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國民經濟的整頓是在多久

國民經濟的整頓是在多久

發布時間:2022-02-02 15:44:07

① 五年計劃中斷過嗎,什麼時候

1963-1965不連續的五年計劃〕



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以來,共執行了十一個五年計劃(「十一五」計劃正在執行)。在新中國近半個世紀的歷史中,僅有兩個三年是在五年計劃的執行之外,專門用於國民經濟的恢復和調整的。一個是1950-1952年第一個五年計劃之前的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在進行著一場浩大的抗美援朝戰爭的同時,

黨和政府採取「邊打、邊穩、邊建」的方針,經過三年艱苦奮斗,迅速治癒了八年抗戰和三年內戰的戰爭創傷,國民經濟恢復和超過了建國前最高水平的1936年,創造了世界經濟史上的一個奇跡;一個是1963-1965年,在第二個五年計劃(1958-1962)頭三年轟轟烈烈搞「大躍進」,後兩年被迫調整之後,不得不中止五年計劃的連續制訂,用三年的時間繼續調整,前後五年(1961-1965年)艱難困苦調整。





原因:大躍進造成嚴重的後果,用五年(61-65年)時間 進行整頓。



1958年8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北戴河擴大會議討論並批准《關於第二個五年計劃的意見》。該意見提出,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基本目標是:完成社會主義改造,提前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工業、現代農業和現代科學文化的社會主義國家,為第三個五年計劃期間經濟、技術、文化的高度發展,開始向共產主義過渡創造條件。

到1962年,全國就能建成強大的獨立的工業體系,各協作區就能建成比較完整的、不同水平和有各自特點的工業體系;全國在鋼鐵和其他若乾重要產品的產量方面就能接近美國;在主要科技方面就能趕上世界先進水平。根據這一目標和要求,很多的具體指標比原「二五」計劃高出1-8倍之多。由於計劃嚴重脫離實際,指標過高,加之自然災害和前蘇聯撕毀合同,使國民經濟嚴重比例失調,陷入困境。



1960年8月,中共中央北戴河工作會議期間,根據經濟發展不平衡的情況,提出要對經濟進行整頓和調整的問題;8月中下旬,國家計委在討論編制1961年經濟計劃控制數字時,李富春提出,「應以整頓、鞏固、提高為主,增加新的生產能力為輔;著重解決配套、補缺門、前後左右和品種質量問題,以便取得主動。」8月底,國家計委在向國務院匯報1961年經濟計劃時,提出了「調整、鞏固、提高」的問題。周恩來在聽取匯報後,

加上了「充實」兩字予以完善,從而形成了「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9月30日,中共中央批轉的國家計委《關於1961年國民經濟計劃控制數字的報告》中提出了調整國民經濟的「八字方針」,大力恢復農業,壓縮基本建設和重工業生產,精簡職工和城鎮人口,到1962年,國民經濟才開始好轉。但是,與1956年提出的《建議》相比,

除原煤、石油、發電量達到規定指標外,鋼、水泥、糧食、棉花等許多重要工農業產品產量都遠遠低於規定指標。



1961年8月下旬-9月中旬,中共中央在廬山召開工作會議,決定為了繼續完成調整國民經濟的任務,再用3年時間(1963-1965)繼續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作為今後發展的過渡階段,為第三個五年計劃的實施創造條件。

② 「調整、改革、整頓、提高」方針是在什麼背景下制定的其制定過程如何

1979年3月21-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討論國民經濟調整問題。陳雲、鄧小平在會上作了重要講話。陳雲提出,要充分利用外資和外國技術。鄧小平指出,現在的中心任務是調整,要有決心,東照顧、西照顧不行。過去提以糧為綱,以鋼為綱,是到該總結的時候了。一個國家的工業水平,不光決定於鋼,要把鋼的指標減下來,搞一些別的。談農業,只講糧食不行,要農林牧副漁並舉。會議同意國家計委修改和調整1979年國民經濟計劃的意見,並決定用3年時間調整國民經濟。

