訂具體措施,進行策略展開。
6、實施跟蹤檢查,及時反饋控制。
五、經營決策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1、確定公司經營目標的注意事項
(1)要把決策目標建立在需要與可能的基礎上;
(2)決策目標要明確具體;
(3)經營目標是成體系的,分層次結構,由不同級(上一級、本級、下一級)的目標組成;
(4)要處理好多目標問題。
2、經營決策可行方案的制定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進行經營決策必須制定多個可行方案,而且還要保證可行方案的質量。經營決策所解決的問題有兩種情況:一是已經發生的問題,二是可能發生或將要發生的問題。
(1)對問題產生的原因還未查清,因而無法消除產生問題的原因,但維持現狀又會帶來重大損失,這時就應採取臨時性方案。
(2)對問題產生的原因已經查明,但公司無權或無力消除這種原因,或採用直接消除的方法並非是最經濟的方法,這時就應採取在不消除原因的情況下又能減輕其影響、降低其損失或起補救作用的適應性方案。
(3)當問題產生的原因已查明,公司有權也有力消除這種原因,而且又比其他辦法更為經濟時,就採取從根本上消除原因的矯正性方案。
(4)當這種將要發生和可能發生的問題,其產生的原因十分明確,公司又有可能防止這種原因出現時,就制定預防性方案,用來防止問題發生。
(5)如果將要發生和可能發生的問題其產生原因,公司雖然清楚但不能消除時,就制定應採取的緊急性方案,在問題發生時用來減輕其影響或進行補救。
3、經營決策方案的選擇過程中應注意的事項
選擇最優方案應該具備四個條件:
(1)必須考慮到全部可行方案;
(2)決策目標應能數量化,有絕對的擇優標准;
(3)可以預先知道每個方案執行的結果;
(4)決策不受時間限制。
E. 什麼是經濟決策
經濟決策 經濟決策是指政府、企業以及個人在確定行動政策或方案以及選擇實施這些政策或方案的有效方法時所進行的一系列活動。經濟決策類型很多,通常按其影響范圍分為宏觀決策與微觀決策。宏觀決策包括:確定經濟體系的運行模式和經濟體制;確定經濟增長速度與建設規模;確定短期、中期和長期發展方針與策略;確定消費政策;確定人口數量及發展趨勢;確定社會經濟的總量平衡與失衡的協調戰略;確定經濟結構發展戰略;確定科學技術發展方向等。微觀決策包括企業根據市場確定產量,進行人、財、物的合理分配;消費者根據自己的有限收入決定他對各種商品的需求量。環境經濟系統中的經濟決策主要為宏觀經濟決策。
F. 什麼是經濟決策權
經濟決策是指政府、企業以及個人在確定行動政策或方案以及選擇實施這些政策或方案的有效方法時所進行的一系列活動。經濟決策類型很多,通常按其影響范圍分為宏觀決策與微觀決策。宏觀決策包括:確定經濟體系的運行模式和經濟體制;確定經濟增長速度與建設規模;確定短期、中期和長期發展方針與策略;確定消費政策;確定人口數量及發展趨勢;確定社會經濟的總量平衡與失衡的協調戰略;確定經濟結構發展戰略;確定科學技術發展方向等。微觀決策包括企業根據市場確定產量,進行人、財、物的合理分配;消費者根據自己的有限收入決定他對各種商品的需求量。環境經濟系統中的經濟決策主要為宏觀經濟決策。
G. 什麼是經濟決策
經濟決策是指政府、企業以及個人在確定行動政策或方案以及選擇實施這些政策或方案的有效方法時所進行的一系列活動。經濟決策類型很多,通常按其影響范圍分為宏觀決策與微觀決策。宏觀決策包括:確定經濟體系的運行模式和經濟體制;確定經濟增長速度與建設規模;確定短期、中期和長期發展方針與策略;確定消費政策;確定人口數量及發展趨勢;確定社會經濟的總量平衡與失衡的協調戰略;確定經濟結構發展戰略;確定科學技術發展方向等。微觀決策包括企業根據市場確定產量,進行人、財、物的合理分配;消費者根據自己的有限收入決定他對各種商品的需求量。環境經濟系統中的經濟決策主要為宏觀經濟決策。
決策過程可以分成如下一些步驟:(1)確定目標;(2)探索方案;(3)比較方案;(4)選定方案;(5)執行決策;(6)跟蹤檢查。
H. 論述基於供應鏈的運輸決策的要點有哪些
