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什麼經濟發展是不平穩的而是具有周期性
周期不可避免,也有稱經濟周期為債務周期的,主要就是債務在經濟運行中的影響。無論是個人(信用卡、房貸、車貸等),還是企業都在利用信用(各種投資項目),信用也就是債務,提前花了未來的錢。你的支出就是別人的收入,你借貸支出了,別人收入得以擴增。經濟越繁榮,背後債務越多。漸漸地,收入開始還不起債務,整個經濟體產生了巨大的債務泡沫。個人減少消費,企業減少投資,這一減少,別人收入又少了,經濟開始衰退。但國家不希望經濟衰退啊,又通過降息等手段刺激經濟,同時債務有的違約、有的重組,經濟又慢慢復甦。如此循環。
『貳』 宏觀經濟為什麼會出現周期性增長
因為經濟形勢好的時候,大家都會相應的擴張生產產能,生產產能擴張到一定程度之後就會造成產能過剩。產能過剩以後會導致一部分企業死掉,死掉的企業會導致一部分人員下崗,下崗人員會減少消費,消費的減少會導致生產的進一步萎縮,造成企業進一步的萎縮,下崗人員增多。於是經濟開始衰退。經濟不會一直衰退,在沒有政府幹預的情況下,那些失去工作的人會開始重新尋找新的就業機會,或者創業。總之為了生存,一些新的變革會隨之產生。經濟於是開始慢慢的恢復,人們收入增加,消費也開始增加,企業重新開始擴張。新一輪的經濟繁榮開始。
政府的干預有時候可以縮短經濟衰退的時間,但是不合理的干預也可能是經濟規律遭到破壞,經濟運行越來越糟糕。
『叄』 經濟之所以會發生周期性波動,是因為( )
經濟之所以會發生周期性波動,是因為外部經濟因素的變動。
獨立的市場主體是市場經濟的基石,而企業是最主要的市場主體。在市場經濟中,作為市場主體的企業生產什麼、生產多少以及如何生產,是由市場需求的規模和結構決定的。
企業要對市場供求、競爭和價格的變化作出靈活反應。因此,企業必須有獨立的產權,能夠自主地參與市場經濟活動,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預算約束硬化。
外部性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負面的。經濟外部性是經濟主體(包括廠商或個人)的經濟活動對他人和社會造成的非市場化的影響。
分為正外部性和負外部性,正外部性是某個經濟行為個體的活動使他人或社會受益,而受益者無須花費代價,負外部性是某個經濟行為個體的活動使他人或社會受損,而造成外部不經濟的人卻沒有為此承擔成本。
外部性最早是由英國經濟學家馬歇爾在其經典著作《經濟學原理》一書中提出的,迄今已有近110多年的時間了。
『肆』 經濟增長為什麼會出現經濟周期性
經濟周期是指總體經濟沿著經濟增長的總體趨勢而出現的有規律的擴張和收縮。
經濟周期的形成原因不同的學派有不同的論調,可分為外因論和內因論兩種。
外因論認為,周期源於經濟體系之外的因素——太陽黑子、戰爭、革命、選舉、金礦或新資源的發現、科學突破或技術創新等等。
內因論認為,周期源於經濟體系內部——收入、成本、投資在市場機製作用下的必然現象。內因論,比較經典的理論有純貨幣理論、投資過度理論、消費不足理論、心理理論等。
你可以搜索相關資料詳細了解
『伍』 經濟周期的成因
外因論認為,周期源於經濟體系之外的因素——太陽黑子、戰爭、革命、選舉、金礦或新資源的發現、科學突破或技術創新等等。
1、太陽黑子理論
太陽黑子理論把經濟的周期性波動歸因於太陽黑子的周期性變化。因為據說太陽黑子的周期性變化會影響氣候的周期變化,而這又會影響農業收成,而農業收成的豐歉又會影響整個經濟。太陽黑子的出現是有規律的,大約每十年左右出現一次,因而經濟周期大約也是每十年一次。該理論由英國經濟學家傑文斯(W.S. Jevons)於1875年提出的。
2、創新理論
創新(Innovation theory)是奧地利經濟學家J·熊波特提出用以解釋經濟波動與發展的一個概念。所謂創新是指一種新的生產函數,或者說是生產要素的一種「新組合」。生產要素新組合的出現會刺激經濟的發展與繁榮。當新組合出現時,老的生產要素組合仍然在市場上存在。新老組合的共存必然給新組合的創新者提供獲利條件。而一旦用新組合的技術擴散,被大多數企業獲得,最後的階段——停滯階段也就臨近了。在停滯階段,因為沒有新的技術創新出現,因而很難刺激大規模投資,從而難以擺脫蕭條。這種情況直到新的創新出現才被打破,才會有新的繁榮的出現。
