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生產可能性曲線經濟學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生產可能性曲線經濟學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6-24 06:06:14

A. 經濟學常用研究方法有哪些

其中,實證分析部分的主要研究手段有: 1、均衡分析、非均衡分析。均衡分析是最常用的研究手段,認為各種變數在某一狀態下會達到一種均衡,例如供給需求理論,認為存在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在一定的數量和價格下,兩者會達到均衡(Equilibrium)。自從馬歇爾(Alfred Marshall)將圖形引入了經濟學論證,均衡分析便一直在西方經濟學中佔主導地位。 2、靜態、動態分析。兩者的區別在於後者引入了時間維度,比如流行的時間序列分析。靜態分析則主要是橫截面分析。 3、定量、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的運用在金融領域尤其廣泛,其中的數學依據主要是計量和統計;而定性分析目前而言還缺乏堅實的方法論基礎,主要應用於宏觀經濟的分析。 在經濟學中,一方面,實證分析中的各類分析方法常常結合在一起,難以分離,例如用計量的方法進行時間序列的動態研究;另一方面,實證分析和規范分析也難以割裂,規范分析常常以實證分析的結果作為依據。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普遍地,馬克思主義學說的方法論是唯物主義辯證法。具體地,則可參看黑格爾的《小邏輯》,恩格斯的《反杜林論》。 特別地,在《資本論》的序言中,馬克思指出他的研究方法是:「分析經濟形式,既不能用顯微鏡,也不能用化學試劑。二者都必須用抽象力來代替。而對資產階級社會說來,勞動產品的商品形式,或者商品的價值形式,就是經濟的細胞形式。」同時,他還指出:「物理學家是在自然過程表現得最確實、最少受干擾的地方考察自然過程的,或者,如有可能,是在保證過程以其純粹形態進行的條件下從事實驗的。我要在本書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此外,他還強調經濟學的研究很難做到完全客觀,「在政治經濟學領域內,自由的科學研究遇到的敵人,不只是它在一切其他領域內遇到的敵人。政治經濟學所研究的材料的特殊性,把人們心中最激烈、最卑鄙、最惡劣的感情,把代表私人利益的復仇女神召喚到戰場上來反對自由的科學研究。」 我對馬克思的理論理解有限,只談到此為止。

B. 怎樣推導直線型生產可能性曲線

推導直線型生產可能性曲線方法是:

1、固定的資源。在一定時間上,可供使用的各種生產要素的數量是固定不變的。

2、充分就業。在現有生產過程中,所有的生產要素均得到了充分使用,不存在著資源閑置。

3、生產技術。在考慮問題的時間范圍之內,生產技術,即由投入轉化為產出的能力,是固定不變的。

4、兩種產品。為了簡化問題起見,通常假定某一經濟僅生產兩種產品。

(2)生產可能性曲線經濟學的研究方法有哪些擴展閱讀:

生產可能性邊界的運用:

1、生產可能性邊界與稀缺性。生產可能性邊界的存在正說明了稀缺性的存在。換言之,如果沒有稀缺性,能生產的產品就沒有限制,也就不存在生產可能性邊界了。所以,生產可能性邊界實際上是把稀缺性具體化了。

2、生產可能性邊界與選擇。稀缺性迫使人們作出選擇。從生產可能性邊界來看,選擇就是決定按生產可能性邊界上的哪一點來進行生產,即生產的兩種產品的組合是哪一種。

選擇取決於個人的偏這也就是取決於對每種產品的偏好程度,以消費滿足程度最大化為目的的人會作出理性選擇,即能實現這種最大化的選擇,因此,運用生產可能性邊界就可以使選擇具體化。

3、生產可能性邊界與三個基本經濟問題。三個基本經濟問題實際上也就是選擇的具體化,解決這三個問題也就是解決選擇問題,這就是說,選擇按生產可能性邊界上的哪一點進行生產,也就是決定了生產什麼,如何生產與為誰生產。

4、生產可能性邊界與效率,生產可能性邊界上各點就是效率的實現,生產可能性邊界以內各點則沒有實現效率。

5、生產可能性邊界向右下方傾斜說明選擇的代價就是機會成本,即在資源與技術既定時,多生產一單位某種產品就要少生產某些單位另一種產品。當作出多生產一單位某種產品的選擇時必然要付出這種機會成本,用生產可能性邊界可以更好地解釋機會成本的含義。

