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從什麼角度答

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從什麼角度答

發布時間:2022-06-24 08:37:40

『壹』 請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自由貿易區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要求舉例)

使長江三角洲更加開放金融業更開放與國際接軌高新技術更加發達帶動周邊產業出口拉動投資人民幣國際化步伐加快

『貳』 宏觀經濟政策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

每個時期得宏觀經濟政策都不一樣,宏觀調控的目標簡單作答就是:促、增、穩、保。
促進經濟增長
增加就業
穩定物價
保持國際收支平衡。

而社會主義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是:保持經濟總量平衡,抑制通貨膨脹,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實現經濟穩定增長。

以下的材料供你參考吧
我國1992年正式提出向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過渡以後,市場經濟意義的宏觀調控逐漸走上歷史舞台。
從2003年起,中國進入新一輪經濟上升周期,既不同於上世紀90年代初期、中期的全面經濟過熱和嚴重的通貨膨脹,需要緊縮性的宏觀調控來治理;又不同於前幾年經濟偏冷和通貨緊縮趨勢,需要擴張性的宏觀調控政策來治理。現在我國實際經濟增長率還在潛在增長率的范圍內。我國現時潛在經濟增長率估計為9%~10%。實際經濟增長率2003年為9.3%,2004年為9.5%。
從經濟角度來看,當前既有局部過熱,特別是一些部門投資過多的現象,又有總體上供大於求,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
從投資過多方面來說,經過去年加強宏觀調控,取得成效,固定資產投資增幅由年初一季度的43%,回落到全年的25.8%,鋼鐵、水泥、電解鋁等部分行業投資過快的增長勢頭得到一定的遏制。今年1~2月固定資產投資達24.5%,漲幅比去年12月高出3.2個百分點,而且是在去年同期基數較高(52%)的情況下的增長,所以目前投資增速仍在比較高位運行,並且有局部反彈的現象,煤、電、油、運瓶頸制約仍然很緊張。
從供大於求方面來說,商務部對2005年上半年600種商品供求情況排隊,供過於求的商品占排隊商品總數的73.2%,供求基本平衡的佔26.8%,沒有供不應求的商品。現在通貨緊縮趨勢已經淡出,雖然出現通貨膨脹的壓力,但嚴重膨脹趨勢尚未形成,尚沒有強烈的信號表示近期會發生高通貨膨脹。
在宏觀經濟這一變化形勢下,我國實行了六七年的帶有擴張性的宏觀調控不宜簡單轉變為全面緊縮,只能由上一輪宏觀調控的「從松」政策,轉向採用「中性」的政策。由「從松」轉向「中性」,就要適當收緊。中央提出今年要實行雙穩健的財政貨幣政策,是一次科學的相機抉擇。
現在採取雙穩健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實質上都是經濟學意義上的中性宏觀經濟政策。所謂「中性」的宏觀經濟政策,是相對於擴張性政策和緊縮性政策而言的,是一種有保有壓,有緊有縮,上下微調,松緊適度的政策。從以前治理通貨緊縮時期的適度從松的宏觀調控政策向目前的中性政策調整,客觀上具有從緊的效果,能起到抑制一些部門過快的投資需求,防範由通縮轉向通脹趨勢的作用。但實行中性政策的意義還不止於此。
中性的宏觀經濟政策,實質上是要「雙防」,既防止通貨膨脹苗頭的滋長,又預防通貨緊縮趨勢的重現。對於一些投資過熱的行業,如果不能通過政策調整及時控制,就有可能導致通貨膨脹;同時,過度投資形成的過剩生產能力,因為沒有最終消費的支撐,又會引起通貨緊縮。通過投資規模適當控制,既能遏制因投資膨脹而導致的投資品價格過度上漲,防止通脹苗頭滋長在先,又能抑制過度建設造成的產能過剩,防止通縮趨勢再現於後,從而實現「雙防」的目的。
中性的宏觀經濟政策也是對比較突出的結構問題對症下葯。對鋼鐵、水泥等投資過熱的行業從緊,對農業、西部開發、社會事業、生態環保,對經濟發展中的薄弱環節,加大支持力度,既堅決控制投資需求擴張,又努力擴大消費需求。上下微調,有松有緊,松緊適度,就能逐步緩解和克服當前比較突出的瓶頸制約和結構問題,延長此一輪經濟周期的上升階段。所以中性的宏觀調控政策,是把總量調節與結構調整結合起來,需求管理與供給管理結合起來,短期發展與中長期發展結合起來,保證中國經濟這艘大船持續平穩較快地航行的政策。
這兩年的經濟運行給我們的感受是,經濟增長超過了9%,就會出現某些方面綳得較緊,資源矛盾供應較為突出,煤、電、油、運持續緊張,物價上漲壓力也不時地增大。但所幸的是,還沒有引起全面的緊張崩盤,消費品以及日用品供需並不緊張,PPI(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傳導到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去,也受到阻礙。盡管如此,近期為了緩解資源供應的壓力,尤其是為了推進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轉向集約,不宜著重數量的增長,而是要下大力著重質量的提高、資源的節約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所以中央把今年經濟增長目標定在8%,作為控制經濟增長的杠桿,是有道理的。
我再重復一遍,拉長上升的經濟增長周期,才是我們這次宏觀調控的目的,而不是全面的軟著陸。現在有些中外研究機構和媒體熱衷於宣傳我國已經實現了軟著陸或正在實現軟著陸,其實中央、國務院文件沒有一處講過中國經濟將實現軟著陸的話。這與1997年的情況截然不同。當前國家的宏觀調控措施綜合考慮了各方面的因素,果斷有力,適時適度,區別對待,注重時效。只要我們全面、准確、積極地理解和貫徹中央加強宏觀調控的方針政策,就一定能夠消除經濟發展中的不健康因素,使國民經濟朝著全面、協調、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叄』 政治上,談對某經濟現象的認識,從什麼角度答好

