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該如何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世界」
需要堅定文化自信。
面對越來越復雜的全球性問題,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要堅定文化自信,在維護文明多樣性的基礎上推動交流互鑒,以多樣共存超越文明優越,以和諧共生超越文明沖突,以交融共享超越文明隔閡,以繁榮共進超越文明固化。
「人類命運共同體」體現了數千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擔當,是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和人類未來發展的積極貢獻,是回應世界當下矛盾沖突和發展道路、未來前景的中國方案與中國智慧。
(1)變局百年未有中國經濟如何有效應對擴展閱讀:
要堅定文化自信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堅定文化自信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就是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更好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
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促進革命文化傳承創新,為實現民族復興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
㈡ 標題+如何理解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怎麼辦
摘要 大變局重點在「大」,在「變」。新的科技革命浪潮的出現也催生了很多新產業,這個變化也是很長時期以來沒有過的。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引發了世界之變,現在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已經十分深遠,並且很有可能影響全球化進程和世界政治格局的變化。
㈢ 當下中國面臨的挑戰和應對措施
中國當今面臨的三大挑戰是:
國內一些深層次矛盾特別是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
中國的和平發展要贏得國際社會的真正認同尚需時日。
周邊環境動盪,安全局勢不容樂觀。
第一:中國經濟正進入結構性全面調整、創新階段,面臨體制性變革。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是一場革命。要改變經濟增長中資源與環境代價過大的狀況,涉及面廣,情況復雜,阻力大,尤其是受金融危機的影響,中國經濟發展還會遇到一些預料不到的困難。
第二:中國需要世界,世界離不開中國。為此,中國的和平發展模式需要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同。只有這樣,中國才能融入國際社會,以實現互利共贏,進而促進中國經濟的更大發展。
作為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中國和平崛起,實屬世界空前。無論中國政府如何宣講,人們總會用歷史上英、美、德、日崛起的發展模式看待中國:英國用炮艦建立了日不落帝國;美、德、日用對外侵略擴張壯大自己。而中國是否也要走這條老路?這對他們來說是一個問號,因而疑慮重重。
第三:泰國、緬甸、吉爾吉斯斯坦政局不穩;西部邊陲安全突出,三股惡勢力活動猖獗;南海爭端加劇;朝核六方會談擱淺。許多周邊國家大都採取「經濟上靠中國,安全上靠美國」的政策,故美國軍事戰略部署東移,打造亞洲式北約,以圖包圍中國,牽制中國發展建設。
(3)變局百年未有中國經濟如何有效應對擴展閱讀:
當前國際形勢跌宕多姿,變幻莫測。世界各種力量粉墨登場,加緊角逐,縱橫捭闔,分化組合。
各國忙於本國經濟盡快企穩回升,並為後國際金融危機時代布局謀篇,力爭在國際舞台上占據有利地位。全球正處於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之中。在此形勢下,中國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總體來看,機遇大於挑戰。
㈣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中國對策是什麼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當中中國的應對之策,就是發展與周邊國家之間的友好交往和經濟往來,發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遵從共享共建建的幾個原則。
㈤ 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當代中國該如何走好發展之路
摘要 面對越來越復雜的全球性問題,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要堅定文化自信,在維護文明多樣性的基礎上推動交流互鑒,以多樣共存超越文明優越,以和諧共生超越文明沖突,以交融共享超越文明隔閡,以繁榮共進超越文明固化。
㈥ 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大國關系出現明顯的不確定性,中國該如何應對
