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一個關於經濟學的小問題
你好,這是一道考試題,選項應為前者(第一個)。
如果是一道開放題,兩者都可以,看你從哪個角度去回答。
考試題要抓住題目給出的條件,比如該題中的界定條件「對價格比較敏感,消費行為具有彈性」符合這兩個特徵的才更像經濟學家。那麼第一個 直接拋出價格,算是對價格的敏感,其次100元能夠買到幾盒或者買到幾種不同檔次的香煙,消費更具彈性。因此,該題選擇第一個。
抱歉剛看到信息,回答較晚。
② 經濟學的小問題
實證經濟學是指對現實經濟情況作出實證分析的研究方式,具體來說就是描述現實經濟情況「是什麼」的研究;規范經濟學是指對經濟狀況作出規范分析的研究,具體來說闡述的是經濟情況「應該是什麼」的研究。
因此,「人們的收入是的大一點好,還是小一點好」這個問題屬於規范經濟學,它討論的是「應該提高收入水平還是降低收入水平」。
③ 有關經濟學的小問題
呵呵,你的問題確實很有意思!
第一個,用馬克思的話說,就是勞動價值是相同的,所以售價相同。
第二個,這算是銷售手段吧,如果非要把牛奶裝在瓶子里,也是可以的啊^_^
第三個,同樣也是促銷手段,花生米價格相對高等酒而言是相當便宜的,免費提供花生米無非是為了使顧客更多的消費。
④ 微觀經濟學小問題
蛛網理論是說一種動態平衡,比如生豬價格,今年價格高,明年農民以今年價格為基礎判斷而多生產,造成生豬太多價格又會下降,後年農民認為以明年價格為基礎判斷少生產,生豬又變少價格又上升,形成一種循環。主要用在農產品的生產上
⑤ 有趣的經濟學小知識
經濟學十大原理
人們如何做出決策1. 人們面臨權衡取捨
2. 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所放棄的東西
3. 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4. 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人們如何相互交易5. 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
6. 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
7. 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整體經濟如何運行8. 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
9. 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
10. 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權衡取捨
經濟這個詞來源於希臘語,它的意思是「管理一個家庭的人」。乍一看,這個來源似乎有點奇特。但事實上,家庭和經濟有著許多相同之處。
一個家庭面臨著許多決策。它必須決定哪些家庭成員去做什麼,以及作為回報每個家庭成員能得到什麼:誰做晚飯?誰洗衣服?誰在晚餐時多得到一塊甜點?誰有權選擇看什麼電視節目?簡而言之,家庭必須考慮到每個成員的能力、努力和願望,以在各個成員中配置稀缺資源。和家庭一樣,一個社會也面臨著許多決策。一個社會必須決定將要做哪些工作和誰做這些工作。社會需要一些人種糧食,另一些人做衣服,還有一些人設計電腦軟體。一旦社會分配人們(以及土地、建築物和機器)去做各種工作,它還應該分配他們生產的物品與勞務量。社會必須決定誰將吃魚子醬而誰將吃土豆,誰將開法拉利( F e r r a r i)跑車而誰將坐公共汽車。
原理一:人們面臨權衡取捨
