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蜀漢的經濟
蜀漢政權控制下的益州地區,可以分為三部分,一是益州本部,以川西平原為中心的巴蜀地區;二是作為益州北面門戶的漢中盆地;三是益州西南部的南中地區。
前兩個部分自戰國以來已得到較好的開發,其經濟發展水平不亞於中原地區,故而很早便有「沃野千里」、「天府之土」的美譽。公元188年(漢靈帝中平五年)以後,劉焉、劉璋父子先後領益州牧,統治益州本部;而漢中則在道教首領張魯的控制之下。那時,中原大亂,益州獨安,故而流民不斷遷入。史載:「南陽,三輔人流入益州者數萬家」,而關西(關中隴右)民從子午谷奔漢中者亦「數萬家」。在劉備規取前,益州是「國富民強,戶口百萬」,漢中地區也是「民殷國富」。這同慘遭破壞,戶口「十才一在」的中原形成顯著的反差。
由於劉備集團占據益州之後所面臨的社會經濟狀況同北方的曹魏集團不一樣,因而治理蜀漢,恢復、發展經濟的政策便呈現出一定的差異。首先,恢復農業生產不是採取以大規模屯田為主的措施,而是大力扶植和發展州郡農業經濟。史載,劉備既定益州以後,曾有人建議,將成都城內屋舍和城外園地桑田分賜將士,趙雲反對說:「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歸還,令安居復業,然後可役調,得其歡心。」劉備接受了這個意見。
這樣,讓百姓「安居復業」,然後征其賦役,就成為蜀漢發展農業的基本政策,並得以延續下去。小農經濟是蜀漢立國的基礎。諸葛亮作為蜀漢政權的實際治理者,深諳足兵足食是「富國安家」之根本,也是匡復漢室的前提條件。因此,他始終重視「務農殖穀」這件大事。史書上關於他「務農殖穀,閉關息民」;「閉境勸農,育養民物」,「休士勸農」等記載,比比皆是。他反對「妨害農事」。認為「使民心不亂」,才能安心地從事農業生產。為了保證農業豐收,諸葛亮十分重視農田水利灌溉事業。自戰國時秦蜀守李冰作都江堰以來,它一直是西蜀農業的命脈。諸葛亮繼續維護這里的水利設施。據《水經注·江水》記載:「諸葛亮北征,以此堰為農本,國之所資,以征丁千二百人主護之。有堰官」。用「征丁千二百人」保護一個水利工程,可謂前無古人,充分表明了他對農業生產的命脈——水利設施的重視。由於有都江堰灌溉,水旱由人,成都平原「溝洫脈散,疆理綺錯,黍稷油油,粳稻莫莫」,出現一片繁榮景象。蜀地本來就「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之饒,加上諸葛亮的精心治理,農業產量很高。處於都江堰灌區的綿竹(今德陽)、廣漢一帶的水田,保持著畝產三十斛以上的記錄。
諸葛亮在發展州郡農業的同時,也進行屯田。見於記載的,有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時屯田於渭濱。史書雲:「(建興)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司馬懿)對於渭南。亮每患糧不繼,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耕者雜於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蜀末,姜維率兵士屯沓中種麥,說明軍屯仍然存在。除軍屯外,又設有民屯,且民屯長官由同級行政官員兼領。史載:呂乂(yi,音義)為「漢中太守,兼領督農,供繼軍糧」,便是其證。