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河源連平縣是個什麼樣的地方呢
廣東省生態名縣—
連平縣位於廣東省北部,與江西省全南、龍南縣相鄰,是105國道入粵第一縣。明崇禎七年(公元1634年)始建連平州,轄和平、河源兩縣,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改州為縣,1988年1月撤銷惠陽地區,成立河源市,連平改屬河源市管轄。轄13個鎮,159個村委會,16個居民委員會,縣政府駐元善鎮。全縣總面積2365平方公里,總人口38萬。
連平資源豐富,素有粵北「有色金屬之鄉」之稱。已探明的礦床23個,礦點52個,主要礦產有鐵、鉛、鎢、錫、鋅、銅、金、鈦、煤等30多種。儲藏量位居全省第一的有廣東大頂鐵礦,居華南地區首位的有鋸板坑鎢礦。連平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和,光照充足,一年四季宜種農作物、發展畜牧業。野生動、植物種類繁多。屬國家一級保護的野生動物有金雕、黃腹角雉、黑鹿、雲豹等8種;屬國家二級保護的有白鷳、原雞、穿山甲、水鹿等18種;珍稀植物有銀杏、水杉、三尖杉、粉背蘭、赤樟、古榕及其他野生植物共380多種;有林面積18.2萬公頃,活立木蓄積量455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76.8%,是國家定點速生豐產林基地縣、廣東省重點用材林基地縣和廣東省首批綠化達標縣之一。電力資源充沛,蘊藏量15.35萬千瓦,可開發量11.2萬千瓦。土特產有火蒜、香菇、木耳、蜂蜜、茶葉、毛竹、水蜜桃等。
連平風光旖旎,景色秀麗。「連平八景」自古享有盛名。「西山瀑布」、「龍潭噴雨」、「戈羅聳翠」、「梧峰樵唱」等自然奇觀令人陶醉。「聖跡蒼岩」、「上洋溶洞」、「觀音坐蓮」等天然溶洞千姿百態。「內莞風光」、「陂頭小桂林」等景觀令人留連忘返。內莞聖跡蒼岩景區已初具規模,溶洞分為三層,其中旱洞兩層,洞頂通天,水洞一層,景觀奇特,在粵北山區喀斯特地貌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連平擁有「一流的環境,一流的森林,一流的水質」,是「廣東省生態縣」,「全國生態建設示範區」。九連山精米、九連山泉水、優質草莓、水蜜桃、無公害蔬菜等一批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已成為連平縣獨特的生態品牌。
連平交通便利,國道105線縱貫南北,省道官燈線橫穿東西,粵贛高速公路於2005年底通車,汕昆高速公路測繪工作正在順利進行,廣贛高速公路已確定從連平經過,連平境內將形成兩縱一橫的高速公路網,融入珠三角兩小時經濟圈。連平基礎設施完善,工業發展平台優質,擁有「一園兩邨」,是一塊投資興業的新興熱土。
連平是一個迅猛發展的後發地區。2004年和2005年連續兩年全縣經濟綜合增長率排名全省67個山區縣(市)第一。
❷ 連平縣的經濟
2014年連平縣地區生產總值106.1億元,增長11.3%,工業增加值79.4億元,增長16.8%;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74.6億元,增長17.5% 建國後連平經濟的發展,從1953年土地改革結束至1988年,大體上可劃分為4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1953~1957年)
這一時期是國家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連平工農業及其它行業持續、正常發展。在農村完成了土地改革,並在此基礎上開展了對私營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廣大農民分到了田地,翻身做主人,種田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大搞治山、治水等農田基本建設,糧食產量直線上升,農業生產得到快速發展。1957年實現了「三個百分之九十」,即百分之九十的農戶人社,百分之九十的農田增產,百分之九十的農戶增加收入。是年,國務院授予連平「全國農業先進縣」的光榮稱號。與此同時,工業也從幾乎空白發展到初具規模。至1957年,已辦起地方國營工廠6間。開通了連(平)新(豐)公路,連平縣城汽車可直通廣州,比原來繞經忠信至廣州,縮短路程80公里。交通的發展推動了經濟的發展,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從1952年的105萬元一躍為1957年的511.3萬元,增長近4倍。
