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晉城陽城縣經濟怎麼樣

晉城陽城縣經濟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2-06-23 04:38:17

❶ 山西省陽城縣是不是貧困縣

山西省陽城縣並不算是貧困縣,現在山西省陽城縣由於經濟開發比較快速很多地方呢都已經生產那個或者是人均生活。都已經比較在廠,晉城市算是高的了,所以呢他不算是貧困縣。

❷ 山西最富的縣城排名是怎麼樣的

山西最富的縣城排名是孝義市、靈石縣、柳林縣、懷仁縣、沁水縣。

1、孝義市

改革開放三十年,孝義市農機總動力由5.89萬千瓦增加到41.52萬千瓦,增長了6.05倍;農村用電量由1491萬千瓦時增加到13015萬千瓦時,增長了7.73倍。是中國百強縣(市)、國家園林城市 、國家衛生城市 、全國文化先進市、全國生態文明先進市、全國綠化模範市。

4、懷仁縣

懷仁市之前曾經獲得「國家衛生縣城」、「國家園林縣城」、「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全國文明縣城」、「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全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綠豆之鄉」的稱號。 2019年1月9日,憑借懷仁旺火入選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名單。

5、沁水縣

沁水歷史悠久,自古就有女媧補天,舜耕歷山的傳說。20世紀70年代發掘的「下川遺址」,證明早在2.3萬年到1.6萬年前,沁水人的先祖們就創造了「下川文化」。現存的河頭村漢墓群、武安村戰國古寨等,映證了沁水歷史。

沁水縣下轄7個鎮、7個鄉 。沁水縣常住人口21.6612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89.9億元;

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3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32.4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51.2億元,三次產業佔GDP的比重為3.3:69.7:27.0,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87840元,按2017年平均匯率計算為13010美元。

❸ 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簡介

陽城縣,古稱獲澤,隸屬於山西省晉城市,位於山西省東南端,地處太岳山脈東支,中條山東北,太行山以西,沁河中游的西岸。地理坐標在東經112°一112°37',北緯35°12'——35°40'之間。縣境南北長約54公里,東西寬約53公里。陽城縣東與晉城市郊區為界,北與沁水縣為鄰,西南與垣曲縣接壤,南與河南省濟源市相連。


陽城縣總面積1930.7平方公里,轄10鎮,7鄉,1街道,總人口388742人(2012年)。2012年,陽城縣全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1600516萬元,比2011年增長14.5%。