濟是一種人的行為科學,所以,脫離了對人的社會屬性和文化背景來分析是不正確的,也是不現實的.這是政治經濟學的人文精神的基礎.而對於政治經濟學而言,它研究的不是單一的個體的行為表現,而是一個地區的一個社會的一個國家的經濟行為和表現,所以,它必然是表現為一個統計學上的數字和表達.這就是其數理表達的根本.

而經濟學的出現和發展是一個自然的過程,也是一個社會發展的過程.即經濟學有其獨立的一面,但同時也是社會制度的一個組成,它是必然要受到社會其它方面的制度和因素的影響,這就是政治經濟學歷史與邏輯的關系.

經濟不僅是一個買與賣的表現.它也是不同的階級和集團的生產/分配的一個復雜的過程,是利益和利潤的交換和流動的過程.而這就是經濟現象與經濟本質的表現.

『肆』 大小城市發展不平衡對經濟發展有什麼影響

一個國家和地區的城市化選擇什麼樣的戰略模式,是由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中國在選擇城市發展的戰略模式時應根據:經濟全球化、信息化技術、現代分工體系、不同階層利益的均衡以及環境、資源等因素來確定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發展戰略;經濟全球化;信息化;城市可持續發展

一個城市的發展戰略方案,在大的方面主要涉及城市發展的階段定位,即回答這個城市目前所處的發展階段和空間方位;其次是城市發展方向和道路的確定;此外還有城市產業模式、城市系統協調發展等。根據這些要求,在具體制定城市發展戰略方案時,需要考慮以下因素:

一、經濟全球化對城市發展的影響

21世紀是經濟全球化向縱深發展的世紀,經濟全球化對現代城市發展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使現代城市發展環境出現了同質化發展趨勢,對城市發展國際性與開放性提出新的挑戰。城市發展環境同質化趨勢,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經濟制度的同質化,即市場制度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主流制度;經濟交往規則國際化,即在世貿組織框架下的全球貿易體系,使按照共同貿易規則從事經濟活動成為經濟一體化的內在要求;在信息技術支撐下形成經濟活動平台,使產業要素在全球范圍內高度流動和重組成為21世紀世界經濟發展趨勢。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同質化大環境,在擴展了城市發展空間的同時,也提升了以城市為核心的地區之間的競爭層次;為城市發展提供了新機遇的同時,也提出了新的挑戰。在制定21世紀城市發展戰略時,經濟全球化導致的同質化環境是必須考慮的因素。

