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新安街道的簡介
2005年底,無錫市委頒發68號文件,從2006年元月1日開始,將新安正式劃歸無錫新區,在新安開發建設無錫(太湖)國際科技園,2007年元月27日新安街道掛牌成立。目前,街道共有11個社區以及2個社區籌建組。
無錫市新區新安街道土地資源豐富,自然條件優越。環太湖高速公路、312國道、京杭大運河和運河西路、菱湖大道、凈慧東西道、震澤路、吳都路、具區路、觀山路貫穿新安,距無錫機場5分鍾車程、距滬寧高速無錫東入口8分鍾車程、環太湖高速新安入口就在境內、距無錫市中心15分鍾車程。新安土地肥沃,氣候適宜,歷史上曾以稻麥種植、栽桑養蠶、鵪鶉養殖和編制「龍須席」享譽四方。2007年,為保護太湖水源不受污染,農業及規模養殖告別歷史,在全省第一個實現零養殖。
無錫市新區新安街道,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底蘊的江南古鎮,魚米之鄉。宋代時(公元960年)市鎮規模就已初步形成。境內有曾列江南十大名剎之一的凈慧寺,相傳系三國時周瑜水軍行轅。宋朝凈慧和尚路經此處,因觀其地瀕萬頃太湖,地勢軒敞、包孕吳越、宛如一鳳凰聳立,遂改建成寺,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歷史。寺院自古以來香客不斷,明朝劉伯溫書贈凈慧寺對聯一付「凈瓶施甘露恩澤大地,慧光照宇宙普渡眾生」,流傳於後世。每逢農歷二月十九(觀世音菩薩生日),四方香客十萬余信眾紛至沓來,已形成了一個有廣泛影響的傳統民俗節日。
近年來,沐浴著科學發展的春風,新安街道圍繞「建設具有新安特質的生態型創新型宜居型幸福街道」的奮斗目標,放眼新區,融入園區,立足民生,奮力加快經濟社會轉型發展步伐,積極爭創管理創新新示範、幸福和諧新樣板。
生態新安:「治太保源」成效明顯,河道三類水質穩定達標,垃圾分類工作縱深拓展,生態環境良好、人水和諧、空氣清新。
創新新安:將物聯網技術應用到「智能防護網」、「健康保姆」、「感知農貿市場」等民生實事項目中,深化推進社會管理創新。
宜居新安:成功創建無錫城區第一個全國安全社區、全省第一個國際安全社區,居住空間布局合理、基礎設施完善、整體環境優美,生活安全舒適。
幸福新安:樹立「家家安居、個個有業、人人健康、處處美景、天天快樂」的幸福新理念,教育、就業、醫療等民生水平全面統籌提升。
Ⅱ 新安和西鄉哪個發達
按人均收放的話,新安比西鄉「發達」,按經濟實力的話,應該是西鄉「發達」。西鄉街道比新安街道大得多。
Ⅲ 請問大家,新安縣怎麼樣啊
新安縣位於河南省洛陽市西部,東接洛陽、孟津,西鄰澠池,南交宜陽,北界黃河,與濟源市和山西省垣曲縣隔黃河相望。縣城位於縣境南部隴海鐵路、310國道邊,東距洛陽市20公里,距省會鄭州173公里。全縣轄城關、鐵門、磁澗、石寺、五頭5鎮和正村、李村、倉頭、北冶、曹村、石井、西沃、峪里8鄉,289個行政村,總面積1160平方公里,總人口48.8餘萬人,農業人口41萬餘人。截止2003年底,全縣國內生產總值達到59.5億元,財政收入達到3.07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336元,經濟綜合實力在全省(市)排序中已躍居第13位。
新安縣屬淺山丘陵區,西北部重巒疊嶂,山勢陡峭,岩石裸露,形成集奇、秀、險、幽為一體的自然
景觀。自北向南有荊紫山、青要山、邙山、郁山4條山脈,境內最高峰為青要山的西大塬,海拔1384.7米。山區植被主要為天然次生林。黃河過境37公里,境內擁有小浪底水庫水域面積168平方公里;其它主要河流有青河、畛河、澗河、金水河、磁河。山谷河川和境域東南部黃土覆蓋的丘陵地為農耕區。全境屬北溫帶氣候,常年平均氣溫14.2℃;1月份平均氣溫-0.2℃;7月份平均氣溫27.1℃。年均降水量642.4毫米。