總之,該理論把周期性的原因歸之為科學技術的創新,而科學技術的創新不可能始終如一地持續不斷的出現,從而必然有經濟的周期性波動。
3、政治性理論
外因經濟周期的一個主要例證就是政治性周期。政治性周期理論把經濟周期性循環的原因歸之為政府的周期性的決策(主要是為了循環解決通貨膨脹和失業問題)。政治性周期的產生有三個基本條件:
①凱恩斯國民收入決定理論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刺激經濟的工具。
②選民喜歡高經濟增長、低失業以及低通貨膨脹的時期。
③政治家喜歡連選連任。 內因論認為, 周期源於經濟體系內部——收入、成本、投資在市場機製作用下的必然現象。
1、純貨幣理論
該理論主要由英國經濟學家霍特里(R.Hawtrey)在1913-1933年的一系列著作中提出的。純貨幣理論認為貨幣供應量和貨幣流通度直接決定了名義國民收入的波動,而且經濟波動完全是由於銀行體系交替地擴張和緊縮信用所造成的,尤其以短期利率起著重要的作用。
2、投資過度理論
投資過度理論把經濟的周期性循環歸因於投資過度。由於投資過多,與消費品生產相對比,資本品生產發展過快。資本品生產的過度發展促使經濟進入繁榮階段,但資本品過度生產從而導致的過剩又會促進經濟進入蕭條階段。
3、消費不足理論
消費不足理論的出現較為久遠。早期有西斯蒙第和馬爾薩斯,近代則以霍布森為代表。該理論把經濟的衰退歸因於消費品的需求趕不上社會對消費品生產的增長。這種不足又根據源於國民收入分配不公所造成的過度儲蓄。該理論一個很大的缺陷是,它只解釋了經濟周期危機產生的原因,而未說明其他三個階段。因而在周期理論中,它並不佔有重要位置。
4、心理理論
心理理論和投資過度理論是緊密相聯的。該理論認為經濟的循環周期取決於投資,而投資大小主要取決於業主對未來的預期。而預期卻是一種心理現象,而心理現象又具有不確定性的特點。因此,經濟波動的最終原因取決於人們對未來的預期。當預期樂觀時,增加投資,經濟步入復甦與繁榮,當預期悲觀時,減少投資,經濟則陷入衰退與蕭條。隨著人們情緒的變化,經濟也就周期性地發生波動。 經濟周期的生成是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眾多成因之間存在錯綜復雜的的交互影響;在不同的社會條件下,眾因素之間會產生不同的組合與作用,故周期的具體進程多有不同;經濟周期的具體進程對成因亦有重要影響。
根據對經濟周期生成所起的主次作用,經濟周期成因可分為基本因素與影響因素。
1.基本因素
是指對經濟周期的生成具有根本作用的原因或條件。
如「按資分配」;「貨幣職能進化」;「市場機制」;「私有制」;「人類自身特性」等。
它們對經濟周期生成的作用關系可簡示如下:
「人類自身特性→私有制→市場機制→按資分配、貨幣職能進化→經濟周期」
基礎因素簡釋:
(1)人類自身特性
人類自身所具有的總體特徵。
其主要表現似可概括為:永無停歇的探索(客觀世界與主觀世界);永不滿足的追求(物質享受與精神享受)。
(2)私有制
在人類自身特性驅使下,科技水平與生產能力不斷提高、社會財富不斷增長,「私有制」萌芽、生根……
(3)市場機制
在私有制的基石上,崇尚自由競爭與自由交換的「市場機制」,成為發展經濟的首選架構……
(4)按資分配
在私有制及市場機制的環境中,「按資分配」日漸占據重要地位……
(5)貨幣職能進化
在商品經濟發展的初級階段,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其職能是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價值尺度等(似可稱為「原始職能」);伴隨著經濟發展、財富累積與按資分配,貨幣職能出現了「進化」,具有了「投資手段」及「增殖功能」(似可稱為「現代職能」),如人們可以將貨幣進行直接投資(購買股票等)或間接投資(存入銀行等),以獲取其增殖。