第二個時期(1958-1965年)
這一時期,由於「左」的路線影響,出現了「大躍進」、「公共食堂」、「反右傾」等方面的錯誤,經濟跌入低谷。1958年下半年,貫徹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搞「大躍進」運動,全縣辦了5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採用大兵團作戰的方式,全民大煉鋼鐵,搞水利大會戰。在農村,1958年冬至1959年春,大辦以生產隊為單位的「公共食堂」,「一日三餐干飯,吃飯不要錢」,浪費了大批糧食。同時,在水稻生產上大搞高度密植,放高產「衛星」,提出「人有多大膽,地有多高產」的口號,嚴重違背了自然規律,人為地破壞了農業生產。1959年,又盲目地搞土地深翻,打亂了耕作層,造成土地肥力下降。以致1958~1960年間,全縣糧食作物播種面積減少了1.7萬多畝,糧食畝產也下降了10.5公斤,人均口糧減少,農民生活水平嚴重下降。工業方面,由於急於求成,盲目冒進,1958~1960年辦了9間廠、1個拖拉機站。因缺乏技術,產品質量不過關,也因盲目上馬,缺乏原材料,成了無米之炊。除拖拉機站得以保留下來外,其餘9間廠一兩年內陸續下馬。1961年,貫徹中共中央「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國民經濟調整方針,糾正「大躍進」、「人民公社」運動中的「共產風」、浮誇風、命令風、瞎指揮、「特殊化」等「左」的錯誤,退賠平調物資,實行以生產隊為基本核算單位的農村體制改革,對農村及整體經濟發展有一定促進作用。但是,農業生產仍然發展不快,1961-1965年,糧食畝產總在122—151公斤之間徘徊,農村人均收入也只有40-50元,人均口糧186公斤左右。工業也很薄弱,1962年6月連平縣建制恢復後,需要迅速恢復和發展自己的工業,先後辦了9間工廠。
第三個時期(「文化大革命」時期)
這個時期,農村全面開展「農業學大寨」運動,實行「以糧為綱」,推行「政治評分」,大搞「平均主義」,「割資本主義尾巴」,嚴重損害了農民利益,打擊了他們的勞動熱情,壓抑了生產力的發展,使農村經濟處於停滯不前的狀態。糧食畝產一直在150公斤左右徘徊,農民人均收入只有50-64元,人均口糧180.5-223公斤。「工業學大慶」,學大慶經驗,促工業發展。同時,貫徹「備戰、備荒」的指示,工業搞「山、散、洞」,把沿海地區的一些工廠疏散到山區。結果,連平5間疏散廠先後逃不脫停產的厄運。
第四個時期(1977-1988年)
這一時期是連平經濟發展時期。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工作重點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軌道上來,貫徹改革開放的方針,在廣大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有效地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繼1982年糧食總產超歷史後,1988年糧食單產、總產又創歷史最高紀錄。同時,逐步建立了水果、茶葉、蠶桑、香菇、蒜頭、玉米、木薯等商品生產基地,使農業生產向商品化、基地化方面發展。工業也取得較大的成績。技術革新和技術改造掀起熱潮,鋅品、葯品、水泥、松香生產均有較大的發展。尤其是鐵礦生產,立足縣內資源優勢,大搞礦山建設,使泥竹塘鐵礦獲得顯著的經濟效益,成為縣的工業大戶。全縣工業總產值由1980年的2170萬元(1980年不變價,下同)上升到1988年的9795萬元。基本建設、交通、郵電、商業、外貿等也有較大的發展。 建國前,連平縣交通閉塞,經濟落後,工業基礎薄弱,只有一些為當地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服務的個體小手工業和農村小作坊。主要有石灰、陶瓷、磚瓦燒制,炮竹、鐵木器製造,以及采礦、造紙、榨油、釀酒、竹器編織等行業。其時,較有名氣的工業產品有:縣城出產的炮竹,暢銷省內外;上坪東南出產的東庄紙及三洞出產的毛邊紙,遠銷香港;隆街百叟出產的生曬豉油,馳名東江流域和廣州一帶。