C. 經濟學研究方法有哪些

經濟學有一套以數量分析為特徵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實證分析法、邊際分析法、均衡分析法、靜態分析法、比較靜態分析法、動態分析法、長期與短期分析法、個量與總量分析法等。
一、實證分析法:
經濟學中的實證分析法來自於哲學上的實證主義方法。實證分析是一種根據事實加以驗證的陳述,而這種實證性的陳述則可以簡化為某種能 根據經驗數據加以證明的形式。在運用實證分析法來研究經濟問題時,就是要提出用於解釋事實的理論,並以此為根據作出預測。這也就是形成經濟理論的過程。
二、邊際分析法:
是利用邊際概念對經濟行為和經濟變數進行數量分析的方法。所謂邊際,就是額外或增加的意思,即所增加的下一個單位或最後一個單位。在經濟學分析中,簡單地說,邊際是指對原有經濟總量的每一次增加或減少。嚴格地說,邊際是指自變數發生微小變動時,因變數的變動率。
三、均衡分析法:
均衡本來是物理學概念。引入經濟學後均衡是指經濟體系中各種相互對立或相互關聯的力量在變動中處於相對平衡而不在變動的狀態。對經濟均衡的形成與變動條件的分析,叫做均衡分析法。分為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
局部均衡分析法,是在不考慮經濟體系某一局部以外的因素的影響的條件下,分析這一局部本身所包含的各種因素相互作用中,均衡的形成與變動的方法。
一般均衡分析法,是相對與局部均衡分析法而言的。它是分析整個經濟體系的各個市場、各種商品的供求同時達到均衡的條件與變化的方法。
四、靜態分析法、比較靜態分析法、動態分析法
是完全抽象掉時間因素和經濟變動過程,在假定各種條件處於靜止狀態的情況下,分析經濟現象的均衡狀態的形成及其條件的方法。
比較靜態分析法
是對個別經濟現象的一次變動的前後,以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均衡位置進行比較而撇開轉變期間和變動過程本身的分析方法。
動態分析法
是考慮到時間因素,把經濟現象的變化當作一個連續過程,對從原有的均衡過度到新的均衡的實際變化過程進行分析的方法。

D. 經濟學 關於生產可能性曲線

生產可能性曲線的要素:(1)產品組合,即生產哪些產品;(2)生產各種產品的比例。此外生產可能性曲線是在有限資源的條件下,發揮最大效能的情況下生產的產品。其中自然也涉及到如何生產的問題。所以A、B、D都是的。
而為誰生產涉及到分配問題,這不是生產可能性曲線解決的問題。

E. 經濟學問題:什麼是生產可能性曲線proction possibility curve啊

1、生產可能性曲線(proction possibility curve),它是指一個國家或者地區在現有的技術和資源條件下能夠最大限度地生產的產品的各種組合。它可以用Y=AF(L,K)表達。
2、它有兩個特徵:1、遠離遠點,這表明一國擁有的資源越多,技術越好,那麼生產可能性曲線越遠離原點,一國生產的物品和勞務越多;2、凹向原點,這是因為邊際技術替代率遞減規律,在資源與技術既定時,多生產一單位某種產品就要少生產某些單位另一種產品的數量。為多生產一單位某種產品所放棄的某些單位另一種產品就是多生產一單位某種產品的機會成本。由於邊際技術替代率遞減規律,機會成本是越來越大的,這意味著曲線的斜率也越來越大,最終趨於無窮。
3、生產可能性曲線反映了資源稀缺性與選擇性的經濟學特徵,主要用來考察一個國家應該怎樣分配其相對稀缺的生產資源問題。

F. 什麼是生產可能性曲線

生產可能性曲線是生產可能性邊界在坐標軸上表示出的圖形,也可稱為轉換線。

生產可能性曲線上的任何一個組合都表明生產的帕累托最優狀態。在曲線上任給一點e,等於給定一對最優產出組合。以該產出組合可構成一個消費的埃奇沃思框圖並從而得到一條交換的契約曲線。曲線上任意一點均代表交換的帕累托最優狀態,在曲線上還存在一點如e,在該點上兩條相切的無差異曲線的共同斜率恰好等於生產可能性曲線上e點的斜率,從而e還滿足生產和交換的帕累托最優狀態。

生產可能性曲線用來表示經濟社會在既定資源和技術條件下所能生產的各種商品最大數量的組合。生產可能性曲線反映了資源稀缺性與選擇性的經濟學特徵。

拓展資料

生產可能性邊界,英文是proction-possibility frontier,簡稱PPF(或是proction-possibility boundary)。用來表示經濟社會在既定資源和技術條件下所能生產的各種商品最大數量的組合,反映了資源稀缺性與選擇性的經濟學特徵。通常為兩種商品的生產可能性比較。

G. 經濟學常用研究方法有哪些

經濟學有一套以數量分析為特徵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實證分析法、邊際分析法、均衡分析法、靜態分析法、比較靜態分析法、動態分析法、長期與短期分析法、個量與總量分析法等。

一、實證分析法:
經濟學中的實證分析法來自於哲學上的實證主義方法。實證分析是一種根據事實加以驗證的陳述,而這種實證性的陳述則可以簡化為某種能 根據經驗數據加以證明的形式。在運用實證分析法來研究經濟問題時,就是要提出用於解釋事實的理論,並以此為根據作出預測。這也就是形成經濟理論的過程。