在供應鏈中進行運輸決策時,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使運輸戰略與競爭戰略保持一致,管理人員必須確保運輸戰略有利於競爭戰略的實施。為實現這一目標,管理人員應當設計各種運輸激勵機制。
(2)考慮內部運輸和外部運輸,企業必須將公司的內部運輸和外部運輸結合起來,以滿足自身的運輸需要。
(3)設計能適應電子商務需要的運輸網路,適應新經濟要求的快速反應型運輸系統,企業應當尋求一切機會進行聯合運送,在某些情況下,甚至與競爭對手進行聯合,以便降低小批量送貨的成本。
(4)運用信息技術來改善運輸經營,管理者必須在供應鏈中採用可行的信息技術,來降低運輸成本、增強反應能力。
(5)運輸網路設計必須具有彈性,進行運輸網路設計時,管理者還必須考慮到需求的不確定性和運輸的可行性,以增加網路設計的彈性。
I. 什麼叫合理運輸如何開展合理運輸
《現代汽車運輸企業管理》
http://www.buildbook.com.cn/ebook/read.asp?id=2007/B10042396/4.html
第五章 汽車運輸企業經營管理
第一節 汽車運輸企業經營思想
一、企業經營的含義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生產過程是物質生產過程與流通過程的統—。企業不僅要把產品生產出來,而且還要通過流通領域把產品銷售出去,商品的價值和使用價值才能實現,生產過程中的物化勞動和活勞動的消耗才能得到補償,再生產過程才能順利進行。而商品生產者為了取得商品銷售的有利地位和條件,以取得盡可能多的利潤,事前就必須選定市場和服務對象,了解需求,掌握競爭者狀況,確定服務方式、渠道和價格等,企業的這些行為都屬於經營活動。
汽車運輸企業不象工業企業那樣生產有形產品,而是提供運輸勞務和服務,產生客貨「位移」無形產品,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對運輸的需求。但是客貨「位移」這種無形產品的生產活動同樣是商品生產活動。因此,汽車運輸企業也必須了解運輸市場,研究供求變化規律,掌握客貨流向,選定服務方式和對象,研究價格策略和經營方針,特別是運輸客貨源的組織,既是「運輸產品」的開發,又是運輸產品的銷售,構成了汽車運輸企業經營活動的獨特形式。
概括地講,企業經營,就是商品生產者為了實現企業的目標,以市場為對象,以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為手段,使企業的生產技術經濟活動與企業的外部環境達成動態均衡的一系列有組織的活動。
對於經營的含義應明確以下四點:
(1)經營是市場經濟特有的范疇,是商品生產者(或與商品生產,商品流通相聯系的經濟實體)的職能。市場經濟越發達,商品生產者的經營職能越要加強。因為商品生產者為了實現經營目標與社會需求之間的動態平衡,必須進行運籌謀劃和生產交換等經營活動。
(2)企業經營是管理職能的延伸和發展。在市場經濟尚不發達的賣方市場條件下,企業的管理活動以生產為中心,著重於處理企業內部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關系,經營的功能並不重要而且往往被人們忽視。當市場經濟比較發達,市場由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時,企業的管理活動就由以生產為中心轉變到以交換和流通過程為中心,經營的功能日益重要並為人們所重視。企業管理職能也就自然延伸到研究市場需要,開發新產品和新的服務項目,制定經營戰略等方面上來。不過經營與管理又是有所區別的。從它們產生的過程來看,管理是協作勞動的產物,而經營是商品經濟的產物;從它們應用范圍來看,管理適用於一切組織,而經營只適用於企業;從它們要達到的目的來看,管理旨在提高作業的效率,而經營則是以提高經濟效益為目標。
(3)企業經營具有明顯的社會性質。社會主義企業經營要堅持社會主義方向,遵守國家的方針政策和法規,自覺地利用價值規律和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決不允許不擇手段進行違法亂
第59頁
紀地經營活動。