建國後,工業特別是國營工業從無到有快速發展。縣委、縣政府對工業的發展非常重視。從1949~1957年,先後建立了2間火力發電廠、1間松香廠、1間煉鐵廠、1間印刷廠、1間農機修理廠。1949年全縣工業總產值僅有5萬元,1957年實現工業總產值332萬元,比1949年增長了65.4倍。
1958「大躍進」期間,全民大煉鋼鐵,一哄而起,全縣辦起了幾十間鋼鐵廠。由於脫離實際和違背了客觀規律,結果這些廠在2年內相繼下馬,給全縣的經濟帶來了嚴重的損失。
1961~1965年,貫徹中央「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縣工業得到了恢復和發展。這一時期,除原有的工業外,新建了連平食品廠、火力發電廠、連平礦站、新溪煤礦、大埠陶瓷廠等5間企業。1965年,全縣工業總產值達684萬元,比1957年增長了106%。
「文化大革命」期間,連平工業受到了沖擊。由於全面推行「左」的路線,企業管理制度受到了嚴重破壞,企業經濟效益下降。但經過全縣幹部、職工的共同努力,
1969年起工業生產開始回升,並在當年籌建連平制葯廠,1970年7月正式投產。1972年4月,籌建內莞水泥廠,1975年正式投產。1976年,全縣工業總產值為2126萬元,比1965年增長了2.1倍。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連平工業得到了協調和快速的發展。縣逐步對工業企業進行了技術改造。至1988年,共完成技改項目20個,使工業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生產能力不斷提高。如水泥廠由原來的年產量1萬噸,擴大到年產量4萬噸。制葯廠由原來只能生產大蜜丸、散劑及酊水劑等,擴大到生產肌苷注射液、柴胡注射液、鹽酸黃蓮素片、藿香正氣丸、十全大補丸、安胎丸、桔紅丸、鹿角膠和板藍根沖劑等。中西葯綜合生產能力由1978年的80噸,擴大到1988年的2000噸。另一方面,發揮資源優勢,大搞礦山建設,籌建開發了尖山鉛鋅礦和泥竹塘鐵礦。1988年全縣工業總產值達9795萬元,對比1979年增長284.3%;創稅利1454萬元,對比1979年增長293.2%,人均年創稅利達1935元。
❸ 連平縣跟龍川縣哪個發展較好
當然是連平縣。山好水好人更好。。
❹ 誰能詳細的告訴我近年廣東韶關市翁源縣在廣東的縣和縣級市裡面的經濟發展水平排名
排名廣東的縣和縣級市裡面生產總值(萬元)倒數第九,人平均倒數第一。經濟發展水平全省最差!問題在於交通落後,政策扶持不足。到2012年,全省只有翁源縣城不通高速了!
翁源雖然是全省最有名的貧困縣,到2010年新錄用的公務員工資還不到1000元,參加工作5年內的公務員實領也不到1000元,你說現在珠三角公務員工資是多少?翁源的公務員工資還不如在珠三角看門、掃地人員的工資!但是,但是,從1992年開始,翁源再也沒有接受到特貧困縣的待遇。而生產總值和人均總值排在翁源之前的一些縣,一直都享受著特貧困縣的待遇。
你說,交通最落後,政策扶持又不足,翁源經濟發展水平排名不是最後,就是「第一」。
❺ 廣東連平縣
連平縣位於廣東省北部,隸屬河源市管轄,東與和平縣毗鄰,北與江西省全南縣、龍南縣接壤,南與東源縣、韶關市新豐縣相連,西與韶關市翁源縣相接,是105國道入粵第一縣,縣政府駐元善鎮; [1] 縣境位於新豐江上游,資源豐富,素有粵北「有色金屬之鄉」之稱。
連平縣全縣總面積2365平方公里,轄13個鎮,159個村委會,16個居民委員會 [1] ,截止2018年年末,全縣總人口約41.3萬人。 [2]
連平是一個迅猛發展的後發地區。2004年和2005年連續兩年全縣經濟綜合增長率排名全省67個山區縣(市)第一;2018年,連平縣生態工業園成功認定為省級產業轉移工業園,並與深圳南山區簽訂了產業共建協議; [3] 連平縣是「廣東省生態縣」和「全國生態建設示範區」。