4月5日,中共中央召開工作會議。李先念作《關於國民經濟調整問題》的講話。會議針對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的情況,決定從1979年起,用3年時間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

③ 中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經歷了幾個階段,個階段各有什麼成就。求大神幫助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沒收了官僚資本主義企業並把它們改造成為社會主義國營企業,統一了全國財政經濟工作,穩定了物價,國民經濟得到了迅速恢復。同時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開始興建了一些重大工程,如成渝鐵路、天蘭鐵路、淮河水利工程、荊江分洪工程等,為開展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創造了條件(見國民經濟恢復時期)。 1952年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提出了過渡時期總路線,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並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按照這個總路線,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了委託加工、計劃訂貨、統購包銷、委託經銷、代銷、單個企業公私合營、全行業公私合營等一系列的逐步過渡的政策。對個體農業,開展了合作化運動,從組織互助組,發展到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又發展到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到1956年,全國基本上完成了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見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造)。在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同時,有計劃地展開了經濟建設。從1953年開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依靠自己的努力,加上蘇聯和其他國家的支援成功地開展了以「 156項」為中心的工業建設。五年中實際施工的大中型項目共921個,期末建成投產的595個。一批為國家工業化所必需而過去又非常薄弱的基礎工業逐步地建立起來,經濟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從1953年到1957年, 工業總產值平均每年增長18%,農業總產值平均每年增長4.5%,市場繁榮,物價穩定,人民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五年內全民所有制部門職工的平均實際工資增長了30.3%,農民的收入增長了近30%(見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三年恢復時期和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由於各項工作堅持從實際出發,循序前進,既有明確的目標,步子又很穩妥,因而經濟建設進行得比較順利,重要經濟部門之間的比例較為協調,經濟效果比較好。 1956年4月,毛澤東發表《論十大關系》的講話,初步總結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提出了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任務。同年 9月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指出,全國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化,逐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 1958年,中國共產黨提出了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1958)。當時,由於對社會主義建設經驗不足,對經濟發展規律和中國的國情認識不足,特別是中央和地方不少領導人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取得的勝利面前,驕傲自滿,急於求成,沒有經過認真的調查研究,就輕率地發動了「大躍進」運動和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和「共產風」隨之而來。在農業生產合作社還沒有鞏固的情況下,搞起了人民公社,出現了「一平二調」平均分配和無償調撥。生產上提出了「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口號,到處放高產「衛星」,這些虛假高產典型又被作為依據,反過來提出更高的不切實際的指標要求。