一是在城市發展的空間定位上,必須從全球化的高度來確定城市發展可利用資源的空間邊界。要從信息化改變的現代世界的空間中,從虛擬空間、關聯空間、輻射空間、核心空間等多維空間中確定城市發展的新空間和新位置。

二是在城市發展的目標定位上,應從全球經濟發展趨勢與本地經濟優勢的結合中,確定21世紀城市發展戰略目標。在同質性中找出差異優勢,是確定新戰略目標不可缺少的新思路。

三是在城市競爭對策制定上,應當考慮全球化背景下已提升的競爭平台和已發生的競爭內容來確定新競爭對策,確定如何打造新核心競爭力的競爭方案。

二、控制城市規模

中國進入了快速城市化時期,2004年我國城市化水平達到41.8%,較1978 年增加了26 個百分點。相應地,城市用地規模不斷增長,1985 -2 0 0 0 年我國城市建成區用地年均擴展速度為850km2。進入21 世紀以後,在經濟高速增長的情況下,城市的空間結構面臨調整,許多城市的總體規劃都進入修編階段。

在各城市總體規劃進行修編的過程中遇到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城市規模問題。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大部分城市總體規劃確定的人口與用地規模在1990 年代初已被突破,城市總體規劃的范圍、目標和標准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二是許多城市在1990 年代中後期就開始城市總體規劃的修編或編制城市發展戰略規劃,其中2010 年的城市人口規模出現了大幅增加的現象,比上版總體規劃確定的2010年城市人口規模增加30%以上。城市發展規模一直是城市總體規劃編制和審批關注的焦點,多年以來主要是通過預測人口規模來確定用地規模,在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入的情況下,城市人口規模預測的不確定性越來越強。如何解決城市總體規劃中的城市規模問題得到城市規劃界的關注。縱觀現有的文獻,主要有3 種代表性的觀點:(1)產業需求的角度。根據城市的性質、職能的特點預測城市生產性用地和非生產性用地;(2)制度建設的角度。在經

濟的轉型時期,要實現「範式的轉換」由規模控制向制度建設轉變;(3)市場的角度。由於市場力量在城市發展和建設中的作用越來越強,對城市規模預測的一個可取的方法是確定一個規模目標域,按市場變化不斷調整規劃與建設的目標,解決未來發展的不可預測性。總之,在城市規模的確定中市場的因素越來越重要。我國土地資源稀缺,城市發展的政策要求促進城市發展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城市規模的控制十分必要。那麼,在經濟轉型階段,政府如何控制城市規模呢?

城市規劃是政府對社會經濟宏觀調控的一種手段,在人口規模越來越由市場決定的情況下,只有通過分析和掌握影響城市用地規模的因素,政府才能運用自身的資源,實現對經濟發展和城市空間結構的引導。在我國城市經濟發展水平遠未達到發達國家相對穩定的水平階段時,通過城市用地規模實現對城市規模的調控將會更加符合我國現階段的實際情況。

