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歷史. 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分別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市場經濟源於1978年年改革開放,而計劃經濟開始於1949年到1978年。計劃經濟是根據政府計劃調節經濟活動的經濟運行體制。一般是政府按事先制定的計劃,提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措施,有計劃地安排重大經濟活動,引導和調節經濟運行方向。資源的分配,包括生產什麼、生產多少,都由政府計劃決定。
拓展資料:
1、 計劃經濟的弊端
①容易偏離實際,造成不必要的浪費;
②難以有效調節微觀經濟活動與社會需求的矛盾,容易產生生產與需求的脫節;
③未能合理調整經濟主體之間的經濟利益關系,容易造成動力不足、效率低下;
④特權階級和奴役階級的形成是不可避免的。被動破壞成為工人的必然選擇,制約著企業的手腳,企業缺乏生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⑤不利於促進技術進步和創新;
⑥容易造成供需脫節,宏觀經濟比例嚴重失衡。
2、 市場經濟
市場經濟是指通過市場配置社會資源的經濟形式。簡單地說,市場就是商品或勞務交換的場所或接觸點。市場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在市場上從事各種交易活動的當事人,稱為市場主體。市場主體以買者、賣者的身份參與市場經濟活動,活動中不僅有買賣雙方的關系,還會有買方之間、賣方之間的關系。如果不考慮政府的作用,市場經濟體系中有兩個部門,一個是公眾(消費者),一個是企業(廠商)。兩個部門的相互關系,可以說明市場供求的一般原理。
3、 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市場經濟又叫做自由市場經濟或自由企業經濟,是一種經濟體系,在這種體系下產品和服務的生產及銷售完全由自由市場的自由價格機制所引導,而不是像計劃經濟一般由國家所引導。不論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都具有市場經濟的一般特徵:即平等性、競爭性、法制性、開放性。這四個基本特徵是經濟規律的具體體現,是否遵循經濟規律,就體現在是否按照這四個基本特徵去辦事。
㈡ 市場經濟體制建立時間
中國市場經濟體制在1992年中國共產黨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始確立的。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徵主要有:
1、市場經濟是自主經濟。市場主體不管是人還是企業,必須具有獨立的產權,有獨立的經濟利益,是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商品生產者或經營者。
2、市場經濟是平等經濟。由於價值規律的作用,商品交換只能在等價的基礎上進行。
3、市場經濟是競爭經濟。由於商品的價值取決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商品生產者都力圖使單位產品的個別勞動時間低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因而必然存在競爭。
4、市場經濟是效益經濟。市場經濟是以盈利為目的的經濟。
5、市場經濟是服務經濟。商品只有滿足他人和社會的需要才能實現其使用價值,商品生產者只有為他人和社會更好地服務才能獲得更大的盈利。
6、市場經濟是網路經濟。為使生產要素有來路,產品有銷路,必須發展橫向聯系;為求得自上而下的指導、協調、規劃和監督,必須發展縱向經濟。
7、市場經濟是開放經濟。市場經濟是沒有邊界的,它反對任何形式的邊界封鎖、部門分割和非關稅貿易壁壘。市場要對國內開放,也對國外開放。
8、市場經濟是動態經濟。競爭機制支配企業行為使市場處於非平衡狀態,生產要素在競爭中流動又可產生平衡的傾向。
㈢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什麼時候提出的
1992年的黨的十四大正式宣布:「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這標志著我國經濟體制的根本變革有了明確的目標。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我國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
㈣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什麼時候提出的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1992年提出的。
1992年6月9日江澤民同志在中央黨校所作的講話中,首次肯定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提法。之後,10月12日在黨的十四大報告中正式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可以說,這在我黨的歷史上是一次真正的重大的理論突破,也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探索中的一個非常正確的選擇。
也正是這一改革方向的正確選擇和種種改革舉措的步步實施,才使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進入到了制度創新的嶄新階段,從而也有力地推動了我國經濟持續多年的高速發展。
(4)中國市場經濟什麼時候開始擴展閱讀:
習近平同志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前進道路上,我們必須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
這一重要論述高度概括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偉大成就和創新成果。回顧40年來我們黨帶領人民進行的艱辛探索,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一個前無古人的偉大創造,是我們取得舉世矚目發展成就的經濟體制基礎。
深刻認識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理論邏輯和實踐創新,有利於在新時代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㈤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的時間是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的時間是2002年10月。
1992年春,在改革開放的又一個關鍵時刻,鄧小平視察南方並發表重要談話,使中國沖出了「姓社姓資」觀念的束縛,迎來了新一輪改革開放熱潮。
2002年10月十六大宣告,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2003年召開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標志著中國經濟體改革進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新時期。
如何才能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答案就是全面深化改革。而目前的改革是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的改革。
(5)中國市場經濟什麼時候開始擴展閱讀:
市場經濟作為經濟機制,它的基本特點或內在要求,就在於通過運行的自主性、平等性、競爭性和有效性來配工資源。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必然受到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制約和影響,從而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呈現獨特的基本特徵。
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市場與計劃各有其客觀上的地位和作用范圍;前者是基礎性的,後者是全局性和方向性的。這兩者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必定發生的合理關系。
㈥ 中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形成是在哪一年
