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叫經濟生產方式
生產方式: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個方面,指人們謀取物質資料的方式。生產力是生產方式的物質內容,生產關系是生產方式的社會形式。
2. 什麼叫經濟生產
日前給研究生講授微觀經濟學,題目是「經濟學的概念和理論體系」,其中講到如下內容:
要弄清什麼是經濟學,首先需要明確什麼是經濟?在中國長期以來占正統地位的經濟學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Marxism political economics),各種版本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曾長期引用蘇聯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斯大林(Иосиф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 Сталин,1879-1953)的有關論述給「經濟」下定義:經濟就是社會生產關系的總和,它包括三個方面:「(1)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形式;(2)由此產生的各種不同社會集團在生產中的地位以及他們的相互關系;(3)完全以它們為轉移的產品分配形式。」
這一段話乍看起來,似乎很明確,但仔細一推敲,就有疑問了。例如,資本家(Capitalist)是企業的所有者(Owner of enterprise,Entrepreneur,Enterpriser),通常在企業生產經營中處於管理者的地位,工人(Worker)則處於被管理者的地位,他們之間存在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試問:這種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是否屬於生產關系(Proction relastions)?按照上述斯大林定義,答案應該是肯定的;如果是這樣,馬上就又產生了新的問題:「經濟」與「管理」(Management)的區別在哪裡?
其次,資本家由於處在管理者的地位,有權有勢,這就使他們有條件在追逐利潤的本性驅使下,對工人實行壓迫,這種現象是否也屬於經濟?如果是的話,那麼,經濟與政治(Politics)的區別又在哪裡?
再如,工人和資本家由於其所處社會經濟地位不同,相應地也就形成了各不相同的待人處世等一整套社會生活理念,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某種模式,這是否也屬於經濟?如果是的話,經濟與文化的區別又在哪裡?……
諸如此類的問題,只要稍微多動動腦筋,就會想到一大串。這時就會發現,原來人們其實並沒有真正了解「什麼是經濟」。事實上,在許多經濟學教科書中,都很難找到一個明確的「經濟」定義。
另外,在經濟學界流行的還有另外一種「經濟」定義:「經濟就是物質資料的生產、分配、交換或消費的活動。」這是把現實生活中人們從事的各種經濟活動羅列了一通,就好象問什麼是人?回答說:人就是張三、李四、王王等等。
這種定義在現實生活中,也有其一定的意義,其優點是抓住事物的外部特徵進行描述,操作性強,便於日常應用。但是,從理論研究的角度來講,這種定義未免太膚淺了一些。一般來講,理論家的任務應該是透過事物的表面現象揭示事物的本質與規律。從這個角度來講,這樣定義是不合格的。
此外,如果進一步深究:什麼是生產?什麼是分配?什麼是交換?什麼是消費?就會發現這樣定義的出來「經濟」,其含義仍然是非常模糊的。
例如,農民種地,仔細地考慮什麼時候耕地,什麼時候播種,什麼時候灌溉,什麼時候施肥,什麼時候間苗,什麼時候中耕除草,什麼時候噴灑農葯,什麼時候收獲等等,當農民做這些農活的時候,他們無疑是在從事農業生產,但這些問題屬於經濟范疇嗎?
再比如,張三將自己心愛的寶物贈送給一個朋友作為禮物,應該說這也是一種分配,但這種分配也屬於經濟范疇嗎?當張三贈送給朋友禮物時候,朋友也回贈他一件禮物,這無疑應該是一種交換了,但這種交換屬於經濟范疇嗎?
最後什麼是消費也頗費思量,一個買了一個菜爆竹玩,無疑是消費,但如果他用這個爆竹扔到別人家裡去害人,還是不是消費?如果說這不是消費,那麼怎樣才算消費?如果說這是消費,那麼這種害人的行為也是經濟行為嗎?
