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在清朝整個時期,當時的中國,和國外的差距。 有多大。舉幾個例子最好。
清朝的經濟總量當時還是排世界第一的,但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就不敢說了,當時的政府閉關鎖國,在軍事上海停留在冷兵器時代,所以在軍事上跟外國不是一個層次的,只是在人數上占優勢;在外交方面就更不用說了,幾乎不和西方國家來往,不過跟周邊國家還是個老大哥,因為當時的中國相對他們來說太強大了。建設方面就更不用說了,當時的中國最先進的交通工具是馬車,而別人已經是火車和汽車了,工業方面用上了蒸汽機,而我們還是人多力量大。建設方面,西方國家是水泥鋼筋結構,而我們還是土木石結構,在橋梁房屋方面自然落後很多了;當時我們穿的衣服是手工製作,而西方發達國家是工業製品,那生產率的差別就更不用說了,日常生活的物質差別就自然相差很大了
❷ 十億兩白銀對清政府和東印度公司來說是不是大數目
十億兩白銀是清政府半個世紀的GDP
東印度公司需要一個世紀才能賺得到
❸ 最新的中國與印度經濟發展比較是怎樣的
中國和印度是世界經濟發展歷史上的兩個重要國家,從經濟角度看,他們有著許多相同的歷史境遇;同時他們也有著不同的發展軌跡.相同的國際環境,不同的文化歷史政治環境,塑造了大國不同的掘起之路.
「蘭德」公司有一個關於人口的研究:到2020年的時候,中國將成為很嚴重的老齡化國家,而印度那個時候,是年齡最年青的國家。還有這樣一個研究,其結論就是2020年之後,印度將超越中國,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印度的勞動力年輕。印度的企業、印度的管理、印度的法律制度也都有優勢……那麼到底印度的主要優勢是什麼?是什麼使世人覺得印度將成為一個偉大的國家,並認為它在十年、二十年之後,將成為一個經濟超級大國?
1、正確看待中國特色的發展模式。
其一,中國發展模式是根據中國的國情創造出來的。中國正式開始進入工業化是在1953年,並且當時中國的人均收入水平低於印度,更遠遠低於歐洲和北美的工業化國家,顯示出巨大的差距。為改變中國落後面貌,新中國制定了國民經濟發展計劃。1953年開始實施的「一五」計劃,確立了以重工業優先發展為主導的新中國工業化發展的主要方向,1957年「一五」計劃目標的完成,為新中國建立比較完整的基礎工業體系和國防工業體系,奠定了新中國工業化的初步基礎。
其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持續增長,進一步顯示了中國特色發展模式的合理性與優勢。中國經濟自1978年起,極大地縮短了與發達國家和世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平均水平的差距,從1978年到2006年,中國經濟年均增長速度達到9.8%,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中國經濟持續增長,顯示了以下幾個相互作用的主要因素的重要影響:一是速度效應。中國作為工業化進程中的後起國家,實現了比發達國家還要快的經濟增長。二是結構效應。1978年至2006年,中國的人口結構、就業結構、產業結構、需求結構、消費結構和貿易結構均發生了重大變化。這種結構變化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源泉。三是開放效應。2006年,中國進出口總額達17607億美元,居世界第三位,外匯儲備達10663億美元,居世界第一位,這標志著中國已經從一個部分開放的國家過渡到一個全面開放的國家。四是體制效應。中國改革開放的經驗顯示,經濟發展對市場機制的依賴得到深化和加強,包括建立和完善市場基礎設施、建立市場體制和實施細則,規范市場主體行為。
其三,中國的發展模式具有可持續性,已使經濟持續高速增長了20多年,從中長期觀察,中國經濟仍具有很大的增長潛力。因為中國正處在工業化和城市化快速推進的發展階段,城鄉建設大規模開展,城鄉居民收入增加,消費結構升級,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今後20年還是工業化和城市化快速推進時期,市場潛力很大。