在工業上提出,1958年鋼產量要翻一番,要用幾年時間在主要產品產量方面趕上工業發達國家。1958年底到1959年 7月廬山會議前期,中共中央曾經努力糾正已經覺察到的錯誤,但是1959年8月廬山會議後期,又錯誤地開展了「反右傾」斗爭。這個期間,經濟建設的正常秩序遭到嚴重破壞,國民經濟比例關系出現嚴重失調,生產連續下降,財政連年赤字,市場供應緊張,人民生活發生很大困難。到1962年,工農業總產值退回到1957年的水平。 1961年 1月,中共中央決定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1961)」的方針,這是國民經濟的第一次調整,是一個重大的轉折。1962年初中共中央召開了有7000人參加的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初步總結了「大躍進」中的經驗教訓,扭轉了急躁冒進情緒。由於採取了一系列正確的方針政策,經過全國人民的艱苦努力,國民經濟得到了比較順利的恢復和發展,1963年到1965年,工農業總產值平均每年增長15.7%,國民經濟重新出現了欣欣向榮的好局面。 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使剛剛恢復過來重新走上軌道的國民經濟又陷於混亂,遭到建國以來時間最長、破壞最嚴重的挫折和損失。當時,錯誤地批判「唯生產力論」,使大批工廠停工停產,大批建設工程停頓,整個生產處於癱瘓、半癱瘓狀態,1967和1968兩年生產速度連續下降。1969年以後,由於廣大幹部和工人、農民的努力,生產建設保持了一定的增長速度。當時「文化大革命」還在繼續,「左」的錯誤得不到清理,國民經濟的正常秩序沒有得到恢復,生產建設的發展忽高忽低,損失浪費很大。1972年周恩來(1898~1976)正確地提出要批判「極左思潮」,要抓生產,特別是抓產品產量,使經濟工作有了轉機,1973年工業總產值增長了 9.5%。1974年江青反革命集團提出開展所謂「批林批孔」運動,剛剛穩定的形勢又亂了起來,這一年工業總產值僅增長0.3%。1975年鄧小平重新出來主持工作,提出了整頓的口號,抓了鐵路、鋼鐵等方面的整頓工作,效果顯著,經濟形勢有了明顯好轉。但是,不久又掀起了所謂「反擊右傾翻案風」運動,全國因而再度陷於混亂。1976年10月中共中央毅然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團,結束了「文化大革命」這場災難。「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給國家經濟建設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國民經濟各方面的比例關系嚴重失調,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以後,人心大振,生產建設恢復得很快。但由於對「文化大革命」給國家經濟造成的困難估計不足,對比例失調的嚴重情況認識不清,又對長期以來經濟建設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缺乏認真的總結。1978年提出了要加快速度、組織新的躍進的口號,制訂的十年經濟發展規劃搞大了,一些不切實際的高指標又來了。1978年的 基本建設投資從上年的382億元猛增到501億元。國內的和引進的項目一起上,基建攤子一下子鋪開了。這就使「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嚴重比例失調和經濟困難更加劇了。 1978年12月召開的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方針,作出了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提出要注意解決好國民經濟重大比例嚴重失調的要求,制訂了關於加快農業發展的決定,並且提出逐步改革經濟管理體制的任務。這是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一次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轉折,從此中國的現代化建設逐步走上了正確軌道。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 在1979年 4月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上,又確定了對整個國民經濟實行「調整、改革、整頓、提高(1979)」的方針,堅決糾正了前兩年經濟工作中的失誤。其後,在1980年12月又召開了中央工作會議,對經濟建設中的「左」的指導思想進行了認真的清理,決定對國民經濟實行進一步調整。在中共中央一系列正確方針指導下,調整和改革工作順利展開。在調整工作中著重解決了農業和工業、重工業和輕工業、消費和積累的比例失調問題。在農業上,提高了農產品的價格,推行各種形式的農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力發展農村副業和多種經營,糧食和其他農產品的生產獲得了迅速的發展。在工業上,調整了重工業的服務方向,使輕工業得到迅速發展,日用消費品大量增加。在積累和消費的關繫上,壓縮了過大的基本建設規模,提高了消費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從而使人民生活得到明顯改善。在這期間,大部分企業得到了整頓,經濟管理體制的改革取得了進展。
麻煩採納,謝謝!