首先,「大變局」是對國際格局發生巨大變遷的重大判斷。西方出現了自工業革命以來的第一次全面頹勢,老牌強國雲集的歐洲已陷入老齡化深淵。
社會結構受到多子化的穆斯林與中東湧入的數百萬難民的沖擊,經濟增長長期乏力,領人類啟蒙運動與工業現代化之先的歐洲日益成為暮氣之地,甚至被稱為人類「博物館」。
美國也不再是18世紀末《獨立宣言》發表時的那個「美國」,盎格魯-撒克遜傳統在美國出現式微之勢。
在移民融合中,白人可能會在2035年前後在人口比例中降到50%以下。力挺保護主義、民粹主義與孤立主義的特朗普以「退群」「砌牆」「貿易戰」等方式,試圖力挽美國霸權之頹勢。
同時,新興國家集體崛起,全球政治出現大覺醒,西方發展經驗在非西方世界出現「水土不服」,各國根據國情走自己道路之風日盛。
國際社會的行為體現出「新中世紀主義」浪潮,非國家行為體如跨國公司、非政府組織、意見領袖,還有「獨狼」式恐怖主義者、極端力量甚至智能機器等或好或壞的因素都日趨成為與國家平行的國際形勢影響因子。
其次,「大變局」也是對國內治理出現綜合難度的重大判斷。互聯網像打開了「潘多拉魔盒」似的使社會出現了扁平化的治理困境與即時化的管理挑戰。
中國數千年來一以貫之、自上而下式的垂直社會結構面臨沖擊,數字化時代的信息擁有人與流量佔有者逐漸取代職別高低、財富多少、地位貴賤等傳統標准,成為社會權勢與運行規則的一個新標尺。
互聯網使得均衡發展的迫切性急劇增加,但發展主義的陷阱在資源消耗、生態壓力面前卻暴露無遺,節約型社會的創建與高質量發展的推進對政策的平衡感要求極高,甚至是對數百年來發展哲學理念的突破。
中國目前面對著頗大的貧富差距,全面消除貧困成為人類社會發展前所未有過的「奇跡般」任務。與此同時,金融風險也不容忽視,中國是否能夠持續保持從冷戰結束以來「從未發生過金融危機的大國」紀錄,是一種相當嚴重的考驗。
最後,從全球權力重心的角度看,當下也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領導力繼20世紀初之後再次出現洲際式轉移。
一戰後,全球權力重心從歐洲西移至北美,現在,隨著亞洲崛起,全球權力重心正在逐漸向亞洲轉移。
這反映在亞洲國家的市場活躍度、創新研發投入、工業製造規模、電子商務普及度、移動支付普惠性、基礎設施便捷化等方面,甚至還包括時尚、旅遊、電影、小說等消費文化行業,亞洲的全球號召力與軟實力越來越多地使西方相形見絀,以至於出現了集體性的西方焦慮。
在人類文明演進的「變局」中,中國人的應對意識也經歷了一番曲折變化
從中國近代史來看,1874年李鴻章在一封奏摺裡面提到「今則東南海疆萬余里,各國通商傳教,來往自如,聚集京師及各省腹地,陽托和好之名,陰懷吞噬之計,一國生事,諸國構煽,實為數千年來未有之變局」。
李鴻章在這里所描述的變局實際上指出,當時的中國從長期習以為常的內陸文明突然面對浩瀚無際、知之甚微的海洋文明的新世界,這種變化的確是大變。
是以亞洲大陸為主要范圍的地理空間世界;是以農耕文明為中心的社會活動內容。這兩個方面共同構成了古代中國的歷史之「局」,也就是李鴻章心中近代之前中國「三千年之局」。
是從游牧文明向農耕文明之變、從低級農耕文明向高級農耕文明之變。可以說,面對16世紀之前3000多年那樣的歷史變局,中國人積極進取、開放包容的變革意識是很敏銳的。
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習近平主席指出:「隨著中國實力上升,我們將逐步承擔更多力所能及的責任,努力為促進世界經濟增長和完善全球治理貢獻中國智慧、中國力量。」
在習近平外交思想指引下,中國致力於同各國加強互利合作,盡管自身遇到一系列難題和挑戰,但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使命擔當沒有鬆懈,而且更有作為、更有實效。在大變局中,中國堅定地與各國同心協力直面變革與動盪的考驗,培育和平與增長的力量。
㈦ 當前中國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會給中國帶來什麼樣的機遇與挑戰,我們該如何應
當前,中國處於近代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兩者同步交織、相互激盪。
重要戰略機遇期與重大風險期兩種狀態並存,光明前景與嚴峻挑戰兩種趨勢同在,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顯著特徵。
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世界經濟重心與政治博弈中心由大西洋向太平洋—印度洋轉移,在由西方向東方的轉變過程中也引發了一系列矛盾與摩擦,中國同時面臨來自外部和內部的挑戰。
(7)變局百年未有中國經濟如何有效應對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美國宣稱的中美貿易不平衡、中國竊取美國技術,成為其解釋國內財富不均、就業機會流失海外等現象的原因。特朗普政府在中美貿易談判中漫天要價,用盡極限施壓手段,不斷提高輸入美國中國商品的關稅,以求在中美貿易談判中迫使中國妥協。
不僅如此,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又提出美國與中國的「文明沖突」說。在此背景下,如何在中美關系中堅持原則、維護國家利益,探索與美國和平共處、長期共存、合作共贏的互動模式,成為我國必須審慎面對的時代挑戰。
㈧ 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應當如何應對作為青年大學生我們能夠做些什麼
