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國崛起帶給我們怎樣的思考,對中國有什麼借鑒意義
思考:
1. 侵略擴張道路最終必然失敗。所有企圖靠戰爭來征服,壓迫和掠奪其他國的大國,其結局總是和他們的意願相反。
2.近代以來,一個國家真正的崛起,取決於它是否在經濟上崛起,純粹靠軍事征服和領土擴張而實現崛起,很難長治維系。
借鑒:
1.要增強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的緊迫感。
2.要把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納入法制的軌道。
3.加大全社會的科技投入。
4.加大技術創新的政策體系建設。
借鑒意義:
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尊重科學:
①實事求是:社會主義國家改革應堅持從國情出發。
②與時俱進: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需要及時調整政治經濟政策,因此改革是必要的。
③科學發展觀:社會主義建設不能違背客觀規律,必須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改革生產關系、經濟體制;
(2)循序漸進、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改革是個系統工程,需要一個漸進、逐步摸索、總結的過程。
(3)堅持開放、堅持原則:社會主義改革要處理好學習全人類一切優秀成果和抵制西方和平演變的關系,不能閉關鎖國,也不能全盤照搬,正確看待、吸收、借鑒西方先進的東西。
(4)社會主義改革要把經濟建設作為中心,要從改善人民生活為出發點,不能夠為稱霸世界而勿略民生;
(5)黨建重要、民主法治:改革一定要抓好執政黨建設,注意民主、法治建設,充分調動和利用社會各階層力量。
對中國的啟示:
1.抓住機遇,努力發展,盡快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
2.尊重各民族的傳統與文化,和平發展,構建和諧世界。
3.和平崛起
2. 韓國電影對中國電影發展的影響和啟示有哪些
許多韓國電影,特別是一些對大陸來說是禁區的電影,在暴力、血腥、色情等元素里,不僅娛樂性極高,其人文思考和藝術探的情感與索精神更是溢於言表。所以在商業成功外,它們更是席捲各大國際電影節。
韓國電影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除了韓國電影人在電影藝術與商業化效果進行孜孜不倦的追求外,還歸功於韓國政府對電影產業的發展政策。
3、創建文化品牌,打入國際文化市場
韓國文化產業之所以能在國際大市場中獨樹一幟是其順應文化經濟與消費經濟發展趨勢,引導社會文化需求的文化品牌。
3. 韓國電影的崛起及對我們的啟示 論文摘要翻譯成英語要求語法正確,不要網上網頁翻譯,重謝
重謝15分也太少啦...我讓人家給我翻譯跟你這差不多的一段,怎麼說也給100分吶...分太低無法吸引人家的注意哦...
4. 韓國對中國的經濟 政治 文化的戰略重要性
幾乎無影響
冷戰結束後,世界格局發生重大變化,曾是蘇聯一部分的中亞國家以獨立的政治身份步入國際社會。中亞地區因其地處歐亞大陸結合部的獨特地緣位置、豐富的戰略資源儲藏以及在國際安全格局中的重要地位等方面原因重新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熱點。尤其是在「9·11事件」以後,美國以「反恐」為契機駐軍中亞,對中亞的政治、經濟、安全等各方面產生著復雜的影響。同時,各種勢力積極對中亞國家展開滲透和爭奪,中亞的地緣政治格局逐步走向多元化。 冷戰後,中亞局勢發生著深刻變化。中亞各國的政治體制框架基本建立但其中存在著尖銳的矛盾和斗爭;各國的經濟體制轉型初步完成,經濟逐漸恢復和發展;轉型中的中亞各國社會並不穩定,其中暗藏諸多危機;各種勢力在中亞地區的能源之爭日益激烈;地區安全形勢有所好轉但隱患猶存。這些都嚴重影響著中亞局勢的穩定與發展。 中亞五國是中國的近鄰,是中國外部安全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中亞局勢的變化對中國的政治、經濟、能源、安全等方面都會產生巨大影響。