「貨幣職能進化」與「按資分配」互為因果,眾多「消費者」紛紛成為「投資者」:
經濟得到迅速發展;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社會消費力相對萎縮;產品日益過剩……
2.影響因素
是指對經濟周期生成具有影響作用的原因或條件。
如各類天災人禍(太陽黑子、戰爭動亂……)、科技重大進步、政策人為干預等等。
3.相互關系
基本因素對周期生成起不可或缺的根本作用;其他因素對周期生成起重要的影響作用。
「一隻蝴蝶在巴西扇動翅膀,有可能會在美國的德克薩斯引起一場龍卷風……」(洛倫茲,1979)。若將經濟周期喻為龍卷風,「蝴蝶效應」似亦可詮釋上述基本因素、其他因素的主要區別。「蝴蝶扇動翅膀」是生成龍卷風的其他因素,若無「大氣環流」、「大海洋流」等基本因素,縱有千萬只蝴蝶一起扇動翅膀,似僅能生成「風景」;反之,即若所有蝴蝶都不扇動翅膀,德克薩斯的龍卷風亦難銷聲匿跡……
基本因素、其他因素之間會產生錯綜復雜的交互影響,其中包含著我們精神因素(如理念、慾望等心理活動及思考、想像能力等)的巨大力量;精神因素「附體」於基本因素與其他因素,互為因果的產生綜合作用……
它們的關系似可簡示如下:
4.組合作用
經濟周期成因之間的交互影響生成組合作用。如:
1.人們的佔有能力(或佔有慾望)越來越趨向無窮大;
2.在無窮的佔有能力的驅導下,在按資分配等因素的作用下,越來越多的資產(包括勞動力)轉化為資本,生產力得到快速發展,但因自然資源(包括環境)的相對限制,生產力必然小於人們的佔有能力;
3.貧富鴻溝不斷加深:「窮人」受支付能力等制約、「富人」受生理能力等制約;人們的消費力(社會消費力)日益小於人們的生產力。
當「佔有能力>生產力>消費力」成為常態,經濟周期必然發生。
5.影響
經濟周期成因在不同的社會條件下,會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並產生不同的組合與作用,故每次經濟周期的具體進程多有不同;(即不同行業或產品表現為不同的興衰存亡……)但經濟周期基本進程較為一致。(圖2實線所示部分)
經濟周期的具體進程對經濟周期成因亦有重要影響:經濟周期進程中的相關信息經過交匯融合,以多種方式進行反饋,直接影響人們的心理預期與具體行為,使經濟周期進程與經濟周期成因產生循環影響。(圖2虛線所示部分)
『陸』 哪些因素導致經濟周期性的波動
這是個從亞當斯密等古典經濟學家,到馬克思主義學者,到奧地利學派,以及凱恩斯和貨幣主義等現代經濟學家一直試圖解釋並找出應對之策的重要問題。圍繞這個問題的種種觀察、統計歸納、數理分析和學術紛爭,將經濟學不斷向前推進。上世紀60年代,戰後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凱恩斯宏觀經濟學的普及和推廣,使大多數經濟學家相信,經濟的周期性波動可能已經成為歷史。也許對此唯一心存疑慮的就是凱恩斯本人。凱恩斯認為,如果你有一個思想,即使仍需完善,也要公之於眾以啟迪他人。他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奠定了現代宏觀經濟學的基礎,而他本人則對此有所保留。有趣的是,凱恩斯在出席一次華盛頓的「通論」研討會後說,他發現在會上只有他一個人是非凱恩斯主義者。
20世紀70年代,隨著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全球進入了浮動匯率時代,各主要經濟體發生了嚴重的通貨膨脹,並伴隨以經濟的停滯和失業率的上升。由於凱恩斯關於政府支出可以實現充分就業的理論無法解釋「滯脹」這個現象,一時之間,凱恩斯宏觀經濟學根基動搖。芝加哥學派的貨幣主義開始倍受關注並一舉確立其在主流經濟學中的地位。弗里德曼用貨幣數量的增長來解釋通貨膨脹現象,並更加重視「預期」在價格波動中的作用。他重新改造了「菲利普斯曲線」,並推導出「附加預期的菲利普斯曲線」。