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什麼是政府經濟

什麼是政府經濟

發布時間:2022-02-02 10:26:38

Ⅰ 政府與經濟之間的關系是什麼

市場經濟中,政府幹預和市場機制相互替代。這種替代機制的作用機理是:市場失靈對政府幹預產生了需求,當政府幹預的預期收益大於干預成本時,政府幹預將讓位於市場機制,也就是說政府將放棄干預。當政府幹預所帶來的邊際預期收益等於干預的邊際成本,政府幹預就達到了最優水平。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不是一成不變的,政府幹預與市場機制的相互替代是一個動態過程。市場失靈和干預失靈界定了政府與市場的行為邊界,在動態經濟中,這種行為邊界是比較模糊和發展變化的。
當出現市場失靈,市場經濟的發展和規范運行需要政府幹預,同時,隨著市場條件的變化、市場結構的動態調整和干預績效的變化,政府幹預行為也應該相應發生變化,但須遵循一個原則,即市場的經濟自由優先於政府的干預並決定政府幹預的限度。

Ⅱ 政府經濟的依據主要是什麼

1、市場調節的滯後性,不能解決國民經濟平衡問題,不能解決收入公平分配問題,不能解決公共產品的製造問題,容易導致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制售假冒產品泛濫;
2、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公有制占國民經濟主體地位,所有制是生產關系的關鍵,決定分配方式和人際關系;
3、我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工作。

Ⅲ 什麼事政府經濟如何理解政府經濟

政府經濟學也被稱為公共經濟學(Public Economics)或公共部門經濟學(Public Sector Economics)。所謂公共部門是指政府及其附屬物,公共部門的行為,集中體現和代表了政府的行為。雖然政府與企業、家庭一起共同參與國民經濟,但其行為方式和目的卻是不同的。政府經濟學就是經濟學中專門研究政府經濟行為、政府與私人部門之間的經濟關系和政府經濟活動特殊規律性的科學,「是論述各級政府部門和公共組織(如國有企事業)的存在意義和行為,回答政府必須做什麼以及應該怎樣做的學問」。

