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在四新經濟環境下營造創新創業環境
以創業帶動就業,是落實積極就業政策的重要手段。黨的十八大將「鼓勵創業」納入促進就業的方針,強調要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加大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支持力度,支持青年創業。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完善扶持創業的優惠政策,形成政府激勵創業、社會支持創業、勞動者勇於創業新機制。我們應該抓住全面深化改革的有利時機,提升以創業帶動就業的戰略目標,出台更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為促進首都經濟在更高水平上轉型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一、首都創業大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
深化改革催生更多創業機會,對創業政策制定提出新期待。創業活動對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世界各國政府均把鼓勵創業、發展創新經濟作為國家戰略和政策取向,創業日益成為國家或地區經濟的活力源泉。北京作為全國政治、文化、國際交往和科技創新中心,優秀企業家和海內外人才雲集,高校、科研機構和高新技術企業匯聚,金融和創投機構分布廣泛,具有豐厚的人才、科技和金融等創新創業資源。隨著改革力度不斷加大,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將更加突出,市場的活力將進一步激發,再加上首都得天獨厚的創業資源,必將給創業者帶來更多機會,也期待著更加精準有效的創業政策。
人口資源環境矛盾日益突出,對傳統創業模式提出新挑戰。人力資源是經濟發展的第一資源。近年來,通過實施首都人才戰略,越來越多的優秀人才來京發展,為首都經濟發展提供了雄厚的人力資本支撐。但同時,北京優越的創業環境和發展空間,也吸引大批勞動力進京務工。人口規模的快速膨脹,帶來人口資源環境的突出矛盾,不僅給北京的能源供給保障、交通出行、大氣污染防治和垃圾處理等帶來巨大壓力,也造成創業活動成本提升、收入降低和審批困難等一系列實際問題。據統計,2009年北京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指數為88.6,2013年增至97.8,4年內增長了10個百分點。環境成本對北京投資吸引力的影響已經開始顯現,2010年到2013年北京投資總額增速呈逐步下降態勢。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過去那種簡單依靠消耗資源和人力資本的創業方式很難適應北京需要,外在環境已經對北京創業形成倒逼態勢,引導創業模式變革勢在必行。
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推高創業門檻,對創業能力提出新要求。通過多年的發展,北京的產業結構發生很大變化。近年來,北京按照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方針,以人口規模和資源環境承載力為核心,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一大批為總部服務的金融保險、法律咨詢、會展信息等現代服務業企業迅速崛起。產業結構調整對創業者提出了更高要求。研究顯示,北京市近5年青年創業者選擇從事科學研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等所佔比重僅為18.16%。北京產業發展高端化趨勢,提高了在京創業的難度。首都促進創業工作能不能適應這種變化,不僅關繫到眾多創業者的創業夢想,更關繫到首都北京的發展後勁。
二、建立適合首都特點的創業政策體系
北京創業工作要以「促進充分就業、助推產業升級、強化人口調控」為主線,創新工作機制,著力發揮創業的先導作用,以此帶動首都城市功能疏解,破解人口資源環境困局。
