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何為經濟一體化地區經濟一體化有哪些主要形式(國際經濟學)
經濟一體化(Economic Integration)
經濟一體化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的經濟一體化即世界經濟一體化:世界各國經濟之間彼此相互開放,形成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的有機體。
狹義經濟一體化即地區經濟一體化:區域內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或地區,在一個由政府授權組成的並具有超國家性的共同機構下,通過制定統一的對內對外經濟政策、財政與金融政策等,消除國別之間阻礙經濟貿易發展的障礙,實現區域內互利互惠、協調發展和資源優化配置,最終形成一個政治經濟高度協調統一的有機體的這一過程。
經濟一體化的形式: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共同市場和經濟聯盟四種形式。
經濟一體化的基本形式及其特徵:特惠關稅區、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共同市場、經濟同盟、完全經濟一體化
Ⅱ 什麼是區域經濟一體化它有哪幾種形式
區域經濟一體化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和地區,通過相互協助制定經濟政策和措施,並締結經濟條約或協議,在經濟上結合起來,形成一個區域性經濟聯合體的過程。
形式:
優惠貿易安排
即在成員國間,通過協定或其他形式,對全部商品或一部分商品給予特別的關稅優惠,這是經濟一體化中最低級和最鬆散的一種形式,典型的有1932年英國與一些大英帝國以前的殖民地國家之間實行的英聯邦特惠制。
自由貿易區
即由簽訂有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組成一個貿易區,在區內各成員國之間廢除關稅和其他貿易壁壘,實現區內商品的完全自由流動,但每個成員國仍保留對非成員國的原有壁壘。
關稅同盟
即成員國之間完全取消關稅或其他壁壘,同時協調其相互之間的貿易政策,建立對外的統一關稅。這在自由貿易區的基礎上又更進了一步,開始帶有超國家的性質,典型的有歐洲經濟共同體。
共同市場
即成員國在關稅同盟的基礎上進一步消除對生產要素流動的限制,使成員國之間不僅實現貿易自由化,而且實現技術、資本、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典型的如歐洲統一市場。
經濟同盟
即在共同市場的基礎上又進了一步,成員國之間不但實現商品和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建立起對外的共同關稅,而且制定和執行某些共同經濟政策和社會政策,逐步廢除政策方面的差異,形成一個龐大的經濟實體,典型的如目前的歐洲聯盟。
經濟一體化
這是經濟一體化的最高階段。成員國在經濟、金融、財政等政策上完全統一,在國家經濟決策中採取同一立場,區域內商品、資本、人員等完全自由流動,使用共同貨幣。
Ⅲ 經濟全球化與經濟一體化在各個方面有什麼區別
1、內涵不同。經濟全球化是指各種經濟資源在世界范圍內日益廣泛和深入地進行自由流動和「合理」配置的過程,從而出現世界各國的經濟聯系日益加深,是世界各國經濟相5同高度依賴和融合的表現:經濟一體化的含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經濟一體化。
即世界經濟一體化,或稱全球經濟-一體化,它指各國國民經濟之間彼此相互開放,取消歧視,形成一個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的有機整體。
聯義的經濟一體化,即地區經濟-體化, 或稱區域經濟- -體化,區域經濟集團化,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或地區間不斷消除或降低彼此間經濟政策與體制的差異,相互依存、共同發展經濟的過程。
2、提出不同。經濟全球化一詞是1985年由美國學者提奧多爾●拉維特在其《市場全球化》一文中首先提出的,隨即在國際經濟學中得到普遍使用:經濟一體化作為一個世界經濟的概念,是1954年由荷蘭經濟學家簡。丁伯根在《經濟一體化》中提出的,主要指世界某地區的各國在經濟上的某些形式的聯合。
3、行為主體不同。全球化中的行為主體主要是跨國公司:一體化中的行為主體則是國家政府和一體化經濟組織。
經濟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是指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圍的有機經濟整體的過程。