新安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老縣城北靠慕蓉山,南臨澗河水,前山後水的地勢,導致新安縣城長期局限於3平方公里的狹長地帶,落後的城市基礎設施、狹長的城市布局與快速發展的新安經濟極不相稱。為充分發揮縣城的輻射帶動作用,改善縣城居民的生活環境,重塑新安的對外形象,新安聘請清華大學教授,按照組團式的城市構造理念,高標準的對縣城進行了規劃設計,在改造老城的基礎上,拓展了縣城新區。新區建設從1995年開始,先後投資7億元,不斷拉大了城市框架,完善了城市功能,美化了城市環境。1998年新安四大班子及三十多個委局搬入新區辦公,標志著新安城市建設邁上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在建設縣城新區的同時,加快縣城老區的改造步伐,縣城新區和老區先後新建了8條總長達14000米的城市道路,形成了四通八達的城市交通網路;先後投資近億元,新建了8個商貿市場和小區,新建了世紀廣場、綠宛游園、慕容山公園、新城生態游園、澗河大道街心游園,實施了「電力線、電話線、有線電視」三線入地工程和新老城亮化、彩化工程,綠化面積達28萬平方米,極大地改善了城市環境;新建住宅、教學、醫療等設施100萬平方米;新建、改建、擴建了供排水系統和集中供熱、集中供氣設施,為縣城居民創造一個更加優美的工作、生活環境,重塑了新安良好的對外形象。
更詳細的介紹請點以下網站:
http://www.xinan.gov.cn/xagk/xagk2.htm
Ⅳ 對於無錫新區新安有什麼可看法
餓……這個么
你應該是無錫人吧
我覺得新區發展是蠻快的
尤其是工業
所以很多人也選擇在新區找工作
而且外地人在新區打工的也很多
Ⅳ 新安的經濟和發展
新安電力集團是新安經濟的重要支柱和新的經濟增長點,被列為河南省50家大型企業之一。集團擁有裝機容量為47萬千瓦的火電廠、年產1萬噸的金屬鈉廠、年產18萬噸的電解鋁廠、年產20萬噸的碳素廠,在集團內部形成了煤、電、鋁、鈉及鋁深加工鏈條式發展的新格局,公司的固定資產已達47億元,經濟效益居洛陽市大中型企業之首。煤炭產業也是新安經濟的一個重要支柱,擁有各類煤礦一百多個,年產煤200多萬噸,是全國100個重點產煤縣之一。洛陽蘭光化工有限公司是中國兵器工業總公司民用爆破器材定點廠家之一,具備安全生產工業火雷管、電雷管、煤礦許用雷管、毫秒延期電雷管及乳化炸葯的條件,年產雷管8千餘萬發、乳化炸葯3000噸。洛陽市建陶廠和衛生陶瓷廠擁有西德冷煤氣隧道窯、煤燒隔焰隧道窯、義大利牆地磚生產線等技術設備,年生產普通及中高檔陶瓷220萬件,牆地磚70萬平方米,「中原」、「新光」牌衛生瓷,被列為國家A級產品,是我省重要的陶瓷產業基地。
新安歷代以農業為本,因受丘陵山區缺水的制約,農業長期處於落後狀態。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工業經濟的迅速發展,為農業提供了必要的資金支持, 新安以工補農加大了對農業的投入,從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入手,大力實施扶貧開發和富民工程,使農業經濟了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先後投資2億多元,修建提黃工程,改善新安十年九旱的農業生產條件,完成坡改梯13萬畝,修建水利工程147項,人畜吃水工程238項,初步解決了18萬人的用水問題。架設高壓線路250公里,低壓線路1150公里,農網改造行政村達121個,實現了村村通電,通電入戶率達98%。建成科技示範園3個,培育了28個種養業龍頭企業,輻射帶動農戶1萬多個,使全縣形成了6條產業化開發帶, 16個產業化扶貧開發基地,通過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改善和科技典型的示範帶動,極大地促進了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民收入大幅提高。
Ⅵ 新安鎮的概述
新安歷史悠久。「新安」出於新近安撫邊蠻之意,因扼淞澧平原西南咽喉,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明初即屯兵設市,明清為澧水流域重鎮。這里,文化底蘊深厚,秀麗山水哺育一代代英才。申鳴古城遺跡今猶在,黃佑昌聰慧好學,黃宏佳科學鑽研,影響悠遠。