❹ 山西晉城好么

200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22.33萬人(其(其中非農業人口96.09萬人,占總人口的43.33%)全市民族以漢族為主,佔全市總人口99.18%(2000年人口普查數據),其餘以回族為主,城區、陽城(潤城)分布較多。 晉城市礦產資源豐富。蘊藏著煤、煤氣層、錳鐵礦、鋁土礦、銅、鋅、金、銀、大理石、水晶石等數十種礦產資源。特別是煤、鐵的儲量十分可觀,有「煤鐵之鄉」之美稱。煤炭資源以無煙煤為主,具有含硫量小,發熱量高等特點。所產塊炭晶瑩光亮,燃燒無煙無味,素有「白煤、香煤、蘭花炭」之稱。儲量約佔全國無煙煤儲量的1/4以上,佔山西省的1/2多。總儲量808億噸,其中已探明儲量271億噸。1984年被國家定為全國化肥和化工原料煤基地。八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在晉城建設以優質煤為原料的高濃度氮肥基地。1997年8月開工建設的國家重點建設項目陽城電廠是世界最大的燃燒無煙煤電站,是全國第一座專廠、專線、專供跨大區域輸電電廠,全國規模最大的火力發電廠之一。 2001年在沁水縣發現一個型煤大層氣田,煤層氣目前探明儲量為1000億立方米。 晉城有森林面積380.5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33.6%。沁水縣歷山舜王坪一帶保留著全省僅存的一塊面積為730多公頃的原始森林。天然牧坡草地25.47萬公頃,是山西的畜牧業基地之一。中國北方最大的示範牧場就建在沁水。 野生動植物資源可觀。素有"山西生物資源寶庫"之美稱。現已在蟒河和歷山建立了兩個自然保護區。國家稀有動物獼猴、大鯢就生長在蟒河保護區。在野生植物資源中,有珍貴的野生猴頭、木耳、蘑菇等菌類微生物。晉城是全國五大山楂生產地區之一和山西省天然保健食品生產基地,盛產黃梨、山楂系列保健食品和葯物保健食品等。晉城還是中國北方重要的蠶繭產地和絲綢生產基地,晉城市桑蠶絲綢業有著悠久的歷史,是我國北方著名的蠶桑絲綢之鄉,絲產量佔全省80%,也是目前華北最大的蠶桑絲綢基地。所轄陽城縣為華北第一大蠶繭大縣,《穆天子傳》中就有周穆王「休於獲澤,以觀桑者,乃飲於桑林」的記載。國家質檢總局2006年192號文件向全國公告,對「陽城蠶繭」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編輯本段]【自然氣侯】 晉城市屬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受大陸性季風影響,區內地形地貌復雜,各地區小氣候差異大。全市可分為:溫寒作物區,溫涼兒物區,溫和作物區,溫曖作物區。氣候特點:四季分明,冬長夏短,春委少雨多風,乾旱時有發生;夏季炎熱多雨,降水量年際變化大;秋季溫和涼爽,陰雨天氣多;冬季寒冷,雪雨稀少。乾旱、冰雹、暴雨、大風、霜凍、乾熱風、連陰雨等災害性天氣頻繁。為「長日照地區」,年日照時數在2393~2630小時之間,平均為2563小時。年平均氣溫7.9-11.7°C,陵川最低7.9 °C,陽城最高11.7°C其它地區均為10°左右。無霜期一般在185天左右,沁水最長,為198天,陵川最短,為165天。年降水量在626-674亳米之間。年降水日數為90-98天。 [編輯本段]【經濟建設】 初步核算,全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 416.5億元 ,比上年增長16.0%。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20.2億元,增長17.2%;第二產業增加值267.0億元,增長15.7%;第三產業增加值129.4億元,增長16.3%。第一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8%,與上年相比上升0.4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64.1%,下降0.5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31.1%,上升0.1個百分點。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長21.8%,二季度增長15.2%,三季度增長16.1%,四季度增長16.0%。人均生產總值18773元,按2007年平均匯率(7.6071)計算達到2468美元。 [編輯本段]【市政建設】 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市區建成區面積由建市初的8平方公里擴大到28平方公里,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32%,城市人均公共綠地面積6平方米。城市煤氣從無到有,日供氣能力為3.2萬戶,正在建設中的城市大煤氣工程完成一期工程,日供氣能力達8.4萬戶。城市集中供熱面積達300萬平方米。新建了第一水廠,日供水能力由原來的3萬噸提高到9 萬噸。第二水廠和郭壁引水工程竣工也已投入生產,市區日供水能力可達到18萬噸,基本滿足2010年城市工農業生產和居民生活用水要求。電力供應充足,現有發電裝機容量.65萬千瓦,年發電量11.8億千瓦時。有220千伏變電站2座,110千伏變電站13座,35千伏變電站86座,初步形成了電源和電網配套建設、協調發展的電力工業網路。全市郵電通信水平不斷提高,局用交換機總容量達到36.47萬門,固定電話用戶達到33.45萬戶,其中城市電話用戶 16.44萬戶,鄉村電話用戶17.07萬戶;全市固定及行動電話用戶總數達到60.82萬戶,電話普及率達到28.8部/百人。

❺ 陽城縣經濟在全國排名

第七屆(2007)中國中部百強縣(市)山西省共13個,分別是河津市、孝義市、高平市、清徐縣、介休市、澤州縣、襄垣縣、陽城縣、襄汾縣、靈石縣、洪洞縣、懷仁縣、柳林縣。 2006年第六屆山西省共有12個縣市進入中部地區百強:河津市、孝義市、高平市、清徐縣、介休市、澤州縣、陽城縣、襄汾縣、靈石縣、洪洞縣、古交市、潞城市。 2007年古交市、潞城市出局,襄垣縣、懷仁縣、柳林縣進入。

