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發展鄉村經濟與生態矛盾怎麼處理

發展鄉村經濟與生態矛盾怎麼處理

發布時間:2022-06-26 04:45:42

❶ 如何平衡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

1、加強教育和學習,樹立科學的自然觀和發展觀。 人與自然的關系, 是一種平等和諧的統一關系。我們必須把對自然的合理開發和積極保護統一起來,吸取教訓,把促進當前經濟社會發展與保證未來持續發展統一起來。實踐表明,過去那種「先污染後治理」的道路, 是不負責的行為, 將會為子孫後代帶來慘痛的代價。 伴隨著工業文明的向前發展,生態文明將會成為未來社會的主要文明形態。應深入開展環境保護教育,大力宣傳環境保護知識和環境法規,提高公民環保意識,大幅度提高社會公眾參與可持續發展的力度。與此同時,大力培育全民族的生態道德意識, 使人們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轉化為自覺行動,認識到保護自然環境、維護生態平衡是人類為了自身的生存應履行的道德義務與責任。

2、支持文化創新,加強生態文化建設 建設生態文明,要建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文化,通過發展生態旅遊文化、森林文化、濕地文化、野生動物文化、綠色消費文化等生態文化, 大力弘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價值觀, 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道德觀、價值觀、政績觀、消費觀, 並使之廣泛滲透到社會、經濟、科技、法律、政治以及倫理等領域, 為經濟社會的生態化發展提供智力與精神支持。

3、發展現代循環經濟 發展現代循環經濟就是實現國民綠色經濟,解決經濟增長和生態破壞之間矛盾的有效出路。現代的循環經濟,包括從源頭預防污染物產生,從消費降低廢物排放,從處理增加利用效率等多個方面。這就要求改變傳統工業生產中的「高投入、低產出、高消耗、高污染」,減少能源消耗和環境污染,充分認識科學技術的重要作用,努力開發和推廣節約、替代、循環利用的先進適用技術,積極淘汰落後生產技術,通過優化產業結構特別是降低高耗能產業比重,實現結構節能。大力提倡生態科技,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4、增加對生態、環境的投入 早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的環保投資就達到GDP的2%,英國2.4%,日本1.8%- 2.9%,到1992年美國達到了2.5%,而中國到2005年才達到1.3%。「十一五」期間規劃的投入比例是1.5%,中國生態、環境投入總量不足,加之有效投資率低和投資保障制度不完善,以致生態治理、環境保護目標難以實現。應當根據引進庇古稅等有效的方法約束生態破壞行為,並增加環境治理的財政收入。用法律以及各種規章制度清晰的明確政府、企業、社會、公民對環境保護的責任、義務,並全方位增加對生態治理和環境保護的投資。

5、樹立正確消費觀,節能減排 人們需要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從而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杜絕浪費。這要求人類摒棄過度揮霍性消費的享樂主義,而主動以實用節約為原則進行適度消費,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合理地調節人與自然間的物質交換,使得生產消費的消耗最小。資源的使用和環境的破壞都基於人類的慾望,因此以節儉滿足基本生存需要為目標的適度消費必定能夠大幅度降低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可持續發展強調發展的持續性、公平性及和諧性,追求自然、社會、經濟、環境的協調發展。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就應該轉變觀念,由征服自然變為尊重自然,由索取自然變為愛護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選擇一條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道路。生態文明社會是一個人與自然共同繁榮,和諧相處,持續發展的文明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是一項重大戰略任務,也是當前的客觀需求。

❷ 如何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

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要保護好生態環境,不能說先破壞後處理,只能說在生態環境好了的基礎上才可以進行好經濟的發展,經濟的發展好了要更加投入保護生態環境。

❸ 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

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是不可分割的,一味的追求經濟發展的速度,可能會導致生態環境的破壞,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注意資源節約和環境的保護。

❹ 面對生態危機、面對經濟增長和保護環境之間的矛盾,我們的擔當和責任是什麼

1、切實增強責任擔當,必須在政治上清醒。

要始終保持清醒頭腦,站在國之大者的高度來認識生態保護,立足「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對標對表中央要求,及時校正思想,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堅決扛好生態環境保護的政治責任。

2、切實增強責任擔當,必須在作風上改進。

每一個幹部都要扎扎實實貫徹生態文明思想,自覺踐行新發展理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表裡如一,言行一致,決不能說一套、做一套,決不能陽奉陰違,決不能犯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錯誤。

(4)發展鄉村經濟與生態矛盾怎麼處理擴展閱讀:

履行承諾、彰顯擔當,必須堅持以綠色發展理念為引領,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當前,尤須將粗放型發展中出現的問題放到綠色發展中解決。

按照中央「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的要求,通過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大力實施優化產業結構、構建低碳能源體系、發展綠色建築和低碳交通、建立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為全球生態安全和可持續發展作出應有貢獻。