三、現代分工體系對城市發展模式的影響

產業集聚理論認為城市的發展有賴於城市產業的集聚,城市不僅有使產業集聚的功能,反過來產業集聚形成的集聚效應,又會成為推動城市發展和產業發展的動力。產業集聚與產業本身的發展和城市的發展具有一種互動機制。事實上,現代城市不僅是產業要素或產業群聚集的平台,同時也是現代社會化大生產分工發展的平台。可以說現代社會分工與城市的發展緊密相連。城市所具有的規模效益是建立在高度分工的基礎上的。沒有分工的發展就沒有產業規模的擴展,越是大城市越有利於專業化分工發展。所以我們在制定城市發展戰略時,必須充分地考慮分工的因素,從現代社會分工體系中對城市產業發展進行定位,對於我國城市發展戰略制定顯得尤為重要。由於我國是一個有著悠久的自給自足小農經濟傳統的國家,在制定城市發展戰略時,往往缺乏社會化分工觀念,總是在一個封閉的空間中搞小而全。在這種傳統觀念的束縛下,我們已經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目前中國形成的產業布局高分散,地區之間雷同的產業結構,極大地制約了社會分工的發展和城市功能的發揮。按照現代經濟分工發展的要求,調整產業結構布局,重新確定城市產業結構模式,是21世紀中國城市發展戰略必須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按照現代分工發展的要求,在城市發展道路的選擇和城市產業類型定位上,需要考慮以下因素:

一是要從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正在出現的新一輪分工與中國經濟發展的關系中,重新思考中國城市分工格局。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經濟活動的半徑和資源配置的空間。由於目前的中國是一個具有經濟的高成長性和市場待開發的國家,加上良好的投資環境和廉價的勞動力,使中國成為目前世界上吸引投資最多和對製造業轉移最具有吸引力的國家。面對新的國際分工大調整的格局,我們不能滿足於對外資所具有的吸引力,應從產業發展戰略的高度來思考如何將這種吸引力變成我們未來的產業競爭力。從戰略上解決這個問題,就有一個如何面對國際製造業的轉移與國內民族工業發展相協調的問題;就有一個如何將製造業轉移帶來的國際分工鏈與國內產業分工鏈合理銜接的問題。歸結到城市產業布局上,就有如何處理吸引外資國際大都市與周遍城市的分工系統的再調整問題。目前國內面對國際製造業轉移的機遇,出現了建立製造業城市熱。有些城市不顧自身條件的限制,在城市規劃和產業定位上一味模仿搞國際化大都市。如此下去將會造成新一輪的資源浪費。

二是要從中國產業升級發展的趨勢,思考城市的產業發展方向。目前中國正處在產業升級的過程中,從城市與產業發展的關系看,新興產業的發展將推動一批新興城市和新的產業區域的出現,對此我們要有足夠的准備。中國新興產業興起的過程就是新一輪分工形成的過程。特別是處在大城市周邊的中小城市、中西部尚未開發的城市,在未來城市產業定位上,更要考慮這些因素。這些地區在城市產業戰略定位上,容易犯的錯誤就是模仿中部和大城市搞雷同的產業結構。 三是要從地方的競爭優勢上,確定城市的產業發展戰略。在如何認識地方競爭優勢上,要走出一個誤區:這就是簡單地認為別人沒有的我有,就是競爭優勢。其實這是非常片面的認識。目前在西部大開發中,在這種片面觀點的誤導下,搞所謂的特色產業具有很大風險性。在現代社會化市場經濟條件下思考我們的競爭優勢,不能簡單地認為,別人沒有的我有就是優勢。全面的認識應當是,市場需求的別人不能提供,而我能提供的,或者我比別人能更有效地提供,才是我們的競爭優勢所在。如何判斷哪些是市場需要的,就是要從現代分工系統中去尋找和判斷。盡管某一城市有豐富的旅遊資源、獨特的礦產資源,但有不一定就是優勢,

只有當這些資源成為社會需求的資源時,才能成為開發的優勢。

四、不同階層利益的均衡對城市政治文明與城市理念發展的影響

城市不僅是各種產業要素集聚的平台,也是不同利益群體的組合體。無論是古希臘時期的民主,還是15世紀之後在新興城市中產生的資產階級民主,都說明了城市是民主產生的溫床。由於城市經濟是一種交換經濟,在工業經濟時代這種交換經濟又演變為一種市場經濟。而現代市場經濟是一種法制經濟、契約經濟,在法律和契約面前人人平等的經濟自然也是一種民主的經濟。古代社會存在以鄉村為單位的分散的農耕經濟與以城市為依託形成的集權政治,由於政治的力量遠大於經濟的力量,所以,在這樣一種社會基礎上不可能有民主政治,只能是集權政治。