④ 全面整頓所在哪個城市

全面整頓是指「文革」期間,鄧小平在復出後在1975年對軍隊、工業和黨的組織所進行的全面的秩序整頓。1972年後,在周恩來、毛澤東的支持下,鄧小平開始主持中央日常工作。1975年,鄧小平根據毛澤東提出的「安定團結」、「把國民經濟搞上去」的指示,開始全面整頓。全面整頓分幾個步驟,包括:工業整頓,農業、科技、文教整頓,軍隊整頓,落實幹部政策,以及制裁動亂分子。隨後,鄧小平開始准備黨的整頓。1975年7月4日,鄧小平對中央讀書班第4期學員發表講話,提出現在「主要是講加強黨的領導,反對派性,把毛澤東同志樹立的優良作風發揚起來」。他首先傳達了毛澤東的三條重要指示:學習理論反修防修;要安定團結;要把國民經濟搞上去;並指出這三條指示互相聯系,是個整體,是這一時期工作的「綱」。他又提到:國內有許多事情要做,特別是要把國民經濟搞上去。鄧小平針對當時相當一部分地方黨的領導沒有建立起來,黨的領導削弱的狀況,提出了整頓黨的任務,特別是在黨的領導和黨的作風方面進行整頓。認為解決黨的領導這個問題,關鍵是建立省委一級的領導;要維護省委的領導,幫助省委建立威信,使省委對各項工作都能夠領導起來,進而推動地委、縣委的領導工作,從而全面實現黨的領導。同時,鄧小平還提出必須把毛澤東樹立的黨的優良作風發揚起來,特別注意反對派性。他要求黨員要按照黨的章程辦事,遵守黨的紀律,不能搞宗派主義,樹山頭、壘山頭。提出解決各地區、各部門的問題,都要從反對派性,增強黨性人手。鄧小平繼整頓軍隊,整頓鐵路和鋼鐵工業之後,又提出了整頓黨的任務,使全面整頓向更深層次發展。他提的「三項指示為綱」後來遭到了錯誤的批判,成為誣陷他「右傾翻案」的主要「罪狀」之一。全面整頓,對於全面動亂之後的國民經濟恢復和黨與國家正常工作秩序的恢復,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也極大地增強了鄧小平在全黨和全國人民心中的威望,成為後來改革開放的先聲。

⑤ 說說鄧小平在1975年進行全面整頓有什麼意義

鄧小平在1975年進行的全面整頓工作,實際上是糾正「文化大革命」的錯誤,使遭到破壞的國民經濟能夠迅速恢復與發展

⑥ 什麼是「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

1979年3月21-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討論國民經濟調整問題。陳雲、鄧小平在會上作了重要講話。陳雲提出,要充分利用外資和外國技術。鄧小平指出,現在的中心任務是調整,要有決心,東照顧、西照顧不行。過去提以糧為綱,以鋼為綱,是到該總結的時候了。一個國家的工業水平,不光決定於鋼,要把鋼的指標減下來,搞一些別的。談農業,只講糧食不行,要農林牧副漁並舉。會議同意國家計委修改和調整1979年國民經濟計劃的意見,並決定用3年時間調整國民經濟。
4月5日,中共中央召開工作會議。李先念作《關於國民經濟調整問題》的講話。會議針對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的情況,決定從1979年起,用3年時間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

⑦ 五年計劃中斷過嗎 什麼時候

〔1963-1965不連續的五年計劃〕

·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以來,共執行了十一個五年計劃(「十一五」計劃正在執行)。在新中國近半個世紀的歷史中,僅有兩個三年是在五年計劃的執行之外,專門用於國民經濟的恢復和調整的。一個是1950-1952年第一個五年計劃之前的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在進行著一場浩大的抗美援朝戰爭的同時,黨和政府採取「邊打、邊穩、邊建」的方針,經過三年艱苦奮斗,迅速治癒了八年抗戰和三年內戰的戰爭創傷,國民經濟恢復和超過了建國前最高水平的1936年,創造了世界經濟史上的一個奇跡;一個是1963-1965年,在第二個五年計劃(1958-1962)頭三年轟轟烈烈搞「大躍進」,後兩年被迫調整之後,不得不中止五年計劃的連續制訂,用三年的時間繼續調整,前後五年(1961-1965年)艱難困苦調整。

「多快好省,跑步進入社會主義」的大躍進

·原因:大躍進造成嚴重的後果,用五年(61-65年)時間 進行整頓。

·1958年8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北戴河擴大會議討論並批准《關於第二個五年計劃的意見》。該意見提出,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基本目標是:完成社會主義改造,提前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工業、現代農業和現代科學文化的社會主義國家,為第三個五年計劃期間經濟、技術、文化的高度發展,開始向共產主義過渡創造條件。到1962年,全國就能建成強大的獨立的工業體系,各協作區就能建成比較完整的、不同水平和有各自特點的工業體系;全國在鋼鐵和其他若乾重要產品的產量方面就能接近美國;在主要科技方面就能趕上世界先進水平。根據這一目標和要求,很多的具體指標比原「二五」計劃高出1-8倍之多。由於計劃嚴重脫離實際,指標過高,加之自然災害和前蘇聯撕毀合同,使國民經濟嚴重比例失調,陷入困境。