發揮創業工作積極作用,服務首都發展大局。更加註重發揮創業活動的導向作用。北京是個擁有2000多萬人口的特大城市,建立「以業控人」的長效機制、嚴格控制人口規模過快增長是未來政策的基本取向。新時期創業政策制定,必須正確處理好創業與就業、就業與人口的關系,最終做到既要能夠通過創業活動,把各類優秀人才聚攏過來,又要實現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更加註重發揮創業活動的激勵作用。通過創業政策的引導,促進創業資源和要素在京津冀經濟圈范圍內合理配置,推動高、中、低端產業合理布局。結合首都產業高端化發展方向,加大對創新型創業的扶持力度,努力為中小微創新型企業發展創造條件,充分調動起全社會創新創業的內在活力。更加註重發揮創業活動的整合作用。進一步健全統籌協調機制,強化創業工作的整體設計,推動創業資源整合和共享,形成多部門協調推進創業工作機制,加快構建大創業工作格局。
制定針對不同人群的創業政策,激發全社會的創新創業活力。一是完善創新型創業扶持政策,吸引更多高端人才來京創業。完善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海外人才吸引政策,聚集一批戰略科學家、科技創新人才和研發團隊;健全面向科技人才的投融資政策,建立健全全新的創業孵化機制,創新人才培養機制,促進產學研有機結合;通過落戶政策傾斜等,為高端人才提供良好工作生活環境。二是健全困難群體創業幫扶機制,扶持就業困難群體自主創業。三是加大對青年為主體的普通群體創業扶持,促進普通勞動者高質量創業。針對青年創業者創業經驗不足的問題,可以考慮通過建立創業導師團隊,倡導創業導師以參股入股的形式,帶動青年創業活動;針對青年創業者創業資金不足的問題,建立創業專項扶持基金,對於評選的優秀創業項目,政府給予資金支持,形成個人、政府和商業銀行三方風險分擔機制。
發揮高端創業的剝離功能,構建以業控人的長效機制。研究出台符合首都城市性質和功能的產業准入目錄、行業標准和稅收征管政策,進一步提高不符合首都功能需要的產業准入和勞動准入門檻,引導各類創業活動向高端產業集中。堅持以規劃為導向,面向首都功能圈進行產業布局。完善跨地區產業配置規劃,形成京津冀產業梯次發展態勢,引導各類創業活動在更大范圍內進行資源配置。建立反映服務成本和資源環境消耗的特大城市價格體系,分行業和企業實行差別化的價格政策。深入研究居民對城市服務的需求,支持本市困難就業人員開展滿足市民基本需求的創業活動,有效彌補低端業態退出後留下的市場空白。支持電子商務、現代物流等新興產業發展,鼓勵開展高水平創業活動。
打造專業高效服務體系,營造有利於成功創業的社會環境。減少各類審批手續事項,加快推進業務經辦信息化建設,縮短審批時限,進一步為企業松綁,調動勞動者創新創業的積極性。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創業扶持,對金融機構發放小微企業貸款按增量的一定比例給予補助,建立專門針對初創企業的財政專項補助基金,對符合條件的初創小微企業給予一定的財政貼息,降低小微企業的融資成本,擴大貸款覆蓋人群范圍。鼓勵舉辦面向社會的創業培訓和活動,培養創業精神,增強創業信心,提高創業能力,助推成功創業。完善市、區(縣)、街(鎮)三級創業服務體系,建立服務標准,規范服務流程,實施精細化服務,做到基礎服務全覆蓋。搭建創業信息交流宣傳平台,及時掌握創業市場供需信息,促進創業服務資源高效流通和優化配置。通過宣傳、展示、推廣等活動,宣揚創新創業精神,營造創新創業氛圍,促進勞動者轉變就業觀念,激發創業熱情,帶動更多勞動者積極投身創新創業活動。
❷ 四新經濟是指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和什麼
所謂「四新經濟」,是指「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經濟形態,是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革命、新工業革命以及製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的背景下,以現代信息技術廣泛嵌入和深化應用為基礎,以市場需求為根本導向,以技術創新、應用創新、模式創新為內核並相互融合的新型經濟形態。
❸ 教師如何圍繞四新主攻四化推進經濟社會實現高質量發展
圍繞著是誒圍繞著四新主攻四化分類推進高質量圍繞著四新主攻四化分類推進高質量的發展是在售價十中全會長齊圍繞著四新主攻四化分類推進高質量的發展是在射箭十中全會上強調的。奮力推進高質量的發展。是需要一批一批的科研工作者,圍繞著發展的需圍繞著四新主攻四化分類推進高質量的發展是在射箭十中全會上強調的。奮力推進高質量的發展。是需要一批一批的科研工作者,圍繞著發展的需求。
❹ 南京實施「四新」行動計劃