❻ 連平縣的介紹
連平縣,廣東省河源市轄縣,地處廣東省北部,新豐江上游;介於北緯24°度06′至24°36′,東經114°14′至114°56′之間;縣境東西長72.4公里,南北寬55.6公里。東與和平縣接壤,南與河源市東源縣、新豐縣相連,西與翁源縣毗鄰,北與江西省的龍南縣、全南縣交界;距離廣州市217 公里、河源市107公里、深圳市 278 公里、贛州市263公里。全縣總面積2365平方公里,是105國道入粵第一縣;連平資源豐富,素有粵北「有色金屬之鄉」之稱。連平是一個迅猛發展的後發地區。2004年和2005年連續兩年全縣經濟綜合增長率排名全省67個山區縣(市)第一。
❼ 翁源縣的綜合概述
翁源縣位於韶關市東南部,東與連平縣相連,南與新豐縣交界,西與英德市、曲江區接壤,北與始興縣、江西省毗鄰。公元554年梁朝分湞陽縣地置,元初並入曲江縣,公元1303年復置。是廣東歷史上最早建制的16個縣之一。2014年年末戶籍人口402381人,全縣總面積2175平方公里。轄7鎮1場156個村委會。縣領導機關駐龍仙鎮。地形以山地和盆地為主。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平均氣溫20.4℃,年降雨量1778毫米,無霜期312天。耕地面積1.9萬公頃,有林地面積16.3萬公頃,森林覆蓋率63.1%。河流以北江支流翁江及其支流為主。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為13.8萬千瓦。煤、鐵、鉛、鋅、鎢等礦產資源豐富。風景名勝有東華山、水龍宮、仙獅洞、書堂石、湖心壩客家群樓和葸茅嶺八卦圍等。農作物以水稻、蔬菜、甘蔗、花生、大豆為主。三華李、六里柑、九仙桃等水果久負盛名,是「中國三華李之鄉」、「中國九仙桃之鄉」、「中國蘭花之鄉」。2014年,初步核算,全縣實現生產總值80.7億元,增長10.6%;其中第一產業20.5億元,增長4.4%;第二產業30.5億元,增長17.4%;第三產業29.7億元,增長7.7%。三次產業比重為25.4 :37.8 :36.8。主要經濟指標增幅高於全國、全省和全市增長水平。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78億元,增長15.8%。固定資產投資完成51.8億元,增長21.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700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9600元,分別增長9.5%和10.2%。------工業化邁出堅實步伐 全縣完成工業投資29.67億元,增長31.6%;全年新增「規上」企業14家,累計69家,其中產值超億元企業22家、超兩億元企業10家。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 20億元,增長22.9%,排名全市第二。官渡經濟開發區區位調整到翁城並更名為翁源經濟開發區。產業發展平台不斷提升,華南理工大學與華彩園區建立科技創新實習基地。賽力克進入「新三板」並成功申報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6件發明專利獲得國家授權,國家發明專利授權量與專利授權總量居全市縣域第一。全年新簽約項目33個,其中投資額5000萬元以上的13個;全年園區動工建設項目21個,建成投產項目14個。各專業園區建設穩步推進,華彩園區完成投資13.8億元,完成B區「三通一平」,完成E區征地500畝,污水處理廠進入試運營。電源基地控制性詳細規劃通過專家評審,區域環評已獲得批復,園區配套設施建設穩步推進。民營經濟支撐力持續增強,創造的增加值與稅收佔全縣總量70%以上。傳統企業轉型升級取得新突破,青雲山制葯成功通過GMP認證。成功舉辦翁源(厚街)招商推介會和廣東翁源塗料化工高峰論壇。------城鄉建設有序推進 引進世界500強企業太平洋建設集團參與縣城新區建設,新區路網建設全面鋪開,南部出口道路正加快推進,翁江大道東段、德政路中段、八泉大道三期路基工程已完成。龍仙2號橋人行道、龍仙河東岸綠道、南龍生活垃圾填埋場等工程建設已完工。