由於益州的經濟沒有遭受如中原那樣嚴重的破壞,沒有廣行屯田的必要和可能,故而,其屯田的規模也不如魏、吳大。盡管如此,它對減省軍糧轉運之煩,減少小農的經濟負擔,還是有積極意義的。諸葛亮征南中後,促進了南中的進一步開發及其與內地的聯系。李恢為庲降都督(今雲南曲靖),重視農業生產,所在屯墾,政績頗著,故南人稱味縣為「屯下」。他又遷濮民數千落於雲南、建寧二郡從事農業生產。他在任期間征調耕牛、戰馬、金、銀、犀革等,使軍國所用充足。史稱諸葛亮治蜀「田疇辟,倉廩實,器械利,畜積饒。」就是對他發展農業的肯定。
諸葛亮死後,蔣琬、費禕相繼執政,繼續執行諸葛亮的既定國策,重視內部安定,沒有輕易出兵攻魏。因此,蜀中農業生產在這一時期能持續穩定發展。直至蜀末,猶謂「男女布野,農谷棲畝」,農業也未受到根本損傷。 在蜀漢農業發展的同時,工商業方面也很有起色。手工業方面,以鹽、鐵、織錦業最為發達。劉備剛定益州,立即實行鹽鐵專賣,把這兩個「利入甚多」的部門抓到政府手裡。為此,設置鹽府(或曰司鹽)校尉,下設鹽府典曹都尉,掌管鹽業。蜀中素來富有井鹽、鐵礦資源。史載,蜀地「家有鹽泉之井」,臨邛的井鹽,「一斛水得五斗鹽」,產量不低。至於臨邛的鐵冶歷史,更可追溯到漢代。蜀漢政權設司金中郎將,負責農具和武器製造。鹽鐵官營,不僅滿足了國家的需要,而且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 。
鹽、鐵之外,蜀漢的絲織業,特別是織錦業,上經兩漢,至漢末三國達到發達時期。劉焉、劉璋父子治蜀期間,蜀錦的產量就相當可觀了。否則,劉備據有益州之初,就用現成的蜀錦賞賜諸葛亮、法正、張飛、關羽「各千端」(每端六丈)就是不可想像了。到諸葛亮治蜀時,設錦官,專門管理蜀錦生產。晉左思《蜀都賦》形容其繁盛狀況是:「百室離房,機杼相和,貝錦斐成,濯色江波,黃潤比筒,籯金所過」。織錦業的規模和產量提高了。
蜀錦馳名全國,遠銷吳、魏,其收入成為蜀漢政府軍費的一大來源。終蜀之世,錦和其他絲織品的產量一直較高。以至蜀亡之時,庫存錦、綺、彩、絹尚「各二十萬匹」。錦、綺都是名貴而技術要求極高的絲織品,能生產如此之多,充分顯示出蜀漢手工業生產的昌盛和發達。據專家考證:「蜀錦之盛,當在蜀漢之世」;「蜀中工業之盛,較之中原各地,實有過之而無不及也」 。
農業生產是手工業生產的基礎。蜀漢手工業的繁盛狀況,反過來說明了諸葛亮及其繼承者治理蜀漢,的確卓有成效,農業及整個社會經濟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展。
蜀漢的商業可分兩類,一類以交聘、互市的形態存在。如諸葛亮曾以川馬、蜀錦作為和吳交聘的禮物,而魏國所得之蜀錦,則「市於蜀」。交聘也好,互市也好,由於各國幣制及幣值不一致,恐怕多是以物易物。這是屬於第一類。至於蜀漢之境內貿易,通用貨幣,則屬於另一類。如劉備剛平定益州,在府庫被將士搶光之後,為了重新籌集軍資,曾接受劉巴的建議,鑄造直百大錢,「平諸物價,令吏為官市」,數月之間,「府庫充實」。這是一次特殊交易,但同樣顯示了貨幣在商品交換中的作用。蜀漢貨幣的流通,交換經濟的活躍,長期勝過中原。蜀都成都,商業也相當繁榮。左思《蜀都賦》形容成都的商業時說:「市廛所會,萬商之淵。列隧百重,羅肆巨千。賄貨山積,纖麗星繁」。由於商業發達,店鋪林立,各種奇珍異品,均窮極於時,市場呈現出繁榮景象 。