(4)擴大企業經營的自主權是企業經營活動的前提條件;滿足社會需求、提高經濟效益是企業經營的目標;審時度勢,搞好經營決策是企業經營的核心;開展市場競爭是推動企業經營活動的動力。這是抓好企業經營工作的四大要點。
二、汽車運輸企業經營管理的內容
企業經營管理,就是對企業經營活動的管理。汽車運輸企業的全部活動分為生產活動和經營活動兩大部分。運輸生產活動是基礎,生產活動的主要內容是充分利用企業內部的資源和條件,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消耗,以最經濟的運輸方式,實現旅客和貨物的空間位移。所處理的問題是內向性的、執行性的;企業經營活動的主要內容是了解企業的外部環境和競爭形勢,進行市場調查與預測;根據外部環境的變化趨勢,制定企業的經營目標與計劃、戰略規劃、財務決策、經營策略;進行客貨源與新的運輸技術的開發,保證企業的生產技術經濟活動適應外部運輸市場環境的變化,滿足社會的運輸需求,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汽車運輸企業經營管理所處理的問題是外向性的、決策性的。
如果把汽車運輸企業當成一個系統來考察,就可以看出企業系統的正常運轉,既受到外部環境的制約,又受內部條件的限制,企業系統的功能,就是在內外條件的約束下,把輸入轉換成輸出,以滿足需求取得效益的過程。中間的轉換過程就是生產活動和生產管理活動。如果企業生產機能失調,不能如期按質提供或完成運輸任務,實現不了運輸對象的位移,就談不上企業系統的良性循環。從系統論角度看,對企業這個有機體把外界輸入轉換為輸出的全部活動的管理,即企業的全部生產經營活動的管理稱為廣義的經營管理。很顯然,廣義的經營管理包括了作為其物質技術基礎的生產管理。
三、汽車運輸企業經營思想
汽車運輸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是由企業的經營思想支配的。企業的經營思想,就是企業從事經營活動,解決各種經營問題的指導思想。它是人們在企業生產經營領域里形成的意識體系,反映了人們對客觀事物和生產經營行為變化的水平,並對行為起指導作用。正確的經營管理思想是實行企業管理現代化的先導。
企業的經營思想是在一定環境和條件下形成的。社會經濟制度不同,生產目的的不同,企業的經營思想電不同。社會主義的基本經營思想,一方面決定於商品生產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決定於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要求。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有許多新事物需要我們去學習和認識。企業管理者必須擺脫長期形成的某些不切實際的固定觀念和舊的習慣勢力的影響,樹立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的指導思想。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汽車運輸企業的經營思想集中反映在以下幾種主要觀念上。
(一)樹立經濟效益觀念
提高經濟效益,是汽車運輸企業經營思想的核心和落腳點。它的基本內容是:盡可能少的物化勞動和活勞動的消耗,盡可能少的資金佔用,提供盡可能多的優質的符合社會需要的運輸勞務和運輸服務。表現為企業勞動消耗的經濟效益、資金佔用的經濟效益、資源利用的經濟效益、滿足社會需求的經濟效益,也就是要把企業效益與社會效益、微觀效益與宏觀效益統一起來。
第六章 汽車運輸企業生產管理
汽車運輸生產活動是汽車運輸企業的基本活動。由於這一基本活動通常是以營運汽車為主體來實現的,而企業生產管理的任務是把投入生產過程的各種生產要素有效地結合起來,形成有機的體系,按照最經濟的方式,生產出滿足社會需要的產品。因此,汽車運輸企業生產管理,就是從營運汽車生產過程的組織管理人手,按照企業預定的生產經營目標和計劃,充分利用人力、物力、財力資源,對運輸生產的各要素、各環節進行合理安排,優化組合,從運輸產品的時間、質量、數量和成本等要求出發,對為社會提供符合需要和用戶滿意的運輸服務全過程進行計劃、組織、協調與控制。