二、邊際分析法:
是利用邊際概念對經濟行為和經濟變數進行數量分析的方法。所謂邊際,就是額外或增加的意思,即所增加的下一個單位或最後一個單位。在經濟學分析中,簡單地說,邊際是指對原有經濟總量的每一次增加或減少。嚴格地說,邊際是指自變數發生微小變動時,因變數的變動率。

三、均衡分析法:
均衡本來是物理學概念。引入經濟學後均衡是指經濟體系中各種相互對立或相互關聯的力量在變動中處於相對平衡而不在變動的狀態。對經濟均衡的形成與變動條件的分析,叫做均衡分析法。分為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
局部均衡分析法,是在不考慮經濟體系某一局部以外的因素的影響的條件下,分析這一局部本身所包含的各種因素相互作用中,均衡的形成與變動的方法。
一般均衡分析法,是相對與局部均衡分析法而言的。它是分析整個經濟體系的各個市場、各種商品的供求同時達到均衡的條件與變化的方法。

四、靜態分析法、比較靜態分析法、動態分析法
是完全抽象掉時間因素和經濟變動過程,在假定各種條件處於靜止狀態的情況下,分析經濟現象的均衡狀態的形成及其條件的方法。
比較靜態分析法
是對個別經濟現象的一次變動的前後,以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均衡位置進行比較而撇開轉變期間和變動過程本身的分析方法。
動態分析法
是考慮到時間因素,把經濟現象的變化當作一個連續過程,對從原有的均衡過度到新的均衡的實際變化過程進行分析的方法。

H. 生產可能性曲線反映了哪些經濟學原理 求賜教啊

生產可能性曲線是一條在第一象限且向下傾斜的曲線。它的形狀和位置表明了兩個經濟學原理。
1、向下傾斜,斜率為負說明了兩種產品之間的邊際轉換率遞減規律,即隨著一種產品產量的增加,每增加一單位這種產品要放棄的另一種產品的數量是逐漸增加。邊際轉換遞減規律的出現原因是邊際收益遞減規律的作用。
2、生產可能型曲線的邊界由一國擁有的資源和技術決定的,其具體表現形式是一國的生產函數,即Y=AF(K,L)(索羅模型)。當然生產函數還有其他形式,內生經濟增長模型。

I. 生產可能性曲線體現了哪些經濟學觀點

生產可能性曲線用來表示經濟社會在既定資源和技術條件下所能生產的各種商品最大數量的組合,反映了資源稀缺性與選擇性的經濟學特徵。

生產可能性曲線還可以用來說明潛力與過度的問題。
生產可能性曲線以內的任何一點,說明生產還有潛力,即還有資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存在資源閑置;
而生產可能性之外的任何一點則是現有資源和技術條件所達不到的;
只有生產可能性邊界之上的點,才是資源配置最有效率的點。

生產可能性曲線表明在既定的經濟資源和生產技術條件下所能達到的兩種產品最大產量的組合。
社會生產處在生產可能性邊界上表示社會經濟處於充分就業狀態;
社會生產處在生產可能性邊界以內的點,表示社會未能充分利用資源,即存在閑置資源,其原因是存在失業或經濟缺少效率;
社會生產處在生產可能性邊界以上的點,必然以今後的生產萎縮為代價。

J. 作圖:用生產可能性曲線說明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

1.微觀經濟學是以個體經濟為研究對象,分析單個生產者如何將有限的資源分配在各種商品的生產上以取得最大的利潤;單個消費者如何將有限的收入分配在各種商品的消費上以獲得最大的滿足。2.宏觀經濟學在台灣翻譯成「總體經濟學」,是以一個國家的總體經濟活動為研究對象,通過總量變數的考察來認識經濟狀況,並提出改善運行方法的科學。3.一般來說,宏觀經濟學以微觀經濟學為基礎,宏觀經濟政策會作用於微觀經濟主體。

閱讀全文

與生產可能性曲線經濟學的研究方法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幸福溫暖的歌曲有哪些 瀏覽:437
四川省富順縣經濟如何 瀏覽:811
如何正確教導孩子的生理健康 瀏覽:302
哪個故事書里有觀書有感宋朝的 瀏覽:75
睡前講的故事有哪些 瀏覽:491
屬龍與屬龍的婚姻相配如何 瀏覽:193
什麼是延遲的幸福感 瀏覽:600
什麼軟體聽故事睡覺 瀏覽:754
一個女人有一段失敗的婚姻怎麼辦 瀏覽:755
婚姻里你做過多少違心的事 瀏覽:770
長江流域形成了什麼經濟帶 瀏覽:137
黑牛山有什麼故事 瀏覽:937
健康損害費是什麼意思 瀏覽:750
蟲爾摩斯和美女法醫哪個好 瀏覽:381
錯過愛情英文怎麼說 瀏覽:755
愛孩子的故事怎麼寫 瀏覽:774
妹妹去哪裡玩好幸福 瀏覽:772
湖南健康碼申訴要多久 瀏覽:193
青海大專生事業單位職務有哪些 瀏覽:427
潮汕故事節目有哪些 瀏覽: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