總之,在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中,益州地區社會經濟沒有受到大的破壞。劉備控制益州之初,蜀中經濟仍是比較好的。其後,雖然由於連年北伐,經濟發展受到一些影響,但由於益州基礎和自然條件好,加上諸葛亮及其繼承者們的悉心經營,直至亡國,社會經濟也不是處於危機之中。 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劉備入蜀後,巴蜀地區財政混亂,劉巴提出鑄直百錢,平衡物價,解決問題。當中五銖錢與直百錢並用,錢面有鑄字「直百五銖」、背有「好右有為」,為犍為郡所鑄,從中知道蜀鑄錢不只在一地。
而蜀漢的收入有田租,但暫未有實例;鹽鐵對蜀漢有不錯的利潤;而南中金、銀、丹、漆、耕牛、戰馬、蜀錦等貢品,令蜀漢軍費有所供給,國家富裕,為諸葛亮北伐提供物資;另有其他收入沒有記錄。另一方面,支出包官俸、軍糧、賞賜等,至蜀漢亡時,官府仍有金、銀各二千斤。 表是古代臣子對君主有所陳請時所寫的一種文體 。諸葛亮的《出師表》是其中的代表。蜀漢建興五年(227年),諸葛亮駐軍漢中(今陝西漢中市),准備北伐曹魏,出師前向劉禪上疏,勸導他尊賢納諫,發揚劉備品德,並推舉可以倚重的文臣武將,表明自己出征的目的和決心。
《出師表》就是關於軍隊出征的奏疏。本篇文字最初見於《三國志·諸葛亮傳》,並無篇名。蕭統編《文選》時收錄了這篇文章,給加上《出師表》的篇名。建興六年,諸葛亮出兵散關(今陝西寶雞市西南),臨行前又上表奏疏(見本傳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後人遂分稱為前後《出師表》。但《後出師表》是不是諸葛亮所寫,後世爭議頗多 。 劉備墓是具有標志性的建築,史稱惠陵。在成都市南郊武侯祠內之正殿西側。
史載,公元223年(章武三年)四月,劉備病死白帝城永安宮(在今重慶奉節縣城),五月梓宮還成都,八月葬惠陵。後主從諸葛亮之意,先後將甘、吳兩位夫人合葬於此。 墓拔地而起,呈圓堆形,高12米,周長180米,佔地3畝,形若小丘。塋上樹木參差,墓邊古柏森森。陵墓建築,由照壁、柵欄門、神道、寢殿等組成。照壁長10米,高5米,正中鑲嵌菱形石雕 。
㈡ 蜀國經濟實力如何諸葛亮在劉備陣營當軍師,真的是博弈論的最佳結果和最容易獲取功名
當時中國人口都在北方,南方基本沒什麼開發,都是蠻荒之地。曹操赤壁之戰時所謂的軍中疫病,其實就是血吸蟲病,北方人沒法搞。
但是又因為兩漢的發展,南方又有了點漢人。所以南方可以此藉助有利的地理環境,割據一方建立政權。但總歸來說,你懂得,仍然不能和北方相提並論。這就好像你拿甘肅和江蘇比經濟一樣,完全不能比。
到了三國時期又比較特別一點。因為董卓西涼兵在關中混戰,曹操在徐州各郡縣反復屠城,導致中原人大量向南逃難。於是本來環境就還錯的荊州、益州等地一下成了香餑餑。這也就是劉備後期為什麼開始反攻曹操的關鍵原因:曹劉爭奪漢中時,曹操因為關中殘破得不到補給,要遠到山西來提供軍隊補給。。。
但隨著劉備在戰略上接連失誤,最後形成了對峙態勢。北方經濟恢復,雙方差距開始拉大。等到諸葛亮死後,曹魏已經開始對蜀漢形成了碾壓之勢。
===================================
然後接下來說下諸葛亮。
諸葛亮自幼喪父喪母,曹操在徐州屠殺期間,諸葛兄弟向南逃難,後來和大哥諸葛瑾在江東走失。諸葛亮叔叔和劉表有一定交情,諸葛亮因此得以投靠劉表,之後種地為生。
總之,和博弈、功名什麼的都沒關系,他就是個逃難的吊絲。