經濟全球化是商品、技術、信息、服務、貨幣、人員、資金、管理經驗等生產要素跨國跨地區的流動,也就是世界經濟日益成為緊密聯系的一個整體。經濟全球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的重要特徵之一,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
Ⅳ 請問經濟一體化是什麼意思
丁伯根於1950年首次提出了「經濟一體化」這一概念,在他所著的(國際經濟一體化》一書中進一步對世界經濟一體化問題作了比較系統的理論分析。在人們對經濟一體化的研究中,這一概念的不同含義在不同角度上得到大量使用。
人們既用它來指一個大公司對小企業的兼並,有時又帶有空間上的意義,用它來指一國之內各地區間的經濟融合,或是幾國間就單一商品所進行的經濟合作。地區經濟一體化與跨國公司的區別在於地區經濟一體化是屬於宏觀經濟一體化,而跨國公司是屬於微觀經濟一體化。
全球經濟一體化不是一種靜止狀態,而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正如羅伯遜所指出的:經濟一體化本身並不是一個目標,而是服務於某種更高目標的過程,在經濟方面的首要目標就是促進所有合作者的繁榮,經濟一體化的更遠一些的目標是和平。
上個世紀中葉,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就曾指出,「資產階級,由於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的了。」「過去那種地方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的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
一個多世紀以來,世界的這種發展趨勢不是減弱了,而是大大向前發展了。今日世界的現實表明,「閉關鎖國」的時代過去了,連戰後一度形成的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個平行的世界市潮的時代也不復存在了。正像鄧小平同志精闢指出的那樣:「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
世界的開放反映著生產和國際關系的發展,這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和進一步發展的客觀要求。而世界的開3放與科學技術的進步。生產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說,科學技術的每一次重大變革都使世界的開放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世界開放的序幕是由地理大發現拉開帷幕的。世界的開放是以人類對外部世界的認識和了解為前提的。歷史上,世界存在若干彼此隔絕、互不聯系的文明中心,當時人們只能憑直覺認識世界,對越是遠離自己居住的地方,認識越模糊。直到15世紀末,義大利航海家哥倫布奉西班牙國王之命,橫渡大西洋,才到達了今日的美洲,然而他一直以為自己「發現」的地方是東方的「印度」。後來才由義大利人亞美利哥·維斯普奇斷定這是一個新大陸。
16世紀,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繞地球航行一周,第一次證實了地球是球形的,18世紀後半期,以詹姆斯·庫克的3次航行完成了對澳洲的發現,從此澳洲開始進入世界地圖。
上述地理大發現為世界的開放准備了條件,從此地球上的居民獲得了名副其實的「全世界」的概念,即地球是圓的,全世界包括「五大洲」和「四大洋」。
世界開放的出現則是第一次科技革命的結果。產業革命前,各個國家和民族之間雖然也存在一定的經濟聯系,但那隻是偶爾發生的互通有無的少量的交換關系,而這種交換通常只是因為各國之間自然條件的差異。產業革命後,國際商品交換的品種和數量擴大了,而且形成了長期穩定的交換關系,世界開始進入了開放的時代。馬克思曾指出:「機器發明之後分工才有了巨大進步……。從前結合在一個家庭里的織布工人和紡織工人被機器分開了,由於有了機器,現在紡織工人可以住在英國,而織布工人卻住在東印度,而在機器4發明前,一個國家的工業主要是用本地原料來加工。……由於機器和蒸汽的應用,分工的規模已使大工業脫離了本國基地,完全依賴於世界市場,國際交換和國際分工」。當時的開放局面同今天相比還處在初級階段,其主要特徵是以商品國際化為主,世界出現了工業國和原材料生產國的分工。
世界的全面開放形成於第二次科技革命後。第二次科學技術革命開始於19世紀70年代,它以電力的應用為主要標志,電不僅被用作強大的工業動力,而且被運用於照明、通訊。廣播等方面,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
第二次科技革命所造成的空前強大的生產力,給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和國際經濟關系帶來了新的內容和新的形式。