Ⅳ 什麼是政府經濟如何理解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經濟行為

由政府扶持,參與投資,進貨和銷售的經濟形式。

Ⅳ 什麼是政府經濟 如何理解政府經濟 小組討論提綱

政府經濟,是一種與企業、個人經濟活動相對應的經濟行為,即以政府為主體的資源配置及其宏觀經濟管理。其中,政府財政分配及其提供公共服務在政府經濟活動中居核心地位。追溯政府經濟的歷史,政府財政收支雛形,可從原始社會滿足氏族部落公共需要的祭祀、防衛等活動算起,正式的政府經濟,是人類社會發展到出現了國家,有了政府,便產生了政府經濟。
政府經濟學屬應用經濟學范疇,既有對政府經濟活動的理論概括,更具有很強的實踐性,需要研究政府經濟運行中存在的各種問題,為政府制定和實施經濟政策,以及規章制度建設提供理論依據。而不同國家政府所面臨的政治經濟環境,以及一國政府在不同時期所承擔的經濟社會發展任務,都存在巨大差異。因此,政府經濟學的學習方法,除堅持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基本方法論以外,需要強調政府經濟以下具體方法: 1、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方法,就要求政府經濟學的學習,一方面,能夠運用政府經學基本原理,分析政府經濟發展中的各種現象,就其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的思路與方法,以加深對基本理論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通過各種政府經濟活動實踐,進一步檢驗理論的正確性,以校正和發展理論,實現理論創新,在更高層次上達到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2、實證分析與規范分析相結合的方法 實證分析與規范分析是經濟學研究和學習常用的方法。實證經濟分析的任務,是回答經濟運行中「是什麼」的問題,而規范經分析,是解決經濟運行「應該是什麼」的問題。 3、歷史分析與邏輯分析相結合的方法 歷史分析與邏輯分析相結合,就要求在政府經濟學的學習中有廣闊的視野,能夠從政府經濟的過去、現在,把握其未來發展趨勢,並進行相應的理論概括。
[編輯本段]經濟現象
在現代市場經濟中,各類以政府為主體的經濟現象,比比皆是。政府經濟活動,不僅關繫到政府路線、方針,政策的執行,政府職能的實現,而且涉及廣大企事業單位,成千上萬家庭和個人的切身利益。在開放條件下,一國政府的經濟活動,還會對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產生影響。政府經濟不僅為政治家、外交家、經濟學家所關心,而且是社會各部門、各地區、各單位、各階層關注的焦點。 現代政府經濟活動,涉及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各個層次,是社會資源合理配置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繫到每個社會成員利益。各級政府及其公務人員,需要充分認識政府經濟在市場體系中的地位,把握政府經濟運行規律,履行政府職責,開展各項公共管理活動,努力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為社會公共利益服務。
[編輯本段]道德規約
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市場調節這只「無形的手」,同時,還需要政府這只「有形的手」進行宏觀調控。政府作為社會經濟管理的主體,在通過其職能的發揮干預社會經濟生活的時候,本身也存在著一個規則問題,以及如何遵守規則的問題。中國目前經濟生活中存在的許多突出矛盾,如市場秩序混亂、地方保護主義、政府辦事效率低下等,除了市場化程度低、市場機制不健全外,政府調節也存在一些有待認識和解決的問題,特別是在中國加入wTO、中國經濟日益融入國際經濟的歷史條件下,更需要從經濟倫理學的學科角度進行分析和研究。本文提出,政府調節中產生的一些問題,除了加強法制和制度建設之外(即使是這方面的問題,同樣也離不開道德的作用)。還必須強化道德的規范和約束。這是我國經濟倫理學必須關注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 同其他市場主體一樣,政府作為管理的主體,也是有章可循的。只有做到有章可循,政府的調節才能真正步入規范化、科學化、制度化的軌道,才有可能完成市場留給政府的任務。當然,政府也是有缺陷的。有不完善的市場,也有不完善的政府,其原因有客觀方面的,也有主觀方面的。這就說明政府行為也不能不受制度的約束。加入WTO後,政府管理市場必須是依法辦事,以保證政府力量成為社會的積極力量而非破壞性力量。這里僅就倫理的規約作一概述。 一、以尊重市場運作規律為政府基本的倫理理念探索、遵循經濟規律,是經濟學的任務,也是經濟倫理的應有之義。政府調節的道德約束,首先必須強調這一點。 在市場經濟中,市場調節是第一性的,是優化資源配置的基礎。「市場是流通領域本身的總表現」①,它是一切經濟關系的總結合部。這些關系集中在表現為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系及供需雙政府經濟方結構關系,而供需中的諸類關系又以價格的變動反映出來,並進行自發地調節,成為一種波動中的自然制衡機制。這種「無形的手」,表現了供求規律、價值規律和競爭規律的合力,是商品經濟所具有的基本調節功能。市場調節雖然是自發的,但它是自然進行的基礎性的調節,任何以社會生產力為基礎的社會經濟假如離開市場調節、另搞一套,就必然脫離實際,猶如神經系統脫離有機整體,自然沒有存在的依託和載體。我們搞了二十多年的經濟改革,就是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現在加入WTO,其實質是市場經濟的泛化,市場機制的強化,市場規則的普遍化。 因此,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對政府行為提出的問題首先是必須尊重市場發展規律,增強社會經濟理性。任何憑借「拍腦袋」、不計後果的決策,必須徹底改革,這就要求政府要從無端「管制」轉向更好地「服務」,而要服務好,就必須按市場經濟規律來操作。