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應該採取相應的對策,勇敢去面對。首先要發展好自己,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根本。辦好了自己的事,我們才有能力去解決其它之事。
1、矢志推進改革開放。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是推動當代中國發展的活力之源,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是未來應對復雜國際局勢演變的定海神針。
2、改革開放不僅深刻改變中國,也深刻影響世界,更是促進中國與世界良性互動的最大因素。面對前行路上的諸多困難和挑戰,面對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面對外界對中國崛起的猜疑甚至牽制,中國仍需要憑借一股子闖勁、韌勁、拼勁,全面深化改革,繼續擴大開放。
3、牢牢掌握發展「命門」。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從某種意義上說,科技實力決定著世界政治經濟力量對比的變化,也決定著各國各民族的前途命運。
4、實際上,人類歷史上每一次工業革命,每一波全球化浪潮,說到底都是以科技革命作為先導和基礎的。
5、習近平指出,人工智慧、大數據、量子信息、生物技術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積聚力量,催生大量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給全球發展和人類生產生活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6、要實現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偉大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實現在戰略競爭中處於不敗之地、不被訛詐要挾,必須具有強大的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與此同時,創新不能關起門來創新,要聚四海之氣、借八方之力,在開放中創新。
(8)變局百年未有中國經濟如何有效應對擴展閱讀
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應當搞好對外戰略統籌。中國處於近代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兩者同步交織、相互激盪。這一時期,中國正處於「成長中的煩惱」。
綜觀全球,盡管人類正面臨著一系列重大變化,但最具有世界歷史意義和深遠影響的莫過於中國的發展,因此,中國的發展必然引起現存國際霸權的驚恐。
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中國文化的繁榮發展乃是一種歷史大勢和自然法則,具有不可阻擋性。同時,中國即使再強大,也不會步西方「強者必霸」的後塵。
中國的文化傳統、哲學思維歷來強調「和而不同」,在國際關繫上主張「協和萬邦」,「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原則,人類命運共同體構想繼承發展了這些思想,為國際新秩序構建和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㈨ 結合所學內容,談談中國如何應對「大變局」中的挑戰與機遇
中國如何應對「大變局」中的挑戰與機遇的問題需要從社會主要矛盾以及黨的隊伍建設分析,大變局下的挑戰和機遇,例如: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中國共產黨的戰略研判與執政能力成為我國能否「順勢應變」成功應對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重要因素。
加強黨的隊伍建設是加強黨執政能力的根本,是解決快速發展過程中帶來的環境和社會問題的必要條件。當前,堅持黨的純潔性與先進性,對黨內腐敗行為、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等現象依法進行嚴懲,堅持全面從嚴治黨。在人類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的形勢下,加強對黨內隊伍思想素質與業務素質的培養,使黨的隊伍始終保持先進性,使黨的建設始終與人民群眾的根本需求相一致。
(9)變局百年未有中國經濟如何有效應對擴展閱讀:
大變局下,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同樣面臨挑戰。中華民族立足於五千多年深厚文化底蘊的發展之上,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沖擊下,傳統文化成為我們堅定方向的重要航標。在世界文化多樣性深入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加大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發掘、繼承與傳播,將其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相結合,以合作共贏、和平共處等精神與傳統為基礎,為我國探索新的國際社會相處模式提供理念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