中亞地區的跨國民族問題、「泛突厥主義」問題及宗教問題等都影響著中國西部地區的政治穩定;中亞地區是我國經濟發展和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必需的重要市場;中亞豐富的能源儲藏是中國謀求能源進口多元化以維護能源安全的重要來源;中亞地區以「三股惡勢力」為代表的極端勢力對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安全都會產生消極的影響;美國、俄羅斯、歐盟、伊斯蘭國家等多種勢力向中亞地區的滲透,對中國的安全環境產生多重的影響。 中亞局勢對中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至關重要,中國應採取積極的策略以應對中亞局勢的影響。中國應加快上海合作組織的發展和建設,促進與中亞國家多層次、多方面的交流與合作;以「西部大開發」為契機,加快中國西部地區發展,增強對中亞地區的經濟吸引力;積極深化與中亞國家的能源合作;全面加強中國與中亞國家的文化交流,促進相互了解,增進友好關系;加強與中亞國家的和平地緣外交,利用安全合作模式防範地區不穩定因素。 本文研究冷戰後的中亞局勢及對中國戰略安全的影響,不局限於對某一具體領域的研究,而是從政治、經濟、能源、安全等方面分析了冷戰後的中亞局勢,並從政治、經濟、能源、「非傳統安全」等方面就中亞局勢對中國戰略安全的影響進行了探討,較為具體地分析了中亞局勢與中國戰略安全之間的聯系,並對中國應如何應對中亞局勢的變化、處理好與中亞各國的關系、迎接來自各方的挑戰、維護我國西部邊疆的安全和穩定進行了闡述,具有較強的創新性。
5. 各國崛起給中國帶來的啟示
走最適合中國的發展道路
6. 中國經濟發展對韓國經濟有什麼影響
報道稱,韓國企劃財政部在八頁的「參考材料」中稱,中國不斷上升的影響力可能加劇兩國之間的競爭,尤其在出口市場及能源外交領域。企劃財政部在聲明中說:「在拉丁美洲及亞洲等出口市場與中國的競爭預計將加劇,因中國最近簽署的貨幣互換協議將可以使人民幣用於貿易結算。」
韓國媒體及政策制定者們均擔憂出口市場可能輸給中國,從而危及其追趕全球最發達經濟體的努力。企劃財政部稱:「在『北京共識』不斷擴散的情況下,我國也需採取先發制人的對外經濟政策。」
四面楚歌的韓國雙龍汽車,在破產邊緣苦苦掙扎。而雙龍與其大股東上汽之間的沖突也進入白熱化狀態。
■數據資料
中國商品競爭力的提升嚴重影響韓國商品在美國市場地位
2008年6月13日,韓國國際貿易研究院發表了《美國客戶眼中的韓國商品》的報告中指出,隨著中國商品競爭力不斷提升,韓國商品在美國市場逐漸失去優勢。在237家受訪的美國企業中,83.2%的企業對韓國商品的品質表示滿意,60.3%和67.9%的企業分別對其價格和設計表示滿意。29.1%的受訪企業認為是「中國產品競爭力急速提升」是韓國產品在美國市場上的佔有率逐年下降的原因。分析指出,韓國進一步提高美市場佔有率,必須研發高附加價值產品,通過韓美自由貿易來加強價格競爭力,主動搶占市場份額。
韓國經濟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從崩潰的邊緣走向復甦;60年代韓國成功地進行了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開始實施第一個5年經濟發展計劃;70年代躋身於新興工業國行列;80年代發展成為國際市場上一個具有競爭力的國家,被譽為「亞洲四小龍」;90年代開始向發達國家行列邁進。
韓國經濟實力雄厚,鋼鐵、汽車、造船、電子、紡織等是韓國的支柱產業,韓國是農產品主要進口國,經濟發展水平和增長速度屬居亞洲乃至世界前列。2002年汽車產量320萬輛,位居世界第6位,造船訂單標准貨船為世界第一位,電子工業為世界十大電子工業國之一。
韓國再改口徑 稱中國崛起有損韓國經濟
韓國的政府今天是對中國的經濟崛起表示了擔憂,那麼就是說,中國的崛起加劇了中國跟韓國之間的競爭,同時可能會損害到韓國的經濟增長。
韓國企劃財政部星期一在一份長達8頁的參考材料中表示,中國的經濟實力增強,可能會加劇中國與韓國的競爭,特別是在出口市場和能源外交方面,包括拉丁美洲和亞洲市場。因為中國近期與一些國家簽訂貨幣互換協議,將容許人民幣用於貿易結算。為了回應所謂的北京共識的擴散,韓國也需要採納先發制人的對外經濟政策。這份參考資料與韓國政府之前的口徑不同,之前韓國政府形容中國的經濟增長是韓國的機遇,可以讓韓國利用中國的廉價勞動力不斷生產產品來出口到其他市場。但同時也會對韓國的出口構成威脅。有分析師認為韓國缺乏經濟規模或天然資源與中國競爭,因此韓國應該集中焦點在有優勢的外交與經濟能力方面。目前有接近兩萬家韓國企業在中國營運,而中韓貿易去年達到1680億美元,占韓國對外貿易的兩成。
7. 求一篇論文【某國之崛起對中國和平崛起的借鑒和啟示}
這一篇是自己剛寫的!陳健庭寫!希望能幫到你啦!