這是一個經濟問題,一個政府的公共政策水平問題,同時也是政府需要樹立的一個新的經濟倫理理念。據學者估計,十一屆三中全會前20多年,重大決策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大約在4000—5000億元。按照全社會投資決策成功率70%計,每年因決策失誤而造成的損失在1200億元。⑦因此,這種決策體制既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更不適應加WTO後經濟一體化的要求。從目前看,有三點比較突出:一是政府職能的「越位」現象比較突出,過多的干預正常的經營活動,管了自己不該管也管不好的事。二是對市場尚缺乏科學的、理性的分析,決策上的隨意性較大;三是資任意識淡漠。對造成重大經濟損失的行為後果,很少去追究決策者的行政責任。從政府行為分析,尊重市場經濟發展規律,政府的計劃調控才會具有科學性、規范性,管好自己應該管的,切實履行其職能,承擔其責任。同時,要求政府必須精簡、高效、廉潔、公正,更好地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這是中國市場化進程的迫切要求,是政府調控經濟必備的倫理理念。 二、以彌補市場缺陷為政府的倫理責任市場不是主管道德的組織。 政府的彌補職能,同時又是一種倫理責任。當然,政府幹預經濟的范圍和程度與市場發育程度有很大關系。就中國目前來說,由於市場發育不夠成熟,市場運作還有待規范的情況下,政府可能幹預的事情就相對多一些,甚至原本就應該由市場去他的事,有時也不得不由政府來暫時承擔,待政府經濟市場發育到一定程度後,再轉交市場去承擔。因此,就是在加入wTo的今天,政府在遵守其國際規則的前提下,還不得不根據中國的國情,發揮著特殊的作用。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解決生產什麼、如何生產和為誰生產的問題,它通過提供社會產品,滿足人們的需求。政府則致力於彌補市場本身存在的缺陷,解決市場失靈問題。具體來說,一般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活動的五大領域,即利用財政貨幣政策,實現經濟穩定增長;通過公共財政提供公共產品,滿足社會公共需求『通過稅收、補貼、轉移支付等手段,緩照解社會分配不公的矛盾;利用賦稅、補貼等辦法,消除市場的外部經濟負效果。恢復市場的效率和活力;通過制定法律法規,限制壟斷,保護競爭,維護市場經濟制度的基礎。就我國而言,政府還承擔有搞好國有企業、壯大社會主義制度的經濟基礎的職能;在經濟全球化的大潮中,政府還負有保護和發展民族經濟、保衛國家經濟安全的職能。至於這兩種功能如何在新的形勢下更好地有效地發揮,則是需要認真研究的。這些客觀上要求的職能,都要承擔職能的人去認識它,自覺地創造性地執行它,並使之不斷完善。 從目前看,政府在彌補市場缺陷方面,或說服務方面,應該特別強調,政府要通過制定法律、執行法規來規范市場秩序、企業和中介組織的行為,引導消費者。例如,市場法、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創造平等競爭環境,限制和制止惡性競爭及壟斷行為;再如,利用質量法、合同法保護名優產品,打擊假冒偽劣產品和各種非法經營;當務之急是要引導國內各地區、各經濟主體不要再各自為政、相互殘殺。要盡快打破地區、部門和市場分割的局面,遏制地方保護主義的泛濫,使全國盡快形成統一規范的市場體系。再者,政府要著力解決公正與效率的關系,調節分配領域中的利益懸殊問題、保障最低生活標準的問題,特別是要盡快建立社會保障體系,以及就業問題、醫療、義務教育、創造良好的人文環境、生態環境等。因為單靠市場很難使經營者顧及全局利益,特別是自然資源的保護、生態平衡、公共衛生的維護以及治安環境的維持等。為克服和彌補市場的盲目性和短期性,政府必須從整個社會發展出發,根據科學技術的要求,制定長期發展規劃和年度發展計劃,作為整個經濟的導向。 這些職能和責任,都是政府應該而且必須解決好的問題。如果政府職能「缺位」,將直接影響到經濟發展的命運和社會的穩定。當前,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正在向縱深發展,許多深層次的矛盾亟待解決,如就業問題、分配中的公正問題、市場秩序問題等,盡管政府在宏觀調控方面已發揮了強有力的作用,積累了許多經驗,但是,市場運作中仍有一些本該政府管的事卻沒有管好。原因是,一些政府官員還不適應市場經濟的運行要求,駕馭能力有待提高;有的是由於缺乏責任意識所致。實踐證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到今天,迫切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決策科學的政府來規導和調控,需要一個具有強烈的倫理責任意識的政府來引導。 三、以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為政府行為的出發點和歸宿點 政府作為宏觀調控的主體,作為權力的主體,它是代表公共利益和意志的。維護社會公共利益,是政府的首要道德要求。由於我國處在經濟體制的轉型期,一些政府職能出現了扭曲,給經濟生活帶來了混亂,也直接危害了國家和公民的利益。在一些地方和部門,個人利益、部門利益與人民利益、國家整體利益之間的關系,出現了緊張或矛盾。地方保護主義、由部門利益帶來的「三亂」現象,就是近年來一直試圖解決但並沒有根治的突出問題。 地方保護主義是轉型時期的地方政府職能畸形化的表現。出於地方的眼前利益(主要與分灶吃飯的財政體制有關),加上某些地方官員為創造「政績」的需要,特別是與腐敗現象直接聯系(權錢交易),一些地方政府不執行國家的統一的法規,不維護統一市場的秩序,卻致力於保護地方上違法經營。如或明或暗地袒護製造假冒偽劣的產品,甚至對國家明令禁止、關系人民生命健康的葯品、食品也加以支持保護;對於污染環境、破壞資源的經營不但不制止,反而百般袒護,以至水污染、空氣污染屢禁不止,許多應該關閉的小工廠轉入地下;破壞信譽,不遵守法規,本地的經營者受到司法部門的處罰,地方卻拒不執行,有的司法機關有意錯判,使得合同法難以貫徹,甚至設法包庇當地人對外地人的詐騙行為;為保護當地新產品劃地為牢,不準外地商品進人,或強行銷售當地的新產品,更有甚者,官員、執法人員同黑勢力勾結,保護嫖娼、販毒、走私、虛開稅票等違法經濟活動。