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經濟在1958年1961年經濟大起大落到1961年的時候下降到了多少
1、中國經濟在1958年1961年經濟大起大落的時候下降到了多少? --0.14
基本概況:
2、1959年4月21日在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
國務院副總理兼國家計劃委員會主任 李富春
工農業總產值計劃為2870億元,比1958年的2050億元增長40%,即增加820億元.
在工農業總產值中,工業和手工業產值計劃為1650億元,比1958年的1170億元增長41%;農業總產值計劃為1220億元,比1958年的880億元增長39%.計劃規定的工業和農業的發展速度,體現了黨的工業和農業同時並舉的方針.
工業生產方面:1959年的工業生產計劃,首先注意了原料、材料工業和燃料、動力工業的發展.因為只有有了更多的原料、材料,特別是鋼鐵,才能製造更多的機器;有了更多的原料、材料、燃料、動力和機器,才能使工業各部門以至國民經濟各部門得到更快的發展.同1800萬噸鋼和3.8億噸煤的指標相適應,計劃規定:生鐵產量由1958年的1369萬噸增加到2300萬噸,發電量由1958年的275億度增加到400億度,水泥產量由1958年的930萬噸增加到1250萬噸.其他重要的原料、材料和燃料,如原油、木材、硫酸、燒鹼、純鹼等產品的產量也將有很大的增長.上述這些產品在1959年增加的產量,都將比1958年所增加的產量為高.例如,1958年比1957年,生鐵產量增加了775萬噸,發電量增加了82億度,水泥產量增加了244萬噸;而1959年比1958年,生鐵產量將增加931萬噸,發電量將增加125億度,水泥產量將增加320萬噸.應當說明,在今年生鐵和鋼的計劃產量中,包括一小部分土鐵土鋼在內.
1959年機器製造工業的生產計劃,是按照首先保證原料、材料工業和燃料、動力工業迅速發展的需要,保證運輸業和農業發展的需要,適當照顧輕工業發展的需要這樣的方針進行安排的.1959年,采礦設備、洗煤設備、煉焦設備、軋鋼設備和發電設備的產量,都將成倍地增長.例如,發電設備的產量將由1958年的80萬千瓦增加到280萬至300萬千瓦,即增長250%至275%.水泥設備、化工設備和煉油設備的產量也將有相當大的增長.為了保證運輸業發展的需要,計劃規定:機車的產量由1958年的350台增加到555台,貨車的產量由1958年的1.1萬輛增加到2.7萬至2.85萬輛,汽車和民用船舶的產量也將有相當大的增長.為了支援農業的發展,計劃除了規定化學肥料的產量由1958年的81.1萬噸增加到130萬至150萬噸以外,機器製造工業將提供200萬馬力的排灌機械,3000台拖拉機,1100台穀物聯合收割機和3000台機動脫粒機.為了適應輕工業發展的要求,1959年計劃生產棉紡機250萬錠,以及必要的造紙設備和製糖設備.為機器製造工業本身所需要的金屬切削機床,計劃產量為7萬至7.5萬台(不包括簡易機床),比1958年的5萬台增長40%至50%.
由於農業和重工業的大躍進,1959年有可能也有必要較快地發展輕工業.計劃規定,棉紗產量由1958年的610萬件增加到850萬件,棉布產量由1958年的57億公尺增加到72億公尺,紙產量由1958年的163萬噸增加到220萬噸,食用植物油產量由1958年的125萬噸增加到180萬噸,糖產量由1958年的90萬噸增加到150萬噸,原鹽產量由1958年的1040萬噸增加到1300萬噸.這些產品將比1958年增長25%到67%.
根據上述安排,1959年生產資料工業的產值將達到980億元,比1958年的670億元增長46%;生活資料工業的產值將達到670億元,比1958年的500億元增長34%.可見,1959年的工業生產計劃,貫徹了重工業和輕工業同時並舉的方針,貫徹了優先發展重工業、首先是發展原料、材料工業和以鋼為綱、全面躍進的方針.
農業生產方面:1959年發展農業的任務,是用最大的努力,爭取糧食產量躍進到1.05億斤,棉花產量躍進到1億擔,提前實現全國農業發展綱要關於糧棉增產的要求,並且使各類經濟作物和林業、畜牧業、副業、漁業都得到普遍的發展.
按照增產的可能性和輕工業發展的需要,計劃規定:黃麻和洋麻的產量達到1000萬擔,比1958年的650萬擔增長54%;甘蔗的產量達到4億擔,比1958年的2.705億擔增長48%;甜菜的產量達到1.1億擔,比1958年的5800萬擔增長90%;大豆的產量達到300億斤,比1958年的250億斤增長20%;花生的產量達到1.2億擔,比1958年的8000萬擔增長50%;油菜子的產量達到3200萬擔,比1958年的2200萬擔增長45%.
糧食、棉花和其他農作物增產的主要途徑,是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同時,必須保持一定的播種面積,並且有計劃地擴大國營農牧場的耕地.1959年全國的播種面積計劃為21億畝,其中糧食的播種面積為16億畝,棉花的播種面積為1億畝.計劃還規定擴大灌溉面積1億畝.
為了增加農業中的畜力,計劃規定各種大家畜的飼養總數達到9000萬頭,比1958年的8506萬頭增長6%.為了增加副食品的供應和增加肥料,計劃要求豬的飼養數達到2.8億頭,比1958年的1.8億頭增長56%;羊的飼養數達到1.2億頭,比1958年的1.0886億頭增長10%.此外,要求擴大蔬菜的播種面積和積極發展水產事業;在城市和廠礦區附近,應當建立和擴大副食品的生產基地.
在大力增產糧食和棉花的基礎上,應當實行農業的多種經營,發展人民公社的商品生產.
基本建設方面:1959年國家對基本建設的投資總額計劃為270億元,比1958年的214億元增長26%.在投資總額中,工業部門為177.4億元,農業、林業和水利部門為19.2億元,運輸和郵電部門為55.5億元,商業、糧食、物資儲備部門為3億元,文教衛生部門為6.5億元,城市建設為4.8億元,其他為3.6億元.1959年的基本建設投資較多地集中在工業和運輸部門,一方面是為著保證重點建設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因為人民公社對農業的基本建設將有比較多的投資,國家還將從預算中另外撥出10億元幫助人民公社發展生產,其中大部分也將用於農業的基本建設.在工業部門的投資總額中,冶金、電力、煤炭、石油、化學、木材、建築材料等工業部門的投資為124.9億元,佔70%,這是為了使原料、材料工業和燃料、動力工業的生產能力在近期內有較大的增長.
