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明朝時中國的政治中心在哪裡
1368年正月,在其軍隊北上進攻大都勝利在望之時,朱元璋於應天正式登上皇帝寶座,國號大明,建元洪武,以應天為都。
應天在長江以南,這是第一次一個全國性的王朝以江南的應天作為其首都。其原因是朱元璋起兵於淮河中游,在其與群雄爭立時就以應天為基地。這里不僅地理區位優越,附近的財富與人力雄厚,而且朱曾經從此派兵北上,逐走蒙古族的元朝。而北方經過戰火,經濟衰落,難以支持首都的軍需民用。所以已在南方打下基礎的朱元璋不可能離開其基地,北上以燕京為都城。
元的勢力離開了燕京的大都,但是其基本力量仍然存在,而且仍盤踞在其上都,離長城一線不遠,隨時都有大舉南侵的可能。加上在明朝以前統一的王朝首都都在北方,只有偏安的南方政權才以應天為都。另外,朱元璋在1368年派徐達領兵北上之際曾到汴梁(今開封),當時他看到北上大都的軍隊、西進陝甘的武裝,都需要在汴粱組織軍需供應。所以,為了加強明王朝對北方的影響,他遂將汴梁定為北京,應天定為南京。1369年,朱元璋又以位於汴梁與應天之間的家鄉——風陽為中都。
在徐達領兵北上,把元朝趕出大都後,朱元璋改大都為北平。為了徹底擊潰元在上都的勢力,保障北方的安全,朱元璋多次派兵出長城遠征。但是,朱元璋對於大軍遠征總是感到鞭長莫及,此時,他一方面將幾個兒子分封北邊,各統勁兵,以為藩屏,讓兒子為父守邊;另一方面派太子朱標出巡西北,作遷都的探索。
可是,太子返回後不久就病逝,朱元璋也就打消了遷都之念。這樣,為防止蒙古力量再起,不得不在北平派駐大量軍隊,遂形成軍事中心在北方,而政治中心卻在南方的應天,兩個中心相互分離的局面。
② 中國古代經濟重心
中國以農業為主,北方土地廣闊肥沃民族多樣化,有的豐富資源,北方同樣也是文明發祥地,富河文化等等多種文明都在今黑蒙古、黑龍江一帶。由於天災、戰亂使大量北方人口南移。提供給你資料《中國北方經濟史》查閱。
③ 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大致從什麼時候出現南移的趨勢
我國古代三次經濟重心南移:
1.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口南遷。「永嘉南渡」,將先進技術也帶到了江南。
2.唐朝安史之亂之後,南北經濟開始接近平衡。
3.南宋以後,南方經濟超過北方,經濟重心南移完成。
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具有三個明顯特徵:
1.北方人民大批南遷,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經驗,體現了當時生產力的最高水平;
2.南移趨勢往往在國家分裂或割據戰亂時最突出。
3.政治中心的南移對經濟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響。
經濟重心南移的表現:
我國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
1.北方長期戰亂,南方相對安定,為南方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利的社會環境。
2.北方大量勞動人民為了躲避戰亂而南遷,充實了南方的勞動力,並且帶去先進的工具和技術。
3.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或者東移(如明朝和清朝),加快了南方的開發。
4.南方自然條件好,適合農業發展,而且對外貿易條件比北方優越。
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
1.在先秦和秦漢時期,長江以北的中原地區開發較早,農業發達,經濟重心在北方。
2.東漢以後,中國的經濟重心開始出現了南移的趨勢
3.東晉南朝:趨向平衡。西晉滅亡以後,南方地區經歷了從東晉南朝的政權更替。東晉南朝時期江南經濟的開發使南北經濟差距縮小、趨向平衡,為以後我國經濟重心的逐漸南移打下了基礎。
4.隋唐五代:開始南移。隋唐時期,南北方經濟均獲得極大發展。江南地區的土地資源得到進一步開發,成為重要的糧食產地。但是安史之亂以後,北方出現了藩鎮割據的局面,北方經濟再次受到嚴重破壞,至唐朝後期,已經出現了「賦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現象。我國的經濟重心開始南移。
5.五代十國時期,北方戰亂頻繁,而南方戰禍較少,相對安定。整個五代時期,我國的經濟重心繼續南移,南方日益成為全國經濟的先進地區,人口數量超過了北方。
6.兩宋時期:最終完成。兩宋時期,北方同樣戰亂頻繁。北宋滅亡以後,南宋政權偏安於東南一隅,使南方經濟進一步發展。當時太湖流域流傳著「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表明江南的農業生產已經超過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經濟重心的地位。至元朝,為解決「南糧北運」問題,還大力興辦漕運和開辟了規模空前的海運,足以說明南方經濟的重要性。可見,南宋是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最終完成的階段。
