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2000年到2019年中國每年度經濟增長率
2000年經濟增長率為8.43%,2001年經濟增長率為8.30%;2002年經濟增長率為9.08%;2003年經濟增長率為10.03%;2004年經濟增長率為10.09%;2005年經濟增長率為11.31%;2006年經濟增長率為12.68%;
2007年經濟增長率為14.16%;2008年經濟增長率為9.63%;2009年經濟增長率為9.21%;2010年經濟增長率為10.45%;2011年經濟增長率為9.3%;2012年經濟增長率為7.65%,2013年經濟增長率為7.67%;2014年經濟增長率為7.4%;
2015年經濟增長率為;2016年經濟增長率為6.7%;2017年經濟增長率為6.9% ;2018年經濟增長率為6.6%;2019年經濟增長率為長6.1%。
(1)我國經濟以年均多少的速度增長擴展閱讀
2020年1月17日,2019年中國經濟數據火熱出爐。初步核算,2019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為99.0865萬億元,比上年增長6.1%;按年平均匯率折算,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大關,達到10276美元。
「中國經濟增長連續18個季度保持在6%—7%之間,經濟發展的韌性持續顯現。這不僅表明2019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經濟總量上取得了新的進展,也表明2019年經濟發展為2020年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堅實保障。」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說。
② 40秒看懂國民賬本,這幾年我國經濟發展有多快
101.5986萬億元,這是14億中國人在2020年“刷出的戰績”!20年間,經濟規模擴大了10倍。十萬億俱樂部成員再添“蘇大強”,經濟總量接近韓國,“粵老大”越來越強大,經濟總量超加拿大。而從GDP增速來看,西部“小弟”領跑,趕超東部“大哥”。無問東西、處處驚喜。中國經濟這片大海,經歷了疫情的風浪,未來將會更加浩瀚。 我國目前已經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每年新增長的經濟產值已經超過了100萬億。在財富的長期快速積累下,我國也成為世界財富第二多的國家。那麼,我國到底有多少財富呢?
近日,社科院發布了一份《中國國家資產負債表2020》的報告。根據報告顯示,我國社會的總財富為1655.6萬億元,不過也有980.1萬億元的負債,除去負債之後的凈財富為675.5萬億元。而在600多萬億的凈財富中,屬於居民的財富為512.6萬億元,佔比76%,剩下的財富屬於政府部門的。按照我國14億人口來計算,平均每個居民的凈財富達到了36.6萬元。看到這些個數值後,相信肯定會有很多人覺得又被平均了,這是避免不了的。因為若是按照居民平均財富來計算,一個三口的家庭,財富就得上百萬了,對大部分家庭來說都不太現實。不過,有些覺得自己被平均的人,可能未必就是真被平均了,也有可能是還沒意識到自己有那麼多的財富。因為這里的財富,不僅僅說的銀行存款、股票、基金等這些金融資產,還有土地、房產等這些非金融資產。
③ 中國近五年經濟增速是多少
看短期用顯微鏡,看長期用望遠鏡。本篇報告的主要目標是探討未來五年相對而言更有確定性的一些趨勢。對於宏觀分析來說,我們一方面需要對短周期密切跟蹤,捕捉宏觀變數變化對於資產價格的邊際影響;另一方面也需要對中長期趨勢進行判斷,因為它往往更深刻地影響資產定價環境。中長期研究更具有「粗線索」的特徵。在《為什麼我對未來10年的中國經濟不悲觀》中,我們曾指出:短期波動本質是經濟各要素的周期性均值回復,中長期則包含著一些內生趨勢性。短期看上去天衣無縫、一定能夠成立的幾十條邏輯,放在長期可能都是細枝末節,即並不是不對,只是並非是事情的關鍵。對中長期判斷最重要的,是找到那條最關鍵、最具有確定性的邏輯。
趨勢一:中國經濟增長速度進一步下台階,步入「中速增長階段」。
從OECD國家的經驗來看,20世紀80年代之後的四十年,經濟增速在呈現周期性的同時,整體是震盪下行的,中間有幾個階段下台階,這反映從工業化到後工業化時代經濟增長速度的逐步收斂。中國經濟增長路徑應有一定的相似性。
從中國經濟增長的實際過程來看,中國經濟先後經歷了勞動力驅動(代加工、出口產業鏈)、資本驅動(基建、地產產業鏈)兩個階段,未來將進一步走向技術、生產效率和商業模式驅動(中高端製造、服務),第三個階段所匹配的經濟附加值更高,但經濟增長速度會有所降低。