❻ 陽城三十年巨變

1978年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定了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30年來,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以一往無前的進取精神和波瀾壯闊的創新實踐,譜寫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頑強奮進新的壯麗史詩,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這30年,對於陽城縣來說,同樣是不尋常的30年。30年來,在黨的富民政策指引下,陽城人民搶抓機遇,銳意改革,開拓進取,艱苦創業,全縣經濟結構明顯優化,社會更加文明和諧,城鄉面貌大為改觀,人民生活顯著改善,經濟社會已步入了又好又快、爭先發展的軌道。

一、改革開放30年,是陽城發展速度最快、發展質量最好、城鄉面貌變化最大、人民得實惠最多的30年

經過30年的發展,綜合實力實現了由弱到強的跨越。2007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達到85億元,是1978年1.2億元的69倍;財政總收入達到12.8億元,是1978年0.11億元的117倍;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389元,是1978年81元的50倍。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在全國排340位,在中部排70位;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綜合評價在全省119個縣(市、區)中前進到第8位。

經過30年的發展,產業結構實現了由單一主導向多元支撐的跨越。特色農業、煤炭、電力、化工、鑄造、陶瓷、旅遊、新型高技術等八大主導產業基本形成。特色農業產業共發展乾果經濟林8萬畝,優質肉牛存欄4萬頭,桑園8萬畝。蠶繭質量綜合指標名列全國第一,「陽城蠶繭」列為國家地理產品保護標志。煤炭產業基本淘汰了9萬噸以下小煤礦,建成30萬噸以上礦井18座,核定生產能力達到2130萬噸,單井平均生產能力達到29萬噸。組建了陽泰煤業集團公司,煤炭產業集中度明顯提高。所有煤礦實現了壁式開采,資源回採率提高到65%。全部礦井完成雙迴路送電建設,實現了瓦斯遠程實時監測監控,安全生產基礎進一步夯實。旅遊產業建成了皇城相府4A級景區,正式開放九女仙湖、海會寺等景點,蟒河、析城山正在加緊開發建設,以皇城相府為龍頭的精品線路和組團效應正在形成。2007年,全縣共接待遊客90.3萬人次、實現門票收入3300萬元、旅遊總收入1.6億元。鑄造產業不斷上檔升級,中高檔鑄件生產能力達到20萬噸,產品有離心鑄管、電機外殼、汽車變速箱體、空調壓縮機、高檔鐵鍋、衡器鑄件等十多種。陶瓷產業建起了全省第一個縣級建築陶瓷工業園區,鋪開16條生產線建設,生產能力達到5000萬平方米;同時,大力鼓勵發展日用陶瓷,目前有生產企業13個,年生產能力達到1.6億件。電力產業實施了陽電一期、二期、三期和煤矸石發電等項目,總裝機達到330萬千瓦,佔到全市的90%以上。化工產業相繼建成「813」和「1830」兩個大化肥項目,化肥生產能力達到43萬噸,同時涌現出一批新型精細化工企業。新型高技術產業積極扶持有發展潛力的好苗子,促進曙光電器、先鋒機械、多元電子等一批科技型企業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產品推陳出新。

經過30年的發展,經濟體制實現了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跨越。隨著改革特別是經濟領域改革的步步深入,從對內搞活到對外開放的逐步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全縣得以建立和完善。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不斷增強,對外開放的程度不斷擴大,縣域經濟發展迸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和活力。煤炭企業和地面企業改制面分別達到80%和40%,初步形成了產權明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民營經濟從無到有、迅猛發展,全縣民營企業達到8116個,其中固定資產達千萬元以上的民營企業22家,固定資產達500萬元以上的民營企業66家,從業人數6.6萬餘人,營業總收入達到109億元。組團參加了烏洽會、港洽會、珠洽會、中博會、煤博會等大型經貿洽談活動,累計簽定合同協議72項、43個簽約項目落地,實際利用縣外資金56.2億元。