中國經濟崛起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摘要:中國和平崛起表現在,通過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通過改革開放和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辦法,來創造良好的經濟機制和環境,調整不同社會群體的利益,調動他們的勞動積極性和創造性,推動生產力不斷發展。對外,則是國門敞開,大膽利用國外的資金、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勇於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充實自己。最終以和平發展的經濟及外交模式,一步一步的把中國推向世界的舞台!
一、中國經濟的崛起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經濟一直保持了較快的增長,1952年,中國GDP只有679億元,到1978年增加到3645億元。改革開放後迅猛擴張,2008年超過了30萬億元,達到了300670億元。在1979年~2007年期間,中國經濟以10%左右的年均增長率飛速發展,成為世界所關注的焦點。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經濟繼續保持了穩步的高速增長,從2003年~2007年,更是連續5年達到或超過10%的增長速度。隨著經濟的增長,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都得到顯著提高。
更直觀地講,2008年一天創造的財富量就超過了1952年一年的總量。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總量佔世界的比重不斷提高,2008年為6.4%,位居美國和日本之後,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
與此同時,中國的對外貿易也取得了長足的進展,進出口總額從2002年的6208億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17607億美元,中國如今已經成為僅次於美國和日本的世界貿易大國。在外國直接投資方面,中國已經成為世界投資的熱土。中國自20世紀70年代末期開始吸引外國直接投資,截至2007年,中國已經吸收外資達7893億美元。2002年,中國引資總額更是超過了美國,成為世界上吸收外資最多的國家,中國成為投資人在亞洲的避風港。難怪在全世界最大的500百家公司和100家頂尖的信息技術公司中,超過80%都在中國開展業務。同期,中國的外匯儲備也保持了較快增長,2006年2月,中國外匯儲備達到8536億美元,超過日本成為全球外匯儲備第一大國,到2006年底中國外匯儲備余額突破萬億美元大關,達到10663億美元,2007年中國的外匯儲備高達15282.49。彰顯了中國具有影響世界的經濟實力。中國經濟的發展速度如此高速著實讓世人震驚,遠遠超過了歷史上的日本,創造了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的最大奇跡。
二 分析中國經濟崛起的原因
1.高投資率和高儲蓄率。大量的儲蓄和富有成效的投資是高速可持續性增長的關鍵。對於一個13億人口的現代化過程,投資拉動在相當長時間內仍然是重要的增長推動因素,需要改變的是投資的效率,而不是否認投資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作用。對比中國、日本和韓國三個國家在經濟高增長時期投資增長的情況,我們可以發現,中國自1990年至2006年一直維持了較高的投資,投資佔GDP的比重從25%起步,最高達到48%。 據統計,高投資對中國經濟增長率的直接貢獻每年平均達5.5個百分點。
2. 強大而雄厚的人力資本。目前,我國研發人員總量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2008年,普通高等學校在校學生2021萬人,比1978年增加1935萬人。1978-2008年累計畢業普通本專科畢業生3521萬人,研究生210萬人。巨大的人力資源優勢仍會在今後一個較長時期繼續存在並得到質的提升。
3. 生產率的提高和人力資本的投資所帶來的增長。持續的經濟增長並不能僅僅依靠資本的投資來維持,更為重要的是源於知識增長所取得的技術進步。中國所擁有低廉優質的勞動力資源是維持經濟增長的重要保障,而市場機制以及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的引入又極大地促進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促進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