其實歷代經濟學家都對預期在經濟波動中的作用進行過研究,凱恩斯通論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長期預期狀態決定投資邊際效益」,即投資不是靠對未來的理性分析,而是靠信心來決定的。只不過凱恩斯及其之前的經濟學家,較少遇到通脹而較多遇到通縮,而且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經濟統計數據相對有限,無法用數理分析方法加以明證預期與通脹的緊密關系而已。雖然貨幣主義經濟學家試圖革凱恩斯主義的命,並影響了很多國家的財政貨幣政策,比如英國撒切爾夫人政府的經濟自由化,但從結果上來看,其實它只是對凱恩斯宏觀經濟學框架的有效補充,並推動了經濟學理論進一步的完善。除弗里德曼外,另一位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家羅伯特盧卡斯,倡導和發展了理性預期理論,對經濟周期提出了獨到的見解,由此獲得1995年諾貝爾經濟獎。盧卡斯的理論,使各國政府在執行反周期的經濟政策時,更重視對於投資者和消費者預期的管理。預期管理終於成為政府政策的重要一環。
預期為什麼重要?因為它可以影響消費者的消費信心和投資者的投資信心。如果對經濟前景預期樂觀,則信心高漲,消費和投資增長都動力十足;與之相反,預期悲觀,則信心喪失,於是消費和投資增長下降導致經濟下滑。股票市場是經濟的晴雨表,股票市場上的參與者就是實體經濟中的消費者和投資者。所以,對於宏觀經濟的預期,會影響到投資者信心,進而會影響到股票的估值。如果說股票市場上的投資者信心和實體經濟中的信心有什麼區別的話,那就在於,股票投資者可以不持有股票或融資持有股票,而實體經濟中的消費大部分是穩定的必須消費,投資也有延續性。所以,反映經濟發展速度的GDP變動相對緩和而持續,而股票市場則會劇烈波動並時有反復。
所以,研究一個股票市場的未來趨勢,必須研究投資者對於宏觀經濟的信心如何演化,並時刻記住,這個信心的變化會在股票市場上被放大。股票市場中反映投資者信心的最重要的指標就是市盈率。而從歷史數據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市盈率的大幅度周期性波動。對於很多堅信買入並持有策略的人來說,要接受信心對於股票價格的影響遠大於理性分析這個觀點的確有點難。不過,這個觀點至少在短期內是對的。(凱恩斯說,長期我們都死了)。為研究投資者信心,各種信心指數開始大行其道。其中,既有反映實體經濟的消費者信心指數,PMI(采購經理人指數),OECD領先指數等,也有反映貨幣供應和金融市場環境的貨幣供應指標體系,還有專門針對股票市場的悲觀指數等等。這些指標從不同側面揭示了人們對於未來的預期和信心變化,因此也具有良好的預報經濟波動的功能。有趣的是,歷史經驗表明,股票指數就是非常好的一個領先經濟的指標。通常股票市場領先於GDP1-2個季度見頂或見底。所以對於股票投資者來說,僅僅關注經濟領先指標遠遠不夠,能夠領先股票市場的指標才尤為重要。比如,新屋開工率可以領先GDP,但常常滯後於股票市場上房地產股票的表現。
能夠領先於股票市場的指標有哪些?可以說很多。正統的指標包括貨幣供應量,畢竟金融環境變得寬松是實體經濟恢復的必要條件;另一個指標是國債收益率,當國債的收益率快速下降直到變得毫無吸引力時,一方面表明金融系統流動性改善,另一方面代表風險溢價的被動上升,從而提升風險資產相對於無風險資產的吸引力,等等。至於草根的指標就更多了,比如前幾年有人數證券營業部投資者的人頭來看人氣,也算是一種平民文化。對於機構投資者來說,草根指標中最有趣的就是賣方分析師對於上市公司未來一年盈利的預期變化。當分析師們開始連續大幅下調盈利預測時,證明分析師們變得越來越悲觀,一旦其預期達到最悲觀的時刻,通常市場就見底了。
投資者如果利用上面提到的幾個指標來試著判斷一下市場未來的方向,可能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如果能夠根據自己的觀察和研究開發一套指標體系並有效運用於市場,則還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盡管很難。將這些指標運用到目前的A股市場,我的判斷是A股再創新低的幾率較小,未來指數會在政府政策刺激和經濟運行下行趨勢兩股力量的對抗下展開區間震盪,行業間分化相對較大,聰明的投資者會贏利。只有當政策和宏觀經濟趨勢變化兩股力量方向一致時,股市才能重新走牛。不過,那可能要等到2009年中期以後了。