新華社南京4月11日電(記者 沈汝發)南京市11日舉行「戰疫情擴內需穩增長四新行動動員發布會」,發布新基建、新消費、新產業、新都市等四個行動計劃。
根據計劃,南京市將推進市區兩級總投資5454億元的346個新基建及關聯產業項目加快建設,2020年力爭完成年度投資867億元;同步推進總投資734億元的30個新基建關聯產業載體(園區)建設,2020年力爭完成年度投資121億元。積極開拓產業發展新資源、新空間,融合對接數字經濟、智慧城市、主導產業發展,促進產業模式和業態創新,培育40家依託新基建產業環境創新發展的示範企業、10家平台經濟重點企業,力爭相關行業年度營收增速達到15%以上,互聯網平台網上交易額年度增長超過20%。
南京市計劃到2022年,力爭三年完成新基建及關聯產業投資3000億元以上,新增關聯產業載體面積1000萬平方米以上,新增關聯產業營收每年2000億元以上,平台經濟網上交易規模總體達到20000億元以上。
激發新消費,南京計劃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上半年實現正增長。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住宿、餐飲業實現銷售額16000億元,居民消費水平全面提升。網路零售額實現5100億元,直播、社群、數字商業、C2M等新型消費總額突破1000億元。
培育新產業,南京計劃2020年全市新產業總規模超過4000億元。其中,新一代數字經濟規模1800億元,新醫葯與新健康產業主營業務收入800億元,智能網聯汽車和新能源汽車產業主營業務收入800億元,新型都市工業產值600億元。
打造新都市,南京今年計劃完成棚戶區危房改造、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現代交通樞紐提升等方面固定資產投資1200億元以上,著力打造更宜居、更安全、更人文、更現代的新都市。
❺ 四新四化內容是什麼
「四新」
「四新」經濟指「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經濟形態,是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革命、新工業革命以及製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的背景下,以現代信息技術廣泛嵌入和深化應用為基礎,以市場需求為根本導向,以技術創新、應用創新、模式創新為內核並相互融合的新型經濟形態。
「四新」經濟具有不同的內涵側重點:新技術,主要指可實際推廣、替代傳統應用和形成市場力量的新技術,而不是簡單的產品技術或實驗室技術。新產業,主要指以新科學發現為基礎,以新市場需求為依託,引發產業體系重大變革的產業。
新業態,主要指伴隨信息技術升級應用等,從現有領域中衍生疊加出的新環節、新活動。新模式,主要指以市場需求為中心,打破原先垂直分布的產業鏈及價值鏈,實現傳統產業要素重新高效組合。
「四新」經濟本質是自主創新,四新經濟具有滲透性、融合性、輕資產、高成長、動態變化、基礎環境依賴等特性,更加註重無形資產、核心團隊、智慧發展和核心競爭力。
「四新」經濟是政府經濟工作思路和方式的根本性轉變,是轉方式、調結構及化解產能過剩的重要抓手。這主要體現在,一方面,「四新」經濟要求勇於打破思維定式,消除傳統條塊式管理與其發展存在的沖突。
另一方面,「四新」經濟隱含著生態文明和包容性發展,推進中不做頂層規劃,不分傳統和現代,不規定統計口徑,不鎖定范圍和發展內容,不固定推進模式和方法。「四新」要去產業定位論,只提出發展方向,不確定具體產業內涵,留下未來發展空間。
「四化」
產業智慧化。推動傳統產業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建設,運用新技術、新管理、新模式,加快製造業智慧化改造,提升服務業智慧化水平,推動農業智慧化發展,全面提高產品技術、工藝裝備、能效標准,實現價值鏈向高水平躍升,促進「老樹發新芽」「有中出新」,實現傳統產業提質效。
智慧產業化。瞄準世界科技前沿,聚焦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集成電路、高端軟體、物聯網、車聯網、空天海洋、生命科學、量子技術、虛擬現實等領域,加速知識、技術、創意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打造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策源地、集聚區和特色產業集群,推動「築巢引新鳳」「無中生有」,實現新興產業提規模。