關於做出決策的第一課可以歸納為一句諺語:「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為了得到我們喜愛的一件東西,通常就不得不放棄另一件我們喜愛的東西。做出決策要求我們在一個目標與另一個目標之間權衡取捨。
我們考慮一個學生必須決定如何配置她的最寶貴的資源—時間。她可以把所有的時間用於學習經濟學;可以把所有的時間用於學習心理學;也可以把時間分配在這兩個學科上。她把某一個小時用於學習一門課時,她就必須放棄本來可以學習另一門課的一小時。而且,對於她用於學習一門課的每一個小時,她都要放棄本來可用於睡眠、騎車、看電視或打工賺點零花錢的時間。我們還可以考慮父母決定如何使用自己的家庭收入。他們可以購買食物、衣物,或全家度假。他們也可以為退休或孩子的大學教育儲蓄一部分收入。當他們選擇把額外的1美元用於上述用途中的一種時,他們在某種其他用途上就要少花1美元。
當人們組成社會時,他們面臨各種不同的權衡取捨。典型的是在「大炮與黃油」之間的選擇。我們把更多的錢用於國防,以保衛我們的海岸免受外國入侵(大炮)時,我們能用於提高國內生活水平的消費品(黃油)就少了。在現代社會里,同樣重要的是清潔的環境和高收入水平之間的權衡取捨。要求企業減少污染的法律增加了生產物品與勞務的成本。由於成本高,結果這些企業賺的利潤少了,支付的工資低了,收取的價格高了,或者結果是這三種結果的某種結合。因此,盡管污染管制給予我們的好處是更清潔的環境,以及由此帶來的健康水平的提高,但其代價是企業所有者、工人和消費者的收入減少了。社會面臨的另一種權衡取捨是在效率與平等之間。效率(e f f i c i e n c y)是指社會能從其稀缺資源中得到最多的東西。平等(e q u i t y)是指將這些資源的成果公平地分配給社會成員。換句話說,效率是指經濟蛋糕的大小,而平等是指如何分割這塊蛋糕。在設計政府政策的時候,這兩個目標往往是不一致的。例如,我們來考慮目的在於實現更平等地分配經濟福利的政策。某些此類政策,如福利制度或失業保障,是要幫助那些最需要幫助的社會成員。另一些政策,如個人所得稅,是要求經濟上成功的人士對政府給予比其他人更多的支持。雖然這些政策對實現更大的平等有好處,但它以降低效率為代價。當政府把富人的收入再分配給窮人時,就減少了對辛勤工作的獎勵;結果,人們工作少了,生產的物品與勞務也少了。換句話說,當政府想要把經濟蛋糕切為更均等的小塊時,這塊蛋糕本身也就變小了。認識到人們面臨權衡取捨本身並沒有告訴我們,人們將會或應該做出什麼決策。一個學生不應該僅僅由於要增加用於學習經濟學的時間而放棄心理學的學習。社會不應該僅僅由於環境控制降低了我們的物質生活水平而不再保護環境,也不應該僅僅由於幫助窮人扭曲了工作激勵而忽視他們。然而,認識到生活中的權衡取捨是重要的,因為人們只有了解了他們面臨的選擇,才能做出良好的決策。
1.1.2 原理二: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所放棄的東西
由於人們面臨著權衡取捨,所以做出決策就要比較可供選擇的行動方案的成本與收益。但在許多情況下,某種行動的成本並不像乍看時那麼明顯。例如,考慮是否上大學的決策。利益是使知識豐富和一生擁有更好的工作機會。但成本是什麼呢?要回答這個問題,你會想到把你用於學費、書籍、住房和伙食的錢加總起來。但這種總和並不真正代表你上一年大學所放棄的東西。
這個答案的第一個問題是,它包括的某些東西並不是上大學的真正成本。即使你離開了學校,你也需要有睡覺的地方,要吃東西。只有在大學的住宿和伙食比其他地方貴時,貴的這一部分才是上大學的成本。實際上,大學的住宿費與伙食費可能還低於你自己生活時所支付的房租與食物費用。