·1960年8月,中共中央北戴河工作會議期間,根據經濟發展不平衡的情況,提出要對經濟進行整頓和調整的問題;8月中下旬,國家計委在討論編制1961年經濟計劃控制數字時,李富春提出,「應以整頓、鞏固、提高為主,增加新的生產能力為輔;著重解決配套、補缺門、前後左右和品種質量問題,以便取得主動。」8月底,國家計委在向國務院匯報1961年經濟計劃時,提出了「調整、鞏固、提高」的問題。周恩來在聽取匯報後,加上了「充實」兩字予以完善,從而形成了「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9月30日,中共中央批轉的國家計委《關於1961年國民經濟計劃控制數字的報告》中提出了調整國民經濟的「八字方針」,大力恢復農業,壓縮基本建設和重工業生產,精簡職工和城鎮人口,到1962年,國民經濟才開始好轉。但是,與1956年提出的《建議》相比,除原煤、石油、發電量達到規定指標外,鋼、水泥、糧食、棉花等許多重要工農業產品產量都遠遠低於規定指標。

·「二五」期間,國民經濟年平均增長0.65%,最高年32.2%,最低年-31%。1962年與1957年相比,工業總產值僅增長20.7%,平均每年增長3.8%;農業總產值則下降了19.9%,平均每年下降4.3%;國民收入下降了14.5%;全民所有制職工平均工資下降了5.4%。

·1961年8月下旬-9月中旬,中共中央在廬山召開工作會議,決定為了繼續完成調整國民經濟的任務,再用3年時間(1963-1965)繼續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作為今後發展的過渡階段,為第三個五年計劃的實施創造條件。

⑧ 責令停業整頓,合理的期限是多長

責令停業整頓,合理的期限是3至6個月。

停產停業是重大安全生產行政處罰,必須經過集體討論才能實施。一般來說停產停業整頓不能超過3個月,如果企業隱患沒有整改完畢可以提前提出申請延期,但是延期最長不超過6個月。

如果超過6個月隱患還沒有整改完成,相關部門則應該提請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對該企業進行關閉。