『柒』 為什麼經濟危機會具有周期性
經濟危機周期性的具體表現。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經濟危機每隔若干年就爆發一次,是一種周期重演的經濟現象。從一次經濟危機開始到另一次經濟危機開始,構成資本主義再生產的一個周期。
資本主義再生產循著危機—蕭條—復甦—高漲這樣幾個階段周而復始地不斷運動,叫做資本主義再生產的周期性。
兩極世界理論分析認為,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內部變革和對外擴張兩個階段的經濟危機表面看都是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
但是有效需求不足產生的原因不同,內部變革時期的有效需求不足是因為人們相對太窮,對外擴張時期的有效需求不足是因為資本相對太富,前者是國內有效需求不足、外應力性質的,後者是國際有效需求不足、內應力性質的。
(7)為什麼經濟會周期性發展擴展閱讀:
經濟危機主要特徵:
經濟危機所暴露的生產過剩,並不是生產出來的商品真正超過實際需要。要使現有的人口都能夠富裕地生活,充分滿足他們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生活資料並不是生產得太多了,而是生產得太少了。但是,相對於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言,又的確是生產得太多了。
就生產資料來說,要使有勞動能力的人口都能夠充分就業,促進生產的迅速發展,各生產部門還要進行大量的設備投資。生產資料同樣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但是,要使生產資料按一定的利潤率起作用,現有的生產資料又的確是周期地生產得太多了。
生產過剩並不是絕對的過剩,而是相對的過剩。在市場經濟社會以前的各個社會形態里,由於戰爭、瘟疫、天災等各種原因,以及上層社會的荒淫腐朽,也會在一個或長或短的時期內使生產和社會生活陷於嚴重的苦難和危機之中。
『捌』 為什麼經濟是周期性波動的
(一)外因論
外因論認為,周期源於經濟體系之外的因素——太陽黑子、戰爭、革命、選舉、金礦或新資源的發現、科學突破或技術創新等等。 1、太陽黑子理論 太陽黑子理論把經濟的周期性波動歸因於太陽黑子的周期性變化。因為據說太陽黑子的周期性變化會影響氣候的周期變化,而這又會影響農業收成,而農業收成的豐歉又會影響整個經濟。太陽黑子的出現是有規律的,大約每十年左右出現一次,因而經濟周期大約也是每十年一次。該理論由英國經濟學家傑文斯(W.S. Jevons)於1875年提出的。 2、創新理論 (Innovation theory)是奧地利經濟學家J·熊波特提出用以解釋經濟波動與發展的一個概念。所謂創新是指一種新的生產函數,或者說是生產要素的一種「新組合」。生產要素新組合的出現會刺激經濟的發展與繁榮。當新組合出現時,老的生產要素組合仍然在市場上存在。新老組合的共存必然給新組合的創新者提供獲利條件。而一旦用新組合的技術擴散,被大多數企業獲得,最後的階段——停滯階段也就臨近了。在停滯階段,因為沒有新的技術創新出現,因而很難刺激大規模投資,從而難以擺脫蕭條。這種情況直到新的創新出現才被打破,才會有新的繁榮的出現。 總之,該理論把周期性的原因歸之為科學技術的創新,而科學技術的創新不可能始終如一地持續不斷的出現,從而必然有經濟的周期性波動。 3、政治性周期理論 經濟周期的一個主要例證就是政治性周期。政治性周期理論把經濟周期性循環的原因歸之為政府的周期性的決策(主要是為了循環解決通貨膨脹和失業問題)。政治性周期的產生有三個基本條件: ①凱恩斯國民收入決定理論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刺激經濟的工具。 ②選民喜歡高經濟增長、低失業以及低通貨膨脹的時期。 ③政治家喜歡連選連任。