中國市場經濟體制是在1992年形成。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實行改革開放,於1984年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提出發展有計劃的商品經濟,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國有大中型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改革取得重要進展,大多數國家重點企業進行了公司制改革,企業扭虧增盈成效顯著,國有大中型企業改革和三年脫困目標基本實現。在公有制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同時,私營、個體經濟有了較快發展。市場體系建設繼續推進,資本、技術和勞動力等要素市場迅速發展,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明顯增強。財稅體制繼續完善,金融改革步伐加快。城鎮住房制度、社會保障制度和政府機構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國家宏觀調控體系進一步健全。
中國的市場經濟是同社會主義制度結合在一起的,因此,它必然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徵:
1、在所有制結構上,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公有制經濟不僅包括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還包括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份和集體成份,而且公有制形式可以多樣化,一切反映社會化大生產規律的經營方式都可以大膽利用。
2、在分配製度上,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制度,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有利於優化資源配置,促進經濟發展,保持社會穩定。在社會主義條件下,通過運用包括市場在內的各種調節手段,既可以鼓勵先進,合理拉開收入差距,兼顧公平與效率,又可以對過高的收入進行調節,防止兩極分化,逐步實現共同富裕。
3、在宏觀調控上,把人民的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結合起來,更好地發揮計劃和市場兩種手段的長處。
㈦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什麼時候建立的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1982年)提出的。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會議上,提出了「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原則。
十四大在黨的歷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模式。黨的十四大明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要求全黨抓住機遇,加快發展,集中精力把經濟建設搞上去。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是我們黨的一個偉大創舉,是十四大最突出的特點和最重要的貢獻,中國改革開放的步伐由此進一步加快。
供參考。
㈧ 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
中國1992年黨的十四大開始實行市場經濟體制。
1992年,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利於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我們要建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使經濟活動遵循價值規律的要求,適應供求關系的變化;
通過價格杠桿和競爭機制的功能,把資源配置到效益較好的環節中去,並給企業以壓力和動力,實現優勝劣汰;運用市場對各種經濟信號反應比較靈敏的優點,促進生產和需求的及時協調。
從黨的十四大起,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取向確定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我國成為自覺、主動的歷史進程。
㈨ 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建立是在什麼時候
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建立是在1992年。
1992年鄧小平同志發表南方談話明確指出,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
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這表明,我們黨在解決公有制與市場經濟能否結合、怎樣結合問題上邁出了決定性步伐,逐漸搞清楚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理論邏輯。
(9)中國市場經濟什麼時候開始擴展閱讀: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重點是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實現產權有效激勵、要素自由流動、價格反應靈活、競爭公平有序、企業優勝劣汰。要堅持「兩個毫不動搖」,著力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
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結構調整、戰略性重組,促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有效防止國有資產流失。
市場化改革絕不是要把國有資本私有化,也不是要削弱國有經濟,而是通過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和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調整優化國有經濟布局結構,充分釋放國有經濟的潛力和活力,藉助市場機制實現國有資產增值,從而不斷發展壯大國有經濟,鞏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
營造公平競爭環境。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
鼓勵和保護企業家精神,降低制度性成本,激發企業創造力。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打破行政性壟斷,加快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放寬服務業准入限制,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市場監管體制,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
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發揮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健全財政、貨幣、產業、區域等經濟政策協調機制。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以國家發展規劃為戰略指導,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優化宏觀調控的目標和手段,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營造良好宏觀環境。
同時,完善促進消費的體制機制,促進消費業態創新發展,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發揮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性作用,以市場需求引導投資向能創造最優產出的領域流動。
深化財稅和金融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統籌調配財政資金,科學配置各級政府財力,建立權責清晰、財力協調、區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通過全面實施績效管理,建立全面規范透明、標准科學、約束有力的預算制度。
不斷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健全金融監管體系,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深化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
㈩ 中國從計劃經濟轉移到市場經濟 具體開始於什麼時候
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年11.月28日召開。
在這次會議上明確中國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至今已走過4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