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新古典經濟學和凱恩斯主義的主要區別是什麼
兩個經濟學派,一是"重商主義者",他們認為經濟活動的循環波動,起因於市場經濟內部的某些因素。對於這個學派來說,研究重點是尋找這些起因,並運用政府的控制手段消除它們,提供一個經濟發展的穩定環境。後來形成凱恩斯經濟學的獨霸地位,這套經濟學目前仍以各種不同形式主導世界的經濟思想。所以,世界上主要工業國家都採用部分准備金的中央銀行體---也因此無法避免繁榮與衰退的經濟循環。另一個學派是以理嘉圖為首的古典經濟學派,他們是分析紙幣與信用擴張對於貿易的影響,並以此解釋經濟循環。古典經濟學的看法是,經濟循環起因於外部因素。換言之,政府對於貨幣與信用市場的干預。
凱恩斯學派認為經濟循環波動,起因於市場經濟內部的某些因素,可運用政府的控制手段進行調節消除。而新古典經濟學派卻認為經濟循環起因於政府對於貨幣與信用市場的干預。
② 凱恩斯主義與古典宏觀經濟學的區別
1、主張不同
凱恩斯主義主張主動干預經濟。
古典宏觀經濟學主張不幹預經濟,任其發展。
2、針對失效不同
凱恩斯主義針對的是短期的經濟活動
古典宏觀經濟學針對的是長,但是短期的經濟活動也有所涉及。
3、方向不同
凱恩斯主義認為消費數量的變化導致經濟的變化。
古典宏觀經濟學認為生產的多少影響經濟。
③ 宏觀經濟簡答:分析古典學派和凱恩斯學派的分歧
古典學派側重於分析長期的經濟狀況,凱恩斯學派側重於分析短期的經濟狀況。
凱恩斯學派的假設前提是價格和工資粘性,即價格和工資不能迅速地及時地隨總需求的變動而變動。這意味著在市場出現供求不均衡以後,產品的價格和工資不能相應地立刻調整到市場出清的水平,產品和勞動市場就可能出現超額供給,經濟將處於非均衡狀態。單單依靠市場經濟的自我調整,難以實現充分就業均衡。政府幹預仍然必要和有效。
古典學派的假設前提有三,其中經濟人假設和理性預期假設與凱恩斯學派沒有區別,區別只是新古典學派認為價格能夠快速改變,市場是出清的。價格可變,市場出清以及經濟人利益最大化原則,是對傳統古典經濟學「理性人」的繼承。所謂理性預期,是指經濟活動的基本單位—家庭和廠商的行為都是理性的,他們能夠充分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信息對未來的經濟環境進行預測,隨之調整自己的經濟活動。既然經濟當事人利益最大化是經濟活動的目的和原則,家庭和廠商就一定會對有關信息積極地予以注意,對經濟環境作出預測。古典學派認為,只要經濟事件不是意外的,預期就會准確。既然價格和工資隨總供求瞬息變動,任何一個市場就都不會發生過剩,就會實現均衡,市場也就會連續出清。
其實可以說,凱恩斯學派否認古典二分法,認為市場是不完全競爭和非瓦爾拉斯均衡;古典學派與此相反。
④ 高鴻業的《西方經濟學》書中關於新古典宏觀經濟學與新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的異同
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和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是目前西方宏觀經濟學中兩個較有影響的理論流派。兩者的主要分歧在於:
(1)在基本假設方面,新古典宏觀經濟學與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最明顯的分歧是,前者堅持市場出清假設,而後者則堅持非市場出清假設。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家認為,工資和價格具有充分的伸縮性,可以迅速調整,通過工資價格的不斷調整,使供給量與需求量相等,市場連續地處於均衡之中,即被連續出清。因此,新古典宏觀經濟學把表示供給量和需求量相等的均衡看做為經常可以得到的情形。與此相反,新凱恩斯主義則認為,當經濟出現需求擾動時,工資和價格不能迅速調整到使市場出清,緩慢的工資和價格調整使經濟回到實際產量等於正常產量的狀態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例如需要幾年的時間,而在這一過程中,經濟處於供求不等的非均衡狀態。
(2)在解釋經濟波動方面,新古典宏觀經濟學與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分歧是,前者試圖用實際因素從供給擾動方面解釋宏觀經濟波動,後者則用貨幣因素從需求方面解釋宏觀經濟波動。在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看來,引起經濟波動的實際因素很多,其中技術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在人口和勞動力固定的情況下,一個經濟社會中所生產的實際收人便取決於技術和資本存量。換句話說,這時總量生產函數取決於表示技術狀況的變數z和資本存量k,即