在這種情況下,住宿費與伙食費的節省是上大學的收益。這種成本計算的第二個問題是,它忽略了上大學最大的成本—你的時間。當你把一年的時間用於聽課、讀書和寫文章時,你就不能把這段時間用於工作。對大多數學生而言,為上學而不得不放棄的工資是他們受教育的最大單項成本。一種東西的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是為了得到這種東西所放棄的東西。當做出任何一項決策,例如,是否上大學時,決策者應該認識到伴隨每一種可能的行動而來的機會成本。實際上,決策者通常是知道這一點的。那些到了上大學的年齡的運動員如果退學,轉而從事職業運動就能賺幾百萬美元,他們深深認識到,他們上大學的機會成本極高。他們往往如此決定:不值得花費這種成本來獲得上大學的利益,這一點也不奇怪。
1.1.3 原理三: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生活中的許多決策很少是黑與白的選擇,而往往涉及到灰色陰影。當到了吃午飯的時間時,你面臨的決策不是在快餐或豬排之間的選擇,而是是否再多吃一勺土豆泥。當考試臨近時,你的決策不是在放棄考試或一天學習2 4個小時之間的選擇,而是是否多花一小時復習功課而不看電視。經濟學家用邊際變動(marginal change )這個術語來描述對現有行動計劃的微小增量調整。記住「邊際」指「邊緣」,因此,邊際變動是圍繞你所做的事的邊緣的調整。在許多情況下,人們通過考慮邊際量來做出最優決策。例如,假設你向一位朋友請教,應該在學校上多少年學。如果他給你用一個擁有博士學位的人的生活方式與一個沒有上完小學的人進行比較,你會抱怨這種比較無助於你的決策。你很可能已經受過某種程度的教育,並要決定是否再多上一兩年學。為了做出這種決策,你需要知道,多上一年學所帶來的額外利益(一生的更高工資和學習的全面享受)和所花費的額外成本(學費及你上學時放棄的工資)。通過比較這種邊際利益與邊際成本,你就可以評價多上一年學是否值得。另一個例子,考慮一個航空公司決定對等退票的乘客收取多高的價格。假設一架有2 0 0個座位的飛機橫越國內飛行一次,航空公司的成本是1 0萬美元。在這種情況下,每個座位的平均成本是1 0萬美元/ 2 0 0,即5 0 0美元。馬上就會有人得出結論:航空公司的票價決不應該低於5 0 0美元。但實際上,航空公司可以通過考慮邊際量而增加利潤。設想一架飛機即將起飛時仍有1 0個空位,而在登機口等退票的乘客願意支付3 0 0美元買一張票。航空公司應該賣給他票嗎?當然應該。如果飛機有空位,多增加一位乘客的成本是微乎其微的。雖然一位乘客飛行的平均成本是5 0 0美元,但邊際成本僅僅是這位額外的乘客將免費消費的一包花生米和一罐軟飲料的成本而已。只要等退票的乘客所支付的錢大於邊際成本,賣給他機票就是有利可圖的。正如這些例子所說明的,個人和企業通過考慮邊際量,將會做出更好的決策。而且,只有一種行動的邊際利益大於邊際成本,一個理性決策者才會採取這項行動。
1.1.4 原理四: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
由於人們通過比較成本與利益做出決策,所以,當成本或利益變動時,人們的行為也會改變。這就是說,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例如,當蘋果的價格上升時,人們就會決定多吃梨少吃蘋果,因為購買蘋果的成本高了。同時,蘋果園主決定僱傭更多工人並多摘些蘋果,因為出售蘋果的利益也高了。正如你將看到的,價格對市場上—在這種情況下,蘋果市場—買者與賣者行為的影響對了解市場如何運行是至關重要的。
公共決策者決不應該忘記激勵,因為許多政策改變了人們面臨的成本或利益,從而改變了行為。例如,對汽油征稅,鼓勵人們開小型、節油型汽車。它還鼓勵人們坐公共汽車,而不是自己開車,並鼓勵人們在離自己住的近的地方工作。如果稅收足夠大,人們就會開始駕駛電動汽車。當決策者未能考慮到他們的政策如何影響激勵時,他們就會以他們意想不到的效果結束。例如,考慮一下有關汽車安全的公共政策。今天所有的汽車都有安全帶,但5 0年前並不是這樣。2 0世紀6 0年代後期,拉爾夫?納德爾( Ralph Nader )的著作《任何速度都不安全》引起公眾對汽車安全的關注。國會的反應是通過立法要求汽車公司生產包括安全帶在內的各種安全設備,安全帶成為所有新汽車的標准設備。