1959年的基本建設投資總額,分配給中央各部門直屬企業和直屬單位的為154.7億元,分配給各地方所屬企業和所屬單位的為115.3億元.今年分配給地方的基本建設投資,在投資總額中所佔的比重為42.7%,比往年有了顯著的提高.
計劃規定,1959年施工的限額以上的建設項目有1092個,其中:重工業的建設項目為693個,輕工業的建設項目為161個,水利的建設項目為28個,運輸和郵電的建設項目為186個,商業的建設項目為9個,文化教育的建設項目為15個.上述重工業和輕工業建設項目,計劃在今年內全部建成和部分建成投入生產的有670個.
計劃規定,1959年建設的鐵路,包括新的干線、支線、企業專用線和復線在內,共有5500公里.因為1959年增加的貨運量主要集中在現有鐵路,因此,鐵路的建設,將首先加強原有的線路.
運輸方面:為了保證工農業生產和基本建設的繼續躍進,1959年的鐵路貨運量計劃為5.2億噸,比1958年的3.8億噸增長36%;交通部直屬企業的貨運量計劃為3500萬噸,比1958年的2800萬噸增長25%.此外,各地方還分別規定了發展公路和水路運輸的指標.
商業方面:1959年的社會商品零售總額計劃為650億元,比1958年的548億元增長19%.通過商業機構供應給人民的糧食、肉類、食用植物油、水產品、鹽、棉布、針織品、呢絨、卷煙和其他日用品,都將比1958年有所增長.
文化教育事業方面:計劃規定,1959年高等學校招生25萬人,在校學生達到83萬人,比1958年增長25.8%;中等專業學校招生70萬人,在校學生達到182萬人,比1958年增長23.8%;高級中學招生65萬人,在校學生達到152萬人,比1958年增長28.8%.1959年的初中教育、小學教育、業余教育和掃除文盲的工作,都將由各地方按照當地的實際情況,分別規定適當的指標.1959年的文化事業、科學研究事業、衛生事業、體育事業都將隨著生產的發展而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從上面所說的情況可以看出,1959年國民經濟計劃是一個繼續大躍進的計劃.
實現這樣一個繼續大躍進的計劃是必要的.我們在1958年實現了工農業的大躍進,鋼、煤、糧食、棉花的產量都比1957年增長了一倍以上,但是已經達到的經濟發展水平,對於我們這樣一個6億多人口的大國說來,仍然是很低的.1958年的產量按人口平均,每人只有鋼30多斤,煤將近900斤,糧食1200多斤,棉花11斤.顯然,這離開滿足國家建設和人民生活的需要還很遠.這也就是這些產品以及其他的許多產品雖然產量有了很大的增長,供應仍然顯得緊張的基本原因.正因為這樣,如中共中央關於人民公社若干問題的決議所說,我們必須苦戰三年,加上再努力若干年,才能使全國的經濟面貌有一個很大的改變.
實現這樣一個繼續大躍進的計劃,經過全國人民的努力奮斗,也是可能的.
首先,1958年工業生產的大躍進,為1959年的繼續躍進提供了有利的物質技術條件.1958年生產資料工業的生產量比1957年增長了103%;重要的生產資料,如鋼、生鐵、煤炭、發電設備、機車、汽車、動力機械、穀物聯合收割機等等的產量,都比1957年增長了一倍以上.在1958年,全國約有700個限額以上的工礦建設單位全部建成或者部分建成投入了生產;此外,還有大量的限額以下的工礦建設單位建成而投入了生產.我國過去不能生產的容積為1513立方公尺的大高爐、板面寬度為2300公釐的中厚鋼板的軋機、容量為2.5萬千瓦的火力發電設備、壓力為2500噸的鍛造水壓機,都在1958年試製成功了.在農業的基本建設方面,我們在1958年增加了灌溉面積4.8億畝.在鐵路運輸方面,我們修建了3564公里的鐵路;鐵路貨運量也由1957年的2.7億多噸增加到3.8億噸.這些重大的成就都將對今年國民經濟的繼續躍進發生巨大的作用.
其次,由於農村中實現了人民公社化,農業生產力得到了進一步的解放.廣大的農村婦女減少了家務拖累,興高采烈地參加了農業生產.同時,幾百萬勞動力從農業戰線轉到了工業戰線.這就大大地加強了工業和農業的生產力量.生產戰線上的這部分生力軍,經過一個時期的鍛煉,勞動的熟練程度將很快地得到提高.
再次,在工業、農業、運輸業、商業等各個戰線上,都在1958年的大躍進中積累了大量的技術經驗和組織經驗.廣大的勞動群眾學會了多快好省地進行生產和施工的有效辦法,展開了不斷改進工作和大膽發明創造的群眾運動.許多在1958年還不成熟、還沒有經過考驗的措施,在1959年將有可能通過總結經驗、克服缺點、發揚優點,得到比較完善和比較廣泛的應用.
實現1959年計劃的最重要的有利條件是,廣大的幹部和群眾提高了政治覺悟,加強了政治團結,掌握了黨的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和一套「兩條腿走路」的方針.大家有了堅強的信心:只要沿著這條正確的道路前進,我國就一定能夠提前實現在主要工業產品的產量方面趕上和超過英國的任務,一定能夠較快地改變我國的經濟面貌和提高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
1959年,我們將繼續得到蘇聯和其他社會主義兄弟國家的援助.根據中蘇兩國政府的協議,蘇聯政府在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幫助我國建設的重大項目共有211個;在執行的過程中,由於若干項目合並建設,蘇聯援助的項目總數改變為166個.這些項目,在今年以前全部建成和部分建成投入生產的有113個.從今年開始,蘇聯除了繼續幫助我國建設過去已經簽定協議的項目以外,根據1958年8月8日和1959年2月7日中蘇兩國政府先後簽定的兩次協議,還將幫助我國進行125個企業的建設.