縣城市政設施建設全年完成投資2億元。房地產項目萬隆花園主體工程已基本完工,錦綉山河、金悅華府、龍湖華府動工建設;「三舊」改造項目尚城陽光花園三棟樓主體工程已基本完成,全年完成房地產投資10.1億元,增長73%;實現房地產銷售15萬平方米。翁城中心商務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已完成。江尾鎮南塘湖心壩村被列為國家級傳統村落。扎實開展「兩創」工作並獲得「廣東省文明縣城工作先進縣城」稱號。新增省衛生村12個、市衛生村25個,連續三年排全市第一。汕昆、武深兩條高速公路韶關段在我縣開工奠基,前期工作進展順利。110千伏壩仔銅鑼變電站建成並投入運營。4G網路建設已完工,基本實現縣城全覆蓋及所有鎮(場)熱點區域覆蓋。加快LED節能產品推廣應用,官龍公路亮化和縣城路燈改造順利推進。翁城、江尾兩個中心鎮污水處理廠已動工建設。------農業生態建設扎實推進 粵台園區全年完成投資1.32億元,新增項目9個,新搭建現代化溫控大棚9萬平方米,流轉土地 2000畝,蘭花創意園啟動建設,蘭花長廊配套建設逐步完善,玫瑰精油項目已建育苗基地,粵台園區建設成效得到省委副書記馬興瑞高度評價,成為全省現代農業推廣學習的榜樣。為全縣32萬畝水稻購買保險,實現政策性水稻種植保險全覆蓋。特色農業穩步發展,有效帶動農民增收。農業產業化水平不斷提高,全縣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43家,累計347家;新增市級農業龍頭企業2家,累計15家;新成立家庭農場8家;新增「三品」認證10個。籌資6000多萬元實施農田水利改善工程。完成高標准基本農田建設3.42萬畝。生態建設初顯成效,完成碳匯林建設9.21萬畝,擴大省級以上生態公益林面積12.3萬畝,青雲省級森林公園總體規劃已完成,建成「鄉村綠化美化」示範點20個;森林資源保護和發展目標責任制考核成績優異,獲得省政府通報表揚。全面落實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四項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實現控制目標,重點減排工程建設達到總體要求。------商貿旅遊穩步發展 縣農信社成為韶關市首家獲銀監會批准籌建的農村商業銀行。年末全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97.6億元、貸款余額41.7億元,分別比年初增長12.5%和29%,全縣銀行存貸比提高5.5個百分點。健全工商部門與企業雙向聯系制度,幫助企業辦理動產抵押登記26宗、融資7935萬元。全縣登記市場主體9835戶,增長19.5%。全縣汽車銷售網點增至10家,全年銷售汽車1857輛。鼓勵網上銷售,引導扶持30家蘭花經營企業實現上線營銷。新增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住宿餐飲企業4家,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7.34億元,增長10.5%;住宿餐飲業營業額2.2億元,增長10%。冷泉灘、幽蘭山莊等項目建設穩步推進。全縣接待遊客120.67萬人次,增長15.88%;旅遊總收入8.6億元,增長16.2%。------社會事業不斷進步 全年投入民生支出11.3億元,占財政總支出的73.3%,增長19.3%。惠民實事穩步推進,建設保障性住房、改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全縣衛生信息平台、普及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等惠民實事如期完成,龍仙公園改造正加快推進。重視教育發展,加強教育基礎建設,成功獲得「廣東省教育強縣」的稱號。《有事就尋阿添古》新聞系列報道獲廣東省新聞一等獎,塗志偉美術館和翁山詩書畫院舉辦畫展9次,全年參觀人數22萬多人次;全縣舉辦客家山歌大賽等文藝演出300多場;參加全市小戲、小品調演獲一金一銀,參加「兩岸四地」山歌大賽獲銀獎和新秀獎。縣地稅局獲「全國文明單位」稱號。縣級公立醫院改革工作全面啟動,縣中醫院通過了二級中醫醫院評審。