❺ 如何協調經濟發展與環境污染之間的矛盾

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中,人類干涉自然的范圍在不斷地擴大,程度也在不斷地加深。人類在推進工業化的過程中,一方面創造了豐富的物質財富,另一方面也存在掠奪自然資源、破壞生態環境的現象,並且日益嚴重。正是這種先污染後治理、先開發後保護的做法使人類飽受了自然界對於人類肆無忌憚的開發的報復,人與自然的關系日趨緊張:水源、空氣、土壤受到嚴重污染,大量的動物、植物已經滅絕或瀕臨滅絕,土地荒漠化,資源短缺,等等,所有這些都是人類自己的行為造成的惡果。因此,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是擺在人類面前的一個重大的任務。首先,要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一方面,人與自然的關系是自從有了人類就存在的。無論人類如何進化,都無法改變這樣的事實:人來源於自然界又依存於自然界,人永遠是自然界的有機組成部分。物質資料的生產和再生產以及人類自身的生產和再生產,都是以自然界的存在和發展為前提條件的,沒有自然界就沒有人本身。另一方面,人與其他的自然存在物又有所不同,人是有意識、有意志、能動的自然存在物,人並不是消極地依賴自然界生活,而是根據自身的需要利用和改造自然,人類本身也在對自然的改造活動中不斷發展自己。其次,要深入理解人與自然關系的實質。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勞動生產為中介,而生產勞動一開始就是社會性的,人類正是在與自然發生關系的過程中結成了社會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實際上就是人與人的關系,是社會關系。因此,人與自然關系的協調,最終取決於人與社會關系的協調,脫離人與人的社會關系,就不能從根本上認識和解決當代世界以及中國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出現的尖銳的環境和資源問題。再次,要處理好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關系,即協調物質文明發展與生態文明的關系。物質文明與生態文明是矛盾統一的兩個方面。我們必須堅持物質文明和生態文明的有機統一,在加快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加大對生態環境建設的投入,加強對生態環境狀況的監控、環境污染的治理以及對生態環境的保護。這就要求我們要貫徹落實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努力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使人民在良好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實現經濟社會持續發展。最後,要加大法律法規的監督力度。法律法規是規范人們行為的有效方式。目前我國雖然已經頒布和實施了《資源與環境保護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但是這些法律法規的監督力度、對人們的規范作用發揮得還不全面。一方面,我們要依據法律嚴厲懲治為了一己私利而破壞環境的行為。這不僅僅是為了讓違法者得到應有的制裁,更是為人們敲響警鍾,警示人們要尊重法律的威嚴和意識到環境問題關系我們自身的生存問題,是關系每個人利益的大問題。另一方面,我們還要依據經濟社會的發展,制定更加細致的法律法規,用強制的方式來拯救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此外,加強環境保護的宣傳也是不可忽視的一個環節,要使環境保護的意識更加深入人心,使人們從內心中意識到這個嚴峻的問題。要加強對廣大人民群眾的環境保護教育,要知道,環境保護是每一個人的職責。從而引導他們從自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共同為保護人類的生存環境而貢獻力量。生態環境的維護,是社會的整體利益,也是個人實現人生價值的平台。廣大青年學生要做生態保護的先鋒模範,用所學到的知識和實際行動來保護我們的生態環境,奉獻社會。在這個過程中,人生價值就得以實現並得到升華。