⑨ 1975年鄧小平領導整頓的重點是什麼

鄧小平領導的以整頓經濟工作為中心的全面整頓工作,是以整頓鐵路為突破口,以工交戰線的整頓為重點,以黨的整頓為核心,到農業、軍隊、科學、教育、文藝的整頓,並逐漸發展到意識形態領域,形成了一個整體。這實際上是改革的最初試驗。正如他後來講的:「說到改革,其實在1974年到1975年我們已經試驗過一段」。「那時的改革,用的名稱是整頓,強調把經濟搞上去,首先是恢復生產秩序。凡是這樣做的地方都見效」。
1975年一系列全面整頓的改革試驗,雖然為時甚短,干擾很多,但卻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國民經濟由停滯下降迅速轉向回升,工農業總產值比上年增長了 11.9%,達450億元(按1970年不變價格計算),與1974年增長1.4%形成了鮮明對照。其中,農業增長4.2%,工業增長15.1%。糧食產量達到2390萬噸,比上年增加了278萬噸;鐵路貨物運輸量達到86746萬噸公里,比上年增加了9773萬噸公里;全年財政收入達到815.6億元,比上年增長4.1%。科學、教育、文藝等領域開始打破嚴重沉寂混亂的局面,出現了新的氣象。各級黨的領導,尤其是黨對軍隊的領導得到加強,各條戰線的生產、工作秩序逐漸好轉,許多地區的嚴重派性的武鬥受到抑制,落實幹部政策及其他方面政策的工作取得較大進展,全國的社會秩序逐漸趨向安定團結。
整頓帶來的明顯變化,充分證明了鄧小平實行的整頓的方針政策是正確的,使長期遭受「文化大革命」苦難的廣大幹部群眾,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光明。雖然由於「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運動,使持續僅九個月的整頓工作被迫中斷,但是,作為改革試驗的整頓過程中提出的一系列重要思想觀點,對隨後的改革開放產生了重要作用,直接醞釀著鄧小平理論;整頓的實踐也為隨後的改革開放積累了經驗。
在1975年整頓的過程中,鄧小平發表的許多講話及文件,已經提到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問題。他剛開始整頓時,就提出並反復強調把實現四個現代化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大局,實際上就是提出把中共全黨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主張大力發展生產力,明確重申生產力標准。為了從理論上徹底駁到「四人幫」,《論全黨全國工作的總綱》明確指出,「列寧說過:『政治教育的成果,只有用經濟狀況的改善來衡量』。毛主席也說過:『中國一切政黨的政策及其實踐在中國人民中所表現的好壞、大小,歸根結底,看它對中國人民的生產力是否有幫助及其幫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縛生產力,還是解放生產力』。區別真馬克思主義和假馬克思主義,區別正確路線和錯誤路線,區別真革命和假革命,區別真干社會主義和假干社會主義,區別幹部所做成績是好是壞,是大是少,歸根到底,只能也只應該按照列寧和毛主席提出的標准來衡量」。這里也表明,鄧小平已經開始從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上,深入思考什麼是社會主義的問題。
在「文化大革命」中,由於「踢開黨委鬧革命」,許多地方黨的組織搞垮了,對此,鄧小平指出:「現在,相當一部分地方黨的領導沒有建立起來,黨的領導削弱了。各級都有這個問題。沒有黨的領導怎麼行?」「搞好安定團結,發展社會主義經濟,需要加強黨的領導,把我們黨的優良作風發揚起來,堅持下去。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因此,他在全面整頓中把黨的整頓作為核心,要求把黨的組織盡快恢復起來,把領導班子建設好。與此同時,他針對「文化大革命」中毛澤東思想被庸俗化的現象,強調必須正確地掌握和宣傳毛澤東思想。毛澤東思想是黨的指導思想的理論基礎,黨領導整頓工作,必須使自己的實踐建立在科學的理論基礎之上,這就要解決如何正確對待毛澤東思想的問題。他批判了林彪、「四人幫」割裂毛澤東思想,歪曲毛澤東思想的伎倆。這些觀點和以後提出的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是一脈相承的。

閱讀全文

與國民經濟的整頓是在多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儒家有哪些名人故事 瀏覽:949
什麼時候流行稱呼美女 瀏覽:737
考生健康檢測申請表在哪裡 瀏覽:717
美女的雞公是什麼樣的 瀏覽:33
怎麼自編故事100字 瀏覽:404
英雄繪本故事怎麼畫 瀏覽:62
我國第三季度經濟大約多少 瀏覽:165
如何促進就業健康發展 瀏覽:131
大山裡的美女有哪些 瀏覽:419
洋務事業的興辦企業有哪些 瀏覽:740
和大人一起讀寓言故事應注意什麼 瀏覽:705
事業編跟上級吵架怎麼緩和 瀏覽:580
美女怎麼有這么多汗的 瀏覽:624
婚姻變淡了怎麼辦 瀏覽:904
美女門牙疼痛是什麼原因 瀏覽:22
幸福城公租房什麼時候交房 瀏覽:127
蒙古語草原美女怎麼說 瀏覽:64
清華大學經濟學女教授有哪些 瀏覽:405
婚姻橋怎麼搭建 瀏覽:676
經濟復利計算器怎麼按 瀏覽: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