y=zf(k)。如果假定資本折舊率為 ,則在所考察時期的期末,經濟中的可供利用資源為當期的產量加上沒有折舊的資本存量,即總資源函數為:。假定總資源只有兩個用途:消費和積累,如果由於技術進步,使z值增加,則生產函數和總資源函數向上移動,則原有的資本存量、產量和總資源都會相應地增加,從而使下期的消費和資本積累也相應地增加。如果經濟社會選擇新的資本存量,則資本存量的增加又會使實際收入進一步增加。如果沒有進一步的技術變化,則經濟隨著總資源的增加,會擴張直到達到新的狀態上。這便是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對經濟波動的解釋。
新凱恩斯主義對宏觀經濟波動的解釋較為復雜。為節省篇幅,這里只說明其基本思路。首先,新凱恩斯主義為了與非市場出清的假設相一致,建立了解釋工資和價格粘性的各種理論,其中包括長期勞動合同論。其次,新凱恩斯主義導出了短期總供給曲線。最後,利用短期總供給曲線,新凱恩斯主義通過考察經濟遭受總需求沖擊後回復到正常狀態的過程,說明經濟經歷了一次波動(衰退或高漲狀態)。
(3)在政策主張上,新凱恩斯主義認為,由於價格和工資的粘性,經濟在遭受到總需求沖擊之後,從一個非充分就業的均衡回復到充分就業均衡狀態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因而刺激總需求是必要的。所以,為了避免較長時期的非充分就業持續出現,凱恩斯主義的需求政策仍然是有效力的。新古典主義宏觀經濟學中一個不變的主題是反對政府幹預。早期的理性預期學派就曾斷言,由於人們的合理預期,規則的政策對產量變動是無效的。因而,為了避免因政策的突然變動引起的經濟波動,政府應按穩定的政策規則行事。
凱恩斯學派和貨幣學派在財政政策有效性上的分歧
①凱恩斯學派的觀點
凱恩斯主義認為控制經濟波動最有效的手段是財政政策。凱恩斯主義認為財政政策是有效的,原因在於他們認為總供給曲線是水平或接近水平的,財政政策的實行會帶來經濟的增長,而對物價的影響不大。凱恩斯主義者認為,要確保經濟穩定,政府要審時度勢,主動採取一些財政措施,即變動支出水平或稅率以穩定總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價穩定的充分就業水平。當認為總需求非常低,即出現經濟衰退時,政府應通過削減稅收、降低稅率、增加支出或雙管齊下以刺激總需求,反之,當認為總需求非常高,即出現通貨膨脹時,政府應增加稅收或削減開支以抑制總需求。
②貨幣學派的觀點
貨幣主義者認為凱恩斯主義的財政政策無效,尤其是在沒有相應的貨幣政策的配合下,而且由於政府支出可能對私人投資產生「擠出」效應,更降低了整個經濟的增長能力。貨幣主義不主張政府通過財政政策干預經濟,認為財政政策只能導致物價的變動,對總產出沒有影響或影響不大,他們得出這個結論是基於總供給曲線的假設,認為總供給曲線是缺乏彈性的。
凱恩斯學派和貨幣學派在貨幣政策有效性上的分歧
①凱恩斯學派的觀點
凱恩斯學派認為相機抉擇的貨幣政策雖然存在著時滯,但它可以系統地影響產出等實際經濟變數,即貨幣政策是有效的。這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a.由於經濟運行不穩定,必須運用相機抉擇的貨幣政策。根據凱恩斯學派的理論,市場經濟的運行很不穩定,長期增長速度與短期增長速度往往互相背離,這就導致經濟的波動。若短期經濟增長速度超過長期增長速度,社會的有效需求就超過有效供給,這就會造成通貨膨脹;反之,社會有效需求少於有效供給,這又會發生經濟蕭條和失業。因此,他們主張採取財政、貨幣政策以發揮穩定經濟、保證充分就業的作用。
b.相機抉擇的貨幣政策可以有效地穩定經濟運行。在相機抉擇的貨幣政策規范倡導者看來,貨幣政策本身具有一種能動性的短期經濟穩定作用,貨幣當局被賦予廣泛的權力,它可以根據自己的主觀判斷權衡取捨,通過「逆經濟風向行事」的「反經濟周期」行動來抵消波動,穩定經濟運行。
c.貨幣政策存在時滯。貨幣政策收效比較慢,而財政政策收效比較快。雖然他們承認貨幣政策具有較長的時滯,但他們仍然堅持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即貨幣政策在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可以比較有效地影響實際經濟變數,穩定經濟運行。
②貨幣學派的觀點