新安物產豐富。肥沃的沖積平原盛產棉花、油菜、小麥、蔬菜,北緣丘陵地帶為優質果木基地、養殖基地。鎮域石灰石礦床裸露,取之不盡,粘土礦山用之不竭,石膏礦儲量豐富,品位上乘;煤炭、鐵礦石也有很大儲量,素有「建材之都」稱號,生產水泥得天獨厚,無與倫比。
新安交通發達。澧水河橫貫東西,枝柳鐵路、襄石復線縱橫南北,省道1836線跨鎮而過,207國道、張家界國際機場、常德機場都在附近,水陸交通十分方便,全鎮程式控制電話、有線電視全面覆蓋。正是這便捷的交通和通訊條件,撐起了湘西北商貿「門戶」。
新安實力雄厚。全鎮擁有工商企業和個體工商戶1000餘家,2010年實現工業總產值9.5億,比去年同期增長14.75﹪,其中規模工業實現產值7.2億,比去年同期增長14.62﹪,新增私營企業9家,新增注冊資本1800萬,新增個體工商戶45戶。2007年工商稅收突破了2400萬元,多年來保持全市農村鄉鎮稅收第一的位置。2007 年,實現財政收入 4386 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 4500 元。由於堅持走工業強鎮之路,形成了以水泥建材、紡織、煙花、鑄造為支柱的工業體系。以龍鳳、古城、沙堤為核心的新農村建設必將成為全市示範片中最亮麗的組成部分。
新安璀璨奪目。自1995年被民政部授予「中國鄉鎮之星」以來,不斷獲得國家、省、市級的殊榮。是國家小城鎮試點鄉鎮,是全省「百強鄉鎮」,並一直保持「全國文明村鎮」稱號。是湘西北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2009年又一次被評為「全國文明村鎮」。
新安特色產業——年產2000噸酥蘿卜加工生產線。 新安鎮上坪村、下坪村四周環水,土地肥沃,種植紅蘿卜歷史悠久,頗具特色,屬純天然、無污染、無公害的綠色食品。紅蘿卜在澧水流域和洞庭湖區享有盛譽,唐代曾御為貢品,歷年是腌制酥蘿卜的獨特原料。種植面積在600畝以上,年產量超過300萬公斤,且腌制的酥蘿卜呈現菊花圖案、心實肉軟、水份充足、色香味甜,含糖量達32以上,色香味美,遠近聞名。這一綠色食品的生產與加工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屬重點扶持的朝陽產業。
鎮里充分利用農村現代遠程教育網路、農家書屋、農民夜校、農村專業協會等陣地和平台,對農民群眾開展科技文化培訓和農業技術服務。截至目前,全鎮已舉辦各類技術培訓班180多期,培訓農民2.2萬多人次。通過培訓,全鎮涌現出了「種養大戶」、「致富能手」、「科技標兵」等一批進城能做工、回鄉會種田的能人。如今,「講文明、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已遍布全鎮各行各業。
去年,新安鎮財政收入438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500元,增收致富步伐加快。
文明新風吹拂村村戶戶。
新安鎮漫水橋是一座在澧水泄洪時常漫水的橋梁,也是新安到洞坪兩村、杉板鄉的必經之路。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橋梁超負荷運行越來越嚴重,經專家鑒定已成危橋,且近些年來不斷發生交通安全事故。為進一步維護公共安全,消除安全隱患問題,2010年,新安鎮政府積極向上爭取,將漫水橋改造列為市、縣兩級辦理的實事之一,投資100多萬元,進行橋腳加固、橋面改造、橋邊加裝活動欄桿。該工程的完成,極大地方便了群眾的日常出行,消除了多年來殘存的安全隱患,周邊群眾對此更是歡欣鼓舞。
新村路、常石西路的硬化改造及主街道的斷板處理及亮化】
為徹底解決居民群眾近來反映強烈的出行難問題,今年,新安鎮黨委政府經集體研究決策,決定對新村路、常石路主街道進行改造。該工程總投資260萬元,完成了該路段的硬化改造及斷板路的處理,街道兩旁增設路燈,街道進一步美化亮化。該工程的完成,極大地方便了周邊群眾的生產生活及來往車輛和行人的安全,為城鎮建設又新增了一點亮色。 新安鎮金坑村、栗崗村礦產資源豐富,村內均有好幾十家白石灰廠,輸送給各個港口碼頭,成為供應湖北、江西、貴州一帶必不可少的生產線。
