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典經濟學與新古典經濟學的區別有哪些
古典經濟學與新古典經濟學的區別是價值理論不同。
古典經濟學的核心是勞動價值理論,從斯密到李嘉圖再到馬克思無不以勞動價值理論作為自己理論的核心。
新古典經濟學則完全放棄了勞動價值理論,他們更多的是採用效用價值理論,進一步到均衡價值理論。
2. 新古典經濟學的主要觀點是什麼
一是主張保護個人利益、強調私有化的重要性;
二是反對國家干預,主張自由競爭、自由放任;
三是主張經濟自由化,包括貿易自由化和金融自由化。
新古典主義學派發展理論的特點是:
強調外向發展和對外貿易、強調經濟的私有化、重視農業發展和人力資本投資。該學派具有代表性的理論有收入再分配論、自由貿易論、市場機制論、農業發展論、人力資本理論。
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又稱第一代新古典派經濟學、新古典派經濟學,興起於二十世紀初期的經濟學思潮。他們是個鬆散的團體,繼承了古典經濟學的立場,共同的主張是支持自由巿場經濟,個人理性選擇,反對政府過度干預,反對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新古典主義經濟發展理論的中心論點,可以概括為經濟不發達的結果,來自於錯誤的價格政策,以及第三世界政府過度活動引起的太多的國家干預所導致的資源配置不當。因此,對政府、市場各自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應進行重新評價,並應利用市場力量解決發展問題。發展經濟學領域的這一思想轉向被稱為「新古典復活(Neoclassical Resurgence)」。
3. 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的簡介
又稱第一代新古典派經濟學、新古典派經濟學,興起於二十世紀初期的經濟學思潮。他們是個鬆散的團體,繼承了古典經濟學的立場,共同的主張是支持自由巿場經濟,個人理性選擇,反對政府過度干預,反對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新古典主義經濟發展理論的中心論點,可以概括為經濟不發達的結果,來自於錯誤的價格政策,以及第三世界政府過度活動引起的太多的國家干預所導致的資源配置不當。因此,對政府、市場各自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應進行重新評價,並應利用市場力量解決發展問題。發展經濟學領域的這一思想轉向被稱為「新古典復活(Neoclassical Resurgence)」。
4. 經濟學中的新古典主義的定義是什麼
從20世紀60年代後期開始,新古典主義在一片批判「傳統發展經濟學」的浪潮中興起。現代西方經濟學歷經了「張伯倫革命」、「凱恩斯革命」和「預期革命」等所謂三次大的革命,形成了包括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的基本理論框架,這個框架被稱為新古典經濟學(Neoclassical Economics),以區別於先前的古典經濟學。
新古典主義認為:經濟的發展是以邊際調節來實現的,均衡狀態是穩定的,價格機制是一切調節的原動力,從而也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機制。總之,它們十分強調市場對經濟發展的作用,並認為經濟發展完全可以通過市場這只「無形之手」,實現均衡發展。
新古典主義認為。價格是經濟發展的核心問題,但發展中國家的價格扭曲現象,成為經濟發展的最大制約。價格扭曲的關鍵,是政府政策的誤導和政策體系的沖突,因而又提出與其矯正價格不如矯正政策(getting policies right)的主張。
新古典主義經濟發展理論的政策主張,有三個基本觀點:
一是主張保護個人利益、強調私有化的重要性;
二是反對國家干預,主張自由競爭、自由放任;
三是主張經濟自由化,包括貿易自由化和金融自由化。
5. 新古典經濟學的簡介
第一代新古典派經濟學
經濟學的系統性發展源自亞當·斯密,中經大衛·李嘉圖、西斯蒙第、穆勒、薩伊等,逐漸形成了一個經典的經濟學理論體系,這就是古典經濟學(Classical Economics)。在20世紀以後,經濟學歷經了張伯倫革命、凱恩斯革命和理性預期革命等三次大的革命性變革,形成了包括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的基本理論框架,這個框架被稱為新古典經濟學(Neoclassical Economics),以區別於先前的古典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集中而充分地反映了經濟學過去100年間的研究成果和發展特徵,它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證偽主義的普遍化、假定條件的多樣化、分析工具的數理化、研究領域的非經濟化、案例使用的經典化、學科交叉的邊緣化。