❻ 如何治理我國鄉村生態環境惡化的現狀

3.1進一步節制人口的增長,提高人口素質,自覺協調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隨著人口的迅速增長,引起的資源短缺、環境惡化等問題已越來越為世人所關注。多年來,由於人口的增加,對農產品的需求量急劇增長,加之對合理利用資源認識不足,因而在不同程度上對資源採取掠奪式開發經營,致使資源衰退,破壞了人與資源的平衡關系,人口、資源、環境三者之間的矛盾更加突出。因此,人口快速增長是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生態環境失衡的主要原因。協調好三者之間的關系,關鍵是嚴格控制人口的增長,尤其是農村人口的迅速增長。每一個有識之士,每一個有責任心的中國人尤其是農民,為了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了子孫後代的幸福,只生一個孩子吧!
其次是提高人口素質,包括文化素質、科技素質和社會公德,尤其要加強生態、環境知識的教育和普及。要認識到我國農村生態環境惡化的現狀及其嚴重的危害,要有危機感,緊迫感和責任心。樹立生態意識和環境意識,在提倡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時,提倡生態文明。
3.2加強法制觀念,強化科學管理。認真學習、宣傳、自覺遵守有關森林、土地、水、環境等方面開發、利用和保護的法律法規。按照法律法規對資源環境進行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對那些違法經營、肆意破壞的不法分子要堅決給予打擊和嚴懲,真正做到有法必依,違法必究,決不姑息養奸。尤其是對那些「權」、「錢」勾結肆意破壞資源、損毀環境,造成巨大危害的貪官污吏,更要狠狠打擊、嚴懲不貸。
要制定和完善農業生態平衡的環境政策。根據各地具體概況,目前要側重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遏制鄉鎮企業對環境的污染破壞,防止水土流失等的政策,堅決取締、關停並轉污染嚴重、治理無望的「十五小」企業;對退耕還林、還草、還水要制定一套完整的政策法規,由群眾來監督地方官員認真執行。二是對土地施用有機肥、實施生物防治、地膜回收等進行獎勵,要制定出農牧產品優質優價的政策。三是加強新上工程和項目的生態環境評價和論證,尊重科學而不是「游戲」科學;尊重科技人才而不是「玩弄」科技人才。在環境問題上要實行一票否決制,以避免造成新的環境隱患和問題。四是放寬「四荒」地拍賣政策,嚴格遵守協議,加快治理速度。
各級領導部門要制定環保考核目標,落實責任制,經常進行檢查和督促,獎懲結合,賞罰分明。環保、公安、工商、司法等有關部門要積極配合,協同執法,堅決打擊違反環保法律法規的行為。
3.3綜合規劃全面發展,走生態農業之路。生態農業是以生態經濟學原理和系統工程方法為指導,採用農業生態技術,把傳統農業技術和現代農業技術有機結合在一起的,良性循環的高效集約農業。生態農業主張提高太陽等自然能源的利用率與轉化率,提高生物能源的利用率和農業廢棄物的再循環率。開發農村能源,保護自然資源,多施有機肥和生物農葯,減少化肥和化學農葯的使用,減少外部投入防止污染,用地養地,精耕細作,改革農業結構等。在當前對資源破壞嚴重、環境惡劣、生態脆弱的地區,要確實搞好產業結構調整,退耕還林、草、水,進行資源重組,生態恢復和重建工作。有效遏制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鹽漬化和毒性化的發展趨勢。
生態農業是我國農業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我國生態農業的特點一是起步較早,二是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三是政府支持和重視。我國已經初步建成了50多個生態農業試點縣和一大批生態戶、生態村、生態流域等先進典型,取得了顯著的生產、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中共十四屆五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提出「大力發展生態農業,保護農業生態環境」,這是為本世紀末基本控制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在2010年改變農村生態環境惡化狀況的一大舉措。
3.4積極引進,研究和推廣高新農業技術,尤其是高新生物技術。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只有依靠科學進步、技術創新,才能在發展生產和經濟的同時,做到資源合理利用,環境有效保護,協調三者之間的關系。在當前要重點解決:快速封山育林,植被恢復和建造技術;小流域或區域綜合治理和綜合發展技術;優良畜禽(作物)品種選育及其高產、高效飼養(栽培)管理技術;生物防治技術;畜禽糞便、秸稈等農業廢棄物的無害化、資源化處理技術,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等生產配套技術等等。這些具體的技術問題不解決,要實現既定的目標即協調好經濟發展、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三者之間的關系,只能是一句空話。這就要求我們每一個農業科技工作者,充分利用本專業的優勢,努力去為農業、農村和農民解決1-2個技術難題;要求每一位政府官員,利用自己的能力,為科技人員創造一個推廣科學技術的寬松環境條件。只喊口號,只要求做什麼,不告訴怎麼做,「以其昏昏,令人昭昭」是不能阻止中國農村生態環境退化趨勢,因而也就不能徹底解決中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閱讀全文

與發展鄉村經濟與生態矛盾怎麼處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健康二維碼怎麼下載安裝 瀏覽:592
經濟師在哪個網上查 瀏覽:930
你喜歡聽哪些童話故事 瀏覽:383
哪些有趣的美食故事 瀏覽:838
到烏鎮景區玩到哪裡住經濟實惠 瀏覽:487
穿泳服的美女電影都有哪些 瀏覽:880
考上事業單位後還有哪些流程 瀏覽:19
經濟降低房價是什麼意思 瀏覽:642
太原市哪裡有美女 瀏覽:920
婚姻如何由壞變好 瀏覽:531
社會在轉型什麼樣的人生活會幸福 瀏覽:28
看美女跳舞的軟體有哪些 瀏覽:306
1974屬虎女2021年婚姻運勢如何 瀏覽:596
為什麼會出現婚姻變成墳墓 瀏覽:404
陷入愛情感覺怎麼樣 瀏覽:503
美女被豬拱了怎麼辦 瀏覽:58
相愛就是幸福怎麼說 瀏覽:866
美女怎麼沒有去上班呢 瀏覽:566
經濟收入要怎麼寫 瀏覽:375
在哪裡打開健康碼vivo 瀏覽: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