講到這里,給人的感覺很象鑽牛角尖。有人可能會不耐煩,何必如此麻煩!對此,應該明確一條,科學研究就是要刨根究底,每事問,問到底。如果害怕麻煩,不願意這樣鑽牛角尖,那就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學者。
在科學史上象這樣因鑽牛角尖而推動學術發展的例子很多。例如:在物理學上有人就問了:夜晚為什麼是黑的?他這樣想,天空中有那麼多的恆星,雖然每顆恆星由於距離地球十分遙遠,到達地球的光線十分微弱,但由於恆星數量數以億計,加在一起,應該能夠將地球照得象白天一樣明亮,這是現代物理學研究中一個非常有名的悖論,極大地推動了現代物理學、天文學和宇宙學的發展。
類似的例子,在中國古代也有,如著名的「杞人憂天」就是一例。據《列子•天瑞》記載:
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食者;又有憂彼之所憂者,因往曉之曰:「天積氣耳,亡處亡氣,若屈伸呼吸,終日在天中行止,奈何憂崩墜乎?」其人曰:「天果積氣,日月星宿,不當墜乎?」曉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墜,亦不能有所中傷。」其人曰:「奈地壞何?」曉者曰:「地積塊耳,充塞四虛,亡處亡塊。若躇步跐蹈,終日在地上行止,奈何憂其壞?」其人舍然大喜,曉之者亦舍然大喜。
長廬子聞而笑之曰:「虹霓也,雲霧也,風雨也,四時也,此積氣之成乎天者也。山嶽也,河海也,金石也,火木也,此積形之成乎地者也。知積氣也,知積塊也,奚謂不壞?夫天地,空中之一細物,有中之最巨者。難終難窮,此固然矣;難測難識,此固然矣。憂其壞者,誠為大遠;言其不壞者,亦為未是。天地不得不壞,則會歸於壞。遇其壞時,奚為不憂哉?」
子列子聞而笑曰:「言天地壞者亦謬,言天地不壞者亦謬。壞與不壞,吾所不能知也。雖然,此一也,彼一也。故生不知死,死不知生,來不知去,去不知來。壞與不壞,吾何容心哉!」
這段話翻譯過來,大概就是:
古代杞國有人擔心天會塌下來,地會陷下去,無處躲避,愁得吃不下飯,睡不好覺。另外有一個人看他這個樣子,擔心他憂愁過度,就去給他解釋開道,說:天就是一些氣,積聚在一起,我們周圍上下左右到處都是氣,你天天呼吸活動,整天就在天里活動,哪裡用得著擔心天會塌下來呢?於是,這個人又問了:如果天就是氣的話,那日月星辰不是就要掉下來了嗎?那個人解釋說:日月星辰也是些氣,是一些發光的氣,即使掉下來,也不會傷人的。天的問題就這樣解決了,地的問題怎麼辦?這個人又問:那地要是壞了怎麼辦?那個人說:地是堆積起來的一個整塊,到處都塞得滿滿的,沒有一處沒有地,你天天在地上走,還擔心什麼呢?說到這里,這個人終於放心了,兩個人都很高興。
後來長廬子聽說了這件事,感到很好笑,說;雲啊,霧啊,風雨啊,一年四季等等,就是這些東西積聚形成了天,山啊,河流啊,金石啊,火木啊等等,就是這些東西堆積在一起形成了地。既然如此,憑什麼說它們就一定不會壞呢?那擔心它們會壞的人,實在想得長遠啊,說它們不會壞,恐怕不一定對。天地既然不一定不會壞,那麼等到壞了時怎麼辦,這怎麼能不讓人擔心呢?
再後來列子聽說了這件事,也笑著評論說:說天地會壞也錯了,說天地不會壞也錯了,天地到底會不會壞?我哪裡能知道呢?二者各有各的道理,誰也說不清。這就好比,生不知死,死不知生,來不知去,去不知來。天地壞也好,不壞也好,管它那麼多干什麼!