跨界融合化。順應產業融合發展趨勢,深入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培植壯大農業「新六產」,加快製造業與互聯網融合、服務業與先進製造業融合、旅遊業與上下游產業融合、產城融合、軍民融合,推動產業行業交叉滲透提檔升級,不斷衍生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拓展經濟發展新空間,實現跨界融合提潛能。
品牌高端化。深入實施質量強省和品牌戰略,打造一批國內外知名的產品、企業、行業和區域品牌,加強質量標准建設,推動「山東製造」向「山東質造」轉變,打響「好品山東」「好客山東」「誠信山東」「食安山東」品牌,全面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實現品牌高端提價值。
❻ 「四新」經濟具有哪些特點擁有哪些模式
「四新」特點:融合性,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新產業相互滲透。動態變化性,內容和形態隨著最新技術和模式的突破應用發生變化。輕資產性,以知識智力資產開發和轉化應用為核心,依賴核心人才團隊建設。需求主導性,以消費者為核心打造價值鏈,消費者需求成為「四新」萌發土壤。基礎環境依賴性,要營造鼓勵創新、容忍失敗、減少規制的基礎環境。高成長性,體現未來經濟社會發展趨勢和方向,具有較大發展潛力。
「四新」模式:包括再定義創意設計型、平台模式型、並購整合創新型、需求拉動型、痛點突破+跨界應用型、異業聯盟型、集成創新型、迭代平移型、碎片整合型、價值鏈提升型、「互聯網+」典型示範型、軟硬融合型、跨界融合型、產業鏈貫通型、業態與模式創新型等。
❼ 四新經濟是指什麼
所謂「四新經濟」,是指「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是一種新的經濟形態。
官方的表述:四新經濟,是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革命、新工業革命以及製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的背景下,以現代信息技術廣泛嵌入和深化應用為基礎,以市場需求為根本導向,以技術創新、應用創新、模式創新為內核並相互融合的新型經濟形態。
❽ 四新經濟包括哪四個方面
四新經濟指「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經濟形態。
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革命、新工業革命以及製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的背景下,以現代信息技術廣泛嵌入和深化應用為基礎,以市場需求為根本導向,以技術創新、應用創新、模式創新為內核並相互融合的新型經濟形態。
四新經濟具有不同的內涵側重點。
新技術,主要指可實際推廣、替代傳統應用和形成市場力量的新技術,而不是簡單的產品技術或實驗室技術。
新產業,主要指以新科學發現為基礎,以新市場需求為依託,引發產業體系重大變革的產業。
新業態,主要指伴隨信息技術升級應用等,從現有領域中衍生疊加出的新環節、新活動。
新模式,主要指以市場需求為中心,打破原先垂直分布的產業鏈及價值鏈,實現傳統產業要素重新高效組合。
❾ 四新經濟包括什麼
四新經濟
四新經濟指「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經濟形態,是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革命、新工業革命以及製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的背景下,以現代信息技術廣泛嵌入和深化應用為基礎,以市場需求為根本導向,以技術創新、應用創新、模式創新為內核並相互融合的新型經濟形態。
什麼是四新經濟
四新經濟指「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經濟形態,是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革命、新工業革命以及製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的背景下,以現代信息技術廣泛嵌入和深化應用為基礎,以市場需求為根本導向,以技術創新、應用創新、模式創新為內核並相互融合的新型經濟形態。[1]
四新經濟的內涵