總之,今年國民經濟的繼續大躍進,有利條件是很多的.但是,我們也必須看到,完成1959年計劃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計劃規定的鋼、煤、糧食、棉花的生產指標,都等於1957年實際產量的三倍左右.我國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五年合計的鋼的總產量不過1667萬噸,而1959年一年內就將生產1800萬噸.這當然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糧食和棉花的生產,目前我們還缺乏必需的農業機器和化學肥料,抵抗自然災害侵襲的力量還不強,要在1958年產量增長一倍的基礎上,再增產糧食3000億斤和棉花3362萬擔,任務的艱巨性也很明顯.我們對於農業上可能遇到嚴重的自然災害的困難,應當有充分的精神准備.我們必須首先在戰略上藐視困難,這是毫無疑義的.但是,在繼續躍進的計劃已經定下來以後,主要的問題就是要在戰術上充分重視困難,克服麻痹大意和自滿的傾向,抓緊時機,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採取各種切實有效的措施去認真戰勝困難.
為了保證1959年計劃的完成和爭取超額完成,我們以為,在當前必須採取的各項組織措施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立即在國民經濟的各個戰線上,開展一個全民的以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為中心的增產節約運動.
國民經濟的各個方面,在去年的反保守反浪費運動中都獲得了巨大的進步.但是,技術進步的可能性是無限的,決不能認為1958年的工作已經「到了頂」.拿鋼鐵工業來說.今年第一季度,本溪第一煉鐵廠的高爐,每一立方公尺容積每晝夜的產鐵量已經達到2.15噸,鞍鋼的九號高爐和三號高爐在4月初也已經躍進到2噸以上,而全國大高爐的平均數卻是1.4噸.上海第三煉鋼廠的平爐,每一平方公尺的爐底面積每一晝夜的產鋼量已經達到13噸,而全國平爐的平均數卻是7.3噸.可見,提高高爐和平爐利用效率的可能性是很大的.按照現有的設備能力,全國大中型的鋼鐵廠,高爐的利用效率每提高0.1噸,全年就可以增產生鐵60多萬噸;平爐的利用效率每提高1噸,全年就可以增產鋼60多萬噸.再拿鐵路運輸來說.今年第一季度,阜新車站和阜新煤礦密切合作,實行了鐵路和礦山運輸統一指揮的辦法以後,每一列車的裝車時間從原來的14小時多縮短到6小時以內,從而大大節約了貨車周轉的時間.按照今年的情況,全國鐵路貨車的周轉時間每縮短1小時,全年就可以多運輸貨物1000萬噸左右.這兩個例子說明,我們在增產節約方面還擁有很大的潛力.
因此,我們要求,各個地方、各個部門、各個企業單位、各個事業單位、各個人民公社,都要迅速地充分地動員群眾,通過技術革新和其他的有效措施,來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生產,提高質量,反對浪費,降低成本,掀起一個完成和超額完成1959年國民經濟計劃的熱潮.
在工業戰線上開展增產節約運動的任務,是發揚職工群眾的創造精神,革新生產設備和生產工具,改善生產工藝和操作方法,改進產品的設計,以便提高設備的生產效率,節約原料、材料,節約勞動力,克服大躍進中某些原料、材料、設備和勞動力不足的困難.
廣大的職工群眾對於他們使用的設備和工具,是最熟悉的,也是最樂於加以革新的.從去年以來,許多企業的職工在這方面有了很多的創造.有的職工在一台車床上裝兩付刀架,有的職工在一台鑽床上裝幾個鑽頭,這樣就大大地提高了機械設備的能力;有的職工把小的機床加以改裝,生產大的產品,使小機床頂大機床用,也就是所謂「螞蟻啃骨頭」.上海永鑫無縫鋼管廠,規模不大,設備很舊,今年初經過全體職工40多天的苦幹、巧幹,利用舊料革新設備和工具,使全廠三道主要生產工序做到了連續化,使六個重要的生產環節基本上實現了機械化和半機械化,就使勞動生產率比革新前提高了2.4倍,同時大大減輕了工人的勞動強度.我們希望全國所有的工礦企業,都能夠發展這一方面的經驗,根據需要,依靠企業本身的力量,使舊設備「返老還童」,使新設備「錦上添花」,積極挖掘現有生產設備的潛力.
在工業企業的技術革新中,應當一切經過試驗,廣泛地改善生產工藝和操作方法,合理地簡化工序,縮短加工過程,用新的加工方法來代替舊的加工方法.在進行技術革新的過程中,企業的領導必須努力提高工人的技術水平,特別是提高新工人的熟練程度,改善勞動組織和加強生產管理.
改進產品的設計,合理地簡化產品的結構,減少不必要的部件和零件,不僅可以節約原料、材料,節省工時,而且可以提高產品的質量,提高產品的使用效能.各個企業應當有領導地進行改進產品設計的工作.
不但是現代化的大中型企業應當加緊進行技術革新,土法生產的小型企業尤其應當加緊進行技術革新.在目前,有一部分土法生產的小型企業,佔用的勞動力和消耗的原料、材料都比較多,產品的質量也不夠好,這種情況,採取技術革新的方法,是完全可以逐步改變的.例如,四川省開縣的白玉鋼鐵廠,原是一個土爐群,資源的條件也不大好,自從去年12月發展成為小型鋼鐵聯合企業以後,由於抓緊了技術革新這一中心環節,開展了高產優質的群眾運動,就改變了過去生產比較落後的狀況.今年2月中旬,這個廠減少了將近一半的勞動力,而生鐵的平均日產量反而提高了20%,生鐵的含硫量降低到0.05以下,成本也降低了11%.
無論是重工業產品,或者是輕工業產品,都必須保證優良的質量.這是增產節約的一項重要任務.所有企業,都應當經常地注意加強技術管理,遵守工藝規程和操作規程,消滅廢品,減少次品,嚴格執行從原料、材料、半成品直到成品的檢驗制度,努力爭取每一件出廠的產品都符合國家規定的質量標准.
工業企業中增產節約的門路很多.除了以上所說的以外,在加強原料、材料管理、加速資金周轉、減少非生產人員、節約管理費用等方面,也都應當加以重視,做出比去年更大的成績.