2、正確認識印度發展模式。
印度自獨立以來,採取了「混合經濟體制」,一直非常強調政府在工業發展中的作用,與中國的「計劃經濟」很相似。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印度實行了市場化經濟體制改革,形成了具有印度本國國情特點的發展模式。這種模式以具有潛在優勢的服務業為基礎。特別是司法、金融體系比較健全使印度擁有一個更利於本土私營企業發展的商業環境,可以說整體的軟環境好是印度最主要的優勢。但是,印度模式也有其不成熟和不足的地方。
其一,產業結構不盡合理,勞動力就業難題難以解決。印度儲備銀行最新統計資料顯示,印度2006年-2007年GDP增長率為9.4%,主要產業的增長情況為:農業為2.7%,工業為10.9%,製造業為12.3%,服務業為11.0%。印度2006-2007年度GDP總量為8040億美元,其中服務業佔GDP的比重為55.1%,工業26.4%,農業18.5%。印度的產業結構使其實際就業率低於世界平均水平。雖然印度官方公布的失業率僅為3.1%,表面看起來並不高,但是實際上印度有70%的勞動力都屬於非正規就業,難以保障職業和收入的穩定性。盡管印度有知名的IT專長和繁榮的外包產業,但這與廣大群眾並不相干。整個IT行業大約只有100萬名從業人員,其產值僅佔印度GDP的4%。印度的增長熱點始終集中在信息科技領域,但是印度信息技術服務出口行業的就業人數還不到其就業總數的1%,無法製造更多的就業機會。產業結構的不合理助長了印度的兩極分化。印度目前人口已超過11億,有3.5億人口生活在聯合國劃定的貧困線以下,印度貧困人口佔世界貧困人口總數的一半。
其二,印度社會矛盾復雜,內耗嚴重。印度除了原有的宗教沖突和民族矛盾外,印度的黨爭日益加劇,導致政局不穩。許多政治家把精力放在爭權奪利上,無暇顧及經濟發展。印度的民主政治制度使政府協調難度很大,許多重大決策往往議而不決,決而難行。
其三,根深蒂固的種姓制度使印度社會喪失了不少生機和活力。種姓制度是一種等級制,它把社會按高低順序分成五個等級(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賤民),把種姓森然的地位差別,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看作是神聖不可逆的自然秩序的一部分。這就完全阻斷了增強世俗平等的社會變革的出現。而且,種姓制度又是一種社會分工,種姓與職業固定掛鉤,種姓決定職業,代代相傳。種姓制度以及它所形成的對勞動分工的基本價值觀是同現代社會相沖突的。印度獨立後,印度政府採取了反種姓主義的立場,採取了一系列提高低種姓人的地位的措施,雖然使這部分人的地位有所改善,但種姓觀念依然根深蒂固。種姓觀念至今仍滲透到從國家的政治領導人到平民百姓的精神世界中,影響和制約著印度社會的變遷,無法充分解放社會生產力。
此外,人口問題、貧困問題、失業問題、教育問題、基礎設施問題等,都是制約未來印度經濟發展的瓶頸。
❹ 清朝的經濟對比
經濟發展對比需要客觀的數據支撐,僅從政府財政收入入手,根據《中國古代經濟》統計,宋朝的財政收入摺合白銀約為1500-1600萬兩,而清朝的財政收入即使是在鴉片戰爭後,仍是達到了8000萬兩白銀。
簡而言之,在清朝看來,對外貿易不是國之根本,而是斂財的方式。《廣東新語》中「海禁甚嚴,人民不得通澳;而藩王左右陰與為市,利盡歸之」更是說明了十三行制度的混亂。被藩王當做斂財工具的十三行,如何與英國東印度公司抗衡,因此很快東南亞的商業海港便大部分落入英國人手中,而十三行則不復往日榮光,成為清朝自欺欺人的「粉飾太平」,或者說清朝統治者從未「尊重」過商業。
很快,清朝就為自己的自大與保守付出了慘遭的代價。英國人不滿在與清朝貿易中的不利地位,於是英國運用鴉片來腐蝕清朝,隨後又發動鴉片戰爭。自此之後,清朝便被動打開了國門,雖然清朝的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藉此獲得了發展,但說到底,清朝仍是淪為了列強的附庸。昔日的清朝的輝煌,在列強的堅船利炮下逐漸日薄西山,最終走向落幕,而這正是清朝經濟發展的寫照。