四新經濟具有不同的內涵側重點。
新技術,主要指可實際推廣、替代傳統應用和形成市場力量的新技術,而不是簡單的產品技術或實驗室技術。
新產業,主要指以新科學發現為基礎,以新市場需求為依託,引發產業體系重大變革的產業。
新業態,主要指伴隨信息技術升級應用等,從現有領域中衍生疊加出的新環節、新活動。
新模式,主要指以市場需求為中心,打破原先垂直分布的產業鏈及價值鏈,實現傳統產業要素重新高效組合。
[編輯]
四新經濟的本質
四新經濟的本質是自主創新,關鍵是轉變思想觀念。
四新經濟本質是自主創新,四新經濟具有滲透性、融合性、輕資產、高成長、動態變化、基礎環境依賴等特性,更加註重無形資產、核心團隊、智慧發展和核心競爭力。
四新經濟是政府經濟工作思路和方式的根本性轉變,是轉方式、調結構及化解產能過剩的重要抓手。這主要體現在,一方面,「四新」經濟要求勇於打破思維定式,消除傳統條塊式管理與其發展存在的沖突。
另一方面,「四新」經濟隱含著生態文明和包容性發展,推進中不做頂層規劃,不分傳統和現代,不規定統計口徑,不鎖定范圍和發展內容,不固定推進模式和方法。「四新」要去產業定位論,只提出發展方向,不確定具體產業內涵,留下未來發展空間。
[編輯]
四新經濟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區別
四新經濟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兩者相互融合促進,四新經濟比戰略性新興產業范圍更大,但不是替代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升級版。戰略性新興產業在運用「四新」經濟的理念和信息化手段發展、調整和升級的過程中,培育出頂級的四新經濟。戰略性新興產業代表確定的產業發展方向,帶有政府主導意志,宜用「加法」;「四新」體現市場需求和草根經濟,宜用「減法」,營造寬容失敗的發展環境。
推進「四新」經濟發展,限制越少越好,流動性越強越好,創新活力越足越好,產學研用結合越緊密越好。要從習慣於抓大企業、大項目轉向更加重視扶持小微、草根企業;從過分強調有形資產投資轉向更加註重研發、人力資本等無形資產投入;從政府給予優惠政策轉向營造發展環境;從簡單機械依賴產業政策轉向主動順應「四新」特點創新政府管理服務模式。
此外,要進一步完善營商環境和服務氛圍。以前注重企業產值、規模和歷史,現在要注重團隊、注重技術、注重商業模式。要從單純的引進企業轉變為按照產業鏈、價值鏈和市場發展需求,開展專業招商、代理招商、市場化招商、中介招商、服務招商。從拼政策、拼資源、拼成本、拼價格,到拼服務、拼氛圍、拼營商環境,把優惠政策轉為服務功能,推動「四新」經濟集聚。
❿ 四新項目指什麼
「四新」項目是指新簽約、新開工、新竣工、新投產推進重大項目建設。
五屆市委常委會第49次會議指出,全市上下要牢固樹立「抓發展必須抓項目、抓項目就是抓發展」的理念,廣大領導幹部凝心聚力、勇於擔當,突出抓項目這根主線,全力推進重大項目建設實現新的突破。
從2018年9月份起,除特別重大活動外,在每月的第一個工作日推出「新簽約、新開工、新竣工、新投產推進重大項目建設」報道,用相對固定的視角,持續、動態展示重大項目建設進展情況,推動全市上下進一步形成「比學趕超、緊張快乾」的項目建設熱潮。
(10)地方如何發展四新經濟擴展閱讀:
宿遷"四新"項目共2098個,計劃總投資4638.6億:
作為萬科、希爾頓、萬達、華為等供應商,在2017二月份,江蘇庫曼智能家居在宿遷市高新技術開發區順利投產運行。據企業負責人介紹,公司前期投資5000萬元,引進大型現代化生產機器設備,全力打造綠色環保無塵車間。
作為實木復合門、裝飾掛板和固定傢具材料一體化的生產企業,該企業近期計劃年產值1億元人民幣。中遠期計劃,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年產值5億人民幣。
像這樣新簽約、新開工、新竣工、新投產的企業,在宿遷還有不少。據統計前11個月,全市「四新」重大項目2098個,計劃總投資4638.6億元;工業項目1629個,占項目總數的77.6%,計劃總投資3625.3億元,占計劃總投資的78.2%。
新簽約重大項目659個,計劃總投資1645.1億元;新開工重大項目617個,計劃總投資1419.3億元;新竣工重大項目455個,完成投資881.5億元;新投產重大項目367個,完成投資692.7億元。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四新」重大項目蓄積發展動能,跑出「宿遷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