第一節 汽車運輸生產過程
一、汽車運輸生產過程的構成
工業產品的生產過程,是指從准備生產這種產品開始,一直到產品牛產出來為止的全部過程。由於運輸業是一個特殊的物質生產部門,有其獨特的生產過程,即運輸過程。該過程不提供一般工業企業生產過程所提供的有形的物質產品,只是提供給消費者空間位移的效用,且其生產與消費是同時發生,同時結束,產品不能儲存、不能調撥。因而運輸企業的生產過程與工業企業不同,汽車運輸生產過程,是指從准備運送客貨開始,到將客貨送達目的地為止的全部過程。由於旅客或貨物通過汽乍運輸實現位移,要經過許多環節和作業過程,根據其對客貨實現位移所起的作用不同,汽車運輸企業進行運輸生產的全過程可劃分為運輸准備過程、基本運輸過程、輔助運輸過程和運輸服務過程。
(1)運輸准備過程:指企業在運送客貨之前所進行的一系列物質、技術和組織准備工作。在這些工作中,有些需要在運輸之前作較長時間的准備,如運輸經濟的調查與預測、營運線路的開辟與確定、站點設置、運力配置、班期安排等;有些則是經常性、不間斷進行的工作,如客、貨源的組織與落實,營運車輛和裝卸工具的准備工作,裝卸工藝的設計以及車輛運行作業計劃的制訂等。
(2)基本運輸過程:指貨物或旅客從起運地至到達地實現空間位移的全過程。它可分為貨物、行包、郵件驗貨裝車(旅客檢票上車),車輛負載按規定線路、站點行駛,貨物卸車交接(旅客到站下車檢票出站)三個土要環節。汽車運輸生產基本過程是構成運輸過程的主體,也是核心過程。因為只有客貨在途運行這一段時間才是旅客或貨主的運輸消費時間,也才是汽車運輸企業創造運輸工作量,取得營運收入的生產時間。
(3)輔助運輸過程:指為保證基本運輸過程正常進行所必需的各種輔助生產活動。如檢查與維修營運車輛,配備與調整行車生產人員站務工作等。輔助運輸過程貫穿於運輸准備、基本運輸及運行結束工作的全過程。
(4)運輸服務過程:指為基本運輸過程和輔助運輸過程服務的各種運輸服務活動。如行車
第81頁
用燃潤料、輪胎、隨車工具、維修用的原材料及工具設備等的供應和保管工作。
構成運輸過程的各個組成部分是相對的,它們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成為汽車運輸生產過程的有機整體,共同完成汽車客、貨運輸任務。其中基本運輸過程在整個運輸過程中處於主導地位,是運輸企業生產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而其他過程都是為基本運輸過程服務的。
二、組織汽車運輸生產過程的要求
合理組織運輸生產過程,其目的是妥善安排運輸過程中各個階段、環節、工序和各項作業,組織好它們之間的銜接和配合,以充分利用企業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保證運輸生產效率高,質量好,消耗少,成本低。
由於汽車運輸生產組織比較靈活,既可承擔批量較大的運輸業務,又可承擔零散的運輸業務,且營業范圍可大可小,企業規模大的擁有千百輛汽車,小的只有幾輛汽車。為了使汽車運輸的組織既能體現運輸生產的特殊性,同時又能保證運輸過程各環節能互相銜接,協調配合,於是對組織運輸生產過程提出了如下要求:
1.連續性
連續性是指運輸生產過程的各個環節、各項作業之間,在時間上能夠緊密地銜接和連續地進行,不發生任何不合理的中斷現象。為了保持運輸過程的連續性,我們的組織工作就應努力使旅客和貨物始終處於運動狀態,將不必要的停頓和等待時間減少到最低限度,從而有效地提高車輛、機械設備的利用效率和客貨的運送速度。
2.平行性
平行性是指運輸過程的各個環節、各項作業在時間上盡可能平行地進行。平行性是運輸過程連續性的必然要求。如車輛准備和售票、行包托運與商務作業的平行進行等。對於可以平行進行的生產環節和作業,如未能同時進行,就會影響運輸過程的連續性。因此,保持運輸過程的平行性,能保證在同一時間內更有效地進行生產活動,從而提高旅客和貨物的運送速度,加速車輛周轉,為運輸過程的連續性創造條件。
3.協調性