經過30年的發展,人民生活實現了由溫飽不足向總體小康的跨越。人民群眾由改革開放初期的愁吃愁穿、一窮二白到現在的吃穿不愁、追求品味,生活環境和質量有了大幅提升。城市建設快速發展,縣城建成區面積由原來的不到2平方公里擴張到2007年的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由2萬人發展到10萬人,城市道路里程由5.1公里增加到18.2公里,人均道路及廣場用地由0.3平方米提高到7.4平方米,人均公共設施用地由5.5平方米增至6.8平方米,縣城森林覆蓋率由過去的不足7%提高到38.2%,人均公共綠地由0.1平方米提高到3.9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積由不足8平方米擴大到28.7平方米,縣城空氣質量二級以上天數達到270天,道路硬化率和供水普及率均達到100%。農民生活條件極大改善,90%以上的農戶吃上了自來水,90%以上的行政村開通了公共汽車、100%的村莊實現了通電和通電視信號,30%以上的農戶用上了新型清潔能源,行動電話、圖文傳真、互聯網路等現代化技術得到廣泛應用。

經過30年的發展,社會事業實現了由嚴重滯後向協調發展的跨越。教育事業蒸蒸日上,高考達線人數由改革開放初期的89人發展到2007年本科達線986人,70多名陽城學子邁入北大、清華的校門。科技事業全面進步,全縣共列入國家級、省級、市級各類科技計劃項目136個,引進轉化新技術、新工藝600多項,開發新產品240個。衛生事業健康發展,100%的縣級醫院、80%的鄉鎮衛生院和近70%的村級衛生所達到省級標准,全面啟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村群眾看病貴、看病難的問題得到有效緩解。社會保障逐步完善,養老保險社會化發放和按時足額發放率均達到100%,城市低保實現應保盡保,農村低保戶達到3686戶、7830人,農村五保戶供養標准每人每年達到1400元。失業、工傷、生育等各類保險同步運作,社會保險參保覆蓋面達98%以上。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蓬勃開展,先後有131個村鎮和單位被評為市級以上「文明村鎮」、「文明單位」,有兩鎮7村入選全省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有6萬多農戶建成「十星級文明戶」。

二、改革開放30年,是陽城人民持續解放思想、堅持與時俱進、銳意開拓進取、團結奮斗拼搏的30年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陽城縣實行以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要形式的農業生產責任制,形成了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沖破「以糧為綱」的單一種植模式的共識,極大地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責任制由包產到隊、到組,發展到戶、到勞,又從包產到包干,不斷深化完善,突破了「三級所有,隊為基礎」、「一大二公」的集中經營體制;農村產業結構按照「種植業、大農業、農工商」的調整層次,協調發展了種植業、養殖業、農副產品加工業、採掘業、冶煉業、運輸業、流通服務業等產業,突破了「以糧為綱」、單一經營的局面。農產品供給分配堅持「統分結合、分層經營」,取消農副產品統派購制度,突破了自給半自給的自然經濟。在農村改革的同時,陽城貫徹執行國民經濟「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制定了搞活工商企業的意見,加強企業內部經濟責任制,逐步推行了廠長(經理)負責制和任期目標制,增強了企業的自主經營權,國民經濟有了很大發展。從1978年到1986年,全縣工農業總產值由1.2億元增加2.4億元,整整翻了一番;地方財政收入達到2062.2萬元,比1978年增長918.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24元,是1978年的5倍多。