如果我們把7.5%以上視為高速增長階段;6%-7.5%視為中高速增長階段,未來五年,經濟增長可能會進一步進入中速增長階段,比如實際GDP增長在5-6%之間。
從2018年-2019年的經濟增速來看,2018年經濟增長6.6%,其中出口和地產投資增速處於偏高階段(均近10%)。2019年前三季度經濟增長6.2%,其中地產投資增速處於偏高階段(前三季度10.5%)。如果2020年之後的未來五年出口和地產都進入更常態的增速,則隱含的經濟增速會進一步有所降低。從對經濟短周期的判斷來看(2020年上半年補庫存),我們估計2020年經濟增長速度仍可以在6.0%以上,2020年之後進一步走低。
經濟進入中速增長階段將帶來一系列影響;但總的來看,可以為轉型留下更大的空間。
趨勢二:第三產業增速繼續高於整體。
第三產業包括交通運輸、通訊、信息、技術服務、商業、文化娛樂、餐飲、金融、教育、公共服務、生活服務等領域。
從過去20年的經驗看,除少部分時段(2003-2004、2008、2010年)之外,絕大部分時段第三產業發展均高於名義GDP增速。2017-2018年領先幅度收斂;2019年前三季度則差值再度有所走高。從佔GDP的比重來看,2015年第三產業佔GDP比重達到50%,一般認為這是中國進入「後工業化時代」的標志數據之一。2016-2018年這一比重進一步上升至52%左右,2019年前三季度為54%。
主要發達經濟體的第三產業比重一般在70%以上,估計未來10-15年中國經濟中第三產業比重將進一步走高。對於未來五年來說,預計第三產業增速將繼續高於整體。
這一趨勢的影響容易被忽視。比如近年製造業投資整體偏低,這一方面固然和經濟形勢、融資環境有關,和庫存周期等經濟短周期波動也有關,另一方面它也和一些新興服務業的崛起不無關系(比如健康服務、網購、物流、本地生活O2O、文旅、泛娛樂的興起),即有一些社會資本投向了這些增長更快的行業。
趨勢三:基建在經歷了近兩年的超低增長之後,增速逐步向合理值回歸。
關於基建,一種常見的認識是投資回報率低;但實際上,由於基建多數屬於公共服務產品,不能完全市場化定價,基建的主要收益在於經濟學上所說的「外部性」,即基建的完善會提升所覆蓋區域內工商業以及居民部門的效率。比如過去十年,中國日益完善的高鐵和高速公路網路顯著提升了產業鏈效率,降低了物流成本,並實質性減輕了區域發展不均衡所帶來的市場分割。對於一個人口密度較大,且在快速工業化的國家來說,基建無論在需求帶動上的意義,還是在營商環境、產業鏈效率上的意義,都是不可或缺的。
基建投資在2014年之前維持20%的增長;2015-2017年大約在15%左右,2018年下降為1.8%,2019年前三季度為3.4%。簡單來看,基建從高速增長一下子至超低速增長,沒有經歷中間階段。這一過程的主要背景是中國經濟推進了一輪金融去杠桿和實體去杠桿,它在約束了債務擴張的同時,也帶來了基建一定程度上的硬著陸;同期經濟下行壓力也在一定程度上約束了地方財政支出。
換句話說,2018-2019年年中的超低基建增速是經濟下行壓力、金融去杠桿、債務機制規范等因素下的綜合結果,1-2%的增長並不完全代表合意增速和合理增速。2019年Q3起基建有進一步修復的跡象。在「專項債新政」之後,基建增速連續回升。
2019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交通強國建設綱要》。綱要指出我國將在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強國,擁有發達的快速網、完善的干線網、廣泛的基礎網;到2050年,我國將全面建成人民滿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強國。統計局亦指出,目前中國人均基礎設施存量水平只相當於發達國家的20%-30%,在民生領域、區域發展方面,還有大量基礎設施投資需求。
我們理解就中國當前經濟增長階段來說,維持一定速度的基建增速仍是需要的,增速在名義GDP(7-8%)附近的速度是大致合理的。預計未來五年,基建增速將逐步向合理值回歸。
趨勢四:都市圈化成為新一輪城市化主線索,城市半徑和區域格局進一步變化。
城市化有兩種模式,一種是偏「小城鎮化」,即以發展縣域城市為主,嚴格控制大中城市人口規模;另一種是「都市圈化」,即圍繞一二線城市和它們的周邊城市,形成一些類似衛星城格局大型都市圈。