7.明清時期,南方經濟中心的地位得到鞏固和發展。
④ 我國古代的經濟重心南移,南是指如今的哪一個流域
我國古代的經濟重心南移,南是指如今的長江流域和江南一帶。
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具有三個明顯特徵:
①北方人民大批南遷,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經驗,體現了當時生產力的最高水平;
②南移趨勢往往在國家分裂或割據戰亂時最突出;
③政治中心的南移對經濟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響。
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 :
①北方戰亂較多,南方相對和平穩定;
②北方農民大批南移,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並補充了江南的勞動力;
③江南統治者為發展實力,比較重視發展經濟;
④南北方勞動人民共同辛勤勞動,開發了江南;
⑤南方生產條件和自然環境比較優越。
經濟重心南移的規律: 由北向南從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和江南一帶;由內地向沿海逐漸轉移。
①地理:經濟重心轉移的原因還可以從地理角度來認識:氣候影響,宋代以前糧食主要以旱地作物小麥、粟為主,這類作物適宜生長的環境是北方的溫帶大陸氣候。北宋時占城稻傳入,到南宋時成為主要農作物,明朝時產量提高、面積擴大。水稻不適宜在溫帶大陸性氣候下種植,而適宜在江南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內種植,這里光熱條件好,雨熱同期,水資源豐富,水利工程開發好。
江南多以平原丘陵區為主,土層深厚,易於開墾和操作。茶樹、甘蔗、柑橘這些經濟作物更是適宜在江南種植。
北方水土流失嚴重,自然資源遭到破壞,環境惡化,影響了農業生產。這種情況主要是人為的燒毀森林、濫墾荒地造成的,結果造成水土流失,土地面積減少。
交通運輸及對外貿易也促進了江南的發展。
②政治:經濟重心南移是當地所在的自然環境與整個社會生產力之間辯證關系發展的必然結果。
⑤ 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它的起止時間是什麼
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是中國歷史上一種經濟活動的現象
1、開始南移: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在此之前,北方經濟的發展遠遠超過南方,經濟重心在北方,盡管其間經濟重心也有所變動,但始終是在黃河中下游一線東西移動。自此後,因蜀漢和東吳的開發,南方經濟開始發展。
2、經濟重心迅速南移:隋唐五代時期。
經濟重心快速南移,經濟發展從南北基本趨於平衡到南方開始超過北方。西晉末年和十六國時期,南朝所在的南方得到進一步開發,南方社會經濟發展速度比北方快一些。
3、南移最終完成:北宋到南宋時期。
北宋時期,南方經濟繼續持續發展,到北宋末年,經濟重心完成了南移的歷史進程;北宋滅亡,宋室南渡,南宋開始,標志著我國經濟重心轉移到東南地區,中國已穩定地形成了南方經濟領先於北方的經濟格局,南方最發達的江浙地區長期成為全國的經濟重心。此後,歷經元、明、清三代,經濟上南重於北的形勢始終沒有改變,南方經濟更加繁榮。經濟重心始終在南方。
拓展資料:
從北宋到南宋時期,經濟重心之所以繼續南移並能夠最終完成的原因是:
①自然因素:宋代氣候條件變化,使南方更適宜農業發展。同時,由於北方經濟開發較早,水土流失嚴重,影響了農業生產。而南方經過三國時期以來的經濟開發,為經濟發展打下一定基礎。
②政治因素:這表現為:一是兩宋統治疆域大部分地區在南方,其中南宋時政治中心還移到南方,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南方經濟的繼續發展;二是自唐末以來,北方戰亂頻繁,而南方相對安定,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較為穩定的社會環境;三是兩宋時期,中原人民反對北方少數民族貴族掠奪的斗爭阻止了北方少數民族貴族的南下,使南方免遭戰禍;四是統治者重視經濟的發展,採取一些有利於經濟發展的政策,促進了南方經濟的發展。
③經濟因素:北方仍然戰亂較多,而南方社會秩序相對較安定,北方人民大量南遷,為南方經濟發展提供了大量勞動力,使南方自然資源繼續得以開發利用,社會經濟秩序發展,從而最終超過南方,全國經濟重心已移到了南方。
⑥ 中國古代經濟重心什麼時候開始南移的,既然南移了,為什麼明清的時候經濟重心還在北方
中國經濟重心的南移從漢末三國時期開始,到兩宋完成。明清時期,中國的經濟重心在南方。