故事就這樣結束了。可惜啊,一個很好的題目,就這樣中斷了,再沒有人肯繼續深入探討下去,不但如此,而且還留下了一個成語:「杞人憂天」,就是自作聰明地嘲笑人家不必要的憂慮。這可以從一個側面解釋為什麼近代科學沒有在中國崛起的原因。所以,應該提醒大家注意,做學問首先要學會鑽角尖。
至於西方經濟學,筆者查閱了許多流行的經濟學教科書,都沒有一個明確的「經濟」定義,通常都是把「經濟」作為一個不言自明的詞來直接使用。我們可以間接地從它們對「經濟學」的一詞的定義中猜想到西方經濟學家們心目中「經濟」一詞的含義就是稀缺資源的配置和利用,但西方經濟學本身並沒有直接明確地定義。
於是我們只好自己開動腦筋,解決這個問題了。為了明確經濟的定義,我們首先來探討一下一般定義的基本要求。
(1)科學定義的基本要求是揭示事物的本質。
(2)事物的本質就是該事物所具有的將該事物與其它事物區別開來、並與該事物共命運相始終的那一種屬性,它在事物所具有的各種特徵中居於主導地位。
(3)事物的本質只有從事物的歷史發展中才能揭示出來。
(4)作為一個定義,要有理論預見性和穩定性,要考慮今後相當一段時期內仍然適用。不能跟在緊跟在實踐後邊,三天一變,五日一改。這是因為事物盡管一直保持不斷地發展變化,但事物的本質終其一生是保持不變的。一旦事物的本質發生變化,事物本身也就完結了。
(5)作為一個定義,語言用詞一定要嚴謹、精煉,合乎邏輯。
根據上述指導思想,筆者認為:經濟的本質是人類對各種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進行配置和利用,以獲得生活消費資料的社會實踐活動。簡單來講,經濟就是資源配置(Allocation of resources)。
舉例來說,人要活著,就要吃飯,於是就把土地、耕牛、鐵犁、種籽、化肥等農業生產資料交給農民(Farmer),生產小麥、稻穀、土豆、茄子、西紅柿等農產品,最後再把這些農產品分配給消費者(Consumer),這就是一個經濟過程,其中包括了生產資料(Proction means)的分配(Distribution)與產品(Proct)的分配。
注意:經濟與技術(Technology)不同。例如,農民種植小麥,要考慮選擇什麼品種、種在哪一塊地里、何時下種、何時澆水、何時施肥、施用什麼肥料、施多少肥料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就是技術問題,屬於農學家(Agronomist)研究的課題。
經濟與管理不同。還以農民種小麥來說,要考慮怎樣將人、財、物等各種可供利用的資源合理地組織在一起,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效能,這就是一個管理問題,屬於管理學研究的范圍。
經濟與政治(Politics)不同。經濟只是將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分配給不同的人,但每個人到底分配多少?分配權掌握在誰手裡?分配規則如何確定、如何維護?等等,就超出了經濟的范圍,屬於政治家們(廣義的政治,包括法律在內)關心的問題了。
經濟與文化(Culture)不同。經濟只是將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分配給不同的人,而文化則是人們在一定社會經濟環境中長期從事各種社會經濟生活活動,顯示某種模式化傾向,包括在衣食住行、待人接物等方面體現各自與眾不同的某種特色。
以上所述,是就經濟的本質來講,是經濟學理論上的抽象,至於現實生活中的經濟,內容就復雜多了,如一個企業的經營,就包含了技術、管理、經濟、政治、倫理道德、文化藝術等多種因素,更不必說一個國家,以至整個世界經濟,有多復雜了。這一點,在一開始接觸經濟學的時候,就應該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即:
經濟學理論是從經濟現實中抽象出來的模型,是將現實經濟活動中非經濟、非本質屬性抽象掉以後,將經濟活動中本質的經濟屬性概括而成的理論模型,因此,經濟學理論與經濟現實二者之間必然存在某種差距,絕不能將二者劃等號。長期以來,人們廣泛批評經濟學理論與實際脫節,這實際上是完全外行的不科學的說法。
3. 什麼是經濟小農經濟是什麼什麼是生產資料通俗點講
經濟是價值的創造、轉化與實現;人類經濟活動就是創造、轉化、實現價值,滿足人類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動。
小農經濟亦稱「個體農民經濟」。以家庭為單位、生產資料個體所有制為基礎,完全或主要依靠自己勞動,滿足自身消費為主的小規模農業經濟。其中,有的以自有土地經營,有的以租入土地經營,亦有兩者兼之。
生產資料是人們在生產過程中所使用的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的總稱,是企業進行生產和擴大再生產的物質要素。生產資料的范圍很廣,品種規格十分復雜,涉及許多部門,分類的方法也很多。按購買者的不同,可分為工業生產資料和農業生產資料兩大類。
(3)哪些叫經濟生產擴展閱讀:
春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根本原因),生產力的發展,井田制這種生產方式不能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許多私田出現;戰爭頻繁,勞動力減少;魯國等進行稅制改革。
促使土地逐步由國有向私有轉變,逐步形成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剝削方式,井田制逐步瓦解。鴉片戰爭後傳統小農經濟解體。
生產資料是生產力中物的因素,在生產資料中,生產工具起決定性作用,生產工具的發展水平,決定了人類征服、改造自然的廣度和深度,生產資料總是存在於一定的社會經濟形態,成為特定生產關系的物質承擔者。
網路-經濟
網路-小農經濟
網路-生產資料
4. 什麼是經濟生產量模型
經濟生產批量(Economic Proction Lot, EPL) 經濟生產批量(Economic Proction Lot, EPL)又稱經濟生產量(Economic proction quantity,EPQ)。由於生產系統調整准備時間的存在, 在補充成品庫存的生產中有一個一次生產多少最經濟的問題, 這就是經濟生產批量。在 經濟訂貨批量模型 中, 相關成本 最終確定為 兩項,即變動 訂貨成本 和變動儲存成本,在確定經濟生產批量時, 以生產准備成本替代訂貨成本,而儲存成本內容不變。
5. 國民經濟生產包括哪兩個方面
國民經濟
一個國家范圍內各部門各地區經濟的總和。包括工業、農業、建築業、交通運輸業、商業、服務業等部門。科學、文化、教育和衛生保健事業本身不屬於經濟部門,但它們的存在和發展同國民經濟有密切關系,因此也包括在社會主義國家制定的經濟發展計劃中。
國營經濟
生產資料歸國家所有的經濟形式。如國營工廠、國營農場、國營商店、國家銀行等。通過國家投資和對私人企業實行國有化的辦法而產生。因國家的性質不同,有資本主義國營經濟和社會主義國營經濟。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國營經濟即全民所有制經濟,是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力量,為滿足全體人民的物質文化需要服務。
國民經濟包括國營經濟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商品化的商品經濟,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的經濟.
與國民經濟的概念不同,不能比較
6. 什麼是經濟
經濟是價值的創造、轉化與實現;人類經濟活動就是創造、轉化、實現價值,滿足人類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動。
經濟就是對物資的管理;是對人們生產、使用、處理、分配一切物資這一整體動態現象的總稱。這一概念微觀的指一個家庭的家務管理,宏觀的指一個國家的國民經濟。在這一動態整體中,包括著人類的生產、儲蓄、交換、分配的各項活動;生產是這一動態的基礎,分配是這一動態的終點。
經濟是指社會生產關系的總和。指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結成的,與一定的社會生產力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的總和或社會經濟制度,是政治、法律、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上層建築賴依建立起來的基礎。
(6)哪些叫經濟生產擴展閱讀:
中國經濟改革問題的經濟學研究,也都有兩條主線:一條是資源配置問題,一條是激勵問題,當然還有兩者的結合。與資源配置問題相關的是關於市場的基礎性和決定性作用,以及政府的幫助性作用。價格,包括產品市場價格和要素市場價格,是其中的核心問題。
與激勵問題相關的是關於產權、合同、所有制、治理等問題。當然,激勵與價格也密切相關,但是它不僅與價格相關,更與政府與個人、政府與企業、政府層級部門之間的權力配置關系密切。
由於經濟思想和學說受社會、歷史、階級等因素的影響,因而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也必然隨著歷史時代的更迭而發生變化。
7. 什麼是經濟生產
中國現擁有近2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已經是世界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應該均衡出口。
華爾街金融風暴給中國人民帶來了福音,中國人將在現有的生活質量上更進一步。
抑制出品,一方面可以抑制外匯儲備的極度彭脹,二可以擴大內需,讓企業生產老百姓買得起的產品,當內需達到飽和或超過一定量,商品價格接近老百姓購買力,才能提高老百姓生活質量。三擴大國內投資,上長期在外打工的工可以回到家鄉上班工作,不在四處漂泊。四可以緩解大城市外來就業人員的壓力。
我們為什麼不抑制出口呢, 我們還別的理由嗎?