安全帶的法律如何影響汽車安全呢?直接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當一個人繫上安全帶時,重大車禍發生時存活的概率提高了。但是,這並不是事情的結束,因為這項法律還通過改變激勵而影響了行為。相關的行為是司機開車時的速度和謹慎程度。緩慢而謹慎地開車是有代價的,因為這要耗費司機的時間和精力。當決定謹慎開車的程度時,理性人要比較謹慎開車的邊際利益和邊際成本。
當提高安全程度的利益高時,他們就會更慢、更謹慎地開車。例如,人們在道路有冰時會比道路干凈時更緩慢而謹慎地開車,這並不奇怪。考慮安全帶法律如何改變一個司機的成本-利益計算。安全帶降低了司機的車禍代價,因為它們減少了傷亡的概率。換言之,安全帶減少了緩慢而謹慎地開車的利益。人們對安全帶的反應和對道路狀況改善的反應一樣—更快更放肆地開車。這樣,安全帶法律最終的結果是更多的車禍次數。安全開車程度的下降對行人顯然有不利的影響,他們更可能發現自己遇上了車禍,但(與司機不同)沒有得到增加的保護的利益。乍一看,這種關於激勵與安全帶的討論似乎是毫無根據的猜測。但是,經濟學家薩姆?佩茲曼(Sam Peltzman)在1 9 7 5年的一項研究中說明了汽車安全法實際上有許多這類影響。根據佩茲曼的證據,這些法律減少了每次車禍的死亡人數,但卻增加了車禍的次數。凈結果是司機死亡人數變動很小,而行人死亡人數增加了。
佩茲曼對汽車安全的分析是人們對激勵做出反應的一般原理的一個例子。經濟學家研究的許多激勵要比汽車安全法的激勵更為直接。沒有人對汽油稅高的歐洲比汽油稅低的美國開車的人少感到驚訝。然而,正如安全帶的例子所說明的,政策有時也會有事先並不明顯的影響。在分析任何一種政策時,我們不僅應該考慮直接影響,而且還應該考慮通過激勵發生的間接影響。如果政策改變了激勵,那就會使人們改變自己的行為。
⑥ 經濟學問題,自己一直思考的小問題
你這個問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事實存在但是從根本上來講對銷售國是沒多大影響的
分析如下:
首先結算的幣種不一定是購買國的幣種,比如非洲某國從美國買東西,那基本是美元結算,你買的是美元,跟你國內的貨幣比值沒有特別直接的關系,所以銷售國不存在血虧;
其次,關於匯率高低的問題,每個國家或者地區其實都有相關的體系,基本上每天的匯率都是變動的,當銷售國的匯率大跌的時候事實購買力是在下降的也就是說你賺的是理論數字實際上那事實購買力沒有改變;
最後,濫發貨幣的結果是國內貨幣體系崩潰,損人不利己所以你的理論不成立
綜上所述,貨幣體制是嚴格的,非洲或南美部分小國的紙幣面額太大,購買力低並不能影響美元的相關效果,出口國不傻,進口國也沒有強大到為所欲為
⑦ 經濟學原理的幾個小問題 (最好是專業認識的回答。當然,能回答好就行!)
先說明沒看過你說的「曼昆的《經濟學原理》」,也不打算給你推薦什麼書。
解釋如下:經濟學其實就是研究經濟現象和規律的書。我國將其統一稱為「西方經濟學」和「政治經濟學相對」
差別:政治經濟學是從馬克思資本論來的,他研究的是也是經濟,但是角度是價值的來源和為什麼會有價值的不合理份額,從而得出,經濟矛盾和階級矛盾。
西方經濟學包括「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研究經濟規律的,和階級與價值創造沒有關系。
目前「微觀經濟學」因為可以用數學理論分析,所以幾乎所有「微觀經濟學」書籍,大同小異,基本一致。
但是宏觀經濟學,因為變數太多無法方程化,從而產生很多流派。你說的曼昆的《經濟學原理》,也就是「曼昆」的研究結果,應該其理論集中在宏觀方面。
至於你說的「工程經濟學」什麼的,都是用經濟學的基本原理應用到具體領域,的結果,不是原理研究。
最後,沒有書推薦給你,你可以找任何大學的政治經濟學和任何一本大學的西經對比看,會讓你對經濟和經濟學有體會。