在農業戰線上,應當開展大面積豐產的群眾運動,貫徹執行農業的「八字憲法」,爭取實現今年一月間全國農業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單位代表會議提出的「十大倡議」.在目前,應當著重做好春耕播種工作,提高播種質量,按照不同的土地條件,進行合理的深耕,合理的密植.我國今年夏收糧食作物的計劃產量,約佔全年糧食總產量的30%左右.爭取夏收作物的大豐收,對今年農業的繼續躍進有重要意義.因此,應當大力加強冬小麥、早稻、油菜等作物的田間管理,及時地防止倒伏和防治病蟲害,並且及早地准備收割的農具.
實行深耕和密植,需要大量的肥料.所有的人民公社都要認真做好積肥和造肥的工作,並且注意增加效率高的肥料,注意合理施肥.
1958年和今年春季,各地方興修了大量的水利工程,這是今年農業增產的一個有利條件.為了發揮這些工程的作用,應當修好或者改善渠道,平整土地,加強蓄水和保水的工作,提高現有提水工具的效能,做到修好一處,管好一處,用好一處.灌溉技術也應當注意改進,普遍推廣淺水勤灌和溝灌、畦灌的方法,作到合理灌溉,節約用水.
無論是深耕密植,積肥運肥,或者是發揮水利工程作用,加強田間管理等等,都需要大量的勞動力,而目前農村的勞動力是不足的.為了解決這個矛盾,不但要合理安排農村勞動力,改善勞動組織,精簡公社非生產人員,而且要努力提高勞動生產率.為此,必須繼續開展工具改革運動,特別是注意改革那些能夠節約勞動力比較多的工具,如修水利的工具和耕作、運輸等方面的工具.貴州銅仁縣由於從耕地、運肥到播種,全面地實行了春耕工具的改革,工效提高了一倍以上.各地方應當根據當地的特點和農活的需要,切實做好改革工具的工作.每個公社要盡可能建立修配和製造農具的工廠.每個專區以至每個縣要盡可能成立專門的機構,負責研究、試制和推廣改良農具.在改革農具的同時,必須加強技術指導和技術訓練的工作.
在農業的增產節約運動中,要切實地加強生產責任制.生產隊、生產小隊或者作業組,要實行包產量、包成本、包工的「三包」辦法,經過群眾充分地討論,把生產指標和生產措施規定到每一塊田地,把責任規定到每個社員,以充分發揮生產隊、生產小隊、作業組和社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我們應當努力促進農業的增產,同時應當注意節約.勤儉辦公社,反對對公社人力、物力、財力作任何的浪費,是鞏固人民公社的重要條件.無論我們得到了多大的豐收,所有的人民公社都應當有計劃地使用糧食和反對浪費糧食.
在基本建設戰線上,廣大職工在1958年創造了多快好省的施工方法,即快速施工的方法.這種方法的內容是:對施工項目進行排隊,把人力和物力集中使用;改善勞動組織,把單工種的工作隊改變為多工種的工作隊,實行所謂「立體交叉平行流水作業」;大量改革工具,製造土機械和半洋半土的機械,實行半機械化和機械化施工,並且使用預制構件.這樣,就大大縮短了工期,節約了勞動力,並且使工人成了「多面手」.這種施工方法,對於保證工程質量和降低工程成本,也起了一定的作用.1959年,應當繼續推廣和提高這種施工方法.
在基本建設工作中,要切實注意質量的問題.工程質量不好,有的要返工,會造成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拖延工程的進度;有的還會造成工程事故,或者造成生產上的長期不合理現象.用同樣的人力物力時間而保證了優良的工程質量,就是建設工作中的最大的節約.為提高工程質量而斗爭,是基本建設部門全體職工一項經常的基本的任務.在設計中,應當保證建築結構的質量.在施工中,應當嚴格遵守設計的要求,加強技術管理,並且健全檢驗制度,發動廣大群眾實行監督.
基本建設方面的增產節約運動,不但要注意加快工程進度,提高工程質量,保證安全,而且要注意節約建築材料,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工程成本.
在運輸戰線上,廣大職工群眾在加速車輛和船隻的周轉、提高運輸效率等方面,創造了許多好的經驗.廣泛地推廣這些經驗,對於完成今年繁重的運輸任務有極重要的作用.在鐵路運輸方面,各地正在推廣高站台、低貨位以及滑坡式裝卸等先進方法,黑龍江省鶴崗煤礦的一個礦井,由於採用了這種方法,裝車時間從三小時縮短到二十分鍾.如果全國普遍推行這項經驗,就可以大大加快車輛的周轉,從而增加鐵路的貨運量.有些鐵路單位實行了「捎腳」運輸.如西安鐵路局的職工,在托運部門的密切配合下,充分利用每一輛回送的空車、載重不足的貨車等,在保證行車安全、保證正點的前提下,從去年11月初到今年3月20日共捎運貨物9.6萬噸,等於節省貨車4600多輛.這一個經驗,應當大力推廣.
在公路運輸方面,應當根據可能的條件,合理地推行汽車列車化,大力節約油料的使用,採用代用燃料,加強車輛的維修、保養工作.
在水路運輸方面,應當加強港口的裝卸能力,縮短船隻在港停留時間.在內河航線,應當繼續推廣頂推運輸的方法;在沿海航線,應當推廣拖駁運輸和拖排運輸的方法.
目前,短途運輸是運輸戰線上的一個薄弱環節.為了加強短途運輸,必須大搞民間運輸工具的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應當根據條件,逐步推廣四輪馬車、機動木帆船,在山區推行滑道和索道運輸,在運輸量大而且有條件的地方,推廣輕便的土鐵路和木軌道運輸.
在商業戰線上,增產節約的主要任務,是做好農副產品、工業品和廢品的收購工作,作好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供應工作,更好地為工農業生產的大躍進服務.同時,應當加強經濟核算和改善經營管理,從減少商品的損耗和節約運雜費、保管費、包裝費等方面,來降低商品的流通費用,增加國家的資金積累.
② 一般中國股市牛市和熊市的持續時間分別是多少年
這個不是固定的事情,要看中國經濟的整體情況,一般來說,中國股市牛市和熊市的持續時間沒有一個起碼的規律,只能看當時的國家經濟情況。
股市中,牛市指的是股票的持續上漲,熊市指的是股票的持續下跌。
牛市作為多頭市場,它的市場行情呈現出普通看漲並且能夠持續較長時間的趨勢。
熊市的特點為行情普通看淡並且跌跌不休,由此也被人們成為空頭市場。
大概知道了牛熊市的概念,很多人會有問題,現階段是屬於熊市還是牛市呢?
