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教育經濟學什麼科目
教育經濟學是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必修課程。主要探討與教育相關的經濟
問題,包括三大模塊,教育成本與收益(含人力資本理論、教育篩選理論、教育的社會與其
他功能、教育收益—成本分析等內容)、教育財政與規劃(含教育公平、擇校與入學問題、)
、學生學業成就及其影響因素等內容,學校財政及撥款制度,教育問責,教育均等與教育公平,教師勞動力市場,人力資本投資,教育成本與收益,學費、學業貸款和獎助學金,教育與社會經濟增長,發展中國家的教育投資等問題。本課程開設目的有三:第一,了解和學習使用
相關理論(教育學、公共經濟學、勞動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組織理論等)來探索教育問題
的方法;第二,熟悉實證研究的範式和一般特徵;第三,引導學生理解並開展原創性研究。
B. 教育經濟學的學科的基本概念是什麼
教育經濟學是1門新興學科,它主要研究和介紹教育與經濟的內在關系。沒有良好的教育不會有強大的經濟,這是這門課程所揭露的最為深入的1點。
C. 請問有門考研的專業叫做教育經濟學請簡介一下。
教育經濟學概述
教育經濟學是研究教育和經濟之間關系的經濟學分支學科。
教育經濟學是研究教育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教育投資的有效利用及其經濟收益的一門新興學科。是介於經濟學、教育學、數學之間的邊緣學科、交叉學科。
[編輯本段]教育經濟學沿革
自教育產生以來,就和社會經濟發展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早在古代,中國和外國的一些學者就對教育和經濟的相互關系作過一些論述。但限於當時的生產力水平,教育對生產發展的促進作用不太明顯,也不可能對教育所產生的經濟效益作出量的計算。
到了近代,隨著資本主義大工業生產的發展,教育對改革生產技術、促進生產發展所起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從而引起了經濟學家對教育經濟效益問題的日益重視。
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代表人物斯密、德國歷史學派先驅者李斯特等人,對教育和經濟之間的關系作了不少論述。例如,斯密提出:「學習的時候,固然要花一筆費用,但這種費用可以得到償還,兼取利潤。」
但教育經濟學在西方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出現,則是20世紀60年代的事。美國舒爾茨、英國維澤、美國貝克爾等西方經濟學家的著作,為現代西方教育經濟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他們認為,人力資本是與物質資本相對而存在的一種資本形式,它體現在人的身上,可以被用來提供未來的收入;而教育則是人力資本形成的最重要的途徑,教育通過人力資本的形成而對經濟增長產生連續的作用。這一論點成為20世紀70年代西方許多教育經濟學著作的理論出發點。
當前,西方教育經濟學所探討的主要問題是:如何估算教育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如何估算個人的教育投資和收益以及收益率;教育同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之間存在著的關系,教育同勞動力市場變動之間的關系以及如何預測未來的勞動力供求;如何有效地分配和使用教育經費,以便盡可能提高智力投資的經濟效果等等。
教育經濟學以教育在經濟增長和教育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教育支出的宏觀和微觀經濟效果作為研究對象。教育經濟學是一門社會科學,它在闡述教育與經濟之間的關系的原理和規律的同時,並根據設定的前提,運用數量分析方法,對數據資料進行計算、分析,檢驗有關教育與經濟之間的關系和預測這一關系的變動趨勢。
70年代末以來,中國教育經濟學的研究者們對教育在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增長和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進行了廣泛的探討。目前得出的較為一致的看法是:一方面,經濟增長本身要求教育部門輸送大批有一定技術文化水平的勞動者;另一方面,教育事業的發展始終是同一國的國力相適應的,經濟越發達越有可能提供較多的教育費用,促進教育的發展。
一國可能用於發展教育的經費多少,歸根結底要受本國財力所制約。只有在經濟持續增長,財政收入不斷擴大的基礎上,才能使教育經費的絕對額,以及教育經費在財政支出中的比重逐年增大。
教育和社會經濟發展之間存在著如下的關系,即單靠發展生產力,是不可能建成高度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結合的社會的。教育是培養人、造就人的事業,它既促進物質文明的發展,又促進精神文明的發展。無論是社會評價標准、人與人之間的道德倫理關系,還是勞動者自身的發展,都離不開教育。