如果你說考研,西經不是重點,各專業有各專業的課程,西經只是基礎而已。最重要的「國內出版」西經的書,幾乎都一樣。都是抄外國人的。各學校考試用書,都不一樣。因為,指定書都是本校自己老師抄的。 清華用什麼,不知道,打電話問他們研究生院吧。
最後說一句,經濟學是從實踐出來的。說穿了,就是利益的爭奪,所以個人認為政治經濟學,是從根源分析的。西經還是膚淺。 現在新聞里那些,什麼專家,都是胡扯,都是代表著利益來的,這個你從西經什麼也學不來,只能從政經里領悟
⑧ 經濟學問題
兩者沒有必然聯系。
需求彈性跟這個商品是是奢侈品還是必需品,(奢侈品彈性大,必須品彈性小)以及是否有很好的替代品等有關(有很好的替代品的彈性大)。
供給彈性跟調整產量的難易程度,以及生產周期相關(越難調整產量,以及生產周期越長,越沒有彈性)。
在談論需求與供給模型的時候,已經分析了需求與供給曲線,還有均衡以及均衡的移動。而在實際討論的時候,我們還想要去更多的了解到,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隨著價格的變動,相應數量的變化是怎麼樣的。這里就需要引入彈性的概念。彈性所衡量的就是需求者和供給者對市場條件的反應程度。這樣需求曲線的移動就是討論影響的方向,而彈性就是討論影響的大小。
需求彈性
需求彈性所反映的是需求者對於價格的反應程度的大小。如果需求者對於價格的變動比較劇烈,也就是隨著價格的變化,需求量的變化比較明顯。這樣需求曲線的斜率就比較的大,這樣這種商品就是彈性比較的大,是富有彈性的。如果某個商品的需求量隨著價格的變化,需求量的變化比較小,那這樣這種需求就是缺乏彈性的。
這樣需求彈性所反映的就是需求者對於這種商品的需求程度。富有彈性的商品,也就是需求者對於這種商品的需求沒有那麼強烈,可以比較容易的不需要它,或者有其他可供選擇的商品。而缺乏彈性的商品,也就是需求者對於它的需求比較強烈,可以稱之為必需品。
而影響商品的需求彈性的因素比較多,比如其他相似替代品比較多的話,那麼商品就越富有彈性,如果需求者沒有那麼必須這個商品的話,比如那些奢侈品,商品也就富有彈性。而那些生活必須品也就是缺乏彈性的。
供給彈性
供給彈性衡量的就是供給者的供給量對於價格變動的反應程度,如果供給量對於價格變動反應較大,那這種供給就是富有彈性的,如果供給量對於價格的反應很小,就說這種供給是缺乏彈性的。
供給價格彈性取決於供給者對於商品供給的靈活性,比如土地的供給是缺乏彈性的,比如有的生長是比較難調整共供給量的,不過長期來講供給的彈性也是大於短期的供給彈性的。
其實在供給和需求曲線的繪制過程中,曲線本身就反應了彈性的大小,曲線的傾斜程度更高的,那麼其彈性也就更大,說明數量的變化對於價格的變化更加敏感。而曲線的傾斜程度更低,那麼彈性的變化也就更小,說明這種數量的變化對於價格的變化不敏感。
⑨ 經濟學小問題
555~
1.你這里的增加貨幣供給,是可以影響供給移動。但書上對總需求和總供給,都是在價格保持原有,而你說成本增加,就不對吧?
2.正常的總供給曲線
對於總供給,西方學者大都同意存在總供給曲線的說法,但是對於總供給曲線的形狀,卻有著不同的看法。水平的總供給曲線和垂直的總供給曲線都被認為是極端的情形。很多經濟學家認為,在短期現實的總供給曲線更多地表現為是向右上方傾斜的曲線。
總供給水平與價格水平同方向變動反映了產品市場與要素市場的狀況。具體來說,當物品市場上價格上升時,廠商可以為生產要素支付更高的報酬,從而就可以使用更多的生產要素,生產更多的產品。
3.總供給曲線的移動
與總需求曲線的移動相比,使總供給曲線移動的因素相對來說比較復雜,這里只能作簡要的說明。
1、自然的和人為的災禍。
2、技術變動。
3、工資率的變化。
4、生產能力的變動。
總供給曲線的位置是不斷變動的,這種變動說明了在既定價格水平之下,總供給量的變動.
供參考。你說的把我弄糊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