協調性又叫比例性,只有按比例才能保持協調。它是指運輸過程的各個生產環節、各項作業之間,在生產能力上應保持適當的比例關系。即人力的調配、資金供應、物資供應、營運車輛及其噸(座)位、機械設備的生產能力,必須互相協調、配套平衡、互不脫節。這是現代化大生產的客觀要求。運輸過程的協調性可以使企業的人、財、物得到充分利用,從而保證運輸過程的連續性。
隨著客貨運輸形式的發展,工人技術水平的提高,管理人員的運輸組織工作的改善,都會使協調的運輸過程的各環節、各作業間生產能力的比例發生變化,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根據變化了的客觀情況,採取有效措施,及時進行調整,以求得新的協調,保證運輸過程有最優的利用效果。
4.均衡性
均衡性又叫節奏性,它是指運輸過程的各個生產環節、各項作業之間,在相同的單位時間內完成大致相等的工作量或穩步遞增,使企業的車隊、車間、車站、維修廠(場)等的工作量能保持相對平衡,不出現時緊時松、前松後緊、你松我緊的不正常現象。運輸過程的均衡性,有利於企業保持正常的生產秩序,有利於充分利用車輛、機械設備和站場的生產能力。
當然,我們要求的均衡性並不是絕對的,在個別時期、個別環節和作業工序進行臨時性的突擊是難免的,但從整個運輸過程的組織工作出發,我們應力求達到生產的均衡性。
J. 運輸經濟學是怎樣一門學科選擇題
運輸經濟學,transporteconomics,研究社會生產和生活中旅客和貨物藉助各種運輸工具進行位置轉移的經濟問題的學科。① 運輸的性質和特徵, 運輸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② 運輸與生產力布局的關系,運輸與流通的關系, 運輸業的管理體制。
③運輸合理化的經濟效果, 運輸業採用新技術的經濟問題,各種運輸技術措施的經濟效果計算及評價。
④ 運輸業的經濟政策和技術政策及其理論依據。
⑤ 運輸業的勞動組織、勞動生產率和工資制度。
⑥運價形成, 運輸成本分析及 運輸業的經濟核算等。
社會主義國家的 運輸經濟學在上述研究內容中,重視 運輸業內部和外部的各種經濟關系。如 運輸業的發展戰略及其宏觀經濟效益和微觀經濟效益的評價,運輸業與工農業的發展比例,各種運輸方式的綜合利用、合理分工和各種運輸方式內部的經濟管理等。
沿革
隨著社會生產和商品市場的發展,許多國家和地區出現了大批量 運輸的需要。在18世紀中, 運輸業逐漸成為一個獨立的經濟部門。 運輸作為生產過程在流通領域的繼續,成為社會生產的重要因素。城鄉經濟的發展、新區的開發、國內和國際市場的開拓都有賴於 運輸。 運輸業成為投資的一個特殊領域。 運輸經濟的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視。在19世紀,經濟學家對 運輸經濟問題作了大量論述,並出版了專著。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還引用了俄國..楚普羅夫(1842~1908)的《鐵路業務》(1875)一書。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對 運輸的性質、運輸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運輸在流通中的地位和作用、運輸價值和運輸費用等重要經濟問題,作了科學的論述。在近現代,美、蘇等國都出版了 運輸經濟學著作。美國D.P.洛克林、L.F. 馬文、R.E.韋斯特邁耶等人都各著有取名《運輸經濟學》的著作。他們著重論述政府的 運輸法規和政府對 運輸業的控制,以運價和成本為重點,兼及財務和勞工問題。蘇聯 運輸經濟學的代表著作在30~50年代推T.C.哈恰圖 羅夫(1906~)的《運輸配置》、《鐵路運輸經濟原理》和《 運輸經濟學》;60~70年代推..哈努科夫主編的《鐵路運輸經濟學》。蘇聯早期的 運輸經濟學著作主要描述經濟地理和闡述運輸經濟政策,後期轉向比較系統的理論分析,並著重運輸生產力發展規律的經濟分析和技術政策的經濟效果的定量研究。