教育經濟學是一門年輕的學科。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西方教育經濟學作為經濟學的一個分支學科而出現。關於教育與經濟之間的關系、教育對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的作用、教育對勞動生產率的作用等研究,使人們清晰和實證地認識到教育的人力資本投資屬性。70年代初出現的篩選理論和勞動力市場分割理論,以及70年代末出現的教育的社會化理論,從不同側面對人力資本理論提出了挑戰和批判,同時豐富了教育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在現實生活中,由於20世紀60、70年代的教育投資沒有帶來預期的經濟繁榮,各國的教育投資熱情在80年代中期開始有所下 降,教育財政出現緊縮。盡管如此,人力資本理論在教育經濟學中的主導地位並沒有得到根本的動搖。人們對教育投資的社會經濟效益仍然予以高度的關注,這方面的研究繼續為人力資本理論提供著有力的支持。近年來,知識經濟的出現及其與教育的關系開始引起人們的關注。高等教育系統作為創造知識、傳播知識和培養有知識的人才的發源地,其在知識經濟社會中所 起的作用更加不容忽視。
[編輯本段]教育經濟思想的萌芽和初步形成
遠在教育經濟學形成之前,國內國外已有很多關於教育與經濟的相互關系的思想。
在我國,先秦諸子即認識到發展教育是使經濟發展,國家富強的條件;很多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政治家也都認識到教育與經濟之間的關系,如孔子的「庶富教」的思想,說明了人口、經濟、教育三者之間的關系;顏元的「實學」「實行」的思想認為經濟是教育發展的基礎。在西歐,古希臘的柏拉圖也論述過教育對生產所起的作用。但是,由於當時生產力水平和科學技術水平的低下,生產勞動還基本上處於簡單的體力勞動階段,知識和科學在生產中的應用還很少,因而人們也只是認識到教育和經濟之間的一些聯系,但還不能充分認識到教育對經濟增長的重大意義,也不可能形成完整的教育經濟思想體系。
17世紀到19世紀初期間古典經濟學和庸俗經濟學產生並得到了發展,一些學者注意到了人的素質對生產力的影響,並根據勞動價值理論,對教育的經濟意義作了進一步的論述,提出了一些教育經濟思想。但由於當時生產力發展水平以及經濟學和教育學自身發展的限制,還不可能形成一門獨立的教育經濟學科。
其後近一百多年,馬克思和恩格斯等人創立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其中包含了很多科學的教育經濟思想,對教育與經濟的關系作了一系列的論述,為馬克思主義教育經濟學的建立奠定了科學的理論基礎。近代我國具有代表性的學者主要有古襟和楊賢江。古襟1934年發表《中國教育之經濟觀》,運用了經濟的觀點闡述教育問題,辯證地論述了教育和經濟的制約關系;楊賢江所著的《新教育大綱》論述了教育能生產和再生產勞動力,認為科學因實用而生,而進步。西方學者主要有大衛·李嘉圖和馬歇爾等。大衛·李嘉圖提出教育投資的基本思想,馬歇爾提出生產要素包括教育,教育要由國家投資等。眾多的教育經濟思想初步形成,這些教育經濟思想為以後教育經濟學的創建和發展提供了前提和基礎。
[編輯本段]教育經濟學的形成
任何一個學科的建立都不可能是憑空的,它都是在一定的社會背景下產生的,人們主觀上產生了這種需要並具備滿足這種需要的客觀條件時,這個學科才會建立,教育經濟學也是這樣。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科學技術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並被廣泛應用在生產力方面上,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高,促進了世界范圍內的生產力水平的快速發展。人們日益認識到掌握科學技術在勞動生產中的重要性,人們對受教育的需要膨脹起來,因此教育在經濟發展和經濟增長中的地位日益提高,逐漸成為社會生產和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這為教育經濟學的產生提供了條件。
另一方面,計量經濟學的發展解開了剩餘因子之謎,發現了教育是剩餘因素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刺激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計量經濟學的發展也促進了教育經濟學的誕生。
上個世紀20年代,教育經濟學以獨立學科的形式最早於出現在前蘇聯,它創建的標志是前蘇聯著名經濟學家、科學院院士斯特魯米林1924年發表的《國民教育的經濟意義》一文,這是世界上第一篇教育經濟學論文。在該文中,斯特魯米林第一次計量了前蘇聯教育投資對國民收入的貢獻和收益率。該文主要有兩大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體力勞動與學校教育的關系,第二部分是腦力勞動與教育程度的關系。他提出教育與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有關系,學歷與勞動生產率成正比,與年齡相比教育程度對勞動生產率的作用比較持久,辦教育比搞建設的收益更大等觀點。斯特魯米林的這篇論文具有很高的價值,但在當時並未引起國內外學術界的關注。幾十年後,人們才注意到它並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經濟學會會長舒爾茨發表了題目為《人力資本投資》的就職演說,被認為是教育經濟學的獨立宣言。