(二)內因論
內因論認為, 周期源於經濟體系內部——收入、成本、投資在市場機製作用下的必然現象。 1、純貨幣理論 該理 康德拉季耶夫周期
論主要由英國經濟學家霍特里(R.Hawtrey)在1913-1933年的一系列著作中提出的。純貨幣理論認為貨幣供應量和貨幣流通度直接決定了名義國民收入的波動,而且極端地認為,經濟波動完全是由於銀行體系交替地擴張和緊縮信用所造成的,尤其以短期利率起著重要的作用。現代貨幣主義者在分析經濟的周期性波動時,幾乎一脈相承地接受了霍特里的觀點。但應該明確肯定的是,把經濟周期性環惟一地歸結為貨幣信用擴張與收縮是欠妥的。 2、投資過度理論 投資過度理論把經濟的周期性循環歸因於投資過度。由於投資過多,與消費品生產相對比,資本品生產發展過快。資本品生產的過度發展促使經濟進入繁榮階段,但資本品過度生產從而導致的過剩又會促進經濟進入蕭條階段。 3、消費不足理論 消費不足理論的出現較為久遠。早期有西斯蒙第和馬爾薩斯,近代則以霍布森為代表。該理論把經濟的衰退歸因於消費品的需求趕不上社會對消費品生產的增長。這種不足又根據源於國民收入分配不公所造成的過度儲蓄。該理論一個很大的缺陷是,它只解釋了經濟周期危機產生的原因,而未說明其他三個階段。因而在周期理論中,它並不佔有重要位置。 4、心理理論 心理理論和投資過度理論是緊密相聯的。該理論認為經濟的循環周期取決於投資,而投資大小主要取決於業主對未來的預期。而預期卻是一種心理現象,而心理現象又具有不確定性的特點。因此,經濟波動的最終原因取決於人們對未來的預期。當預期樂觀時,增加投資,經濟步入復甦與繁榮,當預期悲觀時,減少投資,經濟則陷入衰退與蕭條。隨著人們情緒的變化,經濟也就周期性地發生波動。
『玖』 經濟的發展 為什麼總是周期性的波動
關於經濟周期的解釋
1乘數與加速數作用
投資的變動引起消費若干倍變動(乘數)消費的變動又引起投資若干倍變動(加速數)這樣使經濟活動出現一種急劇擴張或急劇收縮的周期性變化
2實際經濟周期理論
認為經濟是隨機的 不可預測的 經濟波動都是由供給沖擊造成的 比如油價上漲
3貨幣主義和新古典主義觀點
認為經濟周期是由政府的政策影響造成的
4新凱恩斯主義
認為經濟周期既受供給沖擊影響又受政府貨幣政策影響 兩者都引起經濟波動
如上有關經濟周期的解釋沒有形成共識
至今還不能用一個簡單道理解釋
『拾』 經濟為什麼呈現周期性
一、歷史上經濟周期理論
經濟周期為何會產生?長期以來西方經濟學家對此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種種不同的解釋。在凱恩斯主義形成之前的一些主要經濟周期理論有:純貨幣周期理論、投資過度周期理論、創新周期理論、消費不足周期理論、心理周期理論和太陽黑子周期理論等等幾十種。這些經濟周期理論,從對回答經濟周期根源來說,可以分為外生經濟周期理論與內生經濟周期理論兩大類。
外生經濟周期理論認為,經濟周期的根源在於經濟之外的某些因素的變動。例如,創新理論認為是創新引起了經濟周期性波動。太陽黑子理論認為是太陽黑子的變化影響了農業生產與整個經濟而引起了經濟周期性波動。非貨幣投資過度理論認為是新領土開拓、技術發明或人口增加等所引起的投資過度導致了經濟的周期性波動。政治性周期理論則認為政府出於政治目的的(如選舉等),周期性地制止爬行的通貨膨脹或用通貨膨脹來消滅失業引起了經濟周期。此外,還有用戰爭、革命、移民、偶然事件等來解釋經濟周期的。這種理論並不否認經濟中內在因素(如投資等)的重要性,但它們強調引起這些因素變動的根本原因在經濟體系之外,而且,這些外生因素本身並不受經濟因素的影響。