貨幣學派雖然認為貨幣政策的收效比財政政策要快,但是由於長而不確定的時滯的存在和人為判斷失誤等因素,「相機抉擇」貨幣政策往往不能穩定經濟,反而成為經濟不穩定的製造者。即「相機抉擇」的貨幣政策在長期是無效的。他們是從下面幾個方面闡明其政策觀點的:
a.相信經濟本身存在自動調節功能,在沒有中央銀行旨在穩定經濟的政策行動情況下,產出可以自動達到充分就業的產出水平。理論上,經濟會表現出一種固有的自我調節機制,隨著時間變化,它可以自動消除緊縮和通貨膨脹缺口,這一機制源於工資和價格水平具有伸縮性。
b.認為用來操縱社會總需求的相機努力不起作用,這是因為貨幣政策的時滯和經濟生活中所存在的不確定性造成的。並且這種相機的貨幣政策無助於穩定產出和就業,並可能導致很嚴重的通貨膨脹。
c.與上述觀點相適應,主張放棄「相機抉擇」的貨幣政策,而採用「單一規則」的貨幣政策。
⑤ 古典經濟學和新凱恩斯經濟學理論及區別
古典經濟學和凱恩斯經濟學的不同主要在與市場資源配置問題
在凱恩斯經濟學出現前的古典經濟學認為經濟規律(特別如個人利益、競爭)決定著價格和要素報酬,並且相信價格體系是最好的資源配置辦法。
凱恩斯最根本的理論創新就在於為國家干預經濟的合理性提供了一整套經濟學的證明,這是凱恩斯主義出現以前任何經濟學都根本做不到的。
⑥ 凱恩斯的投資理論與新古典經濟學的投資理論有何不同
凱恩斯的投資理論與新古典經濟學的投資理論有何不同?
以薩伊為代表的古典經濟學,是以微觀的個體直接進行產品交換為基礎來看市場整體情況的。有這種市場自動調節可以達到供求均衡的原理存在很大局限性。而凱爾斯主義經濟學是以社會對產品和服務的充分供給為前提的。
什麼是凱恩斯的投資理論?
凱恩斯投資理論是凱恩斯經濟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在凱恩斯看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及由此導致的非自願失業源於有效需求不足,即包括消費需求與投資需求的不足。前者起因於邊際消費傾向的遞減趨勢,後者是由資本邊際效率遞減規律和流動性偏好規律決定的。要增加就業量就必須設法增加有效需求。但由於短期內消費傾向變化不大,故最有效辦法是增加投資。凱恩斯認為,投資增長不僅可以直接增加總需求,而且可以通過收入變動使消費量增加; 投資對增加就業量和國民收入的決定作用,還由於乘數作用而進一步加強。
新古典經濟學是什麼?
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又稱第一代新古典派經濟學、新古典派經濟學,興起於二十世紀初期的經濟學思潮。他們是個鬆散的團體,繼承了古典經濟學的立場,共同的主張是支持自由_場經濟,個人理性選擇,反對政府過度干預,反對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新古典主義經濟發展理論的中心論點,可以概括為經濟不發達的結果,來自於錯誤的價格政策,以及第三世界政府過度活動引起的太多的國家干預所導致的資源配置不當。因此,對政府、市場各自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應進行重新評價,並應利用市場力量解決發展問題。發展經濟學領域的這一思想轉向被稱為「新古典復活(Neoclassical Resurgence)」。
從20世紀60年代後期開始,新古典主義在一片批判傳統發展經濟學的浪潮中興起。經濟學歷經了張伯倫革命、凱恩斯革命和預期革命等三次大的革命性變革,形成了包括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的基本理論框架,這個框架被稱為新古典經濟學(Neoclassical Economics),以區別於先前的古典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集中而充分地反映了經濟學過去100年間的研究成果和發展特徵,它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證偽主義的普遍化、假定條件的多樣化、分析工具的數理化、研究領域的非經濟化、案例使用的經典化、學科交叉的邊緣化。
⑦ 古典學派和凱恩斯學派對失業的解釋有何區別和聯系
古典經濟學認為價格完全彈性,名義工資和物價水平迅速調節可以使勞動力市場處於均衡狀態,意願的勞動供給等於勞動力需求。 因此古典經濟學無法解釋失業現象。凱恩斯認為 經濟的短期波動會引起勞動力需求的波動,但由於價格粘性,造成實際工資與勞動力市場出清需要的實際工資相偏離,進而造成失業。新古典經濟學認為 市場原本不存在失業(和古典經濟學一樣),但由於工會和最低工資法的存在(另外一種解釋是效率工資),使得實際工資高於市場出清水平,所以產生失業。