金坑村內除有石灰廠外,還有煙花鞭炮廠、碎石廠、石廠(供應水泥製造)、磚瓦廠,村內盛產水果,如桔子、橙子、柚子,因其所處山谷中間晝夜溫差大,日照豐富、水份充足都是山泉水,所以水果水份豐富,皮薄肉多,甘甜鮮美。村內還種植這精品紅薯,大部分都是種植在山坡上,土質較好,所以紅薯形態圓潤豐滿,汁多營養價值高。
栗崗村內除石灰廠外還有水泥廠,遠銷各大省市。
Ⅶ 無錫怎麼樣誰給介紹下!
無錫無錫建置沿革:無錫建置沿革:無錫始於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建縣,屬會稽郡。三國時,孫吳廢無錫縣,分無錫縣以西為屯田,置毗陵典農校尉。西晉太康二年(281年)復置無錫縣,屬毗陵郡。元元貞元年(1295年)升無錫為州,屬江浙行中書省常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又降州為縣,屬中書省常州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無錫縣為無錫、金匱兩縣,均屬常州府。民國元年(1912年)兩縣仍合而為一,復稱無錫縣,屬蘇常道。民國16年(1927年),無錫縣直屬江蘇1949年4月23日無錫解放後,分無錫縣為無錫市、無錫縣,無錫市直屬蘇南區。1953年建江蘇省,無錫市為省轄市。1983年3月1日實行市管縣體制,無錫市轄無錫、宜興、江陰(代管)3縣。1987年4月、1988年3月、1995年6月江陰、宜興、無錫先後撤縣設市。2001年1月,撤錫山市(原無錫縣)設錫山區、惠山區。無錫歷史早在六七千年前,無錫先民就在這塊土地上勞動、生息、繁衍,過著定居生活。在鴻聲彭祖墩、新瀆廟墩、葛埭橋庵基墩和玉祁蘆花盪等地,均有原始氏族的聚居點。無錫先民的原始文化先後屬於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和良渚文化。他們以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勞動,創造和豐富了太湖流域輝煌的遠古文化。公元前11世紀末,古公亶父(即周太王)的長子太伯、次子仲雍為讓王位於三弟季歷,從現屬陝西的歧山南奔荊蠻,定居梅里(今錫山市梅村鎮),並入鄉隨俗,斷發文身。太伯受到當地百姓的擁戴,被奉立為君主,自號為。全市總面積為4650平方公里(市區1628.3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區面積163.7平方公里),其中山區和丘陵面積為782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16.8%;水面面積769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16.5%。總人口518萬人,其中漢族516.23萬人,43個少數民族總人數計1.77萬人,佔全市總人口數的0.34%。氣候無錫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水美土肥,物產豐富,是全國著名的魚米之鄉。歷史無錫歷史悠久,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歷史的古城。無錫歷史悠久,據仙蠡墩遺址、許巷遺址等出土文物證明,早在夏朝以前,無錫即有部落聚居,生息勞動。在新瀆廟墩、葛埭橋庵基墩和玉祁蘆花盪、高城墩、祁頭山、駱駝墩等地,均有原始民族的聚居點。無錫先民的原始文化先後屬於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和良渚文化。無錫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朝末年。