完成市下達人口計劃年度目標任務,「單獨二孩」政策順利實施,人口計生工作穩步提升。組隊參加韶關市運動會並取得較好成績,全民健身活動廣泛開展,壩仔、江尾和新江三個鎮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竣工投入使用。新增城鎮就業3665人,勞動力轉移就業583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社保擴面和基金征繳工作如期完成。為55個重點幫扶村投入1.67億元,幫扶危房改造510戶。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工作基本完成。森林防火工作被評為市先進。安全生產態勢良好。深入開展「六大專項」打擊整治行動,綜合排名全市第一名;社會治安視頻監控系統建設三年規劃提前一年完成並投入使用,社會治安保持穩定,群眾滿意度和安全感大幅提升。此外,民族宗教、外事僑務、信訪維穩、審計、物價、糧食、檔案、人防、質量技術監督、雙擁、民兵預備役、通訊、廣播電視等工作均取得新進步。------政府建設明顯加強 主動邀請人大、政協監督政府工作,主動接受司法、輿論和群眾監督。食品葯品監督管理體制改革、衛生和計生部門職能轉變和機構合並全面完成,行政效率進一步提升。辦復縣人大代表建議17件和政協委員提案37件。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得到省、市督導組的肯定。機關作風持續好轉,全縣各類會議、活動分別減少31.2%和43.6%,本級會議及「三公」經費支出下降17.5%。全年辦理「網路問政」1738宗,辦復率100%。政府信息公開2988條,進駐網上辦事大廳行政審批事項377項,網上辦理審批事項3139項,辦結率100%。組織各類建設工程交易、政府采購項目322宗,節約資金1500多萬元,政務公開更加具體透明。
❽ 河源市各縣的經濟狀況如何龍川縣和連平縣的經濟狀況相比較哪個富一點
龍川吧,報紙上報道,每年龍川財政都是第一啊。龍川是大縣,河源市人口最多的,至於人均收入就不知道了.....從交通等等綜合來分析,應該還是龍川經濟發達些。
❾ 韶關市翁源縣
翁源縣位於廣東省北部,韶關市東南部,東與連平縣相連,南與新豐縣交界,西與英德市、曲江區接壤,北與始興縣、江西省毗鄰。因其處於北江支流翁江之源而得名,南朝梁時置縣,是廣東歷史上最早建制的16個縣之一。蓋因山水奇秀,物產豐饒,故古有「仙邑」之稱。總面積2217平方公里,戶籍人口38萬人。是「中國三華李之鄉」、「中國九仙桃之鄉」、「中國蘭花之鄉」。 「中國蘭花之鄉」——翁源
翁源縣地形以山地和盆地為主,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地處嶺南多金屬礦帶南部,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已探明發現的礦產資源有32種,主要有煤、鐵、錳、硫鐵礦、黑鎢礦、瀝青鈾礦、金、銀、銅、錫、鉬、鉍、銻、鉛、鋅等,非金屬礦物有白雲岩、螢石 、重晶石、綠柱石、石英、冰洲石、耐火粘土等。山地面積247萬多畝,森林覆蓋率達67%,活立木蓄量587萬立方米,是廣東省「綠化達標縣」。水力資源蘊藏量16萬千瓦,尚待開發利用的7.58萬千瓦。全縣小水電裝機容量約4萬千瓦,年發電量近2億度,是全國「農村初級電氣化達標縣」之一,工農業生產用電充足。縣境有集雨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的6大河流,水源充足,供水系統配套,城鄉居民生產、生活用水相當充裕。
投資環境優越。翁源區位獨特,交通便利,南連珠三角,背靠湖南、江西,素有粵北南大門之稱,是珠三角產業近距離轉移,低成本擴張的理想寶地,是泛珠三角經濟輻射內地的戰略通道。縣城距廣州200公里,深圳300多公里,距韶關110公里。縣內京珠高速公路和106國道、1944省道越境而過,規劃中的昆汕高速、深湘高速亦將貫穿其中,全縣開通國際電話、互聯網、視聆通業務,交通通訊非常便利。全縣勞動力人口13萬人,每年可輸送勞動力人口5000人。現有高級技工學校一間,職業中學三間,可培訓各式各樣的勞動力人才。改革開放以來,翁源打開山門,廣引外資,進行基礎設施建設,使投資環境日臻完善,現已基本形成龍仙綜合經濟區、翁城經濟發展區、官渡經濟開發區。勤勞,純朴的翁源人民熱情歡迎海內外賓朋前來旅遊觀光,投資置業。