點擊下方鏈接,立馬告訴你答案:專屬滬深兩市的投資日歷,掌握最新一手資訊
一、用什麼方法推斷出是熊市還是牛市?
要想推斷出現在的市場行情是熊市還是牛市,可以通過分析這兩個方面,一個是基本面,一個是技術面。
首先,我們可以根據基本面來了解市場行情,上市公司的運營狀況和宏觀經濟運行態勢是基本面的確立依據,通過行業研報就能看得出來:【股市晴雨表】金融市場一手資訊播報
其次,從技術面來觀察的話,我們可以通過量價關系、換手率、量比與委比等指標、走勢形態或K線組合等,來觀察判斷市場行情。
舉個例子,假如當前是牛市,買入股票的人遠多於賣出股票的人,那麼大多數個股的k線圖的上漲幅度就非常的顯眼。反之,如果當前是熊市 ,買入股票的人員不足拋售股票的人 ,那麼有非常多個股的k險圖的下跌趨勢都變得非常明顯。
二、怎麼判斷牛熊市的轉折點?
假使說我們趕在牛市快要結束的時候才陸續進場,在這時購買股票很有可能是在股票的高點,進而會被套牢,而熊市快結束時,則會時最佳的進場時機,很難不賺錢或者賠錢。
所以說,只要能抓住熊牛的高低轉折點,就可能用比較低的價格買進來,在價格比較高的時候賣出去,買賣的差價就是我們賺到的錢!多種方法都能確定牛熊轉折點,推薦使用下面這個拐點捕捉神器,一鍵獲取買賣時機:【AI輔助決策】買賣時機捕捉神器
應答時間:2021-09-24,最新業務變化以文中鏈接內展示的數據為准,請點擊查看
③ 中國的經濟增長曾經有兩次的下滑歷史記錄,分別是幾年和幾年
一次是1958一1962年,受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影響,及三年自然災害的影響。
另一次1966一1976年,受文化大革命影響。
④ 中國經濟下行趨勢會持續多長時間
中國經濟沒有下行。
經濟下行指的是經濟萎縮,衡量經濟增長的各項指標都在不斷的降低,比如GDP、PPI、CPI等,也就是經濟從一個增長趨勢變成一個下降趨勢。
中國經濟只是增速放緩,也就是GDP的增加速度在降低,但是經濟總量仍然逐年提高。
這個所謂的增速放緩,也是相對於中國以前極高的增速(11%,12%)而言的。現在預測的經濟增速在7.4%左右。就算只有7%,也絕對橫掃日本、美國、歐洲各國的經濟增速了。
至於經濟增速放緩,這個是必然的。美國現在的經濟增速只有2%左右,也會讓美國人歡天喜地,因為美國經濟當量很大。即使只有2%的增速,經濟的絕對增量也佔一個小國家,比如馬來西亞、新加坡之類的全年經濟總量的50%了。中國作為第二大經濟體,增速放緩是很正常的。
關鍵在於,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後,中國是否能夠正確的應對,特別是產業轉型,結構調整,政策的完善是否能夠及時完成。
⑤ 在明清時期什麼樣的變化導致中國開始三百年的下降(政治 經濟等)
明清時期,世界歷史進展迅猛。到了17—18世紀,世界歷史繼承前一時期的巨大轉折和變化,向著更為深廣的方向發展。在歐洲和北美,封建主義、殖民主義的基礎受到沖擊,資產階級革命的時代來臨,世界歷史進入新的歷史時期。但是,與歐美不同的是,同一時期的中國封建勢力卻空前加強,社會經濟開始逐漸走向衰落。在西方資本主義興起和發展的時候,明清時期的中國卻逐步落後於西歐各國。
一、明清時期中國社會經濟的近代化發展
(一)區域經濟的發展。各具特色的區域經濟的發展是明清時期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和特點。中國地域遼闊,南北東西自然條件差異很大,發展背景各不相同。明清時期各區域的發展軌跡與特點也有較大的差異,從而形成幾個頗具特色的經濟區。
1、高效農業與絲、棉紡織業並重的江南經濟。以太湖平原為中心的江南,自唐宋以來一直是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明清時期江南的發展主要是合理利用現有農業資源,進一步提高生產的集約化程度。高投入高產出的農業經營方式是江南經濟的特色之一;農副產品加工業,特別是絲、棉紡織業的發達是江南經濟的又一特色;市場發育起步較早,以農副產品加工、集散為主的市鎮密布;城鎮人口和非農業人口比例較高,其都市化程度遠遠走在全國前列。
2、以外貿為導向迅速崛起的珠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開發大體始於宋代,雖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到清代中葉已躍居全國先進之列。農業生產結構的變化,市場機制的初步形成,經商人口急劇增長,一個以外貿為導向,以轉口貿易為中心的經濟格局正在逐漸形成。
3、華北平原區。華北平原的冀魯豫三省地處黃河下游,是中國歷史上開發最早的地區之一。12-14世紀的數百年間,這一地區屢經戰亂兵燹,經濟發展受到破壞,經濟地位逆轉。進入明代,政府的移民屯墾等項政策使華北平原經濟重新崛起,清代又有進一步的發展。明清時期華北平原經濟發展主要表現為種植結構的調整、農副產品加工業的興起和農村集市網的形成。
4、長江中上游地區—全國最大的商品糧輸出區。長江中上游地區以江西開發最早,從元末起江西開始向湖廣移民。兩湖地區的開發正是隨著江西移民的大量湧入開始的,明代中葉形成第一次高潮,清代前期為第二次高潮,並進一步推進到四川盆地。「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大規模的移民與開發過程相伴隨;到清代前期已形成「江浙糧米歷來仰給湖廣,湖廣又仰給於四川」的糧食供求格局。長江中上游地區作為全國最重要的商品糧輸出區的確立,不僅提高了其自身的地位,對於江南乃至全國經濟的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