2019年2月發改委《關於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指出,都市圈是城市群內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輻射帶動功能強的大城市為中心、以1小時通勤圈為基本范圍的城鎮化空間形態。未來要「培育發展一批現代化都市圈,形成區域競爭新優勢,為城市群高質量發展、經濟轉型升級提供重要支撐」。4月8日發改委《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指出繼續加大戶籍改革力度,特大城市「大幅增加落戶規模」。推進城市群,培育都市圈。中小城市「分類施策」,「收縮型中小城市」要轉變增量規劃思維。
8月26日的中央財經委會議進一步指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增強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
10月15日,41個成員城市共同發布《長三角城市合作蕪湖宣言》。
按照發改委都市圈規劃,2022年是第一個里程碑,「都市圈同城化取得明顯進展」;2035年要「形成若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都市圈」。那麼,未來五年將是都市圈化戰略推進的重要時段,預計圍繞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南京、武漢等一線和准一線城市將形成不同定位、不同類型的都市圈。
都市圈化正成為新一輪城市化主線索,它將會產生一系列深刻影響。參照國外經驗,我們理解未來可能呈現的趨勢包括:1)人口可能會進一步朝都市圈核心城市集中;2)城市半徑會有變化,核心城市的城市半徑將顯著擴大;3)區域經濟格局會有進一步變化,不同都市圈可能會強化不同的產業優勢,會變成某類或者某幾類核心產業的產業中心。
趨勢五:消費整體穩定於名義GDP附近的速度,一二線的看點是消費新形態,三四線看點是品牌化和消費升級。
有一種常見的認識是當前「消費低迷」,並歸結為種種原因。但實際上,第一,消費基本上是和名義GDP相關,2012年之前消費增速高,是因為名義GDP增速本身也高,而如今增長階段不同,增長水位不同了;消費實質上在和名義GDP一起下降,且屬於GDP驅動的要素中相對最有韌性的;第二,消費超高增長的階段,其中有相當一部分驅動是地產系消費,比如汽車、家電、傢具、裝修,在這些度過高增長階段之後,消費顯著高於名義GDP的階段也就過去了。目前的消費到了一種常態階段。
從美國1970年以來的數據看,個人消費支出增速與名義GDP增速高低互現,但增速水平大致相當,過去50年前者年均增速較後者略高0.3個點。
從中國近兩年數據看,2017-2019年消費均略低於名義GDP增速,但差距不大。2018-2019年消費大項中汽車增速偏低。如果汽車大致恢復常態,我們估計消費可能會在名義GDP增速附近。
預計未來五年消費大致會處於這樣一種穩定增速,即名義GDP上下零點幾個點。這樣的消費數據算不上好,但也算不上差,就是常態。
當然,這里說的只是一個總量概念。分結構來看每個部類都有自己的特徵,比如煙酒和化妝品與名義GDP周期相關;通訊器材自身行業周期性明顯,在有的年份會顯著偏高;中西葯品則一直略高於名義GDP。
總量增速上不會有太大的想像力,消費的主要看點在於以下幾點:
(一)中國在過去三十年經濟發展過程中已形成了一個總量規模並不低的高凈值人群,對中高端消費形成相對穩定的支撐。
(二)人口密度高、勞動力成本低、移動網路滲透率高等特徵決定了新商業模式的總量門檻容易達到,且邊際成本偏低,於是消費形態創新在中國比較容易出現,也容易有「現象級消費」。
(三)在棚改(房地產化)之後,三四線的消費渠道化、品牌化和消費升級具有深厚的宏觀基礎。即使是一些定位偏低端消費的新消費渠道,它在實質意義上也是完成的對縣域市場傳統雜貨店的替代和升級。
④ 我國經濟發展水平
進入2021年,隨著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階段,我國經濟持續改善,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正在逐步形成,新的比較優勢發揮作用。
從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20年宏觀經濟數據和2021年上半年數據來看,我國經濟得到持續改善,新的比較優勢凸顯,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方面,2020年我國經濟逐季改善,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經濟實力邁上新台階。2020年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控制,我國經濟得以逐季改善,全年達到2。3個百分點的正增長,經濟增長水平逐步恢復常態。經濟實力邁上新台階,2020年我國GDP總量超過百萬億,佔世界的17%;人均GDP達到72447元,上升到世界第59位;工業增加值佔世界比例超過30%。