「中國三華李之鄉」——翁源山川秀美,人文集萃。「龍僻靈池梅岩書堂皆勝地,仙開翁水雙臘如珠盡韶天」,盡可概括其鍾靈毓秀之氣象。東華山自然風景區,張光營自然保護區,鐵龍水龍宮和翁城仙獅洞,晚唐詩人邵謁讀書地三華書堂石,還有客家人居住遺址湖心壩客家群樓、江尾思茅嶺八卦圍,以及三華李生態觀光園等,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交相輝映。千百年來,翁源孕育出了不少名人志士,有32首詩載入《全唐詩》的晚唐詩人邵謁,受明神宗皇帝贈聯「破虜平蠻,功蓋古今人第一;出將入相,才兼文武世無雙」嘉獎的抗倭名將太子太保陳嶙,有20世紀四十位傑出旅美華人之一、中華世紀英才、美國油畫大師塗志偉等等。
氣候溫和,四季宜耕,翁源農業生產自然條件得天獨厚。三華李、九仙桃、蠶桑、糖蔗、蘭花、優質稻、反季節蔬菜等農產品相當豐富。翁源是全國的蠶桑、糖蔗生產基地縣,是全國最大的國蘭(蘭花)生產基地,是素有嶺南佳果之稱、夏令果王三華李的故鄉。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翁源縣轄七鎮一場:龍仙鎮、壩仔鎮、江尾鎮、官渡鎮、周陂鎮、翁城鎮、新江鎮和鐵龍林場。縣人民政府駐龍仙鎮。全縣總面積2217平方公里,戶籍人口38.8萬人。
龍仙鎮:轄34個村委會,6個居委會,面積433平方千米,總人口117449人。
壩仔鎮:轄22個村委會,2個居委會,面積384平方千米,總人口48826人。
江尾鎮:轄24個村委會,3個居委會,面積334平方千米,總人口42626人。
官渡鎮:轄19個村委會,2個居委會,面積240平方千米,總人口44427人。
翁城鎮:轄16個村委會,1個居委會和翁城農場,面積133平方千米,總人口33916人。
新江鎮:轄19個村委會,1個居委會,面積337平方千米,總人口41103人。
周陂鎮:轄18個村委會,2個居委會,面積201平方千米,總人口41771人。
鐵龍林場:轄3個工區和居委會,面積96平方千米,總人口5727人。 http://ke..com/view/187666.htm?fr=ala0_1_1
❿ 急急急!!!!!跪求河源、韶關、惠州各縣經濟排名~~!!
河源:
GDP總量:龍川縣>連平縣>紫金縣>和平縣
人均GDP:連平縣>龍川縣>和平縣>紫金縣
韶關:
GDP總量:樂昌市>仁化縣>南雄市>翁源縣>乳源縣>始興縣>新豐縣
人均GDP:仁化縣>乳源縣>南雄市>始興縣>樂昌市>新豐縣>翁源縣
惠州:
GDP總量:博羅縣>惠東縣>龍門縣
人均GDP:博羅縣>惠東縣>龍門縣
註:以上均為2010年排名,詳見以下排名
廣東縣域生產總值排名(僅列出以上縣市)(2010年):
1、博羅縣:294.81萬元(4)
2、惠東縣:250.53萬元(6)
3、龍川縣:88.94萬元(38)
4、龍門縣:68.85萬元(44)
5、連平縣:67.96萬元(45)
6、樂昌市:64.78萬元(47)
7、紫金縣:63.16萬元(49)
8、仁化縣:62.88萬元(50)
9、南雄市:60.26萬元(51)
10、翁源縣:40.47萬元(58)
11、和平縣:39.75萬元(59)
12、乳源縣:38.70萬元(60)
13、始興縣:34.18萬元(62)
14、新豐縣:30.60萬元(64)
廣東縣域生產總值排名及人均GDP排名(僅列出以上縣市)(2010年):
1、仁化縣:3.09萬元(6)
2、博羅縣:2.90萬元(10)
3、惠東縣:2.81萬元(13)
4、龍門縣:2.21萬元(19)
5、乳源縣:2.17萬元(21)
6、連平縣:2.04萬元(25)
7、南雄市:1.86萬元(32)
8、始興縣:1.64萬元(39)
9、樂昌市:1、59萬元(40)
10、新豐縣:1.48萬元(46)
11、龍川縣:1.29萬元(52)
12、翁源縣:1.20萬元(55)
13、和平縣:1.06萬元(61)
14、紫金縣:9981元(64)
註:後綴括弧內數字為全省縣域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