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蘇聯的經濟體制是怎樣發展的
主要分列寧時期和斯大林時期,列寧時期並沒有實行徹底的計劃經濟,蘇聯的民營經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經濟還算比較健康的,列寧認為要想實現社會主義資本主義必須得到充分發展,而蘇聯遠遠落後於歐洲,所以生產力 還不足以支持社會主義生產關系,但是這種經濟發展方式是緩慢的和漸進的,面對當時嚴峻的國際環境以及西方列強的挑戰和絞殺,無疑是沒有太長的時間可以和平發展的,於是斯大林上台以後就推行了計劃經濟,也叫戰時經濟整個國家機器全面介入經濟運行,一切為軍事服務,以抵禦反抗軍事威脅為核心。所以重工業就成了蘇聯的核心基礎,後來就如樓上所言
『貳』 蘇聯為何能靠死板的計劃經濟達到世界第二位
因為蘇聯人多 西方發達國家第二名日本只有一億人 蘇聯有2.6億
而且西方國家婦女參加工作比例不大 多半都在家做家庭主婦 而蘇聯應該說沒有家庭主婦這種職業 婦女全部投入工作中 這樣實際上蘇聯的勞動力是日本的5倍左右 日本是婦女工作比例最低的國家之一
這樣的話 蘇聯只要生產率達到西方國家的1/5以上就能達到世界第二位了 這才是奧妙所在 蘇聯科技水平高 但無法把科技轉化為生產力 就算蘇聯把所有諾貝爾獎都拿完 他的人民還是要排隊買麵包 蘇聯的科研效率也是相當低下的 蘇聯以世界第一多的科技人員(超過美國) 發明發現遠遠少於美國 即使蘇聯把所有科研力量用於軍事領域 他的軍事科技依然落後美國相當多 更不用說民用了 這就是體制的力量啊
一個落後的體制足以葬送一個國家
『叄』 數學分析歸結原則充分性證明
這好比雞蛋里挑了一根刺出來!假設是一個完美的雞蛋,對任意x→x0,結果在雞蛋中挑出了一根刺,存在{x1、x2……xn},xn→x0,這根刺與雞蛋格格不入,從而矛盾
『肆』 什麼是計劃經濟
計劃經濟相對於市場經濟,是指一種不同於市場經濟的,高度集中的,實現高效率的社會經濟體系。計劃經濟,顧名思義就是有規劃、計劃地發展經濟。
從而避免了市場經濟發展的盲目性、不確定性等問題,給社會經濟發展造成的危害。如:重復建設、企業惡性競爭、工廠倒閉、工人失業、地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產生社會經濟危機等問題。
計劃經濟,或計劃經濟體制,又稱指令型經濟,是對生產、資源分配以及產品消費事先進行計劃的經濟體制。由於幾乎所有計劃經濟體制都依賴於指令性計劃,因此計劃經濟也被稱為指令性經濟。
解決三個基本經濟問題的是政府,所謂的三個經濟問題是指:生產什麼、怎樣生產和為誰生產。而其中大部分的資源是由政府所擁有的,並且由政府所指令而分配資源的,不受市場影響。其餘的三種經濟體系是市場經濟體系、傳統經濟體系和混合經濟體系。
(4)計劃經濟是哪裡發明的擴展閱讀
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不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而是包括既相區別、又相聯系的兩個部分;一部分是「計劃體系」,另一部分是「市場體系」。
「計劃體系」 由一千家左右大公司組成的。這些企業規模大、技術復雜、投資數量大,所以從籌備建廠至生產出產品,中間經過很長的時間。因此,大企業要求安全和穩定,這就需要有預測和計劃;
企業為了確保自己的收益,就要控制產品的價格,一些大公司採取一致的行動,達成價格協定,這些被固定下來的價格可以長時期地被預測,同時,由於一個公司的價格又是另一個公司的成本,所以,成本也可以預測。
因為在這部分經濟中,市場競爭被 「計劃原則」代替,實質上是一種計劃經濟。這些由大公司組成的 「計劃體系」 擁有廣泛的權力: 控制產品價格和原材料; 控制產品銷售量; 控制資本來源; 影響和控制政府。
「計劃體系」消滅了貧困,已不存在階級對立,其權力掌握在技術和管理人員手中,公司的目標不是最大限度利潤而是穩定和增長,生產者主權代替了消費者主權。由於 「計劃體系」存在著上述優勢,所以它能憑此剝削 「市場體系」。
『伍』 計劃經濟 市場經濟
計劃經濟是一種經濟體制,而這種體制下,國家在生產、資源分配以及產品消費各方面,都是由事先進行計劃。計劃經濟體制企業既不能自主經營,又不能自負盈虧。企業的生產數量、生產品種、價格以及企業的生產要素供給與生產成果的銷售都處於控制之下。比如說過去的糧票、油票等,國家事先根據某一區域的人口、環境等因素制定好規定的數量,再發放給該地區普通百姓,其餘商品的價格也基本固定不變。因此基本沒有剩餘。