在經濟學范疇中,凡在一定年齡范圍內一個人願意並有能力為獲取報酬而工作,但尚未找到工作的情況,即認為是失業。失業率是勞動人口裡符合「失業條件」者所佔的比例。實際上,確定確實在找工作的失業人員數量是非常困難的,特別是在找到工作前失業救濟金已經過期的那些人的數量。
失業的歷史就是現代化的歷史。在古代這並不被看作是一個問題,盡管農村勞動力的隱藏性失業人員幾乎沒什麼事可做,特別是在人口過剩的情況下。這一情況如今依然普遍存在於城鄉二元經濟體之中。
失業人口劃分
有勞動能力並願意工作的人得不到適當的就業機會。沒有勞動能力的人不存在失業問題。有勞動能力的人雖然沒有職業,但自身也不想就業的人,不稱為失業者。對失業的規定,在不同的國家往往有所不同。在美國,年滿16周歲而沒有正式工作或正在尋找工作的人都稱為失業者。以下幾種情況也算作失業:
(1)被暫時解僱而等待重返原工作崗位的人;
(2)於30天之內等待到新的工作單位報到的人;
(3)由於暫時患病或認為本行業一時沒有工作可找而又不尋找工作的無業者。
按照國際勞工組織(ILO)的統計標准,凡是在規定年齡內一定期間內(如一周或一天)屬於下列情況的均屬於失業人口:
(1)沒有工作,即在調查期間內沒有從事有報酬的勞動或自我僱傭;
(2)當前可以工作,就是當前如果有就業機會,就可以工作;
(3)正在尋找工作,就是在最近期間採取了具體的尋找工作的步驟,例如到公共的或私人的就業服務機構登記、到企業求職或刊登求職廣告等方式尋找工作。
⑧ 凱恩斯經濟學和古典經濟學的區別
從重商主義開始到今天,在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整個過程中,尤其是20世紀以來,政府幹預和經濟自由兩大思潮的分歧和爭論從未停止過。凱恩斯革命前,主張經濟自由的新古典理論始終居上風;凱恩斯革命後,主張政府幹預的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成了主流,但主張經濟自由的聲音仍相當強烈。
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和凱恩斯主義成為現代西方宏觀經濟學兩大主流學派,這兩個學派的根本分歧是承不承認市場的不完整性,承不承認政府幹預的必要性。
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堅持市場的完善性,認為追求自身利益的經濟主體對未來具有理性預期並據此行動,因而一切經濟資源的價格會迅速調整,達到市場出清,經濟自動趨向均衡。這樣,政府對經濟是一切干預都是不必要的,也是無效的。(1)如果政府才卻超越人們預期的突如其來的政策干預行動,盡管短期內可能使經濟偏離均衡,取得某種小,但只會使經濟走想更大的非均衡,政府對經濟的任何干預都是利少弊多。(2)不管他們的理論結果多麼精緻、完善、精神實質始終是一句話:徹底的經濟自由。
新凱恩斯主義堅持市場的不完善性,認為追求自身利益的經濟主體不可能對未來能洞察一切並據此行動,因此一切經濟資源的價格難以迅速調整並達到市場出清。(3)經濟從非均衡走到充分均衡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時間過程,在此期間,經濟回遭受損失,因此,政府的政策干預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盡管該學派的理論結構並不景緻、完善,而且說法不一,(4)缺乏統一的理論體系,但精神實質也始終是一句話:政府幹預是必要的。
這兩派的理論觀點和政策主張,我們不能說誰是誰非,而只能說那一派的觀點和主張較符合真實世界。從這一點看,新凱恩斯主義可能比新古典宏觀經濟學更符合實際些。根本原因在於,新古典宏觀經濟學關於經濟主體在經濟活動中能理性預期的假定條件實在太苛刻。眾所周知,人們在市場活動中為了自己的利益,盡管力求掌握一切可能獲知的信息,不斷修整與其中是一切錯誤。但由於大千世界的千變萬化,一切經濟現象無刻不在變動中,加上人們總有某種為自己利益而欺騙和損害別人的機會主義傾向,因而對所有經濟活動主體來說,信息總是不完全的。新古典宏觀經濟學作為一種理論抽象,盡可能作出理性預期和市場出清假定,但現實生活中永遠不存在這些假定的情況。可能正因為如此,所有市場經濟國家政府都沒有按新古典經濟學派的主張去做,對經濟的形形色色干預從未間斷過,哪怕是在經濟自由注意呼聲最強烈的年代中,政府始終擔任在著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的角色。