總之,近代以來工業化城市的出現,不僅賜給了人類一個高效率的社會財富的生產方式,同時在這種高效率生產方式形成的作用下,還給予了人類另一種社會財富:這就是以民主為核心的現代城市的政治文明。黨的十六大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的政治文明,這非常符合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需要。我們可以相信,21世紀中國政治文明的建設最重要的基地應當是在城市。隨著中國城市的發展,城市民主必將成為中國民主政治的主要內容而發展。21世紀中國城市民主意識出現,將會成為中國政治文明的主要推動力。

無論是從城市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看,還是從現代城市文明發展的趨勢看,以及從建立社會主義城市文明的本質要求看,中國的城市政治文明應當是以人為本、以知識為本的政治文明。所謂以人為本的城市文明,就是現代城市規劃和設計、城市財富的分配和使用,都應當在滿足人的發展、實現人的價值、體現人文關懷的目標下進行。由於城市中的人,是由各種利益群體和不同階層組成的人群,所以城市的政治文明必須是各種階層利益能夠在城市的政治制度框架中得到均衡表達的政治文明,這就是城市的民主政治。社會主義的城市政治應當是有利於城市生產力發展的政治,適應現代信息技術和知識經濟發展的需要,那麼社會主義的城市政治就應當是以知識為本的政治。所謂以知識為本的政治,就是城市的文化趨向和政治激勵都應當是朝著有利於城市知識積累和人的素質提高的方向發展。

目前在中國制定的城市發展戰略中,我們比較注重城市的經濟與產業發展.

『伍』 簡述發行國債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及原因

發行國債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適度的國債規模刺激經濟發展,規模過大對經濟發展有負面效應,適度的國債發行可以有效控制貨幣供應量。國家公債的運用可以影響市場利率。適度的國債可以調節供給與需求的總量平衡。

原因:國債是彌補財政赤字的較優方式。敗政赤字出現後,一般有三種方式彌補。一是動用歷年的財政結余;二是向中央銀行借款或透支;三是發行國家公債。

政府通過發行國債,將社會暫時閑置的個人公共消費資金集中起來,並改變其使用性質,將其轉向公共設施和基礎設施或將資金沉澱下來,變一部分現實的購買力為潛在的購買力,從而減緩總需求壓力。

(5)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從什麼角度答擴展閱讀:

在所有的理財產品中,國債由國家信用做為背書,應該是屬於最安全的投資產品。稱市場稱為「無風險投資」。

2019年,國債三年期收益率為4%,五年期收益率4.27%,相比銀行定期同期產品並不低。在銀行理財產品打破剛兌的情況下,國債毫無疑問成為了「保本理財」性價比較高的替代品之一。

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推出儲蓄國債「隨到隨買」試點,將儲蓄國債發行時間由原來的10天延長至全月。

而個人投資者可在4月全月,通過40家儲蓄國債承銷團成員共計約13萬個營業網點,以及27家儲蓄國債承銷團成員的網上銀行購買儲蓄國債,有利於提高個人投資者購買儲蓄國債便利性。