張伯倫革命擯棄了古典經濟學把競爭作為普遍現象,把壟斷看作個別例外的傳統假定,它科學地指出,完全競爭與完全壟斷是兩種極端情況,更多的是處在兩種極端之間的壟斷競爭或不完全競爭的市場模式。他們運用邊際分析法,分析了壟斷競爭的成因、均衡條件、福利效應等,從而完成了微觀經濟的革命。
凱恩斯革命使得經濟學在分析方法上實現了微觀分析與宏觀分析的分野,從而在理論體繫上劃分為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
學,而凱恩斯則成為現代宏觀經濟學的開山鼻祖。凱恩斯完成理論創新包括:從根本上推翻了古典經濟學關於充分就業均衡的假定及其理論基礎薩伊定律,他科學地指出,在通常情況下,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均衡是小於充分就業的均衡,導致非自願失業和小於充分就業均衡的根源在於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又在於消費傾向、靈活偏好和對資本未來收益的預期這三個基本因素。據此凱恩斯提出的「需求管理」政策建議強調,政府須採取財政政策增加投資,刺激經濟,彌補私人市場的有效需求不足,從而實現充分就業,消除產生失業與危機的基礎。
理性預期革命以盧卡斯為代表,又稱「盧卡斯批判」。它開啟了微、宏經濟學相互融合的進程。演繹邏輯是,貨幣對產量等經濟變數具有重要影響:一方面貨幣供給的變化可以導致貨幣存量的隨機變動,並由此引起經濟波動;另一方面由於經濟的這種波動是通過總需求曲線完成的,所以,貨幣供給的變化將導致總需求的變化,而總需求的變化又將導致經濟波動。所以他們科學地指出,從貨幣政策的角度看,政府幹預經濟的宏觀經濟政策是無效的,因而不僅存在市場失靈,也存在政府失靈。
第二代新古典派經濟學
新古典派經濟學(New Classical Economics)是在對以往新古典派經濟學(Neoclassical Economics)進行細化,而於1970年代形成的學派。其理論框架由理性預期假說和自然失業率假說組成。該學派主張市場經濟能自動解決失業、不景氣等問題,而政府主導的穩定政策沒有任何效果。在失業和通貨膨脹的兩難問題不僅在長期,短期也不存在這一點上,與貨幣主義不同。
該學派有時也因為其對理性預期的注重為特徵稱之為理性預期學派,但是不能算正式的學派稱呼。 此外,經濟學在20世紀末,以美國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1993年出版新的《經濟學》教科書為代表和標志,又開始了第四次綜合。斯蒂格利茨完成的理論創新在於:一是將宏觀經濟學的表述直接奠定於扎實的微觀經濟學基礎之上,從而實現對薩繆爾森《經濟學》的超越;二是加強對信息問題、激勵問題、道德問題、逆向選擇問題等新課題的研究並取得新成果和新發展;三是進一步注重政府幹預經濟的積極作用,依靠政府的依法調控,就能實現市場有效配置資源的作用。
6. 「新古典經濟學」的主要觀點是什麼
第一,它揚棄了新古典規模經濟的概念,而用專業化經濟來表徵生產條件。
第二,它沒有純消費者與企業的絕對分離,而新古典框架則是純消費者和純生產者絕然兩分。
第三,在新興古典經濟學中,交易費用對經濟組織的拓撲性質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7. 新古典派經濟學的介紹
現代西方經濟學的系統性發展源自亞當·斯密,中經大衛·李嘉圖、西斯蒙第、穆勒、薩伊等,逐漸形成了一個經典的經濟學理論體系,這就是古典經濟學 (Classical Economics)。在20世紀以後,現代西方經濟學歷經了「張伯倫革命」、「凱恩斯革命」和「預期革命」等所謂三次大的革命,形成了包括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的基本理論框架,這個框架被稱為新古典經濟學(Neoclassical Economics),以區別於先前的古典經濟學。
8. 名詞解釋:新古典經濟學
新興古典經濟學
自20世紀80年代以後,以澳大利亞華人經濟學家楊小凱為代表的一批經濟學家,用非線性規劃和其他非古典數學規劃方法,將被新古典經濟學遺棄的古典經濟學中關於分工和專業化的精彩經濟思想,變成決策和均衡模型,掀起一股用現代分析工具復活古典經濟學的思潮。比如,他們以個人專業化水平的決策以及均衡分工水平的演進為基礎,重新闡述斯密的分工理論及其對國際貿易原因的論述。他們的研究旨在重新科學的尋找經濟增長的微觀機制,建立起宏觀經濟增長的微觀模型;他們將新古典經濟學關於「經濟學是研究稀缺資源在多種經濟用途之間進行合理配置的學問」的定義,改變為「經濟學是研究經濟活動中的各種兩難沖突的學問」,其主要任務是對技術與經濟組織的互動關系及其演進過程的研究。楊小凱等人提出的新學說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認可,並逐漸形成一個新的經濟學流派,這個流派被稱為「新興古典經濟學」(New Classical Economics),以區別於新古典經濟學(Neoclassical Econom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