商朝末年,周太王古公稟父的長子泰伯,為讓王位於三弟季歷,從現屬陝西的歧山南奔荊蠻,偕弟仲雍,南來梅里(今無錫縣梅村)定居,並入鄉隨俗,斷發文身,受到當地百姓擁戴,被奉立為君主,築起城廓,建立荊蠻小國,自號勾吳,築吳城。周滅商後,因泰伯無子,周武王追封仲雍的五世孫周章為吳君,建吳國。從泰伯至闔閭共24世,前後600多年,梅里一直是吳國的都城。泰伯、仲雍將中原地區的文化帶入江南,與江南地區原有文化有機融合,形成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吳文化,留下了伯瀆港、闔閭城,以及東漢時期的泰伯廟、泰伯墓等許多富有特色的文物古跡。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滅吳,無錫屬越國。周顯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楚滅越,無錫屬楚國。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滅楚,置會稽郡,無錫屬之。無錫設置縣的時間始於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稱無錫縣,屬會稽郡。三國時,孫吳廢無錫縣,分無錫縣以西為屯田,置毗陵典農校尉。西晉太康二年(281年)復置無錫縣,屬毗陵郡。元元貞元年(1295年)升無錫為州,屬江浙行中書省常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又降州為縣,屬中書省常州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無錫縣為無錫、金匱兩縣,均屬常州府。民國元年(1912年)兩縣仍合而為一,復稱無錫縣,屬蘇常道。民國16年(1927年),無錫縣直屬江蘇省。1949年4月23日無錫解放後,分無錫縣為無錫市、無錫縣,無錫市直屬蘇南地區。1953年建江蘇省,無錫市為省轄市。1983年3月1日實行市管縣體制,無錫市轄江陰、無錫、宜興3縣。1987年4月、1988年3月、1995年6月江陰、宜興、無錫先後撤縣設市。2001年1月,撤錫山市(原無錫縣)設錫山區、惠山區。行政區劃2001年,無錫市轄7個區,2個縣級市。全市共有92個鎮,31個街道。經濟無錫是中國重要經濟中心城市、區域性交通樞紐和著名的旅遊勝地,江蘇省重點發展的特大型城市,2004年,地區生產總值2350億元,人均生產總值52825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35.3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114.1億元;外資、民資投入佔全部投入八成以上,成為經濟增長主動力。消費拉動效應放大,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79.2億元,增長18.9%。全市商品市場成交額突破千億元,百億元市場增加到6家。對外貿易爭先進位,進出口總額218.5億美元,增長51.9%,其中出口110.2億美元,增長50.5%;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佔比升至34.3%。全年完成協議注冊外資65.1億美元,增長30.1%;到位注冊外資32.6億美元,增長20.6%;外經營業額1.2億美元,新批境外投資項目18個。鼓勵民間資本投資興業,私營個體經濟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提升為36.4%,私營個體經濟從業人員增至85.6萬人。培育居民收入穩步增長機制。鼓勵群眾自主創業,初步建立城鄉統籌的就業機制,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城鎮新增就業約11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近1.9萬人,促進本地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4?9萬人。