市場經濟(又稱為自由市場經濟或自由企業經濟)是另外一種經濟體系,在這種體系下產品和服務的生產及銷售完全由自由市場的自由價格機制所引導,而不是像計劃經濟一般由國家所引導。市場經濟也被用作資本主義的同義詞。在市場經濟里並沒有一個中央協調的體制來指引其運作,但是在理論上,市場將會透過產品和服務的供給和需求產生復雜的相互作用,進而達成自我組織的效果。比如你現在去買油,不用油票,你自己通過價格、質量、個人偏好等因素,自己決定是否要購買、買多還是買少。如果該產品沒人購買那它的價格就會自然下降或者撤銷生產,相反,買的人多了價格就會上漲,產量也會增加,老百姓靠嘴投票來決定產品的價格而不是國家計劃。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改革開放後用來描述其經濟形式的官方術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同社會主義基本社會制度結合在一起的。 與計劃經濟不同,採用的是產權清晰、責權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企業不再是行政的附屬品,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直接從事生產、流通和服務性的經營活動,追求利益最大化,並依法納稅。 在這種體制下,國家對價格的控制不是通過指令性的,而是通過(1)通過稅收、補貼或直接控制價格來調控商品和投入的相對價格。(2)通過收入稅、福利支出或直接控制工資、利潤、房租等來調節相對收入。(3)通過法律、直接提供產品和服務、稅收、補貼或國有化調控生產和消費的類型。 (4)通過使用稅收和政府開支、控制銀行借貸和利息、直接控制價格和收入、匯率來調控失業、通貨膨脹、經濟增長和支出赤字的平衡等宏觀經濟問題。
比如國家認為油價太高了,不是通過下達指令規定價格,也不是放任市場,而是通過降低消費稅或者是生產過程中的各自稅率來調節價格。
世界上除了香港和新加坡以外,都會多多少少有一定的政府控制,但是和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相比,我國的控制更多,包括限定房價上限和糧價下線等指令性措施。還有我國各掌握國民經濟命脈的戰略型企業都歸國家控制。比如:四大銀行、寶鋼、中石油等。國家抓大放小,小型、與國計民生關系不大的企業放手私有化。
總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是一半市場一半計劃。
希望能忙到你。
不好意思,不知道為什麼計劃經濟寫不上去,說我有不合適內容。你自己上網查下吧
『陸』 「計劃經濟」的概念是馬克思提出的嗎
「計劃經濟」這個概念出自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在1906年寫的《土地問題和爭取自由的斗爭》中。
「只要存在著市場經濟,只要還保持著貨幣權力和資本力量,世界上任何法律也無力消滅不平等和剝削。只有實行巨大的社會化的計劃經濟制度,同時把所有的土地、工廠、工具的所有權轉交給工人階級,才能消滅一切剝削。」
計劃經濟,顧名思義就是有規劃、計劃地發展經濟。從而避免了市場經濟發展的盲目性、不確定性等問題,給社會經濟發展造成的危害。如:重復建設、企業惡性競爭、工廠倒閉、工人失業、地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產生社會經濟危機等問題。
計劃經濟是共產主義的經濟體系,它的建立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科學的保證。只有實現計劃經濟這一科學體系,社會經濟才能消除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所產生的弊端,才能達到社會經濟高速、平穩和健康的發展。
所以,我覺得,如果辯證地看待計劃經濟(從現階段看,計劃經濟是體現宏觀調控的手段之一),那麼計劃經濟是完全符合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原理。
『柒』 歷史問題
1,連雲港位於位於山東,魯中南丘陵與淮北平原的結合部,隴海鐵路終點(亞歐大陸橋東方橋頭堡),東瀕黃海,與朝鮮、韓國、日本隔海相望;北與山東郯城、臨沭、莒南、日照等縣市接壤;西與徐州新沂市、宿遷市沭陽縣毗鄰;南與淮安市漣水、鹽城市響水2縣相連。
鹽城市,位於北緯32.85°~34.2 ° 、東經 119.57°~120.45° ,東臨黃海,南與南通市接壤,西南與揚州市,泰州市為鄰,西與淮安市相連,北隔灌河和連雲港市相望。是江蘇省省轄市中面積最大的市。
2,1958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召開擴大會議,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決議》下達後,全國迅速形成了人民公社化運動的熱潮。
3,計劃經濟,(Planned [Command] Economy或Planning Economy)或計劃經濟體制,又稱指令型經濟,是對生產、資源分配以及產品消費事先進行計劃的經濟體制。市場經濟(又稱為自由市場經濟或自由企業經濟)是一種經濟體系,在這種體系下產品和服務的生產及銷售完全由自由市場的自由價格機制所引導,而不是像計劃經濟一般由國家所引導。
這是兩種根本對立的經濟體制.主要區別有:一是經濟運行的機制不同.計劃經濟是無所不包的國家計劃,市場經濟是市場機制,即價格供求競爭利率等.二是調節經濟的手段不同.前者主要是行政手段,後者主要是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三是調節經濟的方式不同.前者是國家直接調控企業,後者是國家調控市場,市場引導企業.四是所有制結構不同.前者的所有制結構單一,後者所有制結構多元.五是利益分配不同.前著平均主義嚴重,後者注重效率.
