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核工業公司是干什麼的
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是經國務院批准組建、中央直接管理的國有重要骨幹企業,由100多家企事業單位和科研院所組成,現有員工約10萬人,其中專業技術人才達3.6萬人,中國科學院、工程院院士18人。 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作為國家核科技工業的主體,擁有完整的核科技工業體系,是國家戰略核力量的核心和國家核能發展與核電建設的主力軍,肩負著國防建設和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雙重歷史使命。 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主要從事核軍工、核電、核燃料循環、核技術應用、核環保工程等領域的科研開發、建設和生產經營,以及對外經濟合作和進出口業務,是目前國內投運核電和在建核電的主要投資方、核電技術開發主體、最重要的核電設計及工程總承包商、核電運行技術服務商和核電站出口商,是國內核燃料循環專營供應商、核環保工程的專業力量和核技術應用的骨幹。 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在新的歷史階段將傳承核工業半個多世紀以來舉世矚目的「兩彈一艇」和實現中國大陸核電「零的突破」的輝煌歷程,秉持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的經營理念,積極推進我國核電事業發展,不斷提高核科技工業的整體水平和國際競爭力。努力實現核工業又好又快安全發展。
⑵ 中國經濟核彈
我覺得中國的經濟核彈是手握的巨額美元債券,一旦中美發生不可測交惡事件或戰爭,我國可以通過集中拋售美元,瞬間擊潰美元。
⑶ 中國核經濟紅利一卡通怎麼回事
100%是傳銷
⑷ 中國核戰略是什麼
中國戰略導彈部隊的基本任務是遏制敵人對中國使用核武器和發動戰爭,在敵人對中國發動核襲擊時,遵照統帥部的命令,獨立地或與其它軍種的戰略部隊實施對敵有效的自衛反擊,打擊敵人的重要戰略目標。如果用一句話概括:中國奉行的是有限自衛反擊核戰略。說得具體一點就是有限威懾、有效自衛、重點反擊。有限威懾所謂有限威懾有兩層含義。一是適量發展,數量有限。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主要精力物力是發展經濟,不可能也無必要和超級核大國在數量上爭高低。毛澤東說過:「原子彈、導彈,我們無論如何也不會比別人搞得多。」二是構成有效核威懾並不與核力量的規模大小成正比。據西方軍事家經研究論證後認為,只要10~100枚百萬噸當量核彈頭即可構成有效核威懾;有的西方專家認為對美國只要有6~10枚,對俄羅斯只要有8~12枚百萬噸當量的核彈頭命中目標,即可實現有效核威懾。英國前國防大臣皮姆曾說過,即使英國只有一艘「北極星」戰略導彈核潛艇可供使用,也足以給俄羅斯造成不能承受的破壞。這也就是所謂「等效核均勢」:不管你的核攻擊力量多麼強大和先進,但在承受核打擊方面,你同別人一樣是不能承受的。
有效自衛其一,中國核戰略的本質是防禦和自衛,也只有中國真正體現了這一本質。只有中國作出了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諾,只有中國鄭重宣告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對任何無核國家和地區使用核武器。而其他核國家在各自的核力量使用原則上都程度不同地保留,有的甚至聲稱只要遭受大規模常規入侵就要使用第一次核打擊,都程度不同地用核武器對無核國家和地區施加核威懾。其二,核力量必須精幹有效,確實能起到威懾和有效自衛作用。這就要求在數量有限的情況下,在小型化、固體化、機動化、自動化方面不斷有所突破;做到遠、中、近,陸、海、空配套發展;做到採取多種手段,嚴密防護,提高生存能力和作戰能力,能藏能抗能打;做到建設一支精幹配套、高效合成的戰略導彈部隊,充分發揮人的素質優勢;做到在高技術戰爭條件下能夠用戰略導彈核力量打運動戰、游擊戰……重點反擊中國核力量的使用原則是:在中國遭核攻擊後立即對敵方實施後發制人的反擊,並以有效的核報復手段懾止可能發生的核戰爭。中國領導人多次鄭重指出,中國發展核力量就是要迫使超級大國不敢使用核武器,打破核壟斷,最終消滅核武器。中國具有直接打擊敵國縱深戰略目標的能力。任何國家要想對中國進行核襲擊,就必須承受中國一定規模的核反擊。在打擊目標上,由於是後發制人,數量有限,與超級核大國相比在質量上也處於劣勢,只能選擇「最怕打」而又「最好打」的面目標和軟目標,只能實施重點反擊,這也是法國、英國等中等核國家普遍採用的核打擊戰略,並非中國的發明和專利。