此外,清代是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形成時期,清王朝建立之後對邊疆地區進行了大力開發和治理。其中,經濟效益較著者當屬東北平原和台灣。經過近二百年的移民開發,到清代中葉東北和台灣的農業經濟都有了長足的發展,成為新的糧食生產基地;農產品加工業、商業等也有了初步發展,從而為以後更大規模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
(二)商品流通的發展。從明代到清代,全國商品流通的范圍和規模均有大幅度的增長,流通格局也有很大的變化。商品流通的發展是明清時期中國經濟發展中又一顯著特點。
1、流通范圍的擴大。明代長時期禁海,長江航運也不甚發達,南北貿易以運河為主幹,東西貿易主要局限於長江中下游。清代隨著海禁的開放,華北平原、長江中上游諸省的經濟發展,以及東北與台灣等新區的開發,沿海、沿江貿易都有大規模的發展。據《中國資本主義的萌芽》一書估計,清代前期我國內河航運里程已達5萬公里以上,沿海航線1萬公里,基本已達到近代的規模[2]。另一方面,隨著清代國家版圖的擴大和邊貿的發展,新疆、蒙古與內地的貿易也有大規模的發展,山西商人開辟的從蒙古草原直抵俄羅斯的北疆陸路貿易線亦達萬里之遙。
2、流通規模的擴大。清代,全國商品流通的品種和數量都較明代有大幅度的增長。首先,糧食流通的增長十分顯著,運河、長江中流通的商品糧數量都從明代的數百萬石增至上千萬石,沿海的流通量更是大幅度增長;其次,隨著棉花、煙草等經濟作物種植的擴大,花生、蕃薯的引種和推廣,它們都成為清代流通中的大宗商品;隨著對外貿易的發展,呢絨製品、鍾表、眼鏡等洋貨的輸入也大為增加;而豆餅、麻餅、蘆葦、荊條、桑皮、香屑等低值商品成為長距離流通中的大宗商品,也是明代所罕見的。
稅收額的增長可從另一個方面反映流通規模的擴大。康熙年間全國關稅總額為120萬兩,乾嘉年間已增至四五百萬兩,120餘年翻了兩番;關稅在全國財政收入中所佔比例也從康熙雍正年間不足4%上升到12%左右。清代前期全國各主要稅關的稅則未見重大變更,稅率也未見有大幅度的提高,故稅收額的增加主要是商品流通量增長的結果[3]。
3、流通布局的變化。從明代到清代,全國商品流通最重要的發展應是宏觀布局的變化。即:從運河流通為主轉向以沿海、長江流通為主。明代禁海,南北物資交流主要依賴京杭大運河;清代隨著海禁的開放和長江中上游各省的經濟發展,沿海、長江航運逐漸取代運河成為全國最主要的流通干線。流通格局的這一變化既是全國性經濟布局變化的一個重要表徵和組成部分,也代表著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流通布局的這一變化,在鈔關設置和稅收方面均有所反映。明代禁海,京杭大運河是全國商品流通的主幹,全國八大鈔關有七個設在運河沿線,從北至南依次為:崇文門(北京)、河西務(清代移至天津)、臨清、淮安、揚州、滸墅(蘇州城北)、北新(杭州),這七關商稅佔八大鈔關稅收總額的90%左右。清初運河七關全部保留下來,其後隨著沿海、沿江貿易的發展,清政府陸續增設了一批稅關,沿海稅關如江海(上海)、浙海(寧波)、閩海(廈門)、粵海(廣州)四海關,此外天津關、山海關等也逐漸成為北方沿海的重要稅關;長江稅關如夔關、武昌關、九江關、蕪湖關、龍江西新關(南京)等。
(三)城鄉市場網路體系的形成。城、鄉市場網路體系的形成,是明清時期中國經濟發展的又一重要內容和組成部分。這一城鄉市場網路體系,可分為流通樞紐城市、中等商業城鎮和農村集市三大層級[4]。
明清時期中國經濟中最具時代意義和歷史意義的發展,應是向市場經濟的轉化[5]。具體而言,就是政府對經濟直接干預的逐漸減弱,和市場機制在經濟發展中作用的不斷加強。這與希克斯在《經濟史理論》一書中所闡述的,從習俗經濟、命令經濟向市場經濟轉換這一世界經濟發展的總體趨勢是一致的。政府對經濟直接干預的減弱,與生產直接相關的是從明代中葉開始的一系列賦役制度的變革:力役折銀和匠班制的廢除,以及最終的攤丁入地,使農民逐漸擺脫了官府的人身控制;賦稅折銀則使農業生產與田賦脫鉤,有利於小農的自主經營。這一賦役制度的變革為各家各戶各地區因地制宜地發展經濟解除了枷鎖,提供了廣泛的可能。
到清代中葉,在全國范圍內已形成一個涵蓋廣闊、運作自如的城、鄉市場網路體系。沿海、沿江貿易的發展逐漸取代運河成為最重要的流通干線,在沿海和長江沿線一批重要的流通樞紐城市相繼崛起,這些港口城市大多成為鴉片戰爭後最早的一批通商口岸;而在廣大農村,最遲在乾隆、道光年間,一個具有相當密度的集市網已經形成,這一基層集市網與處於流通干線上的商業城、鎮相聯系,溝通城鄉市場,使商品流通幾乎可覆蓋全國的每一個州縣,甚至每一個村落,從而將自然條件、發展程度各異的各經濟區域聯結成為一個整體,使地區之間分工互補,調整經濟布局,優化資源配置成為可能。明清時期中國傳統經濟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沒有重大突破的條件下,仍然保持著內在的動力與活力,主要就是市場機制在起作用。明清時期城、鄉市場網路體系的形成,正是傳統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化的一個重要標志。
明清時期城、鄉市場網路體系的形成,也是中國近代化過程的一項重要內容。中國近代市場體系的形成並非始於開埠之後,至少從明代中葉已經起步,清代中葉已具有相當的規模。19世紀中葉外國資本主義入侵之後,並不是建立了一個新的市場體系,而是利用和部分地改造了中國原有的市場體系來為之服務。鴉片戰爭後侵略者選擇的通商口岸,幾乎全部都是明清時期,特別是清代前期發展起來的商業城市。在第一、第二次鴉片戰爭後依據不平等條約開設的主要通商口岸有廣州、廈門、上海、寧波、福州、潮州、天津、牛庄、鎮江、漢口、九江和煙台等。這十幾個口岸在開埠之前商業均已相當的發展,它們或者是國家級的稅關所在地,或者是地區性的商業中心。