4. 對經濟發展支撐能力不斷增強的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上個世紀90年代後,經過前期工業化的積累,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進入發展的黃金時期,並逐步由制約發展的瓶頸轉變為促進發展的推進器。比如,到2008年底,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能源生產國、第二大高速公路國,電話網路規模居全球第一、互聯網上網人數居世界第二位,等等,大大優化了中國經濟增長的深度、廣度和潛力。
5.續連貫的經濟政策。改革開放的主題,從農村走向城市,從沿海擴展到內陸,從經濟領域逐步延伸到其他領域,其間出現過挫折或失誤,但旨在提高生產力和市場效率的政策堅定而深刻,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各自推動的國家政策,從戰略角度來看,不但前後一致,而且是繼承關繫上的不斷推進和完善。特別是前30年的政策震盪,尤其凸顯了後30年政策連貫持續的重要和可貴。同時也吸引了大量的外國直接投資。世界上主要的跨國公司都在中國有業務往來,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的持續增長。
三 中國經濟崛起對世界的影響
1.中國經濟的崛起為東亞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勁的動力。日本經濟的長期低迷,減少了其從東亞地區的進口和對該地區的直接投資,這對於東亞經濟的發展和危機後的恢復也造成了沉重的打擊。在過去近30年來,正是由於中國經濟保持了較快的增長,促進了區域內的貿易發展,致使保證了東亞作為一個整體沒有失去經濟的活力,延續了東亞經濟的發展勢頭。根據世界銀行統計,加入WTO以來,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平均貢獻率為13%,僅次於美國,中國的發展已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和拉動力量。同樣,東亞各經濟體也從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中分享到了實際利益。日本之所以能擺脫長達12年的經濟衰退,與擴大對華出口和投資不無關系;
2中國經濟是世界經濟的鎮靜劑。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不僅世界經濟對中國經濟產生影響,而且中國經濟也會對世界經濟發揮積極作用。在1997年下半年爆發的那場亞洲金融危機中。中國經濟就已經顯示出對世界經濟的隱定作用。亞洲金融危機導致亞洲許多國家的經濟遭受重創,經濟發展的成果幾乎在一夜間喪失了大半,經濟恐慌籠罩在大家的心頭。在當時那種情況下,如果中國經濟挺不住,人民幣隨著其他國家的貨幣一同貶值,那麼,金融危機的後果就會大大加深,勢必對亞洲經濟,以至對世界經濟都會產生極其不利的影響。正是由於中國經濟的良好態勢,始終支撐著人民幣匯率的穩定,為亞洲經濟的盡快復甦和世界經濟的穩定發揮了積極作用。同時,近幾年,中國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給低迷的世界經濟注入了活力。在過去的20年中,中國的年均經濟增長率達到了10%,為世界經濟的繁榮做出了貢獻。中國經濟的高增長,增加了大量價廉物美產品對國際市場的供給,使許多國家的人民享受到中國經濟增長的實惠。
另外,中國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為世界投資提供了一個具有吸引力的投資場所,發達國家可以通過向中國投資而獲利,世界經濟也可以因此而受益。
四 對中國經濟發展的改革
中國必須深化政府管理與企業產權的改革,建立統一市場、企業治理結構、健康的金融體系、政府良治、合理再分配與民主機制以及良性的中央與地方關系,維持政治穩定,鼓勵科技開發和創新。只有這樣,中國才能保持競爭優勢和發展趨勢,成為亞洲的「北美」,而不是亞洲的「拉美」,保持中國經濟地位。
總之,中國經濟的崛起離不開東亞以及世界經濟的競爭行列,改革開放、強大的人才市場、高投資等加速了經濟的快速增長,為國家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發展機會,同時也影響著世界經濟發展,也為世界經濟做貢獻。同時,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也為東亞地區的經濟發展與合作提供了新的動力和活力。
8. 韓國給中國帶來過什麼好處
韓國崛起總體上對中國有好處。如果單純從經濟角度考慮,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經濟上的崛起都對中國有好處(前提當然是沒有同產業零和競爭)。首先,韓國是傳統儒家文化圈國家並且是中國近鄰,文化上我們是親戚關系,先天就非常親近。長遠看,韓國崛起意味著東亞儒家文化圈的崛起,在政治、經濟上都有助於中國。其次,從經貿關系來說,韓國是中國第三大外貿夥伴,中國是韓國第一大外貿夥伴,經濟發展上對中國助益甚大.