重點反擊體現了「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的」殲滅戰思想和現代戰爭的特點,是揚長避短、以劣勝優、從實際出發的正確戰法。戰略目標一般分為兩類,一是直接軍事目標,如軍事基地、導彈發射井、武器庫、指揮中心、軍用機場、重兵集結地等,一是潛在軍事目標,如政治中心、交通樞紐、大型港口等物資供應基地、大型兵器軍備生產廠、重要工業中心等。前者一般為點目標、硬目標,後者一般為面目標、軟目標。中等核國家應首選後一類目標。反擊這些目標軍政影響大,最能「打疼」對方,而對導彈核武器的精度要求不高,又能「打准」。只有打得准才能打疼,顯然對制止戰爭更有利。中國深信:「核武器是人製造的,人類一定能消滅核武器。」對於核武器,中國採取了遠比其他核國家更負責嚴肅的立場。中國對核武器堅持不首先使用、不擴散、不在外國部署、不以核武器相威脅的「四不」政策,最終目的是為了最後銷毀包括核武器在內的一切大規模殺傷武器,與世界人民一道創造一個持久和平的世界大格局。
⑸ 中國核工業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秦山核電站是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首座核電站。
秦山核電站是我國核工業發展史上的一座豐碑。
它記載了中國核電之路艱辛的歷程、輝煌的業績、發展的前景,承載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團結拼搏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是國家的光榮,是中國核工業從「以軍為主」到「軍民結合」二次創業的光輝典範。
可是,秦山這個令中華民族驕傲的名字,最初的代號叫什麼?從命名到首次發電又經歷了漫漫多少年?這期間又有多少核電創業者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演繹了多少依靠科學,銳意創新的感人故事呢?
「二機部不能光是爆炸部,要搞原子能發電。」1970年2月8日,這是周總理在聽取了上海市請求建設核電站的匯報後說的,中國的第一座核電站因此被命名為「七二八」工程。
1974年3月31日,周總理在北京召開的中央專委會上親自審查批准了《上海「七二八」核電工程建設方案》及《「七二八」核電站設計任務書》,指出:「一定要以不污染國土、不危害人民為原則。」周總理進一步指出:「對這項工程來說,掌握核電技術的目的大於發電。」
1981年10月31日,國務院批准國家計委等五委一部《關於請示批准建設30萬千瓦核電站的報告》,1982年6月13日,浙江省人民政府、核工業部正式上報《關於請示批准30萬千瓦核電站廠址定在浙江省海鹽縣秦山的報告》。同年11月,國家經委批復同意核電廠址定在浙江海鹽縣秦山。
1982年12月30日,在第五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上,中國政府向全世界鄭重宣布了建設秦山核電站的決定。
秦山核電站於1985年3月澆灌第一罐混凝土,1991年12月15日首次並網發電。
秦山核電站是我國第一個自主設計、自主建造、自主運營的核電站,結束了中國大陸無核電的歷史,實現了零的突破。秦山核電公司依靠自己的力量,積極開展國際交流,吸取國外核電站的先進經驗,加強電站日常管理和核安全文化建設,花大力氣培養核電站運行和檢修人員,順利地完成了電站換料大修任務,電站一個燃料循環周期內的連續安全運行天數逐年提高,電站安全運行不斷刷新紀錄。
隨著秦山二期、三期、廣東大亞灣、廣東嶺澳等一座又一座核電站工程的順利建成,經過近二十年核電建設實踐的磨練和考驗,如今我國已系統地掌握了核電站建造的關鍵技術和與國際標准接軌的先進的工程管理規范和方法,建立起一套比較完整、科學、有效的核工程質量和安全保證體系,從而使我國核設施的建造和運行保證了核安全,為國際所公認。核工業建設戰線以核電站建造為主業的科技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能力的整體優勢已基本形成。核工程、核電工程建設領域取得的成就,不僅帶動了整個核工業保持一支核科技隊伍,實現寓軍於民,以民養軍,保持核威懾技術能力的戰略目標,而且為國家調整和優化電源結構,促進國民經濟建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⑹ 中國的經濟核心是什麼中國發展重地是哪裡
中國的經濟核心有三點,在這里我以GDP的增長來給你分析:
【一、政治與經濟結合 國家投資確保GDP高增長】
投資、出口和消費,被稱為拉動中國GDP的三架馬車。而投資的主要推動力量是政府。雖然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已經10年,但是中國目前的經濟模式只能算得上是半市場化、半計劃經濟。很多地方的經濟發展方向是由當地官員謀劃,各地官員的業績考核中,GDP發展的如何是重要考量目標。