雖然明清時期商品經濟也發展繁榮,但是明清時期中國經濟近代化的水平較低。科學技術沒有在生產領域里發展起來,商品經濟沒有向著生產社會化的方向發展。
二、明清時期中國社會經濟的內向化發展
西方資本主義從16世紀起即開始了其全球化的歷程。16世紀上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是資本主義全球化的發軔階段。這一時期正值中國的時清時代,與資本主義經濟的世界擴張不同,中國經濟出現了內向化演進的趨勢。正是這兩種不同的運動態勢,導致了中外經濟迥然不同的結果。明中葉至清中葉中國經濟向內向化演進,擴大了中西差距。
(一)中國內向化演進傾向形成有兩個歷史淵源。一個是周邊民族對中原社會的沖擊。這種內向化發展的模式是經過歷史的多次動盪演化而來的。翻開歷史可以看到,在中國的周邊歷代有不少游牧民族或侵擾邊疆或入主中原。秦漢有匈奴侵掠北方;魏晉南北朝有羯、鮮卑、巴、羌、氐等少數民族流遷內地;兩宋有遼金割據北國;元朝有蒙軍縱橫江南。這些周邊民族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其力量與文明的分離;他們雖有強大的武力,但其文明發展均落後於中原漢族。這些周邊游牧民族侵入中原後又為中原文化所征服和改造,但他們的落後的生產方式和經濟制度往往使中原經濟遭到破壞,甚至導致社會倒退。中原的封建統治者和社會民眾都對周邊其他民族抱有既鄙視又恐懼的認知定勢。另一個是華夏中心論的文化價值觀和世界觀。「漢官威儀,萬邦來朝」漸成為一種傳統;社會的價值取向一旦凝結成文化是很難改變的。明清時期這種華夏中心論進一步泛化。1793年英使馬戛爾尼來華,在覲見清帝時拒絕向乾隆帝三跪九叩,其不辭萬里來華的使命歸於失敗。一個自喻世界最強大的國家,一個向為天下唯一文明的國度。這兩者也許會相待如儀,但不可能誠心交往。清朝的統治者不僅拒絕開放外貿,而且抵制一切外來影響。外使苦心挑選的代表西方科技的禮品,在清廷主人看來僅是奇異的宮廷新玩物。
(二)中國明清時期政府對內抑商、對外抑制貿易的政策。商品流通的擴大有利於市場的擴大和生產的擴大,但它的政治、社會價值在統治集團和社會精英士大夫階層看來卻是負面的。14-18世紀中國進出口的長期順差,白銀大量流入,貨幣商品關系發展,封建倫理日益消蝕,「禮崩樂壞」,「世風日下」動搖和侵蛀著封建社會的意識形態和統治秩序。這一點明清社會與中世紀後期的西歐諸國的情況很不一樣。歐洲君主的斂財政策和僱傭軍制度使工商業發展的經濟價值與其政治價值趨於一致。這是這一時期中西方統治者對商品經濟不同態度的根本原因。如果說國內商業還有必不可少的社會需要,那麼對海外貿易的態度則更能反映中國統治者的取向。游牧民族侵入中原簡單的商品經濟、有限的市場經濟始終不能引起生產社會化發展的變革。對海外市場的限制和漠視,使明清時期在封建社會內部騷動不安的商品經濟得不到一個新的市場發展空間。在封建社會後期,其內部孕育的市場關系非常需要一個寬松的市場空間予以擴展,變革中的生產關系需要新的市場需求來拉動,而海外貿易是一個最適合最有潛力的市場空間。希克斯說:「最容易發展成為必不可少的重要東西(即社會價值)的是對外貿易。但如果對外貿易要贏得這種重要地位,它所提供的機會必須大於國內的機會。」[6]對東南沿海地區來講,海外貿易提供的市場機會必然將大於內地貿易。傳統中國的手工業資本主義萌芽中,絲織業的發展程度比棉紡織業要高,這與中國絲織業出口海外有關。而大宗運輸,海上航運的成本可能低於內陸跋涉。市場的擴大引起生產的擴大和生產方式的進化,生產方式的進化引起生產社會化的變革和生產資源市場化配置的轉變。積極的海外貿易極有可能使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如15-16世紀地中海和大西洋西岸的沿海城市一樣發展起地區性的市場經濟。與16-18世紀西方資本主義擴張發展相反,中國明清封建政府的對內抑商、對外抑制貿易的政策使這一時期有限的商品經濟始終無力催發新的經濟變革—生產的社會化發展。
(三)人口與資源關系失衡,內向化模式導致大規模的社會經濟破壞。明清農業的精耕細作,商品流量擴大,商路增闢,手工業的發展都是在人口壓力下的一種經濟增長,是生產力水平基本依舊狀況下的一種外延式增長。這種增長的空間是十分有限的。當人口增長與資源增長、生產力發展不協調而嚴重失衡時,社會危機就到來了。明清時期隨著人口規模越來越大,人口與資源關系緊張,社會矛盾日趨突出。內向化演進的模式一方面使農民起義、農民造反發生的頻率增加,另一方面農民戰爭的規模也越來越大;周期性的王朝變更對工農業生產的破壞也越來越大。明末的李自成起義、清中期的川楚白蓮教起義、後期的太平天國農民戰爭,其參加的人數、戰爭涉及的地區都是空前的,造成的社會經濟損失也是空前的。一方面,明清時期中國社會,除了周邊民族的騷擾外,又增加了海外異族的威脅。明朝先是有海商與倭寇混雜侵襲東南沿海,後是葡萄牙、荷蘭人來犯。倭寇殺人越貨,無惡不作,危害尤為嚴重。明中葉政府一方面進行軍事圍剿,另一方面下令海禁。清初,滿清統治者為鎮壓東南沿海地區的反清勢力,割斷沿海人民與台灣鄭成功的聯系,厲行海禁。17-18世紀西方商人特別是英商與華貿易頻率增加,使臣也多次叩門。清廷對那些「恃強桀驁」的歐洲人心存戒意。清前期、中期長期實行的行商制度一方面限制外商,另一方面切斷了外人與中國民間直接交往。另一方面隨著人口大幅度增加,資源與人口的矛盾日益突出,社會控制變得十分脆弱,難以承受新的外來沖擊,統治者的對外政策越來越傾向保守。同時為了穩定農業,保證人口繁衍增長後的糧食供給,消弭大規模流民、亂民出現引起的社會動盪,進一步推行「抑商」政策,以遏制商業對「農本」的侵蝕。