這種地方保護主義的盛行,是當前我國市場秩序混亂的原因,它嚴重破壞了市場的環境,阻礙了公平、開放、統一、競爭的市場體系的建立,已經成為一大公害。對此,有些地方官不但不去追究查辦,反販子倒以為是發展地方經濟的有效措施。這里既有認識問題,更有利益問題。 地方保護主義之所以得以存在並發展,其實質是它與一些政府官員的個人利益有關,或者是經濟利益,或者是謀取所謂的「政績」。他們作為公共利益和意志的代表,其要求是必須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國家的整體利益,但他們的行為卻背道而馳。 除了地方保護主義之外,還有部門類利益作祟。一些行政機關靠行政性壟斷,謀求本行業、本部門、本集團的利益最大化,而不是人民福利的最大化。這正是「三亂」現象屢禁不止的重要原因。「三亂」首先造成企業和消費者負擔加重,成本提高,效益下降。有的企業設法再轉嫁給消費者,直接損害消費者利益,扭曲經濟關系。其次,導致執法不嚴、秩序混亂、經濟杠桿失靈、信用意識下降。為了「創收」不該管的亂管,該管的卻有意不管,其結果是合格新產品可能銷售不暢,不合格的劣質產品則橫行無阻,行業不正之風難以克服。這種群體腐敗,正是官員腐敗的土壤,致使政府職能嚴重扭曲,不僅難以履行其職責,而且從根本上違背了人民群眾的利益。 四、以構築信用經濟為基礎的社會信用倫理體系為政府工作的著力點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建立在穩定的信用關系基礎之上的法制經濟,穩定可靠的社會信用體系是市場經濟有效運行的重要基礎條件之一。但目前的情況是,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信用體系在我國剛剛出現,尚處於起步階段。企業信用制度沒有建立起來,個人信用制度更為落後,政府信用也受到挑戰,信用問題已日益成為阻礙國民經濟市場化進程的「瓶頸」,成為以法治國和以德治國中的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 信用是一種經濟關系。信用,是借貸活動的總稱。在商品生產和貨幣流通條件下,以商品賒銷和貨幣借貸的形式所體現的一種經濟關系,是以償還為條件的價值的特殊運動形式。借貸資本運動形式,是信用的基本形式。信用主要包括三種,一是以延期付款和預收貨款的方式買賣商品的商業信用;二是銀行將集中起來的閑散貨幣資本和社會游資,貸放給工商業資本家的銀行信用;三是公司、商店及銀行對個人消費者提供的分期付款售貨及消費貸款的消賀信用。信用不是一個特有的經濟范疇,而是在商品貨幣關系存在,並有一定的發展,信用就隨之產生。由於我國幾十年來的計劃經濟體制,社會資源主要由政府來配置,企業不是獨立的經濟主體,企業間隔就無法建立真正的信用關系。從某種意義上說,信用經濟關系和體系建立的程度,是我國體制是否徹底轉型的重要參照。人類社會經濟發展史,實質上是信用經濟建立與發展的歷史。市場經濟愈發達,愈要求信用經濟的發展,而信用經濟也必然地要求相適應的倫理理念和准則為這服務。只有這樣,才能維系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行,才能面對經濟全球化的趨勢。由此可見,我們通常講的信用有兩種涵義:一種是經濟方面的意義,另一種是倫理的內涵。經濟意義上的信用,反映的是事實層面的客觀必然性,即「是什麼」的問題,這是經濟學所必須探索的。倫理從價值的層面來分析來評價,解決的是「應當」的問題。「應當『作為一些規范、准則,它既是經濟生活的必然性要求,又對經濟生活發揮著規導、調節的作用,同時,它又是一種強大的人文力,是經濟活動的一種動力,一種不可缺少的資源。 如上所述,由於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正在建立之中,作為一種經濟關系的國民信用體系尚未建立起來,加之政府、企業、個人行為方面存在著的一定程度上的信用缺損,在一定程度上發生了信用倫理危機。由於經濟活動主體缺乏這一倫理理念和心理保證,缺乏經濟活動的「自律」,因此,直接造成了市場秩序的混亂。比如,廠家之間由於拖欠債務而形成的不信任感;呆壞賬的大量存在導致投資方出現「借貸」現象;假冒偽劣產品泛濫使消費者不敢放開手腳消費;不少部門統計數字嚴重失真造成不同范圍的經濟信息失真,政府無法調控經濟等問題。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是信用經濟,是道德經濟。構築社會信用體系,包括信用制度和體系,也包括與信用經濟相適應的信用倫理,成為市場經濟健康運行的前提和保證。在這一問題上,政府仍居於核心位置。因此,政府首先應該成為講信用、守信用的表率,特別表現在對經濟活動的干預和調節方面,反映出政府的形象如何。同時,通過政策引導和調控,盡快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國民信用體系。最近公布的全國520家「重合同守信用」企業,就是把企業作為切入點,旨在整肅市場信用秩序、建立健全社會信用制度,這標志著我國企業信用工程正式啟動。 從目前來看,影響中國政府形象和信用的最大問題是,政府中的少部分人利用其職能,搞經濟腐敗,致使社會各階層腐敗之風滋長蔓延,政令不通,社會信用體系發生危機。一些官員利用手中的權力從事權錢交易,這就使得腐敗現象在一些官員中滋長蔓延,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勢。由腐敗帶來的損失,不只表現在經濟信用上,而且影響了政治狀況、黨的形象和政府信用問題。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矯正、規范政府職能,必須下決心剔除這一毒瘤。 政府工作人員的素質是正確執行公務、依法行使職能、提高辦事效率,駕馭好市場經濟的重要條件,更是建立社會信用體系的重要條件和保證。因此,各級政府要按照國際經濟規則,轉換、規范政府職能;樹立強烈的法治意識、信用意識、服務意識,從根本上轉變陳舊觀念。對於政府各級幹部的教育必須經常化、制度化。一方面、進行職業道德教育,提高為人民服務的自覺性。在新形勢下,要結合新矛盾、新問題來探索公務員道德建設的有效路徑,同時,也要借鑒國外先進的管理經驗。另一方面,各級領導幹部要加強業務學習,懂法守法,熟悉政策和規則,正確把握界限,提高辦事能力和效益,使政府的管理更符合市場經濟運行的規律和要求,在建立國民信用體系和社會信用倫理體系中,發揮應有的信用。