提高企業最低工資標准,改進企業工資支付制度,全面落實糧食直補政策和農業稅改革措施,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588元,增長16.7%;預計農民人均純收入7230元,增長14.2%;年末居民本外幣儲蓄存款余額1210.8億元,人均超過2.7萬元,比上年末增加3100多元。行政區劃2005年,無錫市轄6個市轄區,代管2個縣級市。無錫市 面積4785平方千米,人口447萬人(2004年)。崇安區 面積 17平方千米,人口18萬人。郵政編碼214002。南長區 面積 22平方千米,人口32萬人。郵政編碼214021。北塘區 面積 31平方千米,人口25萬人。郵政編碼214044。濱湖區 面積770平方千米,人口67萬人。郵政編碼214062。惠山區 面積327平方千米,人口38萬人。郵政編碼214187。區人民政府駐堰橋鎮。錫山區 面積454平方千米,人口43萬人。郵政編碼214101。區人民政府駐東亭鎮。江陰市 面積987平方千米,人口118萬人。郵政編碼214400。市人民政府駐澄江鎮。宜興市 面積2177平方千米,人口106萬人。郵政編碼214200。市人民政府駐宜城鎮。*此處面積、人口數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2006)》*歷史沿革無錫設置縣的時間始於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稱無錫縣,屬會稽郡。三國時,孫吳廢無錫縣,分無錫縣以西為屯田,置毗陵典農校尉。西晉太康二年(281年)復置無錫縣,屬毗陵郡。元元貞元年(1295年)升無錫為州,屬江浙行中書省常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又降州為縣,屬中書省常州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無錫縣為無錫、金匱兩縣,均屬常州府。民國元年(1912年)兩縣仍合而為一,復稱無錫縣,屬蘇常道。民國16年(1927年),無錫縣直屬江蘇省。1949年4月23日無錫解放後,分無錫縣為無錫市、無錫縣,無錫市直屬蘇南區。1953年1月1日建江蘇省,無錫市為省轄市。1958年8月25日,蘇州專區的無錫縣劃歸無錫市領導。1962年,無錫縣劃歸蘇州專區。1983年3月1日實行市管縣體制,蘇州地區的江陰、無錫和鎮江地區的宜興縣劃歸無錫市領導。市區轄崇安、南長、北塘、郊區4個市轄區。無錫市共轄3縣4區。1987年起,經國務院批准,先後撤銷江陰、宜興縣,改設江陰(1987年4月)、宜興市(1988年3月),設立馬山區。無錫市共轄2市1縣和5區。1994年調整市區行政區劃:將無錫縣坊前鎮所轄的金橋、群星、同心、春豐、春潮五個村,新安鎮所轄的西宅、過家橋、宅基、金華、旭明、高浪度、東裕七個村,梅村鎮所轄的荊協、荊同、香一、齊心、高田、北張、聯心7個村劃出合並設立金梅鄉,金梅鄉和無錫縣的碩放鎮、胡埭鎮劃歸無錫市郊區管轄。1995年6月,撤銷無錫縣,以其原轄區域設立錫山市。2000年,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無錫市總人口5086586人;崇安區176580南長區214407北塘區190124郊區812270馬山區32385江陰市1315472宜興市1164275錫山市1181673(按當年行政區劃;單位:人)2000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錫山市,設立無錫市錫山區和惠山區。錫山區轄原縣級錫山市的東亭、東北塘、八士、張涇、東湖塘、港下、羊尖、安鎮、查橋、厚橋、盪口、甘露、鴻聲、後宅14個鎮。區人民政府駐東亭鎮;惠山區轄原縣級錫山市的洛社、玉祁、前洲、西漳、堰橋、長安、石塘灣、錢橋、藕塘、楊市、陽山、陸區12個鎮。區人民政府駐洛社鎮。撤銷馬山區,將原馬山區的行政區劃和原縣級錫山市的坊前、梅村、新安、華庄、東絳、雪浪、南泉、碩放、胡埭9個鎮並入無錫市郊區;將無錫市郊區更名為濱湖區。