本次發行的電子式儲蓄國債在發行期內不得提前兌取,發行期結束後方可提前兌取。而且提前兌取業務只能通過承銷團成員營業網點櫃台辦理。

『陸』 公共投資對經濟發展的影響表現在哪些方

對區域經濟影響
國家區域投資政策是具有基礎設施及生產性項目建設投資決策權的中央政府慣於實施的一項區域經濟政策。國家公共投資在各區域之間的分配對區域經濟發展影響極大,它是區域經濟發展的直接推動力之一。國家投資主要從兩個方面影響全國的經濟布局:一是由國家投資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諸如解決交通運輸、郵電通訊、供電、供水、住宅等方面問題,改善區域投資環境,為工業化、城市化創造必要的條件;二是根據國家的產業政策在一些重點區域建設和布局一批工業企業,以謀求區域經濟增長和區際經濟相對均衡發展。可見,公共投資是縮小區域經濟發展差距、加快落後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經濟手段。加大對落後區域,尤其是貧困地區的資金投入,可以提高其經濟實力,加快發展速度,縮小區域經濟發展差距,實現區域經濟的均衡增長。
公共投資是實現區域經濟發展宏觀調控目標的重要保證。區域經濟發展宏觀調控目標可歸結為: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實現區域間的共同富裕。公共投資為實現其目標提供了保證。調整重大生產力布局,支持和幫助經濟欠發達地區發展經濟,促進全國各地區經濟協調發展,也需要政府適當進行投資。可以說,沒有投資的實現,就沒有區域生產力的發展,其他變數的增加和改善也就難以實現。不僅如此,區域投資還具有協調區域經濟發展目標的作用。投資既然是生產能力的生成活動,就必然包含著各種生產要素的組合。因此,投資的作用對象是多重的,它同時對人、財、物等諸要素及社會各方面產生影響,一方面對它們提出量的要求,另一方面還對它們提出質的配合。政府通過對落後區域投資,興建一些重大的投資項目,對落後區域經濟發展起到刺激作用來增加一些區域的經濟實力和這一區域的社會總產出,提高落後區域固定要素集中程度,增加流動性要素的潛在邊際生產力,吸引流動性要素的進入,進而能夠改善區域的產業結構。
區域投資是實現科學技術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紐帶和橋梁。如果區域投資能充分體現區域生產對科學技術進步的要求,就能有效地利用科學技術的既有成就,投資效益就會有很大提高。不僅如此,區域投資的規模和投資方向還決定著區域各產業的固定資產擁有量,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社會再生產結構。區域投資方向合理,就能適時地促成新興產業興起,加快某些薄弱產業的發展,以及產業內部結構的改善,從而建立起產業間新的比例關系,逐步改變和不斷調整區域不合理的產業結構。可見,投資有助於促進區域經濟發展中各種主要比例關系的協調,有助於同時實現區域經濟發展的各項目標。也就是說中央政府能夠利用它們在基礎設施及生產性項目建設上的投資決策權,選擇一部分區域作為基礎設施及生產性項目建設的重點投資區域,通過它們所屬的投資機構注入建設資金來促進這些特定區域的經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一般具有耗資較大、工期長、利潤低、見效慢等特點,地方政府和企業往往無力獨立承擔其中較大規模的項目。中央政府從財政總收入中專門設立基礎設施建設基金,負責對基礎設施中規模較大的水利工程、鐵路建設、電力工程等項目的投資。政府在縮小區域經濟發展差距方面的資源配置職能,就是通過財政投資分配,直接為不發達區域提供基礎設施等公共產品。

『柒』 。。對我國經濟的影響類的題應從哪幾方面回答

政治:是我國更多的參與國際競爭,參與國際貿易,體現大國形象,這不經有利於提升自身競爭力,還對我國的經濟結構的轉變、促進社會又好又快發展騎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經濟:有利於加快國內經濟轉型的步伐,增加出口,促進經濟向外向型轉變,有利於調整我國經濟結構,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社會:使我國社會經濟結構發生質的轉變,人民更多的參與國際貿易,由此帶動的社會福利、保障、公平、市場開放的變化,是極為可觀的。
若需更加詳細的解答可上網路搜啊,很多的

『捌』 為什麼貧富差距是經濟問題,它會從哪些方面影響1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啊