Ⅵ 什麼是政府經濟

政府經濟,是一種與企業、個人經濟活動相對應的經濟行為,即以政府為主體的資源配置及其宏觀經濟管理。其中,政府財政分配及其提供公共服務在政府經濟活動中居核心地位。追溯政府經濟的歷史,政府財政收支雛形,可從原始社會滿足氏族部落公共需要的祭祀、防衛等活動算起,正式的政府經濟,是人類社會發展到出現了國家,有了政府,便產生了政府經濟。

Ⅶ 什麼是政府經濟學如何理解政府經濟學在社會的作用

政府經濟,是一種與企業、個人經濟活動相對應的經濟行為,即以政府為主體的資源配置及其宏觀經濟管理。其中,政府財政分配及其提供公共服務在政府經濟活動中居核心地位。追溯政府經濟的歷史,政府財政收支雛形,可從原始社會滿足氏族部落公共需要的祭祀、防衛等活動算起,正式的政府經濟,是人類社會發展到出現了國家,有了政府,便產生了政府經濟。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認識政府經濟活動: 1、政府經濟的主體
政府經濟活動的主體是各級政府。即狹義的政府,也就是國家行政機構。政府是市場經濟運行中的重要主體,其行為與企業、個人相比,存在根本區別。企業、個人經濟行為是追求私人利潤的最大化,而政府經濟以社會公共利益最大化為目標。政府經濟活動是市場供求平衡的重要條件,如從市場主體角度分析,則政府是市場上最大的買主,一定時期內政府采購總額、采購商品和勞務的結構,對市場供求關系具有重要影響。

Ⅷ 政府經濟學作業1 題目:什麼是政府經濟如何理解政府經濟 形式:小組討論(個人事先准備與集體討論相結

政府經濟學作業輔導
第一次作業
1、什麼是政府經濟?如何理解政府經濟?
答:政府經濟,是一種與企業、個人經濟活動相對應的經濟行為,即以政府為主體的資源配置及其宏觀經濟管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政府經濟:(1)政府經濟活動的主體是各級政府(2)政府經濟的客體是參與部分國民收入或國民生產總值分配,並對國民經濟運行進行宏觀調控(3)政府經濟的形式主要表現為政府收入、政府支出以及宏觀經濟管理。(4)政府經濟的依據是社會公共權力。