舒爾茨的人力資本理論區別了以往物力資本的概念,提出了人的勞動能力也是一種資本,可以帶來收益。人力資本是推動國家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人力資本的收益比物力資本帶來的收益還要大。經濟要發展就要重視人力資本的投資,又因為人力資本投資的重要源泉是教育,所以也要重視教育投資。從這個意義上說,西方人力資本理論是教育經濟學產生和形成的直接理論來源。
1962年英國經濟學家韋錐出版了《教育經濟學》一書,標志著教育經濟學的產生。次年,國際經濟學學會召開年會,主題為「教育經濟學的問題」,會後會議發言被匯集成冊出版,這部論文集的出版,使社會上公認了教育經濟學的存在,為以後教育經濟學在世界范圍內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20世紀60年代這一期間,美國的舒爾茨、貝克爾、丹尼森等代表的以人力資本理論為理論基礎和核心內容的西方教育經濟學,在西方一直處於主導地位,被稱為 「主流派」。
[編輯本段]教育經濟學的發展
進入20世紀70年代,教育經濟學在世界范圍內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在國際學術界也有了一定的地位,許多發展中國家紛紛學習和借鑒西方的教育經濟學,世界各國涌現出一批研究教育經濟學的學者,有關教育經濟學的著作及論文層出不窮。
但是,就在教育經濟學傳播到世界各國的同時,西方出現了嚴重的經濟危機,許多發達國家和一些發展中國家受此影響,經濟開始蕭條。一些國家把資金投入到教育,希望通過教育帶動經濟的復甦,但是並沒有取得成功。不景氣的經濟狀況與教育的不斷擴張發生矛盾,出現了種種人力資本理論不能揭示和解決的問題,人們逐漸認識到人力資本理論的局限性並試圖擺脫它的束縛,採取新的方法分析教育與經濟的關系,這刺激了人力資本理論的新發展。
由此,一些有關教育經濟的新學說應運而生,影響較大的主要有三種:篩選假設理論、勞動力市場劃分理論和社會化理論,它們並稱為第二代人力資本理論。
1.篩選假設理論(又叫文憑理論)
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經濟學家邁克爾·斯賓塞和索羅等提出篩選理論,他們認為人力資本理論關於教育能提高人的認知能力,從而提高勞動生產率,促進經濟增長的論斷是不正確的,教育的作用主要不在於提高人的認知水平,而是對具有不同能力的人進行篩選。「教育作為一種篩選裝置,它為僱主提供信號來幫助僱主識別不同能力的求職者,將他們安置到不同職業崗位 。」
2.勞動力市場劃分理論
勞動力市場劃分理論是涉及教育與工資問題的研究,是20世紀70年代初期出現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戈登、多林格等。他們把勞動力市場劃分為主要勞動力市場和次要勞動力市場,主要勞動力市場為勞動者提供大公司、大企業的工作,次要勞動力市場為勞動者提供小企業、小公司的工作。教育的作用不在於提高個人的知識技能,而在於它是決定個人是在主要勞動力市場,還是在次要勞動力市場上工作。
3.社會化理論
社會化理論於20世紀70年代中期出現在西方,它的創始人是鮑里斯和金梯斯。社會化理論是一種探討教育的社會化功能理論,它從教育的功能和結構方面來分析教育維持資本主義制度方面的功能。社會化理論認為教育的經濟功能源於它的社會功能,而教育的社會功能,遠比教育提高知識技能對經濟的影響更重要。上述這些理論在批評人力資本理論的同時,確實提出了一些新的觀點和主張,但是,由於這些理論或缺乏證據的支持,或缺乏邏輯上的嚴密性,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所以最終未能獲得普遍的承認。
[編輯本段]教育經濟學的不斷成熟
20世紀80年代以來,是教育經濟學不斷完善不斷成熟的時期。在研究方法上,更趨向於實證分析和個案分析。
西方學者開始研究過度教育及其與生產率的關系問題。過度教育表現為知識失業和知識貶值,知識失業是指教育所培養的勞動力超過了社會需求,大量的學生畢業即失業。知識貶值是指受過較高教育的勞動者從事只需受過較低教育的勞動者就能勝任的工作,大材小用,資源浪費。西方的教育經濟學家認為教育與勞動生產率的關系並不必然是正向的。要使教育與經濟協調發展,教育結構與經濟結構相平衡,勞動者能夠找到滿意的工作,實現其職業願景,而不是勞動者所受教育的層次越高越好。
另外,20世紀80年代還出現了學校規模經濟研究。因為教育的經營需要運用各種資源,需要適當的經營規模,才能充分,發揮其效能,因此教育的經營必須依據規模經濟的原理、最優化原理和科學管理的方法,運用一定的人力、物力、財力取得最佳的辦學經濟效益。教育規模經濟的形成是在保證一定教育質量前提下使學校資源獲得充分和適當的應用,否則就是不經濟。
20世紀末,西方教育經濟學的研究在廣度、深度上均有一定的發展。研究的內容和范圍也明顯拓展,出現了許多新的研究課題,如教育的生產、教育的需求以及教育的收支等。尤其對於教育和以信息為基礎的世界經濟、信息技術對教育生產的影響、教育成本等領域給予了更多的關注。人們引入經濟成本或機會成本的概念來分析教育成本。除了教育支出之外,機會成本這一概念注意到了人們在受教育過程中放棄的機會而帶來的成本。早期的研究趨向主要注重政府的教育成本研究,進入90年代以後則十分重視私人成本的研究。
另外,國際性的研究組織與機構不斷增加,許多國家設立了專題性研究組織、學會和機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了國際教育計劃研究所,重點研究教育結構與職業結構的關系;一些大學也設立了教育經濟學研究所等,並在大學里開設了教育經濟學課程。