(四)中國明清政府對西方工業革命成果的輕視與阻隔。16世紀上葉經濟全球化發軔,意味著世界各國經濟的發展的形式不知不覺地發生了變化,生產力發展,社會進步不再如中世紀式依靠孤立的時間漸進積累的方式進行。一個國家與其他國家互動、與世界市場聯系對經濟發展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社會進化的「空間」不僅是時間,經濟活動空間的擴大、資源配置范圍的擴大成為經濟發展的「名副其實的空間」。16世紀上半葉至18世紀下半葉全球化發軔時期,中西方的生產水平的差距並不如後來大,國力強弱也不懸殊。世界市場還在發育之中,西方國家還沒有壟斷世界市場,其競爭優勢還未完全形成。這300年間如果中國能積極地參與世界市場和國際經濟互動,那麼在西方經濟的第一輪發展中,中國也有可能利用資源優勢、人力優勢和後發優勢,與西方分庭抗禮,在世界市場的發展中占據一席之地。而明清時期經濟的內向化發展使中國在全球化發軔時失去了吸收西方工業革命成果,追趕發達國家的有利時機。17世紀西方近代科學誕生,17-18世紀,歐洲已有不少先進的生產機械。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初葉,英國等歐美國家紛紛進行了生產技術革命,創造出了許多具有新動力的生產機械、生產設備,生產率大大提高。這200年間俄國、德國等國家在千方百計地學習和引進英國的先進設備和技術。各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是世界歷史的自然現象,落後國家積極主動地與先進國家交往、向其學習是追趕先進的最有效的方法。而中國,由於閉關自守,西方工業革命的成果絲毫沒有引起清廷的重視,西方的先進科技擴散被愚蠢地阻隔於中國大地之外,失去了縮小中西差距、追趕發達國家的有利時機。煌煌的乾隆盛世正是中國落伍於世界最後的轉折點。這一機會一去不復返了。與物理現象越近看得越清楚不同,歷史運動越遠越清晰。我們今天回眸明清歷史,清楚地看到了這段歷史走向的巨大偏差,它嚴重地延宕、蹇慢了中國生產力的更新和現代市場經濟的發軔,錯過了中國融入世界的一段絕佳的時期。
從中國歷史發展以朝代為單位的短時段的周期性循環和跨越數個朝代的長時間的周期性歷史變遷來看,明以來中國社會文化心態的「內卷化」,清中葉後的人口劇增,形成中國人文和經濟地理環境總體惡化態勢,再加上中國未能及時大規模參與當時正形成的全球性生產與貿易體系的經濟活動,終釀成19世紀末葉的貧弱落後狀況。中國經濟地位的變化引起了中國在全球范圍內的社會地位的變化,也因此引起西方對中國的掠奪戰爭
結束語
14世紀中葉的元末農民戰爭和國內兼並戰爭使中國的社會經濟遭受了巨大破壞,經過明初的休養生息,明清經濟沿著中國封建經濟的「軌跡」慣性發展,並一度出現了明萬曆年間和清乾隆年間的盛世奢華景象。發展形式以漸進積累,數量緩慢增長為主,發展方向以內斂形式為主。政府和社會不注重甚至限制、拒絕向外開放,對外經濟關系在整個社會經濟運作中不佔重要地位,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擴張採取退守防禦的政策。對內抑制市場關系的發展,漠視甚至反對經濟創新,生產力發展以內部自然積累的形式緩慢變動,國內外市場難以擴大,資源配置呆滯,生產社會化進程難以起步,市場經濟萌芽生長困難。一系列因素導致中國社會經濟地位的轉變。當資本主義走向全球化的時代,中國經濟也走向了近代化,但更多的是向內向化發展。
明清時期中國社會經濟的變化主要是近代化和內向化兩方面的發展,一方面中國經濟的近代化發展促進我們國家的進步,另一方面中國經濟的內向化發展又使我國走向落後,擴大了中西差距。通過明清經濟的這兩方面的發展的論述,說明經濟近代化是中國經濟總的發展趨勢,但在明清時期中國經濟發展的主線是內向化,這也是明清時期中國社會經濟地位的變化的主要方面,同時也是中國落後於世界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說中國經濟在明清時期的發展是走向世界並落後於世界。我們通過對明清時期經濟的這兩方面發展狀況分析,可以了解中國這個時期經濟變化的原因,從中找出從明清之後中國封建經濟逐漸衰落的原因。
⑥ 為什麼中國gdp自1880年後下降
19世紀已是工業經濟時代,世界其他國家-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量領先新手段不斷提高,而中國仍堅守封建經濟模式,生產方式落後於西方國家,經濟量的比重自然會降低。
⑦ 中國的經濟會下降
當然不會.....奧運會自從1984年以來就都是盈利的了....這屆奧運財政預算中的估計也是可以直接盈利的了
而且北京作為世界關注的中心,有助於世界了解中國,中國目前經濟發展的一個很大問題就是西方對中國持有偏見,辦奧運能很好的改善這一點
而且奧運的很多投資都是屬於北京的城市建設,比如地鐵,體育場館扽等,奧運會之後也會繼續使用很久,提高了北京整體的城市建設水平
中國目前的經濟即使遇到問題,也肯定會保持上升的勢頭,只不過這幾年的經濟發展趨勢會慢一些,平穩一些(這是好事)
⑧ 如果中國停電一年,GDP會下跌多少
GDP到底會下跌多少,還真的難以進行估計,我們先了解一下2020年的國家電網的數據,2020年國家電網營收為26,600.3億元,而中國的GDP在全球排行第二是14.73萬億美元。停電以後影響到的行業會很多,比如說這個餐飲業以及影視行業,還有工廠生產製造娛樂傳媒網路都會受到影響。
中國的GDP是14.73萬億美元,換成人民幣相當於88.2萬億人民幣,互聯網公司就接近該總GDP的80,000億人民幣,所以停電一年,至少中國的GDP會下跌50%以上,這是非常殘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