一、聯系實際的例子:
構建和諧社會與收入分配合理化
收入分配是當前社會經濟生活中人們普遍關心的問題。我國收入分配差距的擴大已進入分配不公平區間。又因為收入分配差距擴大是在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問題,所以還要通過改革和發展加以具體解決。現階段的基礎性收入分配製度是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社會整體的分配體系構築原則是效率優先、兼顧公平,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為此就需要按照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制定和調整現行收入分配政策,將收入分配差距調節到社會可容忍的區間。
各國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標準是根據國際慣例所計算的基尼系數。它的經濟含義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於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綜合各方面的資料測算,我國在1978年以前城鎮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數是0.16,屬於絕對公平;20世紀80年代末基尼系數達到0.28;1995年達到0.39;1996年是0.42;1997年是0.43;1998年是0.46。自1999年到2000年底,基尼系數平均為0.45,已超過國際公認的0.4的警戒線。2001年至2003年基尼系數稍有回落,到2004年又超過0.4。這標志近年來我國收入分配差距過大,已進入了分配不公平區間。
我國自20世紀50年代末以來城鄉居民之間的投入就一直存在較大的差距。雖然改革開放以來農民的收入在增加,但遠低於城鎮居民收入的增加。城鄉居民相對收入差距由1981年的2.92擴大到1995年的3.02,目前這種差距還在繼續擴大,例如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只相當於城市居民的40%。這種城鄉差距大大高於國際標准。國際上的城市與農村的收入比率一般低於1.5,極少超過2。統計資料顯示,在我國最貧困的20%的家庭佔有全部收入的4.27%,而最富有的20%的家庭佔有全部收入的50.24%。可見,隨著收入差距的擴大,業已出現一定程度的相對貧困現象。
導致收入差距擴大的原因很多。如前所述,歷史上城鄉收入的差距就很大。近年來還由於以下原因加劇了此情況的發生:
1、大部分國有企業通過深化改革剛剛脫困,效益不高,下崗和失業的職工還比較多。
2、由於市場化發展不平衡,某些行業仍存在壟斷強勢,因而一些人收入過高。
3、國家稅收杠桿調控不力,對高收入者徵收個人調節稅力度不夠;而國家轉移支付能力不足,致使在提高城鎮居民住房等各項補貼的同時,對提高農村居民收入方面出現明顯滯後。
4、行政干預不當使勞動力和資本長期分別扭曲地集中於農村和城市。由於勞動力和資本缺乏統一的市場配置,在城鄉經濟二元結構存在的情況下,城鄉經濟效率差距很大,必然引起收入上的巨大反差。
在全國年均GDP增長7.2%以上的同時,還應看到不同地區和行業的增長不平衡。還有相當一部分企業效率不高,職工收入增速減緩,又由於收入差距的擴大,使近年來社會總需求相對不足。
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到底應該是效率優先呢,還是應該首先考慮公平問題,一直存在著爭議。 公平的概念側重於社會人文價值判斷,而效率的概念則更為強調物質成果的有效獲得。追求效率是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基本要求,沒有效率只能產生平均主義的「大鍋飯」式的公平。 我們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落實科學發展觀,從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出發,形成合理解決這一問題的原則、制度和實現機制。
社會主義社會整體分配體系構築的原則是:效率優先,兼顧公平,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在公平與效率的關繫上,體現以下幾點:
1、以生產力發展為根本出發點,必須要求效率優先。因為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關鍵是加速發展生產力,「發展才是硬道理」。把效率放在優先位置,也就是把生產力的發展放在優先的位置。這樣才能為有效提高綜合國力和人民的收入水平提供可靠的物質保證。
2、解決公平與效率的關系問題需要有多層次的社會過程,要將其放在相應的領域中作為側重點分別加以解決。例如,在生產領域,因為它與生產力發展直接相關,就需要側重效率優先。而在國民收入和再分配領域,則要側重考慮解決兼顧公平的問題。還應看到,從普遍貧窮走向共同富裕的目標需要有一個較長時期的發展過程,不能超越必要的歷史階段。
3、效率優先,兼顧公平,體現了構築社會整體分配體系,全面合理解決收入分配問題的大思路。
為了有效地促進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原則的實現,還需要建立四個層次的收入分配機制:其一,在企業層次上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這就要求積極推進企業內部分配製度的改革,完善勞動者的主體地位,確立以資產為核心的生產要素分配製度,並形成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
其二,在市場層次上培育收入分配機制,關鍵是開放生產要素市場,為要素的流動、重組和資源的優化配置,提供必要的體制保證。