區人民政府駐河埒鎮。無錫市共轄2縣(市)6區。2002年1月30日,市政府《關於調整部分行政管理范圍的通知》(錫政發[2002]26號):根據江蘇省人民政府的批復,市人民政府決定,濱湖區南站鎮、坊前鎮、梅村鎮的行政管理歸屬無錫市新區管理委員會;濱湖區中橋街道、蘆庄街道的行政管理歸屬南長區;濱湖區劉潭街道的行政管理歸屬北塘區。2002年1月30日,市政府《關於調整部分市轄區行政區劃的通知》(錫政發[2002]27號):根據江蘇省人民政府的批復,濱湖區新安鎮的周涇村、華光村劃歸旺庄鎮管轄;濱湖區廣益鎮劃歸崇安區管轄;濱湖區揚名鎮劃歸南長區管轄;濱湖區黃巷鎮、山北鎮劃歸北塘區管轄。2002年,無錫市調整部分行政區劃。1月,濱湖區廣益鎮劃歸崇安區管轄,濱湖區揚名鎮劃歸南長區管轄,濱湖區黃巷鎮、山北鎮劃歸北塘區管理,濱湖區中橋街道、蘆庄街道的行政管理歸屬南長區,濱湖區劉潭街道的行政管理歸屬北塘區,濱湖區南站鎮、錫山區坊前鎮、梅村鎮的行政管理歸屬無錫市新區管理委員會,濱湖區新安鎮的周涇村、華光村劃歸旺庄鎮管理。5月,濱湖區華庄鎮與新安鎮合並建立華庄鎮。9月,惠山區長安鎮、西漳鎮、堰橋鎮合並設立堰橋鎮。經過區劃調整,至2002年底,無錫市轄崇安、南長、北塘、錫山、惠山、濱湖、新區7個區,江陰、宜興2個縣級市。全市共有91個鎮,30個街道,495個居委,1325個村委。2003年,無錫市調整部分行政區劃。惠山區人民政府駐地由洛社鎮遷至堰橋鎮。濱湖區東絳鎮與雪浪鎮合並設立太湖鎮,鎮政府駐方橋。錫山區安鎮鎮與厚橋鎮合並設立安鎮鎮,鎮政府駐安鎮;鴻聲鎮與後宅鎮合並設立鴻山鎮,鎮政府駐後宅。江陰市山觀鎮與澄江鎮合並設立澄江鎮,鎮政府駐澄江;馬鎮鎮、璜塘鎮、峭岐鎮合並設立霞客鎮,鎮政府駐璜塘;北鎮與顧山鎮合並設立顧山鎮,鎮政府駐顧山。
Ⅷ 為什麼無錫新安安置房房形差
安置房和商品房是有本質區別的,商品房為了引起人們的購買慾望,會在戶型、朝向、通風等人們關心的問題下功夫,目地就是為了把商品房賣出去,而安置房是拆遷戶居住的房屋,不僅是無錫的這個地方安置房的戶型有問題,相信其他城市地區的安置房也有同樣的問題。
Ⅸ 新安鎮的經濟概況
新安鎮易澇易旱,自然災害頻繁。尤其是50年代末,國家在老淠河上游修建了四大水庫,一個節制閘,即梅山水庫、佛子領水庫、磨子潭水庫、響洪甸水庫、橫排頭水閘,將原來黃金水系的老淠河攔腰閘住,水流量減少,不僅水路運輸中斷,且使我們下游成了行洪區。每年正常季節,上游幾大水庫關水發電,輸入華東電網,洪水季節排洪,造成汛期水災,尤其是1969年、1991年和2003年三次特大洪災,使全鎮倒房近3萬間,沙漲良田1萬多畝,三次特大洪災,造成我們新安鎮的直接經濟損失達3800多萬元。
新安人民不僅在民主革命時期作出過偉大的革命犧牲,同樣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也作出了偉大的奉獻。
新安的經濟發展走過了曲折的路程,就像羽絨生意一樣,新安是皖西羽絨大鎮,曾為皖西羽絨開發作出過重大貢獻。它起步於1982年,1985年、1986年形成高峰期。開始是一些小貨朗挨門收購,後由於韓遠來、鮑傳魯等羽絨大戶的帶動,羽絨生意發展很快,當地的羽絨遠不能滿足經營需求,新安人開始走出家門,到外地乃至全國各地收購;後來又發展到成批農民到外地宰殺收購,把外地的羽絨商販帶到新安,一時間新安的羽絨市場在省內外都頗有名氣;高峰期,日平均銷售羽絨3000斤左右,日平均成交額近20萬元,隨著羽絨市場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做起了羽絨生意。羽絨經營的發展,帶來了新安經濟的大流通大發展。但在1988年後,由於羽絨經營發展快,賺錢快,加之社會秩序不好,痞子橫行,一些社會不法分子欺行霸市,訛買訛賣,摻雜兌假,使一些外地商販不敢來新安,本地的羽絨大戶也由於經營管理、稅收資金等因素,造成一些人虧本經營而放棄羽絨生意,或離開新安到外地發展,新安的羽絨市場出現滑坡。1990年後,隨著改革開放政策貫徹落實和社會秩序好轉,新安的羽絨生意逐漸恢復。