古代人平均壽命不到40歲,諸葛亮27歲還在種地,如果沒有劉備帶他走,他這輩子基本完了。三國演義小說里的大多數文臣謀士都是20歲左右就出名了,龐統是荊州名士龐德公的侄子,20歲時就被司馬徽稱為南州士人之冠冕,比諸葛亮出名。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除了兩位近友,根本沒人吊他。
之後劉使君三顧茅廬,諸葛亮感動不已,窮盡一生鞠躬盡瘁以報知遇之恩。這都是人之常情,並沒什麼特別的。
㈢ 蜀國如此弱小,為何還能發動十幾次北伐,經濟沒有崩潰
諸葛亮是從公元228年開始北伐,到公元234年去世,諸葛亮北伐時,曹魏的敵人並非只有蜀漢一家,曹魏的南邊和東南是孫權的東吳政權,曹魏與東吳有著上千公里的國界線,東吳孫權才是曹魏最大的敵人,曹魏也將最多的軍隊放在與東吳交界的國界線上,這條防線消耗了曹魏超過50%的實力。
曹魏的北邊是公孫氏盤踞的遼東,當時的領導人是公孫康,公孫康強大時,一度攻破了朝鮮半島上的政權高句麗的國都,雖然公孫康在曹操時代就斬殺了袁紹兒子袁尚和袁熙向曹操請降,但公孫氏對於曹魏是時降時叛,一度是曹魏北方一股不穩定的勢力,誰也不知道,公孫氏會不會在諸葛亮北伐時,騷擾曹魏的北部邊境,因此曹魏需要將15%的實力放在北方,以防備遼東公孫氏。
曹魏的西邊及西北邊是匈奴、鮮卑、烏桓等少數民族,尤其是鮮卑和烏桓,表面上臣服曹魏,實際上同樣是時叛時降,比如曹操在世時,烏桓無臣氐就起兵反對曹魏,而鮮卑首領軻比能率領幾萬鮮卑兵就在邊上看熱鬧,如果不是被曹操的兒子曹彰平定,那麼指不定烏桓與鮮卑會聯手攻入中原,所以曹魏還要將15%的實力放在西北防備匈奴、鮮卑、烏桓等少數民族。
蜀錦
再說糧食,蜀漢的地盤上有一個成都平原,這是整個益州的魚米之鄉和產糧區,早在戰國時期,這里就已經是秦國的後方糧倉,並在李冰父子手中修建了都江堰水利樞紐,成為重要的糧食主產區,秦國能統一天下,益州的成都平原功不可沒,到了三國時期,這里就成為蜀漢的糧倉。
除了成都平原,漢中平原也是一塊糧倉,適合種地,除此之外,諸葛亮還大力發展屯田,五丈原與司馬懿對峙時,蜀軍還曾經就地屯田,作好長期戰爭的准備,即使是蜀漢滅亡的前夕,大將軍姜維不也是在沓中屯田嗎?軍隊的大量屯田也解決了糧食問題。
錢和糧的問題都解決了,就解決了戰爭經濟問題,蜀漢就能維持進行戰爭的資源,經濟也就絕對不可能崩潰,即使到了滅亡的前夕,也沒見蜀漢經濟崩潰啊。
㈣ 蜀國到底強不強
蜀(漢)國是三國中最弱的,這點不用懷疑。諸葛亮之所以六齣祁山,其實也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畢竟蜀(漢)國立國的目標就是恢復漢朝,蜀國就是以此來積聚人氣的。若是不伐魏,蜀國作為一個政權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諸葛亮也明白當時的形勢,可是不能不勉力堅持下去啊。我認為劉關張他們之所以能讓後人這么關注和懷念,就在於他們雖然沒有成功,但也是畢生努力過了。中國歷史的創造和傳承,正是時時受這些人「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的鼓勵
㈤ 蜀漢為何在發動了十幾次北伐後經濟還沒有崩潰
蜀漢的建立是在公元224年,原因是在公元220年曹操死後,公元223年曹丕篡漢稱帝。當時劉備非常的生氣,要准備動兵攻打曹魏,要為漢帝報仇。不過卻是孔明:勸他現在並不是與曹魏決戰的時候,主公應當也稱帝與曹魏分庭抗禮。劉備起初是拒絕的,不過後面眾將想方設法的讓劉備登上了皇帝的寶座。當然也有很多人認為這是劉備在假意推脫其實他是非常想要當皇帝的