從1987年開始,改革的重心由農村向城市轉移,經濟發展開始從以種植業為主轉向以多種經營和鄉村企業為主。陽城抓住工商企業改革被列為全省縣級綜合改革三個重點聯系縣之一的契機,普遍進行了企業內部「三制」改革,健全了企業內部競爭激勵機制和自我約束機制;農村改革積極實施「重工強農、農工商一體化」的發展戰略,集體經濟日益壯大,個體私營經濟長足發展,雙層經營體制不斷完善;縣級機構改革按照「小政府、大服務」思路,圍繞主導產業,在涉農、計劃、勞動、工商部門拉開序幕。鄉鎮企業迅速崛起,行業結構明顯變化,出現了「四個一批」,即一批投資數百萬、上千萬的骨幹企業,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科技型企業,一批利用外資、產品出口的外向型企業,一批依託地下、發展地上的加工型企業。到1991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由1986年的2.4億元增加到5.5億元,翻了一番多;地方財政收入達到4022.1萬元,增長了1959.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09元,翻了將近一番。

1992年,以鄧小平同志南巡講話為標志,陽城經濟社會全面進入由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型時期,也是陽城搶抓機遇、夯實基礎、加快發展、向小康社會邁進的重要時期。陽城瞄準建設小康縣的目標,大力實施「四頭並舉、二次創業」戰略部署。按照「抓大放小」和「抓試點、抓重點、抓難點」的方針,採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兼並、租賃、聯合、破產等形式,啟動了企業產權制度改革。一批產值達億元企業競相涌現,一些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知名度高的產品走上名牌榜,以「三路、一街、兩廣(場)、一園」為重點的城鎮建設全面鋪開,小康縣建設實現歷史性突破。1996年,陽城縣成為全省13個首批達小康縣之一,提前一年實現基本達小康目標。全國農村小康建設「九五」方略研討會、全省山區農村小康建設現場會充分肯定了陽城小康建設的成就。1997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0.3億元,翻了將近兩番;地方財政收入達到1.59億元,是1991年的4倍;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090元,增長了近兩倍。

1998年之後,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陽城進入了鞏固小康建設成果、奮力邁向寬裕的重要時期。在這一時期,陽城縣圍繞寬裕型小康縣建設,以改革為動力,以市場為導向,以增加科技含量為手段,以提高經濟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黨組織和班子建設為保障,走過了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5年。結構調整繼續推進。桑園面積增加3.3萬畝,達到5.3萬畝;乾果經濟林面積增加2.5萬畝,達到5.1萬畝。糧經種植比由8∶2調為6∶4。煤炭產業關小建大成效顯著,建成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數字化實時監測與監管系統;鑄造產業上檔升級,離心鑄管、精密鑄件等中高檔鑄件走出國門。佔地500畝的建瓷工業園區開工建設,擴張勢頭十分強勁;皇城相府躋身國家4A級景區,旅遊綜合收入飛速攀升。企業改革向縱深推進,縣鄉機構改革順利完成,政府職能轉變邁出關鍵一步。累計引進資金1.4億元、人才 1000多人(次)、技術140多項。亞洲最大的坑口火力發電廠陽城電廠、中美合資大寧煤礦、蘭花公司1830大化肥項目相繼落戶,經濟外向度進一步提高。府前廣場、南環路建設、獲澤河治理、新陽街改造等重點工程相繼完成,環縣城綠化、南關街改造、府西公園建設等重點項目順利實施,城市功能日臻完善,縣城面貌大為改觀。2002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7.9億元,是1997年的1.9倍;財政總收入達到4.06億元,是1997年的2.5倍,由全省第七躍居第三。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610元,扭轉了多年徘徊不前的被動局面,呈現出恢復性增長態勢。