9. 論述韓國經濟迅速崛起的原因和背景
說到韓國崛起的原因,有三個最重要的因素:美國,日本,以及50-80年代那個發展經濟的最佳時期。 韓國經濟起步時期是全斗煥的軍事政府,過分地獨裁,為韓國的民主化發展構成了很大的負擔 50年代與60年代之交,以電子科學為核心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推動了新技術新產品的問世,提高了生產率,經濟結構發生變化,世界發展呈現強勁的勢頭,使國際市場日益擴大,刺激了各國貿易持續增長。加上美、日全球戰略的考慮,對韓國在資金、技術、物質等方面給予援助,為韓國發展出提供了寬活的發展空間。從64年開始,韓國從進口替代戰略轉向出口導向戰略,把重心由國內市場轉向國際市場,採取多邊化自由化的政策,參與世界競爭,以外貿出口帶動國民經濟發展。 60年代初,韓國作出加快引進外資步伐的決定。有利於發展出口和國際收支改善的原則,30年來,韓國以國內產業結構調整目標為依據,制定了引進外資的鼓勵和限制政策,一直把技術引進作為引進外資的一個重點。在60年代,大膽利用外國先進技術,消化、吸收和創新,促進了產業技術的發展,形成以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為基礎的重工業經濟。80年代以後,重點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以促進產業的升級換代. 韓國持續高速增長為剩餘資本集中提供了參與國際分工的有利條件。為了擴大出口,穩定國際資源進口,抵制保護主義,強化本國產業升級,提高產品競爭力,降低勞動成本,80年代以來,韓國推行了對外直接投資、建立海外生產基地的策略 韓國把提高人的素質作為發展的基礎,立國之初就提出「教育先行」,教育一直超前發展。長期以來,在發展中國家中,韓國政府的教育投入比例一直是最高的國家之一。 韓國在社會發展中有明確的規劃和強有力的手段,對出現的社會問題,如貧富差距,農村問題,及時採取雷厲風行的措施,扭轉了發展的偏差。 韓國在治理腐敗、調整經濟結構、治理金融危機等方面同樣表現了韓國人剛毅的特點。 由於儒家傳統,韓國社會發展中強調社會倫理價值,強調社會風氣的純潔,強調愛國主義,強調人的精神面貌。 韓國社會還保留了大量的舊傳統。現在還有人按古禮祭祀孔子,長幼尊卑秩序在韓國社會中表現明顯。傳統道德仍然被韓國人所信守。愛國主義民族主義成為韓國人最突出的民族特點。
10. 韓國文化產業是怎麼崛起的中國有什麼可以借鑒的地方
首先,我個人覺得那並不是文化輸出。你可以看看各個國家的文化發展。文化產業比重大的基本都是經濟衰退的表現。像日本的那些那種電影,在日本地產泡沫之後迅速崛起了。因為產業失衡,大規模失業,只能靠那個了。國內現在走紅的各種直播也是一樣,確實有一技之長的人來展示才藝,但是大部分完全是搏眼球吸金。韓國的大部分明星根本不值錢,夠年輕整個容就包裝,這就屬於泛濫。是經濟倒退的產物。你看現在哪個事業有成或者在上升期的人有空做直播?所以我們要借鑒就把韓國當作反面來借鑒吧,人人事業成功,就不會產生泛濫明星和直播,而是真正的高端文化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