雖沒有往日那樣的繁榮,但一直平穩發展,新安有三家羽絨銷售公司和一家與外商聯營的宇翔羽毛工藝製品廠,年產值均在5000萬元以上。 農業的發展,推動了工業經濟的發展,全鎮個私企業蓬勃興起,快速發展,形成了輪窯、羽絨、羽毛工藝製品、白酒、建材、印製、建築安裝、家電維修、機械修理、金屬鑄造、竹木器加工、交通運輸以及以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等企業,其中培育了一批在全區具有一定競爭力的名優產品和優勢企業。如宇翔羽毛工藝製品廠、興旺羽毛工藝廠、信輝羽毛工藝廠生產的羽毛工藝製品,遠銷國外,年產值均在5000萬元以上;安徽強盛集團至2013年建廠20周年,現已發展成為集建材、服裝生產為主導的知名企業,成為本土企業發展壯大的代表。同時一批個體私營企業也以咄咄逼人的勢頭走向大市場,參與大流通,全鎮個體工商戶已由30多個發展到約1800個,年度「吸金」近千萬元,另外每年約有1.6萬人外出務工經商。個體私營經濟和外出務工經商收入在新安鎮已佔相當重要的位置,在發展生產、搞活流通、增加就業和財政收入、改善人民生活、興辦公益事業等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新安經濟快速健康的發展,得益於黨的政策,也得益於新安供銷社這個從逆境中發展壯大的龍頭企業的帶動。全社現有職工370人,離退休工人151人,這是一支有著多年生意經營經驗的隊伍,他們在以黃定保為首的一班人的帶領下,一面抓好傳統產業的經營,一面加快企業的整改步伐,適應市場,多元發展,尤其是發揮本地大麻和白蘿卜絲的資源優勢,引導和協助當地農民建起大麻、蘿卜和棉花生產基地,幫助加工銷售,參與國際競爭,帶動當地農民共同致富,同時也為自已的發展闖出一片艷陽天。如今該社經濟盈利300多萬元,擁有固定資產1000多萬元,成為全區供銷系統經濟實力最強的基層社,多次被評為市、區供銷系統先進單位,2001年被全國供銷總社授予「百強示範基層社」。已成為裕安區和全市基層社的一面旗幟。 新安鎮工業集中區位於六安市六單路(六安-單王) 新安鎮東關村段以西,距六安市區6公里,距新安鎮政府3公里,涉及東關、興隆、徐渡、李廟、趙園等5個村,規劃總面積2.5平方公里。該區域地處灣區,土地平整,視野開闊,區位優越。
2010年,為實施好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工業化核心戰略」和區委、區政府提出的「提速前進、跨越崛起」、「 打好六張牌」的戰略部署,承接產業轉移,加快工業化進程,新安鎮黨委、政府認真調研、深度謀劃,克服資金相對緊張等困難,規劃並實施工業集中區建設。截止2011年9月底,先後投入資金5000多萬元,完成了工業集中區一期700畝的土地徵收、2.2萬平方米的房屋拆遷以及部分基礎設施建設任務,2.8萬平方米的安置房建設已正式啟動。同時,成立了工業集中區管委會,抽調專人辦公,隨時隨地為企業提供全方位的協調和服務。
園區是平台,項目是支撐。2011年以來,陸續有江、浙、滬、京等發達地區的20多家投資商前來集中區實地考察。已簽訂意向協議14家,總到位資金1.6億元;已入駐企業5家,分別為六安市強盛鋼構有限公司、安徽皋星服飾有限公司、六安市博瑞克紡織有限公司、安徽陽光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六安振宇輕紡有限公司,前4家企業已進入正式生產階段,吸納附近勞動力400多人,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應和社會效應。
新安鎮現有各類企業50餘家,年產值2000萬元以上的規模企業11家。2011年1-9月份完成產值達到4.2億元,接近2010年全年工業產值的2倍。新安工業集中區區位優越、前景廣闊,是最適宜創業者開疆闢土的聚富聖地、投資樂園!集中區的快速推進,大大促進了新安鎮「工業強鎮」戰略。新安鎮黨委政府攜全鎮人民誠摯邀請各界有識之士前來投資興業、共創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