是從遠古到西晉時期。此階段的特點是北方經濟的發展遠遠超過南方,經濟重心在北方,盡管其間經濟重心也有所變動,但始終是在黃河中下游一線東西移動。直到三國時期,孫吳地區的農業雖得到一定程度開發,但曹魏所在的黃河流域地區經濟的發展仍然是超過吳和蜀兩國的。
從遠古到西晉期間,中國經濟重心之所以在北方,主要是與北方的黃河流域自然條件較好,中華先民最早開發這一地區和主要王朝的都城都在北方等原因密切相關;三國時期,南方的吳國和西南的蜀國地區雖然開始開發,然其經濟基礎薄弱,這種開發僅屬局部開發成功,曹魏地區經濟的發展仍然是超過吳和蜀兩國的,這正是日後西晉統一全國的基礎。
從西晉末年至隋唐五代時期。此階段的特點是經濟重心逐漸南移,經濟發展從南北基本趨於平衡到南方開始超過北方。西晉末年和十六國時期,南朝所在的南方得到進一步開發,南方社會經濟發展速度比北方快一些。但衡量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是否超過其它地區,不能僅看其發展速度。現實經驗證明,由於經濟發展的起點低,往往是經濟落後的國家和地區,在起步階段經濟發展速度會大大超過經濟發達的國家和地區。據此,我們不能說此時南方經濟發展水平和經濟實力超過北方,而只能說南方此時正處於經濟開發階段,南方經濟發展速度比較快。
隋唐統一,南北經濟得到盛大發展,但唐朝「安史之亂」前,經濟重心還是一直在華北平原,北方經濟總的來說在整體上仍佔一定優勢。直到安史之亂後,經濟重心才開始南移,從五代起,南方經濟才開始逐漸超過北方。
從北宋到南宋時期。這是經濟重心繼續南移並最終完成的重要階段。北宋時期,南方經濟繼續持續發展,到北宋末年,經濟重心完成了南移的歷史進程;北宋滅亡,宋室南渡,南宋開始,標志著我國經濟重心轉移到東南地區,中國已穩定地形成了南方經濟領先於北方的經濟格局,南方最發達的江浙地區長期成為全國的經濟重心。此後,歷經元、明、清三代,經濟上南重於北的形勢始終沒有改變,南方經濟更加繁榮。經濟重心始終在南方。
⑦ 我國古代經濟重心是怎樣由北方轉移到南方的
1.東晉南朝:趨向平衡。西晉滅亡以後,南方地區經歷了從東晉南朝的政權更替。東晉南朝時期江南經濟的開發使南北經濟差距縮小、趨向平衡,為以後我國經濟重心的逐漸南移打下了基礎。
2.隋唐五代:開始南移。隋唐時期,南北方經濟均獲得極大發展。江南地區的土地資源得到進一步開發,成為重要的糧食產地。但是安史之亂以後,北方出現了藩鎮割據的局面,北方經濟再次受到嚴重破壞,至唐朝後期,已經出現了「賦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現象。我國的經濟重心開始南移。五代十國時期,北方戰亂頻繁,而南方戰禍較少,相對安定。整個五代時期,我國的經濟重心繼續南移,南方日益成為全國經濟的先進地區,人口數量超過了北方。
3.兩宋時期:最終完成。兩宋時期,北方同樣戰亂頻繁。北宋滅亡以後,南宋政權偏安於東南一隅,使南方經濟進一步發展。當時太湖流域流傳著「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表明江南的農業生產已經超過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經濟重心的地位。至元朝,為解決「南糧北運」問題,還大力興辦漕運和開辟了規模空前的海運,足以說明南方經濟的重要性。可見,南宋是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最終完成的階段。明清時期,南方經濟中心的地位得到鞏固和發展。
二、原因
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發生南移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主要表現在:
1.北方長期戰亂,南方相對安定,為南方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利的社會環境。例如隋唐時期社會經濟比較繁榮,但後來由於安史之亂和藩鎮割據的影響,北方的社會安定受到了破壞;五代十國期間,北方幾乎平均每十年就要爆發一次大規模戰爭;兩宋期間。與少數民族政權對峙,戰爭更是接連不斷。
2.北方大量勞動人民為了躲避戰亂而南遷,充實了南方的勞動力,並且帶去先進的工具和技術。例如從西晉末年到南朝開始,北方南遷的農民達九十萬之多,佔北方總人數的八分之一。這就為南方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南遷的北方人民還給南方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南方地區從火耕水耨的原始耕作方法,發展到用糞來作肥料。牛耕得到推廣。
3.政治中心的南移 (如南朝、南宋)或者東移(如明朝和清朝),加快了南方的開發。南方統治者為了維護統治,採取了一系列有利於經濟發展的措施;五代十國時期,南唐統治者在楚州「築白水塘以溉田」;吳越興修了許多水利設施,例如著名的捍海石塘等。
4.南方自然條件好,適合農業發展,而且對外貿易條件比北方優越。
⑧ 我國古代的經濟重心,是怎樣從北向南移的呢
就地理的角度來說,秦嶺到淮河一線是我國南北方的分界線,大致把我們遼闊的國土分成南北兩半。從現代來看,我國南方地區經濟的發展高於北方。尤其是江浙、廣東的“長江三角”和“珠江三角”地區經濟更為發達。