❺ 都說清朝自認為是天朝上國,那個時候我們和世界頂尖的國家差距有多大呢
清朝認為自己是天朝上國。將其他國家稱之為蠻夷之地。清朝時期,我們是世界最頂尖的國家,不管是政治、經濟、軍事都是處於領先地位,其他國家只能望其項背。
❻ 甲午海戰時 清政府經濟世界排名
這個問題只要分析當時的強國就行了,因為當時清政府勉強還是個強國,排名最後的強國,想印度,老窩,日本,這些小國直接無視啦,根據甲午中日戰爭是1894年發生的,世界強國(已經完成資本主義革命的)有英國,美國,法國,俄國(粗略估計),基本就是這些國家了,由於不清楚其他歐洲國家是否完成資革(北美,南美,澳大利亞,直接無視,因為那時他們比清政府還弱小..........)所以,綜上所述,排名在5到15之間吧,(怎麼還是世界領先水平?求高人解答)
❼ 中國和印度經濟增長比較
GDP :2003 年中國GDP總量為1.08 萬億美元,列世界第六位,印度GDP達4794.04 億美元,居世界第12位。按 PPP 計算 GDP,20043年中國GDP為49660 億美元,印度為24320 億美元。2004 年中國人均G DP 牗 PPP牘為4329 美元,印度為 2464 美元。1990 —2000 年期間中國GDP年均增長率10.3%,印度為6%。 印度已經落後中國一大圈 時間:2005/03/11出處: 英國《經濟學家》周刊3月5日一期發表文章對比中印兩國的發展,正標題為《巨大的差距》,副標題為《如果這是一場賽跑,那麼印度已經落後一圈》。文章摘要如下: 城市面貌差距明顯 相隔幾年重訪北京或上海,你會對眼前的變化感到目不暇接。走出新機場,新的高速公路就把你帶進市區。路邊不時出現一些新的高樓大廈,以前熟悉的建築物似乎在水泥叢林中消失了。中國部分地區也許經歷了歷史上最大的建築高峰期。 而回到德里或孟買,卻一切依舊,令人有點沮喪。機場惟一的變化是擁擠的移民大廳里的排隊系統有所改善。通往市區的道路即使在夜裡也嚴重堵車,卡車上印著「請鳴笛」的標志。在交通堵塞的路段,殘疾人和懷抱嬰兒的年輕母親隔著車窗乞討。也有一些新的建築物或新的公路,在德里,還出現了一條嶄新的地鐵。但是,正當鄰國發生日新月異變化的時候,印度從外表看幾乎仍然是老樣子。 要衡量這種差別是困難的。印度人說,中國的統計數字是那些想給上司留下好印象的地方官員編造出來的,這些統計數字不可靠。可是,從廣義上講,這些統計數字所顯示的趨向以及它們所說明的問題————中國超過印度————是合乎情理的,而且也符合眼見的事實。反對用統計數字作依據只是印度人否認中國超過印度的一種做法。 許多印度人很不耐煩,認為外國人只看到機場和乞丐等落後的一面,卻看不到印度取得的許多成就———包括印度最近高速發展的經濟。連一些外國人也忍無可忍,不知道那些外國人為什麼要透過這種低效率和貧窮現象來看印度所取得的成就,不知道他們的東道主如何能長期在這種低效率和貧窮的背景下謀求發展。中國的變化給他們提供了敲列印度的棍子。 中國GDP十年來增長更快 可是,在中國也有乞丐,數據方面的差距也是最近才出現的現象。用人均購買力來衡量,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到20世紀90年代初才超過印度。自那以後,兩國經濟都有了飛速的增長。印度的GDP在20世紀80年代平均每年增長5.6%,從1991年至2003年期間平均每年增長5.8%。中國的增長是可以比較的,但起點高得多,在20世紀80年代平均每年增長9.3%,從1991年至2003年期間平均每年增長9.7%。 由於印度人口增長率高得多,人均GDP差距變得更大了。在1990年至2003年期間,中國人均GDP平均每年增長8.5%,而印度只有4%。因此,2003年中國人均國民收入———按目前的美元匯率折算————是1100美元,而印度只有530美元。鑒於兩國不久前還大體相當,這種差距是令人吃驚的。考慮購買力因素進行調整後,中國的富裕程度比印度超出70%。 從「千年角度」研究兩國情況的經濟歷史學家安格斯·麥迪遜認為,兩個世紀前,中國略富於印度,但自那以後的大部分時間里都比印度窮。