其三,在政府層次上建立和完善國民收入再調節體系。要從社會整體利益和社會經濟穩定協調發展的目標出發,維護社會必要的公平。最主要的是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同時通過稅收、轉移支付等手段,調節社會收入分配的差距。
其四,在社會層次上建設社會支持和社會救助體系。要調動社會各方面的力量,發揚扶危濟困、敬老愛幼的民族優良傳統。發展社會支持、社會救助的中介服務組織和機構,使之在解決公平與效率關系問題上發揮積極的作用。
二、個人討論提綱
(一)政府經濟與公平
¬公平,是各國政府經濟活動所追求的一個共同目標。
在市場經濟活動中,政府為追求公平目標,應開展的主要工作有:(1)為各種生產要素參與市場競爭創造公平的環境,即機會均等。(2)貫徹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原則,使勞動的收入與所提高勞動的數量和質量相對應,多勞多得,充分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3)運用稅收、社會保障等政策工具,將收入差距控制在社會成員心理承受能力之內。
(二)政府經濟與效率
效率是指社會資源配置中投入與產出、所費與所得的對比關系。政府資源配置效率,可從兩個層面來理解,一是政府直接控制和掌握資源的配置效率。一是政府通過對市場和微觀經濟行為調節,克服市場失靈,引導全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兩者在社會整體資源配置中呈相互影響、相互配合、相互制約的關系。在市場經濟運行中,由於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凡市場能夠有效運作的領域,資源配置效率問題由市場來實現,政府努力為市場運行創造良好的宏觀環境;而在市場不能或不能有效發揮作用的領域,通過政府財政收支等活動,合理配置資源,從而提高全社會的資源配置效率。
(三)政府經濟與公平和效率的選擇
¬公平與效率是政府經濟活動的兩大基本准則,但在錯綜復雜的經濟社會關系中,政府在兩者之間的選擇,還需要解決一系列的問題。
1、公平與效率之間的替代關系
2、公平與效率的選擇
三、小組討論提綱
(一)政府經濟與公平
¬公平,是各國政府經濟活動所追求的一個共同目標。在經濟領域,公平是和分配相聯系的一個概念。公平可從兩方面理解,一是生產要素投入和產出之間的對比關系;一是社會成員對收入分配差距的心理承受能力。前者稱之為經濟公平,後者稱之為社會公平。經濟公平就要求資本、勞動力、土地等生產要素獲得利潤、工資、地租等要素收入,投入與產出之間保持一個合理的比例。而社會公平則是一種價值判斷,受社會文化傳統、意識形態、經濟發展水平、人們的經濟地位等多種因素影響,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和可變性。
在市場經濟活動中,政府為追求公平目標,應開展的主要工作有:(1)為各種生產要素參與市場競爭創造公平的環境,即機會均等。(2)貫徹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原則,使勞動的收入與所提高勞動的數量和質量相對應,多勞多得,充分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3)運用稅收、社會保障等政策工具,將收入差距控制在社會成員心理承受能力之內。
(二)政府經濟與效率
效率是指社會資源配置中投入與產出、所費與所得的對比關系。在經濟學理論中,資源配置效率理想的狀態是「帕累托效應」。在達到「帕累托效應」之前,如果資源配置能夠在不降低其它人福利水平的條件下,使另一部分人的福利水平得到改善,稱之為「帕累托改善」。資源配置效率在不同領域有其具體涵義。在社會再生產領域,企業資源配置效率高低,就是指利潤的最大化。在政府部門,就是指既定資源條件下政府行政效率,即為社會提供管理和服務的水平與質量。在公共事業部門,是指如何以最少的資源消耗為社會提供科技、教育、文化、環境保護、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
政府資源配置效率,可從兩個層面來理解,一是政府直接控制和掌握資源的配置效率。一是政府通過對市場和微觀經濟行為調節,克服市場失靈,引導全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兩者在社會整體資源配置中呈相互影響、相互配合、相互制約的關系。在市場經濟運行中,由於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凡市場能夠有效運作的領域,資源配置效率問題由市場來實現,政府努力為市場運行創造良好的宏觀環境;而在市場不能或不能有效發揮作用的領域,通過政府財政收支等活動,合理配置資源,從而提高全社會的資源配置效率。
(三)政府經濟與公平和效率的選擇
¬公平與效率是政府經濟活動的兩大基本准則,但在錯綜復雜的經濟社會關系中,政府在兩者之間的選擇,還需要解決一系列的問題。
1、公平與效率之間的替代關系
盡管公平與效率是政府經濟活動所追求的目標,但要同時達到兩個目標,是較為困難的,有時甚至是不可能的。即公平與效率之間存在矛盾,具有一定替代關系。
2、公平與效率的選擇 公平與效率兩者之間既有矛盾性又有統一性,政府經濟決策有較大迴旋餘地,可形成各種不同的政策組合。
第一,公平與效率兼顧的政策選擇。
第二,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政策選擇。即政府財政收支和宏觀經濟管理以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促進經濟較快增長,增強整體國家經濟實力,發展社會生產力為首要目標,同時注意調節社會成員收入差距,體現社會公平。這也是我國現行收入分配政策的基本指導方針。
第三,公平優先兼顧效率的政策選擇。即在政府財政收支和宏觀經濟管理中,優先考慮收入和社會財富在社會成員之間合理分配,調節收入差距,為貧困階層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體現社會公平。同時,盡可能減少收入公平分配對經濟運行效率的消極影響。