內生經濟周期理論在經濟體系之內尋找經濟周期自發地運動的因素。 這種理論並不否認外生因素對經濟的沖擊作用,但它強調經濟中這種周期性的波動是經濟體系內的因素引起的。因此,每一次繁榮都為下一次蕭條創造了條件。這些經濟體系內的因素自發地運動就引起了周期性波動。例如,貨幣理論認為,經濟周期是由於銀行貨幣與信用交替地擴大與緊縮所引起的,而這種貨幣與信用的運動,又是一個經濟本身所形成的自發過程。貨幣投資過度理論認為,是過度的投資引起了繁榮與蕭條的交替,而投資過度的根源又在於貨幣與信用的擴張。心理理論認為,人的樂觀或悲觀的預期是周期性波動的原因,而引起這種心理預期變動的則是經濟因素。消費理論則把經濟周期,特別是生產過剩危機的發生,歸因於由於收入分配不平等而造成的消費不足,等等。
二、現代經濟周期理論概況
現代經濟周期理論是宏觀經濟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是用國民收入決定理論來解釋經濟周期。
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以國民收入決定理論為中心,所以就把經濟周期理論作為國民收入決定理論的動態化。凱恩斯主義學派的經濟周期理論有這樣幾個特徵。
第一,國民收入的水平取決於總需求,因而引起國民收入波動的主要原因仍在於總需求。以總需求分析為中心是凱恩斯主義經濟周期理論的特徵之一。
第二,在總需求中,消費占的比例相當大,但根據現代經濟學家的理論與經驗研究,消費在長期中是相當穩定的。消費中的短期變動,尤其是耐用品的消費變動,對經濟周期也有影響,但並不是主要原因。政府支出是一種可以人為控制的因素,凈出口所佔的比例很小。這樣,經濟周期的原因就在於投資的變動。所以說,凱恩斯主義經濟周期理論是以投資分析為中心的,都是要分析投資變動的原因及其對經濟周期的影響。
凱恩斯主義的經濟周期理論都是由凱恩斯關於國民收入決定的分析出發的,但分析的方法與角度不同,結論也不同。例如,英國經濟學家N·卡爾多從凱恩斯的儲蓄-投資關系出發,分析了事前投資、事後投資、事先儲蓄和事後儲蓄之間的差異如何引起經濟周期。美國經濟學家P·薩繆爾遜的乘數-加速原理相互作用理論則分析了投資與產量之間的相互關系如何引起周期性波動,等等。
除了凱恩斯主義之外,貨幣主義與理性預期學派也提出了自己的經濟周期理論。貨幣主義者強調了貨幣因素的作用。從貨幣量變動對經濟的影響,解釋了經濟周期。理性預期學派則強調了預期失誤是經濟周期的原因。此外,激進政治經濟學派、新自由主義者等都提出過經濟周期理論。
這些經濟周期理論之間盡管千差萬別,但有兩點是相同的。第一,強調了內生因素,即經濟因素引起經濟周期的關鍵作用。即使是外生因素給經濟帶來沖擊,這些外生因素也要通過內生因素才能起作用。從這種意義上說,現代經濟周期理論是內生經濟周期理論。第二,強調了在市場經濟中經濟周期存在的必然性。
第三節 乘數—加速原理
在現代經濟周期理論中,乘數—加速原理相互作用的經濟周期理論是最重要的一種經濟周期理論,這里作一介紹。
一、加速原理
加速原理(acceleration principle)是凱恩斯的繼承者們對凱恩斯投資理論的重要補充和發展。他們認為,投資是影響經濟周期波動的主要因素,但凱恩斯只考慮到投資對於收入和就業所產生的影響,而沒有進一步考慮到當收入和就業增加以後,反過來對投資又會產生什麼影響。後凱恩斯主義主流經濟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漢森認為,投資增長通過乘數的作用會引起總收入或總供給的增加,而總收入或總供給增加以後,將引起消費的增加,消費品數量的增加又會引起投資的再增加。這種由於收入變動而引起的投資就是 「引致投資」。漢森指出,不僅如此,而且這種投資增長的速度要比總收入或總供給增長的速度快,收入或消費需求的增加必然引起投資若干倍的增加,而收入或消費需求的減少必然引起投資若干倍的減少,這就是所謂「加速原理」的含義。
可見,在國民經濟中,投資與國民收入是相互影響的。乘數原理說明了投資變動對國民收入變動的影響,而加速原理要說明的是國民收入變動對投資變動的影響。所以說,加速原理是論證投資取決於國民收入(或產量)變動率的理論。
現代西方經濟學家就是用這種乘數和加速數的交織作用來解釋經濟周期現象的。當然,這只是對經濟周期進行的多種解釋中的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