主張國家干預經濟的新凱恩斯主義無疑繼承了傳統凱恩斯主義的衣缽,但力圖克服傳統凱恩斯主義的不足,尋找價格粘性和市場非出清的微觀基礎,竭力證明這種「粘性」和「非出新」同樣是經濟主體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結果。(5)他們找了五花八門的「理由」來說明這種「結果」,這些「理由」有些看來很不充分,證據不足,但有兩點是值得肯定的:一是這些「理由」都是從經濟主體為追求自己最大利益出發的,因而是合乎經濟學基本原理的,也是能使凱恩斯宏觀經濟學建立在一個扎實的微觀基礎上;二是這些「理由」盡管各不相同,說法各異,但都是從實際生活中來的,是現實經濟生活的某種反映。
顯然,新凱恩斯主義和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的分歧和區別,並不在於認為經濟主體在經濟活動中要不要「理性預期」或力求「理性與其」,而在能不能「理性預期」或做到「理性預期」,也不在於認為要不要「市場出清」,而在於能不能「市場出清」。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從這一標准看,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可能比新凱恩斯主義離真理更遠些。
⑨ 凱恩斯宏觀經濟學最主要解決的是什麼問題,它和古典主義經濟學有什麼區別
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又稱第一代新古典派經濟學、新古典派經濟學,興起於二十世紀初期的經濟學思潮。他們是個鬆散的團體,繼承了古典經濟學的立場,共同的主張是支持自由巿場經濟,個人理性選擇,反對政府過度干預,反對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新古典主義經濟發展理論的中心論點,可以概括為經濟不發達的結果,來自於錯誤的價格政策,以及第三世界政府過度活動引起的太多的國家干預所導致的資源配置不當。因此,對政府、市場各自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應進行重新評價,並應利用市場力量解決發展問題。發展經濟學領域的這一思想轉向被稱為「新古典復活
經濟整體的投資和消費等總體性的統計概念來分析經濟運行規律的一個經濟學領域。宏觀經濟學是相對於微觀經濟學而言的。
宏觀經濟學,是以國民經濟總過程的活動為研究對象,主要考察就業總水平、國民總收入等經濟總量,因此,宏觀經濟學也被稱做就業理論或收入理論。
宏觀經濟學是研究整體經濟現象的學科,它有四個目標:長期目標是維持經濟可持續增長,短期目標則是穩定物價、保證充分就業及國際收支平衡。
(9)凱恩斯和古典經濟學哪個好擴展閱讀
宏觀經濟學的主要特點是問題復雜、理論多樣、經驗各異:
1、問題復雜指的是宏觀經濟學包含短期問題和長期問題、經濟因素和非經濟因素、國內因素和國際因素等,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宏觀經濟學是一門充滿了復雜問題的學科。
2、理論多樣指的是在宏觀經濟學中,存在包括古典理論、凱恩斯主義、貨幣主義、新凱恩斯主義、新古典理論、供給學派等在內的多重理論學派。
3、經驗各異則主要強調宏觀經濟學有針對不同國家、不同時期、不同情況下的案例研究,由此得到的經驗與結論也不盡相同。
⑩ 凱恩斯投資理論與較早的新古典經濟學的投資理論有何不同
答:以薩伊為代表的古典經濟學,是以微觀的個體直接進行產品交換為基礎來看市場整體情況的。由這種市場自動調節可以達到供求均衡的原理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而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是以社會對產品和服務的充分供給為前提的。
簡單的凱恩斯消費函數僅僅考慮了最直觀的短期情況。忽略了消費也要有長期考慮,也忽視了不同社會收入層次對總體消費的影響,以及社會消費與居民消費、企業消費、政府消費的關系。
凱恩斯的消費傾向概念強調消費者的心理因紫,有一定的道理,但太籠統,局限性不小,忽視了它在不同層次中的作用。
凱恩斯認為,造成人們在一定條件下消費需求不足的原因在於邊際消費傾向遞減,此即第一個心理規律,它是指消費增量在收入增量中所佔的比重越來越小;人們的消費是隨著人們收入的增加而不斷增加的,但消費增加的速度卻總是追不上收入增加的速度。
因而在經濟發展的某一時候就會出現嚴重的消費需求不足,成為造成社會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之一。為此就要設法刺激消費,提高社會的邊際消費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