4,首先一五計劃實施的時間比三大改造要早
(一五:1953年執行; 三大改造:1954年農業開始出現合作社)
然後一五計劃的重點是發展重工業,提高中國重工業嚴重落後的水平.
而三大改造是將生產資料私有制轉化為社會主義公有制,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中國就是那時候改變的社會性質,」新民主主義」過渡為」社會主義」
兩件史事的目的和性質是有根本上的區別的.
5,1876年,德國發明家奧托(Otto)運用羅沙的原理,創製成功第一台往復活塞式、單缸、卧式、3.2千瓦(4.4馬力)的四沖程內燃機
6,1949-1956
『捌』 計劃經濟到底是什麼
因為數據的獲取,一個國家市場這只無形的手有可能被我們發現。在沒有發現X光和CT機之前,中醫是沒辦法把肚子打開來看一看,所以中醫的號脈,望、聞、問、切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指揮系統,但是X光和CT機出來以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相信在數據時代,我們對國家和世界的經濟數據的明確掌握,就像我們擁有一個X光機和CT機那樣。。。。。。進入數據時代以後,請大家記住,數據就是對未來的研判。信息IT是對昨天的總結為主,而數據是對未來的研判和預判。『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我們必須學會上醫治未病,未病就是可能出現的問題。
所以,馬雲口中的「計劃經濟」,跟前蘇聯和中國在1992年之前的「國家計劃」並不是同一回事,它指的是一種大數據和人工智慧,能讓資源得到更高效配置的經濟機制。
『玖』 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豬為什麼還要被扔進密西西比河
資本主義生產過剩造成的。這種生產過剩不是絕對過剩,而是相對過剩。買得起豬的富人根本不需要豬,而需要豬的窮人卻買不起豬。如此惡性循環,導致豬賣不出去。而作為資本主義又必須維護豬的價格以確保養豬農場主的高額利潤,所以必須將「剩餘」的豬處理掉,這就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弊端。而解決方法就是由政府出面用計劃經濟手段進行干預。資本主義美國也做過計劃經濟干預最著名的羅斯福新政就是。計劃經濟不是社會主義發明的,而是資本主義發明的。准確的說是壟斷資本主義即帝國主義發明的。只不過,社會主義國家實行的是單一的計劃經濟而導致大鍋飯和工人沒有積極性等新的弊端。現在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不同之處是側重點不同罷了。社會主義是以計劃經濟為主體市場經濟為輔助。這種經濟模式就是中國共產黨十二大提出的。而資本主義則是以市場經濟為主體計劃經濟為輔助。現在幾乎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實行百分之百的市場經濟或百分之百的計劃經濟。其實計劃經濟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宏觀調控。(為什麼說這么多廢話,關鍵是1樓胡說八道,2樓沒說重點)
『拾』 中國30年科技的變化
或許可以這樣解開第一個「謎題」。封建社會奉行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輕視科學的作用;視工商業為「末業」,實行重農抑末政策,並通過專制制度強化統治基礎,形成了對土地強烈依賴的保守型社會特質。這些特點未因朝代更替而改變。這樣,盡管出現了商品生產和對外貿易,但注重發展朝貢貿易,「宣揚天威」,沒有發生上升為市場調節的商業改變,阻礙了民間商人資本獨立性發展。明朝中葉以後,當西方國家爆發工業革命時,統治者對這一世界歷史發展潮流渾然不知,實行閉關鎖國政策,使國內開始萌芽的商業資本投向生產領域的新生產方式無法藉助市場力量快速發展,錯失與西方並駕齊驅的發展機遇。
而成就第二個「謎題」的則在於這樣一個偉大覺醒——社會主義中國不可能逾越商品經濟充分發展的必要歷史階段,中國「要跟上時代」。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作出決定國家前途命運的關鍵抉擇,終於推開塵封已久的大門,開啟了改革開放的革命性徵程: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從封閉半封閉向全方位對世界開放轉變。
不可否認,對每一個「謎題」,人們可以提出多種不同角度的解釋,但至少能形成下面四點共識:1、生產力是人類歷史縱向發展的根本動力,也是一切社會發展變革的最終決定力量,必須確立市場調節機制,發展先進生產力;2、交往是人類歷史橫向發展的必需前提,世界的普遍交往是人類交往的趨勢。任何國家要發展,閉關自守不可能,必須向世界開放;3、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發展的本質和價值核心,生產力和交往的發展是人的實踐的產物,必須確立人民主體地位,調動整個社會積極性和創造性;4、因自然、歷史和環境等因素差異,不同民族國家的「發展性差異」和「存在性差異」客觀地存在,必須確立國家調控機制,把借鑒和獨創結合起來,使發展既能符合國情,又能與時俱進。
今天人們更應該重視這些共識性結論,因為中國改革開放30年是這么走過來的,中國還要由此奔向未來。