進入新世紀,特別是2003年以來,陽城縣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強化爭先發展、科學發展、開放發展、創業發展、和諧發展五種理念,主攻經濟結構調整、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山水園林城鎮建設、企業改革、和諧陽城建設五個重點,謀求全民創業、對外開放、園區經濟、民營經濟、創優環境五個突破,經濟社會發展均取得了良好成績。精心實施「八馬拉車、四輪驅動」的調產戰略,初步搭建起煤炭、鑄造、蠶桑、旅遊、陶瓷、化工、電力、新型高技術等多元支柱產業框架。堅持「一個先行、兩個先辦」(規劃先行、急事先辦和群眾受益面大的事先辦),統籌兼顧,重點突破,整體推進,讓廣大農民群眾充分享受到了新農村建設帶來的新變化。堅持把縣城作為經濟建設的龍頭來抓,作為對外開放的平台來建,以打造「山水園林城市」為目標,切實加大建設、管理和經營力度,城市的綜合承載力和輻射帶動力明顯增強。堅持把關注民生、改善民生作為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解決就業難、上學難、就醫難、保障難等一系列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有力推動了和諧陽城建設。在發展過程中,我們堅持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既要GDP的增長、又要COD的下降,把生態環境作為現實的競爭力和未來的生產力,精心實施藍天碧水工程,全力開展植樹造林、治污減排、河流治理工作,初步實現了經濟與生態的同步發展、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陽城漸露雛形。通過幾年的發展,全縣經濟結構明顯優化,社會更加文明和諧,城鄉面貌大為改觀,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多項工作走在全國、全省前列,被評為全國人口文化先進縣、全國村民自治模範縣、全國綠化模範縣、全國蠶桑標准化生產先進縣、全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網路化工程先進集體。

三、改革開放30年,是陽城進行科學探索、創新發展思路、積累寶貴經驗、啟示未來發展的30年

30年的發展,陽城縣在取得輝煌成就的同時,也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

一是必須始終堅持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是引領發展的重要法寶。必須牢牢抓住解放思想這個先導工程,堅持在發展和創新中解放思想,把思想解放的程度、開拓創新的力度,體現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落實到各項工作中。靠解放思想統一思想、凝聚力量;靠解放思想理清思路、明確重點;靠解放思想振奮精神、破解難題,使全縣上下在實現超常規、跨越式發展,建設經濟強縣上形成共識,為加快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思想保證。

二是必須始終堅持發展第一要務。發展是硬道理,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不斷開拓發展思路、豐富發展內涵、營造發展氛圍、拓展發展空間、擴大發展領域,切實把經濟社會發展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的軌道,創造更多的發展成果。

三是必須始終堅持改革開放。改革開放是推動發展的堅強動力,是強縣富民的重要源泉。必須堅持深化改革、全面擴大開放,把激活內力與藉助外力結合起來,大膽探索、勇於實踐,堅決革除妨礙發展的體制機制弊端,著力解決改革發展穩定中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使陽城的事業始終保持旺盛的活力。必須堅持「走出去」和「引進來」相結合,積極參與大范圍、深層次、寬領域的經濟技術合作,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努力把陽城發展融入全省、全國乃至全球經濟發展之中。

四是必須始終堅持執政為民。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是我們黨的力量源泉和勝利之本。黨只有一心為公,立黨才能立得牢;只有一心為民,執政才能執得好。必須正確把握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同社會可以承受的程度之間的關系,把改善人民生活作為處理這三者關系的重要結合點,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須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讓廣大人民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

五是必須始終堅持維護社會穩定。穩定是改革和發展的前提。必須充分發揮人大、政協的作用,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大力實施依法治縣,加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和法制建設進程。必須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持續開展嚴打整治斗爭,積極化解各種社會矛盾,強化安全生產,全力維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進一步鞏固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

六是必須始終堅持加強黨的建設。黨的建設是中國革命和建設取得偉大成就的法寶,也是陽城縣經濟和社會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前提和根本保證。必須堅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不斷增強黨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鬥力。要堅持治縣必先治黨、治黨務必從嚴,適應時代發展和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以提高執政能力為重點,持之以恆地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使縣委的各方面建設成效最終都體現到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完成黨的執政使命上來。

揚帆競發正當時,再展鯤鵬看今朝。面對新的挑戰,肩負新的使命,在新的歷史條件下,40萬勤勞智慧的陽城人民將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共同建設充滿活力、富裕文明、生態良好、社會和諧的新陽城。

❼ 晉城環境如何

實話是,環境一般,不管是硬體還是人文。交通不便利,過往火車不多,而且都是綠皮車。所謂的資源豐富,就是煤多,碳多,煤炭多。

❽ 山西經濟20強縣(市)是哪幾個

我省縣城經濟20強目前排定座次,臨汾市堯都區位列榜首。這是省工業經濟聯合會等單位通過對全省119個縣、區2000年至2002年縣城經濟發展狀況進行調查、數據採集後得出的結果。