㈥ 蜀國在哪些方面處於弱勢,沒成功是因為這些因素嗎
諸葛亮的《出師表》磅礴大氣,慷慨誓師北伐曹魏,然而六次北伐的過程中,於氣壯如山的誓師陳詞有著巨大的反差。以至後人一直評價,諸葛亮真的不適合打仗,那麼到底是諸葛亮戰術的失誤,還是戰爭背後有其他不為人知的隱秘呢。
首先小編要說的是,諸葛亮的所有戰術,都沒有問題,只是蜀漢的地理條件限制了戰術的執行。
諸葛亮進攻祁山的時候,當時曹魏政權的三個鎮南安、天水、安定,幾乎大軍一到,就直接背叛曹魏,投靠了蜀漢。從這里就可以看出,諸葛亮的軍隊,在初期是占據很大的優勢。
尤其是最後一次北伐,諸葛亮只能採取長久戰的形式,缺少糧食已經成為制約軍隊的主要因素。相反在看曹魏的情況,早在38年前,就已經推行屯田政策,雙方在軍事經濟力量上,根本不可同日而語。
而曹操於諸葛亮對抗的方法,直擊要害,完全在經濟上與之周旋。
196年,曹操就開始實行屯田制度,專心農業,積極備戰,保住了軍事經濟的優勢。與此同時,曹魏也不主動征伐,一直積蓄糧食,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早已經是兵強將廣。
從這幾個方面來看,諸葛亮北伐一直比較“謹慎”的軍事活動,是蜀漢經濟脆弱,根本沒有能力冒險的反映。也就是說,蜀漢的情況,根本支撐不住諸葛亮的宏圖大略。
㈦ 蜀漢政權經濟方面是怎樣的景象
蜀漢政權的社會經濟有持續穩定的發展。蜀漢十分重視農田水利灌溉事業,繼續維護都江堰等水利設施,水旱由人,使成都平原出現一片繁榮景象。
蜀地本來就「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之饒,加上諸葛亮的精心治理,農業產量很高。處於都江堰灌區的綿竹、廣漢一帶的水田,保持著高產的記錄。
此外,鹽、鐵、織錦業也很發達。特別是織錦業,蜀錦的產量就相當可觀,馳名全國,遠銷吳、魏,其收入成為蜀漢政府軍費的一大來源。由於蜀漢自然條件好,加上諸葛亮及其繼承者們的悉心經營,直至亡國,社會經濟也有發展勢頭。
㈧ 為何說蜀國的實力是最差勁的,到底差在哪裡
首先,面積上就比吳魏要弱得多。當時天下九州,魏國最強,分到了其中的6個。吳國第二,分到了其中的2個。而蜀國分成尷尬,只分到了其中的一個。
第二,人口數量也要少得多。因為地方小,那馬人口數量自然也少。蜀國唯一還算拿得出手的也就只有荊州了。荊州這個地方地大物博,人口也多。
所以,諸葛亮在劉備離世之後依然堅持北伐,就是因為看到了這樣的局面。他深知即便現在不出手,等到吳國和魏國的實力漸漸強大起來,蜀國也將是第一個被滅掉的國家。
所以,諸葛亮不願意坐以待斃,明知道北伐的事業很難,他還是一再地堅持。
㈨ 蜀國的經濟、農業發展的怎麼樣
蜀漢丟失荊州後,只有益州一個州的地方,他的經濟恢復與發展西一國之安危,諸葛亮勵精圖治,使蜀漢政權雄據西陲達40餘年之久,還進行了多次北伐。 益州轄境,當今四川、雲南、貴州三省之地。益州北部為巴蜀,當今四川省;南部為南中,當今雲南、貴州兩省。南海總地區至兩漢末,尚未充分開發。 巴蜀地處長江上游,早在戰國時期,就以富饒著稱於世。物產有桑麻、五穀、瓜果、鹽茶、澤漁、竹木、園囿、金銀、銅鐵、丹砂,應有盡有,歷來稱天府之國。秦惠王時,司馬錯代蜀,增強秦國國力而稱諸侯。漢高祖因之以成帝業。諸葛亮《隆中對》規劃的藍圖,以益州為王業之本。諸葛亮治蜀,開發益州經濟,是其核心內容。具體說,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務農殖穀。