中國有關領導說我們有這么多外匯,可能買什麼呢?該買的別人不賣,我們只有拿去買外國國債和儲存。我們的外匯好無奈,難道就沒有別的辦法了嗎?既然我們的外匯沒什麼用,我們就應該轉換一下思維。
中國投資的地方很多,為什麼要造一些與中國購買力相悖的商品出口來國外,換來一堆廢紙和向他國融資。我們應該保持現有的外匯,對外能通匯就足矣了,應該加緊擴大內需,中國老百姓很窮,但比以前來說已經有很大進步,但是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的最高理想是共產主義,共同富裕。
中國的老百姓現在生活的怎麼樣呢?吃穿住行滿足了嗎,沒有?N多人沒有房住,N多人出行不便,N多人沒有用上大城市裡所謂的生活必須品,如冰箱,彩電,DVD,空放,空調,辦工娛樂用電腦,健身器材,沙發,席夢絲,燒飯用天燃氣,抽油煙機,飲水機,洗澡用熱水器。我們的一日三餐肉食禽蛋奶,瓜果蔬菜都一應齊全了嗎?
可以肯定的回答的是,沒有,遠遠沒有,邊都沾不上,為什麼我們不反思呢。我們連基本的生活資料都沒有滿足的前提下,我們有理由去幫外國人過生活嗎?甚至借錢給別人過富裕日子,而自己卻窮困僚倒。
中國人比外國人多工作一半的時間,在中國大數就業的人比外國人上班時間長,工作強度大,我們辛苦創造的勞動成果白白讓別人享用,因為我們目前得到是沒有用外匯。外國普通工作者上班時間短八小時,每個星期有雙休日,節假日,社會福利一應俱全。他們工作這么輕松,卻生活的如此好,這難道正常嗎,難道真的每個外國人的工作效率都比中國人高嗎?
我們工作比是2:1,而生活質量比是1:2。最公平嗎。
為什麼說要抑制出口呢,因為我們用勞動換來的是所謂的美元,已經不能換成黃金,其他我們又沒有什麼可以買的啦,因為想買的他們不賣。長期下去,我們將消耗掉我們的原始資源,我們將沒有可以生存的資源,如果不能出口,或者出口成本過高,許多企業就會把目光放在國內,生產我們自己需要的生活用品,提高生活質量。
為什麼有這么多老百姓買不起,因為我們生產的產品價格與國際接軌,意思就是說他們勞動時間少,生產的產品自然少,物以稀為貴,價格就高了,而我國同類商品工作時間長,生產出來的商品多,價格自然要低,但是沒有變化了,就是因為是根據國際定價的。
我們把中國放到了全世界,而沒有把中國看成是一個個體,在這個個體里,我們的商品價格應該按照自己國家的價值規律來定價,我們的體制是社會主義,而不是資本主義,生產商品的社會屬性是共同所有,讓人人都可以過富裕的生活,但是我們把我們放在了全世界,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者融在一起,失去了最初的初衷,如果資本主義追求的是共同富裕,哪我們可以按照國際來操作,但是不是,中央組織部最新黨內統計結果顯示,截至2005年底,全國黨員總數為7080萬名,比上年增長1.7%。黨的基層組織352萬個,比上年凈增4.3萬個,增長1.2%。中國共產黨佔全中國的比是5%左右,大多數同資本主義國家交流的時間,或多或少受著他們思維的影響,而很多中國人對共產黨的理解也是膚淺的,我也是其中一個,對共產黨理解也是支支甚少。意思是說大多數是存在社會主義資本主義思維,當他們用商品換來美元,兌換成人民幣,而國家卻為他們的富有買了單,擁有近2萬億的外匯。
8. 經濟學原理中的生產活動是啥意思
經濟生產:是在一個特定的機構單位負責或控制之下為獲得產出而進行的生產,即、資本和其他貨物服務的過程。經濟生產是人類的基本社會活動,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無論承認與否,物質生產和經濟活動在社會發展和人類活動中始終處於支配地位。
經濟生產的邊界
