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目標是什麼
1992年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既是改革開放實踐的必然結果,也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理論探索的重要成果。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我國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
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於1992年10月12~18日在北京舉行。大會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十四大指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確定什麼樣的目標模式,是關系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一個重大問題。這個問題的核心,是正確認識和處理計劃與市場的關系。十四大在黨的歷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模式。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和市場經濟結合起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是我們黨的一個偉大創舉。
Ⅱ 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什麼
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992年,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利於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我們要建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使經濟活動遵循價值規律的要求,適應供求關系的變化;
通過價格杠桿和競爭機制的功能,把資源配置到效益較好的環節中去,並給企業以壓力和動力,實現優勝劣汰;運用市場對各種經濟信號反應比較靈敏的優點,促進生產和需求的及時協調。」
從黨的十四大起,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取向確定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我國成為自覺、主動的歷史進程。
(2)黨的多少大明確我國經濟改革擴展閱讀:
國有企業改革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點和難點
我國在公有制為主體的基礎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需要解決許多極其復雜的問題,其中的重點和難點是讓國有企業成為市場主體。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國確立了國有企業改革的方針,強調以擴大企業自主權為主要形式,調整國家與企業之間的生產管理許可權與利益分配關系,在企業內部建立各種形式的經濟責任制。這一時期改革的主要舉措是「放權讓利」,先是實行國有企業利潤留成制度。
1981年實行「利潤包干制」,企業按核定的利潤目標向國家承包,超過的部分歸企業留用,完不成的部分由企業自行補齊。此後又實行了「利改稅」,把國有企業上繳利潤改為繳納稅金,稅後利潤全部留歸企業。
1984年,中央明確提出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後,國有企業開始推行多種形式的承包經營責任制,企業有自主選擇和安排產供銷活動的權利,有權擁有和支配自留資金。
1992年,中央頒布《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轉換經營機制條例》,明確規定企業享有生產經營決策權、產品銷售權、資產處置權等經營自主權。事實上,這一時期國有企業已逐步擁有了產品所有權,基本確立了市場主體地位。
從1993年到2002年,隨著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擴大,國有企業發展的外部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市場競爭日趨激烈。這一時期國有企業改革從政策調整進入到制度創新階段,國有企業開始推行公司制改革。
1993年,中央提出建立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
1999年,進一步明確公司制的核心是公司法人治理結構,要求明確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的職責,形成各負其責、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到20世紀末,大多數國有大中型企業已初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此後,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繼續深化。2003年10月,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大力發展國有資本、集體資本和非公有資本等參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使股份製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
Ⅲ 黨的什麼明確指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
1992年10月 ,【黨的十四大】上明確提出: 中國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Ⅳ 黨的什麼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
1992年,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利於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溫馨提示:以上信息僅供參考,不作任何建議。
應答時間:2021-05-12,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Ⅳ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什麼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利於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江澤民在1992年10月黨的十四大報告中指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確定什麼樣的目標模式,是關系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一個重大問題。實踐的發展和認識的深化,要求我們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利於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中共中央領導人第一次公開闡明:市場和計劃都是手段,並不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根本區別。此前,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曾在內部高層談話中幾次提出過這個思想,但由於黨內存在不同認識,這個思想並沒有向社會公開。
(5)黨的多少大明確我國經濟改革擴展閱讀:
在中國道路的探索歷程中,十四大報告是一篇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文獻。
它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實現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性突破。這個突破來之不易。
從東方到西方,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市場經濟被視為資本主義特有的東西,計劃經濟才是社會主義經濟的基本特徵,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被當成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區別的一個根本標志。
聯合國統計上的分類,也一度把中央計劃經濟的國家等同於社會主義國家,而把市場經濟國家等同於資本主義國家。
Ⅵ 黨的幾大明確指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992年10月 ,【黨的十四大】上明確提出:中國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Ⅶ 黨的十四大確定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什麼體制
1992年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92年初,鄧小平同志視察了我國南方,就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黨的基本路線,堅持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抓住有利時機,加快改革開放步伐,集中精力把經濟建設搞上去等一系列重大問題,發表了重要談話,把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推進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為了總結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14年的實踐經驗,確定今後一個時期的戰略部署,加快改革開放步伐,把經濟建設搞上去,中國共產黨召開了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
體制變化
由計劃經濟體制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然會引起社會經濟基礎發生變化,而經濟基礎的變化也必然要求上層建築包括意識形態發生相應變化。
因此,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必然要求相應的政治體制改革和一系列思想觀念發生變化,這也是上層建築必須與經濟基礎相適應的客觀規律的要求。
目前,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建立和完善,原有的上層建築與已發生很大變化的經濟基礎的矛盾已經顯現,某些方面甚至出現了「兩張皮」的現象。
因此,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穩步進行必要的政治體制和上層建築的調整,是進一步完善和鞏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迫切要求和重要保證。
Ⅷ 黨的十四大確立的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什麼
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十四大作出了三項具有深遠意義的決策:
第一,抓住機遇,加快發展的決策和戰略部署。十四大指出,我國經濟能不能加快發展,不僅是重大的經濟問題,而且是重大的政治問題。
因此,十四大對經濟發展速度作了大幅度的調整,決定將90年代我國經濟的發展速度,由原定的國民生產總值平均每年增長6%調整為增長8%至9%。十四大還對加快經濟發展作出了戰略部署,提出了必須努力實現的十個方面關系全局的主要任務。
第二,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十四大指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確定什麼樣的目標模式,是關系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一個重大問題。
這個問題的核心,是正確認識和處理計劃與市場的關系。十四大在黨的歷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模式。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和市場經濟結合起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是我們黨的一個偉大創舉。
第三,確立了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這是十四大最突出的特點和最重要的貢獻。鄧小平同志是我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創立,做出了歷史性的重大貢獻。
十四大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主要內容作了概括,並將這一理論及以此為基礎的黨的基本路線寫進了黨章。
(8)黨的多少大明確我國經濟改革擴展閱讀:
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
大會任務
這次代表大會的主要任務是,以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為指導,認真總結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14年的實踐經驗,確定今後一個時期的戰略部署,動員全黨同志和全國各族人民,進一步解放思想,把握有利時機,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奪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更大勝利。
召開背景
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一致擁護中央政治局提出的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解決了黨從1957年以來未能解決好的工作重點轉移問題,揭開了以改革開放為主旋律的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篇章。
從1978年到1992年的14年,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現代化建設的第一步戰略目標已經實現,國家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城鄉人民的生活明顯改善。
14年間,我國國民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收入翻了一番還多,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經濟實力增長最快、人民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特別是黨的十三大以後的5年裡,我們黨經受了前所未有的政治考驗。在這5年裡,我黨遇到了國民經濟在加速發展中出現的一些問題,遇到了歷史上罕見的洪澇災害,還遇到了國際政治風雲的急劇變化。
正是在這種尖銳、復雜的矛盾面前,我們黨堅定沉著,作出一系列重大而正確的決策,領導全國人民實現了社會穩定、政治穩定和經濟發展。
1992年初,鄧小平同志視察了我國南方,就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黨的基本路線,堅持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抓住有利時機,加快改革開放步伐,集中精力把經濟建設搞上去等一系列重大問題,發表了重要談話,把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推進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為了總結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14年的實踐經驗,確定今後一個時期的戰略部署,加快改革開放步伐,把經濟建設搞上去,中國共產黨召開了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