在這種機制下,各地的經濟發展往往是由當地行政官員掛帥,人力、財力、物力層層響應,如各地大建工業園、大搞房地產,而這些都是帶動GDP增長的重要力量。這種模式最大的特點是粗放型的大投入和規模擴張,往往忽略了社會效率和利潤,老百姓很難直接從中受益。
國家層面上,大搞基礎建設,如投資兩萬億大建高速鐵路。而據專家測算,修鐵路每投入一塊錢,可以拉動產業鏈形成5.7元的GDP。而兩萬億的投入,可以拉動11.4萬億的GDP。但是,從老百姓的層面講,國家修鐵路,除了增加部分就業,百姓的生活水平並未因此提高,相反要為比飛機票還要貴的高鐵車票買單。而受益最大的可能是參與高鐵建設的官員和商人。近日,鐵道部部長劉志軍被中紀委調查,而有媒體稱其涉及高鐵腐敗,並傳其受賄10億元。
【二、依靠廉價勞動力和變現國家資源】
中國GDP高速增長的另一重原因是依靠廉價勞動力和變現存量資源。
中國的13億人口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廉價的勞動力。中國出口商品的利潤很大一部分來自廉價勞動力。出口使得大量外匯流入中國,貿易順差增強了中國的經濟實力。但是,通過廉價勞動力而拉動經濟的模式,雖然使國家變富,但底層勞動者的待遇卻很低,富國的同時,並未富民。
此外,中國GDP的增長還建立在大量變現存量資源。中國的礦產、物產資源豐富,而為了追求經濟的高速增長,大量的存量資源被過度開發用於出口套現成外匯或者用於國內的經濟建設。以煤炭為例,中國的煤炭資源人均擁有量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但是,中國的煤炭資源儲量消耗速度卻是世界最快。有報道稱,遼寧的煤炭資源僅能維持20年開采。本來留給子孫後代的資源就這樣為了拉動經濟的發展被嚴重透支。再以稀土為例,多年來,中國以佔世界37%的稀土儲量為全球提供90%以上的稀土供應。在1996年至2009年間,中國的稀土儲量減少了37%,僅剩2700萬噸。即使在實行稀土出口配額緊縮的2010年,中國的稀土出口仍高達39813噸,超額31.6%。與中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國擁有全球13%的稀土儲量,俄羅斯擁有全球19%的稀土儲量,而這兩個國家的開采量均為零,他們所用的稀土全部依靠進口。
【三、房地產驅動GDP 透支百姓消費能力】
驅動中國經濟增長的第三架馬車是消費。而很多中國百姓的消費能力被房地產提前透支。隨著各級政府大搞土地財政,房價飛漲,房地產也早已成為驅動中國GDP增長的首要力量。但是,高房價透支了中國百姓的消費能力。一套房往往是榨幹了小兩口及雙方父母共3個家庭。而房貸則使得買房人在今後長達20年的時間內要為還貸勞作。
高房價套牢了一批買房的百姓,而沒有買房的百姓則要繼續攢錢買房或者為教育、醫療這另外兩大主要消費支出存錢。中國的富人們雖然有錢消費,但他們似乎更熱衷於對國外的GDP發展做貢獻,全球的奢侈品中,有25%被中國的富人買走。
消費能夠拉動GDP的增長,但中國政府似乎更傾向於通過出口和投資這另外兩架馬車拉動經濟。當金融危機爆發之後,出口受到到影響,中國政府推出了4萬億投資計劃刺激經濟,而台灣更注重通過消費的形式拉動內需,當地政府直接向全體百姓每人發放了3600元消費券。
中國的發展重點在:【百姓增收,富民強國】
貧富分化嚴重就不用再說了,要在GDP高速增長的同時,實現強國和富民的雙重目標,中國必須轉變現有的經濟增長模式,提高GDP的質量。
首先,需要將主要依靠國家投資拉動GDP增長轉變為通過消費拉動投資,從而帶動產業結構調整,改變依靠廉價勞動力的增長模式。其次,必須改變分配體制和方式。分配體制改革,不只是收入差距問題,而是所有制問題和特權問題。實現公平分配,自然能夠帶動消費結構變化,進而帶動產業結構變化。第三,合理利用存量資源。中國是資源大國,但平均到13億人民身上卻是資源窮國,資源屬於所有人民,國家不能為拉動GDP增長,縱容過度甚至破壞式的開發資源,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拉動經濟增長。
強國之道在於富民,不能只重視GDP的增長而忽視富民,一個人民貧窮的國家,即使國家再富也只能是大而不強。正如中共中央黨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所建議,"十二五"期間,中國應重點關注如何解決富民、解決分配不公等問題。
⑺ 中國核武的成功怎樣影響到中國的經濟
其實核武器跟經濟是兩碼事。
如果從經濟角度說,發展核武其實是燒錢的事,因為研發、保管、培訓、建築每一樣都是金錢,而且核武又不可能會產生任何的經濟效益,因為國際上禁止買賣核武,核武只能自家使用,頂多隻能說保持國家安全穩定從側面促進經濟發展,但是作用不大,如瑞典、挪威等歐洲小國就沒有核武,但是人均收入,福利等各方面有人說進入了社會主義甚至是共產主義。