2008年,中國又站到一個新的歷史與未來的結合點上。中國再次提出將改革開放事業「推向前進」,以此告訴世界:30年的巨變遠不是結束。
新一輪改革開放的恢弘歷史長劇正在揭幕。中國也將由此進入更穩定更有可持續性的發展新階段。
先進生產力是牽引人類社會前進的強大引擎。然而,這一常識性真理卻長期被我們忽視,許多反映社會化大生產規律和要求的人類文明成果,都被視為資本主義獨有特性而拒之門外。
改革開放的每一步,都伴隨著對這一發展常識的回歸,都伴隨著舊體制的革除和新體制的建立:緊密結合先進生產力最新發展的實際,改革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環節和方面,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任何社會變革都需要選擇突破口。
歷史首先記住了位於安徽鳳陽的小崗村。30年前,這個村18戶、21個終年在土裡刨食的農民,因渴望擺脫飢餓而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按下21個鮮紅手印,定下「生死文書」,沖破人民公社體制束縛,搞起「大包干」。開始,人們以為就是一個落實生產責任制的問題,但實踐很快就告訴我們,這是一場從生產力到生產關系、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的深刻革命。農民的生產經營有了自主權,人民公社制廢除了,鄉鎮企業異軍突起,這一切來得那麼突然,又那麼合乎邏輯。
一場變革圖強的新的偉大革命,就這樣拉開了序幕。而改革再也不是個人的孤立冒險,成為了有計劃有組織的國家戰略。
1978年,魯冠球把村裡一個生產農業機械的小作坊,做了「戰略調整」,集中力量專業化生產汽車萬向節,走向了全國市場。4年後,這位「能人」又悄悄搞了產權改革,以責任承包方式成為全國獲得自主創業、自主經營權力的「鳳毛麟角」人物之一。30年後,魯冠球掌舵的萬向集團成為中國企業走向未來的標本式企業。
萬向集團的成長就是因為「市場」這只「無形的手」帶來的。中國改革一開始就在經濟活動中逐步引入市場機制,至1992年,破除社會主義同市場經濟不兼容的教條,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從而打破了阻礙中國發展的體制堅冰。
市場經濟是西方國家的發明。計劃經濟是前蘇聯的發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則是中國人自己的發明,在全球化環境中實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更是絕無僅有的壯舉。
中國懂得了要參加「國際大循環」。將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融入全球化的方針並舉,人們已經看到這個尚處於完善時期的「新發明」的旺盛生命力。從走向世界,到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融入世界;從立法到管理,世界通行的規則形成一個倒逼機制,有力推動國內各項改革,大大豐富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創新,為中國經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空間。
資金是所有生產最原始的動力。利用國際資本發展區域經濟,這是發展中國家和地區起步的通行做法。
改革開放初期,四個經濟特區很快在廣東和福建建立起來,使命就是引進外資,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它向全世界宣布:幾千年的內陸文明,終於轉過來遠望海洋了。國門打開了,資本就來了。
1994年以「知天命」之際出任摩托羅拉(中國)總裁的賴炳榮,作為跨國公司進入中國的先行代表人物,第一次通過摩托羅拉在中國的四大發展戰略,即「投資與技術轉讓、管理本土化、配套產品國產化、合資企業與合作項目」,提出跨國公司中國「本土化」的「雙贏」概念,深入與中國商業進行融合,由此引來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跨國公司湧入中國的大潮。
有的跨國公司把地區總部遷到中國,有的把中國當做生產基地,有的則是在中國建立了研發中心。統計顯示,1978年至2007年,中國累計實際利用外資超過7800億美元,居發展中國家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而通過引進國外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進行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大大提高了中國民族企業的自身競爭力。
中國懂得了要發展外向型經濟。在幾千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世界頭號人口大國發展工業文明,豐富而廉價的人力資源是優勢。億萬農民從鄉間匯入城鎮工業化洪流,使中國發展成了「世界工廠」。
兩年多前,一個名叫薩拉·邦焦爾尼的普通美國家庭主婦做了一個「沒有『中國製造』」生活實驗:全家一年不採購任何「中國製造」的商品。結果發現:沒有中國產品的生活一團糟,代價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