另一方面,2021年我國經濟持續改善,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在逐步形成。從2021年公布的數據可知:
一是從增長結構來看,2021年我國經濟增長持續改善,結構繼續優化。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53216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12。7%;兩年平均增長5。3%,比一季度加快0。3個百分點,經濟發展呈現穩中加固、穩中向好態勢。從增長結構來看,2021年上半年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1。7%,拉動GDP增長7。84個百分點;資本形成總額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19。2%,拉動GDP增長2。4個百分點;凈出口增長19。1%,拉動GDP增長2。4個百分點。
二是從工業增加值來看,已經基本恢復到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前的經濟水平,工業企業利潤增長強勁。今年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5。9%,兩年平均增長7。0%,比一季度加快0。2個百分點;服務業增加值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53%,比一季度提高2。1個百分點。
三是從國內市場來看,內需強勁恢復。今年上半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255900億元,同比增長12。6%,兩年平均增長4。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1904億元,同比增長23。0%,兩年平均增長4。4%,比一季度加快0。2個百分點。
四是從國際市場來看,貨物和服務進出口持續改善。今年上半年貨物進出口總額180651億元,同比增長27。1%。同時,從服務貿易來看,今年一季度,我國服務貿易進出口同比增長0。5%;其中服務出口增長22。8%;進口下降13。5%,服務貿易逆差下降74。7%。1—5月我國服務貿易進出口同比增長3。7%;出口增長20。1%,兩年平均增長8。3%;進口下降7。5%,兩年平均下降14。8%,逆差下降67。3%。
⑤ 未來15年中國GDP有年均增長8%潛力,中國經濟快速增長離不開啥因素
中國經濟快速增長離不開以下因素:
1、 宏觀調控與市場相結合;
2、 政治和社會的長期穩定;
3、 充分解放思想,引起的創新與開放;
4、 逐步走向世界和學習外國先進發展經驗與技術;
5、 廣大人民的勤勞努力與自力更生;
6、 龐大的人口與市場基礎,豐富的資源和比較完備的工農業。
中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這是我們國家經濟發展的最基本的基礎。
六、 結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發展速度就一直名列前茅。這既得益於國家的有利政策,更得益於我國廣大辛勤勞作的人民群眾。
⑥ 我國經濟發展速度
1949-1951年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是年均14.5%;1952年至1978年年均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是6.1%,工農業總產值年均增長9.5%;1979年至2012年年均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是9.9%。1949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是33美元,人均國民收入是27美元。1978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是224美元,人均國民收入192美元。2000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是956美元,人均國民收入838美元。2012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是6250美元(按照今年年底的最終修訂數字估算),人均國民收入5675美元。