在計算方法研究方面,數量化、定量化以及數學模型設計等計算方法被廣泛重視,並且著有計算方法方面的專著,如《教育的經濟計量模式》等。
[編輯本段]教育經濟學研究的主要內容
教育經濟學研究的主要內容有:教育與經濟的關系的表現形式及規律性;教育的投資方向及內部結構;教育領域中勞動的特點與分配原則;教育投資的經濟效果;教育經濟學的方法論等。
[編輯本段]教育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和方法
教育經濟學以教育在經濟增長和教育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教育支出的宏觀和微觀經濟效果作為研究對象。教育經濟學是一門社會科學。馬克思主義教育經濟學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方法論基礎,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闡述教育與經濟之間的關系的原理和規律。同時,它根據設定的前提,運用數量分析方法,對數據資料進行計算、分析,檢驗有關教育與經濟之間的關系和預測這一關系的變動趨勢。
中國教育經濟學研究的主要成果 70年代末以來,中國教育經濟學的研究者們對教育在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增長和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進行了廣泛的探討。目前得出的較為一致的看法是:教育和經濟增長之間存在著如下的關系,即一方面,經濟增長本身要求教育部門輸送大批有一定技術文化水平的勞動者;另一方面,教育事業的發展始終是同一國的國力相適應的,經濟越發達,越有可能提供較多的教育費用,促進教育的發展。一國可能用於發展教育的經費多少,歸根結底要受本國財力所制約。只有在經濟持續增長,財政收入不斷擴大的基礎上,才能使教育經費的絕對額以及教育經費在財政支出中的比重逐年增大。②教育和社會主義社會經濟發展之間存在著如下的關系,即單靠發展生產力,是不可能建成高度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結合的社會主義社會的。教育是培養人、造就人的事業,它既促進物質文明的發展,又促進精神文明的發展。無論是政治思想、社會評價標准、人與人之間的道德倫理關系,還是勞動者自身的發展,都離不開教育。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教育的發達與否,教育質量的高低,直接和間接地影響著社會的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並影響到二者相結合的程度。
D. 中國海洋大學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屬於哪個學科門類
你好!
教育經濟與管理,是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與交叉學科,屬於社會學科範疇,是公共管理(一級學科)下的五個二級學科之一。
而公共管理(一級學科)屬於管理學(學科門類),所以教育經濟與管理(二級學科)屬於管理學(學科門類)。
該專業主要是運用教育學、經濟學與管理學的理論和方法,研究教育與經濟的相互關系及其變化的發展規律,研究教育領域中經濟投入和產出規律、教育事業的跨躍式發展,以及研究教育發展中的管理規律的科學。
E. 教育經濟學的介紹
教育經濟學是研究教育和經濟之間關系的經濟學分支學科。 研究對象是教育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教育投資的有效利用及其經濟收益。是介於經濟學、教育學、數學之間的邊緣學科、交叉學科。
F. 教育經濟學考研考什麼
教育經濟學考研考思想政治理論、英語、教育學專業基礎綜合。
1、101思想政治理論:主要包括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形勢與政策以及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
2、201英語:也叫英語一。學術類型的專業考英語一。
3、311教育學專業基礎綜合:教育學專業基礎綜合考試涵蓋教育學原理、中外教育史、育心理學和教育研究方法等學科基礎課程。要求考生系統掌握上述教育學學科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方法,能夠運用所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斷和解決有關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
(6)教育經濟學屬於什麼學科擴展閱讀:
教育經濟學:
教育經濟學是研究教育和經濟之間關系的經濟學分支學科。研究對象是教育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教育投資的有效利用及其經濟收益。是介於經濟學、教育學、數學之間的邊緣學科、交叉學科。
研究內容主要有:(1) 教育的「生產性」;(2) 教育投資與國民生產總值、國民收入、財政支出之間的比例關系;(3) 教育投資在各類教育內部結構中的合理分配;(4) 教育投資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