但是,
在我國古代,南方的經濟在很長一段時間曾經遠遠落後於北方。
後來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種種機遇,南方經濟,不但趕上而且大大超過了北方。這是為什麼?我們不妨翻開歷史,對中國社會、經濟的變革與發展作進一步了解,答案就不難找到。
上圖_ 第一次鴉片戰爭 示意圖
由上述可知 ,我國至秦漢以來,由於晉朝時期的“永嘉之亂”,南北朝時的“五胡亂中華”,唐朝的“安史之亂”和宋朝南遷等事件的發生,造成了四次北方向南方的人口大遷徙。
由於北方人口的大量南遷,不僅給南方增加了勞動人員,同時也帶去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為南方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和發展機遇。
由於南方充分利用了這個機遇,使生產力大大提高,經濟穩步增長,並逐漸超過了北方。這就是經濟重心由北向南轉移的根本原因。
⑨ 概述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歷程並簡析導致重心南移的原因
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主要發祥地,是中國開發最早的的地區,人口集中,經濟文化發達,成為最早經濟中心。但是自安史之亂後,北方因為藩鎮割據、契丹崛起和南侵而備受影響,生產遭到破壞,而南方又相對安定,北方人口開始大量向南遷移,並帶去先進的生產技術,自此,經濟重心開始向南轉移!
(一)發展歷程
1.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南方得到重點開發。
2.東晉和南朝時期,南方得到大規模開發,南朝末年開始趕上北方。
3.隋唐時期,南方經濟迅速發展,南北幾無差距。
4.五代十國時期,南方經濟進一步大發展。
5.南宋至元朝時期,南方經濟突出發展,完全超過了北方。
6.明清時期,南方經濟重心的地位得到鞏固和發展。
(二)經濟重心南移的重大發展時期
1.從西晉末年「八王之亂」至南朝末年為止的時期。此期,由於北方自東漢末年以來戰亂及少數民族內遷,北方經濟衰退。而江南相對穩定的環境,使北方人民為逃避戰火紛紛南遷,為南方農業生產增加了大批勞動力,特別是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他們同南方的漢族人民及山越等少數民族人民共同興修水利,開墾出大片良田。水稻栽培技術有所提高,小麥開始推廣,牛耕得到普及。長江中下游經濟迅速發展,福建、廣東和廣西也得到一定程度的開發。到南朝末年,南方經濟開始趕上北方。
2.從「安史之亂」到五代十國時期。這一時期北方再次經歷了長期戰亂,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直到後周世宗時才得到恢復和發展,而南方相對穩定,各國統治者為了保存和增強自己的實力,都比較重視農業生產。同時,許多中原人民流遷江南,增加了當地的勞動力。所以,南方社會經濟又獲得較大的發展。
3.以北宋末年的「靖康之變」為轉折點的南宋時期。此期,人民的抗金斗爭阻止了金軍南進,北方勞動人民的紛紛南遷,使南方經濟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在農作技術最發達的江浙地區,水田增加,水稻種植面積擴大,產量大幅提高,「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形象地反映了太湖流域地區生產在全國所佔的重要地位。此外,棉花的種植推廣、棉紡織技術的提高、造船技術的進步以及商品經濟的發展和海外貿易的繁榮,都是北方所不能企及的,這都說明南方經濟已經超過了北方,取得了不可動搖的經濟重心地位。至於元朝開通漕運和海運,中國資本主義萌芽也首先產生於江南地區,進一步說明了這種不可動搖的經濟重心地位。
(三)經濟重心南移的特徵
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具有三個明顯特徵:
①北方人民大批南遷,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經驗,體現了當時生產力的最高水平;
②南移趨勢往往在國家分裂或割據戰亂時最突出;
③政治中心的南移對經濟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響。
(四)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
①北方戰亂較多,南方相對和平穩定;
②北方農民大批南移,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並補充了江南的勞動力;
③江南統治者為發展實力,比較重視發展經濟;
④南北方勞動人民共同辛勤勞動,開發了江南;
⑤南方生產條件和自然環境比較優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