位列我省縣城經濟20強的分別為臨汾市堯都區、晉城市澤州縣、晉中市榆次區、運城市鹽
湖區、河津市、陽城縣、清徐縣、洪洞縣、大同市南郊區、介休市、高平市、臨猗縣、古交市、汾陽市、孝義市、聞喜縣、太原市迎澤區、襄汾縣、太原市小店區、侯馬市等20個縣、區。

據統計,我省縣城經濟20強國內生產總值為600億元,佔全省119個縣、區國內生產總值的41.4%;財政收入50.5億元,佔全省縣城財政總收入的28.7%;農民人均純收入2918.4元,為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的1.36倍。

❾ 陽城縣潤城鎮窮嗎

一直是山西陽城縣最繁華的城鎮之一。
2010年,潤城鎮列入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之列,2016年入選為中國第一批特色小鎮,2020年列入國家園林城鎮,2021年入選全國鄉村旅遊重點鎮(鄉)。
陽城縣潤城鎮,歷史上曾是晉城最繁華的城鎮之一,富商巨賈輩出。明末時,富庶的潤城鎮多次受流寇的襲撓,為抗匪自保,修建了三座城堡。

❿ 晉城陽城縣富裕嗎

相比其他縣,不是很富裕,也不算貧困,還需要更加努力



陽城縣,隸屬於山西省晉城市,位於山西省東南端,地處太岳山脈東支,中條山東北,太行山以西,沁河中游的西岸。東與晉城市郊區為界,北與沁水縣為鄰,西南與垣曲縣接壤,南與河南省濟源市相連。介於東經112°一112°37',北緯35°12'——35°40'之間,縣境南北長約54千米,東西寬約53千米,總面積1968平方千米。 [1-2]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陽城縣常住人口為350474人。 [30]



陽城古稱_澤,清康熙、雍正年間,與陝西韓城、安徽桐城同為文化發達之鄉,在澤州府所轄五縣中文風最高,贏得了「名列三城,風高五屬」的美譽。境內有「中國北方第一文化巨宅」、國家5A級景區皇城相府、有保存較好的明代民居建築群海會寺、天官王府、郭峪古城等,以及中華名山析城山、蟒河與歷山自然保護區。



截至2018年末,陽城縣下轄10個鎮、7個鄉,另設有1個林場 [3] ,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37.5027億元,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8.5755億元,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45.7347億元,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83.1925億元,全年人均生產總值60262元,按2018年平均匯率折算為9107美元。 [4] 2020年,陽城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244.6億元,增長6.8%。 [31]



2020中國夏季休閑百佳縣市。 [5]

閱讀全文

與晉城陽城縣經濟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鄉鎮事業編往市裡調入哪個單位好 瀏覽:513
女人如何成為婚姻贏家 瀏覽:403
沒有愛情之前要做什麼 瀏覽:20
愛情受傷的心怎麼復原 瀏覽:842
告別了昨日的愛情叫什麼名 瀏覽:138
如何客觀的看待中國經濟放緩 瀏覽:395
社會事業領域主要是哪些工作 瀏覽:119
村集體經濟應該怎麼發現 瀏覽:571
婚姻家庭到底給女人帶來什麼 瀏覽:639
38度中國故事酒多少錢 瀏覽:937
機關事業單位喪葬費怎麼領取 瀏覽:5
經濟法哪個版本比較好 瀏覽:188
我很幸福具體說的什麼 瀏覽:684
78年配90年婚姻怎麼樣 瀏覽:444
怎麼做真皮和健康 瀏覽:355
如何讓人輕松獲得幸福 瀏覽:685
徐文長是從哪個民間故事出現的 瀏覽:516
幸福溫暖的歌曲有哪些 瀏覽:440
四川省富順縣經濟如何 瀏覽:815
如何正確教導孩子的生理健康 瀏覽: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