按1990年美元不變價格計算,印度人均國民收入從1820年的533美元增長到1913年的673美元,而中國卻從600美元跌到552美元。到1950年,印度人均國民收入是619美元,而中國只有439美元,盡管從絕對數字看,中國在全球GDP中所佔的份額仍然排在印度之前。自那以後的每個十年中,中國的人均GDP增長率都超過印度。 這一發展的一個結果是,在過去一個世紀里,印度的人口和GDP在世界總人口和總GDP中所佔的百分比基本保持不變。而中國的人口在世界總人口中所佔的比例從1/4降到1/5。在20世紀里,中國經歷好幾次嚴重的自然災害,在1958年至1961年又經歷歷史上最嚴重的人為的飢荒。自1980年起,嚴格控制生育的政策遏制了人口增長率。與此同時,中國在世界總GDP中所佔的百分比———考慮購買力因素進行調整後————已經從1913年的8.9%增長到2000年的11%,去年又增長到13%。 國際貿易差距很大 用國際貿易來衡量,兩國之間的差距就更大。在1990年,中國在世界出口中所佔份額是1.9%,在世界進口中所佔份額是1.6%。到2003年,中國在世界出口中所佔份額是5.8%,在世界進口中所佔份額是5.3%。去年,雙向貿易增長36%,中國超過日本成為第三大貿易國,僅次於美國和德國。在20世紀90年代,中國的貿易額與GDP之比增長70%以上。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國家能接近那個數字。而印度的貿易額與GDP之比只增長23%。 印度的貿易也增長很快,去年增長16%。即使如此,印度去年的雙向貿易總額只有1500億美元左右,在全球貿易總額中年占份額不到1%。連續三年,中國貿易增長的部分都超過印度的外貿總額。這意味著兩國在全球貿易系統中的分量有很大的差距,這也改變了相互間的看法。印度出口商在兩年前擔心中國的競爭可能是他們的末日,現在卻擔心中國實現硬著陸可能會破壞正在發展中的一個大市場。 中國的外匯儲備是印度的將近五倍,在2004年增長2070億美元,到年底達到6100億美元。作為全球經濟增長的引擎,中國已經成為富國經濟論壇中的一個重要夥伴。根據它自己提供的數字,中國去年在全球商品貿易增長中佔12%。 印度貧窮人數比中國多 中國政府以及中國人民擔心正在出現的貧富差距,但是,經濟迅速增長已使生活在貧困狀態的人口比例大大下降。據世界銀行說,靠每天不到1美元生活的人數(用購買力平價來衡量)在1981年到2001年期間減少了大約4億人。世界銀行駐中國代表戴維·多拉爾說:「貧窮已經基本上消滅了,對此我們很有信心。」但印度還沒有消滅貧窮。據印度政府提供的數字,印度貧窮人數在1977年至2000年期間減少6900萬人,但仍有2.6億人仍然生活在貧窮中。世界銀行估計,35%的印度人靠每天不到1美元生活,而只有17%的中國人靠每天不到1美元生活。根據世界糧農組織的統計數字,中國營養不良的人數在1990—1992年期間有1.94億人,十年後已經減少到1.42億人。在印度,相應的數字是2.21億人和2.16億人,說明其營養不良的人數仍佔世界營養不良人數的1/4。印度大約47%五歲以下的兒童體重過輕,而中國只有10%。印度的嬰兒死亡率是65‰,而中國只有30‰。印度人出生時的預期壽命是63歲,而中國人是71歲。印度的成人識字率是57%,而中國是91%。 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設計的人類發展指數中,中國得分0.745(滿分為1),在177個國家中名列第94位,而印度得分0.595,名列第127位。然而,值得引人注意的是,用這些基本生活標准來衡量,中國的起點比印度高得多。 當然,如果說人們可以從一大堆混亂的數據中找出最有說服力的統計數字來說明印度和中國之間的差距的話,那麼,這個統計數字很可能就是婦女文盲率。據世界銀行公布的數字,中國87%的成年婦女識字,而印度只有45%。許多東西都是隨女孩接受教育而來的:全家更高的健康程度和受教育程度以及更長的壽命;更有生產力的工人;以及對工業化和都市化進程的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