我國從20年代後期和30年代開始引進西方的 運輸經濟學,先後出版了《交通經濟學》、《鐵路管理學》等著作,介紹運價、 運輸成本、財務會計和運輸統計等方面的原理。解放以後,新中國的 運輸經濟理論主要是向前蘇聯學習的,結合中國實際也編著了一系列 運輸經濟學教材和專著。80年代前後又陸續出版了《鐵路 運輸經濟》、《公路 運輸經濟學》、《航運經濟》、《中國運輸布局》、《中國交通經濟分析》、《中國的 交通運輸問題》等一批著作,其中一些分別討論各部門內部的運輸經濟、管理活動和體制改革,另一些則反映了當時對綜合性宏觀運輸經濟問題進行研究的成果。
在作為 運輸經濟學科發展主流所在地的西方國家,運輸經濟學著作與教材在最近20年間發生了很大變化,其突出特點之一是標准經濟學方法的使用。例如:1997年,美國密歇根大學的肯尼思·博伊(Kenneth D. Boyer)的《 運輸經濟學原理》(Principlesof TransportationEconomics)一書出版,該書第一次比較清晰地把運輸經濟分析建立在 運輸業網路經濟特性的基礎之上,因此常常被認為是運輸經濟學開始走向成熟的一個標志。此外,還有其他一些人近年來出版的教材,如英國的肯尼思·巴頓(Kenneth J. Button)1993年的《 運輸經濟學》(第二版)(TransportEconomics,2ndEdition),斯圖亞特·科爾(Stuart Cole)1998年出版的《應用運輸經濟學——政策、管理與決策》(AppliedTransportEconomics: Policy, Management and Decision Making, 2ndEdition),普拉克和希爾金(J.B. Polak and A. Heertje)2000年出版的《運輸經濟學分析》(Analytical Transport Economics: An InternationalPerspective),麥卡錫(P.S. McCarthy)2001年出版的《運輸經濟學——理論與應用》(Transportation Economics- Theory and Practices: A Case Study Approach)。
到了20世紀90年代, 運輸經濟學學科理論體系逐漸顯現出來。其中代表性的著作有:《運輸經濟學導論》(主編:許慶斌、榮朝和、馬運等,1995),《運輸經濟——實踐、理論和政策》(趙傳運、榮朝和、馬運等譯,1989),1999年上海海運學院陳貽龍教授和長安大學邵振一教授主編的《運輸經濟學》,喬樂中的《運輸經濟學》(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1993)、趙錫鐸的《運輸經濟學》(大連海事大學出版社,1998)、管楚度的《新視域運輸經濟學》(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榮朝和的《西方運輸經濟學》(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第一版,2008第二版)和杭文的《運輸經濟學》(東南大學出版社,2008)等等。
與其他學科的關系
根據研究對象的不同,目前與 運輸經濟有關的學科,大致可劃分為 運輸經濟學、運輸地理學、運輸規劃學、運輸工程學、運輸組織學和運輸管理學這樣幾個領域。這幾個領域之間相互聯系和交叉,有時候不容易分得很清楚。一般來說, 運輸經濟學抽象和研究的是運輸需求、運輸供給以及運輸市場中的種種經濟規律。而對於地理學家來說, 運輸的重要性在於它是影響經濟與社會活動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他們關心運輸網空間結構的變化及其與其他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關系。 運輸規劃學主要研究 運輸業發展中運輸設施建設的布局、規劃原則、規劃方法以及如何確定具體的運輸項目。 運輸工程學主要解決具體工程的設計、施工問題和工程中如何提高管理水平、提高效率及效益的問題。 運輸管理學則是 運輸業經營者關於運輸企業的組織形式、結構規模、如何在運輸市場上競爭和內部如何從事計劃、財務、勞資等方面的經營和管理的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