諸葛亮「躬耕隴畝」,深知富國安家的根本就是務農殖穀,足食足兵。他受遺照輔政,針對現實,提出「務農殖穀,閉關息民」的方針,使百姓安其居,樂其業。具體措施,一方面實行輕徭薄賦,保護小農;另一方面威之以法,抑制豪強。 漢中地區,諸葛亮命李嚴移民2萬實漢中,終於使荒蕪的漢中重新得到開發,出現「男女布野,農谷棲畝」的繁榮景象。諸葛亮平定南中,將居住山林的少數民族人民「徙居平地,建城邑,務農桑」。諸葛亮在自己家裡,種了15頃桑樹,身體力行以勸農。 第二,水利絲織。為了發展農業,諸葛亮十分注重興修水利。在成都平原上,秦李冰所修的都江堰,是當時中國最大的人工灌溉工程,諸葛亮以此堰為農本,視國力所資,設置了專職堰官管理,又征了1200人專職維護。成都府城西北隅,地勢低下,諸葛亮修了一條9里長堤,以防沖蝕。今齒(今雲南保山)南面的諸葛堰、小諸葛堰和灕水渠等,都是諸葛亮興修或續修的。諸葛亮派楊儀到漢中「籌度糧谷」,他重新整修了漢初蕭何開創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這些水利工程,為發展蜀漢農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此外,諸葛亮還注意發展絲織業。成都一地就有工官戶76000人,主要從事織造,可見生產之豐。蜀錦是蜀漢對外與魏吳兩國通商的主要商品,馳名全國,質量精美,超過了曹魏。 第三,發展商貿。諸葛亮還注重發展商業,製造「蜀錢」加強流通,平抑物價,穩定貨幣。為便利交通,諸葛亮大修道路。著名的有石頭橋30里,又修復劍門道以通行路可,開辟涼山北境的小相公嶺,自麓至頂,凡15里,商旅往來稱便。南中望城坡,兩山陡立,中間一奚谷,是諸葛亮運糧時所開鑿。大修灕江水渠以行舟。水陸交通的開辟與修復,為發展商貿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第四,開源積蓄。諸葛亮理財,極為重視開源節流,提倡去奢尚儉。他說:「老百姓應該愛好的,是躬耕辛苦,謹身節用,以養父母。節制用財,合於禮節,豐年不浪費,凶年有儲備,這也是治國的道理。」蜀地原來奢侈之風很盛,諸葛亮提倡節儉糾正風氣。在諸葛亮的打動下,舉國上下,人人自愛,節儉成風。大將軍費禕,家不積財,兒子們都布衣素食,他本人出入不從車騎,無異凡人。大司馬董和死時,家無擔石之財。 節流是末,開源是本。為了廣開財源,諸葛亮提倡副業生產,他中蔓菁菜於嶲州山野,播白蕁菜種於棉竹武都山坡。廣都縣的楊林是諸葛亮所中,祁山南的「豐茂宿草」也是諸葛亮所植。為充實北伐軍糧,諸葛亮在漢中屯田,此外,諸葛亮還貸賦於民,類似集資與公債。早在荊州之時,諸葛亮和劉備就多次向富民借金籌款。既開源,又節流,是以國用足,民財阜,幫諸葛亮能以一州之眾,抗伐中原。
㈩ 魏、蜀、吳三國的經濟實力與戰爭實力
魏國
東漢末年統治階級的殘酷壓榨和軍閥連年的的混戰,嚴重破壞的了北方廣大地區的社會經濟,再加上不斷的自然災害的危害,人民生活困苦已極,千千萬萬的農民流亡,社會一片凄慘景象。曹操集團為了恢復社會經濟,積蓄統一全國的力量,在經濟採取了許多措施,其中主要有:1.推行屯田制度。這種制度分民屯和軍屯兩種。當時社會流民眾多,土地荒蕪,加之曹操又從黃巾軍手中掠奪的許多農具,勞力、畜力、土地一應具全。因而,屯田制度一推行便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第二年即向全國推廣。曹魏政權在中央設大司農、在州郡設典農中郎將或典農校尉,在縣設典農都尉,專門負責屯田事宜。2.安定流民穩定自耕農。這使大批流民回歸故里,定居下來,重新恢復了農業生產。曹魏政權為了提高農業的產量,還大修水利,扶植養畜,種樹,蠶桑以及發展手工業等。3.建立士家制,即發士家制的形成固定相當數量的兵源,把士卒之家列入特別戶籍,世代為兵。而且嚴苛地規定,士卒死後,其妻子改嫁、但客觀上卻起了一定的穩定農業生產勞動力的作用。