收分配所形成的貧富差距,如果僅從經濟的視角上看,對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是極為有害的,殺傷力是極大的。
1、由於收入差距,社會生產出的東西就不能完全得到消費,從而使整個經濟結構產生失衡,使經濟進一步發展受阻。簡單地說,就是窮人想買東西,但沒有錢,富人有錢,但不想買冰箱彩電洗衣機低檔汽車等。這樣社會經濟增長就難以為繼,企業知道社會對許多商品有需求,卻不知道生產什麼好。
2、勞動者收入長期偏低,對勞動力再生產會產生較大影響。勞動者子女和自身素質得不到提高,經濟增長就失去基礎條件。
3、勞動者收入長期偏低,使就業失去穩定性。從而使生產失去穩定性。現在東部許多企業怕過年,過年後工人就不回來了,招新工人也沒人來。於是專家們就說這是人口紅利沒了,勞動力不足了,還要多生孩子。其實是老闆給的錢太少了,他們自己掙的太多啦。專家們希望勞動者總是生存在最低生活水平下,這種心態是不對的。同時,低收入也使勞動者積極性創造性受到打擊。
4、當高收入者的收入在整個經濟中佔有相當大的比重之後,社會生產已經不能由國家和社會來決定了,而是要由高收入者,即資本來決定啦。這時經濟會處於某種失控的狀態下。因為資本的屬性是最大限度地增殖,而當生產領域滿足不了資本增殖的要求後,那麼它們會轉向金融等領域進行炒作。這時生產領域會被邊緣化,第三產業,尤其是金融市場極為發達。資本不再關注生產領域,而是關注財富的轉移,不僅從本國窮人手中向富人轉移,而且從不發達國家向發達國家轉移。房地產等成為資本炒作工具。世界經濟處於一種瘋狂的狀態下。處於一種弱肉強食的狀態下。想想美國的次級貸所形成的世界經濟危機,想想美國的產業結構,想想為什麼他們能借錢消費,許多事情難道不明白了嗎?
5、收入分配的差距不斷擴大,形成了黨和政府官員腐敗增長的條件。而中國經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政府計劃管理和調控的,這對國家經濟發展的影響是極大的。現在,當中國中央政府對房地產等領域進行宏觀調控時,地方政府、國有壟斷企業、銀行、某些國家部委、一些專家學者,都沒有表示積極支持,而是在那裡消極應付。這使國家抑制通脹的措施打了許多折扣。
6、貧富差距擴大,使人們的思想亂了,對經濟發展產生負面反作用。如人們經濟活動中的道德滑坡,假冒偽劣有毒產品橫行。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急於致富所致。地方政府的形象工程,也是急於陞官發財所致。
還有許多,就不一一例舉啦。

『玖』 從經濟學角度分析人民幣升值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帶來哪些影響

兩個方面看:
有利影響:其一是有利於進口的增加,其二是外企利潤額增加,改善投資環境,吸引再投資;其三是吸引外資對資本市場的流入,間接投資比重上升;其四是有利於外債的還本付息,減輕債務償還的壓力,
這個表現在航空業上比較明顯;
不利影響:其一是抑制出口增長,減少凈出口;其二是作為新興國家,影響資本市場的穩定;其三是增加就業壓力;其四是影響調控政策尤其是貨幣政策的有效性。

閱讀全文

與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從什麼角度答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哪個故事書里有觀書有感宋朝的 瀏覽:73
睡前講的故事有哪些 瀏覽:491
屬龍與屬龍的婚姻相配如何 瀏覽:191
什麼是延遲的幸福感 瀏覽:600
什麼軟體聽故事睡覺 瀏覽:754
一個女人有一段失敗的婚姻怎麼辦 瀏覽:755
婚姻里你做過多少違心的事 瀏覽:770
長江流域形成了什麼經濟帶 瀏覽:137
黑牛山有什麼故事 瀏覽:937
健康損害費是什麼意思 瀏覽:750
蟲爾摩斯和美女法醫哪個好 瀏覽:381
錯過愛情英文怎麼說 瀏覽:755
愛孩子的故事怎麼寫 瀏覽:774
妹妹去哪裡玩好幸福 瀏覽:772
湖南健康碼申訴要多久 瀏覽:193
青海大專生事業單位職務有哪些 瀏覽:427
潮汕故事節目有哪些 瀏覽:459
農村經濟體改革最先在哪裡進行 瀏覽:256
俄羅斯人的美女有哪些 瀏覽:991
講不出的故事有多少字 瀏覽: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