首先在國內,規模龐大的工業要求巨額資本,於是加速了資本的集中,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其次資本主義生產社會化的發展,需要尋找國外市場,原料產地和投資場所。帝國主義爭奪殖民地和瓜分世界的斗爭日益激烈。而帝國主義時期大量的資本輸出,使這一時期世界開放的局面形成了以資本國際化為主的新特點。而交通運輸業和通訊事業的發展,為世界的進一步開放提供了物質技術條件。第二次科技革命就這樣導致了世界市場和世界經濟體系的最終形成,世界全面開放的格局已基本奠定了。
第三次科學技術革命開始於本世紀中期,它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合成材料與激光技術等為主要標志,推動了世界開放的新發展。
原子能的開發和利用揭開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序幕,對它的研究開始是出於軍事目的,是在戰爭的推動下開展起來的。戰後和平利用原子能的研究迅速發展,隨著世界能源日5趨緊張,核能的開發利用將大有可為。
電子計算機的運用是人類智力解放道路上的重大里程碑。它不僅大大增強了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而且廣泛涉及和影響到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電子計算機向小型化。智能化發展,它們可部分取代人的智力,運用於生產操縱。經營管理、資料處理,並已進入辦公室和家庭,使人類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都在發生重大變化。
空間技術的發展把人類帶入了一個比神話中的「千里眼」、「順風耳」還要神奇的時代。
戰後科學技術的飛躍發展,大大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與生產力的高速發展相適應,現代生產、流通、分配和消費的面貌大為改觀,生產專業化與生產國際化進一步加強了,各國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隨之加深,世界開放格局取得了新發展。國家之間因經濟上的相互需要,彼此聯系密切,交往十分頻繁。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產的發展,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夠擁有發展本國經濟所必需的全部資源、資金和技術,也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夠生產自己所需要的一切產品,因此必須進行交流和相互合作。近50年來新技術革命的發展,又把世界各國的交往推到了一個新階段。地球上的空間距離「縮短.了」,信息的「時間差」也趨於消失。這種局面不僅大大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條件,而且加快了經濟生活的國際化,使世界變得空前開放了。
開放的世界使世界各國原有的「一國經濟」正在走向「世界經濟」,從而形成了「全球相互依賴」的經濟格局。
Ⅳ 經濟一體化有哪幾種形式其特點各是什麼
經濟一體化有五種形式,即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共同市場、經濟聯盟和完全的經濟一體化。
特點:
1、區域經濟一體化從西歐向其他地區延伸
2、以發展中國家為主的區域經濟一體
化實際進展緩慢
3、多數區域經濟一體化處於低級階段
4、環太平洋地區經濟一體化後來居上
5、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構成基礎發生突破性變化35
6、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相互交織,成員省份交錯重疊
7、發達與發展中國家間的經濟一體化開始出現
8、區域經濟組織凸現兩大趨勢:
第一,歐盟向更高層次發展;
第二,出現了更加鬆散的區域經濟合作組織
9、發展速度較快
10、經濟貿易集團經濟一體化與多邊貿
易體制的共同發展,形成了區域經濟集團
迅猛發展與多邊貿易體制職能強化同生共舉的"共生現象"。
(5)一體化經濟分別是什麼擴展閱讀:
經濟一體化形式:
根據各參加國的具體情況和條件以及它們的目標要求,有特惠關稅區、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共同市場和經濟聯盟等多種形式。
(1)特惠關稅區:
特惠關稅區又稱優惠貿易安排,是指在成員國之間相互給予關稅減讓的優惠待遇。特惠關稅區的稅率比最惠國稅率還低,但成員國之間仍有一定程度的關稅存在,它是發展程度低、最鬆散也最易行的區域一體化組織形式。
(2)自由貿易區:自由貿易區是指由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組成的貿易區。成員國之間免徵關稅和取消其他貿易限制,但對區外國家仍保持各自的關稅和限額。