曹魏由於採取了以上措施,使它的經濟逐步得到發展,府庫充實,經濟和戰爭實力大為增強。魏國雖然當時總人口只有443萬多人,但經常可以保持20多萬常備大軍。民兵比例高達20:1。這在經濟很不發達的古代,沒有相當的經濟實力為後盾,是很難維持的。
蜀國
蜀國地處巴蜀漢中,地域偏辟狹小,社會的發展遠較中原地區緩慢,因而其經濟和軍事實力就遠遠不如委、吳兩方。劉備集團入蜀之後,便按照諸葛亮的建議,採取了「西和諸戎,南撫夷越」,穩定其統治區的社會秩序,安撫人心,發展經濟的各種措施。
諸葛亮本人因飽受遷徙游離之苦,既體察了一些民間的疾苦生活,也看到農民起義的憤怒力量。因而他出於開明地主階級的本能,注意發展經濟富國強兵。為此蜀國採取了一些重要措施:1.發展農業生產。諸葛亮為保護都安大堰(即四川都江堰),專門派駐1200人維護這一偉大工程,有效地揮了它的灌溉效益。當時成都平原地區有的地區畝產稻穀可達斛。據一些史書描述,當時蜀地溝渠縱橫,遍地稻黍金黃,一派「天府之國」的景象。2.發展制鹽業和手工業。當時的成都「家有鹽泉之井」。蜀地的織錦遠銷全國各地。《中國志·王連傳》記述:「較鐵之利,利人甚多,有裨國用」,這無疑對蜀魏戰爭起了重要作用。3.移民蜀地,開發南中(今雲南、貴州和緬甸的一部分)。蜀漢打破了南中地區長期封閉的狀態,促進了該地區的經濟發展,建成了蜀國安定的後方之後,諸葛亮又將青關羌1萬多戶遷至蜀地,從事農牧業生產,並將其中青壯組成軍隊,成了勇敢善戰的鋒銳之師。
蜀國的上述措施,大大加強了它的經濟和軍事實力,盡管蜀國人口最高時才達到94萬,不足曹魏集團的四分之一,但卻能維持一支10多萬人的常備軍,民軍比例高到位9:1還多,而且諸葛亮六次北征伐魏,足見其有多麼可觀的經濟與戰爭實力。
吳國
吳國由於地處江南江東,自漢未以來,相比之下所受戰亂較少,對農業生產的破壞也較輕。孫權集團建國之後,為了雄據江東,爭霸全國,也採取了一些富國強兵的措施,主要的有:1.採取屯田制度。孫權集團也和魏國一樣,以軍屯和民屯兩種方式屯田積谷,發展農業生產,它設典農校尉和典農都尉專管民屯生產,在毗陵一地(今江蘇武進一帶),從事民屯的人數曾高達數萬口。2.發展冶煉、織錦、制鹽和各種手工業。當時的冶鐵治銅業,以今湖北武昌最為發達,吳國曾在一年的時間里於武昌鍛造寶劍1000口、刀一萬口。吳國的織錦和鹽業也為其積累和大量的財富。3.開發南方和東南方的廣大地區。當時這些地方居住著眾多的越人和蠻夷人,東吳屢次派兵征伐這些地區,強迫他們遷移,與漢人雜居。東吳每征服一個部落,便使「強者為兵,贏者補戶,得精卒數萬人」。這對發展農業經濟,增強軍事力量都大有裨益。
吳國上述措施,使本來就比較富裕的江南、江東地區更加。當時吳國人口只有230多萬,僅及魏國的一半,但也擁有甲兵20萬之眾,具有相當強大的經濟和戰爭實力。這使曹操在赤壁之戰之後,一直不敢與孫權集團作最後的決戰。
以上全部手打!參考資料:《中國戰爭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