Ⅸ 什麼是政府經濟 如何理解政府經濟 個人討論提綱

政府經濟,是一種與企業、個人經濟活動相對應的經濟行為,即以政府為主體的資源配置及其宏觀經濟管理。其中,政府財政分配及其提供公共服務在政府經濟活動中居核心地位。追溯政府經濟的歷史,政府財政收支雛形,可從原始社會滿足氏族部落公共需要的祭祀、防衛等活動算起,正式的政府經濟,是人類社會發展到出現了國家,有了政府,便產生了政府經濟。

政府經濟學屬應用經濟學范疇,既有對政府經濟活動的理論概括,更具有很強的實踐性,需要研究政府經濟運行中存在的各種問題,為政府制定和實施經濟政策,以及規章制度建設提供理論依據。而不同國家政府所面臨的政治經濟環境,以及一國政府在不同時期所承擔的經濟社會發展任務,都存在巨大差異。因此,政府經濟學的學習方法,除堅持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基本方法論以外,需要強調以下具體方法: 1、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方法,就要求政府經濟學的學習,一方面,能夠運用政府經學基本原理,分析政府經濟發展中的各種現象,就其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的思路與方法,以加深對基本理論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通過各種政府經濟活動實踐,進一步檢驗理論的正確性,以校正和發展理論,實現理論創新,在更高層次上達到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2、實證分析與規范分析相結合的方法 實證分析與規范分析是經濟學研究和學習常用的方法。實證經濟分析的任務,是回答經濟運行中「是什麼」的問題,而規范經分析,是解決經濟運行「應該是什麼」的問題。 3、歷史分析與邏輯分析相結合的方法 歷史分析與邏輯分析相結合,就要求在政府經濟學的學習中有廣闊的視野,能夠從政府經濟的過去、現在,把握其未來發展趨勢,並進行相應的理論概括。

閱讀全文

與什麼是政府經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什麼時候流行稱呼美女 瀏覽:737
考生健康檢測申請表在哪裡 瀏覽:717
美女的雞公是什麼樣的 瀏覽:33
怎麼自編故事100字 瀏覽:404
英雄繪本故事怎麼畫 瀏覽:62
我國第三季度經濟大約多少 瀏覽:165
如何促進就業健康發展 瀏覽:131
大山裡的美女有哪些 瀏覽:419
洋務事業的興辦企業有哪些 瀏覽:740
和大人一起讀寓言故事應注意什麼 瀏覽:705
事業編跟上級吵架怎麼緩和 瀏覽:580
美女怎麼有這么多汗的 瀏覽:624
婚姻變淡了怎麼辦 瀏覽:903
美女門牙疼痛是什麼原因 瀏覽:22
幸福城公租房什麼時候交房 瀏覽:126
蒙古語草原美女怎麼說 瀏覽:63
清華大學經濟學女教授有哪些 瀏覽:404
婚姻橋怎麼搭建 瀏覽:675
經濟復利計算器怎麼按 瀏覽:511
事業單位一般多久簽三方 瀏覽: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