(1)經濟生產不包括沒有人類參與和管理的純自然生產。
(2)經濟生產不包括人類其他活動(即非生產活動)。所謂非生產活動主要是指不能由他人替代完成的基本的人類活動;而那些可以由其他人或經濟單位提供的活動,或者反過來說,可以提供給其他人或經濟單位使用的活動,即使發生在私人空間中,也應該屬於一般經濟生產的范疇。
9. 經濟生產率是什麼
全要素生產率全要素生產率(total factor proctivity),全要素生產率是指「生產活動在一定時間內的效率」。是衡量單位總投入的總產量的生產率指標。即總產量與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率常常被視為科技進步的指標。全要素生產率的來源包括技術進步、組織創新、專業化和生產創新等。產出增長率超出要素投入增長率的部分為全要素生產率(tfp,也稱總和要素生產率)增長率。 概述 全要素生產率全要素生產率一般的含義為資源(包括人力、物力、財力)開發利用的效率。
10. 什麼是經濟類型
1、國有經濟是指生產資料歸國家所有的一種經濟類型,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2、集體經濟是指生產資料歸公民集體所有的一種經濟類型,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組成部分。
3、私營經濟是指生產資料歸公民私人所有、以僱傭勞動為基礎的一種經濟類型。
4、個體經濟是指生產資料歸勞動者個人所有,以個體勞動為基礎,勞動成果歸勞動者個人佔有和支配的一種經濟類型。
5、聯營經濟是指不同所有制性質的企業之間或者企業、事業單位之間共同投資組成新的經濟實體的一種經濟類型。
6、股份制經濟是指全部注冊資本由全體股東共同出資,並以股份形式投資舉辦企業而形成的一種經濟類型。
7、外商投資經濟是指國外投資者根據我國有關涉外經濟的法律、法規,以合資、合作或獨資的形式在大陸境內開辦企業而形成的一種經濟類型。
8、港澳台投資經濟是指港、澳、台地區投資者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涉外經濟的法律、法規,以合資、合作或獨資的形式在大陸舉辦企業而形成的一種經濟類型。
9、其它經濟是指以上8種類型之外的其他經濟類型。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可能會出現新的經濟形式,或遇到不易劃清的,可列入其他經濟類型。
經濟類型通常劃分為:
(1)集權型模式。指生產、交換、分配、消費、財政、物資、價格、勞動力等均由國家統一計劃管理,地方和經濟組織許可權很小,忽視市場調節作用的一種管理方式;
(2)分權型模式。對經濟活動的管理,中央集權較少(指令性計劃范圍小),側重於經濟組織的經營自主權,強調市場調節作用的一種管理方式;
(3)集權與分權相結合的模式。指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下,地方和經濟組織能較充分地行使其自主權力。實行計劃調節與市場調節的統一,計劃與市場的作用范圍覆蓋全社會的經濟活動;宏觀經濟調控與微觀搞活相結合,以宏觀調控為主。經濟類型是體現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狀況的,並不存在固定的模式,每個社會主義國家應根據本國的國情,選擇適當的模式,以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加速社會主義經濟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