(3)關稅同盟:關稅同盟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為了取消彼此之間的關稅或各種貿易壁壘,建立共同的對外關稅而締結的同盟。同盟內部商品自由流通和自由競爭。關稅同盟在一體化程度上比自由貿易區進了一步。
(4)共同市場:指在關稅同盟基礎上實現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在同盟內建立關稅、貿易和市場一體化。其最終目標是要實現完全的經濟聯盟。
(5)經濟聯盟:是經濟一體化的最終發展目標和最高級的形式。它要求其成員國在實現關稅、貿易和市場一體化的基礎上,建立一個超國家的管理機構,在國際經濟決策中採取同一立場,行使統一的貨幣制度和組建統一的銀行機構,進而在經濟、財政、貨幣、關稅、貿易和市場等方面實現全面的經濟一體化。
經濟一體化是國家與國家間的經濟聯合。經濟一體化不但是世界經濟的特有現象,而且是當代世界經濟的特有現象。它反映了當代世界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徵。一般地說,經濟一體化只能在相同類型的國家間實現,相似的經濟機制和經濟制度是構成一個新的經濟體的基礎。在實行經濟一體化的國家之間,產品和生產要素的流動是最基本的內容。這一過程會對一體化組織的內外產生重要影響及兩種不同的效應,因而經濟一體化成為當代世界經濟中的一種特有機制,對世界經濟產生了不可忽略的影響。
Ⅵ 世界經濟一體化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全球經濟一體化表現為:世界各國經濟有機地聯系起來,生產的國際化程度大大加深 ,經濟管理制度的國際化。
拓展資料
1、在這個多國經濟聯盟的區域內,商品、資本和勞務能夠自由流動,不存在任何貿易壁壘,並擁有一個統一的機構,來監督條約的執行和實施共同的政策及措施。 廣義的全球經濟一體化即世界經濟一體化,指世界各國經濟之間彼此相互開放,形成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的有機體。
2、狹義全球經濟一體化,即地區經濟一體化,指區域內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或地區,在一個由政府授權組成的並具有超國家性的共同機構下,通過制定統一的對內對外經濟政策、財政與金融政策等,消除國別之間阻礙經濟貿易發展的障礙,實現區域內互利互惠、協調發展和資源優化配置,最終形成一個政治經濟高度協調統一的有機體的這一過程。
3、根據各參加國的具體情況和條件以及它們的目標要求,有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共同市場和經濟聯盟四種形式。
4、自由貿易區是指由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組成的貿易區。成員國之間免徵關稅和取消其他貿易限制。
5、關稅同盟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為了取消彼此之間的關稅或各種貿易壁壘,建立共同的對外關稅而締結的同盟。同盟內部商品自由流通和自由競爭。關稅同盟在一體化程度上比自由貿易區進了一步。
6、共同市場。指在關稅同盟基礎上實現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在同盟內建立關稅、貿易和市場一體化。其最終目標是要實現完全的經濟聯盟。
7、經濟聯盟是經濟一體化的最終發展目標和最高級的形式。它要求其成員國在實現關稅、貿易和市場一體化的基礎上,建立一個超國家的管理機構,在國際經濟決策中採取同一立場,行使統一的貨幣制度和組建統一的銀行機構,進而在經濟、財政、貨幣、關稅、貿易和市場等方面實現全面的經濟一體化。
Ⅶ 什麼是經濟一體化
經濟一體化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在現有生產力發展水平和國際分工的基礎上,由政府間通過協商締結條約,建立多國的經濟聯盟。在這個多國經濟聯盟的區域內,商品、資本和勞務能夠自由流動,不存在任何貿易壁壘,並擁有一個統一的機構,來監督條約的執行和實施共同的政策及措施。根據各參加國的具體情況和條件以及它們的目標要求,有特惠關稅區、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共同市場和經濟聯盟等多種形式。
Ⅷ 區域經濟一體化是什麼意思
區域經濟一體化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和地區,通過相互協助制定經濟政策和措施,並締結經濟條約或協議,在經濟上結合起來,形成一個區域性經濟聯合體的過程。
形式:
經濟一體化的形式根據不同標准可分為不同類別。
(1)貿易一體化,即取消對商品流動的限制;
(2)要素一體化,即實行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
(3)政策一體化,即在集團內達到國家經濟政策的協調一致;
(4)完全一體化,即所有政策的全面統一。