⑦ 五年來我國GDP年均增長多少
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以來的五年,是我國發展進程中極不平凡的五年。五年來,經濟實力躍上新台階。
國內生產總值從54萬億元增加到82.7萬億元,年均增長7.1%,佔世界經濟比重從11.4%提高到15%左右,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財政收入從11.7萬億元增加到17.3萬億元。居民消費價格年均上漲1.9%,保持較低水平。城鎮新增就業6600萬人以上,13億多人口的大國實現了比較充分就業。
五年來,生態環境狀況逐步好轉。制定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個「十條」並取得扎實成效。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水耗均下降2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續下降,重點城市重污染天數減少一半,森林面積增加1.63億畝,沙化土地面積年均縮減近2000平方公里,綠色發展呈現可喜局面。
⑧ 中國經濟每年都以什麼速度增長
國家統計局27日發布的工業企業財務數據顯示,1-2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31.5%,增速比上年12月份加快29.2個百分點。比較之前工業企業利潤增長的乏力,31.5%的同比大幅增長確實可喜。似乎也在表明,中國經濟開始有企穩的跡象。不過,需要對這一數據進行分析。1-2月份工業企業利潤增長之所以如此之快,是在生產加快、價格上漲等作用下,煤炭開采和洗選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等行業利潤大幅增加,拉動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利潤增幅比上年12月份顯著提高。受石油、鋼鐵等行業影響,國有企業效益明顯復甦,國有控股企業利潤同比增長100.2%。可以看到兩點:一是1-2月份的工業增長動力主要來自與原材料密切相關的工業企業:二,增長動力主要來自於國有工業企業,而非民企。而這種增長,主要跟去年以來全國范圍內較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上馬有關。在民間投資放緩的背景下,基建成為地方政府穩定投資的主要力量。從各地兩會公報來看,不少地方都把加強基礎設施投資作為2017年的重要經濟政策。各省2017年重大項目投資計劃,數額從千億到萬億不等。有學者估計,2017年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預計在8%左右,基建投資增速將保持在20%左右的水平,整體規模預計在16萬億元左右。市場對此也有非常強的關注。從去年年底以來,黑色金屬系價格有不小的漲幅,就是受這輪基礎設施投資的刺激。工業國企中很多不少是原材料企業和基礎設施相關企業,業績上自然也就可以獲得很大支撐。然而,擴大基礎設施投資難以真正實現經濟的健康增長,這也是幾年前的教訓。要想讓經濟健康增長,從投資層面,關鍵是民間投資的恢復。近期,民間投資開始有些恢復,但是增長幅度仍然有限。國家統計局在對1-2月份的工業企業利潤大幅增長進行分析時,也是非常冷靜地表示這是「恢復性增長」,這是正確的。從去年年底以來,一些經濟數據反映中國經濟有企穩的跡象。但是,這只是跡象而已,不能夠說明太多。要實現中國經濟真正企穩,結束下行慣性,要做的事情還有不少。中國經濟增長的真正引擎是民企。只有民企重新恢復投資意願,經濟才能夠實現健康發展。從這個角度說,怎麼去喚醒民資的投資意願,是相關部門應該著重考慮的,切不能因為短時間內基礎設施投資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就沾沾自喜。
⑨ 中國每年經濟以平均百分之多少的速度增長
中國每年經濟以平均百分之六點幾的速度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