一、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積極影響:
(一) 區域經濟一體化有助於自由貿易思想的發展。
(二)區域經濟一體化可以成為多邊貿易體制的基礎
(三)區域談判與多邊談判具有重要的「協同作用」
(四)區域經濟一體化可以為多邊貿易談判提供經驗和技巧
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消極影響:
(一)區域性經濟集團都實行對內自由貿易、對外保護貿易的貿易政策,這種「內外有別」的政策明顯背離多邊貿易體制的非歧視原則,形成保護主義的貿易壁壘。
(二)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貿易轉移效應」,背離比較優勢原則,對區域外的國家造成損害,往往導致區域內外的貿易摩擦和沖突,使世界貿易組織經常處於「救急」狀態。
(三)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增加了國際市場上的壟斷力量,抑制了競爭,削弱了 WTO 體制的作用。
(四)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把各國追求自由貿易的目標由多邊貿易協定轉向區域性一體化組織安排,不利於 WTO 體制發揮作用和進一步發展。
Ⅸ 經濟全球化和經濟一體化有什麼區別
1、經濟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是指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圍的有機經濟整體的過程。經濟全球化是商品、技術、信息、服務、貨幣、人員、資金、管理經驗等生產要素跨國跨地區的流動,也就是世界經濟日益成為緊密聯系的一個整體。經濟全球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的重要特徵之一,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
2、經濟一體化是國家與國家間的經濟聯合。經濟一體化不但是世界經濟的特有現象,而且是當代世界經濟的特有現象。它反映了當代世界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徵。一般地說,經濟一體化只能在相同類型的國家間實現,相似的經濟機制和經濟制度是構成一個新的經濟體的基礎。在實行經濟一體化的國家之間,產品和生產要素的流動是最基本的內容。這一過程會對一體化組織的內外產生重要影響及兩種不同的效應,因而經濟一體化成為當代世界經濟中的一種特有機制,對世界經濟產生了不可忽略的影響。
應答時間:2021-01-13,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Ⅹ 經濟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區別是什麼
經濟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區別是:
1、內涵不同。
經濟全球化是指各種經濟資源在世界范圍內日益廣泛和深入地進行自由流動和「合理」配臵的過程,從而出現世界各國的經濟聯系日益加深,是世界各國經濟相互間高度依賴和融合的表現;經濟一體化的含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的經濟一體化,即世界經濟一體化,或稱全球經濟一體化,它指各國國民經濟之間彼此相互開放,取消歧視,形成一個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的有機整體。
狹義的經濟一體化,即地區經濟一體化,或稱區域經濟一體化,區域經濟集團化,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或地區間不斷消除或降低彼此間經濟政策與體制的差異,相互依存、共同發展經濟的過程。
2、提出不同。
經濟全球化一詞是1985年由美國學者提奧多爾·拉維特在其《市場全球化》一文中首先提出的,隨即在國際經濟學中得到普遍使用;經濟一體化作為一個世界經濟的概念,是1954年由荷蘭經濟學家簡·丁伯根在《經濟一體化》中提出的,主要指世界某地區的各國在經濟上的某些形式的聯合。
3、行為主體不同。
全球化中的行為主體主要是跨國公司;一體化中的行為主體則是國家政府和一體化經濟組織。
4、經濟活動的內容和目標不同。
全球化經濟活動中以跨國企業獲取利潤為主,各企業為了自身的經濟利益參與或捲入全球化;而一體化經濟活動中一體化組織主要強調參與國的共同利益,最後的目的是共同增進國家福利。
5、國家間關系表現不同。
全球化中國家間的經濟聯系雖然越來越緊密,但沒有固定的組織形式,是自由的聯系;一體化中國家間的經濟聯系是固定的,相對全球化來講更加緊密,它有固定的組織形式和部分或全部共同的經濟政策、經濟制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